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04 18:34:00| 人氣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女人...你為何不生氣(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
> > 你的生產用藥了嗎?

在台灣生產的風險之一,還有一個就是用藥物催生、引產的問題。
蔣玉華是個認真準備生產的媽媽,她和先生全程參加醫院產前媽媽教室,在家還看
錄影帶練習。她前兩胎靠著藥物幫忙催生、止痛,「我不相信自己在沒有藥物幫忙
下,我能夠承受得起自然產,」她說。
3年多前,她進醫院生老二。待產沒多久,醫生說:「太慢了!我們抹點藥,幫忙
快一點,好不好?」
沒想到,玉華一抹藥,陣痛好快就來了,她的拉梅茲呼吸法完全跟不上,疼痛完全壓倒她。玉華直喊:「好難忍受!好難忍受!」護士跑來問:「要不要打止痛針?讓你不要那麼痛苦。」
她連聲說好,但止痛針一打,胎頭就快冒出來。她急忙頂著大肚子換床,送產房,
上產檯。慌亂中,她問護士,「小姐,我先生可不可以進來?」
護士說:「不用,不用,等他進來,你早就生完了。」
當時,玉華很無助,親人也不在身邊。她覺得自己很笨,平常練習那麼久,臨到生
產竟然派不上用場。
等到她一生完,止痛針藥效發作,從下午1點多昏睡到半夜,才被921大地震搖醒。
根據調查,台灣有63%的女人在生產中用藥催生或引產。「這是極端危險的。台灣
的醫師竟然認為,半數以上的生產需要靠藥物,不相信台灣女人有能力自己生
產,」韋格納醫生說.
但是,台灣的醫生理直氣壯辯解,醫師沒辦法一直等在產房,沒人知道孕婦到底什
麼時候生。如果不用藥,我怎麼控制時間?全部都擠在待產室不生,後來的孕婦怎
麼進來?我還要不要回家?
韋格納醫生反問,你們的醫師有清楚告知孕婦催產藥的副作用嗎?催產藥可能使子
宮過度收縮而破裂,寶寶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而死亡。
他指出,藥物會讓女人痛苦。催產會加速產程,容易使胎心監視器出現異常的情
形,提高剖腹產的機會。
「自己進入產程的,比較有可能自己出來;如果一開始就用藥物引進產程的,往後
也比較可能靠醫療介入才出得來,」英國皇家婦產科醫學會員葉學淵說。
雖然,引產通常被視為是安全的,但可能發生產程延長、絨毛羊膜炎、死胎和心血
管疾病等併發症,特別是對之前剖腹生產的婦女會有子宮破裂的危險。
在英國,用藥引產是需要謹慎評估的。英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超過預產期40週,
醫生還會再和孕婦討論,再等上7~10天,才考慮引產。
>
剖腹產對母子安全嗎?
> >
新生兒科醫師最怕聽到小兒加護病房住進來的寶寶,呼吸「一嗨一嗨」聲,翻病歷
發現,原來是剖腹產的。
雖然寶寶的出生體重、週數正常,但小兒科醫師最擔心,剖腹產寶寶沒有經過自然
產的產道擠壓,肺還泡在羊水裡面,就被剖出來,引發新生兒呼吸窘迫,引起持續
性肺動脈高壓的併發症。
「以目前台灣新生兒照護水準來說,持續性肺動脈高壓的死亡率還有三分之一,」
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穆淑琪說.
她建議,孕婦優先考量自然產。如果是符合適應症要剖腹產的孕婦,也最好等到寶
寶告訴媽媽,「我熟了,我要出來,」出現子宮收縮、破水或落紅等產兆,再來剖
腹。
剖腹產,在緊急狀況可以挽回母子的性命,但也有其風險。從《英國1998年孕產婦
死亡率報告》來看,剖腹產孕婦的死亡率是自然產的6倍,即使是沒有任何適應症
的選擇性剖腹產,死亡率也是自然產的2倍以上。
此外,剖腹產也比自然產的產後出血量大、傷口感染的機率高,產後的恢復時間也
長。而且,剖腹產還會提高婦女子宮沾黏、子宮外孕的危險性,往後可能不孕。

> > 生產不是生病
一個星期六的下午,上百人的媽媽教室座無虛席,台上站的是醫學中心產科主任。
他大談,剖腹產手術日益精進,安全無虞,他的夫人三胎都是剖腹產。
「即使是我太太,她也會照這套作業流程來自然產,」醫學中心的婦產科主治醫生
表示,「我不願意任何不確定因素發生在她的生產,就像氣象預報是陰天,我要把
雨傘準備好。」
他身旁坐著兩位即將臨盆的孕婦,她們是擁有數年經驗的產科護理師,也頻頻點頭
稱是,「剃陰毛、灌腸、打點滴、持續綁著胎心監視器、禁食等等,我們自己的生
產也要照著來一遍。」
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去年在台北市的母嬰親善醫院擔任9個月婦產科住院醫師葉
學淵回憶,他讓待產的孕婦喝口水,竟然被其他醫護人員大聲喝斥,他追問,「為
什麼待產要不吃不喝?」得到的答案:「這是我們醫院的習慣。」
「台灣醫師、護士不知道沒有醫療介入的生產是什麼樣子,」韋格納醫生搖頭大
嘆,「他們無法看到他們採用的措施造成的深遠影響,猶如水中的魚兒見不到 水。」

> > 龐大的生產浪費
> >
在韋格納醫生的眼中,台灣以安全為名的常規產科作業,不但沒有科學根據,反而
對母嬰有害,甚至是龐大的醫療浪費。
在2000年,台灣有30萬名新生兒,剖腹產率近35%。他直指,其中有6萬9千個是不
必要的剖腹產,健保浪費了10億新台幣在不必要的剖腹產上。
中研院、衛生署也正委託婦產科醫學會進行「非必要性剖腹產的件數及其成本的分
析與研究」的本土研究,國內學者保守估計,台灣每年不必要剖腹產高達3萬5千
件,浪費超過3億5千萬元。
韋格納醫生和國民健康局長翁瑞亨會面時,極力建議翁局長詳加調查,為什麼台灣
半數以上的婦女需要用藥催生引產,看看到底有多少是不必要的藥物浪費。
除此之外,近乎百分百的灌腸、吊點滴,代表近30萬個甘油球、點滴、針頭都是不
必要的。還有,23萬4千名孕婦接受了不必要的會陰切開術,在會陰多挨一剪,白
疼了。
「剖腹產、胎心監視器、會陰切開術等等,這些醫療技術不是不可以用,但是為什
麼不好好評估每個孕婦狀況,等有必要用再用?」葉學淵醫師問。
「生產不是生病,」葉學淵強調,把每個孕婦都當成高危險性的案例來處理,有這
個必要嗎?他質疑,台灣有給孕婦第一流的服務?台灣孕婦的需求被滿足了嗎?
早在1994年,英國衛生部部門發表名為「分娩的變遷」的生產照護政策,強調生產
以孕婦為焦點,提供孕婦知識,協助孕婦做決定。兩年後,WHO公布了「正常自然產照護作業規範」,也強調生產應以孕婦為焦點,
提供她充足的訊息與說明,由孕婦決定生產過程她要什麼、她不要什麼。
葉學淵解釋,給孕婦生產的自主權,在有選擇的時候,給孕婦選擇,而不是醫生習
慣怎麼生就怎麼生。
在生產過程中,台灣孕婦的疼痛、焦慮、不安有獲得解決嗎?除了藥物和剖腹產, 台灣醫生還能給孕婦什麼?


> > 生產由你作主
在2001年,台灣新生兒數目約26萬,相當每天有712個孕婦生產。台灣孕婦,台灣
人的母親,有沒有獲得正確的生產指導?孕婦在生產過程舒不舒服?
對於上述問題,台灣婦產科醫生的回答,不外乎下列兩種,「我無能為力」、「不
關我的事」。
一名執教於排名全國第一的醫學院婦產科教授說,我同意台灣生產過度醫療化,但
> 醫生不是唯一該負責任的人。
他的學生,現任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明白指出,改變台灣產科常規作業流程,不
會是婦產科醫學會的工作。韋格納醫生說,「能夠扭轉台灣生產過度醫療化的人,唯有台灣女人自己。」
他舉紐西蘭為例。15年前,紐西蘭的剖腹產率是20%,但現在降至一半,只有10%,
會陰切開術率之前是50%,但現在少於20%。
這一切,歸功於婦女團結的力量改變醫療體系。紐西蘭婦女組成團體,不斷奮鬥,
捍衛自身的健康及生產權益,進而成功改變生產環境對孕婦的照護。
當愈來愈多台灣女人會問,「我要為我自己的生產做什麼」、「我希望有什麼生產
經驗」,願意花時間準備,積極參與生產的同時,台灣醫生也應該提供孕婦正確、
充足的生產知識和訊息,由孕婦決定生產過程她要什麼、她不要什麼,為台灣女人提供一個更安全、舒適的生產環境與過程。

台長: 心心
人氣(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