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9-07 23:32:03| 人氣3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噪集》集結亞洲18位聲響藝術家 跨越疆界 以聲音凝聚世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噪集》集結亞洲18位聲響藝術家

跨越疆界 以聲音凝聚世代


創作膾炙人口NHK電視劇《小海女》及多部電影的配樂,又不斷實驗音樂的各種可能,日本當代最重要音樂家之一的大友良英,邀請臺灣電子噪音代表、以那卡西系列唱出21世紀哀愁的黑狼黃大旺,加上亞洲各國獨具風格的音樂藝術家,會迸發出什麼令人驚喜的聲響音樂?

 

聲響,是人們熟知的「噪音」,也是當代最前衛的新媒體藝術。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各式聲響,當聲響成為藝術的主題和媒材,會帶來什麼可能?亞洲最具代表性的實驗音樂藝術節「Asian Meeting FestivalAMF)」首度與臺北藝術節合作,集結日本、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及臺灣共8國、總計18位藝術家,98日至9日晚間於中山堂光復廳,展開為期兩晚的大型原創音樂會《噪集》(Noise Assembly),用不可預測的聲響撞擊出最精采的音樂火花,為臺灣音樂文化展開國際新旅程。

 

《噪集》由日本知名聲響音樂家大友良英、即興實驗黑膠聲音藝術家水田拓郎(dj sniff)與新加坡聲響音樂家袁志偉領銜策劃,匯聚亞洲各國藝術家,包括泰國噪音市集創辦人Wannarit Pongprayoon aka越南知名獨弦琴獨奏家Ngo Tra My、馬來西亞實驗音樂人Sudarshan Chandra Kumar、印尼唱片音樂家 Tony Maryana菲律賓聲音音樂家Erick Calilan。臺灣音樂家包括人間音樂活百科黃大旺、聲音地理學者許雁婷、聲響藝術創作者鄭宜蘋、音樂製作人MeukoMeuko!、新媒體藝術家王福瑞、音樂家林以樂、Dino廖銘和、實驗音樂家劉芳一、張欣、張惠笙等。

 

「噪音可以凝聚人群,尊重彼此的不同。」水田拓郎表示,噪音不一定是難聽的,不應把噪音當作他者,應該試著打開耳朵,傾聽噪音裡蘊含的多元性以及生命力。AMF創始於2005年 ,主要重點在跟專業音樂家之間連結跟互動;2011年日本福島大地震及核能外洩事件後,迫使日本人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AMF將焦點轉向一般大眾和非音樂家,是想透過聲音創作的實踐,凝聚亞洲地區音樂人和一般民眾之間的情誼。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表示,跨國製作《噪集》,意義正是為了跨越疆界,透過聲音群聚不同世代所有愛音樂的人,激發彼此的創作能量,開啟未來更多聲音的連結和可能性。

 

《噪集》以「聲音」為主體,結合不同媒材製造聲響,演出場地不設舞台界線,藝術家散佈在各處,用各式擅長的聲音物件裝置,自發性的即興演出,無法預測,也無法重複,創造一個多層次的聲響環境。袁志偉表示,這次演出希望破除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界線,現場中不會有中心不會有階層,彼此之間有更多互動與連結機會。「觀眾在空間裡自由的與聲音相遇,不再被動的接收聲響,而是讓自己打開感官,感受各種聲音碰撞帶來的樂趣和想像。」兩場演出參與的藝術家不同,這是考驗藝術家彼此默契,也帶給觀眾不同的驚喜。

 

袁志偉表示,現場觀眾可以選擇自己想聆聽的聲響與音樂,會看見很多藝術家跟音樂家運用沒有想像過的方式來演奏樂器,做不同串聯。「希望觀眾可以體驗,參與《噪集》就像是走進森林裡,一開始會覺得非常安靜,隨著等待的時間,會發現聲響從四面八方各地出現,隨著自己的心愈來愈安靜,就會發現旁邊聲音越來越喧嘩,也會感受不同的聲響驚喜。」

 

「不同聲響遭遇後形成質變,這樣的化學變化,是其他場合都難以重現的。」黃大旺表示,在演出現場不按牌理出牌的操縱與播放,每次演出所帶來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噪集》將生活中平凡常見或不曾留意過的聲音聚集,讓不同的生命歷程的每位觀眾,來到現場,透過聲音與自己對話。藝術家許雁婷表示,一切要從張開耳朵聆聽開始,「聲音會因為時間而消逝,當我們不主動聆聽的時候,很多存在的聲音也不存在。」

  

《噪集:台灣聲響藝術家合輯》記錄臺灣聲響藝術的發展

 

今年是臺北藝術節二十週年,臺北藝術節特別和書林出版社及白木耳雜誌(White Fungus)合作,出版雙語專刊《噪集:台灣聲響藝術家合輯》,記錄從戒嚴時期至今,聲響藝術在臺灣發展的歷史脈絡,讓所有愛樂者和藝術家都能更進一步了解臺灣聲響音樂的發展與歷史。

 

《噪集:台灣聲響藝術家合輯》一書包含導論及6篇專文,導論說明《白木耳》雜誌與臺灣聲響藝術之間的關聯,並將聲響藝術置於臺灣政治環境及社會文化背景中,描述從1990年代到現在的各項重要活動與意義。「透過文本的傳播,追溯聲響藝術在臺灣發展的脈絡,也探究藝術家們的創作歷程。」策展人鄧富權表示,臺灣聲響藝術的根源可追朔至1990年代解嚴時期,藝術家透過當時被稱作「噪音運動」的聲響藝術,對主流力量進行批評,表達觀點,並為臺灣藝術創作帶來更多可能。

 

專文則以6位重要的臺灣聲響藝術家為例,包括與林其蔚的創作對談〈訪談林其蔚〉、臺灣科技聲響藝術家王福瑞〈王福瑞和對神祕聲響的著迷〉、思考音樂與社會關係的王虹凱〈傳播自主抉擇/行動〉、黑狼那卡西黃大旺〈剝大蒜的人〉、當代前衛聲響藝術創作者鄭宜蘋〈自殺跳蛋客〉、探索聽覺與視覺之間界線的HH〈走在鋼索上的HH〉。

 

在〈自殺跳蛋客〉一文中,深入說明鄭宜蘋的聲響創作。鄭宜蘋的聲響藝術會結合舞台設計、服裝與道具,呈現豐厚的劇場色彩,以此操作對政治進行批判。鄭宜蘋作品以「跳蛋」為創作元素而名,她認為跳蛋並不全然是性的象徵,而是代表人對身體、性進入機器化的脈絡,是當代人類對尋求慾望與快樂而誕生的產物。

 

鄭宜蘋曾受邀至《白木耳》雜誌於柏林舉辦的發行派對作演出,她身穿白袍,爬上一只鏽跡斑斑的鐵桶,鐵桶上擺放著成千上萬發光體正是跳蛋,跳蛋震動與鐵鏽平面摩擦的聲音充斥整場,聲音逐漸扭曲、放大,情緒激昂放聲尖叫下,鄭宜蘋將跳蛋放置在腳下大力猛踩,直至噪音漸弱淡出。鄭宜蘋表示,此創作理念是反諷當代人類文明的處境,沉醉於自身權利,卻無視於腳下龐大的問題。

 

主編暨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表示,冀望在探索聲音、意識形態與自主抉擇及行動的關係中,透過文字紀錄臺灣聲響藝術的發展,能將臺灣連結上東亞與東南亞等區域性的觀點,以此開啟未來藝術創作更多的連結與可能性。

 


《噪集:台灣聲響藝術家合輯》,記錄從戒嚴時期至今,聲響藝術在臺灣發展的歷史脈絡


《噪集:台灣聲響藝術家合輯》包含六篇專文,其中〈自殺跳蛋客〉深入說明鄭宜蘋的聲響


噪集藝術家與台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右四)



日本實驗音樂家水田拓郎 dj sniff(左)、新加坡聲響音樂家袁志偉(右)



日本實驗音樂家水田拓郎 dj sniff



新加坡聲響音樂家袁志偉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致詞



大友良英Otomo Yoshihide (Photo by Rui Sato)



水田拓郎dj sniff (Photo by Vivian Lin)



袁志偉Yuen Chee Wai (Photo by Peter Gannushkin)



Asian Meeting Festival -1



Asian Meeting Festival -2



Asian Meeting Festival -3 



Asian Meeting Festival -4



Asian Meeting Festival -5



Asian Meeting Festival -6 









台長: Kilayko & Chungki
人氣(3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