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12-03 12:41:20| 人氣3,1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238 如是攝受不捨有情,於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發心軌則、共同增長及不忘故,應當守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238  23812-2397 

辰二、學令增長分二:

僅不捨願心尚不足夠必須令其增長

六時所作的儀軌內容

第二者。

第二,學令增長。譬如,學技藝時,若不斷練習就會增長功力,同樣,發菩提心是一種極殊勝、極具價值的大修煉,若每日堅持修六次,則能令願心不斷增長。

巳一、僅不捨願心尚不足夠必須令其增長

如是不捨尚非滿足,須晝三次及夜三次,勵令增長。

儀軌就是念誦歸依發心偈「諸佛正法眾中尊」等,內心依文而緣念,這樣早晚各修三趟,每趟唸三遍。(6趟每趟3—18遍)

僅僅不捨棄菩提心還不足夠,必須晝夜各修三次,努力使發心輾轉增長。

每天念發心儀軌時都要念這一頌:

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勿退失,輾轉益增長。

倘若不想成佛則無需多言,如果立志成佛度眾生,就一定要使菩提心生起,而且生起之後首先保證不退失,再令其輾轉增長。

菩提心是大乘之根本,若未如是實修,如何成佛呢?有哪尊佛的菩提心不圓滿呢?所以應當勤修菩提心這一根本。

巳二、六時所作的儀軌內容

論中宣說了廣、略兩種儀軌。

此複如前所說儀軌,若能廣作即如是行,若不能者,則應明想福田,供諸供養,修慈悲等,六返攝受。

上述受願心的儀軌,若能廣作就按那樣修習;如果不能,則應清晰地觀想福田,作種種供養,修習慈悲等,晝夜六次納受願菩提心。

其儀軌者,謂諸佛正法眾中尊,乃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佈施等,為利眾生願成佛。每次三返。

略儀軌中,前二句是修皈依,後二句是修發心。

其略儀軌即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佈施等,為利眾生願成佛。(乃至成就菩提之間,我永遠皈依諸佛、皈依正法、皈依聖僧。我以所修的佈施等一切善根,為利有情誓願成佛。)每次按儀軌修三次。

洛欽大譯師說:修習發心之因,是修慈悲;修習真實發心,是每日晝夜六次按照廣儀軌受持願心戒。為了做好趣入菩薩行的準備,應先練習將自己的安樂和善根給予眾生,把眾生的痛苦和罪業取來代受,如此修習自他相換。

卯三、為利有情而發其心應學其心不捨有情分二:

修學不捨有情 心捨有情之量

辰一、修學不捨有情

學心不捨有情者,《道炬論》及《發心儀軌》中說學處時,雖未說及,《道炬釋》云:如是攝受不捨有情,於菩提心所緣及其勝利、發心軌則、共同增長及不忘故,應當守護。爾時數之,與根本文意無乖違,故於此事亦應修學。

《道炬論》和《發心儀軌》中宣說學處時,雖然沒有說到不捨有情,但《道炬論釋》說:如是攝受不捨棄有情,是為了菩提心的所緣及其利益、發心儀軌、共同增長以及不忘的緣故,應當守護。文中將不捨有情也算在內,這與《道炬論頌》原文的意義並不相違。因此,對於不捨有情也應修學。

日常法師開示

第三是修學不捨有情。這在《發心儀軌》當中雖然沒有講到,但是在《道炬論》的解釋當中是這麼說:「要攝受利益有情而不捨有情,了解菩提心的所緣和它殊勝的利益,以及怎麼發心的方法、如何去增長並且不忘失,這是我們應該保護增長的。」前面告訴我們要每天晝三夜三修六趟,這跟《道炬論》根本文的意趣並無乖違,所以此事也是我們應該照著去做的。換句話說,這個儀軌在他們正規的傳承當中是非常重視的,所以一定要把來源弄清楚。

發心的儀軌是阿底峽尊者傳進來的,這個學處在尊者的《道炬論》當中雖然沒有明顯說明,但是《道炬釋》所說的這個內涵跟《道炬論》根本文並不違背,這裡是特別說明這一點。

我們真正要學的是不捨有情,那就先要了解什麼是「捨有情」,才曉得不捨是怎麼樣。

「捨有情」就是由於對方做了不合理的事情等,我們便生起這樣的念頭:「唉!我再也不想利益他了!」這就是捨棄有情。所以說「不捨」,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生起這個念頭。

辰二、心捨有情之量

心棄捨之量者,依彼造作非理等事而為因緣,便生是念:從今終不作此義利。

心捨有情之量:依靠有情對自己造作非理等事為因緣,而生起如是心念:今後終究不對他作利益。

譬如,受到某人擾亂時,心中動念:今後我不再幫他遣除損害、成辦利益。乃至對一位有情這麼想,就是捨棄有情。

卯四、修學積集福智資糧

修學積集二種資糧者,從以儀軌受願心已,當日日中供三寶等勤積資糧,是能增上菩提心因。

所謂修學積集二種資糧,即以儀軌納受願心之後,每日應由供養三寶等精勤積累資糧,這是能增上菩提心的因。

此除先覺傳說而外,雖未見有清淨根據,然有大利。

這條學處雖然未曾出現在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發心儀軌》以及《道炬釋》等可靠的教典中,但噶當派的大德們曾宣說了這條學處,宗大師觀察其有大利益,便將之歸入學處。

《普賢上師言教》中說:未曾積累資糧而希望獲得成就,則如同想從河邊的沙子中榨出油來一樣,儘管百般擠壓沙子,也不可能從中得到絲毫油的成分。積累資糧欲求獲得成就,猶如榨芝麻得油一般,榨多少芝麻就會出多少油,甚至僅僅將一顆芝麻放在指甲上擠壓,也會使指甲上油漬漬的。

積累資糧與成就有決定的因果關係。以精勤修積二資為助緣,定能使菩提心不退並且輾轉增上。

參考資料

《道炬論釋》的作者是誰,宗大師當時就已經有三種說法。但從《廣論》244頁倒數第4:「然諸先覺傳說覺窩,於補讓時作一略釋,次在桑耶譯師請其更為增釋,覺窩教令廣之即可。是以覺窩所作略解,更引眾談說之事而為增補,故亦略有數處錯謬,然於正義亦多善說。諸無謬者,我於餘處及道次中亦多引述。」來看,大師顯然依循這個說法,承許《略釋》是阿底峽尊者所造,而現今的《道炬論釋》則是拏錯譯師添增後的版本。但是大多數目錄仍將這本論的作者歸之於阿底峽尊者。

解答法師:釋性理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