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3-16 18:29:39| 人氣2,70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119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消文119  1196-1207  已訂正

【如《集法句》云:「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法集句》說:鳥兒在空中飛行時,它的影子也會隨著一起移動,有情所造的正行邪行,也會緊隨他們。未修善業而走在惡趣旅途上的有情,就像帶著少許糧食上路而在旅途受苦的人。已修善業而走在善趣旅途上的有情,就像帶著許多糧食上路而在旅途享有安樂的人。

【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又說:勿以為極小的罪惡不會有害而輕視它,須知水滴雖小亦能充滿巨大的容器。

又說:勿以為輕微的罪惡不會跟隨我們,須知水滴雖小亦能充滿巨大的容器。同樣,愚者每次所積的罪雖小亦會滿盈。勿以為輕微的善行不會跟隨我們,須知水滴雖小亦能充滿巨大的容器。同樣,堅志者每次所積的善雖小亦會滿盈。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若未修施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本生論》亦說:常串習善業和不善業的人,便會對這些行為養成習慣。 即使我們對這些行為不刻意去做,但是在後世將會像做夢一般去做。對佈施、戒律等不作修學的人,即使種性高貴、身體強健,財雄勢大,但後世將不會獲得安樂。種性等事雖然下劣,但是若能不染罪惡,具有佈施、戒律等功德的人,後世安樂必會增長,如同夏天雨水注滿大海。若對善業和不善業能於後世引生苦樂的道理獲得定解,便會斷除罪惡,勤修善行,那些沒有信心的人又怎能夠隨心所欲地去做。

日常法師開示

第一個偈對我們最重要。這一生有的人造善,有的人造不善,變成一種習慣性,到下一生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是這樣,不要努力它就會現起,就像在夢當中一樣,它自然會現行。我們常常覺得:「我就是這樣,我已經習慣了!」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要來修行。無始以來就是因為習慣安於現狀,所以一直輪迴六道,乃至會墮落三塗,這是我們必須要策勵的。所以修行人千萬不要說「我已經習慣了!」如果是不對的,無論如何要改,這是修行的第一步。

「無信豈能如欲行」。這個信是淨信心,如果真正有淨信心的話,一定會產生如上所述的功效。所以佛法裡面說「信為欲依」,當我們正確的相信了以後,就會願意去做。佛告訴我們的道理,中心就是業感果,對業果的淨信心能夠增長的話,我們就會想去做,而且一定做得到。這個是第二部分--業增長廣大。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未造的業不會感果-若未積集苦因或樂因的業,便一定不會感受業的苦果或樂果。雖然那些能受用大師(佛陀)所積無量資糧妙果的人,不必完全積集這些果報的因,但是仍必須積集其中的一部分。(合註-例如往生極樂淨土,不必積累此世所有的因,但是必須積累與阿彌陀佛締結業緣等少許的因)

【已造之業不失壞者,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如《超勝讚》云:「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捨,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已造的業不會失壞-已造下善業和惡業者,便一定會感生可愛或不可愛的果報。如《殊勝讚》說:那些婆羅門宣稱善惡就像贈送和收受禮品一般,能轉移給別人。世尊則說已造的業絕不失壞,未造則不會遭受果報。
(
新譯廣論:梵志。梵:brahmin。音譯婆羅門、梵士。意譯淨裔、淨行。又名淨行者、淨行梵志。婆羅門志求住無垢清淨得生梵天,故稱梵志。)

《三摩地王經》亦云:「此復作已非不觸,餘所作者亦無受。」《毘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三摩地王經》亦說:此外,只要我們造業便一定會受報,但他人所造的業我們不會感得他的果報。

《律本事》:縱使經歷一百劫,業也不會失壞。當因緣匯集的時候,有情便一定會自受其果報。

 

台長: deepmind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