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4-01 10:35:11| 人氣3,8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47 悔罪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消文 47   P43 LL1P45 L4   

轉貼 北14秋的消文  註和附錄為末學所加

悔罪支者,「我昔所作」等一頌。依三毒因,身等三事,其罪自性謂我所作,此復具有親自所作,及教他作,或於他作而發隨喜。

悔罪支者:就是「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一偈頌。提到我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都是由於無始以來,貪、瞋、癡三毒熾盛的緣故,才會造下身語意三門惡業。這些罪業的自性是指「我所作」,這當中又包括了自己作、教別人作,或是見別人作,自己去隨喜的所有惡業。

 

總攝一切說「諸惡業」,應念此等所有過患,悔先防後,至心懺除,則昔已作,斷其增長,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這裡所說的「諸惡業」,實際上含攝了一切的惡業在內,應該多思惟這些惡業所有的過患,一方面深深懺悔先前所作,另一方面切實防護將來不再造作,唯有至心的懺除往昔所作的惡業,才會中斷其增長,未來才能截斷其餘流不再繼續造作。

 

隨喜支者,「十方一切」等一頌。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七支供養的第四支隨喜支,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就是「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的偈頌。

這個偈頌的意思是隨時憶念十方一切眾生,聲聞乘、圓覺乘的有學位及無學位,一切如來及菩薩,並對這五類眾生所有的善行、義利修隨喜心。要隨喜到什麼程度呢?就像窮人意外得到寶藏,那樣的歡喜高興。

合註註釋7

此五補特伽羅  即十方諸佛、菩薩、獨覺二乘有學位行者和二乘無學位阿羅漢、一切眾生。

二乘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的行者是二乘有學位,二乘阿羅漢是無學位。由於修行聲聞道或獨覺道以至圓滿,斷盡煩惱,無須再為斷除煩惱而修學,故名二乘無學位。

 

 勸請轉法輪支者,「十方所有」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現證菩提,獲得無著無障碍智,未經久時,變爾許身,勸請說法。智軍阿闍黎作「現證菩提」而為解釋。

七支供養的第五支勸請轉法輪支,就是「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這一偈頌。

這個偈頌是說,在十方剎土中,只要有現證菩提,獲得無執著、無障礙佛智,現證菩提不久的諸佛,我願立刻化現相等數量的身軀到佛面前,請求為眾生轉法輪。此處是以智軍阿闍黎的「現證菩提」來解釋這一偈頌。

合註註釋9

無著無障碍智  指佛陀心中斷除著障(煩惱障)與礙障(所知障)的智慧。

有煩惱障即會貪著輪迴故稱著障。

所知障會阻礙一剎那中現證一切法故稱為礙障。

**二障可參考維基百科或其他辭典,有詳細的解釋。

 

請住世支者,「諸佛若欲」等一頌。謂於十方剎土之中,諸欲示現般涅槃者,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現前安樂,故變無量身,勸住佛剎微塵數劫,不般涅槃。

七支供養的第六支請住世支,在《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的偈頌。

這是在說十方剎土當中,只要有一佛示現般涅槃,為了一切眾生究竟的利益即階段性的安樂,我都願立刻化現成無量身軀,到佛面前,祈請能在等同佛土的極微塵數的劫中,久住世間,不要般涅槃。

 

迴向支者,「所有禮讚」等一頌。以上六支善,表舉所有一切善根,悉與一切有情共同,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永無罄盡。如是了解此諸文義,意不餘散,具如文中所說而行,則能攝持無量德聚。

 

七支供養的最後一支迴向支,有偈頌:「所有禮讚供養佛,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此說迴向時,是將前面「禮敬、供養、懺悔、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六支所做的一切善根,以猛利的欲求心,迴向給一切眾生有情,希望眾生早日成就無上菩提。且此大菩提之因,令其永遠增長無盡。徹底了解以上七支供養所說的內涵後,要專心一意完全照著這個內涵如法修行,這樣就能夠攝持無量無邊的功德。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住,隨喜五者,是為順緣積聚資糧。悔者是除違緣淨治罪障。隨喜支中一分,於自造善,修歡喜者,亦是增長自所作善。

七支供養當中,禮敬、供養、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隨喜這五支,屬於能積聚資糧的修道順緣。懺悔支,屬於能淨除違緣罪障。隨喜支中,若是隨喜屬於自己作的善事,也會增長自己的善根。

 

其迴向者,是使積集淨治長養諸善,雖極微少,令增廣多。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終無窮盡,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

迴向是使積集資糧、淨除罪障、增長諸多善法,縱然微少也能增長成極為繁多,並使短期內已經感果將罄盡的善業,也能永無窮盡。歸結起來,七支供養總攝了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和增長無盡等三大功用。

(以上是六加行當中的第五項,接下來是第六項)

  

P45L2P46L1次令所緣〜應恆修習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謂「維願加持,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

加行六法的最後一項是供養曼陀羅(壇城)。先觀想資糧田(也就是皈依的境)清楚的顯現在我們面前,然後把最好的東西拿來獻供壇城(就是諸佛的住處),而且應以猛利的希求心,多番祈禱:「希望諸佛菩薩加持我,淨除修行的違緣,從不恭敬善知識的罪業開始,乃至到最後因「人我執、法我執」而引起的一切顛倒,所有的罪障,都能快速的滅除。也希望諸佛菩薩加持我,增長修行的順緣,從親近、恭敬善知識的善業開始,乃至於能通達「人無我、法無我」的真實義,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都能夠快速發起。以及祈求諸佛菩薩加持我,使內、外一切的障礙因緣(內心當中的煩惱和外在不利的因素等),都能消除。」

 

 

附錄

http://bestzen.pixnet.net/blog/post/65679193

 

一:原意

我們看電影是每秒看24張照片,24張照片相續不斷地在我們眼前就把我們騙了,以為是一個會動的人物真的在我們眼前活動。

 

二:心相續

眾生心識念念相續,前念既滅,後念復生,相續不斷。說淺俗的就是念頭剎那分毫不停的變化,這裡更多是指意識心的活動。佛教很多修行都是從這個心相續中切入,包括藏傳和禪宗等等宗派。心的相續,是很多個剎那心的連續。前一個剎那心是後一個剎那心生起的因緣,後一個剎那心是依靠前一個剎那心而生的。這樣連續不斷的過程,就是心的相續。

佛學詞典怎樣詮釋「相續心」?

佛學大詞典 對「相續心」解釋如下:

【相續心】 三心之一。謂憶念彌陀之信心念念相續,更無餘念間雜而相續不斷。[往生論注卷下、安樂集捲上](參閱『三信三不』579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對「相續心」解釋如下:【相續心】(術語)安樂集所立三心之一。不間雜余念,但憶念彌陀一佛,心無間斷而相續也。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對「相續心」解釋如下:

【相續心】 連續不斷的念頭。

 

三:佛經中其它「相續」
                           
 (
)梵語sam!tati,巴利語同。即法之前後連續無間斷之意。陳那論師之取因假設論(大三一.八八五中):『言相續者,謂於異時,因果不絕。』此言有為法之前因後果連續不絕,稱為相續。

據《大毗婆沙論》卷六十載,相續可分下列五種:

(1)中有相續,謂死有之蘊滅,中有之蘊生;而中有之蘊續接死有之蘊,稱為中有相續。

(2)生有相續,謂中有之蘊滅,或死有之蘊滅,生有之蘊生;而生有之蘊接續中有之蘊,或接續死有之蘊,稱為生有相續。

(3)時分相續,謂羯剌藍乃至盛年時分之蘊滅,頞部曇乃至老年時分之蘊生;而頞部曇乃至老年時分之蘊接續羯剌藍乃至盛年時分之蘊,稱為時分相續。

(4)法性相續,謂善法的無間之中生出不善法或無記法;而此不善法或無記法接續前之善法,稱為法性相續。其如不善法或無記法之無間亦然。

(5)剎那相續,謂前一剎那的無間之中生出後一剎那,而此後一剎那接續前一剎那,稱為剎那相續。
                         

此五種相續亦可總攝於法性、剎那二種相續中,此因前三者皆不離法性與剎那之相續;法性相續亦可入於剎那相續中,此因一切皆是剎那性之故。又大毗婆沙論等雖認為,善法等之無間生不善法亦稱為相續;然相似相續論者則以同類法之相似相續稱為相續,異類則不稱。又上記之五種相續,隨三界五趣而各有分別,欲界具有五種,色界無時分相續,無色界無中有及時分二相續。於五趣之中,地獄無時分相續,其餘四趣則五種兼具。

此外,又有稱人等之依身為相續者,如《俱舍論》卷五(大二九.二五下):『相續有異,異生、聖者相續起故。』同書卷二十二(大二九.一一六中):『由此比知,以有愛故,能令相續馳趣後有。』故知佛教教義不立常一之實我,人等之依身唯以五蘊之相續而存。

由上之說,又可將自己之依身稱為自相續,他人之依身稱為他相續;一人稱一相續,多人則稱多相續。〔大毗婆沙論卷五、卷三十六、卷一一七、俱舍論卷八、卷十三、順正理論卷二〕

世間中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這是就豎的方面來說的。從橫的方面看,因果的品類有種種無量的差別。種種品類差別的因果關係固然錯綜複雜,但其間又有井然的法則,一絲不亂。一類的因產生一類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一類的因不能生另一類的果,如種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認為因果的法則是決定的,雖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也不能加以改變的。這就是「因果相續無間斷義」、「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因果更互相符順義」和「因果決定無雜亂義」的簡單解釋。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dharma_talks/volume4/volume4_1.htm

宣化上人講述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台長: deepmind
人氣(3,8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廣論消文 |
此分類下一篇:消文48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
此分類上一篇:消文46 附錄 普賢行願品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