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30 16:25:59| 人氣4,30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誰的“濃情四重奏”?──“A Late Quartet” 觀影隨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誰的
濃情四重奏?──“A Late Quartet” 觀影隨筆


當然不是貝多芬的濃情四重奏,而是導演本人的。
“A Late Quartet”
可指貝多芬的晚期之作 Op. 131;也可指一個四重奏團的末期。
我們姑且就用中譯片名來看待這四()人的關係與互動:但見濃情,未見四重奏。
「貝多芬」只是個幌子。

導演鋪展角色間相互交錯的情感,最後變成四()個人的繁雜糾纏,在一路演變中貝多芬逐漸退位。我們期待的演出高潮,終於成為片尾跑演職員表時的配樂,嗚呼哀哉!
可惜了所有前頭鋪陳的貝多芬Op. 131伏筆,也終於明白導演要說的重點,是藉貝多芬作品為背景布幕,來鋪陳這四()人的交錯關係。

這讓我想起講貝多芬晚年的電影《快樂頌 Coping Beethoven》,不但交待了貝多芬的創作歷程和生活面貌,而且充分運用快樂頌這一樂章,帶領我們進入最終的電影高潮,進入貝多芬作品的核心意蘊之中。
從這點來看,《濃情》放棄了Op. 131末樂章和人際關係交互間的參照與闡釋,殊為可惜。

散場後,我帶著一顆懸吊半空的心情離開。
導演在終場前推展到的劇情衝突高峰和懸而未決的張力,並未在最後的處裡下得到釋放:
大提琴手聆聽亡妻的唱片這場戲固然不能;
他中斷演出時宣告退休這一段也不能;
換手後,第二小提琴手與中提琴手這對夫妻復合的姿體語言,以及──
最終演奏前,第一小提琴手闔上樂譜,接受第二提琴手不看譜演出的建議,表示兩人關係的彌合……
都不足以平撫先前巨大的情節張力。

唯一能夠解決的,也是我一直等待的,是末樂章精采的演出。
導演若能利用貝多芬音樂的跌宕氣勢,藉著演出時成員之間的 視線、眼神、表情等等的交叉剪接,配合樂曲的進行,掌握樂曲的內在意涵,以釋放並解決之前的所有情感衝突,襯托出更高一層的音樂與人生境界,來撫平人世間的糾葛,像《快樂頌》中所達到的,那才能使電影更加豐足,讓我們離開電影院時,懷著飽沃的精神與心靈,進入自己實際的生活糾纏中,使貝多芬的音樂和本片有了更真()實的意義,讓Op. 131透過最終一場戲,成為觀眾永懷難忘的電影與音樂經驗!至於演職員表的配樂,大可採取Op. 131 的其它樂章,或就是慢板的第一樂章,作為配樂。
這樣的結果,或許更能攫取觀眾的心。

附筆:
(1).
電影剛開始似乎演員們顯得十分襯職。但隨著劇情發展,越來愈陷入好萊塢的
   
公式、格局,這些演員也被這樣的劇情框住了,無法有進一步深入的演出,變成
   
沒有靈魂的面具,擺脫不了他們一向的習性和習氣。
(2).
導演並未將他們徹底改造。看《快樂頌》裡飾演貝多芬一角的演員幾乎差一點認
   
不出是艾德哈里斯。
   
難怪李安不喜歡好萊塢或西方人的典型身體語言。我們看他幾部片子中的明星,
   
幾乎以迥異以往的面貌與性格出現。可揆諸李安對《少年Pi》男主角的要求:我
   
記得,他將這名青少年的西方習氣完全抹除了,才認可這位演員。
   
費里尼在《卡薩諾瓦》一片拍攝時,極盡能事地改造唐納德‧蘇沙蘭成為他要的
   
「卡薩諾瓦」一角。(見蘇沙蘭回憶與費里尼合作該片的訪談記錄片。)
   
所以,能成功改造一個演員的,才是真正的好導演。
(3).
大提琴手克里斯多佛華肯夜聆亡妻歌聲一場戲,開頭塑造的氣氛極好,從室內轉
   
到室外都會中遠景的空鏡頭,效果也非常好。如能在這空鏡頭下結束這場戲,是
   
再好不過的。可惜空鏡才出現一下子華肯就現身了,原來托起的情感跟著落空;
   
而接著俯視街道一幕實為庸俗的敗筆。

(4). 看完本片最大的收穫是,回家從 Op. 131開始,重新深入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

台長: Katle and Joe

gongoozler
"濃情" 非常淺薄, "四重奏" 只是陪襯
肥皂得唐突了樂聖最後心血, 也浪費了戲油子演員
唯一值得回味的竟是 Anne Sofie von Otter ( Walken 亡妻) 金聲玉振的那一小段
2017-09-25 14:43:32
版主回應
說得好!
2017-09-25 15:14: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