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22 13:41:48| 人氣5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5-10-10] 神六升空,香港學界準備好了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戴 平

 神舟六號這次升空,恰好給予本港教育界另一次廣泛推廣認識科學的大好時機。學界可以透過這次中國航天科技的重大突破,以現實為課堂,引發學生對航天科技的興趣,這總比填鴨式的學習更能觸動人心,亦更能激發新一代追求科學的決心。

 據報道,中國第二艘載人太空船神舟六號將於下星期四(十月十三日)發射。屆時負責任務的兩名太空人會在太空飛行五日,並從事多項實驗。

神五升空香港學校多準備不足

 事件不由令人回想起兩年前神舟五號升空的情景。當年,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成功返回地球後隨即訪港,一時間,在香港學界掀起了一股航天科技熱潮。許多對太空科技不熱衷的中小學生都紛紛表示,看到載人飛船順利升空,心裡很興奮,也想學習航天技術,上太空去。

 美中不足的是,當年神舟五號發射升空的消息太晚才公布,且不是直播,香港只有部分學校「醒目」地立即組織師生觀看神五升空過程的實況轉播,「第二時間」感受神舟五號在電視畫面中升空的瞬間氣氛。

 由於消息混亂,加上缺乏經驗,許多學校在神舟五號升空前並沒有準備航天科技教材,直至神五升空後,才匆忙制訂。筆者的一位教師朋友便透露,神五成功升空及返航後,經過傳媒大肆報道,該校領導層才恍然大悟,急忙叫老師惡補航天知識,並趕製中國航天發展史等教材,以便教育學生,情況甚為狼狽。

 吸收上次教訓後,筆者認為,這次神舟六號升空,教統局和學界應該早做準備,趁此良機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科普知識。

培養學生對航天科技的興趣

 首先,如果到時有直播,學校應在當天抽出時間,將神六升空過程直播,帶起學生對航天科技的興趣,予學生第一時間感受到科學的神奇力量。(當然,學校也要作兩手準備,萬一神六未能順利升空,應如何向學生解說。)

 與此同時,當局及學界應及早準備教材。上次神五升空,政府和部分學校在制訂教育課程時,往往忽略航天科技的知識,只是簡單介紹中國的航天發展,過於表面化,反而學生透過傳媒報道神舟五號的喜訊,所學到的航天知識和航天發展史更多。

 所以這次當局應加大科普教育的深度,培養學生對天文宇宙的興趣。例如可以提問:為甚麼要發展航天科技?在發展國防科技現代化、參與太空軍事競賽以外,宇航工程對於經濟、民族、政治可以起到甚麼的意義等等?

 據悉,與神五相比,神六將會更考驗人在天上的活動,故學校也可以考慮一些較為人性化的探討,例如和學生討論在太空中的無重狀態下,他們是甚麼狀況的?或者發問問題,引導他們想想要當一位太空人,需具備的條件是甚麼?為甚麼不是人人都可做太空人?進而再想深層些,人類探索太空的意義等課題。

借機在學界持續推動科普教育

 其三,教統局應把握這一機遇,在學界持續推動科普教育。猶記得上次楊利偉熱潮過後,當局除了間中在科學館、太空館舉行科普展覽外,鮮有再舉行全民科普教育活動,以至學生的航天科普熱情開始減退。故當局這次應制訂一套長遠的科普推廣目標,長期舉辦展覽、講座,介紹航天常識,以及在中國歷史、通識教育、科學與科技等科目加入有關的內容。當局又可撥出資源,鼓勵和協助中小學舉辦相關的活動,甚至將神六成功發射的盛事等內容製成教材套、多媒體教材、或教育電視節目。

 相對於歐美國家,香港的科普教育起步較遲,進度也不太理想,政府和部分學校在推行科普教育方面也似乎走進了誤區。譬如特區政府在科普教育的資源上並不吝嗇,大量撥款支持學界添置科普教育必需的硬件,如電腦和網絡系統等,但卻忽略了重要的一點:生活永遠是教學的源頭活水。科普教育並不一定要靠先進的電腦,一些簡單的道具,也能觸動學生對科學的思考。

 神舟六號即將升空,香港學界準備好了麼?(文匯論壇)

台長: 思思
人氣(5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