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14 17:36:04| 人氣2,48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愛睿客書架2011,01-0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咿咿咿》林韜著,沈意卿譯,一人出版

父母親為台灣移民,長於美國的林韜(Tao Lin,1983-),同時創作詩與小說。長篇《咿咿咿》以半自傳體書寫資本主義時代,後青春期男孩安祖所面臨的種種荒謬與疏離。林韜的語言像鼓點,犀利而詩意,對於失敗者的素描使人想起恰克.帕拉尼克拿手的嘲諷。安祖大學畢業後在達美樂打工,「他想辭掉人生就像辭掉工作」,腦中徹響著後搖滾樂般絕望的愛。然而,當故事超現實地出現能瞬間移動的熊,與喊叫著「咿—咿—咿—」的海豚時,由牠們所串場演出的魔幻片段,又不免撞見村上春樹的魅影。林韜顯然在意音樂性更甚於結構的完美,因而在小說後半,敘述線突然從主人翁的身上岔開復繞回——小說進行著,生存的碎片由閱讀者拼貼:安祖抱怨,抑鬱,巨大的敏感使一切罅隙擴張;安祖憤怒,懷疑,對這世界和自己充滿疑問卻沒人回應,「一個人的生命就像個小型災難,小到無法被檢視或解決,但又沒小到能獨自消失」,只好別無選擇地趨於頹廢?

《武州公祕話》谷崎潤一郎著,張蓉蓓譯,遠流出版

約與名作《春琴抄》同時期創作的《武州公祕話》,為谷崎潤一郎(Junichiro Tanizaki, 1886-1965)移居關西、傾心古典的作品之一。全書以虛實難辨的史料剪裁,講述日本戰國時代一名武將之子,因緣際會看見幾名婦女夜間清洗敵首的作業,進而萌生至福之感——當年方荳蔻的少女,巧手為劓去鼻子的俊美人首,結髮髻、剃餘髮,嘴角漾起微笑;年僅13歲於一旁觀看的少年無法抵抗「心中那口祕密深井不斷湧出的快感」。於是,他勇潛敵營暗殺主帥,乃至成長後躡進積放排泄物的穢污坑道,抱死求見一心復仇的主帥之女,甚至婚後,央求一僧人擬仿死人頭顱,要女眷們一同入戲,都只為了復原那快感經驗。人性幽密深邃,掘不可盡,谷崎潤一郎戮力寫出最大公約數之外的「變態」,是否更完整地提示了欲望的邊界或無邊界?

《十個詞彙裡的中國》余華著,麥田出版

十個詞彙攬括中國近四十年巨變。小說家余華(1960-)以「非虛構」的方式,大至家國政治,小至個人啟蒙,誠實敘說憂患種種。除了自曝當年擔任小紅衛兵的殘酷批鬥,整個中國如何陷入「毛主席」狂熱;並回憶特殊社會背景下,對閱讀的高度渴欲,和個人寫作風格的轉折;整個中國,又是如何在「天安門事件」後強迫失憶,從「政治至上」變為「金錢至尊」……那些青春期殘酷往事對比著今日中國國富民窮、滿布城鄉「差距」:既保守又激進,既集權又開放,既教條又安那其,當社會之健康巨幅受損,精神癥狀如癌萌生,人民逕往「山寨」和「忽悠」(欺騙)極速傾斜。觀看今日中國,余華忍不住一再回憶文革內容,他一針見血地說:「儘管社會形態已經截然不同,可是某些精神內容依然驚人地相似。」於是,他袒露許多令人鼻酸的故事,舉證許多令人驚詫的數據,做為一個見證中國今昔異同的寫作者,他又變回當年那名牙醫,拿起鉗子,面對病齟,挖出疼痛。

《作家與海》郭強生編,金磊攝,立緒出版

台灣四面環海,島居的寫作者和汪洋拍擊出不少故事。由作家郭強生(1964-)主編的《作家與海》便蒐羅近四十篇作品,書分三輯,以抒情、人文、詩歌分類,記錄情感與地域,誠如編者言:「我們的海洋語言裡沒有征服。」大海淡定包容,觀看周芬伶有浪聲的婚禮或郝譽翔花蓮海岸的晚夏地震,也溫柔承載廖鴻基不被女兒接納的討海人生;大海繁複深邃,余光中巡禮美國南太基港並對話《白鯨記》,東年耐心爬梳台灣航海史,劉克襄追蹤福爾摩沙北方三小島,吳明益旁徵博引海的虛構時代,夏曼.藍波安細膩描寫飛魚季;大海詩意魅惑,默默馱著楊牧的瓶中稿,使羅智成經南極傑拉許海峽想及死亡,為汪啟疆演出一齣莎樂美,甚至因為過於美味,而成為陳黎眼中,「一塊永遠讓神,讓人,讓小如螞蟻的你垂涎三尺的公開的蛋糕。」

《這隻斑馬》李格弟/夏宇著,夏宇出版

從來不擔心華語流行音樂被一班香港卓越詞人如林夕、黃偉文、周耀輝等雄霸,畢竟就算不一一細數台灣本地寫詞能手,又有哪個國家能有優秀如夏宇的詩人,實際以李格弟為分身,跨足流行樂壇逾二十五年?同時推出的《這隻斑馬》和《那隻斑馬》,內容物相近,前者灰條紋如黑白電視,規矩地擺進目錄、163首已發表和未發表的詞、訪談、後記(夏宇和李格弟既爆笑又有深度的對談)和索引;後者色彩繁複斑斕還遭腰斬,無編目與頁碼,整本書是閱讀難度遽增的彩色電視頻道,不斷藉由翻頁,像搖控器亂數選台對我們進行視覺轟炸。雖然夏宇還沒有俯首承認這是她的第六本詩集,李格弟卻企圖說服,「你不覺得,唯一可以對抗噪音的就是靡靡之音嗎?」型式之外,除了漂亮而厲害的字的使用,這些歌,由崔苔青到蘇打綠,由李麗芬到陳綺貞,由薛岳到張學友,由齊秦到陳珊妮,剝去他們的音樂與聲音,還原為字:有社會批判如〈廢話搖滾〉,有存在迷惘如〈嚴重地心不在焉〉,有女性視角的發聲如〈她的心是個巨大的修車廠〉,當然,還包括大量的「失戀、失望、失意、失敗」。

《春風夢田》張瑞芬著,爾雅出版

倘若正如王鼎鈞所言,「創作的技巧就是一套如何影響他人的本領」,那麼,書評想必便是「如何詮釋他人的本事」吧。深耕評論而卓然有成的學者張瑞芬(1962-),將近年多篇書評與對散文一類的大規模觀察,輯為《春風夢田》。除了以健壯活潑的文筆說活了那些隱藏在文字褶縫間的細節,亦藉由銳利而清晰的目光洞穿寫作者暗中的苦心。張瑞芬的書評,端的不是硬梆梆的學術「老派」,而企圖摻入流行語彙,挑動更多外圍讀者的好奇——從她用〈徐佳瑩的妹妹們〉評陳浩的《女兒父親》,或以〈郭采潔和她的一頁台北〉評王文娟的《微憂》,便可窺一二。正因為張瑞芬是如此熱情滿滿的第一線讀者,又兼之努力遍覽新書、跟蹤寫作潮勢之變,偶爾還像星探挖掘潛力新人,她的書評不僅讀得見溫度與氣味,也確實如蕭乾令她嚇出冷汗的句子:「一個好的評論者,他始終是在表現著他內在的自我的。」

《黑暗中的人》保羅.奧斯特著,韓良憶譯,皇冠出版

當白夜降臨,奧古斯特與各懷憂傷的女兒、孫女同住,每一夜,他虛構故事打發漫長的失眠:年輕魔術師布里克,闖入一個未曾歷經九一一與美伊戰爭的美國,卻爆發更大的內戰,為了保命,被指派前去暗殺在腦中興起戰爭的創作者;換言之,奧古斯特形同藉由創作,「以迂迴的方式自殺」。故事彼此夾纏,編織成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1947-)的長篇小說《黑暗中的人》。書名顯然是龐大隱喻,無論是第一層故事裡諸角色面對喪偶、失婚、男友遽逝,他們居臥黑暗、難以成眠,或第二層故事裡魔術師被置放於由暮色轉黑的洞穴——各種形式的創傷與意外,會痛擊一個國家、家庭與個人,當美國猶籠罩於恐怖攻擊陰影,人們不也好似生活於某一類揮之不去的幽魅之闇?保羅.奧斯特精心設計,在其中折疊各種面向的衝突與記憶,無非想藉由感同身受的凝視,去理解殘酷;透過愛,回應這怪誕世界。

《密愛》D.H.勞倫斯著,N.H.里夫編,梁永安譯,九歌出版

蒐錄英國作家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四個時期的短篇小說傑作,從他初試啼聲至作品已廣受讀者歡迎,這些寫於1907年至1919年間的作品,最精采的仍是對愛情的挖探:寫礦工家庭的〈菊花香〉以死亡翻轉婚姻間漸萌的怨懟;將男女關係巧妙置放於戰爭背景如〈玫瑰園裡的陰影〉或〈廉價葡萄酒〉;寫人性一瞬幽微,諧謔的心理拉鋸如〈白色長筒襪〉;滿溢譏誚而漂亮的對白,如〈密愛〉或〈苦惱的天使〉……勞倫斯善於捏塑細節,鋪排場景,藉由寫實風格,使讀者快速墜入情節,感同身受。有別於坊間勞倫斯作品選輯,此由學者N.H里夫所編的「劍橋版」,將同一篇作品的不同版本並陳。其出入之大,甚至如同新作;或僅於結尾處更動,得窺寫作者一念的仁慈與殘酷。這些費心的調整與改寫,其實正是勞倫斯小說美學的展現,如今得以重見,也可說是多年後讀者獲贈的「密愛」吧。

《還魂者》阿密娜達.索.法勒著,邱大環譯,南方家園出版

位處西非的塞內加爾女作家阿密娜達.索.法勒(Aminata Sow Fall,1941-),以樸實直白的語言,寫出一個平民家庭如何由儉入奢、親情崩壞,而實為整個國家價值扭曲之縮影。書中兩個最為顯出的角色:美麗的姊姊藉其美貌躋身上流、揮金如土;善良的弟弟原本僅想守著妻子與家庭,安然當個公務員,卻因入不敷出、侵占公款入獄。當人禍降臨,輿論和他人灼熱的眼光潑冷了親情,家庭手足漸趨圮裂,面對被毀的人生,弟弟頹然決定一手策畫、偽造自己的死,再於荒唐而鋪張的葬禮上現身,成為「還魂者」。儘管角色設定讀來稍嫌「扁平」,卻極可能是整個社會的集體荒謬狀態所致。法勒觀察到「塞內加爾的女人常利用親人的死亡斂財」,因此藉著故事,揭露塞內加爾變形的內在靈魂,正如另一本同時推出的《乞丐的罷工》,為偽善者畫像,而那嘴臉,難道不是如此似曾相識?

《世間的名字》唐諾著,印刻出版

對這世界表達看法的方式眾多,有人以詈罵,有人以沉默,也有如善讀書者唐諾(1958-),從他心愛的智者或文學作品中援引出條理,其言滔滔,感性與知性兼具,為錯綜複雜的人世/事剝繭。做為諸篇的「名字」,或為職稱、角色,更每每縮影為一則唐諾眼中的隱喻,藉其敏微清澈的眼神觀察台灣現在式的遷易、病疴:因此,有繞著彎談論美麗的曲解如〈主播〉;有現身說法勾勒此地書市炎涼的〈編輯〉;一碗「富貴不淫」的拉麵,只因藝術家般的「拉麵師傅」持續堅持。他亦試發警聲,在〈醫生〉中,提醒不該使整個社會擴張為一間病院;或也抗議法律對吸菸者過酷,如〈菸槍〉;除了深度思索人體感官,如〈聾子〉;討論〈英雄〉時,他嘗試以錢德勒小說主角為核心進行辯證;驚覺李維.史陀活了一百零一歲,則思考起「老人」的種種……因為還保有著說服的熱情,世間的名字們在他「視角再低一點細碎一點」的注視中,遂各自領取了被點名時的陰影與光亮。

《2010/陳育虹》陳育虹著,爾雅出版

有趣的巧合:自2002年起的爾雅日記叢書,兩位女性創作者,剛好都是詩人。詩人在詩作中隱藏細節,在日記中卻不得不酌量暴露。因此我們得以又一次潛進書頁,窺視一手翻譯一手寫詩的陳育虹(1952-),與她的藍貓和幾近隱形的家人,所共度的山居生活。一年被切分為「365度斜角」,踏步挪移中,她關心最甚的詩與詩人一一顯影、再現,遠方的災事,近身人際,山花開落,時間的蛇蛻彷彿也在她低語呢喃裡成為虛線。更具體的瑣碎油鹽並不出聲,此書所淬釀的,無疑是一則又一則形上短簡:偶爾對那些遙遠的親密者發出電波,偶爾則扮演貓眼看人,逸出一點輕快。哪怕「虛偽的日子是時間的女兒們」,陳育虹仍穿戴著巨大的感性穿梭,更於書寫日記途中,閱讀他人日記,看這死生具在的世界,如何「一黑洞一宇宙」。

《臺灣為何教我哭?》新井一二三著,大田出版

儘管台灣一地對於日本情意結錯綜難解,但曾為殖民者的日本,又是如何看待台灣?根據新井一二三(Arai Hifumi,1962-)觀察,她「生長在帝國解體以後的日本,生活中沒有台灣」,而一般知識分子又基於歷史糾結,「無法正視,所以忽視」,此中的不對稱,是沉在心裡的石頭,壓住最敏感的弦。直到,一部產於後殖民時代的《海角七號》,除了在台灣引起巨大迴響,也療癒了她。除了自剖何以在觀影時數度落淚,更試圖讀懂台灣:跨出台北,前往台南,理解古都;到抵高雄,細品烏魚子;驅車恆春,巡禮電影場景,亦拜訪牡丹社事件現場,看歷史如何成為社區壁畫。此外,〈傾聽一首鄉愁聲音〉則細述在東京阿佐谷結緣的友人,父親有著複雜身世,身後歸葬恆春之種種來龍去脈;更加上1995年至2001年間,她針對台灣政治社會現象所寫的即時報導……如何繞過帝國的幽靈,「跟自己的歷史和解」,書中,有她無可迴避的誠實與懺情。

《沒有時間足夠遠》隱匿編著,有河出版

一片座落在淡水河畔的玻璃,眺得見貓咪、河面與樹影,因為店主人隱匿與686的創意,竟成為一本公開且流動的詩集:人們如潮水來去,用白色墨水在玻璃上頭留下長長短短的詩,或許是即席戲作,或許抄錄自個人詩集中的一首。在詩之外,偶也有畫。而發生在書店裡,玻璃詩被書寫時的事件或各式聚會,則被隱匿以第一手報導,或諧趣或深情地轉述。於是,在時間的河岸,夢幻的詩人陣容紛紛到齊了:黃梁、尤克強、零雨、鴻鴻、李進文、顏艾琳、鯨向海、陳雋弘、騷夏、楊佳嫻……近三年時間,還包括海外的貝嶺、廖偉棠、智海,甚至更出現舞鶴和駱以軍的詩意跨界。此外,熱愛詩的年輕寫作者如圈、小羊、丑兒等多位也在此「初登場」。儘管那些寫在玻璃上的詩都被拭去了,但逐頁翻開這一冊選集,在襯著橙月的字句之間,描圖紙猶如柔軟可攜的玻璃,又一次帶領我們回到不可能的現場。

《我愛她也愛他》陳洛葳著,心靈工坊出版

希臘神話裡的泰瑞西斯曾變為女身又復為男身,但他欲望的性別究竟為何?是男?是女?或兩者皆是?以此為引,《我愛她也愛他》,討論雙性戀這樣「難以規約界定的情欲狀態」,一直被包裹以漠視和恐懼。但是,難道面對雙性戀,真只能「Don’t ask, don’t tell」?有沒有可能,非異非同,「那個曖昧流動,才是我全部的真實」?作者陳洛葳認為雙性戀其實身處「櫃中之櫃」,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下,無論面對異性戀或同性戀,都可能被視為「叛徒」。然而,性學大師金賽的性傾向量表,卻揭露了某種灰色地帶。她試圖釐清,雙性戀不等同「縱欲者」或「過度者」,遊走於男體與女體之間的情欲曲線,並非「牆頭草」,而乃「第三黨」,是紅色加上藍色之後所衍生的紫。她更不試圖「定義」,身為一個出櫃的雙性戀,陳洛葳改以聆聽,先從述說自己開始,再加上她所訪問的十七名雙性戀男女慷慨分享的故事,看人類的情感,如何自然地淹溢出想像邊界,仿似無岸之河。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著,鄭衍偉譯,木馬文化出版

斑點、南瓜、鏡像……風格獨樹一幟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Yayoi Kusama,1929-),無論畫作或裝置作品都使人著迷,雖也曾書寫多本詩與小說,此回《無限的網》卻屬「自傳」,揭露她長久以來對日本藝術界積弱、民情封建、性別歧視等諸般不適,加之自小便產生的幻覺:堇花長出人臉,對她說話;或也因家庭背景所致,強烈厭惡性與陽具……種種,都促發她東渡紐約、企圖斬斷舊繫絆的決心。幸運地,來自歐姬芙的善意鼓勵,還有她猛烈燃燒自我所畫的〈無限的網〉,藉由一張無重心的「圓點之網」,暗示「無」的暈眩魅力,也在紐約畫廊街成功向當代藝術界發聲。只是人們並不知道,原來她從小嗜畫的圓點,只因企圖「自我消融」,而為了治療對性的恐懼,她跨出畫紙,成為「環境雕刻家」,恰恰迎上六○年代的嬉皮潮,在世界各地舉辦的「草間.乍現」,藉由公眾做愛和人體彩繪引起注目與批判。儘管一路曲折,所幸「相遇之人」仍有「心愛之人」,這一束和洋相混的纖細靈魂並未被吹滅,忍受著痛苦、抓緊時間創作,暮年甫至的她猶能肯定地說,「人生真是太美妙了,身體甚至為之顫抖。」

《京都三六五日。生活雜貨曆》NAKAMURA YUKI著,張富玲譯,麥田出版

生於博多、長於京都,結束證券公司工作後,邁入插畫與設計界,除了隨性經營法國雜貨小店兼藝廊「trico+」,NAKAMURA YUKI的正業似乎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生活者」。更奢侈的,她隨意漫步的場域,是京都。因此,一冊日日寫下的筆記,搭配短文字、照片,或寫意插圖,呈現一種優雅的生活態度。依著節氣煮粥、插上當季的花、朋友捎來的和風點心、老舖購來的抹茶,飲食間透露微逸的香氣。在她所嫻熟的文具與雜貨介紹之外,NAKAMURA YUKI更暴露自己身為「鐵窗迷」如何被鏽漆與窗紋吸引,或者視線總逗留於一張空椅子,揣想著剛離開的體溫與發生過的故事。隨著她在地的導引,我們也瀏覽了「何必館」,看過積雪與櫻花,在時間的翻頁中,棲身一則光影停格:瑣碎的細節們集合,成為物與人的斷簡。

《想回家的病》何景窗著,黑眼睛文化出版

那些發生於1980年代高雄市莒光新村的舊事:在菜市場工作的本省籍老媽與外省籍老爸,齊力養育兩女一男的家庭瑣碎細節,就是何景窗(1976-)透過一個小女童視角所試圖追憶的。被隔絕於成人世界之外,與兄姊亦有段時差,但是,女童的內心劇場卻時時鑼鼓喧譁。無論從低處仰望鬧熱菜市場、美容院與夜市所流動出的百態人生,或是淡淡傾訴如何目睹殺雞、鄰人之死、對自家小狗的虧欠,甚至,也觸碰性別認同、性騷擾,滿溢詩意與諧謔的標題引出葷腥不忌的誠實,碎碎念的童言童語使往日又一次顯影,總在閱讀者還來不及意會之際,她已波瀾不驚駛過某些啟蒙場面。何景窗充滿自覺地操控語言,使每篇千字左右的短戲碼,在意義被詮釋之前,先以其活潑與任性,一股腦兒倒出她迄今更形堅固的「鄉愁」——有誰真能重返?唯有書寫,唯有閱讀。

 

 

台長: 愛睿客
人氣(2,488)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愛睿客書架 |
此分類下一篇:愛睿客書架2011,05-07
此分類上一篇:愛睿客書架2010,11-12

在書店翻到京都三六五日...想買,但想到書櫃一堆京都、現在沒一個安慰得了我、還可能相反...短期無法休長假,想念在關西亂走的日子(超級)
2011-06-02 23:56:51
版主回應
我覺得這本還滿有趣的喔。可惜內頁排版比較僵,似乎透不出作者本身那種優雅感。但作者寫得滿用心的。她的店似乎不一定開,希望下次遇得到。

別太感傷啦。不能去關西那去新竹關西走走如何。
2011-06-07 19:51:17
還有更傷感的...之前買了各式各樣旅行組用品,現在(不得不)正用著它們呢。我近期只能參加一日遊啊~
2011-06-11 23:39:52
版主回應
這故事告訴我們,旅行組用品一定要到了那邊的便利商店才買呀(淚眼)。要不,你回家時跟你媽check in,假裝週末住旅館好了(附早餐喔)?要不,你努力擠一晚去民宿,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2011-07-23 02:44: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