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10-24 16:21:20| 人氣3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4個比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p.85) ……他兩眼再次茫然,嘴唇蠕動,然後張開,靠向椅背,以傲慢的眼神看看四周,兩手互握成金字塔型。開始說話時,那是一種上流社會才有的英國腔……
(p.86) ……他的臉部再度浮現茫然的表情,同時露出呆滯的眼神,嘴唇不停蠕動,好像是在自言自語;後來,他的下巴緊縮、眉頭深鎖。「這是不可能的!!」低沉的斯拉夫腔英語大聲咆哮!! ……

想起這一段閱讀經驗了沒??如果你曾經閱讀過比利在24個人格間「切換」的描寫,在一陣表情茫然、嘴唇蠕動、甚至口吐白沫、兩眼球拚命往眼框裡擠之後,突然間,就是一個陌生的人格,帶著迥異過去、特殊技能的人格,登場在你面前……

你覺得,像不像在看「大法師」這種恐怖片??

筆者看第一部「混亂時期」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在一個冬夜裡閱讀,周圍空氣冽出寒意,傾耳可聞貓躡足、針落地,上一秒眼前還是個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比利小孩,下一秒突然蹦出了南斯拉夫口音的游擊隊持槍挾擊……唉!我真算是承認我膽子小了,饒了我吧,比利!!


24個比利的三部份,是三種完全不同的閱讀經驗。

第一部開始時,可能大部分的讀者對於「什麼是多重人格分裂」都還不了解吧??於是作者趁著讀者的不了解,就從調查三起連續的劫財劫色案開始,快速地把鏡頭帶到主角比利身上。幾個特寫??嗯。比利看起來很溫馴、很乖啊!而且似乎對案情完全沒有印象,受害者也認為長相雖然相似,但比利的舉止神情和施暴者迥然不同。這,比利和施暴者,是同一個人嗎?

結果,比利剛進精神病院,各種人格便開始如一百零八天罡地煞,紛自洪太師揭印的地洞洶湧而出!第一部的敘事觀點,由於作者將比利放在第二人稱,沒有固定的第一人稱(有時是茱莉,有時是喬哈丁,有時是郭大衛)來和比利對話。於是在第一部裡,讀者只能零散讀到「周圍人士」對比利的感覺,像是喬哈丁的猶豫、茱莉的關心、郭大衛的打算等等。比利??被作者描述的像是隻動物園裡的獅子,旁觀者(讀者)只能看到籠子裡獅子的行動,而不能解讀獅子的感覺。加上作者將比利人格切換時「入魔」情景寫的栩栩如生,整部讀者從旁觀第三人稱閱讀起來的氣氛,簡直就是一場驚悚劇!!好像看著一魔王,一會兒恬靜可人、一會陰險狡詐、一會又咆哮大鬧,更可怕的是,似乎所有的安全人員加警衛、都擋不住發狂時的混世魔王撲面而來……

筆者的良心建議是:在閱讀第一部時,務必找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用一窗抴灑的陽光跟一杯溫熱的卡布奇諾暖暖膽子;這樣,才好繼續走到第二部,開始用最深刻的同情,來包容比利。

第二部「老師的誕生」,由於是追溯比利的前半生,一切以比利的成長為中心,因此閱讀經驗便很不一樣。人格間的切換不再有恐怖片式的白描,而代之以「亞倫下去了,亞瑟上來了」、「比利隱去了,雷根出現了」等簡單的角色過場交代,讀者才開始比較能用整體的眼光,來觀察多重人格者的心理 /行為狀況,筆者的好奇心,也由此開始。

在第二部後半段的「混亂時期」還沒開始之前,筆者的感覺是:「難怪有那麼多人罵布魯斯‧韋恩(蝙蝠俠)是人格分裂!!比利能從雷根(自由搏擊兼射擊高手)切換到湯姆(電子儀器兼逃脫高手),簡直比蝙蝠俠還厲害!!」比利缺錢的時候就變成畫家作畫賣畫、不行就成為水電工賺取工錢、再不行時變成搏擊高手搶劫,抓進牢裡能切換成逃脫高手越獄……幸好比利有24種人格,夠多,夠他學會不同的技能、適應不同的情況了!!

不過筆者有兩點不能了解。在發展心理學上,人格發展到十歲左右有一段身體體驗期。兒童會「突然間」意識到:這是我的手耶!!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臉、這是我的腳……然後慢慢地,兒童才建立起「這是『我』」的自我意識。比利有二十四個人格,但除了雷根、湯姆、亞倫、亞瑟有被約略交代人格成長的過程之外,其他人格並沒有這樣的成長歷程。到東窗事發(第一部強暴案)時,有21個人格超過10歲,9個人格超過20歲。這些人格,是怎麼跳過這一段自我認知期,「呼」地變為了「能認知到自己能力、祖國、傾向」的成年人呢??而且,用除法來看,比利因強暴案被逮捕時是26歲,也就是說:26年若平均分配給24個人格,每個人格只分到1.083歲!!怎麼會,比利體內最小的克莉絲汀也有三歲;而且將近一半(9人)超過20歲??

這些人格的年齡,是怎麼被定出來的?他們的人格發展,是否又(集體)遺漏了哪個部分??他們的「時間」,是否真不同於一般人的時間:比如,表面上只有一種人格出面和其他人接觸,但是其他藏在裡面的人格是否繼續不斷的在「成長」?是用跟一般人相同的速度在成長嗎??是否因為在「裡面」成長,不跟他人有所接觸,所以人格有了缺失???……

另外,雷根怎麼會是南斯拉夫人?亞瑟怎麼會有英國口音、舉止像英國紳士??菲力浦怎麼會認知自己是紐約客呢???這些都是寄居在比利身上的人格,可是比利是個俄亥俄州人、一個不曾涉足遠方的美國中西部人耶!難道,真有所謂的輪迴轉世、前世註定?所以文學裡被繫絆的靈魂,宗教裡的輪迴轉世,就成了現實裡的人格分裂??(哈!!這真是個扼殺浪漫的設想!!)

多重人格分裂的痛苦,正在於第二部後半開始出現的「混亂時期」。

從混亂時期開始,蝙蝠俠發現:有人偷開他的蝙蝠車,跑出去為非作歹了。第二部前半裡,多重人格切換應付局勢的得心應手,慢慢地變成了時間消失、記憶斷落。睡下的時候明明在海軍營裡,醒來卻坐在前往紐約的飛機上;闔眼前望著家鄉夕照,睜開眼瀰漫的卻是倫敦不散的濃霧。這種時間斷落的錯亂,難怪多重人格者會精神分裂!!

作者在第二部裡,以比利來帶動周圍環境的寫作手法,讓讀者開始同步比利的經驗、由比利的眼睛裡來解讀世界。在第一部裡,作者寫的都是旁人在想什麼;從第二部之後,作者很清晰地寫出每個比利「當下」的人格在想什麼,甚至,在痛苦些什麼。特別當寫到混亂時期,各個人格因為時間斷落而極度苦惱、暴烈情緒慢慢滿漲到一個潰堤點,連比利都身捲洪流、不能自已;讀者也慢慢地,同理比利這個複合體了。走完了第二部,我們因為在感情上認同了多重人格者的苦惱,也才有動力陪比利面對最後第三部,法庭--現實社會對比利的審判與回應。

因此,第二部不僅是交代比利生平的章節,也是將讀者與比利完全連結的關鍵。從這裡起,多重人格分裂不再是一種無法控制、無由理解的未爆彈;對讀者而言,應當還被作者期望了更多的同情與理解,來同理多重人格。

怎麼說呢??第三部回到現實之後。我們發現:原來並不因為讀者前面累積的同情,比利最後便因此有了好的歸宿。他的人格分裂儘管好轉,卻因為周圍居民的抗議、法官的不理解,而被迫轉到集中化的醫院做治療。於是,惡化更形成了管束限制的藉口,而管束限制卻又進一步惡化人格分裂;最後,24個人格逐漸與光同歸於寂……

其實筆者讀到第三部,心理面臨很大的掙扎。我完全能接受小鎮居民的抗議:允許一個不能控制自己的前科犯在城裡游走,跟一枚詭雷有何差異??但是,在知道比利的來龍去脈、甚至比利分裂的痛苦之後,又怎麼能忍心看到比利被對待的結果,竟是這樣的無情??

筆者也認為作者的手法,有期望讀者閱畢本書、能願意進一步為比利做些什麼的企圖在內。在卷尾,比利未死,只是沉寂……

那,說到底:如果比利出現在你面前,不湊巧也犯下重案累累,你,會怎麼辦呢??


很抱歉,筆者捫心自問無法回答、也不願越俎代庖地為讀者提供答案;因為我不喜歡拿人性做試煉,更不願意強迫回答一些遊走人性邊緣的假設。不過筆者相信:再讀完「第五位莎莉」,也許,我們對多重人格的理解與寬容,又會到另一個不同的層次吧??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36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