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10-06 21:21:20| 人氣1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放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書名:放生
作者:黃春明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1-Oct-1999
ISBN碼:9575222598
書評作者:Michael Lee

以筆者的閱讀經驗而言,「放生」可以說是一本非常「圖像導向」的小說。在閱讀的當下,讀者常會在字裡行間不自覺地浮出一幕幕的畫面。作者能夠透過故事角色的絮絮對話等白描手法,將讀者引領到特定時空下的特定場景,並引發出讀者對情境的同理而浸營其中,「感受」作者所欲傳遞的訊息。這樣子的寫作—閱讀關係,其中有幾項特色值得細細探討:

其一,便是這種文字的表現手法所帶來的閱讀經驗。讀者的閱讀經驗可概分為兩類:放生的圖像式經驗堪為一種典型。所重者在於讀者能否透過作者所書就的「畫面」,產生「身歷其境」的感受。另一種典型文章則有如詩一般的凝鍊,讀者在閱讀、在輕吟文字的時候,甚至能感受舌尖上字句仿若彈跳出的樂章。我想,這兩種不同典範的文字對讀者觀後感的影響,往往是極度不同的:圖像式的文字容易讓人用場景、以劇幕來儲存觀感,所以讀者往往很難記住行文敘述的措辭;但是對文章所描述的情境,則相當容易用自己的生命經驗去呼應,進而用自己的語言去轉述、重組那樣的文本場景。反之,詩一般的文字則字句精警,結構森嚴。讀者容易背誦住類似「名句」、「箴言」的隻字片語,讓文章的片段以著蒲公英的姿態,傳唱各地;卻也常常因著文句的詭拗難辨,而迷失在宏大的文章結構迷宮中。

當筆者嘗試用上述的角度,來理解放生的書寫特色及成就,便可以有所釐清。放生的寫作特色便在於特定生活場景的還原;例如:山神廟前的老人社群、台灣中南部的土地(廠房)開發抗爭、獨居老夫妻等等,以及鮮活的(台語)生活語彙。這些如此貼近生活的要素,將台灣人民的生活具體地烘托了出來。

其二:為什麼放生是這樣子的一本圖像式的小說?是作者有意成就的嗎?或是存在著一些無形的限制??筆者以為:這應是台語文創作的特色。例如,「辦桌」、「請客」、「have a banquet」三者之間,雖然指的是同一件事,但圖像化的程度便有相當大的差別。台語文本身的獨特風韻,便是十足的生活化及圖像化。針對此一特色,筆者想嘗試作一個大膽的解釋:是因為台語不曾成為官方的主要語言,且沒有相對應的官方版文字存在的緣故。試想:「漢文」以國語的身分,存在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字不僅與語言產生了對應關係,更重要的是,文字本身有機會更精緻化、抽象化(例如:漢文發展出更進一層的「轉注」「假借」),來扮演文化在更高演化時所需的各式功能。而台語一直不曾成為官府的主要語言過,在文字演化上至今沒有欽定文字版,無從發展就文字本身發展更精緻的詞彙關係。因此,筆者認為:現階段的台語文創作,可以說屬於「書就」語言、處於將語言紀錄成文字的階段;因此,語言本身的圖像化特色,便在書寫過程中完整的保留下來了。

其三:這樣子的圖像式寫作,對讀者有沒有什麼樣的要求(或限制)?以放生來看,筆者認為會產生共鳴的讀者,恐怕會限制在二十五到三十歲以上、有鄉村成長背景的青壯年讀者。一來由於放生這樣的短篇小說有其篇幅限制,作者在行文間必須假設讀者對故事背景有所了解,否則整體行文會大幅冗化;因此對部分的背景知識已加以省略。加上台灣近十年來環境開發的快速變遷、以及城市鄉村所得差距的急速惡化;因此筆者認為,放生描述的特定場景/族群,也只有上述讀者能夠解讀。反觀新一代的城市青少年,以其「白斬雞」的成長記憶,恐怕很難對放生所描述的人事有所體會。對於電子雞式的豢養、或者電玩式的殺戮,恐怕才是Z世代青少年的主要記憶。

在寫作手法之後,筆者想將探討的重心,挪到內容的部分。例如:所謂的「放生」由何而來?「放生」這個概念的本身指涉又為何?

「放生」一詞,語出書中同名「放生」一文。敘述一位父親在兒子年幼的時候因失手放走了一隻白鷺鷥,而後兒子亦因排污抗爭啷當入獄,父親便念茲在茲地想捕獲那隻失去了的白鷺鷥,以為對入獄兒子的補償。在兒子出獄之前,父親果然抓到了一隻白鷺鷥,打算作為兒子的出獄禮物,以了心願。但是父親在兒子歸家前有感,最後還是將白鷺鷥放生了。

「放生」在本書當中,傳達的是:生意(vitality)比擁有(ownership)更加的重要。如果失去了生意,生命也將因此一文不名。生意可以藉白鷺鷥高飛而盎然,也可以藉午後讀報而鮮活,更可以為迎接高堂而做最後的奮揚。作者就老人問題,在「生意」這個命題上有了相當的發揮。例如:老人可以因為(讀報)權威被挑戰而暗啞;讀者在感受筆下鮮活的同時,卻也隱然為作者指責:是誰、是怎樣的子女,在讓老人用書中單調孤獨的方式去延續生命??在書中,老人維持生趣的原因已經枯化成最後一二。所以我們可以看見,作者筆下老人的單純,可以為了一個理由或一件事,而讓生命有所依靠。但也看見:周圍環境跟下一代子女對老人(無情粗魯)的疏忽,使得這樣簡單重複的生活,卻顯得那麼孤獨。

其實老人問題如此,其他諸多的生命命題又何嘗不是??反思愛情或婚姻,常常見到不美滿的婚姻,以夫妻雙方彼此生命的磨耗而告終,犧牲了婚姻中生意的營造與維持。生趣之重要,又豈老人獨然??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1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