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09 00:34:32| 人氣3,021|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未被說明的秘密:文化遺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未被說明的秘密:世遺
           ──從殖民到後殖民的澳門
                        
  
  如果要選回歸十年來最能反映澳門“深層次問題”的事件,我會棄歐案、五一遊行、政府派錢、東亞運超支等大事,而選有關文化遺產的爭議。

  為什麼?因為,歐案等事件雖然事關重大、影響深遠,那甚至是澳門回歸後的歷史轉捩點,但至少,這些事件牽涉的問題都是顯而易見的,並得到較充分的討論:歐案揭破的,是澳門官員在欠缺監督及制衡下的貪污積習;五一事件曝露的,是賭權開放後的貧富懸殊及政府政策失誤引爆市民不滿;政府派錢說明的,是長遠福利政策的缺位與“派糖”政策的奏效。以上每一件事說明的問題,都非常清晰;它們傾向於是制度問題,多於深入民間的文化問題。

秘密:“突然保育”的深層原因

  然而,有關文化遺產的爭論卻不是可以一語道破的,它好像一個秘密,它的意義始終沒有被完全說明,而民間對此的討論也只限於它的表層。表面上,這個問題很簡單:澳門人要保護本土的珍貴文化,不能因為經濟發展而犧牲文化遺產、城市景觀、集體回憶。一個城市保衛它的歷史與文化,原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問題卻比這番說詞複雜得多:首先,澳門人過去幾年為何會“突然保育”?換了在十年前,誰會在乎藍屋仔或愛都酒店會否被拆?澳門人保育意識的突然高漲,背後有什麼社會因素?另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是:當我們用燈塔或主教山來代表澳門文化,並以此來反對過分急速的賭業發展時,我們是不是用了前殖民政府的象徵,來抵抗有人稱為是“新世紀的殖民主義”的全球化?

從燈塔景觀、下環街市、藍屋仔、望廈兵營到最新近的主教山景觀,過去幾年來有關文化遺產的爭議可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未來日子,這種矛盾仍然會持續上演。把時間軸線推前一點去看,是2005年申報世遺成功而令澳門人一下子對文化遺產重視起來。應該沒人會否認,民間以前的文化保育意識是近乎於零的。別說要捍衛什麼文化遺產,我們以前幾乎是連什麼是文化遺產都不知道。從小住在風順堂區的我,雖然每天被珍貴的文化遺產包圍,但我對他們卻是視而不見。也難怪,澳門沒有本土教育,很多文化遺產當年也不對外開放,我們與自己的文化遺產之間也就有一道鴻溝。

2005是很特別的時機。當時回歸已有五六年,澳門人的本土認同增強,並開始尋找本土文化與自我身份;由學者林發欽主編的《澳門街道的故事》及《澳門建築的故事》,早已在坊間引起迴響。另一邊廂,其時外資賭場已進軍澳門,自由行正如火如荼,社會問題漸漸湧現。當澳門人正尋找身份認同,聯合國的世遺加晃可說是最及時不過:藉著被世界認可的世遺,澳門人終於有了一樣可以寄託本土認同的文化代表──要知道,在強勢的香港文化的影子下,澳門多年來作為“港澳”概念中的一個小配角,其形象一向是模糊的。這下子可好了,澳門有豐富世遺而香港沒有!這怎不令正尋找自我形象的澳門人雀躍?然而,在欣喜之餘,這次加晃卻埋下了日後保護世遺與商業發展的矛盾。

戰爭:捍衛世遺與商業發展

隨後的2006也是關鍵性的一年。藍屋仔與下環街市都面臨拆卸威脅,引爆了這個矛盾,另外,更重要的燈塔景觀捍衛戰也爆發了,有關文化遺產的爭論終於白熱化。經過2005及2006這兩年,世遺的價值迅速彰顯,其意義已超越歷史價值:它首先是澳門人寄託自我身份的載體,它又是一去不返的純樸澳門的象徵,後來它甚至成了對抗經濟過熱發展的一件武器──當我們對於急速而欠缺規劃的城市發展感到無能為力時,唯有世遺這一張“皇牌”可以令市民的反對聲音變得理直氣壯。

文化研究學者指出,文化遺產表面上是關於過去的,它看似代表一段已經凝固的歷史,是永恆不變的。然而,它的功能卻是屬於當下的,它的意義也是開放的、浮動的、不確定的;它是當代人建構出來的一種情感結構。人們會爭奪對它的詮釋權,最後使用它來解釋或解決當下問題。例如,面對萬里長城時,秦朝的百姓想到的可能是暴政,當年的士兵想到的可能是殺戮,但今天,它卻被詮釋為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我們對長城的認知,是經過一番篩選與塑造的;我們很少用它來反思暴政與戰爭,而是用它是增強民族認同感,甚至是民族主義。有關長城的論述,通常是“偉大”、“好漢”、“建築奇蹟”、“中國人的驕傲”“連在月球都看到”,而不是“暴君”或“生靈塗碳”。這套論述的基礎,是近代中國在脫離戰亂之後要增加民族榮譽感。

如此看來,澳門人的“突然保育”就起碼說明了兩個當代問題:一是澳門文化的弱勢,我們長期以來太渴望可以擁有向外宣示澳門獨特性的文化象徵;二是民間的不滿情緒,澳門人的保育意識其實是建基在一種抗拒賭業過度發展的基礎上的。過去幾年,澳門的世遺訴說的其實是當下的故事──一個純樸小城被迅速捲入全球化巨浪的故事。

吊詭:用殖民象徵抗拒後殖民

有關世遺的爭議最少被談及的一點是:它們其實大多是殖民時代的象徵。燈塔不正代表了葡國當年的航海殖民事業?主教山不正是葡國國教高高在上俯視整個城市?在一般人對澳葡政府不見得特別依戀的情況下,我們用以代表自己的、用以抵抗賭業過度發展的,竟然是殖民政府的遺物。我們策略性的使用了世遺──這就是文化研究學者所提出的:文化遺產的意義是浮動的,它被當代人給它賦予不同的功能。因此,今天我們談世遺時,很少談到它背後的殖民主義,因為這會給其功能徒增不必要的複雜性。

更有意思的是,我們是用了殖民時代的象徵,去反對今天的後殖民。殖民主義,是上兩個世紀的西方列強入侵弱國的形式;而全球化,則被認為是今天西方大國入侵其他國家的新形式殖民,這種殖民再不靠船堅炮利,而是用經濟與文化勢力去侵略,稱為後殖民。有關世遺的最深層次問題就在這裡:對於“殖民”這種彷彿只會出現在歷史教科書的久遠事宜,我們有沒有認真梳理它在澳門究竟留下了什麼?對於今天的後殖民,我們又如何自處?當我們用殖民時代的象徵──世遺──去反抗後殖民時,我們其實是不是連兩者是什麼都未搞清楚?

本土:由外來因素建構而成

燈塔捍衛戰有一個很值得討論的小節:當時護塔行動最有力的行動,就是直接去信聯合國,當教科文組織都對事件表示關注,才真正造成政府的壓力。當中借助的,是一種外力。因此,綜合而言,葡國人留在澳門的文化遺產,透過聯合國的加冕後,成了澳門人的文化認同,而這種認同,又被用以抗拒外來的全球化力量,其間又巧妙地再借助了聯合國影響力去拯救文化遺產。在意義上非常“本土”的世遺,竟牽涉了如此複雜的跟外界(從葡國、聯合國到外資企業)的關係。

這當中牽涉的,包括本土與外來的辯證關係、殖民時代到後殖民時代的過渡、世界性組織與本地政府的矛盾,是非常複雜的一連串問題。而這種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正是文化遺產背後潛藏的一籮筐問題。這提醒我們,無論在殖民時代或是今天的全球化世代,澳門人的身份與獨有文化的建立與捍衛,都不能缺了我們跟外間的關係。保育工作,仍然任重道遠,仍然需要義無反顧的支持,但思考的功夫卻也是不可少。因為,我們最終捍衛的,都不只是一座教堂跟一座燈塔那麼簡單。(十年回望與反思.四)create_adam@yahoo.com.hk

(《澳門日報》視野版,8月3日)

圖片來源: http://www.flickr.com/photos/chanmelmel

台長: Pan

funnews快報
FUNNEWS最近超紅的網站,裡面所有的資源都是專門為大學生設計的,不管好康還是資訊這裡通通都有,而且這個網站最近在尋找實力堅強的校園特派員喔,特派員要做的事就是寫一些新聞資訊給大家看, 還滿有趣的,聽說名額不多,有意者就趕快投稿到FUNNEWS活動信箱吧http://funnews.editor@gmail.com
2009-08-10 09:45:32
waiwai
&quot澳門人的保育意識其實是建基在一種抗拒賭業過度發展的基礎上的。&quot
這點很精采,一語道破!
2009-08-14 18:45:49
waiwai
”澳門人的身份與獨有文化的建立與捍衛,都不能缺了我們跟外間的關係”
剛把問題提出來了,卻匆匆收尾有點可惜.
2009-08-14 18:52:37
台長PAN
WAIWAI:
謝謝你的意見,這篇文要談的問題比較多比較複雜,的確是篇幅不太夠. 這問題日後在其他文章中很可能還會討論,敬請留意.
2009-08-16 18:13:07
darku
講得很好,一針見血的道破,在這時更需要大聲提出,世遺對我們有多重要。
但是,我們的呼聲政府一日未有給予重視,我們對世遺保護也不容樂觀……
2009-08-23 15:56:53
台長PAN
DARKU:
好久不見!
是,對文化遺產,一方面要大聲疾呼,另一方面則要積極思考.
2009-08-24 01:12:49
B女
台長兄,呢篇有少少難明,不過非常新鮮.
2009-08-25 03:00:23
台長PAN
B女:
THX~~ 這篇的角度的確比較&quot另類&quot,希望還是可以帶出一些新思考!
2009-08-25 14:14: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