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14 13:22:19| 人氣1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史蒂芬.霍金的讀書與孤島(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日意外讀到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的演講錄,他的時間簡史和黑洞理論我完全不懂,但我對他的自傳印象深刻。

他一直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罹患運動神經元症(motor neurone disease, ALS)後他更為快樂了。這當然不是說這種重症是項恩典,事實上它對任何人無益。可是發病後,因為遇到一名心儀的女子,,原本已對生活厭倦的他,開始認真向學了。

在還沒有求知的動力之前,史蒂芬說他所就讀的牛津大學的氣氛是「極端厭學」,他在三年(1959-1962)中用功的時間「只有」一千小時,也就是平均每天一小時。他和多數同學一樣:對一切完全厭倦,並覺得沒有任何值得追求的東西。

他的病是致命的,醫師認為他只能再活兩年。本來他預料自己大概活不到完成博士論文,但是他的病情的惡化卻似乎減緩了。更重要的是,他遇到了一個讓他想到婚姻的人。

這位物理學家把這段領悟的過程講得更明白:愛情引動了他生命的「活頭」;為了結婚,他需要一個工作;為了工作,他必需拿到一個博士學位。開始用功後,他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也喜歡研究。那種研究的喜悅,他說「也許把它稱為工作是不公平的」。他還引述別人的話:科學家和妓女都為他們喜愛的職業得到報酬。

於是生病和婚姻的盼望,讓他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活著時有大量的事要做。他走進了物理研究的生涯中。但他說:「物理學儘管美妙,卻是冷冰冰的。如果我除了物理學外一無所有,則無法活下去。正如所有人那樣,我需要溫馨和愛情。」

這很像一個勵志的故事,多年前我已被感動過一次,因此在英文課上討論安樂死問題時,曾拿出來做為不放棄生命希望的例子。當日老師的答覆是,她記得史蒂芬.霍金有一個「bitter marriage」,不全然像傳記中所說的那麼美滿。事實如何,我不清楚了。只是絕對想不到的是,有一天果然我也遇到家人重病和生命意義兩難的問題。

這本演講錄有一篇是取自英國廣播公司訪問史蒂芬.霍金的節目,這個節目名稱是《沙漠孤島》(Desert Island),是一個1942年以來就播出的節目,據說已算是一種英國傳統。我到網站上去查了一下,發現它至今還存在著。它假定訪客被困在一座沙漠孤島中,節目主持人除了訪談他們的一生外,還讓他們隨身攜帶可以播放的八張唱片,同時允許他們帶一種沒有生命的奢侈品以及一本書。關於書有一點前提,亦即假定島上已有這個人所需的宗教作品(《聖經》、《古蘭經》等,還有《莎士比亞全集》!)--顯然他們不想聽到個人宗教信仰的話題,他們也似乎覺得英國人讀莎士比亞作品是天經地義、提都不必提的事。

史蒂芬.霍金所挑的音樂包括華格納、普西尼、莫札特甚至披頭四,但是如果八中選一,他會選莫札特的《安魂曲》。至於奢侈品,他挑的是劍橋乳酪,書呢?很令人意外地,他選的是George Eliot的Middlemarch。我沒看過這本書,據史蒂芬所說,Virginia Woolf說這是一本為成熟的人所寫的書。

或許我們對沙漠孤島的節目不熟悉,不過類似的問題我們或者在某次機會曾被人提問過。一個出現在二十世紀的廣播節目,關於孤獨之下的物質選擇,它不像魯賓遜漂流記中,只提到一把小刀這種生活必需品,而是談音樂、書及奢侈品。或許我們可以看出二十世紀以來,音樂、書及小小的奢侈品對中上階級的心靈有多麼大的重要性了。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1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