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5-22 13:33:20| 人氣1,3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張老師月刊電子報 -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遇見美麗心靈的自己──專訪諮商心理師李素芬

就李素芬來說,諮商輔導宛若一把神奇的鑰匙,能令案主打開心房,分享許多自己此生無法親身經歷的私祕感觸與生命過程;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自己也因此而備受滋養。

文=連芯 攝影=黃念謹
如果你見過李素芬,你一定會感覺到,她喜歡戴帽子。而她戴起帽子來,嘿,還真好看。
臺灣人多半不懂得用帽子做造型。李素芬會像現在這樣帽不離身,背後則是有個小故事。
「我本來就喜歡帽子,」李素芬說,「但最初並不像現在這樣,天天戴,直到上床睡覺才脫下來。」
她回憶2008年底,她生涯中的貴人,也是引導其踏入諮商領域的啟蒙恩師驟然辭世,令她悲痛不已,於是戴上帽子遮掩悲傷。後來,極度的傷痛漸漸淡去,戴帽子卻成了一種習慣。
「現在呢,是為了遮蓋白頭髮!」她大方地調侃自己。
不知為何,總覺得她敘述的帽子,作用不在於額外的妝點,而是藏匿──先是藏匿悲傷,後是藏匿不再的青春。於是,更讓人好奇,宛如面具的帽子底下,到底還藏著哪些故事?

冒牌貨的擔憂中,對心理產生興趣
李素芬有張非常細緻的臉孔,這張令人羨慕的容貌,卻曾引發她既自豪又擔憂的複雜感受。
年輕時,如同心理學中的「冒牌貨症候群」,李素芬總是害怕自己其實不如外表那般美好,害怕自己僅是「A貨」。她曾在學生時期和一位男友才剛交往不久,卻主動提出分手;原因是,男孩表明愛她,但她覺得太早了,「他根本還不怎麼認識我呀!」多年後重提此事,她仍是無法置信的語調。
而話雖僅止於此,但聽者都明白,她並不是指責男孩的膚淺,而是透露「萬一穿幫」的恐懼。主動提分手,彷彿是先發制人。
這個恐懼,像是李素芬生命的某個核心,間接讓她與心理諮商結緣。大一時,她原本就讀哲學系,在全班將近4/5同學陸續轉系的風潮下,也決定重新選擇方向。
當時,她正在讀一本John Powell的《為什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深受觸動,至今還牢記著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為什麼我不敢告訴你我是誰?因為,如果我告訴你我是誰,你可能會不喜歡我;可是,那卻是唯一的我。」
這一句話,讓她的內在心聲獲得共鳴,也藉此發現人類的心靈是多麼隱微曲折,忍不住驚嘆:「人真的好有趣喔!」
於是,李素芬下定決心,要選個可以接觸人的科系。而當年諮商輔導系並不多,她就在大二選擇轉入社工系,接著在大三加入「張老師」,正式與諮商輔導結緣。

那段如婚姻般緊密的專注歲月
憶起剛踏入「張老師」受訓的那段日子,李素芬看著中心的每位專任「張老師」又是演講、帶團體、接個案……樣樣精通,人群中總是表現得那麼自信沉穩,內心崇拜不已。她萬萬未料,大四畢業前夕,當時擔任臺中「張老師」組長的邱德才老師竟然開口邀請她:「要不要當專任『張老師』?」她當時覺得無法置信,卻也有一點覺得受到肯定的驚喜。
擔任專任「張老師」的十年間,李素芬的工作十分忙碌,也極為充實。出於對諮商輔導的熱愛,她有如工作狂般全心投入「張老師」,在本分工作之外,還積極參加各種心理諮商的相關訓練來充實自己。當時學費昂貴,而且是一筆從不中斷的固定支出,感覺上像每個月在繳不知何時可以回收的「會錢」。
對此種種,她的父親曾表微詞:「都是『張老師』害妳沒時間結婚!」
但李素芬一路甘之如飴,「我總是在帶義張訓練時,恭喜學員做了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在她眼中,諮商輔導是相當特殊的行業,宛若握有一把神奇的鑰匙,能令案主打開心房,分享許多輔導員此生無法親身經歷的私祕感觸與生命過程;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總覺得自己反因他人的生命經驗與智慧而備受滋養。
直到民國92年決定攻讀博士班,李素芬必須離開「張老師」,這讓她一度相當猶豫,心情也極度憂鬱。「我好驚訝自己面臨割捨,居然這麼無法承受。」旁人聽了,想想她那十年的全心投入,玩笑地接了句:「妳根本是嫁給了『張老師』!」
李素芬思考了一下這個比喻,答:「真的!好像離婚般失落!」
在「張老師」服務期間,是李素芬踏入心理諮商最重要的一段過程,也獲得最豐厚的滋養,「我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能和那些專任『張老師』一樣,演講、接個案……」這段緣分與恩情,讓她永遠都會以「張家人」自居。

要助人,須先跳脫自我
李素芬如今轉換角色,走入學術殿堂,但諮商實務仍是她心中的最愛。
李素芬從小性格就極具親和力,高中時,曾有同學看了電視上播出的「空中張老師」,就認為她很適合走這一行。但真正一步步接觸諮商時,仍須面對一段學習調整角色的歷程,「最基本的,對人一定要有興趣。」
在李素芬眼裡,從事諮商輔導得先認清諮商關係並不是朋友關係,諮商室裡,案主是唯一的主角,因此,在輔導員心中,必須有一個接納他人的空間,才能在諮商時段裡,全心投注在案主的經驗與情緒上。而這個空間就是興趣的根本,有的人對其他事物更有興趣,留給探索他人的空間不大,要全心投注在他人身上,自然相對困難。
具備了最基礎的興趣,培養自我覺察力就是下一步。「人做任何事,其實都脫離不開自我。」李素芬說,過去在督導義務「張老師」時,發現每個人接案的風格,幾乎和他私下性格如出一轍。但身為諮商員,必須清楚瞭解自己當下的行為會對案主產生什麼影響,以及自己這麼做的動機為何?是否因為觸動了自身的議題所致?又或是為了滿足自己分析正確的虛榮?還是不知不覺中就刻意引導案主朝向某個方向?
當諮商員一旦少了自我覺察,就容易發生「表面圖利案主,實際滿足自己」的情形。
在這番學習過程中,李素芬最大的收穫是習得「接納」。在以案主為中心的態度下,她漸漸懂得不再執著以自己的生命經驗看待個案,不拘泥於固有理論知識的分類,讓案主以自身生命的獨特脈絡存在。
這讓她看到不同的風景,案主的種種性格、舉止與情緒,皆是面對不同生命歷程的產物,跳脫了好壞對錯,展現人類強韌的生命力,既閃耀又迷人。話語至此,她再度強調:「人真的好有趣!」

深信人人的本質都是好的
自接第一個個案至今,李素芬踏進諮商輔導界已二十餘年,期間習得無數理論、經驗,除了幫助個案,她也坦言自己受惠良多,其中,尤以TA人際溝通理論中「I am OK.」觀點,給李素芬莫大的提醒和鼓舞。
這個觀點,常用「青蛙王子」的故事闡述內涵,認為人們往往像青蛙王子一樣,看似是青蛙,其實本質是王子;也就是,人人的本質都是好的。
李素芬學會這樣看待每一個個案,也學會這樣看待自己。當年,那個不敢讓別人知道她是誰的女孩,如今,正大方地和我們分享她是誰。
在她帽子底下,那些成長、滿足、恐懼和分離的故事,其實皆與凡人無異,但因她對人心開放與好奇的態度,讓各式各樣扭曲與偽裝的情緒,變得更為有趣。
這樣的李素芬,愈顯美麗。

【李素芬課程預告】
‧「TA的應用──憂鬱症診斷與處遇工作坊」,5月28日~29日,臺中「張老師」中心。(04-2203-3050)

台長: 詹翔霖副教授095526899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