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9-17 17:24:48| 人氣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書與讀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書是什麼?
怎樣的出版品叫做「書」?有聲書、電子書、工具書、課本這些算不算是書?還是,要有紙有字有封面的,才稱得上是書?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些有關書的定義:
1.《說文解字》(噹!噹!噹!噹!嚇死人古書登場):「箸於竹帛謂之書。」
2.《廣韻》(嚇死人古書之二登場):「著之簡紙求不滅也。」
3.《國語活用辭典》:「形聲字;从聿,者聲。者為楮之省,楮皮製紙,故筆箸於竹帛為書。」
4.《學典》:「有文字或圖畫的冊籍。」
從以上的解釋來看,第四個解釋最能符合現今對於書的認知,不過由於科技的進步,有聲書與電子書已經逐漸為大家所接受。



書的起源

至於書的起源與演變,必須從文字產生之前談起,從口語相傳到結繩記事,是文字產生之前表達、紀錄的方式,文字產生之後,開始鏤刻於金石、青銅器、甲骨、簡帛之上,載之於前兩者的文字稱之為金文、銘文,載之於龜甲、獸骨之上的稱之為甲骨文,載之於竹簡之上的稱之為冊,所謂冊就是許多竹簡串在一起的模樣,載之於縑帛之上的稱之為帛書。
後世所用以代指書籍、史冊的「汗青」一詞,意思就是指古時記事用的竹簡,是先用青竹在溫火上燒烤,去除油質、水分,再刮除青皮部分而製成,可防止蟲蛀,且易於書寫,燒烤時竹上出水如人之冒汗,故曰「汗青」。至於現在稱讚人學問廣博,知識豐富所使用的成語「學富五車」,因為當時是將字刻在一片一片的竹簡上,而一片竹簡大約只能容納20字左右,不但費力又占空間,所謂「五車」其實並不多,現在一般人只要完成基本國民教育(高中),他所讀的教科書、參考書、課外讀物加總起來大概就超過「五車」了!而這全拜印刷術發達所賜。



愛書人

自古以來對於嗜讀書、愛讀書、喜歡讀書的人,都會給予一些稱呼以為「雅號」,接下來就在這一節當中略述一下這些稱呼的意思與由來:
1.書淫:聽過蔡康永與侯文詠合說的「頑童三部曲」的人,應該會對這個名詞有點兒印象。此詞用以稱呼嗜書入迷的人。詞見於皇甫謐(謐,讀如密)《玄晏春秋》:「余學或兼夜不寐,或臨食忘餐,或不覺日夕,方之好色,號余曰書淫。」又見於《梁書.劉峻傳》:「峻好學,家貧,寄人廡下,自課讀書,常燎麻炬,從夕達旦。……清河崔慰祖謂之書淫。」
2.書魚:蛀書的小蟲。即衣魚、蠹魚。蘇軾有詩曰:「尊前侑酒只新詩,何異書魚餐蠧簡。」
3.書獃(獃,同呆):指不通世務只知鑽研書本的人,也就是俗稱的書呆子。明人西湖居士《詩賦盟》傳奇〈訂盟〉:「官人,且莫書獃氣,起來與你講緊要話。」
4.書種:是「讀書種子」的省稱。指世代相承的讀書人。民初史學家陳寅恪即因出身書香世家且學問廣博而被時人稱為「讀書種子」。宋人楊萬里有詩曰:「高文大冊傳書種,怨句愁吟惱化工。」
5.書蟲:《漢書‧五行志》:「昭帝時,上林苑中大柳樹斷仆地,一朝起立,生枝葉,有蟲食其葉,成文字。」後世因此用「書蟲」來形容蟲齧食樹葉。蘇軾有詩曰:「稻涼初吠蛤,柳老半書蟲。」
6.書癡:指書呆子。《舊唐書.竇威傳》:「威家世勳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翫文史,……諸兄哂之,謂為書癡。」宋人陸游有詩曰:「白頭尚作書癡在,賸(同剩)乞朱黃與校讎。」
7.書顛:一指唐代書法家張旭。二稱讀書入迷,忘形似顛之人。宋人陸游有詩曰:「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顛。」
以上七個名詞用以稱呼愛讀書、嗜讀書之人。大家可以在台灣商務印書館所出版的大陸版《辭源》一書找到以上七詞的說明。



閱讀的原因

大略認識了書的定義與起源之後,接著就來談談「讀書」這件事。台灣每年出版千本以上的書籍,我們有一個亞洲第一大、世界第四大的國際書展,我們民眾的教育水準越來越高,可是為什麼我們國民在畢業之後的年閱讀量是個位數(表示一個月讀不到一本書)?為什麼我們消費在購買書籍的金額上只在千元左右 (表示一年買不到八本書) ?為什麼我們還要苦口婆心地勸大家讀書?這是否意味著大家把學生時代對教科書的厭倦,帶到了其他的書籍上?究竟我們對「閱讀」這件事是抱持著怎樣的心態?首先必須從我們閱讀的原因與目的說起,這決定了我們的閱讀心態與行為。
有的讀者是為了喜歡讀書而讀書,這一類型的讀者通常沒有固定的閱讀方向,他可能讀暢銷書,也可能讀話題書,又或者什麼書都讀,這本不喜歡再抓另一本來讀,不排斥任何內容。這樣的閱讀行為非常純粹,也因為純粹,所以對各類知識的接受度頗高,一切以「喜歡、好玩、有趣」為原則,這一類讀者的優點是什麼都懂,可惜的是什麼都只懂一些,博而不深。
另外一類讀者,有一定的閱讀嗜好,著迷於某一種文類、某一種題材或是某一位作家,有時旁及與其相關或類似的作品,舉例來說,喜歡黃春明的人,讀了他的〈莎哟那拉,再見〉、〈看海的日子〉、〈放生〉如果感到意猶未盡,會進而想去讀整部黃春明作品集,甚至是台灣文學領域中其他幾位名家的作品,比如說李喬的《寒夜三步曲》、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等等;又比如說讀了白先勇的《臺北人》感到意猶未盡,可能會再去把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歲》、《孽子》給找來看,甚至是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林文月等與白氏同一時期的其他名家的作品,做一廣泛的瀏覽。這一類型的讀者,對於自己所感到有興趣的某一特定類型的書籍,想當然爾有著一定程度的愛好與了解,或許可以稱之為某一位作家或某一類文學的「迷」、「fans」,可惜對於其他類型的書籍,便無暇或無心閱讀,與前者恰好相反,深而不博。
還有一類讀者,由於事業(工作)或學業(報告或論文)的緣故,必須要去閱讀某一領域的書籍,以事業而言,譬如說電腦、經濟、流行;以學業來說則大家都知道,視其修習的課程或研究方向而定,例子不勝枚舉。這一類型的讀者往往並非出於自發性地去閱讀某一類型的書籍,但卻又必須做大量而深入的閱讀,並且隨時注意最新的資訊,是可想而知的,雖然這一類型讀者的閱讀特徵與上一類讀者相似,不過似乎缺少了那麼一點熱情或是自主性的動力,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有一部分幸運的人剛好能夠把興趣與事業或學業作一圓融的結合,但這樣的人畢竟是不佔多數的。
最後一類所要談的,其實與第一類很近似,這一類型的讀者,同樣沒有特定偏好的閱讀領域,不過他們比較希望的是藉由閱讀的過程達到放鬆或解壓的效果,所以大部分在挑選書時會以「幽默」、「好笑」為準則,這一型的讀者喜歡的其實或許並不是「閱讀」行為的本身,而是喜歡閱讀之後所帶來的效果或心情。他們通常不喜歡閱讀份量重或內容艱深、無趣的作品,不享受閱讀過程中所做出的思辨與反省,只希望能「笑一笑」,如此而已!這一類型的讀者恐怕也是佔了現今所有讀者群之中的絕大部分吧!



閱讀的心態與行為

從以上所談到的幾種閱讀的原因,大約可以歸納出兩種閱讀的心態與行為。第一種讀者的想法是「生命有限,書籍無窮」,希望從書中獲得些什麼,不願意花了時間卻又一無所得,所以往往選擇經得起考驗的書,也就是所謂「經典」。這種讀者極少將暢銷書榜作為閱讀的指標或依據,也不喜歡跟隨潮流讀「話題書」。舉例來說,他們可能會定一個標準,只讀出版了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書,因為他們認為能在每年出版近萬本書籍的洪流中「倖存」而不被淘汰,表示其價值或受肯定,值得一讀。
第二種讀者的想法是「東撿西拾,美景無限」,對閱讀沒有一定的期望,或為了休閒,或為了好奇,或為了有目的之需要,對這一類讀者而言,書對他們的距離親近多了,想讀就讀,不想讀就休息,如蔡康永所說,可以邊吃零食邊讀,坐著讀、躺著讀、趴著讀,書是他們的好朋友,可親可遠,沒有負擔。其實還有其他幾種類型,不過特殊如從事學術工作者(皓首窮經)、出版業者(這本書不知道會不會賣?)自不在此討論之。



讀書的好處

為什麼我們應該讀書?
一個人的生命如此有限,每當我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作了抉擇,邁開步走了出去,我們就永遠無法親身體驗另一條道路之後的世界,這不僅限制了我們的人生經驗,也侷限了我們的視野,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懂得越來越多,卻沒有因而變得比較聰明,這實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每一本書都是一個作者的心血結晶,每當我們讀一本書,就像是在向這位作者「借智慧」,從借取他人的智慧之中,除了可以開拓眼界,也多少可以培養出一些自己的視野。我們可以不贊同作者的講法、想法,但至少我們可以知道有些人是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事情。換句話說,我們對於一個人、一件事、一本書,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發現它不同的面貌。將來,我們在思考問題時,也就很自然的可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進入問題的核心。
不過很重要的一點是,讀書之目的不在於成為別人的「信徒」或「傳道者」,而是重在吸收與內化,藉以培養出更豐富的自己,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會像電影「心靈捕手」中的主角一樣,擁有他人所欣羨的天賦,卻無法正視之、珍惜之、善用之……..
這豈不是很可惜嗎?

台長: aztec
人氣(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