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9-16 22:18:06| 人氣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眼中的台北監獄(作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因為修習課程的關係,有這樣的一個機會去參觀台北監獄。在去程中,我一直頑皮地與同學笑鬧著:「該不會遇見自己以前的朋友吧?」一直到了那兒,我的心才安靜下來。在我第一次踏進台北監獄之前,我對「監獄」的印象僅僅來自於新聞中、電影中、小說中,總覺得那是另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生活秩序與模式;也總覺得那裡應該是黯淡而不明亮的。到了那裡,我才發現它的外觀其實有點兒像花園,種植著許多花草,有彩蝶穿梭其中,一切又是那麼地明亮潔淨。我開始重新整理我對監獄的記憶。


在大約一個小時的參觀當中,我去了會客室、廚房、雜居房等地方,也參觀了受刑人們上課的情形與他們所完成的許多創作品。走馬看花式的參觀,其實沒有帶給我太多不同的資訊,倒是訝異於牢房的陳舊,這對比於剛踏入大門時所感受到的靜謐與整潔,有著不算小的落差。據說每一間房要擠下二十多位受刑人,而上廁所、洗澡都在一塊小小的地方完成。終於能夠領悟到什麼叫做「窗外的一小片青空」。


在這一路上,其實我一直在想著許多問題:這些人都是犯了什麼罪,才被關進這兒來的?又是誰判定他們應當受著懲罰的?為什麼有人有這樣的權力決定另一個人的自由與生命?這些受刑人什麼時候才可以重回社會的懷抱?當他們重回社會時,真的就改過了嗎?如果沒有,那麼這樣的懲罰意義何在?如果有,我們的社會又將如何對待這些「有案底的人」?我們是就此敞開胸懷,迎接自新的他們?還是鎮日提心吊膽,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票」?這許多的問題使我的思緒高速運轉,我無法停止疑惑與思考,汗珠從我額上滾落。這讓我想起一部電影—「刺激1995」(英譯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受刑人在獄中虛擲大半青春,卻因為無法重新適應鐵窗之外,那已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於是他選擇上吊自殺。另一位主角最後終於重獲自由了,不過他卻是「逃」出來的。片中探討的問題層面觸及了獄政、人性、自由、社會化與制式化等問題。片中的主角因為不甘遭到誤判,決定靠自己擺脫這段錯置的懲罰。這不禁使我懷疑,在這些受刑人當中,又有多少人同樣因為誤判,而正在一個不屬於他的地方,接受一段本不該強加於他的懲罰?我的腦海裡浮現一個名字—蘇建和案!


蘇案距今超過十年,人權團體還在不斷地援救當中,沒有人放棄希望。所有關注此案,在本案中略盡一己之力的人,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你能保證他們是無辜的嗎?」是的,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已故的吳銘漢夫婦與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等人之外,沒有人能保證他們究竟是不是無辜的?只能說「沒有證據,就是無罪!」人類制定了法律、發展了科學,藉以幫助我們找出犯罪者並給予制裁,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相信科學、講究證據!這在受害者家屬眼中看來,雖然是另一次傷痛,但我必須說:我們不是在保障犯罪,而是在保護無辜!如果沒有證據顯示他們是犯案者,我們就應該相信他們!除非他們高明如電影「驚悚」(英譯prime fear)中的男主角一樣,善於利用人的心理,使他人相信自己的清白。而即使人會騙人,科學不會騙人、證據不會騙人,我們依舊沒有蘇建和等三人犯案的有力證據。沒有證據,就是無罪!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監獄」的功能除了在給予犯法者以懲罰之外,尚應背負起感化教育的功能。在獄中,受刑人藉由創作來使自己的心性安定,舒緩自己的暴戾之氣。在參觀的過程當中,我看到了許多受刑人的創作,其中大部分是書法、國畫,在繪畫中又以山水、佛像為最常被描繪的題材。藉由藝術的薰陶,使得受刑人的心靈得到安身之所。可是即便如此,我依舊擔心,他們在獄中所習得的一切,是否適用於他們將來出獄後的社會?又有多少的雇主有這樣的胸懷,去雇用一個曾經服刑過的人?倘若以上的條件不能成立,那麼即便獄中的感化教育實施得再好也是徒然。當環境使人走投無路的時候,沒有選擇的餘地。或許,我們都還有一些什麼是可以做的……。


我們都很希望這個世界沒有犯罪,但是不太可能;我們都很希望這個世界沒有法律(在一個美好的世界裡,要法律何用?),但是不太可能;我們都很希望這個世界沒有監獄(因為用不著),但是不太可能。於是,我退而求其次,祈求世上沒有冤獄、祈求所有出獄者都能一如新生,安心重回社會的懷抱,重見整片無際的青空。即便不太可能,我不會放棄希望,因為「我心有所愛,不忍世界傾敗」(註:詩人羅智成詩作〈一九七九〉)

台長: aztec
人氣(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