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17 15:07:08| 人氣4,8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講座》《地理課沒教的事2: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 - 廖振順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2.9.28)
喜歡和J一同去聽講座,一方面吸收新知,另一面共同談論的共鳴
去聽《地理課沒教的事2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 》時,繁忙的他無法陪同前往,我只能和Q一同參與,在老師圖文並茂解說下,一場下來心裡是沸騰的,感動科技的日新月異,雖然知道科技的無遠弗界,但立體呈現世界各地的景象,還可運用各個主旨呈現數據,彷彿環遊世界一周,開闊了視野的距離。
我想「Google Earth」這套軟體如果運用在教學上,一定可以吸引孩子們的目光、一定可以讓他們更清晰的了解地理的脈絡,受用無窮!
(102.10.13)
為了彌補J無法親自參與的缺憾,藉由《地理課沒教的事2》一書,加上附錄的光碟,影片加上透過書本的講解,在家裡再一次呈現感動
夜晚的地球炫麗銀河點綴,其後面代表經濟脈動
孔子十四年的周遊列國,圖示的距離,在今日也許是飛機數小時即可穿越
地理、人文、氣候、板塊,在這裡一一清楚明白
雖然我的分享不如老師的精辟,但全家人一起分享,除了知識累積更是家庭親子的互動。

   

(圖.文摘錄博客來)
《地理課沒教的事2:用Google Earth穿越古今》 - 廖振順

俯瞰臺北城百餘年的變遷,
追隨兩千年前孔子的行跡,
前進噶瑪蘭重新開墾宜蘭,
堆疊豬屎看臺灣汙染情況……
跨越時空,探索地圖密碼。

  繼《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讓人驚豔,廖振順再以其專長的地理空間解讀能力,剖析古往今來各種演變,循著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郁永河來臺《裨海紀遊》的足跡,以及台北古城發展的都市變遷、宜蘭平原開墾與天然地形的微妙關係等。讓讀者的視野不再只局限於三度空間,而進一步擴展成含括時間的四度空間觀察。

  廖振順老師擅長以影音動畫配合Google Earth的立體地形結構,深入解說與地理學有關的氣候、人文、區域發展等,幫助讀者從嶄新的視角,以活化閱讀的方式去理解地理知識。

作者簡介:廖振順
  臺北市立萬芳高中地理科教師。
  1987年畢業於文化大學地理系,1989年取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學位。曾獲2005年優良教師獎(臺北市教育局)、2011年教學卓越金質獎(教育部)。
  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自製海嘯教學影片,榮獲馬英九總統致電鼓勵及各家媒體專訪、引用。擅長多媒體教學,近年來融入Google Earth,多次製作高中地理課程輔助教材,對於地理教育推廣不遺餘力。
  著有年度暢銷好書《地理課沒教的事:用Google Earth大開眼界》
目錄
推薦序 完成探索世界夢想的一本書 楊萬賀
推薦序 跨越四度空間的新視野 盧光輝
推薦序 引爆地理科學的熱情 宋國士
作者序

【Ⅰ時空軌跡】
01時光回溯臺北城
02孔子壯遊天下
03三百年前的遊記
04前進噶瑪蘭
05這樣看土樓

【Ⅱ時空互動】
06巨人的滑水道
07納西的自然
08黑夜看世界
09糞便地圖
10國境之南與國境之難

【Ⅲ時空物語】
11你不知道的非洲
12風言風語
13海洋到處都有魚嗎?
14看懂溫度分布
15那些乾旱的地方

  

 

03 三百年前的遊記

三百一十五年前,中國有個酷愛旅遊的小官員名叫郁永河,郁永河聽到福建省福州市的火藥庫被大火燒個精光,福州市政府想找人去臺灣採取硫磺重新製作火藥的消息時,高興得不得了。他心中一直有個念頭:臺灣已劃入清朝版圖,自己卻從未去過,豈不是人生的一大遺憾!當時的臺灣對大陸人來說,好像火星一樣遙遠、陌生而危險,若是得

知要被派到臺灣當官,會先嚎啕大哭一番,並交代後事,然後心不甘情、不願地踏上赴任之路。當郁永河自告奮勇要去臺灣開採硫磺時,大家毫無異議,立刻拍手叫好。

只好冬天去冒險

西元一六九七年元月,郁永河帶著銀兩和隨從,踏上了開採硫磺的冒險之行。從福州出發到廈門,再從廈門出海(圖1),沒想到遇到大風浪而耽擱了行程,郁永河立刻拉人去廈門近郊登山攬勝,登山途中不斷在堅硬花崗岩所構成的巨石陣裡爬上爬下,從巨石縫中側身穿越,然後在石洞中開心飲酒、聊天,直到新月升起,盡興後,相互扶持踏月穿石而歸。

終於等到了可以出航的天氣,郁永河一行人搭船揚帆出發,經過鼓浪嶼不久,就看到了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航行五天後才到(金門料羅),緊接著神情緊張地準備通過傳說中可怕的紅水溝和黑水溝。

郁永河出發渡海來臺的日子選擇在二月,因為二月吹東北季風,而廈門的緯度與臺中相當,藉著風勢橫渡臺灣海峽時,航向將會偏南而抵達臺南府。然而冬天出航要付出的代價是必須承受強烈東北季風所造成巨大浪濤的險惡條件。

遠渡「重洋」

臺灣海峽有兩支洋流(圖2),一支由北向南沿著大陸沿海流瀉而下,稱作中國沿岸流;一支由南向北沿著臺灣西海岸而流,屬於黑潮的支流。在強勁的東北季風吹拂之下,二月的中國沿岸流極為強勁,不僅流速變強,而且波濤洶湧,因此郁永河從料羅到澎湖這段航程,第一個面臨的挑戰就是這股由北向南的中國沿岸流,由於風強浪大、海又淺(大陸棚),海浪翻攪而混濁,隱約呈現紅色(中國南方屬於紅壤分布區,沿岸的紅壤沖刷到海中,使沿海海水呈現淡淡的紅色),這是第一關:紅水溝,屬於輕量級挑戰。接近澎湖西側海域時,部分黑潮支流由南向北快速通過,接著受到中國沿岸流的對衝影響,部分潮水轉而由北向南,途經此區是第二關:黑水溝一號,古稱大洋,屬於中量級挑戰。在澎湖休息一陣之後,繼續向東航行,當船隻經過東吉嶼時,開始進入第三關:黑水溝二號,古稱小洋,這裡的黑潮支流受到海底地形影響,以及通過澎湖群島與臺灣之間的狹窄通道,導致海流強勁、海水翻騰,航行驚險萬狀,是渡海來臺灣最艱難的重量級挑戰。

黑水溝為何呈現黑色呢?黑水溝流著黑潮之水,黑潮缺乏營養鹽,水中藻類含量低,因此浮游生物也少,魚群數量自然就不豐富。簡單地說,黑潮之水清澈無比,但為何清澈之水會黑不見底呢?當太陽照射黑潮時,陽光可以透射到海面下深處,卻沒有多少光能反射上來,所以海水看起來黑黝黝的。

船隻在暗黑深邃的海面上飄蕩,波浪翻騰如沸水,在船上的人們往往被晃得五臟翻攪、嘔吐不止。船行速度由天決定,抵達臺灣能否登陸則由漲退潮決定,若無法順利登陸,只好返回澎湖,改天再冒險一次。過去來臺灣要遠渡重洋,而重洋指的是大洋、小洋,這就是百年前渡海來臺灣的先祖們所面對的艱險情境。

●大陸棚
在陸地邊緣,緊鄰陸地的海床,由海岸線向外海延伸出去,水深在兩百公尺之內的海床皆屬大陸棚。大陸棚寬窄不一,若是海床平均坡度較大,大陸棚的範圍就會縮小;反之,則大陸棚寬廣。

臺灣海峽絕大部分屬於大陸棚,多數海床深度不及五十公尺,這是由於長期且大量從大陸與臺灣島上沖刷下來的沙土覆蓋所致。
大開眼界

郁永河渡海來臺灣時,曾在澎湖短暫停留,這段期間經歷了兩件有趣的事情,一是買了一條鯊魚想加菜,沒想到鯊魚肚子一剖開,竟有好多小鯊魚蹦跳出來,而且一路活蹦亂跳地跳回海裡游走,讓郁永河大開眼界,終於相信鯊魚是胎生的傳聞;另一則是夜晚時分,郁永河獨自坐在船舷間,享受滿天星斗以及星斗印照大海所構成的壯闊景象,沒多久卻開始烏雲蔽空,當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時,他突然想起朋友曾說:「只要用手擊打海面,就可以重見天日。」啪他……嘩啦……郁永河試著拍打海面,無盡的黑暗中,竟然真的開始出現淡淡的、幽幽的藍色光點,構成極其夢幻的純淨色彩。

這到底是何方神聖所營造出來的效果呢?原來是單細胞浮游生物鞭毛藻(照片1)的精采表演,這種表演經常在全球各地海洋上演,美國航空母艦的戰鬥機駕駛,經常在夜晚降落時,看到母艦後方拖曳出一條發著幽幽光芒的藍帶,指引他們降落。旅遊途中不期而遇的特殊經驗,正是豐富生命的重要養分,因此才能不斷引領旅人前仆後繼地冒著風險,充滿期待地向前探索。

●海的意象
海洋位在中國大地的東側,海是太陽升起之地,是一日的起始之處,是聖明之象,但神祕魔幻、天威難測。中國人看到的海,色調灰暗而混濁醜陋,如同黃河與長江滾滾,這樣的海水,一來與內地的河水沒有大異,二來視覺毫無美感,實在難以讓自古以來的文人墨客揚起滿腹詩興,以浪漫詞句來歌頌海洋,如此一來當然也就沒有海洋文學的發展。

少了海洋文學的文化基因,要激發出胸懷大海、勇闖未知世界的「英雄」,先天發展上就少了那麼一些催化劑。隨便拿一張地中海畔的照片,那種碧海藍天令人陶醉的畫面,創造出多少浪漫文字、歌曲,也創造出多少「發現」新大陸的英雄。這樣的寡海文化基因,來到臺灣島上數百年,不但海洋文學作家鳳毛麟角,連島民都彷若忘了生活在島上。

滄海桑田

郁永河來臺開採硫磺,從廈門出發,跨越紅水溝及大、小洋,抵達臺灣首站—臺南府。當時的臺南府沿岸地形和今天所見不同,疊上一張一八七五年的古地圖(圖3),可以大致重現郁永河當年所看到的沿海地貌。

從古地圖可以看出,進入臺南府必須先通過鹿耳門,鹿耳門是由兩個濱外沙洲所構成,沙洲上設有盤查往來船隻的哨站,從地形上來看,鹿耳門一點也不險要。通過鹿耳門,水域又開展起來,呈現出一片廣闊如大海的氣象,波浪興起時,也與外海無異,這一片水域稱為臺江內海(圖4)。臺江內海水面下深淺不一,若不熟悉水道,必然導致船隻擱淺,這才是此處險惡的原因。

走到接近岸邊時,船隻因水淺不能再進,必須下船涉水或是乘坐牛車上岸,這樣的情境在今日臺灣還可以看得到,例如彰化芳苑、大城鄉的濕地和蚵田,至今依然使用牛車往返濕地的蚵田和岸上,如同三百年前的先民們一樣。

何苦繞路

如果郁永河從福州直接渡海到淡水,不但距離比較近,而且可以利用夏季的西南季風出發,西南季風比東北季風溫和,船隻此時航行在海上,會相對提高安全性和舒適性。

為什麼郁永河偏偏要繞遠路,從臺南府上岸再一路搭乘牛車到北投呢?因為煉硫需要採買布、油、糖、鍋、鏟等材料和設備,還需要工人和對臺灣風土民情熟悉的人士提供指引,這些人員與設備當時只有臺南府城才能取得。

水陸兩樣情

在臺南府城採購了兩個月,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後,郁永河準備出發北上,其同鄉顧敷公是個臺灣通,誠懇地提醒他:如果要我跟隨,就請走陸路,千萬別走海路,船不怕水深,卻怕水淺,若用船隻沿著海岸北上,隨時都會有遭遇擱淺的危險。

郁永河聽從了顧敷公的建議,搭乘牛車北上,但同行的朋友王雲森卻堅持坐船。數十日後,郁永河走到苗栗後龍,碰到衣著破爛的王雲森跑過來抱著他嚎啕大哭,敘述發生海難的過程,以及幸運逃生的經過。

走水路北上的船隻有兩艘,幸好其中一艘順利抵達淡水,裝備至少還保全了一半,否則採硫的事情就難以繼續進行了。
主觀的美醜

郁永河搭乘牛車北上到淡水,牛車屬於短程交通工具,因此每到一個村社過夜休息,就必須換乘另一輛牛車,駕車的原住民也會跟著換人。

愈往北走,原住民身上的刺青愈多,外型看起來愈加剽悍;過了彰化之後(圖5),原住民的耳輪撐得愈來愈大,直徑約有碗口大小,頭髮在頭上紮成兩個角,還有三個分岔的;過了苗栗以後,原住民不論男女都剪短髮,髮型彷彿倒扣的碗蓋在頭上。

郁永河認為由南向北的原住民容貌愈來愈醜陋,這種主觀的印象,應該和愈往北部的原住民漢化程度愈淺有關。

社會觀察

郁永河觀察到平地番社(原文用詞,以下同)都有頭目,而頭目不論是住屋、飲食、工作都與眾人一致,不像中國滇廣的土官會征收賦稅、征兵服役,擁兵自衛。但自從荷蘭人來到臺灣之後,情形開始改變了,稅賦、勞役都必須服從規定,不服從的番社,則派兵剿滅,不留活口;鄭氏王朝之後,立法嚴格,此等鎮懾原住民的狀況不曾稍減。平埔族原住民長期受到鎮壓、教化、通婚,各族之間逐漸漢化,而他們的傳統習俗也慢慢消失了。

深山中的原住民族群則是另一番光景,平時以狩獵為生,資源不足時,仗恃著剽悍的身軀,時而劫掠平地番社,燒屋殺人,取對方首級而歸,平地原住民都極為懼怕,不敢輕易接近山邊區域。

水被搶走了

行進到北投的路程中,最詭異又艱辛的一段,莫過於新竹到南崁,這段長達四十多公里的路途中幾乎看不到人煙,連想找棵樹遮蔭休息都很困難。

怎麼會這樣呢?因為這段路經過古石門沖積扇,是由古代的石門溪沖積而成,後來古代的大漢溪不斷向源侵蝕,使得古大漢溪變得愈來愈長,最後接上了古石門溪,由於古大漢溪的河床位置比較低,在水往低處流的物理原則下,古石門溪的水就改道往古大漢溪流走,形成了今日所看到的大漢溪,而在改道轉向的地方,明顯看到幾近九十度的河道轉彎型態(圖6)。

古石門溪的上游既然轉向,下游河道的水就只剩下一點點,河道的水面嚴重下降,河道兩旁的地下水面就大幅度降低,植物的根若是伸展得不夠長,就吸收不到水分,植物生長的環境變得很嚴苛,難怪要找棵樹遮蔭都很困難,農業也難以發展,糧食自然就供應不足。為何郁永河在此見不到人煙呢?全是因為水被搶走了!

●向源侵蝕
河床坡度愈大,河流侵蝕力愈大,因此經常在河流的谷頭,發生強烈侵蝕而使得河谷不斷延長的現象,這一種向著源頭方向侵蝕的現象,稱之為向源侵蝕。通常要讓河流變長的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向源侵蝕、襲奪現象和河口泥沙堆積。
原來我家在湖底

南崁再向北,郁永河沿著海邊踩著亂石、沙灘前行,過了八里之後來到淡水河邊,突然遭到上億隻不知名的飛蟲襲擊,趕緊划著原住民製作的兩人座獨木舟到對岸,此時淡水社社長張大已等在岸邊迎接,他提供了重要的資訊與服務。

張大說就在三年前(一六九四年),此地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地震,地震後臺北陷落而積水成湖,至今還可以看到樹林遭水淹沒而樹梢尖端露出水面的景象。臺北曾是個湖泊,而且距今不過三百一十八年,如此的描述確實令人難以想像。

為了幫助大家想像當時的狀況,運用Google Earth軟體,使用內建的多邊形工具在臺北的外圍畫上一個多邊形,多邊形選擇藍色,並將透明度改為五十,接著修改多邊形的「絕對高度」,不斷修改高度到滿意的位置,於是簡單的虛擬臺北湖就出現了(圖7)。

有了這個虛擬重現的臺北湖,立刻循著郁永河的足跡,從淡水張大的住處,划船穿過甘答門進入臺北湖,最後在北投上岸,張大已先在此建築了二十間茅草屋,分配了各屋之後,很快就可以開始煉硫了。精確地說,郁永河是煉硫,而不是採硫,採硫的是原住民,郁永河用臺南府城買來的布匹和原住民交易,以兩百二十四公分的布換取一百六十二公斤的礦土。煉硫的方式是先在大鍋中裝食用油,鍋下生火加熱,再不斷加入晒乾的礦土攪拌,泥土會慢慢地混入油中,而硫自然與土分離。

有味道的人

北投煉硫工作的期間,所有的工人、僕役全部病倒,甚至死亡,獨獨只有郁永河沒事,這是什麼原因呢?筆者猜測,所有的工人和僕役都有輪班休息,但是郁永河擔心煉硫的工作會出差錯,總是待在煉硫大鍋附近,大鍋旁的硫磺味道很重,蚊蟲根本不願意靠近,而郁永河身上的硫磺味應該久久不散,或許正因如此沒被蚊蟲叮咬,而成了唯一沒生病的幸運兒。

●郁永河《裨海紀遊》卷中部分原文
余問番人硫土所產,指茅廬後山麓間。明日拉顧君偕往,坐莽葛中,命二番兒操楫。緣溪入,溪盡為內北社,呼社人為導。

轉東行半里,入茅棘中,勁茅高丈餘,兩手排之,側體而入,炎日薄茅上,暑氣蒸鎌,覺悶甚。草下一徑,逶迤僅容蛇伏。顧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余與從者後,五步之內,已各不相見,慮或相失,各聽呼應聲為近遠。

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而涉。復入深林中,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汹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導人謂楠也。楠之始生,已具全體,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嵴同理。樹上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涼風襲肌,幾忘炎暑。復越峻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導人謂此水源出硫穴下,是沸泉也;余以一指試之,猶熱甚,扶杖躡巉石渡。

更進二三里,林木忽斷,始見前山。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導人指曰:「是硫穴也。」風至,硫氣甚惡。

更進半里,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余攬衣即穴旁視之,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蓋周廣百畝間,實一大沸鑊,余身乃行鑊蓋上,所賴以不陷者,熱氣鼓之耳。右旁巨石間,一穴獨大,思巨石無陷理,乃即石上俯瞰之,穴中毒焰撲人,目不能視,觸腦欲裂,急退百步乃止。左旁一溪,聲如倒峽,即沸泉所出源也。

還就深林小憩,循舊路返。衣染硫氣,累日不散。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聲也。

為賦二律:「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碧澗松長槁,丹山草欲燃。蓬瀛遙在望,煮石迓神仙。」

「五月行人少,西陲有火山。孰知泉沸處,遂使履行難。落粉銷危石,硫黃漬篆斑。轟聲傳千里,不是響潺湲。」

人言此地水土害人,染疾多殆,臺郡諸公言之審矣。


台長: jea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