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07 13:50:12| 人氣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哀大學【2003/03/28 聯合報】(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辦大學,想要贏過別人,必須聯手起來 打群架 }

近些年來,怎麼看教育部都不像是教育部,而只是經濟部的分支機構,職司的是

「經濟人力」的培訓。在高等教育決策中,有二種分貝最高的聲音:一是大學整

併;一是提昇競爭力。把它換成白話,就是:辦大學,想要贏過別人,必須聯手起

來打群架。

然而,辦大學最重要的是各自追求優質的特色,而不一定非比個你輸我贏不可,

「彼此競爭」真的有必要被上綱到第一義的高度嗎?

為什麼大學必須整併,才具有競爭力?他們說,因為有很多大學「人數」不夠多,

各種科系不完整,「經濟規模」不夠大,競爭力就必然不足。人多就有力量,拚起

經濟來就一定會贏。然而,他們卻忘了,「人」不是「物」,其「力」不可量化。

人多,可以是「合作」,也可以是「互耗」;其「用」在「心」而不在「形」。假

如人多就一定會贏,這個邏輯有其必然性,那麼印度絕對比新加坡超過千萬倍的競

爭力;而台灣也該及早匍匐在中國大陸的腳下了,我們還需要「莊敬自強」地「拚

經濟」下去嗎?

大學整併之後,人數多了,科系多了;然而,因為原本兩校各自不同的「文化」與

「生態」所不可避免的人際衝突、互耗,可以預見只會降低競爭力,再費二十年都

不見得恢復回來。因此,大學整併的政策,除了權宜地解決了師範院校的轉型、收

拾過去廣設大學謬誤政策所造成的爛攤子、替政府節省些經費,而滿足「提昇競爭

力」的幻想之外;從「人」的角度去看,實在看不出對解決教育「本質性」的問

題,能產生多少正面的效用。這是為「末」而捨「本」的教育政策。

在大學整併的風潮中,我們真的充分感受到,教育體制裡,本當是「主體」的

「人」消失了,至少是被「物化」了,只像是一堆沒有思想、沒有感覺的積木,可

以毫無選擇地被決策者堆砌成「規劃」中更大的城堡。從來沒有所謂「專家」或

「教育官僚」,步下「天闕」降臨「凡間」,虛心地聽聽被整併的兩校成千上萬的

師生們,在想些什麼、感受些什麼。只聽檯面上一個空洞的聲音說:「併不併,我

們尊重大學自主的選擇。」但是,檯面下卻另有一個惡狠狠的聲音說:「不配合政

策去整併,就刪減經費!」學生們在校園刊物中,痛切地批判:「這是政治謀殺教

育!」然而學生們的聲音距離「天闕」也太遠了。

其實,「政治謀殺教育」並不始自今日,那已經是久遠的傳統。不同的是舊政治威

權時代,從腦袋所裝載的「思想」下手;現在是所謂「民主自由」的時代,就改從

肚子所需求的「錢」下手。觀察這幾年強勢的教育決策,一種以「經濟」為招魂

旛,「競爭力」為符咒,「經費」和「員額」為法劍的「新威權」正在日益茁壯

中。而我們這些在教育前線的「人」呀!已注定只是一堆棋子或積木了。那麼,凡

是還有些思想與感覺的「人」,你快樂嗎?

{從校長到教師們,為錢抓狂}

大學想要提高「競爭力」,當然需要「錢」。想要「錢」,就來「搶」;想要搶

贏,當然就要人多勢眾。那麼,大學整併吧!聯盟吧!教育部的配套措施,就是訂

立好幾種搶錢的遊戲規則。為了提高大家搶錢的需求性,便削減各大學被視為「不

勞而獲」的補助款,讓你處在餓肚子的邊緣,尤其那些連走路都還不穩的新設大

學,想要吃得飽,就努力撰寫計畫,按照遊戲規則來搶錢吧!

於是乎,各大學的校長、教師們,別只忙著教學、做研究與社會服務;趕緊發揮聰

明才智,合縱連橫,展開資源的「合法集體掠奪」遊戲。可以想見,幼兒般的新設

大學當然搶不贏壯漢般的舊大學。在「大學分類」的配套措施之下,資源被政策性

地偏重在少數幾個受教育部指定為「研究型」的大學身上,而美其名曰「打造世界

一流大學」。這彷彿在一個家庭中,威權的父母強制剝奪小兒子嗷嗷待哺的奶粉

錢,給已經夠強壯的大兒子去吃補藥。如今,我們才明白,原來「研究型大學」不

是大學自己發願定位、用心努力就能當上的,而是公權力指定出來的。教育部三令

五申,禁止中小學替學生能力分班,卻自己在替大學做能力分班。如今,我們也才

明白,世界一流的大學,不是靠教師們在學術上自覺的「理想」精神與「創造」能

力建立出來的,而是靠政府撒下大把鈔票硬生生「打造」出來的。

這樣的政策似是而非,假如略懂人性,不用實驗也知道,大學裡的研究、教學品質

還見不到提昇效果之前,人的那種「貪利好爭」的劣根性已被誘發無遺。因此,全

國各大學從校長到教師們,為錢抓狂,彼此成為假想敵。不用等到站上「全球化」

的舞台,去和他國競爭,我們已自家內耗到筋疲力盡;而人性也將異化到難以想像

的境地。大學與大學之間更是貧富懸殊、階級分化;而一片「不平」之氣也隱然滋

生。這樣的現象卻是由教育政策去引導,而發生在「人性最後堡壘」的大學裡!豈

不可哀?這果真是「時勢」所趨嗎?被過度膨脹的「全球化競爭」是不是已成為社

會集體的「被迫害妄想症」呢?教育政策真的不得不如此充滿「政客」與「商賈」

色彩嗎?「競爭」是「政客」與「商賈」的基本性格,卻絕對不是「教育」的本

質。教育的本質與終極目的,在乎「成人」,也就是幫助受教育者完成明辨是非、

賞味美醜、判斷真假、創造公利的完整人格;這是常識而已,並非什麼高深的理

論。然而,近些年來,決策者經常囂囂然高唱著「競爭力」,將它當作是教育唯一

而終極的目的。

「競爭力」主要取決於「人」的素質,「結構」與「策略」都屬次要。即使,因應

於工商時代,不得不以「競爭力」為中心去衡定現代人的人格。「競爭力」也絕不

能只簡化為人們的語文、資訊與一兩項專業知識與技能而已,甚至把「人」異化為

競逐功利的「工具」。它必然是統整了專業的創造力、全方位視域的價值觀,良性

的人際互動智能等人格特質。然而,似乎從未聽過教育決策者清楚正確地指示我

們:「什麼樣的人格特質才具有競爭力」,而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培養具有競爭力的

人?只是一味地從大學整併的「結構」面與經費分配的「策略」面做強勢操盤,企

圖藉此提昇大學「競爭力」,以期在「全球化」工商科技競爭的浪潮中收到短程的

效益。教育豈可如此急功近利?這樣的教育政策,必然不可避免地對「人格」教育

造成簡化、扭曲的誤導,可謂急於「用」而不知「體」。短期間,配合「拚經濟」

的時潮,彷彿服用壯陽藥,表面似乎有些力氣起來;但長遠去看,卻從根元處在腐

蝕台灣的人性與社會力。

台灣當前的情況,從發燒、咳嗽、四肢無力的表面症狀來看,是「經濟不景氣」;

但從內在體質上的免疫力去看,真正的病因卻是「人心不景氣」。不能只從「經

濟」去拚經濟,而應兼從「人心」去拚經濟。「經濟」問題是經建會與經濟部的責

任;「人心」問題,才是教育部的責任。台灣這個社會已「唯利是圖」、「惡質競

爭」到人心惶亂,風氣敗壞,賺再多錢都不快樂,甚至很多人只要有本事就想「遠

離台灣」。我們的教育決策者,即使拿不出辦法,至少也不必火上加油、推波助瀾

而「為淵驅魚」啊!

台長: 盧老師
人氣(7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