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28 16:05:24| 人氣5,056|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2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福虎生豐:希拉蕊.曼特爾《狼廳》Wolf Halll

 

福虎生豐:希拉蕊.曼特爾《狼廳》Wolf Halll

書名:
狼廳Wolf Hall
 
作者:
希拉蕊.曼特爾 Hilary Mantel
1952年生於德比郡,曾於倫敦政經學院、雪菲德大學攻讀法學。曾做過社工,寫過電影評論。1987年,曼特爾以一篇描撰寫吉達(紅海沿岸城市)的文章榮獲「奈波爾紀念獎」。兩年後,更以英國北方磨坊小鎮為故事背景的小說《佛洛德》(Fludd)贏得溫尼弗雷德.霍爾比紀念獎、「契爾特納姆」文學藝術獎和英國南部文學獎。之後陸續出版多部得獎作品,包括榮獲《周日快報》年度小說獎、重現法國大革命恢宏場面的小說《更安全之地》(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榮獲英國CBE文學獎的《超越黑暗》(Beyond Black),以及榮獲霍桑登獎的《愛的考驗》(An Experiment in Love)以及個人回憶錄《棄鬼》(Giving Up the Ghost)。
 
2009年出版的最新力作《狼廳》(Wolf Hall),榮獲布克文學獎以及全年美國書評人大獎,可謂生涯顛峰代表作。曼布克文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諾帝(James Naughtie)評曰:「本書優秀得令人不可思議。作者用當代小說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十六世紀的歷史故事,篇幅宏大,敘事細膩,語言瀟灑馳騁,場景設計巧妙,每一頁都熠熠生輝。」希拉蕊.曼特爾目前與夫婿定居於英國倫敦。
 
譯者:
廖月娟
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二十年前開始翻譯,以一本又一本的譯書做為生命的印記。比較用功的領域是醫學人文和文學的翻譯。曾獲誠品好讀報告二○○六年度最佳翻譯人、二○○七年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二○○八年吳大猷科普翻譯銀籤獎,主要翻譯領域為醫學人文、文學與歷史。代表譯作有納博科夫作品《幽冥的火》、《說吧,記憶》、《大崩壞》與薩克斯的作品《鎢絲舅舅》、《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等。
 
內容介紹:
他不是魔鬼的代言人,但魔鬼也攔不住他;
他不過是個無名小卒,但他卻是天生贏家。
宮廷就是他的競技場,罪惡是力量的來源;
然而只要走錯一小步,就有可能萬劫不復
《狼廳》Wolf Halll是以湯瑪斯.克倫威爾的觀點來描述亨利八世時代都鐸王朝故事的歷史小說。按照布克文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諾蒂的評語:「我們的決定是基於小說之宏大、敍事之大膽以及其場景設置。希拉蕊.曼特爾以出色的方式創造了一本講述16世紀早期歷史故事的當代小說。」《狼廳》Wolf Halll是作者花費了五年心血,精心打磨而成,現在看來,這一切心血都得到回報。《狼廳》Wolf Halll售英國亞馬遜圖書網排名第二位,僅次於丹.布朗的暢銷書《失落的符號》。
 
亨利八世的宮廷猶如一個殘忍無情的競技場,只有一個人敢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以博取國王的寵愛,進而步步高升,登上權力的顛峰。
 
一五二○年代的英格蘭,災禍一觸即發。英王亨利八世與凱瑟琳王后結褵已十數年,但膝下始終沒有男性繼承人。亨利八世開始擔心,英格蘭在未來會為了繼承權問題而引發內戰。此時,宮廷內出現一位年輕女子,工於心計的她,把亨利八世迷得神魂顛倒。樞機主教沃爾西為了國王的離婚案費盡心思,百般週旋,卻始終無法突破僵局,最後遭到罷黜、含恨而終。出身寒微的克倫威爾趁勢而起,他足智多謀、鐵石心腸、不擇手段,精力旺盛得像魔鬼。
 
然而,亨利八世卻是個生性反覆無常的君王。在那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一小步錯就可能人頭落地的時代,克倫威爾該如何在腥風血雨的宮廷中求生?
福虎生豐:希拉蕊.曼特爾《狼廳》Wolf Halll
 
目錄:
推薦序 歷史之後另有歷史,一部新經典的誕生! 南方朔
導 讀 都鐸王朝解密 李若庸 登場人物表
都鐸王朝系譜
約克家族系譜
 
第一部
第1章 渡海
第2章 子嗣
第3章 家宅
 
第二部
第1章 災厄
第2章 一段隱晦的不列顛史
第3章 不成功,便成仁
 
第三部
第1章 紙牌魔術
第2章 摯愛的克倫威爾
第3章 死者的怨言
 
第四部
第1章 升騰
第2章 唉,我該如何去愛
第3章 清晨彌撒
 
第五部
第1章 安妮王后
第2章 魔鬼的唾沫
第3章 畫家之眼
 
第六部
第1章 王權至上
第2章 基督王國的地圖
第3章 前往狼廳
誌謝
 
福虎生豐:希拉蕊.曼特爾《狼廳》Wolf Halll
 
推薦:歷史之後另有歷史,一部新經典的誕生!
南方朔
今天的英國,若按王室的譜系,被稱為「薩克斯—柯伯—哥塔—溫莎王朝」。這個王朝始於1901年,後來因為英德交惡,遂將來自德國的的族裔傳統淡化,而稱為「溫莎王朝」。今日人們談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時,都稱之為「溫莎王朝」。
 
而在此之前的王朝遞嬗,由後往前推,則依序為「漢諾瓦王朝」(1714-1901)、「斯圖亞特王朝」(1603-1714)、「都鐸王朝」(1485-1603)……等。其中又以都鐸王朝的時代,最受到後人的關注。
 
因為這一百多年,就大歷史的角度而言,乃是英國由教權至上轉移到君權至上,國家內部則是由貴族政治轉移到統一王權的時代。英國剛剛打完1455年至1485年,長達三十年的內戰「玫瑰戰爭」,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宗教改革動亂,以及有政治和宗教因素的歐洲內部戰爭。動亂、殺戮、鎮壓,已成了那個時代的常態。
 
但是,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而言,這一百多年也並非都是漆黑一片。既黑暗又封建的教會勢力在政教之後趨於世俗化,稀釋出了很大的人文發展空間,所以那個動亂的時代,同時也是英國文藝復興的黃金時代。莎士比亞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當然,君權在脫離神權後開始擴張,其實也是替後來的「民族國家」發展打造了基礎,既是黑暗的時代,但也是充滿了希望的時代。這種說法在那一百多年裡就是最好的印證!
 
因此,這一百多年乃是英國舊秩序瓦解,新秩序正在蠕動的混亂見光明,進步確也付出極慘烈代價的時代。 
就好的一面而言,那個時代有1453年君權定於一尊的「王權至上法案」,有1588年的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有伊莉莎白一世文治武功的欣欣向榮,大英帝國的基礎就是在都鐸王朝時代被紮根打下。
 
而在壞的一面,都鐸王朝時代的亂七八糟,不但在英國古今罕見,縱使放在全人類的歷史上來看亦屬少有。那個時代的亨利八世,在一生中換了六個妻子,情婦還不包括在內。這六個妻子裡有兩個離婚,兩個被處決,一個死亡。除了荒唐的亨利八世外,還有「血腥瑪麗」瑪麗一世。她是天主教徒,把二百八十三名新教徒火刑而死;更有十六歲登基,只做了九天女王的珍女王,就被宮廷政變,送進倫敦塔監獄,遭到處決。都鐸王朝時代的宮闈祕史,既鹹又濕。數百年來始終膾炙人口,為人所樂道。
 
都鐸王朝一百多年的歷史,有兩個核心人物,一個是在位長達三十八年的亨利八世,另一個則是在位四十四年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乃是亨利八世與他第二任的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 1507-1536)所生。
 
亨利八世乃是都鐸王朝第一代君主亨利七世之子。亨利七世的父親是里奇蒙伯爵艾德蒙.都鐸(Edmund Tudor, 1431-1456),因此這個王朝遂以都鐸為名。亨利七世於1485年登基,1509年逝世,在位近二十四年。但因長子亞瑟(Arthur Tudor, 1486-1502)早夭,遂由次子亨利八世繼位。而這個亨利八世,並非顢頇殘暴之輩,而是集合了太多過度因素於一身,因而遂顯得極端荒誕。
 
其一,乃是無論歐洲的國際政治及英國的國內政治,過去透過通婚而形成的封建宗親秩序,已因宗教革命的原因而解體。純粹根據利益而分合的「現實政治」開始抬頭,這也就是說,同時代馬基維利(Machiavelli, 1469-1527)在《君王論》裡所敘述的現實政治邏輯,已在亨利八世身上表現無遺。近代政治哲學已承認這種「現實政治」其實也就是現代政治的前身。它瓦解了封建宗親的舊秩序,因而混亂度有增加,但相對而言,政治的世俗性格也開始增強。「現實政治」講究謀略而變化多端的特徵,在亨利八世身上即具體可見。這也造成了他那個時代的政治混亂多變,為人臣者有伴君如伴虎的不確定感。
 
其二,在都鐸王朝之前,歐洲混亂落後,封建貴族內部的性關係也穢亂不堪。亨利八世身上即可謂集穢亂之大成。他的第一位妻子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 1485-1536)乃是西班牙國王斐迪南二世之女,原本是嫁給亨利八世早夭的哥哥亞瑟,但亞瑟十六歲就過世,兩人究竟有無夫妻之實,乃是歷史公案。而後亨利八世娶寡嫂,但因凱瑟琳所生的兒子只活了兩個月,接著又只生女兒瑪麗一世。於是亨利八世遂以要有子嗣為理由,意圖休妻。他的離婚糾紛持續多年、英國與西班牙關係的變化、英國脫離教廷管轄、英國內部天主教與新教的血腥鬥爭,都和他的第一次離婚糾紛有關。而就在離婚未定之際,亨利八世又祕密與安妮.博林結婚,但這次婚姻只維繫了三年三個月。伊莉莎白一世就是這次婚姻的結晶。安妮.博林在1536年被指控不貞而被斬首處決。接著亨利八世又結婚了四次。除了六次正式婚姻外,他還有別的穢亂事件,例如他的性啟蒙對象據說就是安妮.博林的母親;他和安妮.博林的姊姊瑪麗.博林也穢亂不堪,這些都見諸正式記載。亨利八世的宮闈不修,在他確定王權至高無上的同時,當然也使得他的宮廷政治鬥爭多出了一個軸線。亨利八世那個時代政治之亂已不難想像。
 
其三,在都鐸王朝之前的神權時代,教會和修道院不但在英國,甚至在全歐洲,都是最大的地主集團。教會和修道院的財富已妨礙到王權的擴張,因而亨利八世在確立王權至上的同時,收回教會及修道院的財產權遂成了首要目標。亨利八世總共壓迫威脅八百二十三個修道院,收回財富,這也是他任內得以建造擁有五十三艘船艦海軍,以及發動多次內外戰爭的原因。
 
因此,亨利八世的時代,乃是都鐸王朝的關鍵階段,後來他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能夠在文治武功上做出更大的開創,都是拜亨利八世所賜。而協同亨利八世開創那個既光明又黑暗時代的,厥為下述三人,他們都曾任首席國務大臣或是樞密大臣的職位,前者相當於後代的首相,位高權重。
 
一個是樞機主教沃爾西(Thomas Wolsey, 1475-1530),他出身寒微,為屠夫之子,而後進牛津受教育而出任神職。由於擁有財權,對亨利八世地位的鞏固有過極大貢獻,但因為對亨利八世與凱瑟琳離婚糾紛無法得到教宗的恩准,因而失寵。1530年被捕後逝世。
 
另一個則是著名的貴族及人文學家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 1478-1535),他是歐洲文藝復興的前期人物,與尼德蘭的人文學家伊拉斯謨斯(Desiderius Erasmus, 1466-1536)為至交。他反對馬丁.路德,使亨利八世得到「信仰守護者」之美名,但他反對亨利八世離婚,並拒絕宣誓擁護王權至上而被捕入獄,經審判後處決。他寫的《烏托邦》乃是人文經典之一。
 
第三個則是湯瑪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 1485-1540)。他也出身寒微,為鐵匠之子,自小就離家,至歐洲大陸當傭兵,而後在歐洲經商大約十年並自我學習。他返英後最先在沃爾西主教麾下工作,擔任理財與法律諮詢,沃爾西失勢死亡後,獲亨利八世的欣賞而不斷拔擢。亨利八世的離婚,以及教會財權的收回等,他都厥功至偉,在摩爾死後取而代之。但因樹敵太多,1540年被控叛國而入獄,未經審判即被處決。
 
有關亨利八世那個時代、他的離婚糾紛,以及被捲入而下場悽慘的三個主政大臣,在過去的歷史評價裡,多半都「倒果為因」而有所偏袒。亨利八世儘管荒唐離譜,但他終究創造出一個新時代。而他和安妮.博林所生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王更是英國史上的明君,這都使得人們不會對亨利八世及安妮.博林做出太苛的指責。至於湯瑪斯.摩爾,因為是那個時代的人文主義先驅,自然受到更大的歌頌,特別是1960年波爾特(Robert Bolt)的劇本及改編的電影《良相佐國》(A Man for All Seasons),將摩爾塑造成偉大的受難英雄,更使他的偉大性被確定。而相對的,則是出身寒微的沃爾西及克倫威爾,長期以來都被視為是小丑及惡徒。沃爾西貪汙腐化,克倫威爾則簡直就是個僥倖的弄臣!
 
但這種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現在終於被打破了。它就是英國當代作家希拉蕊.曼特爾(Hilary Mantel)所寫的這部卷帙浩大的歷史小說《狼廳》(Wolf Hall),由於這部小說已替歷史小說開創了新視野,它遂獲得了2009年英國文學最高榮譽的曼布克獎!
 
長期以來,我對英國史情有獨鍾,對都鐸王朝和接下來的斯圖亞特王朝更特別愛好。而在長期的閱讀裡,對歷史舊作的許多評價標準也始終有些疑惑。譬如說,像大哲學家大衛.休姆(David Hume, 1711-1776)所寫的五大卷《英格蘭史》,為何對亨利八世那麼缺乏批判性?為何對克倫威爾那麼輕輕帶過?而且在古代文學史上,人們早已知道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乃是個有點花心的人物,為何許多舊作都要把她寫成像是一個可憐的小女人?難道她的女兒伊莉莎白一世偉大,人們對她的母親也必須特別美化?
 
而這些疑惑,終於在《狼廳》這部作品裡有了豁然頓開的體悟。《狼廳》這部小說之所以傑出,乃是它無論在思考方法及呈現方式上,都打破了「歷史小說」這個類型過去的條條框框。當條框被解除,可能更真實的歷史面貌就告出現:
 
一、希拉蕊.曼特爾很有自覺的體會到,歷史乃是我們被教導因而熟悉的過去,它會倒果為因,反過來左右我們的判斷,這樣子寫出來的歷史小說,不管怎麼添加細節,都不可能找出新意,而只是反芻被教導過的條框而已。正因有這樣的自覺,她遂以「現在式」而非「過去式」的筆法來寫《狼廳》。
 
因為一切已變成了現在,這等於作者已把空間留給了小說裡的角色去做出反應,這時候小說角色裡真正人性的那些部分就會出現。作者相信,「每件歷史的背後,都有另一個歷史」。《狼廳》所要呈現的,就是那些「另一個歷史」!小說人性化之後,過去被扭曲的判斷標準即告消失,於是我們看到的亨利八世,乃是個權力極大,慾望也大,但也煩惱、焦慮,偶爾也很人性的君王;安妮.博林則成了擅於精打細算、自我保護感極強,因而變得報復心極重的大女子而非小女人!至於湯瑪斯.摩爾則成了活在概念世界裡,有自我偉大的一面。但他整肅起新教路德派、他的殘酷嗜殺,一點也不輸給別人;至於沃爾西,雖然財權極大,而且有奢侈的一面,但他厚道助人,慷慨大度的一面也同樣浮現;而主角克倫威爾,他就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小丑,而是成了一個新型態的平凡悲劇英雄。
 
二、《狼廳》裡除了藉著將歷史現在化,而恢復歷史人物的人性,不再受到歷史解釋的約束而善惡極端化之外,更重要的乃是經過這樣的轉折,歷史更大的軌跡因而浮現。克倫威爾出身寒微,過去的貴族文人及人文主義學者自然不會與給予青睞,但希拉蕊.曼特爾透過思考及閱讀,加以綜合性反思歸納,卻給了我們一個更大的文明發展架構:那就是都鐸王朝的亨利八世時代,舊秩序已告解體,「現實政治」抬頭,為政者已需更大的親和性、更融通的待人處事態度、更多的機智謀略、更好的說服技巧,甚至於更大的果斷性格。這是現代政治的前身,已需要不同政治性格的人物始能應付。正是這樣的背景,才使得「白手起家」(self-made)的克倫威爾有了走上舞台的機會。克倫威爾出身鐵匠之家,不堪父親暴力,自小離家去當傭兵,而後經商自學。他會背誦整本《新約》聖經,會替貴族之家做理財及法律顧問;他會安慰及說服別人,懂得權益變動,也能體會低下階層的感受,因而人緣廣闊。他能獲得沃爾西主教、亨利八世,前後皇后凱瑟琳及安妮等人的信任,他也對這些人忠誠,對自己的親人、後輩更是特別體貼照顧。他其實是個非常現代的政治領袖。他可以遊刃有餘地肆應那個王室及貴族間互派間諜以及諸如下毒的政治氛圍,只是在那個絕對王權的時代,最後還是難免「走狗盡,鳥弓藏」的命運。希拉蕊.曼特爾曾以《更安全的處所》(A Place of Greater Safety),書寫法國大革命,對激進領袖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Robespierre, 1758-1794)這個同樣「白手起家」的人物特別著墨,《紐約客》雜誌上喬安.阿柯希娜(Joan Acocella)即指出,曼特爾對白手起家人物特別偏愛,更獨厚他們存在的意義。這大概也是她自己出身平民之家,父親是個小職員,母親做過紡織女工的經驗之投射。
 
《狼廳》原著長達五百餘頁,它一氣呵成,為歷史小說這個文類打開了一個在思想方法及敘述上,都完全不同的新境界。一部現代文學的新經典已誕生了!
 
福虎生豐:希拉蕊.曼特爾《狼廳》Wolf Halll
 
導讀:都鐸王朝解密
李若庸
如果要讀者票選一位印象最為深刻的英國國王,那麼都鐸君主大概掄元無疑了:從結束「玫瑰戰爭」的亨利七世、娶了六次妻子的亨利八世、化身「乞丐王子」的愛德華六世、登基九日便踏上行刑臺的珍.格雷,到「血腥留名」的瑪麗一世,以及「永遠的處女」依莉莎白一世,都鐸君王人人有段讓人傳誦不已的纏綿故事。如果再加上倫敦塔內無數的斧下亡魂、漢普頓宮出沒的傳聞鬼魅,以及沉冤愛爾蘭外海的西班牙無敵艦隊,都鐸王朝的魅力誰人能擋?
 
都鐸時代令人低迴不已的魅力還不止於此:倫敦劇場的喧嘩,宗教改革的混亂與封建時代的落幕,及議會政治的催生相互呼應。這是一個打敗海上第一強權的「輝煌時代」,卻也埋下了「清教徒革命」的導火線。套一句狄更斯在《雙城記》中的老調名言:「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而《狼廳》的主人公湯瑪斯.克倫威爾便是在這個充滿機會,卻也危機四伏的年代活躍著。
 
從歐文.都鐸談起
閱讀都鐸王朝的歷史得從歐文.都鐸談起。這位都鐸家首位晉升青史的年輕人出身威爾斯的仕紳家庭(意謂著他連「英格蘭人士」都攀不上)。他本是沒沒無名之輩,進入亨利五世遺孀凱瑟琳王后的家宅服務後,發揮其家族特有的「大膽無畏」精神,積極追求主母,最後竟贏得凱瑟琳的青睞,兩人結為連理。歐文的冒進引來朝野譁然,他曾兩度下獄,卻都機警脫逃。他與凱瑟琳生下三子三女,次子艾德蒙便是亨利七世的父親。
 
歐文的崛起具有雙重意義:他除了展現都鐸家無視規範的特殊企圖心,也造就了該家族的歷史能見度歐文與凱瑟琳的子女成為亨利六世(亨利五世獨子)僅有的世間手足。亨利六世對於同母兄弟相當友愛,艾德蒙與賈斯伯.都鐸因此加官授爵,出入宮廷。
 
「雙色玫瑰」的宿命?
《狼廳》的場景設置在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八世時代。亨利八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娶了六任妻子,並且為了與第一任妻子凱瑟琳「解除婚約」(亨利宣稱他們的婚姻無效,因為凱瑟琳本是亨利七世為其長子亞瑟聘下的太子妃),發動了改變英國歷史軌跡的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的「頻繁換妻」在西洋史上確實無人能出其右(不過比較東方,乃至中國的皇帝,他仍瞠乎其後)。這一切固然歸功於亨利本人「倜儻風流」、「喜新厭舊」的人格特質,但追求一位「合法男嗣」卻也是亨利王朝君民揮之不去的共同焦慮。
 
都鐸王朝建立在三十年「玫瑰戰爭」的動亂基礎上。出身「紅玫瑰」家族的亨利六世國王因為幼主即位,引來「白玫瑰」家族的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四世)的覬覦,「玫瑰戰爭」於是爆發。這場持續了三十年之久的戰爭將所有流著點滴王室血統的成員都捲進來,亨利.都鐸(後來的亨利七世)也不例外。
 
亨利七世身上流著的英格蘭王室的血液相當「稀薄」。他的父親承襲自歐文,完全沒有王位繼承的正當性。他的王室血統來自於母親博福德夫人(Lady Margaret Beaufort):博福德家最早可追溯到愛德華三世的血統,不過該家族從來只是王室的旁支,而亨利七世的旁支血統還是來自繼承傳統薄弱的「女性」——母親。
 
長期的戰爭也讓英格蘭社會充斥著暴戾之氣,王位更迭頻仍,以武力競逐漸成為常態。如何讓英格蘭人民體認「都鐸王朝不是另一波的王位競賽?」這是亨利七世最重要的功課。為了宣示內戰結束,家族和解,「紅玫瑰」的亨利遂迎娶「白玫瑰」的伊莉莎白(Elizabeth of York)為后,創造出「紅白相間」的「都鐸玫瑰」(Tudor Rose)。亨利八世與其長兄亞瑟便是這「紅」、「白」玫瑰結合的具體成果。亨利七世的用心良苦,彰顯的是都鐸王朝建立的背後艱辛。
 
「為什麼要兒子?」「女孩不行嗎?」這是「雙色玫瑰」家族的另一番宿命。女男平等不存在於都鐸時代的英格蘭。而之前的「女主統治」經驗極為失敗:亨利一世之女瑪蒂達女王(Queen Matilda)引得英格蘭最後走向分裂內戰。所有的都鐸人都相信,唯有「合法『男』嗣」才能確保都鐸王朝,乃至英格蘭王國的長治久安。
 
「公主童話」的破滅
亨利七世為了確保都鐸王朝的穩固,費盡心思為長子亞瑟聘來西班牙公主為妻。凱瑟琳在十五歲時來到英格蘭與亞瑟完婚,但婚後不到五個月,亞瑟就因急病去世。亨利七世眼看好不容易建立的盟約關係就要瓦解,遂提出把凱瑟琳「改配」次子亨利(即後來的亨利八世)的建議。
 
「兄嫂改嫁小叔」,這在以聯姻為結盟手段的年代並非匪夷所思,然而其中有「技術問題」需要克服。首先要面對的便是凱瑟琳為亨利「兄嫂」的身分。英格蘭方面主張:凱瑟琳雖然與亞瑟王子舉行過婚禮,但兩人未有「夫妻之實」,不算真正的夫妻。西班牙方面則透過教廷頒布赦令,宣告凱瑟琳與亞瑟的婚姻無效,來為新的婚約背書。
 
亨利八世與凱瑟琳初時相當恩愛,兩人可謂「公主童話」的真人版。亨利「王子」英俊、活躍、聰明、優雅,而且才華洋溢。他能說法文、西班牙文與拉丁文,撰寫過神學論著,還精通樂器(能彈大鍵琴與風琴)與作曲(曾寫過兩首五部的彌撒曲、許多樂器曲、合唱曲,以及一首聖歌!);他能騎、能射,擅長當時最風行的網球運動。曾有外國使節望著亨利,留下這樣的喟嘆:「看他打球是世界上最美麗的事:他白皙的肌膚,透過上等布料做成的襯衫,閃耀著。」而凱瑟琳「公主」也不徨多讓:她端莊美麗、才德兼備,並且是當世第一顯赫的西班牙王國的公主。兩人的婚姻乃佳話一段。
 
然而,當「如何獲得男嗣」成為亨利八世最關心的課題後,「公主童話」便開始變調。凱瑟琳婚後曾多次懷孕,但最後只有瑪麗公主一女存活(即後來的瑪麗一世)。兩人的感情在1520年代生變:年過三十五歲的凱瑟琳逐漸對亨利失去了吸引力,而一直未有男嗣也令亨利焦慮不已。尤有甚者,西班牙與英格蘭的關係在此時陷入低潮。是以,亨利八世逐漸有了離婚的想法。
 
「如何擺脫這段令人『動彈不得』的婚姻?」亨利八世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他想起了凱瑟琳本是他兄嫂的陳年往事(當時他們已結縭近二十年!)。他找出《聖經》中的經文:「若有人娶了兄嫂,就是犯了不潔之罪,侮辱了弟兄,日後將無子嗣。」亨利以此來論證他與凱瑟琳的婚姻未獲上帝的認可,是違反律法的關係;兩人生下的子嗣不斷夭亡,便是最好的證明。
 
亨利八世要爭取他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在執行上有其困難,因為他們的婚約曾得到教廷的背書。「婚姻訴訟」的最終判決掌握在羅馬教廷手中,如果教宗判定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則無異自掌嘴巴,因為替此項婚約背書的特赦詔書正是由羅馬教宗手中發出。教會法上的糾葛,讓亨利八世的感情與婚姻問題終於發展成為宗教議題:亨利八世唯有避過羅馬教廷,才能擺脫他已感乏味的婚姻;而避開教廷的唯一途徑,便是循著馬丁.路德的步伐,脫離天主教會。「王子公主童話」的破滅,最終造就了後世糾葛不斷的「英格蘭宗教改革」。
 
安妮.博林登場
安妮.博林,這位被稱為「英格蘭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王后」走進亨利八世的生命,適時地改變了英格蘭王國的行進方向。對亨利八世而言,安妮是謎一樣的女性。雙十年華的她甫從法國返英。她不是傳統的美女,膚色灰黃,但那深褐色的頭髮、優雅的頸項,以及彷彿會說話的眼睛,緊緊抓住亨利八世悸動的心。有人說,安妮真正引人之處還不在她的外貌,而是她的氣質。成長於歐陸宮廷安妮,擁有一般英格蘭仕女欠缺的洗練。她能歌善舞,領導時尚。當代人這樣寫道:「從她的舉止,沒人會認出她的英格蘭出身;她是個地地道道的法國女人。」
 
安妮深深地吸引著亨利八世的目光。不過慧黠的她明白,邀得國王的視線並不困難,如何讓國王的心駐足才是挑戰所在。她像個老練的獵人,深諳追逐之道。她推卻亨利的追求,拒絕像她的姊姊瑪麗一樣成為國王的情婦。野心勃勃的安妮看到的不是華服美鑽,而是最名貴的那顆珍珠——鑲嵌在英格蘭王后冠冕上的那顆!
 
亨利在1526年間與安妮邂逅(安妮是凱瑟琳王后的女侍)。這位才華洋溢的疏懶國王在1527至1528年間寫了至少十七封情書給她,顯見他深陷情網。亨利初時並未考慮離婚,然而安妮的欲拒還迎以及對於男嗣的渴求,讓他毅然決定結束與凱琳的婚姻,一勞永逸,一次解決兩項煩惱。亨利的求婚反轉了安妮的矜持。她接受國王的追求,兩人開始積極尋求婚約的落實。
 
伴君如伴虎
伊莉莎白時代的航海家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曾經這麼講:「如果所有殘忍君王的典型與形貌都遺失了,它們尚可從亨利八世的故事中重建回來。」歷史學者史托基教授(Charles Sturge)也說:「在回報他人方面,亨利八世性格裡有項突出又令人厭惡的特質——沃爾西、摩爾,與克倫威爾;阿拉貢的凱瑟琳與安妮.博林——一個接著一個,一旦他們再無利用價值,就被他冷笑著摧毀或棄置一旁。」「伴君如伴虎」是對亨利八世宮廷最適切的描述:亨利八世一生處決了多名主政大臣(本書出現的摩爾、克倫威爾都列名其中;沃爾西則是等不到行刑,便在獄中「嚇死」)、兩任妻子、多名伯爵、一位公爵、一個伯爵夫人、三位樞機主教!他的斧下亡魂,竟然超過十指之所能盡數。
 
安妮也是亨利八世的刀下祭品。她在1533年一月與亨利祕密完婚(當時亨利八世「婚姻無效」之訟還在羅馬教廷審判);六月一日正式加冕為后;九月,產下伊莉莎白公主。安妮產下「女兒」讓亨利八世頗感失望,不過他仍懷抱期望,認為男嗣遲早會降生。但安妮接下來三次小產,終於耗盡亨利所有的熱情與耐心,他決定放棄這位已令他失去興趣的女性。安妮在1536年被以「叛國罪」起訴,而「叛國」的理由是她與多名男性有染,有染的對象包括了她的親弟弟喬治.博林。這不僅是「通姦」,更是「亂倫」!安妮的下獄展現的不是博林家的淫亂(史家一般相信這是構陷之罪),而是「郎心如鐵」。曾經情深愛重的亨利國王如今身在何處?他正忙著追求他的下一任妻子。權傾一時的安妮王后在五月十九日命喪刑場,身敗名裂。而再度陷入愛河的亨利八世國王卻在隔日迎娶了他的第三任妻子。這位最終產下男嗣的「偉大」女性—珍.西摩,就住在「狼廳」!
 
閱讀《狼廳》
我們或許可以說,擔任亨利八世的主政大臣最重要的任務便是處理國王的婚姻問題(以及相關後續?)。如果我們閱讀《狼廳》還有需要了解的地方,那就是最後這個提問:「誰是克倫威爾?」克倫威爾是亨利八世宗教改革運動的得力健將,是天主教徒眼中的窮凶惡徒,是都鐸名家艾頓教授(G. R. Elton)口中懷抱平等理念的改革者。克倫威爾是評價兩極的人物。然而,「誰是克倫威爾?」這也是亨利八世宮廷最大的疑問:「鐵匠之子?布商之子?」「士兵?商人?法律掮客?」從來沒受過正式教育的無名之輩,竟站上國會的殿堂大放厥辭,伴在國王身邊呼風喚雨!?而令歷史學家難掩尷尬的是,他們連克倫威爾那一年出生都沒有把握:「應該不會遲過1485年吧?從日後的種種線索推算。」
 
克倫威爾的成長歷程沒有人清楚,因為他出身寒微。然而,他合該在都鐸王朝崛起,因為他擁有都鐸時代最重要的精神:務實、勇敢,以及毫無掩飾的野心!他不懂得中古貴族菁英的騎士精神,也沒有基督教會強調的節制美德。他是另一個奮力攀爬成功階梯的「歐文.都鐸」。他或許不必然是「鐵匠之後」,卻是如假包換的「都鐸之子」。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描寫丹麥王子為父尋仇的情節。後人以劇中「B咖」哈姆雷特的兩位友人的角度,編寫了《羅森克倫茲與喬登史敦死了》(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一劇,以「配角」的角度,側寫丹麥宮廷中進行的「伊底帕斯」故事。《狼廳》一書展現了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視角揭露出新穎的趣味。至於克倫威爾這位「亨利八世婚姻六部曲」的關鍵「配角」,究竟是怎樣踏上都鐸王朝的絢麗舞臺?這個讓歷史學者無法回答的問題,就讓小說家希拉蕊.曼特爾的《狼廳》來解答吧!
 
延伸閱讀:英格蘭「都鐸王朝」
Tudor dynasty14851603年間統治英格蘭王國和其屬土的王朝。而該王朝首位君主亨利·都鐸乃威爾斯古代德赫巴思公國 (Welsh principality of Deheubarth)統治者和英格蘭的蘭開斯特王室的後代。都鐸家族在薔薇戰爭後期漸漸得勢,得益於蘭開斯特王室的主脈,相信在戰爭當中經已絕嗣。
 
亨利·都鐸不但得到蘭開斯特王朝的支持者的民心,更在戰爭中獲得蘭開斯特宿敵——約克王室的支持,才得以登上英王大位,是為亨利七世。而他和伊莉莎白·約克的聯姻,象徵著過往開戰的雙方,在新王朝的旗幟下聯合起來,進一步鞏固了都鐸家族的勝利。而都鐸王朝的權勢並不局限在英格蘭,他們成功將威爾斯兼併入英格蘭(《1535-1542年威爾斯系列法案》),並確立了英格蘭對愛爾蘭王國的治權。他們亦維持了對法國王位的主張,但歷任君主都沒有在實現該主張上有任何實質進展。
 
總共五位都鐸君主統治過英格蘭的屬地超過一個世紀。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後裔。因此王位繼承一直是都鐸年間的主要政治議題。
 
終身不嫁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駕崩,標誌著都鐸王室絕嗣。而當時在位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的曾祖母,正是亨利八世的長姊馬格麗特·都鐸公主。因此詹姆斯根據和伊麗莎白生前的秘密約定,入繼英格蘭王位。英蘇兩國組成共主邦聯,結束兩國持續近六百年的戰爭,英倫三島進入斯圖亞特王朝
 
入繼大統
都鐸家族的父系祖先是約翰·博福特(John Beaufort),14世紀英格蘭親王蘭開夏公爵岡特的約翰和情婦凱瑟琳·斯溫福(Katherine Swynford)的私生子,而蘭開夏公爵的父親正正是英王愛德華三世一般情況下,私生子是不可能主張有王位繼承權,但情況在1396年,由於蘭開夏公爵和凱瑟琳在約翰·博福特25歲的時候正式結婚,而變得複雜起來。羅馬教宗在同年,英格蘭國會在次年各自發佈公告追溯承認約翰·博福特是蘭開夏公爵合法婚生子女的地位。而蘭開夏公爵的另一個婚生兒子英王亨利四世,亦承認約翰·博福特婚生子女的地位,但宣佈他們沒有權繼承王位。不過博福特家族一直在政治和同宗的蘭開斯特王室同一陣線。
 
約翰·博福特的孫女馬格麗特·博福特郡主,國內一大可能的王位繼承人,嫁給了里治蒙伯爵艾德蒙德·都鐸都鐸是威爾斯貴族奧雲·都鐸(Owain Tewdr)和英王亨利五世的寡後瓦盧瓦的凱瑟琳(Katherine of Valois)。但艾德蒙德和他的弟妹不是未婚所出得私生子女,要麼就是他們父母祕密結婚後所出,因此他們的命運寄託在他們同母異父的兄長,英王亨利六世的仁慈和權勢之上。因此蘭開夏王室失勢,都鐸家族也劫數難逃。
 
艾德蒙德的兒子亨利·都鐸因此流亡在布列塔尼長大,而其母馬格麗特·博福特郡主則在英國再婚,潛伏在敵對的約克王朝治下的英格蘭為兒子的未來謀劃。在蘭開夏王室人丁凋零之際,亨利宣布自己乃蘭開夏王室的王位繼承人。利用在位英王理查三世的民望低迷,馬格麗特郡主得以將不滿現狀的約克王朝支持者,轉為支持他的兒子。而亨利很快成功登陸英格蘭,並於1485年波斯沃平原之役(Battle of Bosworth Field)打敗理查三世,隨即稱王即位,是為英王亨利七世。通過迎娶理查三世的姪女,約克的伊麗莎白(Elizabeth of York),平息了對其繼位和發行的爭論,更以這場敵對家族之間的聯姻結束了薔薇戰爭,並以蘭開夏約克王室結後的後代,開創一個新的王朝,並將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合併組成都鐸王朝的王徽,紅白「都鐸玫瑰」
 
亨利七世和伊莉莎白王后多有所出,其中四人活至成年,阿瑟里奇蒙公爵亨利,後來嫁給蘇格蘭王詹姆斯四世的瑪格麗特公主 (Margaret of Scotland)和嫁了給法王路易十二的瑪麗公主 (Mary Tudor)。亨利七世的長子亞瑟迎娶了阿拉貢公主凱瑟琳,以締結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同盟。亞瑟和凱瑟琳在魯德婁城堡(Ludlow Castle)這一威爾斯親王的傳統駐所渡蜜月。但兩人結婚後四個月,亞瑟猝死,里奇蒙公爵亨利成為王位繼承人。亨利七世隨雖然取得教宗訓令,同意亨利太子弟娶兄嫂,但亨利七世後來又宣佈自己並未同意這一婚約,因此兩人婚禮並無在亨利七世駕崩以前舉行。
 
太子亨利在即位後迎娶了阿拉貢的凱瑟琳,兩人在1509年6月11日正式結婚,同年6月24日西敏寺加冕。但凱瑟琳無法產子,無法滿足亨利有後繼位的期望:凱瑟琳的長女夭折;次子康沃爾公爵亨利(Henry, Duke of Cornwall)出生52日後夭亡,產下多名死胎後,終於在1516年產下瑪麗公主。亨利八世開始感受到王位繼承危機,因此他徵詢他的首席大臣托馬斯·沃爾西樞機(Thomas Cardinal Wolsey),和凱瑟琳離婚的可能性。沃爾西隨即前往羅馬,尋求教宗的同意離婚。但教廷受到西班牙王室,特別是來自凱瑟琳外甥神聖羅馬皇帝查理五世的壓力。凱瑟琳更興訟挑戰離婚的決定。沃爾西樞機因無法取得離婚同意而失寵,托馬斯·克倫威爾被亨利八世任命代其職務。
 
和羅馬教廷決裂
為令亨利八世可以和王后離婚,英格蘭國會通過法案,斷絕和羅馬教廷的聯繫,並宣稱英王兼任英格蘭國教會最高首腦(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新任坎特伯里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便可宣佈亨利和凱瑟琳的婚姻無效,既而亨利可以與情婦安·波林結婚。安成為王后,並在1533年懷孕,當年9月產下的卻是女兒,為紀念祖母而命名為伊莉莎白。安王后其後的懷孕,皆以胎死腹中和流產告終。此時托馬斯·克倫威爾指稱安·波林和數名男子有婚外情,以叛國、施行巫術和亂倫罪起訴,雖然這些罪名都似有誣捏成份,但安·波林被裁定罪成,1536年被處決。
 
與基督新教的聯盟
亨利八世很快再婚,第三位王后為威爾特郡的騎士的女兒珍·西摩。其後珍王后懷孕,1537年誕下亨利八世垂涎已久,日後是為愛德華六世的麟兒。但珍王后產褥熱,在愛德華王子出生後數日逝世,亨利倍受打擊。而坎特伯里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繼續得寵,並通過《1535-1542年威爾斯系列法案》,法律上統一英格蘭和威爾斯。
 
其後,亨利八世第四次結婚,娶了一位德國基督新教的公爵的女兒,克里維斯的安妮,以鞏固英國與德語區基督新教國家的聯盟。本來亨利並不急於再婚,但宮廷畫師小荷爾拜因將安妮畫得相當漂亮,群臣皆薦之下同意再婚。安妮抵達英國後,他對其外貌大為失望,她臉上的痘疤完全沒畫出。據說他私下批她為 「Flanders Mare」(法蘭德斯的夢魘)。然而,兩人還是於 1540年 1月6日結婚了。
 
亨利事後急於結束這樁婚姻,不僅由於個人審美喜好,也基於政治考慮。因為此時公爵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睦,亨利不想夾纏其中。安妮王后很識時務的配合,順勢聲稱兩人並未圓房,他僅每晚到她臥房吻一下額頭而已。這樁婚姻於是被宣布無效,理由是安妮已和另一歐洲貴族訂婚。她被授予「國王的姐妹」榮銜,亨利還贈予她博林家族舊宅希佛堡(Hever Castle)。克倫威爾則因此失寵被剝奪財產,1540年 7月28日斬首。其擔任的宗教特使一職此後沒有繼任者。
 
評價
都鐸王朝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君主列表
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亨利·都鐸,亨利六世侄子。(父親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弟弟)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亨利七世次子。
 愛德華六世,(1547-1553年在位)亨利八世的小兒子。
 琴·格蕾郡主,亨利七世外孫女的女兒。(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國女王)
 瑪麗一世(1553-1558年在位),愛德華六世同父異母的姐姐。
 伊利沙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瑪麗一世同父異母的妹妹。
 
延伸閱讀:亨利八世「都鐸王朝」
 
亨利八世
英語Henry VIII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英格蘭亨利七世次子,都鐸王朝第二任國王1509年4月22日繼位。他也是愛爾蘭領主,後來更成爲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將新教引入英格蘭。他通過一些重要法案,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自己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並解散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權力因此達到頂峰。他在位期間,把威爾斯併入英格蘭雖然有說亨利八世在離世前成爲新教徒,但是他一生都提倡天主教儀式及教條。他的後裔愛德華六世,以及伊麗莎白一世都繼續推行改革但是,他的女兒瑪麗一世在位期間曾恢復天主教的地位。他曾經有六次婚姻,而有兩個老婆是被其下令斬首。
 
生平
亨利八世生於格林尼治普拉森舍宮亨利七世和王后約克的伊莉莎白的第三個孩子。他們兄弟七人夭折三人,另剩下亨利和亞瑟(封威爾斯親王)、瑪格麗特瑪麗1493年,他受封多佛堡總管和五港同盟長官,1494年,受封約克公爵,之後又獲得英國紋章院院長(Earl Marshal)和愛爾蘭總督頭銜。他接受一流教育,操流利拉丁語法語西班牙語。原先由於其兄長亞瑟是王儲,亨利可能被安排入教會工作。1502年,亞瑟突然去世,亨利繼任威爾斯親王,成為王儲。
 
英格蘭當時已從一歐洲偏遠小國發展為有影響的大國。亨利七世積極睦鄰,把兩個女兒嫁給蘇格蘭法國的王儲,長子亞瑟娶了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凱瑟琳斐迪南二世伊莎貝拉一世之女)。亞瑟病逝時,西班牙正與法國不和。亨利七世想兩面友好維持中立,因此要次子續娶西班牙籍長媳凱瑟琳。
 
然而在當時,如此的婚姻違反天主教教規,除非得到教宗特許。凱瑟琳因此宣稱其婚姻並未圓房,無需教宗特許,只要宣布婚姻無效即可。後來英西合意教宗特許仍是必要,以建立再次結婚的合法性。凱瑟琳的母親伊莎貝拉一世遂求得教宗發布教宗訓令(Papal bull)表示允准。凱瑟琳在第一任丈夫死後十四個月,與只有 12 歲的小叔訂婚。
 
1505年,亨利七世失去與西班牙聯盟的興趣,其次子乃宣布並未同意這項婚約,英西進行外交斡旋。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同年6月11日,兩人正式結婚,6月24日倫敦西敏寺加冕。
 
宗教改革及第二次婚姻
凱瑟琳為亨利八世生育了幾次,但只養大一個女兒瑪麗(後來的英王瑪麗一世),其餘都早夭。情勢對她非常不利,因為亨利認爲女王並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而且聖經說弟娶兄嫂者無後代。1525年,亨利認定凱瑟琳不能為他生下繼承人,且和女侍官安妮·博林(又稱安·波林)發生婚外情。於是他指使親信托馬斯·沃爾西樞機主教大法官)向教宗申請離婚,並派遣大臣威廉·奈特前去羅馬教廷遊說,理由是凱瑟琳與亞瑟的短暫婚姻裡有圓房事實。這給教宗克勉七世出了大難題,因為他不想得罪勢力強大的西班牙(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是凱瑟琳的姪子),況且此一婚姻是前任教宗親自批准的。
 
教廷遲不批准離婚,沃爾西也無能為力,安妮·博林卻已經懷孕。亨利著急起來,遂採取多項行動。1529年,他撤職並拘禁沃爾西。但繼任者托馬斯·摩爾爵士為人正直且忠於羅馬,仍不願配合。亨利繼續提拔其他逢迎的人,如托馬斯·克蘭麥托馬斯·克倫威爾。這兩人都支持安妮·博林,也同情當時歐洲大陸興起的新教改革風潮。克蘭麥建議尋求大陸的神學院支持。
 
通過賄賂和施惠,此一策略獲得成功。1530年英國國會提交了有利亨利的報告。他投桃報李任命克蘭麥為皇家法院特使,進而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沃蘭死後讓其繼任。克倫威爾是亨利的親信謀臣,其建議更加大膽,要他廢除教宗在英國的崇高地位並取代之。另方面,即使亨利威脅不繳交教廷的什一稅,教宗仍不改初衷。他於是下定決心決裂。
 
1533年1月,亨利秘密與安妮·博林結婚,英國國會隨即立法脫離羅馬教廷,大主教克蘭麥接著宣布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與安妮·博林的婚姻合法。6月1日,安妮·博林加冕為英格蘭王后。三個月後,她生下女兒伊莉莎白(後來的英王伊莉莎白一世)。同年7月,教宗廢除亨利教籍,但史學家對於具體日期有爭議。
 
1534年春,克倫威爾力促國會通過一系列法案:「上訴限制條例」禁止英國教會法庭上訴到教宗、禁止教會不經英王允許發布規章;「教職任命法案」規定教會必須根據英王指定的候選人推選主教;「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唯一最高權威;「王位繼承法」宣布凱瑟琳的女兒瑪麗乃是私生女,安妮·博林的女兒伊莉莎白則為順位繼承人;「叛國罪法案」規定不承認英王的最高權威即是叛國罪,可判處死刑;並且取消給教宗的獻金(Peter's Pence)。
 
英國教會從此轉變為聖公宗它是基督新教的一個獨立教派,也是改革最不徹底的,因為其目的只放在合法化亨利與安的婚姻。聖公宗和舊教天主教沒有理論原則的任何分歧,只是不承認教宗權威,再簡化部份的禮儀。很關鍵的《王位繼承法》否認「外國的王室和君主」對英國王位有繼承權,英國成人都必須宣誓承認該法案條款,拒絕者將處以終身監禁;任何人出版或印刷文字宣稱亨利與安妮·博林的婚姻非法,必然處以叛國罪,可以處死刑。亨利進而快速鎮壓對其宗教政策不滿的人。部分不妥協的修士被拷問並處死,一些拒絕立誓的主要異議者被判處叛國罪,於 1535年泰伯恩刑場斬首。包括羅徹斯特主教約翰·費施爾、前任大法官托馬斯·摩爾爵士。
 
亨利新創一個職位「宗教特使」(Vicegerent in Spirituals)給克倫威爾,授權他訪問修道院表面為了確保法令實施,實際則在評估修道院財產。1536年,國會通過法案,授權亨利剝奪小型修道院(年收入少於 200 英鎊)的財產。這項壓迫引發反抗,尤其同年10月在英格蘭北部的求恩巡禮事件(Pilgrimage of Grace)。亨利宣布要寬恕叛亂者,並感謝他們提出值得注意的問題。他邀請其首領羅伯特·阿斯克(Robert Aske)參加皇家宴會,當場請對方寫下事件情況以便改進問題。阿斯克相信亨利言行一致,乃解散叛亂團體。亨利卻認定其叛亂為叛國,無需遵守承諾。叛亂於是再生,但聲勢已弱終被鎮壓,其首領都被拘捕且以叛國罪處死,包括阿斯克。當初他書寫的資料成為其認罪書。1539年 4月,亨利再依據國會新法案先後解散較大的修道院。
 
亨利為了迎娶新王后,激進的改革宗教,但很快兩人的關係就已冷卻。主因是安妮·博林生下伊莉莎白公主後,再兩次的懷孕失敗,一次流產,一次死產,打擊到亨利尋求男性繼承人的希望。可能是克倫威爾鼓動,亨利下令拘禁安妮·博林,罪名幾乎都是叛國罪,但極可能都是編造。包括:以巫術誘使國王結婚、與五個男人通姦、與兄弟喬治·博林亂倫、傷害國王、陰謀殺害國王,和試圖毒害亨利八世的私生子亨利·菲茨羅伊
 
審判法庭由安妮·博林的舅舅托馬斯·霍華德主持。1536年 5月,法庭宣判安妮·博林及其兄弟死刑,由國王決定是火刑或斬首。兩人很快被斬首。安妮·博林在最後彌撒時,對牧師和其他見證人堅稱自己無罪。四名通姦男子判處車裂,後來減刑為斬首。
 
合併威爾斯及第三次婚姻
安妮·博林被斬首的第二天,亨利與她的侍女珍·西摩訂婚,十天後正式結婚,並以新通過的第二部王位繼承法宣布新王后的子女將是順位繼承人;之前的子女瑪麗伊莉莎白乃私生子,剝奪其繼承權;國王且擁有以遺囑重新指定繼承人的權利。隔年的 1537年,珍生下兒子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卻在同年10月24日產褥熱逝世於格林威治亨利哀悼了比較長的時間,因為珍生下他渴望已久的唯一男性繼承人,被他視為唯一「真正的」妻子。
 
亨利與珍結婚同時,國會通過《威爾斯法案》將威爾斯併入英格蘭,並指定英語為其官方語言,給威爾斯眾多使用威爾斯語的人帶來不便。1537年,亨利命令坎特伯里大主教交出奧特福德宮Otford Palace)。1540年,亨利拆除天主教聖徒的一些聖地。1542年,英格蘭剩餘的修道院都解散了,其財產收歸皇室。
 
修道院和隱修院在英國上議院的席位取消,只有教會的大主教主教能保留席位。上議院神職議員Lords Spiritual)的席次首度少於世俗議員Lords Temporal)。克倫威爾則因此功勞受封新創的頭銜埃塞克斯伯爵
 
第四次婚姻
亨利急於再婚,以確保男性繼承人無虞。克倫威爾推薦克里維斯的安妮,她是德國克里維斯公爵Duke of Cleves)的姐姐。公爵信奉新教,是亨利對抗羅馬教廷的重要盟友。他派遣畫家小荷爾拜因去給安妮畫像。畫得很美,朝臣也爭相讚美,於是亨利同意結婚。但安妮抵達英國後,他對其外貌大為失望,她臉上的痘疤完全沒畫出。據說他私下批她為 「Flanders Mare」(法蘭德斯的夢魘)。然而,兩人還是於 1540年 1月6日結婚了。
 
亨利事後急於結束這樁婚姻,不僅由於個人審美喜好,也基於政治考慮。因為此時公爵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睦,亨利不想夾纏其中。安妮王后很識時務的配合,順勢聲稱兩人並未圓房,他僅每晚到她臥房吻一下額頭而已。這樁婚姻於是被宣布無效,理由是安妮已和另一歐洲貴族訂婚。她被授予「國王的姐妹」榮銜,亨利還贈予她博林家族舊宅希佛堡(Hever Castle)。克倫威爾則因此失寵被剝奪財產,1540年 7月28日斬首。其擔任的宗教特使一職此後沒有繼任者。
 
第五次婚姻
克倫威爾被斬首當天,亨利迎娶安妮·博林的表妹凱瑟琳·霍華德。他對新王后很滿意,但她婚後卻和朝臣托馬斯·卡爾佩珀Thomas Culpeper)發生婚外情,還任命從前情人弗蘭西斯·迪勒姆(Francis Dereham)為秘書。大臣托馬斯·克蘭麥一向不喜天主教的霍華德家族,遂向亨利密報王后通姦。他起初不相信,但克蘭麥調查獲得有力證據。凱瑟琳也承認婚前與迪勒姆有婚約,這讓她與亨利的婚姻無效。她又聲稱受到迪勒姆強迫才與之通姦。迪勒姆則揭發她和卡爾佩珀的姦情。這項婚姻於是被宣布無效。但既然婚姻無效,則通姦罪名理應不成立。但這一點被忽略了。1542年 2月13日,凱瑟琳很快就被處死了,當時只有22歲。
 
晚年及第六次婚姻
1543年,亨利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結婚,妻子是富有的寡婦凱瑟琳·帕爾她的宗教觀點激進,亨利卻是保守派。兩人經常爭論,幾次險些讓她喪命,但她總能及時讓步。受到王后影響,亨利和兩個女兒瑪麗伊莉莎白和解。1544年,國會通過第三部《王位繼承法》重新賦予她們次於愛德華王子的王位繼承權,但仍被視為私生子。亨利則獲授權以遺囑重新設立繼承人。
 
亨利晚年嚴重超重,腰圍達 54 英寸(137 厘米),也可能有痛風。他超重始於 1536年。亨利在一次馬上長矛比武發生意外,大腿受傷,從此無法運動。其去世或許跟該傷口的潰爛有關。他去世 100 年後,傳言甚廣他患有梅毒。近世更有說法,其三個子女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伊莉莎白一世均有梅毒癥狀。亨利身體狀況漸差之後,也越發殘暴。
 
史學家何林塞(Raphael Holinshed)聲稱,從 1513年的第三任沙福克公爵埃德蒙·德拉·波爾(Edmund de la Pole)到 1547年的薩里伯爵亨利·霍華德(Henry Howard),他總共處決 72,000 名政治犯。
 
死亡及繼承人
1547年 1月28日懷特霍爾宮,亨利在他父親亨利七世 90 冥誕那天去世,埋葬在溫莎堡的聖喬治教堂,與第三任妻子珍·西摩合葬。約 100 年後,查理一世也被葬於此。亨利八世死後十來年間,其三個合法子女都坐上英國王位,但都沒有子嗣。
 
亨利唯一的合法兒子愛德華根據第三部《王位繼承法》,繼承其王位成為愛德華六世,是英國歷史第一位新教君主。他當時僅九歲,無法施政,16 位執行者依據亨利遺囑代議政事直到他滿 18 歲。珍·西摩的兄長愛德華·西摩被遺囑指定為護國公(Lord Protector)。愛德華之後的順位繼承人是阿拉貢的凱瑟琳之女瑪麗及其後代;若瑪麗無後,她死後由安妮·博林之女伊莉莎白及其後代繼位;若伊莉莎白無後,她死後由亨利八世的妹妹瑪麗·都鐸的後代繼位。
 
因為亨利姐姐瑪格麗特·都鐸(蘇格蘭王室)的後代已被剝奪對英國王位的繼承權。事實卻是,亨利的三個子女和瑪麗·都鐸的兒子都沒有後代。伊莉莎白一世去世後,王位傳給她表侄女的兒子、蘇格蘭王室的繼承人詹姆士一世都鐸王朝從此終結。
 
遺產和影響
亨利對後世的最大影響在於英國宗教改革。1533年,他脫離羅馬教廷產生的影響遠超過都鐸王朝本身的份量。儘管亨利最初動機是解決王朝和自身的繼承人問題,也儘管他從未放棄天主教信仰的本質,他的改革是所有英國君主最激進且最具決定性。
 
一方面,英國轉變為獨特且生氣勃勃的新教國家,修道院被解散和土地財產充公,更使英國經濟政治的權力重心從教會移到貴族,社會效應非常深遠。另方面,亨利授權愛德華·西摩為首的新教人士為其年幼兒子愛德華六世攝政,或許這出於信任西摩(他是新王的舅舅),但確保了新教改革的持續。
 
亨利的政策和結果卻時常不一致。他鼓勵研究人文主義,但也處死幾位傑出的英國人文學家;他一心要確保王室延續,但只留下一個年輕的兒子(9 歲繼位,不到 16 歲就過世)和兩個宗教信仰對立的女兒(且三人都無子嗣);他擴大君主的權力,但中產階級也加強參與政治(在其死後);他成功加入歐洲大陸的政治外交,但國庫因此空耗,使繼位的英國君主相當麻煩。
 
亨利和阿佛列大帝查理二世一般被視為英國皇家海軍的創始人。在他統治下,海軍參與一些重要戰役,興建成果也增多,包括海軍艦船(如著名的瑪莉羅斯號 Mary Rose)、造船所(如在朴次茅斯軍港者)、海軍建制改革(如艦上配備大炮,原本的武器主流是弓箭)。但他主要作為僅在一些軍艦,並未留下真正意義上的「海軍」,沒有建立正規的海軍組織、軍銜軍需等體制。後來的伊莉莎白一世仍然需要召募私人艦船去對抗西班牙無敵艦隊(包括 130 艘戰艦和改裝商船)。英國海軍要到十七世紀英荷爭奪海上霸權時才算成型。
亨利脫離羅馬教廷引起法國西班牙大規模入侵。他因此加強海岸防衛堡壘,如多佛堡多佛的 Moat Bulwark 和 Archcliffe Fort,甚且親自監管數個月。多佛堡至今尚有相關的紀念館。亨利同時也新建一系列棱堡、炮台等,分布在東英格蘭康沃爾的南部海岸線上,大多使用拆除修道院所得的材料。這些設施另稱為 Device Forts
 
亨利唯一留存的衣物是一頂冠冕。1536年,他連帶一把佩劍賞賜給沃特福德市長。目前冠冕保存於該市珍寶博物館(Waterford Museum of Treasures)。
 
稱呼頭銜和紋章
亨利是首位經常使用 「Majesty」 稱呼的英國君主,他也不時使用 「Highness」 或 「Grace」。亨利改革一些皇室的禮儀,最初使用的頭銜是「蒙上帝恩典,英格蘭和法國國王,愛爾蘭領主亨利八世」(H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Lord of Ireland)。1521年,亨利撰文攻擊馬丁·路德以護衛羅馬天主教廷,因此得到教宗良十世賜封「信仰的守護者」(Defender of the Faith)。這也加入其正式頭銜中。英國脫離羅馬教廷之後,保羅三世撤回該封賜,但英國國會立法認定那仍然有效。
 
1535年,亨利加添王權至高的字句在其頭銜,即 「英格蘭教會之首」(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1536年,進一步改成「英格蘭和愛爾蘭教會之首」。1541年,亨利促成愛爾蘭國會將其頭銜「愛爾蘭領主」改為「愛爾蘭國王」。這事的意義重大。之前基於歷史因素,很多愛爾蘭人認為教宗是他們的國家元首,領主只是元首的代表。因為 12 世紀時,教宗亞德四世封賜愛爾蘭給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但自己仍保留名義的最高權位。這次承認亨利為愛爾蘭國王的過程中,英國盎格魯人貴族首次參與了愛爾蘭凱爾特人的酋長會議。直到亨利去世,其頭銜一直是「蒙上帝恩典,英格蘭、法國和愛爾蘭國王,信仰的守護者,英格蘭和愛爾蘭教會之首亨利八世」(Henry the Eighth, by the Grace of God, King of England, France and Ireland, Defender of the Faith and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and also of Ire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
 
亨利的訓辭是「Coeur Loyal」(忠貞的心),以心型內置文字「Loyal」的形式縫綉在其衣物。他的徽章是都鐸玫瑰Tudor rose)加上其祖母波福家族的吊閘圖案(Beaufort portcullis)。他的紋章採用亨利四世開始的英國王室紋章:表面四等分,對角顯示藍底的三支百合花飾(代表法國)和紅底的三隻頭朝前面、向左做行走狀的獅子(代表英格蘭)。
 
宮廷生活和嗜好
亨利博學多才,其宮廷成為學術藝術的創新中心。發現美洲(新世界)引領出社會各領域的探索風氣,更為亨利的創新精神提供全新的方向,實踐在其宮廷和日常生活中。他是最早研習全球地理的歐洲統治者。1507年,地圖測繪師馬丁·瓦爾德澤米勒(Martin Waldseemüller)和馬蒂亞斯·林曼(Matthias Ringmann)出版最早的全球地圖,描繪美洲大陸並將大西洋太平洋分別開來,這理論在當年非常先進。
 
亨利有個非常著名的弄臣威爾·薩默斯(Will Somers)。亨利熱愛賭博,喜歡玩骰子。他年輕時擅長運動,尤其摔跤打獵室內網球。他也是音樂家、作家、詩人。他最有名的曲子是「與好夥伴一起消磨時光」(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被稱為國王的歌謠。亨利另參與新建和改建一些重要建築物,如無雙宮(Nonsuch Palace)、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教堂(King's College Chapel)和倫敦西敏寺。其改建者很多是查抄樞機托馬斯·沃爾西的財產,如牛津的基督堂、漢普頓宮懷特霍爾宮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延伸閱讀:亨利八世「凱瑟琳王后」
 
第一任凱瑟琳王后
Catherine of Aragon1485年12月16日1536年1月7日Infanta Catalina de Aragón y Castilla,名字也可以拼作KatherineKatharine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的第一任王后。
 
生平
凱瑟琳出身西班牙王室,父親是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母親是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凱瑟琳第一次的婚姻是樁政治婚姻,她嫁給了亨利七世的長子—威爾斯王子亞瑟,因而獲得威爾斯王妃的頭銜。但兩人婚後幾個月內,亞瑟王子就病逝了。
 
亞瑟去世時,西班牙與法國不和,凱瑟琳的公公亨利七世為了維持中立而不得罪西班牙王室,便力圖挽留長媳,打算將凱瑟琳嫁給自己的次子亨利。
 
當時,必須有教宗特許才能消除姻親關係。但是凱瑟琳宣佈她的第一次婚姻並未圓房,因而無需教宗特許,只需宣佈第一次婚姻無效即可。後來英國及西班牙雙方王室皆認為教宗特許仍是必要的,以避免外界質疑凱瑟琳和亨利這段婚姻的合法性。之後經由凱瑟琳的母親伊薩貝拉一世的請求,教宗以教宗訓令(Papal bull)的形式表示同意。於是,在第一任丈夫死後十四個月,凱瑟琳與他的小叔、當時只有12歲的亨利八世訂婚。
 
然而到了1505年,國王亨利七世對與西班牙的聯盟失去了興趣,亨利七世隨即宣佈他並未同意這一婚約。之後的外交斡旋一直持續到1509年亨利七世去世為止。而在亨利七世駕崩後,他17歲的次子登基成為亨利八世,而凱瑟琳也在1509年6月11日嫁給了亨利八世,兩人於同年6月24日西敏寺加冕,凱瑟琳正式成為成為英格蘭王后。
 
凱瑟琳王后和亨利八世的婚姻維持了24年,這段期間凱瑟琳王后得到了英格蘭國民的愛戴。亨利八世自從繼位後便一直想要能夠繼承王位的兒子,但凱瑟琳王后的六個孩子除了女兒瑪麗公主之外全數早夭。亨利八世因此試圖取消這段婚姻,但是當時的教宗克勉七世遲遲未答應亨利八世所提出的要求,而此時亨利八世的情人、同時也是她的女侍官安妮·博林已經懷有身孕,於是在1533年1月亨利八世先和安妮·博林秘密結婚,再操控英國國會通過法案,宣布脫離羅馬教廷的控制,並將和凱瑟琳王后的這段婚姻宣布無效。而凱瑟琳王后唯一存活下來的女兒—瑪麗公主,也從國王長女一席跌落為國王私生女。
 
延伸閱讀:伊莉莎白一世生母「安妮·博林」
 
安妮·博林
Anne Boleyn1501年/1507年1536年5月19日英格蘭王后,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伊莉莎白一世的母親,威爾特伯爵湯馬斯·博林(Thomas Boleyn)與伊莉莎白·博林(Elizabeth Boleyn)之女。
 
安妮·博林原本是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阿拉貢的凱瑟琳侍從女官1533年1月與亨利八世秘密結婚,5月被宣佈為合法妻子。3個月後亨利八世對她的熱情消退,直到1533年9月生下伊莉莎白後才稍和緩。但兩人關係在1536年1月安妮·博林流產時惡化。
 
1536年5月2日被捕入獄,關進倫敦塔5月19日通姦罪被斬首11天後,亨利八世迎娶第三任妻子-安妮生前的侍從女官珍·西摩(Jane Seymour)。
 
早年
安妮·博林於她幼年時期至15歲以前於法國宮廷生活,後返回英格蘭,成為當時王后阿拉貢的凱瑟琳的侍從女官。
 
家庭
安妮·博林的父親為湯馬斯·博林(Thomas Boleyn),母親為伊莉莎白·博林(Elizabeth Boleyn,婚前為伊莉莎白·霍華德Elizabeth Howard)。出生時間與地點均不確定,一說為1507年出生,一說為1501年出生。出生地可能是位於諾福克郡的家族宅邸Blickling Hall,也有可能是家族封地肯特郡的希佛堡(Hever Castle)。安妮·博林有一個姊姊瑪麗·博林(Mary Boleyn,或稱瑪麗·博林)和一個約出生於1504年的弟弟-喬治·博林(George Boleyn)。
 
教育
管理尼德蘭的女爵—哈布斯堡的瑪格麗特(Margaret of Habsburg)非常欣賞安妮的父親湯馬斯·博林,遂邀請安妮到尼德蘭宮廷中陪伴她。安妮·博林自1513年春天開始住在尼德蘭宮廷,直到她父親於1514年冬天安妮排她到法國接受完整教育。在法國,她是克勞德王后(Queen Claude of France)最寵愛的侍從女官之一,也在英國貴族前來拜訪法國宮廷時擔任翻譯官。這段時間裡,安妮學習法國文化與禮儀,完成了她的教育,另外也對時髦的法國時尚產生興趣。安妮·博林的父親於1521年冬天召喚她回國,1522年1月起程返英。
 
戀愛
1522年入宮成為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凱瑟琳王后的侍從女官,在3月的一個化妝舞會中以優美熟練舞姿展露吸引力,並成為宮廷社交圈內公認的時髦仕女。她接受諾森伯蘭伯爵之子亨利·珀西(Henry Percy)的追求,但在1523年諾森伯蘭伯爵拒絕讓兒子亨利·珀西與安妮·博林訂婚,這段戀情就此中斷。
 
1525年,亨利八世迷戀上安妮·博林並對她展開追求。安妮因為姊姊瑪麗曾是亨利八世的情婦,所以拒絕亨利八世的追求,甚至離開宮廷回到肯特郡。亨利八世不但沒有因此減低對她的興趣,反而對安妮更加傾心。1526年安妮再度入宮後雖然已接受亨利八世的追求,但仍堅持不與他行房,以避免生下私生子
 
離婚
亨利八世的妻子一直未能生下都鐸王朝男性繼承人,而安妮看起來是個能生下男性子嗣的優良人選,在這樣的情況下,亨利八世開始辦理與第一任妻子的離婚手續,1527年與大臣向梵蒂岡遞出婚姻無效申請。
 
這段情事剛開始時安妮表現得很低調,到了1528年,明眼人皆知亨利八世已決定要和她結婚。她的家族陞官,在宮中獲得許多朝臣支持,她的開銷由亨利八世支付,擁有成櫃的新衣與首飾、專屬侍者侍女,並住進新蓋的豪宅。
 
亨利八世雖然已向教廷提出與第一任妻子凱瑟琳的婚姻無效申請,但在凱瑟琳的姪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壓力下,教宗克勉七世連著六年拒絕批准這個婚姻無效之訴。
 
1530年亨利八世將第一任妻子凱瑟琳驅逐出宮廷,她在宮中的地位遂被安妮·博林接收。妮此時已成為宮內最有權力的角色之一,她說服亨利八世推動宗教改革,以脫離教宗的管轄。1532年當任坎特伯里大主教過世,安妮推薦自家的牧師托馬斯·克蘭麥接任。
 
安妮·博林在鞏固英國與法國間國際關係上也大有所為。她與法國駐英大使交好,1532年冬促成兩國在法國北部加萊召開會議,法國轉而支持亨利八世的二次婚姻。
 
結婚
在加萊會議贏得法國支持後,1533年1月25日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秘密結婚,此時安妮已懷孕。 5月23日坎特伯里大主教湯瑪斯.克藍麥宣佈亨利八世與第一任妻子凱瑟琳的婚姻無效,5月28日宣佈亨利八世與安妮的婚姻是完全合法的。6月1日安妮·博林加冕為英格蘭王后,接著她在宮中安妮頓下來準備生產。此時亨利八世對安妮的熱情漸漸消退,兩人間不時發生爭執,直到9月7日女兒伊莉莎白一世格林威治普雷森希宮出生後才稍緩和。安妮將伊莉莎白送至赫特福德郡鄉間成長,也常去探望她。
 
王后生活
安妮·博林的王后排場比前任王后凱瑟琳還大。她有超過250個僕人專職伺候,60個貴族侍女陪伴她。安妮添購許多奢華的禮服、珠寶首飾、羽毛扇、馬車、傢具等,也重新裝潢了幾個宮殿以符合她的品味。
 
在此期間安妮曾殘酷迫害許多反對他成為王后的人,包括亨利八世與凱薩琳王后的女兒瑪麗(後來的瑪麗一世)。1534年,在安妮的操控下,亨利八世強迫瑪麗去做伊麗莎白的侍女。並促使議會通過了一件《繼承法案》,將王位繼承權全部歸屬給了安妮的孩子。安妮降低瑪麗的身份,並從精神上折磨她,還扣減了瑪麗公主身為國王長女的物質待遇,她的服裝和所獲得的錢財,甚至比皇室僕人還差。
 
這樣的遭遇對任何處在青春期的少女來說,都是極度的痛苦。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瑪麗拒絕承認《繼承法案》,即使在寫給亨利八世那措辭謙卑的信件裡,她都堅持簽上「瑪麗公主」的署名。 亨利八世對長女不合作的態度十分惱怒。當年的心肝寶貝現在成了他的死敵。在安妮·博林的挑唆下,他毫不客氣地開始策劃怎樣處死瑪麗公主。當瑪麗在驚恐中患上重病以後,身為繼母的安妮·博林王后,甚至下令醫生不得醫治瑪麗公主的病,也不允許任何人前去看望。
 
被捕處決
生下女兒伊莉莎白後,安妮一直未能成功產下都鐸王朝的男性繼承人。安妮在1536年1月29日流產了一個男嬰,這天同時也是前王后凱瑟琳的喪禮。安妮的小產讓亨利八世耐性用盡,此時亨利八世已看上了她侍女珍·西摩,他宣稱與安妮的婚姻簡直是受到上天的詛咒。到了1536年4月,安妮身旁的音樂家首先被指控與安妮通姦,接著兩名朝臣和亨利八世的侍從也被指控同樣罪名。最後是安妮的兄弟喬治·博林,被控與安妮近親相姦和叛國罪遭逮捕。5月2日午餐時,安妮被逮捕並關入倫敦塔,輕度精神崩潰。5月17日處決喬治·博林等被控告的幾名男子,5月19日安妮·博林依叛國罪被斬首。
 
國會沒有通過讓安妮以合適的棺材安妮葬,安妮的頭與身體被放入一個櫃子,埋在倫敦塔的教堂中。後來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翻修時被發現確認,覆上了一個大理石墓碑。
 
子女
安妮·博林與亨利八世之間只有女兒伊莉莎白存活下來。其餘兩個孩子皆死亡或流產。
 
延伸閱讀:托馬斯·克倫威爾
 
托馬斯·克倫威爾,
第一代艾塞克斯伯爵(Thomas Cromwell, 1st Earl of Essex,約1485年-1540年7月28日),英國政治家,亨利八世的親信大臣,曾任國會議員、首席部長(1532年-1540年)。推行宗教和政治改革,對抗羅馬教廷,解散修道院。
 
1534年,克倫威爾力促國會通過一系列改革法案:「上訴限制條例」禁止英國教會法庭上訴到教宗、禁止教會不經英王允許發布規章;「教職任命法案」規定教會必須根據英王指定的候選人推選主教;「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國教會唯一最高權威;「王位繼承法」宣布凱瑟琳的女兒瑪麗乃是私生子,安妮·博林的女兒伊麗莎白則為順位繼承人;「叛國罪法案」規定不承認英王的最高權威即是叛國罪,可判處死刑;並且取消給教宗的獻金(Peter's Pence)。
 
1539年,克倫威爾促使亨利八世娶克里維斯的安妮為第四位王后,以圖與神聖羅馬帝國結盟。不過安妮臉上的痘印得不到亨利八世的歡心,亨利八世很快宣布婚姻無效,克倫威爾因此失勢被囚於倫敦塔。1540年7月28日,克倫威爾被秘密處決。
 

台長: 讀.冊.人
人氣(5,056) | 回應(6)| 推薦 (21)|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間書房 |
此分類下一篇:情的菩提:情深,萬象皆深
此分類上一篇:立夏悅讀:走一段山路,開一條心路

讀.冊.人
《狼廳》(Wolf Hall),榮獲布克文學獎以及全年美國書評人大獎,可謂作者Hilary Mantel生涯顛峰代表作。《狼廳》Wolf Halll是以湯瑪斯.克倫威爾的觀點來描述亨利八世時代都鐸王朝故事的歷史小說。

布克文學獎評審委員會主席諾帝(James Naughtie)評曰:「本書優秀得令人不可思議。作者用當代小說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十六世紀的歷史故事,篇幅宏大,敘事細膩,語言瀟灑馳騁,場景設計巧妙,每一頁都熠熠生輝。」「我們的決定是基於小說之宏大、敍事之大膽以及其場景設置。希拉蕊.曼特爾以出色的方式創造了一本講述16世紀早期歷史故事的當代小說。」《狼廳》Wolf Halll是作者花費了五年心血,精心打磨而成,現,這一切心血都得到回報。

《狼廳》的場景設置在「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八世時代。「都鐸王朝」一百多年的歷史,有兩個核心人物,一個是在位長達三十八年的亨利八世,另一個則是在位四十四年的伊莉莎白一世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乃是亨利八世與他第二任的妻子安妮.博林(Anne Boleyn, 1507-1536)所生。《狼廳》的主人翁湯瑪斯.克倫威爾便是在這個充滿機會,卻也危機四伏的年代活躍著。克倫威爾的成長歷程沒有人清楚,因為他出身寒微。然而,他合該在都鐸王朝崛起,因為他擁有都鐸時代最重要的精神:務實、勇敢,以及毫無掩飾的野心!他不懂得中古貴族菁英的騎士精神,也沒有基督教會強調的節制美德。他是另一個奮力攀爬成功階梯的「歐文.都鐸」。他或許不必然是「鐵匠之後」,卻是如假包換的「都鐸之子」。

《狼廳》原著長達五百餘頁,它一氣呵成,為歷史小說這個文類打開了一個在思想方法及敘述上,都完全不同的新境界。。《狼廳》一書展現了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視角揭露出新穎的趣味。至於克倫威爾這位「亨利八世婚姻六部曲」的關鍵「配角」,究竟是怎樣踏上都鐸王朝的絢麗舞臺?這個讓歷史學者無法回答的問題,就讓小說家希拉蕊.曼特爾的《狼廳》來解答吧!
2010-06-28 16:16:20
csming
歷史故事最吸引人的,永遠是那種讓人「來不及參與」的感覺。

翩然愛情,悄然飛逝,只最難忘安妮后,
看著歷史,想著現在,一晃又已五百年。
2010-06-28 23:23:36
joypeacehope
我的格子有介紹過的:英國民謠「綠袖子」
這音樂來配你的文最恰當。

邀請您來欣賞
http://mypaper.pchome.com.tw/joypeacehope/post/1320992141
2010-06-29 00:43:12
小知之
宮廷的生活豈是一個「亂」字了得
2010-06-30 02:04:19
楊風
午安
2010-06-30 16:30:17
風飄雨月
想看這本書
2010-07-02 01:08:46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