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20 11:06:58| 人氣18,961|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冬季悅讀: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初冬悅讀: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唐•李白《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逕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語出李白的《將進酒》意思是說:自古以來那些聖賢無不感到孤獨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這首詩歌以氣勢豪邁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開篇,名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也出自於這一首詩歌。李白是名符其實的詩中之仙,文字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每每讀到這兩句名言時,思維就進入了詩仙的世界,靈感而飄逸,大氣而磅礴,除詩仙李白以外古今還有幾位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詩句?古來聖賢由於立身太高,陽春白雪和者蓋寡,大多孤傲寂寞,貧賤守冰玉之身,老來教幾個小小蒙童,聊以度日消愁。只有李白詩仙脫凡超俗,鬥酒詩百篇,青白眼對世態俗情,遊名山而若清風,一生逍遙。這一首《將進酒》精妙的道出了人生的灑脫與真諦。

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時時洋溢著詩情,處處彌漫著酒香。沒有詩的人生是寂寞的,沒有酒的詩歌是乾澀的。詩達意,酒傳神,寫盡人生。醉意裏有陶淵明的悠然南山,有劉伶的自在竹林,有王翰的邊關琵琶,還有曹操的滄海雄心。論及詩酒之道,當首推詩仙李白。他愛詩若癡,愛酒成狂,既具有俠客豪飲之風,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氣。他經常處於喝醉的狀態,卻睜著一雙世事洞明的眼睛;他不停的喝著美酒,心中迸發出來的激揚文字中卻流淌著指點江山的豪情。

在詩酒的世界裏,李白悠然自得,遊樂歡快,豪邁奔放,不受任何束縛。「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所以「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逍遙、自在、豪邁、無怨,人生歲月被李白的詩情釀造成一壺壺醇樸厚芳、沁人心脾的甘醇,流傳千年而興盛不衰。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詩仙的個性,《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即「勸酒歌」,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於天寶十一載,詩仙當時與友人岑勳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穎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勳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贇)之際,於是滿腔不得志借酒興詩情,一次淋漓盡致的抒發。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作品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邁卻又沉著,磅礡有震古爍今的氣勢。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結語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寫法,有如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逕」之妙。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極參差錯綜之致;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句的對仗語畫龍點睛(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馬,千金裘」)。《唐詩別裁》謂「讀李詩者於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之。
 
初冬悅讀:楊子葆《葡萄酒文化想像》
 
書名:葡萄酒文化想像
 
作者:楊子葆
1963年生於台灣花蓮。法國國立橋樑與道路學院(ENPC)工程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客座教授。曾任國際工程顧問、新竹市副市長、中華民國駐法國代表、外交部政務次長等職。
著有《可移動的文化饗宴》、《看不見的巴黎》、《捷運公共藝術拼圖》、《世界經典捷運建築》、《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葡萄酒文化密碼》;譯有《七個小矮人》、《都市傳奇》;主編有《文化多樣性與永續發展》等書。
 
內容介紹:
法國微生物學者巴斯德:「在一瓶葡萄酒裡,蘊含著比所有的書裡更多的哲學。」
法國外交官Paul Claudel:「葡萄酒是品味的教授,藉由引導我們如何呵護內在的自我,它奔放了心靈,也開啟了智慧。」
 
你懂酒不懂酒?當有人這麼問時,這酒,指的必是葡萄酒。
不知從何時開始,葡萄酒在台灣逐漸成為顯學,不懂一點皮毛,似乎就有些追不上潮流。然而想懂得葡萄酒又談何容易?法國微生物學者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不是說嗎:「在一瓶葡萄酒裡,蘊含著比所有的書裡更多的哲學。」面對如此浩瀚又細膩的葡萄酒文化,在法國求學、工作、生活,回國又涉入外交事務而有緣於葡萄酒社交的本書作者,試圖從他的個人經驗與生活體會出發,為讀者剖析葡萄酒文化的面面觀。
 
在台灣,葡萄酒隱然有成為一種消費主義「物化」行為的趨勢,其背後的豐富文化蘊涵反倒不受重視。於是作者從個人的生活事件著手,娓娓敘述一則又一則的故事,在杯觥交錯與社交對話之中,為我們一點一滴拉開葡萄酒文化的大門:著名的一八五五年波爾多分級、吉隆河左岸M?doc次產區的布爾喬亞分級、葡萄酒雙B勃根地與波爾多的愛恨情仇、粉紅酒(vin ros?)的淵遠流長、二軍酒的出現、香檳的榮光……等等,這些有關葡萄酒的知識,說它是進入葡萄酒文化的門檻,倒不如說是從真實生活發展出來的品味。作者想望我們在品味葡萄酒的同時,千萬別忘了葡萄酒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分享,而不是止於孤芳自賞;亦即,當我們打開一瓶葡萄酒,瓶裡所蘊含的文化哲學,值得我們用一種美好的態度舉杯共賞。
 
而作者的文字沉著、綿密,就像傳統法國紅酒講求沉著、綿密、細緻的陳年結構之美一樣,值得細細品嘗,慢慢咀嚼……
 
初冬悅讀:楊子葆《葡萄酒文化想像》
 
推薦序:結合飲者與賢者的文化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 包美城
楊子葆先生再一次提起生動婉約的筆觸,向台灣愛好葡萄酒與鑽研葡萄酒釀造的人士提供一本關於法國酒的著作。由此,楊先生不僅間接地促進法國葡萄酒受台灣民眾喜愛的程度,也增廣後者對葡萄酒的知識,可謂功不可沒。過去幾年來,法國葡萄酒也的確在台灣相關業界穩居寶座,市場佔有率達50%以上。
 
要達到如此優良的成績,必須具備以下兩要件,而且缺一不可。首先,必須有如楊先生一般真才實學的愛好者;其次,在出版界,必須有類似楊先生所書寫地暢銷書。楊先生的著作,已經超越一般專業性理論書籍與枯燥的目錄編纂,而是以生動且平易近人的方式闡述一種生活的藝術與文化。它們所呈現的,不只是兩千年來法國人與葡萄酒以及餐桌藝術的關係,也是幾乎不見於其他國家的獨樹一幟的元素混合。楊先生在長期居留法國,研讀工程與從業的歲月中,耳濡目染地吸收了上述的文化特質。的確,在法國集體深層意識與社會所有階層皆充滿著這一結合文化、美食與釀酒的獨特法式氛圍,而外國作家中,能精準地傳達如是特性的人,則寥寥可數,楊先生可謂其中之一,信手拈來,生花妙筆,毫不猶豫地與其同胞分享他的發現與愛好。
 
中華文化當中也有著文化與酒的結合,台灣則以高梁酒著稱。所以對酒的喜愛不在話下。唐朝詩人李白曾寫道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我則期盼楊子葆先生能同時以「飲者」與「賢者」留名青史。
 
推薦序:像義大利人一樣欣賞葡萄酒
馬忠義(Mario Palma,義大利經貿文化推廣辦事處代表)
我們歐洲人相信,葡萄酒不僅是一種融入生活之中的美好飲料,也是值得和好朋友分享的文化財產。自從一九九○年第一次派駐到亞洲之後,我的人生就與這片土地結下不解之緣,因此我持續地邀請亞洲朋友們欣賞葡萄酒,討論葡萄酒的特色,嘗試以葡萄酒搭配著與歐洲非常不同但又精采絕倫的中華料理、日本、韓國料理或其他亞洲菜餚。雖然我要推薦的都是義大利酒,但是在我的餐桌上總是能夠找到來自新、舊葡萄酒王國中的美味佳釀。
 
每次和亞洲朋友一起欣賞葡萄酒,最吸引我的是他們對於葡萄酒這種「外來文化」由衷的欣賞、深刻的認識以及跨文化所激盪的創意。楊子葆先生是我在台灣因為葡萄酒而結交的好朋友,我們常一起欣賞美酒美食,一些對話還被收錄在這一本《葡萄酒文化想像》中,讓我備感榮幸。他對於葡萄酒的許多詮釋令人驚喜,尤其是從「靈魂」角度對於葡萄酒的說明與想像,深入淺出,讓我這個歐洲人都不得不驚嘆他對於歐洲文化的浸潤與體會,我很願意推薦這本書。
 
這本書聚焦於法國葡萄酒,這當然與楊子葆先生到目前的人生經驗有關。據我所知,楊子葆先生是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抵達歐洲,在法國求學、工作,很自然地偏愛法國酒和法國文化。這很容易瞭解,我自己在二十幾歲的時候,也曾經為了品嚐香檳而獨自開著老貨車去艾培(Epernay)朝聖。但我建議他未來更開放一點,擴大他的葡萄酒光譜,多喝一點義大利酒,熱情擁抱「義大利的靈魂」。事實上,義大利從南到北出產各具特色、變化多端卻又品味出眾的葡萄酒,甚至在我看來,整個義大利簡直就是一座大葡萄園,一座為義大利人、歐洲人以及全世界愛酒之人帶來快樂的大葡萄園。
 
法國人非常能夠了解愛情對我們義大利人是多麼的重要,而葡萄酒也是,就像楊子葆先生很愛引用的一句法國俗諺:「當一個法國人擁有愛情與葡萄酒,就會像義大利人一樣快樂。」(Gai comme un italien quand il a de l’amour et du vin)。法國啟蒙時代的偉大作家、哲學家伏爾泰 (Voltaire),同時也是個義大利葡萄酒鑑賞家:在他的著名小說《憨第德》(Candide)第24章就曾提及“Montepulciano”和“Lacryma Christi”這兩種義大利葡萄酒,現在都已被視為國際級的知名美酒。
 
當一個台灣人擁有愛情與葡萄酒,我的好友楊子葆也就會像義大利人一樣快樂!
 
初冬悅讀:楊子葆《葡萄酒文化想像》
 
推薦序:理智盛宴與靈感篇章
顏慶章
根據考古學家的發現,葡萄釀酒可追溯約五千年前的古埃及,傳說中的農業之神Osiris首度教導民眾栽種葡萄用以釀酒。聖經故事也提到諾亞(Noah)發現葡萄,喝了葡萄酒而醉倒帳篷之中。整本聖經有超過四百五十個段落,敘述著葡萄酒以及它的益處。
 
一段出處尚待查考的話,娓娓訴說品賞葡萄酒的哲理:「自有文明開始,葡萄酒就增進了我們的生命,有如音樂、詩詞與宗教一般地形成我們文化的一部分。它是屬於適度的飲品,並且合宜地在用餐時與賓客、家人與朋友分享。」(Wine has enhanced our lives since civilization began, and is as much as a part of our culture as music, poetry and religion. It has ever been the beverage of moderation and cordiality to be enjoyed at mealtimes with guests, family and friends.)這段話告訴我們葡萄酒等同於音樂、詩詞與宗教,曼妙地孕育出西洋人們的文化,應該讓我們東方人對葡萄酒充滿著愉悅的遐想吧!
 
子葆先生藉由代表國家駐節法國的工作心得與生活體會,於二○○七年十月出版「葡萄酒文化密碼」乙書,充分融入法國所自豪的葡萄酒文化,生動展現出外交官的優雅與自信,的確令本人擊節讚賞。本人因曾為我國駐「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首任大使,深刻感受經貿專業固然不容欠缺,但兼具葡萄酒或其他文化領域的涵養,將可贏得同僚的由衷欽羨,而大有助於我國在多邊機制的結盟與互動。
 
二○○八年五月,子葆先生暫時揮別璀燦卻又忙碌的公職生涯,在輔仁大學傳道、授業、解惑之餘,得有閒暇思索心靈深處的欲求,經重新檢視往昔三十餘篇葡萄酒文稿,頓時觸動詩歌撫慰的渴望與哲理啟發的期盼。子葆先生不吝將之匯成「葡萄酒文化想像」新作,目的應在帶領讀者沿著尚未泯滅的足跡,去尋覓生活中所失去的寶貝!是的,誠如另一位傑出法國外交官Paul Claudel(1868-1955)所闡釋的:「葡萄酒是品味的教授,藉由引導我們如何呵護內在的自我,它奔放了心靈,也開啟了智慧。」(Wine is a professor of taste and, by teaching us how to attend to our inner selves, it frees the mind and enlightens intelligence.)
 
於今喜見子葆先生饒富品味的教授,藉由三十餘篇宏文的引導,讓讀者呵護內在自我之餘,得以奔放心靈又開啟智慧!兩千年前羅馬帝國勤於著述的哲學家兼武將Pling the Elder有如此傳世名言:「葡萄酒中有真理」(In wine there is truth.),他宣稱:「作值得寫與寫值得讀的,方屬真正的榮耀」(true glory consists of doing what deserves to be written, and writing what deserves to be read)!我與子葆先生有幸共同雅好葡萄酒文化,在本書付梓前承蒙 畀以凝神品賞的喜悅,並獲 囑咐為一序言。謹在此對子葆先生這項「真正的榮耀」,致上衷心的祝福,並恭賀讀者得以分享這份美好,何妨陶醉在如此「理智的盛宴與靈感的篇章」(the feast of reason and the flow of soul.)吧!
 
目錄:
【推薦序】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 包美城 [Patrick Bonneville]
義大利經貿文化推廣辦事處代表 馬忠義[Mario Palma]
元大金控董事長 顏慶章
 
Part1歷史與想像(L’Histoire et l’Imagination)
銀翼葡萄酒
二軍葡萄
放眼二軍隊伍
布爾喬亞葡萄酒
車庫葡萄酒
誰喝粉紅酒?
葡萄酒ABC
關於愛情的葡萄酒
葡萄酒與貴族
 
Part2香檳與榮光(Le Champagne et la Gloire)
香檳的品牌與品味
暢飲氣泡葡萄酒
白中白與黑中白
鐵騎銀瓶香檳酒
不只是酒瓶
滄桑且飲毛澤東
七號情報員的最愛
 
Part3酒神與侍酒師(Le Bacchus et le Sommelier)
法國的兩位酒神
米歇爾.羅朗的波爾多足跡
葡萄酒君王之路
侍酒師的天空
 
Part4酒瓶與酒塞(La Bouteille de vin et le Bouchon)
拔出瓶塞的人生
軟木塞與絲襪
美麗酒瓶世界
英國風格的現代酒瓶
 
Part5品味與靈魂(Le Gout et l’Ame)
聆聽葡萄酒低語
當葡萄酒遇上辣椒
折衝葡萄美酒間
談品酒人的修養
金聖嘆式品酒
再談「金式品酒」
眼鏡與酒杯
懂酒不懂酒
 
【跋】欲辯已忘言
 
初冬悅讀:楊子葆《葡萄酒文化想像》
 
書摘:品味與靈魂
 
傾聽葡萄酒低語
二○○七年十月抵任、有一個像是武俠小說人物中文名字「馬忠義」的義大利駐台代表Mario Palma,才到台北沒多久就邀當時擔任外交部次長的筆者餐敘。既然是由外交官作東,事涉國家顏面,當然得在義大利餐廳,台北的好義大利餐廳還真不少,Palma代表選的是遠企三十八樓的馬可波羅。

我們一落座,義大利主廚Fabien Altabert就出來打招呼,兩個熱情的義大利佬連珠砲一樣地嘰哩咕嚕快速交換意見,加上誇張的手勢表情,菜立刻點好,葡萄酒也選好,筆者這個主客彷彿外人一樣,只有一旁點頭的份。

因為是周間午餐,下午大家都還有工作,簡單素樸是最好的選擇。Palma代表選的主菜是茄汁義大利麵,前菜來點Mozzarella新鮮乳酪配上與代表同姓Plama產區的生火腿,酒呢?則是義大利東北部Collio Orientali del Friuli以法國亞爾薩斯或德國很常見的灰比諾(Pinot Grigio)葡萄釀成、果香濃郁、色澤金黃艷麗、口味清淡的白酒。

酒送來了,侍者依例先請主人試酒,Palma代表神情嚴肅地先將酒杯略作逆時針小幅搖晃,把他典型義大利式的大鼻子探入深酒杯中嗅聞香氣;再將杯子舉高齊眉,迎光欣賞顏色;然後淺抿一口,擺動舌頭反覆啜漱,讓酒均勻地接觸到舌面上不同區域、不同分工的味蕾,以口感的平衡性與餘韻作為品質的重要判準。

側耳傾聽葡萄酒的意見
這三個步驟本來就是品酒的標準程序,有趣的是,Palma代表這一套已經很接近表演的品酒動作居然還沒有結束。嘗過葡萄酒之後,他再裝模作樣地把酒杯舉到右耳旁輕輕搖晃,側耳傾聽,兩三秒鐘之後煞有其事地以英文宣布:「嗯,它也認為自己是好酒。」

筆者與一旁侍酒的服務生都笑了,Palma代表也笑著爲自己的奇特動作解釋道:「一九九八到二○○一年期間我派駐在東京,有一次在銀座一家高級法國料理餐廳吃飯,突然一時興起在友人面前做了這個『傾聽葡萄酒』的促狹動作,沒想過了一會兒,鄰桌的日本客人們也有樣學樣地把酒杯放在耳邊搖晃,專注傾聽起葡萄酒的低語了。

「從此我就養成這個招牌動作。在某個意義上,這就像法國人所說的『vin d’honneur』(敬飲之酒),您留學法國,一定聽過這個形容詞,我們以葡萄酒表達敬意,同時也欣賞,包括以聆聽的方式欣賞,葡萄酒所呈現出來令人尊敬的特質。」

Palma代表的微笑裡似乎還有深意,他接著說:「尤其在亞洲,因為我覺得亞洲人特別應該學習如何傾聽葡萄酒,學習怎麼『向葡萄酒學習』?」

向葡萄酒學習的傳統
「向葡萄酒學習」?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其實在歐洲舊世界的確一直都有近乎「尊敬」葡萄酒的傳統,這種傳統往往讓我們亞洲人覺得不可思議。依照法國一九一七年發布的一項法規,「葡萄酒是葡萄經由人類勞動轉型後的結果。」(Le vin est la conséquence de la transformation du raisin par le travail de l’homme.)

這項簡單的定義呈現兩個重點,第一,葡萄是自然的產物,來自於造物主的恩賜;另一方面,人類的勞動是偉大的,這種偉大賦予葡萄酒文化的深度。

事實上,不但《聖經》舊約、新約處處可見葡萄酒,耶穌也曾行使過「將水變酒」的奇蹟,甚至在天主教的傳統裡,葡萄酒被視為基督聖血的象徵,不但能解渴,也能救贖靈魂,是一種具有高度靈性的神聖之物。在這種文化背景與價值體系之下,「向葡萄酒學習」,乃至於「傾聽葡萄酒」,不但不奇怪,甚至是理所當然了。

但是亞洲,或者我們不談別人,只談台灣,基本上停留在一個以物質為中心的文化環境裡,不但對於物品抱持著消費主義的態度,甚至還有將人當成物看待的「物化」傾向。

因為物是物、人也是物,既然都是具體可見的「物」,因此毋須溝通,只要展現、比較、競爭與消費即可,雖然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可以發覺許多關於愛、利他以及深刻的心靈與行為,但是誠實公允地說,台灣基礎的社會文化並不真正鼓勵這種心靈與行為。
   
積極聆聽的心靈改革
所以Palma代表「傾聽葡萄酒」的奇特姿態放在當下環境裡,倒像是歐洲舊世界葡萄酒文化可能帶來的心靈改革之另類提醒,提醒一種比被動謙虛更正面的、「積極地傾聽」的可能性。

所謂「積極地傾聽」,簡單地說就是一種設身處地的將自己放在對話者位置上的能力,無論對方以何種方式表達他的恐懼、挫折、憤怒、期待或想望,都盡可能地去聆聽與理解,將這種態度放大到極致,就是在面對「物」的時候也能承認對方的價值,進而傾聽、對話,並從這樣的對話中有所收穫。

一八○五年,已經登基為法國皇帝的拿破崙曾對尤金王子(Prince Eugène)說過這麼一段話:「你必須學習傾聽,而且請相信,沉默常常創造出和科學一樣的效果。」(Sachez écouter, et soyez sûr que la silence produit souvent le même effet que la science.)

積極地傾聽創造出來的效果,甚至比科學更神奇,也更深刻。一九九○年代初,筆者在巴黎開始進入現代藝術欣賞與收藏的領域,當時亦師亦友、曾任法國SYSTRA工程顧問集團總裁的Jean-Francois Bougard老先生,曾給筆者一個影響長遠的忠告:「一件好的藝術品,不會只讓你耽溺其中、無法自拔,如果是這樣,那只是一件『濫情』的作品;真正好的藝術創作,不但均衡,收放得宜,而且可以幫助你學習進步、成長提昇,幫助你變得更好。」

「變得更好」,是句美麗動人的台詞。
在愛情文藝電影《愛在心裡口難開》(As good as it gets, 1997)裡,飾演尖酸刻薄作家的傑克尼可遜(Jack Nicholson),在劇終對飾演快餐店服務生的海倫杭特(Helen Hunt)說了這句話:「是妳讓我願意變得更好。」(You make me want to be a better man.)美哉斯言。

一起舉杯「敬飲之酒」
雖然自己已經年齡一大把,不再是個純情小男孩了,但是面對這種把自己放在一個平等或是謙卑的地位,坦然承認並接受對方的影響力,並且展現學習成長、「變得更好」的意願,相信一定可打動情人的心,也一定可以揭露出心儀的葡萄酒或是藝術品不爲人知、隱藏在表象背後的深沉美好。

如果連如何傾聽葡萄酒低語這麼困難的事都能學會,那麼在人的世界裡「積極地傾聽」將更容易實踐,不是嗎?
法國十七世紀詩人布瓦洛(Nicolas Boileau, 1636-1711)曾說過一句很難理解,甚至滿誇張的話語:「不懂葡萄酒的人什麼也不懂。」(Qui ne sait boire ne sait rien.)放在這個思索脈絡與架構裡,就顯現出合理性與說服力了──除了欣賞葡萄酒,我們是不是也願意同時接受這項偉大飲料所帶來心靈與態度上的改革呢?

下回您在馬可波羅餐廳,或是台北任何一家義大利餐聽裡,要是看到一位大鼻子的義大利佬在耳邊輕輕搖晃葡萄酒杯,很可能就碰到了懷著獨特價值的Palma代表,那麼筆者建議您可以,大可以舉起酒杯,「敬飲之酒」,與他一起專心傾聽葡萄酒的低語。
初冬悅讀:楊子葆《葡萄酒文化想像》
 
書摘:香檳與榮光
 
香檳的品牌與品味
葡萄酒是一種沉默的飲料,但是香檳例外。
香檳不僅應該在歡樂節慶的場合裡享用,事實上它本身就是熱鬧滾滾的獨特葡萄酒。
二○○八年元旦,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個值得歡慶祝福的時刻,應該喝些特別的酒。在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開設葡萄酒專欄的潔西絲.羅賓森(Jancis Robinson)建議讀者在這個時候爲生活「添一點火花星光與好聽的氣泡嘶嘶聲」(add some sparkle and good fizz)。

有趣的是,這位品味出眾、眼光獨到,而且在英語世界影響力很大的葡萄酒女王所推薦、價格循序漸進的二十四瓶氣泡酒中,居然只有四瓶並非法國香檳,而這四瓶正是價錢最「合理」的前四名,見微知著,法國香檳在世人心目中「第一品牌」的地位不言可喻。

其實在法文裡,葡萄酒的分類非常嚴謹,首先就本質可區分為「沉默安靜的酒」(vin tranquille)與「劈啪作響的酒」(vin petillant),後者又往往被稱為「興奮冒泡的酒」(vin effervescent);而不管叫作「劈啪作響的酒」或「興奮冒泡的酒」,都包括再細分的兩大次分類:香檳區出產的champagne以及其他地區所出產的「誇張起泡的酒」(vin mousseux),且不論品質特色,至少就名聲與價格而論,兩者可謂有雲泥、天壤之別。

地利、天時與創意醞釀品味
在大部分西方世界裡,Champagne這個字是受智慧財產法律保護的。
依據法國一九二七年七月二十二日所頒布的一道法令,Champagne首先指涉的是巴黎東北方約兩百公里處一片包括四塊獨特的葡萄酒產區:montagne de Reims、Valee de la Marne、Cote des blancs以及南邊Aube與Haute-Marne的某些葡萄園。

這片大約三萬公頃面積的葡萄園坐落於主要由白堊土岩層構成的平原上,我們稱之為「香檳區」,其實循本溯源,Champagne這個字是由拉丁文campania發展而來,原意即是「白堊土平原」。

白堊土岩層正是法國香檳酒的地理秘密所繫:白堊土單純貧瘠,種植出來的葡萄也因此顯得果香單純、口感清新;白堊岩層遍佈微小孔隙,利於排水,這項特徵迫使葡萄樹為了生存茁壯,必須抖擻整株植物的力量,盡可能地讓根系穿透岩層鑽探地底深處去尋找養分與水源,因此可以從不同的土質層中吸收不同的微量元素,創造出細緻而有深度的特性。

另一方面,白堊土的白色地表具有反射陽光的效果,不但強化光合作用,並可提高葡萄的成熟度。同時,鹼性的白堊土質還可以使得葡萄果實保有較高的酸度。最後,鑿設在白堊土岩層中的地下酒窖兼具衡溫、保濕與通氣的多重功能,是香檳酒在瓶中二度發酵,以及陳年培養的最佳所在。

以上所提琳瑯滿目的「地利」讓香檳區自古就出產第一流的白葡萄酒,難怪在香檳酒發明出來之前,法王亨利四世(Henri IV de France, 1589-1610)就曾發出這樣的感嘆:「如果我不是法國國王,我願意成為封地在Ay的王子。」(Si je n’etais roi de France, je voudrais etre prince d’Ay.)──Ay正是香檳區的一座重要市鎮,這句話或許矯情,但由此可見法國人對於香檳產區的歷史評價。
 
早熟葡萄與清新一番榨
香檳的第二項特色在於葡萄品種。
因為地處法國北部高緯度地區,生長季節較短,香檳區種植的葡萄都屬於早熟型品種,以配合偏寒的氣候型態。一般人耳熟能詳釀造香檳的主要品種,包括種植面積各約占百分之三十七、同屬於紅葡萄的「麵粉皮諾」(Pinot meurier)與「黑比諾」(Pinot noir),以及種植面積約占百分之二十六、屬於白葡萄的「夏多內」(Chardonnay,或譯「莎當妮」)等三種。

所以一般人雖然將香檳歸類為白葡萄酒──或更精確地說,在「香檳」這個詞還沒有流行之前,人們常以一個聽起來似乎有點兒廉價的名稱「灰葡萄酒」(vin gris)呼之──但是超過三分之二的香檳酒其實是由紅葡萄與白葡萄汁混合釀成的。正因為主要的原料是紅葡萄,所以香檳區收成期間,榨汁機往往就放在葡萄園裡,葡萄一旦採收就盡可能立刻榨汁,以免在存放過程中葡萄皮的顏色染入果汁中,雖然一般葡萄可以榨汁三次,但高級香檳酒多只使用第一次輕榨出來的果汁,也就是最清新的「一番榨」。

而香檳的最關鍵特色,是後來被稱為「香檳釀造法」(La methode champagnoise)的瓶中發酵過程,這個奇特的技術據說是由香檳區Hautvillers修道院一位天主教本篤會的修士貝里儂(Dom Perignon, 1638-1715)發明的:葡萄酒出桶裝瓶時加入含有酵母、蒸餾酒與糖的獨特秘方「再發酵液」(liqueur de tirage),於封閉的玻璃瓶內二度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無法揮發而溶於酒中,創造出獨特的氣泡與口感。法國葡萄酒文學早期重要著作、一七一八年由一位神職人員葛迪諾(Chanoine Jean Godinot, 1661-1749)所發表的《香檳區種植葡萄與釀酒的方法》(La maniere de cultiver la vigne et de faire le vin en Champagne)一書裡,也將貝里儂修士視為氣泡酒的發明人,並明確指出:「過去二十餘年來,這種氣泡酒決定了法國人的品味。」(…depuis plus de vingt ans le gout des francais s’est determine au vin mousseux.)

國王與修士共同打造品牌
老實說,貝里儂修士發明氣泡酒這個說法始終頗有爭議。
不僅這個世界上除了法國之外還有許多歷史淵遠流長的氣泡酒,即使在法國境內,更值得信賴的文獻資料指出,氣泡白葡萄酒應該是在一五三一年在蘭格多克(Languedoc)區由另一群住在Limoux地區Saint Hilarie修道院的本篤會修士生產出來的,這項事實發生在香檳誕生的兩百年前,甚至一直到今天,名字叫作Blangeutte de Limoux的氣泡酒還是這個地方的重要特產。

那麼,香檳「第一品牌」的地位從何而來呢?時至如今,歷史學家早有定見,借用一位美國記者薩班(Roberta Sabban)去年底在《棕櫚灘每日新聞》(Palm Beach Daily News)上所發表文章的標題,誰發明氣泡酒並不重要,但正是「貝里儂修士與路易十四聯手爲香檳樹立模範」(Dom Perignon, Louis XIV set the standard for Champagnes)。

貝里儂修士與路易十四所處的時代,不但是法國的極盛時期,更是法國開始有意識地以文化力影響全世界的時候。被尊稱「太陽王」的路易十四,利用繪畫、雕塑、文學、音樂、服裝、化妝、香水以及一切時尚元素,塑造出一個值得甚至必須模仿的完美形象。

英國歷史學者彼得.柏克(Peter Burke, 1937- )一九九二年出版非常具有啟發性的名著《製作路易十四》(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麥田文化二○○五年發行中譯本)中對此有深刻的分析。香檳的金黃顏色既可與太陽的金色光芒呼應,潔西絲.羅賓森筆下的「火花星光與好聽的氣泡嘶嘶聲」更增添國王的尊榮,何況發明香檳的貝里儂修士與路易十四同年出生,同年過世,甚至離開人世的時間都很接近(路易十四於一七一五年九月一日去世,貝里儂修士跟著在九月二十四日過世),這種巧合本身就帶有戲劇性,值得當作傳奇或神話來傳述,於是香檳被視為「法國國酒」而行銷世界。

貝里儂修士與路易十四去世二十年之後,法國作家伏爾泰(Voltaire)在《俗世之人》(Le Mondain, 1736)詩中稱讚香檳:「從這清涼葡萄酒所汩汩冒出的氣泡,正是我們法國人民的燦爛形象。」(De ce vin frais d’ecume petillante de nos français est l’image brillante.)當時,這種氣泡酒的偉大就已經確立。

尤有甚者,連聯合國也為香檳的偉大背書。二○○八年一月三日,法國香檳區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的候選名單之中。看來香檳不僅僅是一種葡萄酒、一種品味、一種品牌,儼然已經是一種值得敬愛的文化了。
 
延伸悅讀:班哲明.瓦勒斯《百萬紅酒傳奇
 
書名:百萬紅酒傳奇
 
作者:班哲明.瓦勒斯(Benjamin Wallace)
曾為《GQ》、《美食美酒》、《費城》等雜誌撰稿,並曾任執行編輯。瓦勒斯現居布魯克林,個人網址為:BenjaminWallace.net。
 
譯者:
殷麗君
輔大法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英、法文專職譯者,譯有《味覺樂園》、《藝術創意365天》、《巴黎人的巴黎》、《超奢華愛情》、《少年邁爾斯的海》等書。
 
內容介紹:
史上最貴的波爾多紅酒,引發酒饕大戰…
讓葡萄酒教父Robert Parker及葡萄酒之后Jancis Robinson及佳士得拍賣公司陷入風暴的謎團…
 
這是葡萄酒交易史上最昂貴的一瓶酒,以及關於它的拍賣官、收藏家、酒評家的故事。1985年,在倫敦一場拍賣會中,一瓶年份1787年的拉菲堡波爾多紅酒,由富比士家族以15萬6千美元(相當於台幣5百萬以上)的高價獲得,據傳這瓶酒曾為起草美國獨立宣言的傑佛遜總統所擁有。
 
發現傑佛遜酒藏的是一位由樂團經理轉行為葡萄酒收藏家的羅登斯塔克。他不願意向大眾透露發現酒藏的確實地址,引起葡萄酒界的好奇與揣測。美國豪門家族、《葡萄酒鑑賞家》(Wine Spectator)雜誌的老闆馬文.山肯、全球知名的女性葡萄酒大師珍席斯.羅賓森,以及掌握全球酒價生殺大權的酒評家羅伯.帕克、佳士得拍賣公司紛紛陷入這瓶兩百年紅酒的買賣秘聞。
 
本書作者追溯這瓶紅酒的身世之謎,在引人入勝的故事裡,讓葡萄酒領域的交易、收藏、品評人物出場,娓娓道來珍稀葡萄酒的收藏內幕,懸疑、緊湊,一一道盡慾望、權力交織的真假內幕!
 
目錄:
第一章337號拍賣品
布洛德班從沒有拍賣過像這樣的東西。一七八七年的拉菲堡是佳士得拍賣會上所見過最古老的一款紅酒,但價值尚不在此,瓶身上刻的幾個字母縮寫「Th.J.」才是重點。如同布洛德班在拍賣目錄上所描述的:「Th.J.是湯瑪斯.傑佛遜的縮寫」。幾乎是奇蹟,在經歷兩百年的時間後,瓶裡還盛著滿滿的酒,酒瓶本身也美麗而獨特。「這一次,」布洛德班意有所指地向群眾說:「連酒瓶都物有所值。」
 
第二章微裝出遊
大革命時期的法國,衝突及混亂越演越烈,傑佛遜的鍍銀馬具和馬車襯墊全被偷了,一些葡萄酒也不知去向。傑佛遜在一七八八年五月訂購的一百二十五瓶一七八四年份的奧比昂始終未拿到手,而一批預先寄出的酒則在一七八九年聖誕節前夕送達了蒙地切羅,不過短少了一箱。
 
第三章盜墓者
傑佛遜對於推廣他最鍾愛的飲料可說不遺餘力。他遊說議員降低葡萄酒關稅不僅是為了一己之私,顯然他真心相信葡萄酒確實有益健康且酒性溫和。「葡萄酒賣得便宜的國家沒有醉鬼,」他曾經影射身旁到處都是濫飲威士忌的人:「而在一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國家,昂貴的葡萄酒讓烈酒成了日常飲料。」他在與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頓的政治纏鬥中幾乎毫無進展,漢彌頓認為傑佛遜是個浮誇的紈□子弟,而葡萄酒則是奢侈品。
 
第四章伊貢先生
從不少理由看來,這次的發現純屬意外驚喜:雖然一九八五年時木桐堡是全世界最引人垂涎的葡萄酒之一,但在傑佛遜的年代,卻只屬於中等級的酒,沒有人會想追逐或收藏;而且羅登斯塔克發現這批葡萄酒的時間只比傑佛遜造訪波爾多兩百周年紀念早了兩年。他的朋友逼他說出更多細節,但他堅持守口如瓶。
 
第五章來源
光是一百九十八年前的拉菲堡就已經極為罕見,遑論是一瓶曾經屬於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的拉菲堡老酒。布洛德班知道,如此不尋常的酒必須比他以往經手過的拍賣品經過更高規格的審查。
 
第六章「我們是照你說的做。」
邁爾康會根據曼哈頓四季餐廳侍酒師的建議來選購葡萄酒,如果侍酒師建議的是可以久放到留給後代的一款酒,邁爾康還會老大不高興。他不想把酒放到孫子長大時再喝,他想知道的是那瓶酒什麼時候會到達最精彩的高點。
 
第七章虛構的價值
傑佛遜在法國最後四年的時間,住的不是瑪黑區而是香榭大道,而且他的住所老早就被夷為平地,蓋起了一間旅館。或許那些酒是送給傑佛遜的禮物,某個巴黎貴族朋友想送他一箱來自各酒莊的好酒,卻因為法國大革命而沒有寄出。但富比士集團那條轟動全世界的大新聞已經鬧了一個星期了,卻不見任何人站出來宣稱,史上最貴那瓶酒的藏匿處就是他開著怪手在巴黎挖出來的。
 
第八章死之甜美
這一瓶的液面高度相對較低,長達兩百年來都不曾被人碰過,而且天知道是貯存在什麼鬼地方。「但以酒齡來說,」布洛德班後來說,「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接著,在四分鐘之後,酒開始散發出可辨識的香氣,一點一滴慢慢綻放開來,整個房間充滿了一種甜美的味道。這就是著名的「甜美的死亡」嗎?這群品酒者將鼻子深深埋入酒杯中時,發現香氣不停在變化。十分鐘後,香味轉成如布洛德班所描述的:「豐富、溫暖、全麥麵包般的、帶有薑味的香氣。」
 
第九章沙拉醋
這是第一瓶在美國打開且品嘗的傑佛遜藏酒,加上主辦活動的人既不是羅登斯塔克,參加的賓客也不是擁護他的人,因此對這瓶酒的評語似乎就不那麼一面倒了。羅巴茲和紐約時報的萄酒專欄作家法蘭克.普萊爾,都直言這瓶酒是「醋」。巴薩羅繆.布洛德班後來更說這酒「是我嘗過最棒的陳年義大利黑醋」。
 
第十章這個污點很怡人,但品質不夠好
索克林恰巧帶著一瓶大部分人從未見過的一七八四年份瑪歌堡,這正是傑佛遜的藏酒之一。索克林最在意的是,這是全世界最貴的一瓶葡萄酒。或許金氏世界紀錄會將榮耀歸於富比士頭上,但索克林這瓶酒是以美金二十一萬兩千元的價值保過險的,比富比士標得的拉菲堡還高出五萬六千美元。今天晚上,索克林忍不住想拿著這瓶酒四處炫耀,而曾經身為小聯盟棒球選手的他,最迫不及待想炫耀的對象就是史陶博。
 
第十一章葡萄酒占卜人
葡萄酒品賞的浪漫年代,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產生了許多絢爛華麗的描寫語彙,像是一九三二年華納.艾倫對一八六九年份拉圖堡的這段描述:「味蕾說這是一瓶英雄般的酒。如此的酒新鮮強烈有如天使長的激戰,而它的絕美,讓人忍不住召喚出那神聖的聖經名句:『威武如展開旌旗的軍隊』。」
 
第十二章明顯有種固定的偏好
羅登斯塔克是個裝腔作勢的人?是個騙子?」布洛德班在一封寫給《珍稀酒》通訊報的信中反駁道:「是狡詐還是太過天真?他的確能言善道,或許也有一點讓人不放心。但要說品酒會上所有滋味非凡的老酒,或者所有奇怪和『假造的』酒,都是出自於他操縱的結果,顯然太不公平了,而且我相信,也太離譜了。不過,我希望他別再搞神祕了,那只會更增加每個人的疑慮。」
 
第十三章輻射性
除了擁有傑佛遜藏酒的一小撮有錢人之外,大部分民眾也能感受到這個事件所帶來的衝擊,從德國、瑞士到英國的拍賣公司和酒商都報告說,老酒市場受到了嚴重打擊。「幾乎沒有人再對十九或十八世紀的葡萄酒感到興趣。」法爾酒商公司的股東史蒂芬.布洛威在一九九三年初接受《葡萄酒鑑賞家》採訪時表示,而法爾酒商正是賣出最多傑佛遜藏酒的公司。
 
第十四章修伯的來信
「這個週末,我不僅經歷了三天非凡的葡萄酒品酒會和絕佳的食物,體驗到前所未有的葡萄酒同志情誼,更是我此生所參加品酒會的一個里程碑。」帕克寫道。如果他曾經對羅登斯塔克的酒有任何疑慮的話,在看到布洛德班出席時也消失無蹤了。「那些酒的狀態絕佳,」帕克寫道。
 
第十五章「贗品充斥」
葡萄酒是最容易偽造的收藏品之一。由於算是一種昂貴的日常消耗品——比較像路易威登皮包或勞力士手錶,而不是出自名藝術家之手獨一無二的畫作——你很難仔細追蹤一瓶好酒的完整歷程。「這是全世界唯一一種,」羅伯.帕克曾說:「不需要來源憑證就能賣上好幾千美元的產品。」
 
第十六章最後的垂直品酒會
每一天的行程都依照德國式的精準節奏進行。按照計畫,每天的晨間品酒會在上午十點準時開始,接下來是輕午餐(意思是只有兩輪酒,一輪紅酒,一輪白酒),晚上則是一場華麗誇張的晚宴。星期天的晚宴是整個活動進行到一半的高潮,現場由一位年輕俄羅斯男高音演唱歌劇的詠歎調。至於最後一天晚上,則由小喇叭名家奧圖.梭特(Otto Sauter)吹奏巴洛克樂章。
 
第十七章寇克的酒
寇克對於自己的收藏品有時候似乎顯得漫不經心。只要有任何關於葡萄酒的新書出版,他一定會買,但他也承認自己真正看過的沒有幾本。他喜歡把自己買到的酒帶出去炫耀,有一次把傑佛遜的酒拿出來給訪客看過後,他將兩瓶酒撞在一起,把封蠟敲掉了一小塊。「喔,糟糕!」他說:「該死。唉,這就是人生啦,反正可以修好。」
 
第十八章鬼魅般的粒子
從輪刻法所需的設備的尺寸來看,這些「傑佛遜的藏酒」一定曾經被送到某位專業的雕刻師那裡才對,這和羅登斯塔克及布洛德班長期以來所想像的完全不同,他們一直認定這些字是臨時刻上去的。最致命的是,從他們的實驗中可以很明顯看出,這些酒瓶上的字不可能是用踏板式的銅輪刻上去的,否則刻出的線條應該更粗糙才對。這些酒瓶很明顯是用現代的雕刻方法刻的字:因為這種工具相當有力,輪軸也十分靈活。
 
第十九章跟蹤曼哈德
寇克的起訴書上提到,葡萄酒圖書館酒商公司曾告訴羅素.佛雷,許多被認為是贗品的葡萄酒來源都是羅登斯塔克。這份起訴書上將寇克形容為「羅登斯塔克的眾多受害者之一」,並陳述道:「羅登斯塔克迷人又溫文儒雅,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熱情的藝術家。」
 
第二十章尾聲
無數的石頭即將被翻起。眾多葡萄酒界的標誌性人物————山肯和《葡萄酒鑑賞家》雜誌、羅伯.帕克和《葡萄酒倡導者》、羅登斯塔克、珍希絲.羅賓森、布洛德班和佳士得拍賣、法爾酒商公司、麗朵水晶——全都受到這件事的影響。品酒會的筆記評分,即便沒有被拋棄,也必須經過重新審議。
 
延伸悅讀:班哲明.瓦勒斯《百萬紅酒傳奇像》
 
推薦序:山寨版的玫瑰人生
飲入葡萄酒,醉眼迷離之際,一切事物輪廓不再有稜有角,顯得柔和溫潤,瞧來順眼也順心,故有葡萄酒玫瑰人生之喻。然而,本書《百萬紅酒傳奇》的作者班哲明.華勒斯淺嘗即止,保持心神清明之際,以不撓毅力,展其外科手術刀手法,追蹤剖析這件葡萄酒史上最駭人的離奇懸案,讀來高潮迭起,令人拍案稱絕。
 
原文書名The Billionaire’s Vinegar或可直譯為「富豪酒醋」;整個事件核心發生在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五號下午,倫敦佳士得拍賣會的權威葡萄酒拍賣官,也是著名酒書作者的麥可.布洛德班,受德國老酒收藏家暨酒商的羅登斯塔克之託,落槌,當時以十萬五千英鎊高價拍賣出一瓶世上最昂貴的葡萄酒,一七八七年份的拉菲堡;此酒曾為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也是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所有。誰知奪標人美國富比士出版集團將此歷史傳奇,置於高溫且由投射燈直曬的展場,幾個月後,不堪虐待,此歷經兩百年歲月的傳奇酒款之瓶塞,乾縮掉入瓶中,成為名副其實的百萬酒醋。
 
然而,這僅是故事發端,羅登斯塔克販售傑佛遜假酒疑雲不散,故而,由其散佈售出市面、據稱是傑佛遜藏酒的三十多瓶刻有總統姓名縮寫「Th.J.」的品項,竟然皆可能為贗品,之後此「傑佛遜贗酒」疑雲在葡萄酒界、上流社會、媒體界均鬧得沸沸湯湯,難以收拾,疑雲轉成登記在案的訴訟案件,纏訟經年,直至二○○七年才近乎水落石出。
 
這期間,因贗酒懸案而受創最鉅者,除了幾位富豪冤大頭之外(反正他們有的是錢),便是當初以全球最經驗老練、嘗過最多老酒的大師級人物布洛德班為甚;當初,若沒有布洛德班的檢驗背書,此批酒便無法順利拍出,使羅登斯塔克為舉世老酒收藏家所信任。
 
傑佛遜贗酒,如一枚難以探知的強力深水炸彈,還波及酒界最受敬重的其他人士,如《葡萄酒鑑賞家》(Wine Spectator)雜誌的老闆馬文.山肯、全球最知名的女性「葡萄酒大師」珍席斯.羅賓森,以及掌握全球酒價生殺大權的美國酒評家羅伯.帕克;我們幾乎可以百分百斷定帕克評為一百分的一九二一年份雙瓶裝貝翠斯堡(Ch□teau P□trus)是由羅登斯塔克提供的假酒;帕克與布洛德班的老酒品酒筆記的多數珍稀酒款,皆源自羅登斯塔克,皆有重大的假酒嫌疑,故而品酒筆記可信度劇減。更有甚者,連波爾多五大酒莊的部分莊主,當初都力挺謎樣人物羅登斯塔克的清白;法國甜白酒之王伊肯堡(Ch□teau d’Yquem)的老莊主薩律斯伯爵當初還稱羅登斯塔克為好友,多年後,在各項不利羅登斯塔克的事證出現之後,當初情義相挺者紛紛改口,責備羅為騙子。
 
這期間,為了檢驗傑佛遜藏酒的真實性,互告兩造還動用了全球最頂尖科學家所擁有的尖端設備,如碳十四年代測定、放射性同位素氚氣測試、銫濃度測試、熱釋光技術等等,受害者之一的富豪甚至還雇用前FBI幹員展開跨國地毯式調查,最後才尋出可將羅登斯塔克繩之以法的有利證據(官司尚未完結),情節彷若真人實境版的電影「國家寶藏」。
 
除了扣人心弦的真實情節之外,讀者還可藉此書一探當初傑佛遜總統拜訪酒鄉的路徑、極盡豪奢的世紀品酒會(一百五十二個年份的伊肯堡)、酒莊為了對抗贗品所採取的措施,以及酒界專家不合、不願同台的內幕(頗像國內政論名嘴的生態?)。論劇情跌宕之精彩,即使您不是酒痴,也一定難以釋卷,讀來欲罷不能!
 
劉永智
 
延伸悅讀:班哲明.瓦勒斯《百萬紅酒傳奇像》
 
推薦序:昂貴的百分之三
 
這是一本敘述昂貴遊戲的有趣好書。
在某個意義上,它是一本精彩的偵探小說,透過曲折情節與錯綜線索,抽絲剝繭出美麗表象之後的殘酷真實;但同時它又是一本認識葡萄酒與葡萄酒市場、特別是辨識拍賣場上珍稀葡萄酒價格與價值,提供有意義資訊的教戰守則。其實,這書也是一本反諷性濃厚,卻讀起來一點也不吃力的輕型哲學著作,它以葡萄酒為例,娓娓反省,過度專注地追求「本益比」的態度,固然會讓我們漸漸喪失對生活的熱情,甚至淪落到迷戀列等或耽溺評分的窘境;但是另一種執著追逐虛無縹緲「本夢比」的泡影人生,推到極致,更或將印證敻虹詩句的警告:「煙水雲霧的山深處,愛和傷害,同一個泉脈」。
 
因為吸引我們尋夢一樣追逐的真實,只有百分之三的可能。
十八世紀德國思想家李希登堡(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 1742-1799),曾企圖藉著閱讀全年份報紙的合訂本,建立關於社會的整體概念,但是當他真的這麼做了之後,卻留下著名的感嘆:「這是件徒勞無功的工作,其中包含了百分之五十的錯誤希望,以及百分之四十七的錯誤預言,卻只有百分之三的真實性。」
 
這段金句,投射在這本書的主角:一瓶在拍賣場創下天價紀錄、瓶身刻有比李希登堡晚一年出生的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姓名縮寫的一七八七年份拉菲堡葡萄酒上,更凸顯「百分之三」這個微小但具有戲劇性張力數字的魔力。以關鍵字分析,《百萬紅酒傳奇》是以「拍賣」、「葡萄酒」、「偽造」與「慾望」四個元素的交互作用來呈現。
 
拍賣,原是人類社會眾多商品交易形式之一,以公開競價的方式,將受拍品轉讓給出價最高者,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但由於這種交易形式的某些特性與現代社會的潛在脈動,例如直接交易、體驗過程、娛樂經濟、博弈情境、表現自我等等相互呼應,因此益見蓬勃發展。
 
然而在拍賣會標售的,大部分是所謂的「耐久性財貨」,它們與葡萄酒這類「消費性商品」,本質迥然有別。我們耳熟能詳的品酒一般原則,包括以嗅覺分辨香氣的種類與層次;以視覺檢視的色澤、透明度與稠度;以舌頭不同區域的味蕾品嘗酸、甜、澀味,以及餘韻品質與長度,這些在葡萄酒拍賣會上並不適用。因為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沒有人能在拍賣前先開瓶檢視,甚至試聞、試飲。尤其那些能夠進行瓶中陳年的高級紅酒,為了降低外來光線的不良影響,絕大多數都裝在深色玻璃酒瓶裡,從外面根本無法分辨酒的顏色與狀況。
 
何況,葡萄酒是一種被視為有靈魂、會隨時間變化的獨特飲料,在經歷漫長的歲月之後,最終風貌無從揣測,書裡重複出現的挑釁問句:「你怎麼知道這酒嘗起來應該是什麼味道?」一再提醒這個事實。
 
至於拍賣場上葡萄酒的關鍵資訊,不外乎葡萄酒的出身證明以及外觀品相,也就是將葡萄酒與藝術品相提並論,追究相關的「文獻證明」與「美學分析」。

這本書以一點也不枯燥、甚至引人入勝的方式介紹珍稀葡萄酒文獻證明與美學分析的種種細節,當然也對照地討論了許多讓人咋舌的高明偽造手法。我們也開始理解,為什麼在巴黎、倫敦、維也納......的小型拍賣場或跳蚤市場上,三流的古老畫作、殘缺的古老畫框、破舊的古老畫布,乃至於古老的葡萄酒空瓶、酒標、軟木塞,能夠賣出跌破圈外人眼鏡好價錢的原因了。
 
但是為什麼會有偽造品呢?為什麼會出現足以亂真的偽造珍稀葡萄酒,甚至在拍賣場上被爭先競逐呢?因為「所有的買家都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段被封存的歷史。瓶身上有湯瑪斯.傑佛遜的姓名縮寫,酒標上印的是拉菲堡、瑪歌堡......,又經過......認可,這些對他們就足夠了。」
 
即使從一開始,作者就不斷隱諱透露,這瓶「傑佛遜曾經擁有過」、昂貴得不可思議的葡萄酒,真實性恐怕並不高於百分之三。
 
但足夠了,高潮迭起的故事足夠因此鋪陳展開,扣人心弦。
二○○八年法國高中會考哲學科目,曾出現這樣的考題:「我們是否可能擁有慾望而不因此受苦?」似乎法國人期待,一位高中畢業、準備邁入成人世界的年輕人,不但能夠理解上述問句所關切的重點,也必須能思辨這個問題在真實人生裡的正面與反面意義。
 
而我們呢?從這樁關於昂貴百分之三的波爾多紅酒傳奇裡讀到的,應該也不只「拍賣」、「葡萄酒」與「偽造」而已吧? 

楊子葆(前外交部次長,《葡萄酒文化密碼》作者)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6553

 

台長: 讀.冊.人
人氣(18,961) | 回應(6)| 推薦 (9)| 收藏 (0)
全站分類: 美食情報(食記、食譜、飲品) | 個人分類: 人生:美食美味 |
此分類下一篇:日本料理:「古今青柳」小山裕久,一期一會
此分類上一篇:《頂級酒莊傳奇》:風土之酒,上帝的手稿

讀.冊.人
不知從何時開始,葡萄酒在台灣逐漸成為顯學,不懂一點皮毛,似乎就有些追不上潮流。法國微生物學者巴斯德:「在一瓶葡萄酒裡,蘊含著比所有的書裡更多的哲學。」

《葡萄酒文化想像》聚焦於法國葡萄酒,作者從「靈魂」角度深度描述葡萄酒的說明與想像,深入淺出,讓人不得不驚嘆作者對於歐洲文化的浸潤與體會,很願意推薦這本書。楊子葆先生的文字沉著、綿密,就像傳統法國紅酒講求沉著、綿密、細緻的陳年結構之美一樣,值得細細品嘗,慢慢咀嚼……
2009-11-20 11:21:31
a_bin
謝謝您的分享!
原來葡萄酒也有這般學問,讓我大開眼界!
閱讀時我想到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009-11-26 09:16:24
阿空
不知當年的王翰飲的葡萄美酒和我們現在飲的葡萄酒有什麼差別?
讀冊大的分類自成一格,引人入勝。
2009-11-28 20:36:33
莫云
將一首"將進酒"詮釋得淋漓盡致!

只是,"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太白心中,仍有古來聖賢的孤高寂寞.
2009-12-05 05:15:58
飛腳
李太白的將進酒是唐代歌行,將進酒的將字,不是讀作將來的將(即如章),也不是讀作將才的將(即如醬),而是讀作將(倡),即是請的意思。另外,杜子美也賦過飲中八仙歌的歌行。
2009-12-15 16:03:58
岑耞
我跟您一樣~~

很喜歡看書~~
喜歡研究~~

我們算志同道合吧!!!
2009-12-15 21:11:07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