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7-19 17:22:51| 人氣4,5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尋小鯢, 未遇 101-7-16~18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夜間上山] 7/13

傍晚時分 提著三個裝著沉甸獎牌的提袋 離開金鼎獎會場 投身台北車站湧動的人流
人潮自動分成了幾股支流 以特定的速度 分別流向捷運站 地下街 高鐵與台鐵車站
此時如果定定地佇立踟躕 反倒將成為醒目的標的 讓離開台北久了的我 有著好深 好深的迷失感

登上最近一班南下的高鐵列車之後 暫且舒了一口氣 靜靜地盤算著 還有多少時間可做上山之前 最後的準備?

進了家門 匆忙放下行李 換下飄逸的米白色長洋裝
隨即套上實用的棉質T恤與長褲 並重新檢視過前一晚整理好的兩個中型背包
  
再過半個鐘點 便要將背包上肩 提著制服 與一大一小的兩雙雨鞋 搭車上山 展開接連幾天的工作去

[棲地清晨] 7/14

晨鳥弔嗓子的啼鳴 乘著朦朧的光亮 從昨夜未完全兜攏的帘幕縫隙洩露...
七月中旬 中海拔的清晨 仍舊透心涼
將近兩週的乾旱之後 露水被陽光蒸騰時 森林裡飄散著一陣不知名的花朵或果實爛熟的陳腐氣味

兩週前 花朵如小指指甲般迷你 由螞蟻授粉的高山絨蘭(*)已然凋謝 此時正低調地孕育著狀似蛇頭的果實
百合豆蘭(*)沉靜無語地 以一襲柔和的黃綠色衣裳 在林間綻放
刺萼寒莓的果實 陸續紅熟 逐漸展開多刺的花萼 卸下心防.......
我深信 自己並不真的須要記誦些什麼 只需要 用心去"讀"懂 其間的隱喻


IMG_9884六月底盛開的高山絨蘭 經螞蟻授粉之後 已孕育著蛇頭狀的果實.JPG

IMG_9635美麗的百合豆蘭_我很好奇_為什麼同樣是螞蟻幫它傳粉呢.JPG

IMG_9634這叢杜虹花上不知名的小蜂_讓我想了想關於傳粉者的問題.JPG


IMG_9890棲地後方的原始林裡 樹幹上纏繞水管 收集樹幹逕流 是明堂在做酸雨的長期觀察紀錄 想了解酸雨對於中海拔鳥類的影響.JPG 他提到 酸雨通常較常在冬季 (和沙塵暴一樣)跟東北季風來的時間有關

警察叔叔趁著清晨 帶了放暑假的小朋友穿梭林間 巡視試驗棲地後方的原始林是否佈有新獸夾
我聽見他們在棲地上方通過的腳步聲 伴隨著對自然語言的解譯與交流 泛起會心的莞爾  

四隻腳已長齊 等待上岸的上百隻盤古蟾蜍小蛙 群集在生態中心外的水池邊緣
只待雨水一來 氣溫略降 濕度攀升的日子 便要乘著空氣中瀰漫的水霧 集體上岸

深藍夜幕將四下罩上一片深不可測 只剩頭頂滲落的晶瑩星光 是天蠍座! 暗自抽了一口冰涼空氣
視線從大鹿林道出發 飄過燈光交疊成一汪湖泊的新竹市 落入遠方的闃暗 海面上 雷電交加 一如高空花火

隔日果然風起雲湧 轉眼山雨欲來....


IMG_9824幾百隻幾乎變態完成的小蟾蜍_擠在一團等著一場雨來就要上岸_有的已經迫不及待上岸_發現外頭又熱又乾燥_又急忙跳回水裡


[縱橫夜空的獵食者]

試驗棲地的兩個角落 各多了一座豎琴網 這幾天剛好遇上"蝙蝠俠"正在做蝙蝠調查 在這五天之間 便捕捉了十餘種 一百多隻蝙蝠
一隻黃鼠狼在豎琴網下方的網袋附近 來回窺視 大概是循著看不見的蝙蝠氣味 招引前來 只是終究不得其門而入

"蝙蝠俠"根據經驗判斷蝙蝠可能通過之處 架設的豎琴網 由前後交錯的兩排細尼龍線組成
蝙蝠多在晚間七時至九時之間覓食 牠根據發出的超音波 得以準確無誤地通過第一排尼龍繩的間隙 卻來不及避開後方的第二排 迎頭撞上 隨即落入下方的網袋
 
陽光尚未探入的試驗棲地 泛著冷冰冰的藍色調 我站在豎琴網側邊 望了望表面凝結了露水 內面起霧的光滑塑膠布
"啊! 有了!" 我忍不住地叫了出來 十幾隻黑褐色 毛毛的小傢伙 正伸長了雙手 鉤掛在網袋的兩個側面

八點多 當棲地裡洋溢著暖暖的金黃色陽光 "蝙蝠俠"也帶著一疊棉布袋來巡視豎琴網 將一隻隻毛茸茸的蝙蝠帶回去做測量與紀錄
暑假期間 管理站和警察隊來了幾位小客人 見蝙蝠俠叔叔正在檢視蝙蝠 逐一作測量與紀錄 並且裝上翼環 不約而同圍著叔叔和大哥哥 一面看蝙蝠 一面好奇提問

傍晚七點 早上捕捉的蝙蝠 正一隻隻從棉布袋中取出 或趴伏在布袋上 或懸掛在石牆上
經過一整個白晝的休息 生理時鐘告訴牠們該是縱橫夜空 覓食昆蟲的時候
牠們與那些懸掛在枯葉底下晝眠的同類一樣 開始接受自然法則的呼喚 逐漸醒轉

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 一隻隻蝙蝠開始張著嘴巴 朝向四面八方轉動頭部 牠們正在收集著發出之後碰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音波
這些環境訊息的回饋 讓牠們能精確判斷起飛時適宜前去的方向
準備充分之後 瞬時翼膜展開 以視線來不及跟隨的速度 飛向漸暗的夜空 將我們的吃驚 嘆息 遠遠拋下 遺留在原地

晚間九時 蝙蝠峽再巡豎琴網時 又發現好幾隻中網 帶回作完測量紀錄之後 就讓小客人們戴上手套 體驗將蝙蝠一一放飛 


IMG_9627架在試驗棲地中的豎琴網.JPG


IMG_9781豎琴網在夜間抓到的蝙蝠.JPG

IMG_9784掛在豎琴網下方網袋壁的蝙蝠.JPG

IMG_9795射入棲地的陽光_將吊掛在網袋壁上的蝙蝠顯影.JPG



IMG_9670蝙蝠俠初步評估過蝙蝠的種類和數量後 請邱大幫忙 為蝙蝠安置新家.JPG

IMG_9683蝙蝠俠將一隻長耳蝠的翼膜展開 讓好奇的小朋友看清楚牠跟人類一樣 有五根手指

IMG_9687長耳蝠的大耳朵只有在準備要飛之前 才會完全展開.JPG

IMG_9690小朋友摸摸看蝙蝠 也大開眼界了.JPG

IMG_9703母的渡瀨氏鼠耳蝠 上粉紅色翼環.JPG

IMG_9716蝙蝠身上也會有寄生蟲.JPG

IMG_9717小客人看叔叔和大哥哥幫蝙蝠剪翼膜.JPG


IMG_9809剪翼膜的位置 選在最不會影響牠飛行的身體兩側.JPG


IMG_9751傍晚七時_蝙蝠熱機之後_轉動著頭部收集環境資訊_就準備要起飛了.JPG


IMG_9752生態中心周圍水道邊的植叢 是許多剛上岸的小莫氏樹蛙喜愛的藏身之處 夜晚用手電筒燈光一照 小蛙紛紛現身.JPG


IMG_9883small2_晚間九點半 叔叔說:大拇指壓好喔! 好,可以去放了!小幫手說:小蝙蝠, 快快去吃昆蟲吧


IMG_0201瑀魚畫的蝙蝠_她說是最兇的渡瀨氏鼠耳蝠.JPG

這兩天 不管大人小孩 都開了眼界 長了見識
而棲地裡架設的豎琴網 以及釘掛在樹幹上的蝙蝠屋 也成為我們白天解說時 與遊客分享的最佳題材

試驗棲地引進了水源和豐富的原生植物之後 研究人員在面積不大的棲地裡 記錄到的昆蟲與無脊椎動物種類相當豐富 也吸引了不少來此覓食 築巢育雛的鳥類 

昆蟲的數量多 也可能引來以昆蟲為食的夜間獵食者 蝙蝠調查 讓我們能夠從捕食者的角度 繼續了解試驗棲地的生物豐富程度

從為何架設豎琴網? 豎琴網的構造 捕捉蝙蝠的原理與功能 以及"蝙蝠俠"這幾天的調查經驗分享 -- 短短五天 抓到十幾種 一百九十五隻蝙蝠....

研究人員的調查結果經過適度闡釋 轉化成平易的解說語言 延展也加深了對話與想像的空間
支持著當初將這片芒草地剷除 營造成試驗棲地 縮短演替時程的理念

營造適當的環境 自然會吸引動物前來覓食與棲息 調查研究用科學的方法 幫助我們了解這些一般人不容易覺察的事實 也讓民眾能夠更進一步了解國家公園在做些什麼

也使我能重新咀嚼這兩天與藍大哥討論過 生態中心與過去提供遊憩資訊為主的遊客中心 在角色和定位的不同
因為緊鄰試驗棲地 與持續進行中的研究調查和環境監測 生態中心或許更有機會提供最新的環境訊息與知識 做為人與自然交流的介面 引起思考與提問

一位遊客剛來到生態中心時 為展館內看不到活體感到惋惜
然而 隨著我們走一趟試驗棲地 聽一場環境解說 在交互提問與回答間 似乎解開了他心頭的結 離開時 他的臉龐也綻放著滿足與感謝的笑容
 

 

[枯葉帳篷]

蓪草的大葉子 是棲地水池裡 剛從蝌蚪變態上岸的莫氏樹蛙小蛙棲身之處

然而調查結束隔天 蝙蝠俠還另有新發現 他在試驗棲地的一片枯葉裡 發現了一隻晝眠的姬管鼻蝠!

原來 蓪草枯萎之後掛在枝椏尚未掉落的葉子 是夜間覓食的蝙蝠白晝懸掛 歇腳的好地方 就像一座天然而隱密的帳篷

一株蓪草 有許多想像不到的妙用與生態價值 即便是枯落葉 都等待我們繼續了解和發現


IMG_0239一片卡在枝椏間的蓪草枯葉 是夜行的蝙蝠 晝眠的帳篷.JPG



[尋小鲵, 不遇...]

從上山之前一週 我就開始一直咳個不停
上山前一天顯然好轉了 上山之後 似乎因為溫差大 情況反而又加劇
因此 週六日兩天 咳嗽的情況始終時好時壞 沒有辦法以最清晰的聲音 跟來訪生態中心的遊客解說
不過 遊客仍然對藍大哥和我盡力的解說 表達了熱烈的讚許與肯定 週日那天 我們甚至增加了三場精采的棲地導覽
藍大哥和我也討論了遊客中心和生態中心角色的不同

 

週一早上 我帶著瑀魚往觀霧山莊附近前去 走了賞鳥步道和東線的一小段之後返回 在雲霧步道 遇見了正要去班山執行聯合巡查任務的警察和巡山員

執行小鯢調查的研究助理在週一下午抵達觀霧之後 一行人便整裝前往大鹿林道東線的一處溪流

沒想到 六月份的豪大雨與颱風 將他們放在水中的測量儀器沖走 紀錄數據也盡付諸流水

家旻重新佈置測量儀器的時候 兩位大學部的學弟和我 便踏著樹根 拉扯著藤蔓 爬上溪谷旁側陡峭的山坡 尋找稀少的土壤環境 開始翻石頭
這處樣區的環境幾乎盡為岩質 滿佈大小石塊 與前兩個月去巨木步道的土壤環境大相逕庭

家旻提到 過去東線曾經發現山椒魚的地方 其實是從東線進去東支線數公里...
跟去年張乾榮老師描述民國五十幾年 伐木人員在造林工寮附近水源發現"水壁虎"的地點相符

 

週二早晨 乘著清澈陽光 前往檜山巨木步道 同樣依序爬上柳杉造林覆蓋下的溪谷兩側山坡 調查2.3K與2.1K兩處樣區
家旻先帶著兩位學弟汲取溪水 紀錄環境資料 隨後展開為時一個小時的翻石調查
只是這回 每每懷抱著希望翻開石塊 卻總是失望 什麼動物都有 就是不見小鯢
總覺得石塊底下的土壤 比起前兩個月乾燥了許多 或許跟這兩週遲遲不下雨有關嗎?
而石塊下翻到躲藏著陸蟹的機率 似乎比前兩個月增加了
這兩種生物的存在與出現 有任何關聯嗎? 或者只是巧合呢? 沒有人能夠回答


IMG_0213妹妹很認真地幫忙翻石頭.JPG


IMG_0215這是誰留下的大便呢_山羌或者飛鼠?.JPG


IMG_0221翻石頭遇見碩大的球馬陸.JPG


IMG_0225七月份翻到多毛澤蟹的機率變高了.JPG

兩處樣區鎩羽 家旻決定增加另一處2.0K 在前人的研究紀錄中 曾經翻到小鯢的地點
四個人爬上柳杉林之下的山坡 汗流浹背地繼續搜索
 
竟然也沒有!
看來這個月 要打破今年始終維持的 每個月調查都翻到小鯢的紀錄
揹起背包 沿原路回程的腳步 也因此顯得有些沉重


IMG_0243七月十七日這天下了雨_果然小蟾蜍都在這天全部上岸.JPG

收工之後稍事休息 未待雨水完全停歇 我們又找了原住民解說員哲汐 一起去試驗棲地調查
阿哲幫忙找到一隻標蛇 他熟練地捉蛇給我們看 並分享說 部落的孩子小時候 都是這樣玩蛇長大的
我吃驚地問他 抓蛇之前 知道這種蛇有毒嗎? 阿哲笑笑說 不知道啊! 幸好 只是一隻溫馴的標蛇



IMG_0244哲汐在試驗棲地找到一隻標蛇.JPG


IMG_0248哲汐幫忙翻出一隻標蛇_在生態中心擺起桌子_研究人員一面測量一面為遊客解說.J


IMG_0259看大哥哥抓一隻溫馴的標蛇.JPG

另一位原住民解說員Dumas 聽說我們忙了一整天竟翻不到一隻小鯢 下班之後義不容辭地進來幫忙
最後終於在一根腐木附近翻到了 經室內測量 上過螢光標記之後 便在天黑之前放牠回去


IMG_0269Dumas幫我們找到的小鯢_生得比原始棲地所見的強壯_推測試驗棲地的食物很充足.


IMG_0277小鯢在開記者會_鏡頭對著牠_鎂光燈閃阿閃.JPG

 

隔天早晨 從山莊前循著林道西線前行 沿途一面隨機翻開林道邊的石塊 因為中興大學實驗室的調查幫手 過去曾經在林道沿途 就翻出小鯢


IMG_0302中興大學的研究助理與大學部的調查幫手走在大鹿林道西線.JPG


IMG_0309有時翻開石頭只見螞蟻和蟻蛹.JPG

隨後 先鑽進一處原始林覆蓋 隱密又幽靜的小溪谷
環顧著這處小溪谷的環境 讓我聯想到蜜月小徑與賞鳥步道的小溪 這兩條步道的溪谷 會不會也有小鯢呢?
家旻說 過去的研究紀錄 確實有人在蜜月小徑發現小鯢 賞鳥步道的小溪環境 與蜜月小徑相似 推測可能也有


IMG_0312大鹿林道西線的第一處溪谷_環境和蜜月小徑相仿.JPG


IMG_0318我們在西線遇到一隻梭德.JPG

另一處溪谷 位於建了攔沙壩的小溪上游 撥開一叢叢比人還高的芒草 小心避開割人的葉片邊緣 停在一處暫時化為伏流的小溪谷 進行測量
下望攔砂壩 三隻綠綠的斯文豪氏赤蛙分別將自己藏在樹葉掩蔽下的蔭涼處 以及冰涼的溪水之中 隨後 家旻又領著學弟們橫過林道往攔沙壩下游美麗的溪谷取水


IMG_0331一隻斯文豪氏赤蛙_將自己藏在樹葉掩蔽下的蔭涼處.JPG

只是 在兩處溪谷的兩岸 地毯式地翻石頭搜索之後 我們終究是失望了
為什麼沒有小鯢呢? 其中一處溪谷 還曾經有過兩筆翻出小鯢的紀錄呢!
是否夏日的高溫 讓冰河孑遺的小鯢 鑽入更深 溫度較低的地底下避暑?

此行唯一收穫是在林道西線半途 遇見一隻翠綠色的短肢攀蜥
而當他們下到小溪中取水及更換紀錄儀器的時候 我和妹妹等待了一會兒 在稍稍下游處脫下雨鞋 將雙腳浸入冰涼的溪水中舒展腳趾 短暫地"枕流漱石"一番
是尋小鯢不遇之外 最有趣的回憶了


IMG_0321小幫手跟短肢攀蜥.JPG

沿林道回程 三個男生的背包裡 各加了十公斤沉甸的溪水 於是妹妹自院幫忙他們扛著她暱稱為"金箍棒"的流速計

三十公升的水帶回室內之後 便要開始進行漫長的抽水工作 期望有機會萃取到水生生物的DNA
家旻將野外與室內的表格建立電子檔案 剩餘的DNA分析工作 將在樣本帶回實驗室之後進行

此番上山 經歷了兩天精采到不得不加場的生態中心與試驗棲地解說
也難得見識了蝙蝠調查

然而 尋小鯢,不遇
總覺得此行使命未達 而我和妹妹 卻必須先下山了

調查義工的心情 畢竟不同於執行調查的研究人員
我們覺得跟一趟調查 即便沒有翻到小鯢 仍充滿了其它野外的樂趣 而研究助理們背負的是每一筆誤求精確的歷史紀錄....



IMG_0343大哥哥們正在換儀器的時候小幫手先來"枕流漱石"一番.JPG


IMG_0346回程的時候 三位大哥哥的背包都多了十公斤的水 瑀魚幫大哥哥扛"金箍棒".JPG (其實是"流速計")


IMG_0354瑀魚說她畫的蝙蝠是最兇的渡瀨氏鼠耳蝠 翅膀有上紅色的翼環 是女生喔.JPG

 

[馴化]

中海拔夏日的一趟田野調查去來,顯然需要更長的時間,重新適應平地的擁擠與高溫。

 

隨我上山調查的女兒,花了許多時間拼命地補眠,讓我想到「馴化」這兩個字。

 

去年棲地工作假期的時候,做園藝的大哥曾說,在平地苗圃栽培的植物移植到原生的中海拔之前,必須的靜置與適應期,稱為「馴化」。

那株從李棟山移來的阿里山山櫻花,曾以一整年全面停擺的休眠狀態,回應親手移植它的巡山員,想必也是處於緩慢的「馴化」過程吧。

 

從涼爽的溫帶回到熱帶,從「野」的回到「不野」的…。

我想,我必然也當在窗外不復蛙鳴震耳欲聾的幾度夜眠當中,馴化。

 

註:

* 高山絨蘭 又名 連珠絨蘭, 土豆蘭
** 百合豆蘭 又名 阿里山豆蘭

台長: 玉山薄雪草
人氣(4,54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調查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颱風過後的大海禮物? 龍港尋化石 101-8-4
此分類上一篇:「道」—六月小鲵調查 101-6-2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