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0-09 19:55:57| 人氣1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社會文化怎麼看待出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默許、禁絕,到愛情萬萬歲
──

文╱簡妤儒

在雲南瀘沽湖畔世代居住的摩梭族,是少數至今仍奉行母系文化的民族,以母親為軸心建立起家庭。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父系社會的婚姻制度,只有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也因此,摩梭人對情感的看法,就和我們熟悉的一夫一妻制大不相同。

‧ 走婚,感情是唯一基礎

摩梭族的「走婚」,是一種非常自由的戀愛形式,成年男女可以參加媧庄晚會,自由決定自己喜歡的對象,雙方情投意合後,男子趁著夜深人靜進入女方閨房,然後趕在天亮之前回到母親家。由於不結婚,也不住在一起,走婚基本上是以單純的情愫為維繫的基礎,當情感發生變化,女子只須將男人的衣物放在屋外,男人便自然離開,結束了走婚的關係。

對於以愛情狀態來決定走婚關係的摩梭族人來說,並沒有「一夫一妻」或「從一而終」的道德約束,純粹看雙方的感情內涵與意願,男女都可以自由變換另一半,自然也沒有「出軌」的社會心理問題,「以前儘管今晚走一個,明晚走一個,誰也不會過問,最主要的是雙方的感情。摩梭人從來沒有發生為情自殺或情殺的事。」長期研究摩梭族的香港學者周華山認為,摩梭女子由於擁有經濟及家族資源,因此得以充分展現女性的情慾自主性,一個女子可以在不同時間與不同的男伴走婚,相較之下,她們對於感情事件的獨立與坦然,遂與台灣女性依賴男性,動輒以自殺處理外遇等情感困擾的境況,不可同日而語。

‧ 男人出軌不是錯?

如果和摩梭族輕鬆自適的情感態度對照來看,我們熟悉的文化體系,對於「出軌」的態度就顯得挺鄭重其事。由於不論精神外遇、短暫一夜情或是長期的外遇關係,都對一般認可的忠誠婚姻和情感關係帶來挑戰,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人們一方面滿是好奇地窺視刺探種種「出軌」情事,另一方面,亦極力譴責出軌者缺乏道德,並在如何防止、面對和處理出軌上,提出了種種對策與論述。

然而,倘若我們沿著文化與歷史發展的軸線上溯追尋,就會發現,男人的出軌被議題化,並附加上道德的規範,是近代才發生的事。在一夫一妻制尚未成為法律規範前,傳統父權社會對特定階級的男性出軌者,一貫抱持著默許包容的態度﹔有錢有勢的男人,根本沒有「出軌」的罪惡感與困擾,在外逢場作戲、拈花惹草,不但被允許、被欽羨,甚至,還被制度性地加以鼓勵,一旦真的對哪位女子動情,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娶回家作妾。相較之下,女性則不享有這樣的特權,守貞保節,才是女子被鼓勵維持的美德。

大力鼓吹女權的施寄青就指出,「外遇,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是父系社會婚姻制度的輔助系統」。她的意思是,在傳統社會裡,門當戶對的妻子,是男人娶回家負責傳宗接代的,而功成名就後所娶的妾,才是滿足男人感情和性慾需求的對象;也就是說,男人的外遇,往往是男尊女卑父權文化的產物。這也是為什麼到了現在,一夫一妻制已經成為公認的價值,但男性外遇的比例仍比女性來得高,而人們對於男女出軌也依舊有雙重標準,一方面出軌的男人被默許(「哪隻貓兒不偷腥?」),甚至被暗自欽佩羨慕,彷彿出軌是一種風流倜儻、有財勢能力的表徵;但另一方面,出軌的女人卻又常被指責是「偷人的蕩婦」。這也是為什麼某出軌的知名男星,會在記者會輕描淡寫地告白:「我犯了天底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這句話,反映出的,不正是潛藏在我們文化意識底層,對出軌的性別差異認知嗎?

‧ 萬一,「真愛」在婚後又出現

晚近隨著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確立,以及女性地位逐漸提昇,整體社會態度也就慢慢地從默許男人出軌,轉為對男女的出軌皆譴責禁絕,要求情愛上的絕對忠誠。普遍來說,人們認為出軌是敗德的事,也譴責出軌者不夠成熟或心理上有某些缺陷。

不過弔詭的是,即使大多數人對出軌並不怎麼贊同,近年來,卻有愈來愈多電視劇、小說、電影、戲劇都以出軌為題材,傳頌浪漫唯美的出軌故事,「人間四月天」裡,徐志摩對純真愛情的渴望與放手追求的勇敢,就不知挑動了多少人的心緒。出軌的愛是不是愛?如何在複雜三角習題中論斷是非對錯?在拿出道德的尺劃定疆界前,我們又不禁踟躕了。

是什麼鬆動了我們對出軌的譴責禁絕立場?德國社會學家伊利莎白‧貝克-葛恩胥菡與烏利西‧貝克對愛情的社會學研究裡,隱約透露出答案。

貝克夫婦指出,宛若古代人膜拜神祇一般,現代人頂禮崇尚、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則是「愛情」。在愈來愈重視個人自由的當代社會裡,愛情,已然成為我們的世俗宗教,愈來愈多人相信,唯有「愛」賦予人生命的目的和意義。

「克服敵對與橫亙在他們路上的道德法則時,他們真正證明了他們的愛。戀人隨戀情的鼓舞而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新的世界裡,一個屬於俗世又占有自己領域的世界。」

正因「愛」如此絕對,感情的出軌於是有了著根的豐厚土壤,萬一,「真愛」在婚後又出現,出軌,也就成為「不得不然」的選擇,感情的流動與不穩定性,不斷挑戰著人們對婚姻及愛情忠貞的堅持。

‧ 更多的自由,更少的安全感

當出軌事件愈來愈層出不窮,該怎樣才能解決它對人們心靈情緒所帶來的擾動,以及應運而生的三角情感困境?前衛的德國女作家施耐德認為,人們應誠實面對自己的情感,若愛情消逝,就沒有必要苦苦堅守感情枯竭的婚姻關係,因為,婚姻關係會破裂,常源自雙方成長改變的方向和腳步不同,導致共同生活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進一步衍生外遇、出軌的隱瞞欺騙情節。因此她提出「階段性一夫一妻制」,認為人應該在某一段時間,選擇最適合的伴侶履行一夫一妻制,若下一個階段出現更適當的人選,也可以更換為另一個固定伴侶,如此才能讓夫妻關係保持合理性與建設性。

施耐德引人爭議的激進見解,發表後果然引發不小的批評聲浪。姑且先將道德和責任的爭議撇在一邊,看到她的前衛觀點,不由得令人興起一絲似曾相似的熟悉感,這個以愛情為前提的自由婚姻主張,是多麼神似摩梭族的「走婚」習俗啊!彷彿,因為看透了出軌反映出現代婚姻制度中難解的深層矛盾,主流社會文化也開始反思起一夫一妻制的缺乏彈性,開始對摩梭族奠基於單純情愫的走婚習俗,悠然神往了起來。

只是,改採奠基於純粹愛情基礎上的「階段性一夫一妻制」,是否就真能化解出軌對於相關當事人身心靈所帶來的衝擊?答案可能未必這麼簡單。在經濟生活與家庭結構仍密不可分的現代婚姻當中,出軌所衍生的複雜問題往往棘手難理,更何況,長久累積而成的社會制度與文化深層結構,也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不過,透過這一段「出軌文化史」的考察,我們還是可以看出,從默許寬容、嚴懲禁絕,到愛情至上價值的浮現,文化對於「出軌」的態度,仍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轉變著;我們也才發現,原來,出軌,不只是一項關乎人性的考驗,更與社會制度及文化價值中,我們對於婚姻、對愛情、對情慾的集體想像脫不了關係。

想來,在可預期的未來,文化中追求情慾自主選擇的愛情至上觀,以及道德規範對出軌愛情的控制懲罰兩者之間,恐怕還是會繼續衝突。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在愛情品質愈來愈受重視的當代社會裡,想要擁有安全穩定的感情關係,那麼,愛情可是每日的功課。如同貝克夫妻檔社會學家所言,「愛情至上」的信仰,帶來「更多的自由,更少的安全感」,人們再也別以為走上紅毯、感情平順穩定,就可從此安枕無憂。要防止出軌的發生,可得勤加灌溉你的感情生活,時時在關係裡保有共同成長的元素了。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17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