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04 19:29:27| 人氣4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英國國師紀登斯及其現代化大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王乾任(文字工作者)


拜陳水扁總統在兩千年總統大選所提的「新中間路線」的盛名之賜,進而被台灣社會所認識的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終於在4月14日來台了。

紀登斯共寫下《第三條路》、《超越左派右派》、《民族、國家與暴力》、《現代性的諸後果》以及《社會的構成》等數十本著作,大概是當前被中文世界引介、翻譯得最多而完整的社會學家。這位幫助英國工黨拿下執政權的學者,又被英國首相布萊爾視為精神導師。

‧ 紀登斯工業

截至2001年4月為止,紀登斯共出版35本書,並被翻譯成三十餘種文字,發表過兩百多篇的文章,可為著作等身。其教科書《社會學》印數超過60萬冊。擁有13本專書評論紀登斯,並有英國Routledge出版的四卷本,專評其思想學說之著作,名列這套叢書的學者,都是大師級人物。

紀登斯榮獲15個榮譽學位。1985年與友人大衛赫爾德(David Held)等人共同創立政體出版社(Polity Press),專門出版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理論著作,並成為引介歐洲大陸思想到英倫三島的重要據點。該出版社每年出版80於本專書,諸如哈伯瑪斯、貝克等重量級的歐陸思想家著作之英譯本等。紀登斯同時也是英國公擋住府的首席顧問,布萊爾首相的精神導師,並成功協助工黨改造。

‧ 生平與學思經歷

你能想像這樣的豐功偉業,是完成於一個歷經九次升等,才闖關成功的社會學教授嗎?

他出生於英國倫敦北部的艾德蒙頓貧苦家庭。父親在倫敦運輸部工作,負責地鐵車輛維修。經常感嘆地鐵車輛被破壞的情況。母親婚後不再工作,成為家庭主婦。紀登斯描述自己的母親從一個平易近人的年輕婦女,變成家務勞動中的心理性囚徒。還有一個小紀登斯10歲的弟弟,是個廣告片導演,現定居於洛杉磯。紀登斯年少時曾經參加不良幫派。紀登斯是家族中第一位上大學的小孩。

紀登斯戲稱自己之所以能通過升學考試,攻讀文法學校,連他自己的不清楚是如何辦到的。在文法學校期間紀登斯大量閱讀哲學、心理學和人類學著作,當時的紀登斯根本不知道所謂的社會學是什麼,連聽都沒聽過。紀登斯起先是準備到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攻讀哲學的,結果當年的主要講課教師不在學校,被迫轉到心理系。後來心理系要求要修習社會學,紀登斯從此接觸到社會學。

從赫爾大學畢業後,紀登斯決定到倫敦政經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當時的紀登斯只想藉此擠身公務員,並沒有走學術之路的打算。倫敦政經學院是追求公職的最佳選擇。紀登斯在倫敦政經學院就讀時的教師是大衛洛克伍德,紀登斯的碩士論文是〈體育運動與當代英國社會〉,研究19世紀英國體育運動的發展。紀登斯發現現代體育多半是在19世紀才衍生出現今的形式,紀登斯援引韋伯理性化的概念解釋體育運動的發展。並且還考察了體育運動與社會階層之間的關係。

很顯然紀登斯並沒有走向公職之路。紀登斯收到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招聘社會學教師廣告,決定前往一試。面試者是伊里亞斯(Nobert Elias,成名著為《文明化的進成》)。伊里亞斯讓紀登斯體會了奉獻的精神與堅持不懈的價值,成為紀登斯學術態度上的榜樣。在萊斯特,紀登斯決定重拾書本,閱讀哲學。開始探索社會科學中的理論問題,並獻身學術。

紀登斯後來獲得兩年的北美之行,去了溫哥華的西蒙弗雷澤大學,洛杉磯的加州大學,並且在這段期間形構了紀登斯學術思想的基礎。在美國的期間,紀登斯見識到這個巨大的社會實驗室的魅力。在洛杉磯的時間紀登斯完成了《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一書的基本架構。這本書是紀登斯的成名之作,原意是擬補派森思以降忽略馬克思學說的社會學理論走向。卻不經意的定了社會學古典三大家(韋伯、涂爾幹、馬克思)。

回到英國後的紀登斯決定離開萊斯特大學到劍橋去深造,並成為國王學院的教師。劍橋與紀登斯彷彿兩個永遠不能相容的主體,紀登斯雖然在劍橋順利完成了《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先進社會的階級結構》、韋伯政治著作的研究報告、編譯了涂爾幹文集,並寫了一本涂爾幹式的方法論著作-《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還有其他重要著作。儘管在劍橋時著作豐富,但是來自外地的紀登斯,儘管在劍橋一待28年(1970-1997),卻始終無法融入劍橋的生活。

紀登斯認為劍橋是由擁有牛津與劍橋背景的人所把持。那裡大多數的人最少都在牛津或劍橋取得了一個學位,而很少有像他一樣完全來自外面的人,在劍橋紀登斯完全沒有社交的基礎。紀登斯驚訝的發現這裡的人,在社會階層上所展現的驚人一致性。先上公立學校然後進入牛津劍橋並再進入政府部門、法律界、外交界或其他歷史悠久的行業。

1987年,紀登斯被任命為劍橋大學社會學學會會長。在此之前,紀登斯曾經9次提出升等高等講師被拒。1997年初,紀登斯被任名為倫敦政經學院的院長,可以說是紀登斯學術生涯的最高峰。紀登斯期望自己能夠在此推動學院走向新的繁盛時代,確保其對世界的影響。倫敦政經學院不具有黨派色彩,兼收左右兩派的學者。倫敦政經學院在60-70年代的新社會運動,就扮演起進行對話和鬥爭的場所。紀登斯期許倫敦政經學院,能夠成為英國制定新世界問題與對策的重要場域。

‧ 成功之道

一個出身艾德蒙頓貧困家庭,經歷九次升等被拒的學者,最後能夠獲得這樣的成就,其成功之道為何?

紀登斯說:「如果你的才智和我一樣平庸低下,能夠彌補落差的方式,就是投入更多的時間在你所選擇的工作上,堅持到底、克服困難。」紀登斯說,每天都要寫一兩頁的東西,不一定要發表,當作練習也可以。撰寫論文必須不斷修改。紀登斯擅長演講與寫作,並且會設身處地為讀者設想。例如《親密關係的轉變》一書,紀登斯就希望以通俗語言,撰寫一本讓一般大眾都讀得懂的社會學著作。

紀登斯談到自己的成功之道:「早起、一直工作到很晚…並且挖掘到石油(運氣),不只要有清教徒的工作倫理,還要有運氣。」

‧ 學術貢獻

紀登斯認為:「社會學是對現代特徵所提出的反應和解析。」也就是對現代生活的思考。在劍橋時,紀登斯定其一生學術研究的三大綱領:第一重新詮釋社會思想史,特別是19到20世紀初的社會思想史。第二改造社會科學的邏輯與方法。第三對現代社會制度的出現做出分析。

紀登斯的著作等身。不過,紀登斯的學術事業,卻是從回顧古典社會學理論開始的。試圖藉由評論古典社會理論來建立自己的思想。舉凡大思想家都是奠基在過去的基礎上,牛頓就曾說過:「站在巨人的基礎上,讓我能夠看得更遠。」紀登斯也是如此。

70年代的紀登斯,其治學重點在重新詮釋社會思想史。1971年,才33歲的紀登斯,就以《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一書,一戰成名。在《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一書中,紀登斯重新爬疏詮釋批判社會學理論的古典傳統,將馬克思、涂爾幹、韋伯並列古典三大家。這樣的策略是為了反對當時社會理論的兩股偏頗趨勢。其一是以派森斯為首忽略馬克思思想的結構功能論,另外是只承認馬克思認為馬克思就是一切的人。紀登斯承認忽略齊美爾的遺憾,不過卻無法接受女性主義硬要從三大家沒有談的東西(性別議題)中生出概念來。

紀登斯本人的著作深受這三位思想家,以及歐陸社會現象學、批判理論、詮釋學、維根斯坦和溫區的語言分析的影響。紀登斯的學術進路是以批判實證傳統的社會學,詮釋社會學,主流社會科學開始,進而重建社會科學的邏輯與方法論。從紀登斯的治學與著書脈絡,不難發現其思想軌跡。

‧ 馬克思的影響: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

80年代的紀登斯是很社會理論的。這個時期的紀登斯處理社會理論的核心問題,在社會理論上開花結果。《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批判》(1981)、《民族國家與暴力》(1985)都是紀登斯這個時期的重要著作。

涂爾幹的影響:社會理論上的獨特貢獻-結構化理論、方法論

三大家之中,對紀登斯社會學理論思想影響最大的,可以說是涂爾幹。從早期紀登斯編譯涂爾幹的文集、撰寫紀登斯小書、涂爾幹式的方法論著作《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到1984年出版的《社會的構成》,都可以看到涂爾幹的強烈影響。

在《社會的構成》中,紀登斯搓揉古典三大家、結構主義、社會現象學、俗民方法論、功能論、詮釋學、符號互動論、俗民方法論、語言分析、心理分析等思想於一爐,提出結構化理論(theory of structuration)。紀登斯認為「結構化」可以被概念化為行動者在跨越時空的互動脈絡中,利用規則與資源;而正是利用這些規則與資源行動者在時空之中,維持並且在生產結構。

《社會的構成》可以說是紀登斯社會理論的顛峰與集大成之作。紀登斯企圖以其獨創的結構化理論,重新思考結構(structure)與能動性(又譯為施為、行動,agency),解決社會理論中結構與能動性間二元對立的經典問題,以及紀登斯的核心關懷,「個人」本體論上的安全感。

‧ 韋伯的影響:現代性大業

90年代前期的紀登斯,研究焦點轉向現代性。紀登斯認為現代性是:「第一、一系列對世界的態度,關於現實世界向人類干預所造成的轉變開放的想法;第二複雜的經濟制度,特別是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第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包括民族國家與民主。」

這個時期紀登斯完成了現代性三部曲:《現代性的諸後果》、《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性的諸後果》中諸如時空壓縮的概念,後來在很大程度上劃定並且影響了全球化議題的分析與解釋的範疇。而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中,紀登斯企圖提出「信任」用以處理解決現代社會與個人認同的問題。在《親密關係的轉變》中,紀登斯則以親密關係的民主化為例,提倡政治制度以外的其他社會制度,要加速民主化的腳步。

90年代前期的紀登斯,關心發生在現代社會影響現代社會的重要核心概念如生活政治、風險與信任。紀登斯認為,身處反思現代性社會之中人們,可以藉由反思性來處理現代生活中的困境。總結來說,紀登斯關心的是如何解決身處現代社會的風險之中個人本體論的焦慮。

‧ 轉向社會政策

90年代後期的紀登斯,思考重點逐漸轉向現實政治的問題。諸如民主、社會福利、全球化之下的國家政策等等。而這一切都總結在其著作之中。這個時期的著作,可以說是紀登斯集學術之大成的社會實踐與應用。

原本企圖撰寫歷史唯物主義當代批判以討論馬克思思想的紀登斯,到了第二部《民族、國家與暴力》時,就已初見其轉向政治的端倪。等到第三部《超越左派右派》(1994)之後,已經完全轉向社會政策的探討與制定。如果說《社會的構成》是紀登斯社會理論的思想總綱,那《超越左派右派》可以說是紀登斯社會政策的總綱。在《超越左派右派》中,紀登斯企圖在右派的保守主義與左派的社會主義之外,尋找一條激(基)進政治之路。

而在《第三條路》中,紀登斯確立其方向,並實際研擬實行辦法與政策。在《第三條路》,紀登斯企圖在老左派與新右派之間,找到一條出路。所以其著作的副標題為社會民主的更新,不是沒有道理的。而這第三條路,就成為工黨改造的綱領。紀登斯企圖以第三條路發展出一個政策架構,以回應全球秩序的變遷。近兩年來的紀登斯就力圖闡釋第三條路與全球化的概念,企圖發展出一個全球性的第三條路。

‧ 紀登斯在台灣

紀登斯被台灣社會普遍認識,是導因於2000年總統大選中,陳水扁總統所提的「新中間路線」。

然而,紀登斯卻早在十多年前,就以教科書寫手與社會學理論家的身分,進入台灣。早在1989年,紀登斯的成名之作《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就有中譯本引進台灣,並成為攻讀社會學的學子的必讀之作。而其教科書《批判社會學導論》更是學院中重要的社會學入門讀物。1997年更引進其重量級的教科書《社會學》,旋即成為重要的社會學教材。

長久以來,紀登斯的著作都是以教科書在台灣見長。直到1999年,拜總統大選之賜,引進《第三條路》,以及之後的《超越左派右派》和《失控的世界》,紀登斯又以社會政論家的身分,被台灣社會所認識。不過紀登斯的本行社會理論家卻遲遲無法被認識。

然而,拜《第三條路》的盛名之賜,終於在2001年底,出版了《親密關係的轉變》。更於2002年,一舉引進四本社會理論的經典之作-《社會的構成》、《民族國家與暴力》、《現代性諸後果》以及《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等書。雖然這些著作泰半翻改自大陸簡體字版。不過對於紀登斯三大身分(教科書寫手、社會理論家、社會政論家)的引介,總是初步齊備了。希望將來可以陸續引進紀登斯關於方法論的著作。比其許多社會理論家來說,紀登斯在台灣的遭遇可以算是極為幸運的了。

‧ 結論:企圖解決現代性本體論焦慮的社會學家

從紀登斯的著作脈絡,不難發現紀登斯對於社會思想的關切,是圍繞著現代性而開展的。其中紀登斯最關切且最為核心的問題就是解決本體論上的焦慮,建立現代社會中個人的本體論安全感。無論在《社會的構成》、現代性三書或後期與社會政策有關的諸著作中,都可以看到本體論安全感的問題,在紀登斯的著作中,或以理論的形式,或以實際社會民主道路的建立之形式,不斷的出現著。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44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