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18 00:41:05| 人氣1,9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周天搬運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周天搬運法

練氣功的人把真氣沿經絡循行一周,稱為周天。一般將真氣沿任、督二脈循行稱為小周天。小周天加上循行四肢為大周天。即氣從丹田到會陰後,從一側腿內側下至湧泉,從腳趾經腳掌外側上至尾閭,再從另一側腿下,上來之後沿督脈上至大椎後,從一側臂下,下來後再從另一側臂下,回至大椎穴後繼續沿督脈上頭部,然後沿任脈下。周天搬運法的特點是用呼吸催動或用意念調動體內真氣按周天路線運行,練氣修脈,使內氣充足,經脈通暢,精、氣、神合一,最後達到高級境界。可分為卦爻周天、經脈周天和意念周天三大類型。


(一)卦爻周天,亦稱丹道周天。是宋朝以後興起的一大門派。六十四卦中有十二消息卦,代表陰陽消長的規律。練周天功的人把十二消息卦用搬運小周天,身前六爻,背後六爻,即身前、背後各有六個部位,稱六規程,按規程轉周天,故稱卦爻周天。又把這種功法稱為丹道周天是因為它強調結丹(意念周天不講結丹,經脈周天雖然也講結丹,但更強調氣脈和神)。所謂“丹”實為品質與形體變化了的氣。正宗丹道周天從下元入手練,即從守下丹田入手。從守下入手的丹道周天,因其用以運周天的精、氣不同,即所謂水源的清濁不同,又有三種丹法:第一種水源純潔,為丹道正宗,即在練功至一念不起之寧靜狀態時,腎陽發動,出現高度性衝動,但沒有性欲;或於睡覺中沒有做夢而出現無性欲之性衝動。二者都屬元精,以之運周天可練成金丹。第二種是有性欲的性衝動,是用濁精運周天,不能結真丹,只能結幻丹。第三種是夫妻生活中出現高度性衝動時,中止性生活,以這種精運周天結的丹叫泥水金丹(以其拖泥帶水不清淨故名)。對於濁精,有的門派認為採用一定的功法可以化濁為清,即將濁精用意念運至百會,從百會向上出去,於距頭頂一尺高處,向左、向右各旋轉12次至36次,便可化濁為清。正宗丹道周天的特點是用元精、元氣運周天。所謂元精是指未化為生殖之精的精,其實也就是元氣。由於這種周天功是以腎陽發生來轉周天,所以要從守下田入手。守下田的具體位置是在肚臍與命門連線之前七後三的位置,即將連線分為十等份,從前面數為第七等份,從後面數為第三等份處。因為意守該處感到是黑洞洞的,所以也稱之為南海觀陰。口訣是行守而後忘。先守後忘至為關鍵。意念往下田集中便不再想,就可以使氣自然集中,氣多了自然出現盛陽反就,即出現無性欲的性衝動。如果守而不忘,便容易與後天意念結合而出現性欲,成為濁精就不能用了。


    運周天講究火候,有所謂文火、武火和沐浴。武火指用強呼吸以煉精化氣,所謂火逼金行。文火指輕微呼吸使內氣自然變化。古人常以子、醜、寅、卯、辰、巳、六具陽時稱為陽符,以午、未、申、酉、戌、亥六個陰時稱陰符。運周天時氣從背後上升叫進陽火,氣從體前下降叫退陰符。進陽火、退陰符都要用呼吸,否則不能結丹。在進火與退符過程中各有一個不繼續進火或退火的時間,採用自然呼吸,稱為沐浴。怎樣配合呼吸運周天,至關重要,各家功法不同,都秘而不錄,屬於龍門派的《伍柳仙宗》在諸古籍中對周天功講述最為詳細,唯在這個問題上也只用比喻而不直言。柳華陽在《伍柳仙宗·金仙證論·風火經第六》中引伍守陽的話說:“子至巳六時為陽,陽合乾,故用乾爻乾策,乾爻用九,而四揲之為三十六,故陽火亦用九,同於四揲。子醜寅以次,皆用四揲之三十六。午至亥六時為陰,陰合坤,故用坤爻坤策,坤爻用六而四揲為之二十四,故陰火亦用六,同於四揲。午未申以次,皆用四揲之二十四。陽時策百一十六,除卯陽沐浴不用乾,用實一百八十也。陰時坤策一百四十四,除酉陰沐浴不用坤,用實一百二十也。合之得三百息,周天之數也。閏余之數在外,蓋三百數者實非三百息,皆譬喻辭也。”這段話說三百六十或三百的數是呼吸數,但雙不是呼吸的實際次數。其中奧秘龍門派不外傳。所謂“四揲之”是講一個呼或吸分四次用。至於怎樣分四次用,被視為至密。《伍柳仙宗》中的《仙佛合宗》最後答太和、太乙問的一段對話,對這個問題回答了很多,但不披露真情,說得到口訣就都對,不得口訣就不對。我們亦不宜於此公開披露。配合呼吸運周天的方法各家互異,但實質是一個都是練高度的意識自控力。性衝動是人的生命本能,生命本能最難控制,用呼吸把情志領走的作用屬於移情,做到能夠控制生命本能,意識的力量便大大增強。


    卦爻周天的正宗是從下元入手練,但也有從上丹田(如金山派)和中丹田(如青城派)入手練的。守上田的有兩種練法:一種是意守印堂,讓氣從印堂向前放出一尺遠,然後收回,從背部下降至會陰,然後運周天。另一種是守住印堂,先有發緊感覺,以後當出現涼感時,便將氣下引轉周天。守中田的方法不走陽精而走元氣,意守中脘,呼吸之氣在中脘處不出不下,待至呼吸綿細、真氣充足後,引氣向下丹田運周天。


    卦爻周天是先運小周天,結注丹,然後運大周天,結大丹。結丹便能長壽。古人以白髮變黑、落齒更生為結丹的標誌。卦爻周天從采藥運周天到最後粉碎虛空有很多步驟。練小周天足300周天后,出現馬陰藏相,即生殖器往回收縮。馬陰藏相的機理是:出現性衝動時使精不外放而內收,生殖器就不顯了,精能放也能收,功能就全面了。馬陰藏相之後是陽光三現,這時小丹結成開始進入采大藥結大丹,意守部位從下田上升至中田。然後結胎,升入上丹田開天門,“嬰兒出竅”。所謂嬰兒出竅其實是意念與氣結合聚成嬰兒狀。嬰兒出竅之後便演神,演神之後把嬰兒收回丹田養育,氣越來越充足,可以充斥全身毛竅,全身毛孔發氣光。最後一步叫“粉碎虛空”,即氣光從毛孔發出,與體外虛空相接,使人體皮膚與外界的界線沒有了,人體的外層粉碎,與虛空一致了。古人講練氣功可以成仙,其實是改變人體健康層次,使人體內的混元氣這一生命的最根本物質發生變化,變得更加精細,可以用意念調動而出入周身各個部位,乃至周身的細胞。這樣,人調動自身生命活動的能力便大大提高了。


(二)經脈周天。經脈周天是根據中醫經絡理論按人體經脈環行來運周天,它與醫學氣功關係密切。練經脈周天前可先練內臟小周天。根據中醫理論,內臟的位置:腎在下,肝在左,心在上,肺在右,脾在當中。意念按腎(下)、肝(左)、心(上)、肺(右)、脾(中)這一順序想內臟小五行。待體內氣足後再練經脈周天。也可以一開始就直接練經脈周天。對於經脈周天,已故周潛川言之較詳,現轉錄於下。


“此功法分為三部:1.端正坐勢;2.練氣吐納;3.修脈搬運。這三部方法是互相聯繫的。現循序敍述如下:


1.

端正坐勢。
 

在未上坐之先,必須松衣解帶,然後再全身放鬆。坐勢採用“跏趺坐”,其做法如下:


(1)盤腿坐。先準備好一個坐凳,二尺見方,前面兩隻腳高二寸,後面兩隻腳高五寸,前低後高,呈緩徐的斜度,上面再鋪上一個薄棉墊子。如沒有這種特製的凳子,可在硬板床上,後面鋪個墊子也可。但不能坐軟的沙發或鋼絲床。冬天盤腿可用一條薄毛毯圍覆著雙腿。夏天可用一條布巾覆著。


    初練功的人不宜用“單盤”,更不宜用“雙盤”,只宜用“散盤”。散盤做法是先把雙腿放平,貼著坐凳,同時要把腰腿放得很松,隨即先卷盤右腿,把右足的後踵輕輕低觸在“會陰穴”(穴在前陰與後陰中間);接著再把左腿卷盤,同時將左足的後踵,輕輕抵觸在右足的“跗陽穴”(穴在足脛彎的凹陷中,解 穴附近)。這樣練得純熟,腿不發麻了,再改為“單盤”。單盤也練得熟了,再進一步練“雙盤”。


    如果在練功中腿盤麻了,可以左右交換一下,但仍須照舊輕輕抵觸穴和跗陽穴。這樣盤腿,腰腿會自然地放鬆臀部自然穩坐,不必把臀部向後凸出。


(2)豎脊。在盤腿之後,要把背脊骨調整成筆直,不可駝背彎腰和前俯後仰,但又要放鬆,不能硬勁強直,才合標準。其方法是把雙肩微微上聳二三分高,使每一個脊椎骨自然地重迭筆直,鬆緊合度,不會硬勁強直。


(3)含胸。在調好脊柱之後,隨即調整胸部,以胸部微微抽內陷凹進標準。陷凹的部分限於膻中穴與玉堂穴之間,即在兩個鎖骨交接處與兩乳之間,成為三角形的地帶,使這三角地帶微微陷凹進去,這叫做“含胸”。這是控制肺部呼吸量的一種主要方式。在具體做時是把兩手掌握好之後放在臍下,同時兩肘尖微微朝前方“飛開”,即把左右兩個肘關節從後面向正前方移開約二三分,有如雀鳥張翅欲飛的樣子。這樣,就會很自然地做到含胸的標準。


(4)握手。含胸和握手是同時操作的。握手的方式很多,舊說名叫“結手印”。根據內景發經絡理論,手三陰和手三陽的氣脈運行都出入迴圈于“井穴”,井穴又皆在十指尖上,而手部的三陰三陽氣脈經絡又統轄於足部。因此,在練功的時候既要盤腿,又要握手,這是控制氣脈循經流注的一種有效方法,不是迷信。
陽虛或氣虛者的握手方法是把掌心向上,手背向地,把左掌放在右掌上,也可把右掌放在左掌上。兩掌重迭好之後,順著自然的姿勢,適應地放在肚臍下,輕擺在腿上,或隨自然倚托在小腿外邊。其要點是必須把兩個大拇指尖微微地接觸,並略微向掌心內收,以兩指筆直、自覺有一股內勁自然發出,互相抵觸為標準(但要注意這不是故意用勁而成的)。


(5)垂簾。垂簾是把眼皮微微合攏,只留一線微光,其做法有兩種:一種是把上眼皮向下合,微露一線外光,另一種是乾脆把眼皮輕輕合上,一點光也不露。初學的人,以採用微微合攏、留一線外光為宜,因為功夫練到“歸元”的境界,眼會自然閉合,會向內抽縮似地閉著。又因為初學的人完全閉眼,容易昏沉,易生雜念。


(6) 舌。 舌是舌抵上齶,但千萬不可用意識或著力翹著舌尖抵 上齶,而應當始終保持自然,否則可能影響靜功。功夫深了,舌頭會自動卷折鎖著“鵲橋關”。這是內景功夫的一種自然表現。有些書籍叫人把舌尖有意地翹起去 上齶,是不合理的。 舌方法的要點是輕輕把齒和攏,同時把上下唇吻合閉攏,舌尖即會自然抵 上齶與上牙齦之間,這才是 舌的標準要求。


2.

練氣吐納。
 

練氣吐納即運用呼吸方法一吐一納,呼氣吸氣,是鍛煉臟腑的一種重要的內功。這種方法分為“順呼吸”和“逆呼吸”兩種。照平常的習慣呼吸,一吸肚皮鼓起,一呼癟進去,這叫做順呼吸;與此相反,一呼肚了鼓起,一吸癟進去,這叫逆呼吸。


    周天搬運法採用鼻呼吸的方式。初學的人採用順呼吸為最方便而又合理,一直練到火候深了,再採用逆呼吸,才容易掌握。


   

鼻呼鼻吸必須配合“神與氣合”。所謂“神與氣合”,是指把念頭與呼吸的一進一出、一吐一納而為一,不可分離,也就是說把思想集中,隨著呼吸運動。當呼氣的時候,氣向外面吐出,同時肚皮相應地向內癟,念頭也隨著它癟進去,自下丹田呼氣外出。當吸氣的時候,氣自鼻孔內吸,下至丹田;同時肚皮相應地向外鼓起,念頭也隨著吸氣入內,而下至丹田。這種吐納方法含有“升、降”的作用,以“活潑自在”為原則,而不用“意守丹田”的死守方法。
 

 

 

修脈搬運。

 

首先要瞭解什麼是“脈”?“脈”與“氣”又有啥關係?什麼是“搬運”?“脈”與“搬運”的關係又怎樣?懂得這些簡明的概況,練功就有下手處了。
在下坐之後,呼吸時要“神與氣合”,調息練氣,進出吐納,上下升降,不斷地呼吸著。如果在練氣當中,把“神與氣合”的方法掌握純熟了,即會感覺在下丹田裏因此呼吸的長降而產生一團“熱氣”,古人叫做“先天真氣”,其意思是與呼吸“後天空氣”有分別的。“真氣”的象徵是一個“熱感”,這團熱氣因呼吸的深、長、升、降作用愈聚愈多,聚到了相當的程度,即會隨著一定的道路流行。這種熱氣流行取名曰“脈”,脈所流行的路線名曰“脈道”。綜合全身的脈道,即手足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的“經絡”。運用呼吸的方法,把這股真氣的熱流,循著脈道的經絡迴圈流注,周遍全身,周行一個大圈子,仍舊回到丹田裏,這種練功方法就叫做“周天搬運法”。


    所謂“神與脈合”和“神與氣合”,是指兩個階段,聯繫這兩個階段叫做“舍氣從脈”。


    先用“神與氣合”的方法打好調息的基礎,這是第一個階段,即丹田裏產生了熱氣。在熱氣產生以後,就是第二個階段,這時即放棄“神與氣合”,改為“神與脈合”。


    熱氣在丹田裏生聚壯滿後,會自然地循經流行,這時就要把念頭也隨著它流行的道路前進,這就叫“神與脈合”。
熱氣產生時,放棄“神與氣合”,而改用“神與脈合”,這種交換關係,叫做“舍氣從脈”。


    整個說來,練功的過程是先把念頭集中,隨著呼吸一吐一納,繼而丹田產生了熱氣,就根本不管呼吸了,而要把心念集中到丹田的熱氣上來,思想不要開小差。繼續下去,丹田的熱氣會從丹田開始流注迴圈。這時,念頭必須隨著它流走,一直從背後上行到頭頂,下至面頰,再下入胸腹,然後仍然回到丹田,自始至終念頭都要跟著它,這樣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神與脈合”。


    在真氣發動之後,不論在丹田裏醞釀生聚,或者已循著經絡道路流行,千萬不可用意去引它領它,而只能跟隨著它自然流行,亦步亦趨,順應自然,一點也不能勉強或急躁。這是運用“神與脈合”的要點,名叫“照法”,是“內視”功夫的初步,以做到活潑自在為原則。


    有些人對真氣的流行,不能順應自然,而胡亂使用“領法”,妄用意識去當頭“領氣”,造成不良後果,因而出現偏差。“領法”本來是練氣的口訣之一,有它專門的用處。但在這樣的場合,卻千萬不可使用,因為初練功的人不瞭解經絡道路的方向和大小交會的岔路,又因功夫太淺,不能控制氣機的進退和指揮它分經流注。如果妄用意識去當頭號引領,則等於瞎子引路,很可能引到懸崖,前途不堪設想。


    真氣在丹田裏產生以後,因為“火候”不足,先期只能在丹田裏醞釀著,一直到火候充滿,才會因滿而溢,就像江河之與湖澤,發生流注調節的作用,才開始向外流動。


    在這一階段,必須謹守禁忌事項的要求,身心二者都要放鬆,恬然怡靜,不能緊張,免除急躁,連歡喜的意識也不能有,只有平淡視之,把念頭與它合而為一,活潑自在地順應自然,跟隨著它流注,迴圈一個大周天。


    真氣在丹田裏發動生熱時,或在背後循著經絡上行時,那股熱流不可能太熱,只允許它有溫暖的成分,如象喝了美酒,微有暖意,所謂“如飲醍醐”,令人舒適,不能象烤火或者熨斗燙熱一般。這種生熱發暖的現象舊說名叫“起火”,練功出了偏差名叫“走火入魔”。暖熱的大小程度,舊說名叫“火候老嫩”。如果火候太大,熱氣動過高,必須張口哈氣,念“哈”字訣去調伏,聲音要逐漸下降。
運用哈字訣的方法是,張口平舌念“哈”字音,氣要綿綿不斷地向外呼出。如此一經念動哈字音,則熱氣即會減低,同時胸部的氣也立刻下降。但不可念動多次,只能適可而止,否則熱氣全消。


    所謂大周天的迴圈,有它一定的軌道。這軌道是循著二十部脈道的經絡路線流注運行的。真氣在丹田裏首先向鎖鑰任、督、沖三脈的“陰 庫”(即會陰穴,在兩陰之間)流注,折而走向“尾閭關”(在尾閭骨第二節中)。熱氣到這兩個地方衝力比較大,動觸的感覺很明顯。再由尾閭關分兩支流注,夾脊上行,直上腰脊第14椎兩旁的“轆轤關”,由此繼續上行,通過背、胛、肩、頸部,直達後腦枕骨棱下的“玉枕關”。初學的人只覺一片熱氣上升,功夫深的人則分四支上行。上述這段行程,即所謂“逆運法,通三關”。


    氣脈遠行至此,其勢已緩,故一般練功的過程,在玉枕關通過較慢,而熱氣亦減小了。再由玉枕關繼續上行,越過頭頂的“百會穴”,同“厥陰肝經”的氣脈會合,仍舊前行,轉變為向額顱面下注,與手三陽的氣脈大會于“祖竅”(兩眉中心略下些,又名額中、山根,但非天目)。由“月窟”下入目中,複出於“龍宮”(在大眼角上下眼瞼有穴如星之處),循鼻兩旁夾井灶(即鼻孔),下至上唇,左則轉而向右,右則轉而向左,在“人中穴”交叉而過,與“任脈”、“沖脈”相會(女性則會於“乳根穴”)。這一段的行程,在頭面部分,已不感覺熱,只感覺是分五條道路,自頭下麵有如小蟲爬行,又似塗抹薄荷水,感覺也非常明顯。


    再從此下前項至“挨刀紋”(即項部橫紋),循“人迎”、“氣口”兩穴(喉結旁)下入“缺盆”(肩窠凹中),與全身氣脈大會於“膻中”(兩乳之間)。這一段行程,蟲爬現象減少,若有若無了。


     從膻中分主從二支:主支由內裏直下,歸入于丹田,名叫“中脈”;從支則由“乳根”自胸膈下行,入於“日”、“月”雙穴(在臍中兩旁微上凹中,非針灸之日月穴),還合于下丹田,入竅歸元。這樣迴圈一遍,即是大周天的功夫。此時歸元入竅的感覺,則另有一番滋味,微微出汗,神清氣爽,輕鬆愉快,所謂“如灌甘露”即指此。


    當真氣歸元,還于下丹田的時候,另外覺得有一股潛在吸力把肚皮向裏吸緊,很象肚皮已貼著了背脊骨似的;同時又覺得丹田裏的真氣,有似香煙繚繞,悠游自在,蕩漾漾,輕飄飄,似動似止,載浮載沉;又象鐘錶的擺,左右相應擺動似的,即舊說“氤氳紫氣”。


    此時,仍然把念頭隨著肚皮向內吸昆吻合在一起,一點也不能分心動念,既不可歡喜,也不可驚懼,切切實實地跟隨著它向裏吸入,一直覺得真氣已不再向內吸的程度,即把念頭集中在吸貼最緊的地方,這地方不會很大,一般說來只有雞蛋大,或者鴿蛋大(功夫深了只有豆大)。如此把念頭集中在這最後一點,一心一意“定住”在那裏,連“氤氳紫氣”也不動了,久久練習,功夫即會進步到“清靜境界”,牙關也會閉緊,眼睛也會內吸,呼吸微細,綿綿不斷,吸多呼少,這樣已經達到比較高度的休息程度,比睡覺更能恢復精力,收效快又省事。如果不想繼續練了,則把念頭分開,全身放鬆,慢慢起坐,算是練完一趟功夫。
4.收功(咽津導引)。練完一趟功夫,即張開眼睛,把眼珠溜轉二三次,眼皮眨動幾下,即把口裏的津液分成三五口,慢慢吞下,且須以意識送不丹田,然後再舒手伸腿,用掌在面上隨意磨擦,輕拍幾下腰腿,隨意走走,不必拘執。”
無論經脈周天或卦爻周天,在周天運行受陰時,皆可借助開關法以解決,現將《丹亭真人傳道秘笈》開任督諸關濁輯於附錄六。


(三)意念周天。

 

意念周天就是用意念依次去想體內若干部位,使體內混元氣按一定路線運轉。它不需要真氣發動,只要按著一定路線去想體內,慢慢體內就會產生熱感。意念周天流傳自唐、宋,其後越來越盛行,在民間流傳尤為廣泛,民間氣功、武術氣功多屬意念周天。古法意念周天是在虛極靜篤之後意念在玄關竅裏轉周天,與後世不特虛極靜篤,精神一集中便用意念轉各種形式的周天不同。後世之意念周天運轉形式很多,有小周天、大周天、走十二經脈等等。武術氣功的意念周天多為轉丹田,即從肚臍到命門會陰反復轉動。古人貶責意念周天是沒有麥子空磨磨,猶如無水空煮鐺,會練死人。實為偏見。練意念周天,在用意念轉周天的過程中可增強真氣,習練久之,真氣充足,轉運成習慣,不用意念氣也自然轉動,也可以達到法輪自轉的高層次。練意念周天很快就可以通周天,但與自然周天、經脈周天和卦爻周天一般需幾年功夫才能練通的內容不同,效果也不同。


    以上介紹了卦爻周天、經脈周天和意念周天三種周天法門。一般而言,卦爻周天是從精入手,煉精化氣;經脈周天是從氣入手,使丹田真氣入於經脈;意念周天從神入手,用意念搬運體內混元之氣。三者都要以清靜為前提。


三、服氣法門


主要介紹三種服氣方法。


(一)服日精月華法。服日、月二氣(即陽陰二氣)是最常見的服氣法。


四、導引法門

 

對於導引法,很多人只從狹義方面理解為形體姿勢導引,從廣義來講,應包括形體導引、呼吸導引和意念導引。現人所講指點氣理論和方法均屬導引法門。古法形體導引,最佳者當推載于《道藏》中的養生十二則,通過形體導引結丹。古人以導引法從形上走,遂發展為動功、武術氣功。練動功和武術氣功是“內以制魔,外以制敵”。對“外以制敵”被認為是小其用者,主要是為了降伏自己思想上的雜念,故稱為“內以制魔”。動功導引法一方面可以開拓體內新的氣機通路,一方面使精神專注於形體,以達到形神合一,不使神搖曳不定和外越。武術氣功的導引法所調動的氣一般均屬混元氣,出於尊重門派保密的原因,不擬多講其導引方法之訣竅。古籍意念導引方面的功法,最好的是靈寶畢法,它要求首先打開玄關竅,然後轉意念周天並結丹。“祖性靈明便是丹”,玄關竅打開後,意念一動氣就可以結成丹。許多氣功治病方法也屬意念導引範疇,呼吸導引往往配合音符與意念,六字訣則屬於呼吸導引加音符。硬氣功則多是呼吸配意念統一於姿勢動作中。(見附錄八《古法養生二三則闡微》)


    對於上述四大類練養法門,古人認為周天法門是道家正宗,清靜法門是道家精華。但曲高和寡,練清靜法門的人很少。服氣法門和導引法門則被視為旁門。我們從人體生命科學來看,認為這些功法都是好的。至於道家正宗的周天功門派很多,有北派和南派兩派。北派屬清修,一個人自己修;南派主雙修,講陰陽和合。北派在中國內地占統治地位,南派為秘密傳授,北派稱南派為泥丹法,其實南派並非都是泥水丹法。其神交法閔小艮的《隱古樓藏書》中有介紹;氣交法的專著則是《金丹真傳》;形交法以《玄微心印》與《三豐丹訣》為詳盡。近人劉化冬著有《陰陽雙修功法秘義》,現輯於附錄五。

 


two.符 派


    符 是道教常行之法,符指畫符, 指印木之圖文,認為是通神之靈文,用以禳災祛病與練功。道家有三山符 之稱,上清 出於茅山,靈寶 出於閣皂山,正一 出於龍虎山。 符 派並非專技畫符和掐訣、念咒。符 派中也有練練養法門的,依其功法分別歸入周天法門和清靜法門裏。專技符咒者按其祖傳功法,有特殊練氣功的的內容,不像祝由科完全不練功。符 派練得最多的功法是凝神法、存神法和假想法(這些功法有些練養派也練)。


    凝神法是把意念和目光放在體內的某一部分或體外的某一事物上。在體內的多為建裏穴、鼻尖,更多的是外眼角;在體外的多為燈、球。看體外之物,要求瞪著眼睛不眨眼地看。開始練瞪眼看時,眼睛會有發癢、流淚等不舒服感,以後便會慢慢消失。練久了小如針尖大的東西可以視若很大,甚至一望無邊;也可以什麼東西都看不見。它的機理是:集中精神看久了,大腦皮層反就累了就不去反應,大腦也就入靜了,體內氣機便發生變化。


    存神法是把意念放在體內某一臟腑上,把它作為一個神存於體內。凝神法與存神法本是兩個不同之功法,但常被混淆,將凝神法稱為存神法。符 派也有練存神法的,但不如練凝神法的多。


   

假想法是用意念假想某一事物,然後意守住它。假想之事物,有自己設想的,也有老師事先灌輸的。 符 派在練上述功法後,便進行畫符念咒。上述功法往往同時兼用。人強大的意念力量需要通過練功逐漸取得。為了全面瞭解符 派的實質,特將符 派之名著《清微丹訣》,以及正一派虛靖天師著的《明真破妄章頌》輯於附錄九、十中;而茅山上清練功則重存思,《太上道君守元丹上經》是其代表作,亦輯於附錄七。
 

佛家功法述要


    道佛兩家氣功修煉的目的不同。道家練功是為了健康長壽,他們從精、氣、神入手練,使身體健康從低層次進入高層次;佛家練功是為了離開人這具“臭皮囊”,在充滿疾苦的五濁惡世中得到解脫。他們練功從精神入手,使有形進入無形,練功達到一定程度,感到到所謂真如法界便要圓寂,也就是要離開人世去死。因此有人認為道家重命功,佛家重性功。我們認為性與命不能截然分開。性功練好了,命功便會發生變化,沒有性功的修煉,命功不容易練好。練好命功對於性功的關係也如此。道、佛兩家要進入練功的高層次都不能只修命而不修性,或只修性而不修命。因此佛家重性功不重命功,道家重命功不重性功的說法是不確切的。它們只是入手方法不同而已,道家從命功入手,所以對精、氣、神有許多具體的練法;佛家從性功入手,功法不可能像道家那樣具體。尤其是大乘功法重無形,從意識入手練,意識非常抽象,練功方法 不可能很具體,練一點具體功法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意識問題,所以大乘功法主要從理上走。佛家功有很深奧的理論,像禪宗、止觀等門宗的理決非幾個課時所能講清楚。因此對佛家功更是只能著重介紹一下它的實質了。


    由於佛家功主要從精神入手,故傳授方法 主要是公開講道理,把道理領會了就能很好地運用意識,不像道家功那樣強調傳授功法。佛家功的師徒傳授,較早的時候主要是摩頂受戒(以後稱開頂、灌頂)。老師給摩頂,把受戒人頭頂的氣路打通,把資訊傳進去,受戒人練功就比較容易往較高層次走。每個人頭頂的動點具體位置不完全相同,老師要親自給單獨查找來摩頂發氣。佛家功的單獨傳授一般地就在於此。佛家功在傳授上很重視在高層次的意識互相印證。老師怎樣把徒弟教下去,師徒之間雙方意識接觸達到什麼層次,都靠意識印證,此即所謂心心相印。


    佛家功主要內容是戒、定、慧三學。“依戒生定,依定發慧,依慧斷除妄惑,顯發真理。”“戒”是守戒,古人稱戒是佛身。對哪些事是壞事,不能做,哪些是好事,要去做都有規定。用現代語言講屬於涵養道德範疇。經常涵養道德,心安一處,便能因戒生定。“定”指“禪定”。“禪”按梵文音譯為“三摩地黑”或“三昧”,音譯為思維修或靜慮。“定”是心注一境離散亂之意。禪定兩詞合起來就是于一心安靜入定程度就可以生慧,“慧”指認識自身生命活動和周圍客觀世界,出現神通。佛家功有大乘功和小乘功,大乘功裏又有不同門宗。門派雖異,最根本的功法是禪定。有所謂四禪八定。“四禪”指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八定”其實是四定,指空處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而後再進入滅盡定就達到出世間法了。關於四禪八定的內容,在第二章中已作了敍述,這裏僅將其實質作一分析。有人把道家練卦爻周天過程所出現的活子時、采藥、結丹、停止呼吸來比擬佛家功的四禪。其實兩者根本不同。道家功煉精化氣,意守命門,使腎陽發動出現活子時,然後采藥運周天,結小丹時出現呼吸停止,結大丹時出現心跳停止。佛家的禪定是從精神空寂入手,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通過修性使體內氣機發生變化而周身出現活動子時的舒服感,這種活子時的舒服感沒有性的衝動,與出現性興奮而引起全身興奮的活子時的舒服是完全不相同的。停止呼吸要在四視野才出現。


    練功出現呼吸停止而且對形體的感覺沒有了,但生命並沒有離開形體,生命運動的感覺並非完全沒有。這時練功要注重“空”,意識守虛空,做到意念與虛空相結合,空空蕩蕩,一無所有,就叫空處定。但空也沒有處所,因此也叫空無處定,意念與虛空結合以後,又反過來體察意識是怎樣放出去的。這時身體感覺功能已比較強化,對事物的感知比較細緻,可以感覺到意念活動之動處。這就從守空進入守意識本身,稱為識處定。但意識是無形無象的,我們講過意元體無形無象,同流六虛,充滿宇宙,無邊無際,因此也叫識無定處。按佛理講四大皆空,意識也是空的,所以心定在什麼地方也模糊了,稱為無所有處定。意識上有了守的念頭,就是意識上有了念頭,不能有這個念頭。但意識上有不要念頭這個念頭,也還是有念頭。所以應該不想也不不想,稱為非想非非想念處定。我們認為守虛空與守意識很近似,二者都不佔有虛空,而且互相無礙,但二者並不等同。當意識守虛空時,是守身外一景,有主觀與客觀之別。當守意識時,能守這個主體與所守這個客體都是意識,本身已合為一體,就可以達到高級境界了。但佛理講空,把意識也要看成空的,不能使能想與所想合一,便走上無所有處定、非想非想處定,理論上有了缺陷便不能圓滿了。智慧氣功的混元氣理論認為意元體與原始混元氣有一定的同一性,從無形無象的原始混元氣進入有形之物的混元氣,經過很多層次的演變而發展為意元體,意元體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但它並不等同於原始混元氣,而是一種螺旋式上升的運動。古人不懂這個道理,練功目的要求返還先天就認為是要回歸大自然。於是證到四禪八定之後,還必須再進入滅盡定。這種定應該是意識活動達到一種狀態,但宗教徒至此時由於意識作用會出現天國、佛國的景象,便要去死,稱為圓寂、涅 ,這是宗教的悲劇。如果練到四禪之後,能從理上解決心體等同虛空的問題,便可直入高級層次。所謂返還先天並不是完全回復原始混元氣狀態,而是使虛靈的意識與混元氣相結合,進入身體每一個細小的組織,達到意識混元,人的身心健康層次便大大提高了。這個道理在《智慧氣功科學精義》的《運用意識》和《修養意識》兩章中都已經講過。不過佛家功在其發展過程中,在這一方面已有所進步。發展至出現密宗金剛乘,便提出即身即佛的理論,不是死了才成佛,而是活著就可以成佛,不去追求死了。


one.小乘功法


小乘功法主要是戒、定、慧,從有形入手練,最後達到四禪八定。主要有以下幾種入門功法。


一、修遍
有十遍行的修煉方法,即地遍、風遍、水遍、火遍、青遍、赤遍、靈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空遍。


二、守呼吸


    呼吸之梵文音譯為安般。小乘經典有《安般守意經》,闡述了入定的調息方法。古佛家功的呼吸法有很大優越性,與道家功守人中玄關頗相類,即把意念放在鼻孔,守鼻孔,呼吸時感到氣一出一入。這種守呼吸法最易安靜,也不會出現弊病,不像深呼吸法練不好易出現胸憋等弊病,通過守呼吸入靜後練四禪八定。有的人光用守呼吸法,不經四禪八定便玄關竅開直入虛空。


三、對治


    對不符合練功要求的精神活動採取不同的具體對治方法。介紹幾個主要對治方法:
(一)貪。貪為練功之大弊,以不淨觀對治,叫多貪眾生不淨觀,即觀人世間尤其是人之不淨。


    小乘功法比較具體,因人與周圍事物都是有形之物,故從有形入手去練,然後從有形之進入無形之意識。但從有形入手,往往容易使“有”的念頭越練越強,而不能往“空”上走,意識層次的修練就少,落於俗諦,離佛教認為萬物皆空的教理越遠,我們認為大乘佛教之創立正是出於要改變這一狀況。但從練功角度而言,從有形之體入手去認識自身生命活動和周圍世界正是小乘功法優越性之所在。


two.大乘功法


    大乘功法從精神入手,重智慧,主要修六波羅密。波羅密為梵語音譯,意譯為到彼岸。六波羅密為:佈施波羅密(音譯澶波羅密)、持戒波羅密(音譯屍羅波羅密)、忍辱波羅密(音譯懺提波羅密)、精進波羅密(音譯毗梨波羅密)、禪定波羅密(音譯禪那波羅密)、智慧波羅密(音譯般若波羅密)。通過修六波羅密達到斷煩惱得智慧,證得智慧就是證得佛性了。大乘佛教有十大門宗,我們主要介紹以下幾個門宗的功法。


一、禪宗


    關於禪宗南派與北派在功法方面之不同及其實質在《中國氣功發展簡史》中已有介紹。這裏主要進一步介紹惠能禪宗功法的實質。


    佛教來源於印度,禪宗之初祖稱印度之達摩,但禪宗之真正創立實始于六祖惠能。在惠能之前只有修禪,而無禪宗。禪宗分南、北兩派。北派以神秀為代表,所倡“置心一處”的功法,與小乘之修禪相類,以意念專注一境,從而引發智慧。它與古禪不同之處是用智慧分辨事物之物質性是因緣和合而非實有,從這方面走禪。南派以惠能為代表,主張“即心是佛”。他認為“世人性本自淨,萬法在自性”,只要去掉妄念,內外明澈,就以頓見真如本性而自成佛。因此其修煉方法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完全直精神,而不講四禪八定。對於精神的虛靈和無處所不但要感覺到,還要征得。而要征得它就必須精神十分寧靜,意識內向,集中於一點,使之深入進去體察自我意識的運動狀態。意識運動是意元體內資訊運動的過程,當感知到意識運動,就是使意識活動返還於意識自身。這就是禪宗修煉的高級境界,也就是進入華藏世界了。在講四禪八定時講過,當從空處定到識處定時,意識從守虛空進而守意識、體察意識活動時,如果守與所守合一,即意識活動返還意識自身,然後讓意識充斥身體每一個部位,身體的變化就達到高層次了。惠能的南派就是這樣修煉,直指人心,直接去感知意元體,所以不需走四禪八定。惠能雖不識字,但融通佛理,講經自心性出,用現代語言講是通過組場傳遞資訊,往往可使聽經者頓悟而認知意元體。


二、止觀(天臺宗)
    止觀是佛教是影響最大的修練方法。這裏只是對其功法的實質作簡單介紹。
止觀是由慧文讀印度龍樹著作有悟,而創立“一心之觀”。止觀理論雖溯源于龍樹之中觀論,但早在《阿含經》中就有中道之說。傳至第四代智 把佛教中觀論、禪定理論和道家功結合,正式創立止觀門宗。“止”是把念頭止於一處而入靜,“觀”是用佛教中道論的道理和真正的智慧來觀察自身生命活動和周圍客觀世界,要不住於俗諦的有,亦不住於真諦的空,將真俗二諦統一起來觀察現象,既要看到它的空,又要看到它的假有,即有非實有,空而非空,非有非空,空中妙有。這樣慢慢地去練,就可以認識到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一致性了。這就要求意識不與形相合,但又要合而不著。它的實質是用意元體特異功能的感知方法與一般感覺器官的感知方法結合在一起去觀察事物。 智 的止觀著作,有《摩訶止觀》,稱圓頓止觀,修習初後不二,無前後深淺之分,為悟性高之人修煉;有《禪波羅蜜法門》,稱次第止觀,有由淺入深之次第;有《童蒙止觀》,稱小止觀,為初習止觀之入門。還有《六妙門》,稱不定止觀。不定止觀是一種真俗圓融法門,“更前更後,互淺互深”,前後深淺不定,可以練俗諦,亦可進入真諦。它通過數息、隨息、止息、觀息、正息、淨息六種調息方法達到調心的目的,從數息入手,逐步進入佛家要求的精神境界。數、隨、止、觀、正、淨六種方法都有修與證兩方面內容。任何一種方法皆可引發禪定。可以六種功法依次逐步練,也可只擇其中一法練,非常靈活。不管何種調息方法,關鍵全在於意識的運用。譬如練數息,如果執著於數息,從一到十著於數,就是練俗諦,即練有形。如果領會到數本無象,著意於無,便是練真諦,即練無形。《六妙門》是從有象數息入手修至無象,雖其無象,但有數之意識在此以有一心之觀修到無心,從有為入無為,最後達到圓明空淨的境界即達于中道。


    正是從上述止觀的佛理出發,止觀功法雖然與很多道家功一樣要求心注一境,把意念守在某一事物上,但其練法與機理並不相同。以守肚臍為例,不少道家功要意守肚臍,止觀亦有止於臍下三寸,似乎相同,實則相異。道家功的意守肚臍是始終把意念守在肚臍部位,除了可收以一念代萬念而有助於入靜之效外,其機理還在於可增強意守部位的氣。止觀的守肚臍是先認真地看清楚自己的肚臍之後,在練功時意念想著腦子裏肚臍的形象,而不量想肚臍本身,完全是練精神。從中亦可窺見道、佛兩家練功之異。智 認為佛教諸宗修煉方法雖然多,但概括起來,主要不外止、觀二法。我們認為不僅佛家功如此,其他門宗的功法也大多如此。練智慧氣功的形神莊意念專注於做動作便是“止”,精神集中,雜念自除。當練功有了氣感之後,精神集中於體內氣機變化的感覺,便是“觀”。


三、淨土宗


    淨土宗的修持方法是念佛法門。據說傳問自印度的《楞嚴經》中寫有26種圓通,其中就有念佛法門。《楞嚴經》在中國有譯本,在印度卻未見其書,佛教史亦無此書之記載,故對此書之真偽存疑。不過《華嚴經》之81品也有導歸極樂之旨。


    淨土宗的修持方法,不像禪宗和止觀需明瞭佛理,依理修行,斷惑證真才能有成就,而是男女老幼、上智下愚都可以修,只要“信、願、行”地堅持念佛,就可以往生淨土,故信奉者眾。念佛法門要求念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所謂都攝六根就是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集中念佛;所謂淨念相繼是指念佛開始出聲念,以後默念,進而心念(稱金剛念),做到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心中念念相繼,字字分明。所謂得三摩地就是達到引發禪定。念佛的作用是舍諸亂意,收攝散念,使心系於佛名,它與禪宗北派反觀宗心注一境之實質為以一念代萬念,精神終日十分寧靜,整個生命活動也就發生變化了。


四、密宗


    密宗是在釋迦牟尼死後七百年才興起的一個門宗。于唐朝傳入我國中原地帶,盛于唐,斷於明。中國密宗的另一重要支派為藏密,亦傳入于唐,在西藏等地傳播,一直流傳至今。密宗以佛教大乘理論為基礎,吸收了婆羅門教的一些理論,傳入我國後又結合了道教的符咒、男女雙修等功法。禪、觀、淨諸宗都是從精神入手練無形。密宗的教義是“即身是佛”,故練功身心並重,並以身為基礎。其功法內容比較多,包括:1.外八密,主要是動功,通過動作練筋骨、氣脈、意志。2.內八密,即身密、口密、意密,現在通行的是持咒、觀想、結印,而主要練功內涵則是修煉中脈。3.秘八密,即男女雙修修法,至於具體的功法,一般包括練氣修脈之寶瓶氣,四輪三脈(或五輪以至七輪)拙炎定、大手印、雙身法(即男女雙修)等,此外還有各種法術。這裏只著重從實質上介紹其灌頂和練氣修脈的一些方法。


    密宗有傳授上非常強調灌頂,有嚴格的程式和儀軌,而且因修煉的功法層次不同又有不同的灌頂方法。具體方法雖然不同,其主要實質是相同的。
密宗稱修命功為修命力,主要從練氣脈入手。觀想四輪三脈(或五輪三脈、六輪三脈、七輪三脈)是其重要內容。從人體的會陰到頭頂有喉、心、臍等若干個部位(幾輪便是幾個部位),練功時從會陰逐個部位往上觀想,在每一個部位都想像有蓮花瓣,花瓣上有字,還連著很多脈,越向上花瓣和字越多。三脈是指從頭頂到會陰一條脈管,叫中脈。中脈左右又各有一條較細的脈管,左右二脈分別通左右鼻孔,三脈於臍下相合。三之粗細與色澤說法不一。練功時一心安靜,精神集中去觀想四輪(以至七輪)三脈,至觀想之物像清亮明晰之後,便用寶瓶氣法,配合呼吸。呼吸的方法不是兩個鼻孔同時呼吸,要先用手指按住左側鼻孔,用右鼻孔吸氣,氣沿右側脈管下行於臍下,進入中脈,上升至喉,再下降於臍下,循左側脈管上升,于右鼻孔呼出。然後於另一側鼻孔循同樣路線呼吸。吸氣後要求儘量憋住氣,使瓶氣散遍全身。不練功的人不出現中脈,密宗這種練氣修脈方法的實質,是用意識結合身體作假想,配合呼吸引發體內氣變化,加強中脈,使生理發生顯著變化,從而在健康長壽方面達到超出常人的水準。在此基礎上修煉,便可進入“即身成佛”的高級境界。


    佛家修煉方法很多,對此,《楞嚴經》與《圓覺經》中有著詳細闡述,鑒於原文難於理解,故將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論》、《楞嚴大義今釋》錄於附錄十一、十二。在密宗,特別是藏密宗,氣功的理論和方法尤其豐富,由於該內容專業性較強,故不贅述。

台長: 期指贏家
人氣(1,9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民俗藝術 |
此分類下一篇:蓮師財神咒
此分類上一篇:卜卦要旨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