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O族:新社會精英的崛起 (遠流出版 2001)
Bobos in Paradise : the new upper class and how they got there
內容簡介
過去要區分資本主義的布爾喬亞世界和波希米亞反叛文化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現在布爾喬亞人和波希米亞人已經混合在一起了,就像大衛.布魯克斯在這本描寫美國高層文化的趣味著作裡面所提到的一樣。現在要把啜飲著義式濃縮咖啡的教授和猛灌卡布其諾的銀行家分門別類已經沒那麼簡單了。讓你隨著閱讀資訊時代經濟的新主導階級而微笑或啜泣吧﹔你將會訝異於這些人對道德、性愛、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態度,以及這個新菁英階級身上的特質是如何結合了反叛文化的六Ο年代,和努力進取的八Ο年代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是為你和這個社會建立典範的人,他們是布爾喬亞資產階級當中的波希米亞人,我們稱他們叫作布波族(Bobos)。
深度推薦
在這本書翻譯出版之前,當BOBOS或BOBO族這樣的名詞尚僭身在精印薄亮的時尚雜誌裡閃爍著神秘耀眼的光芒時,很難想像超過半年後,這個謎題的解答會是在如此趣味的寫作方式裡開展。
試著忽略本書的附標:「新社會菁英的崛起」,即便它看起來多麼誘人。它是一本勵志書,明確指引你如何變得卓然出眾,有個性又受人歡迎,如果你具有適當的天賦並置身於適當的群體。它是一本購物指南,甚至還說明得有些太過不厭其詳,幫你掌握精確的品味,同時也透露了大致的價位。某些章節裡,它也提供了一些旅遊的智慧。如果你開始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也未免太駁雜了些,是的,他還有一些社會觀察,宗教思辯與政治分析等等,最後你可能差點想把他當成一本十足諷刺的幽默文集。
然後你該明白這本書的英文原名「Bobos in Paradise」。天堂不會是完美無瑕的天使鳴樂繁花盛開,作者傾盡他的書囊與經驗,自我批判卻又理所當然地不諱言自己以及周遭友人的生命態度,企圖完整呈現這個,他所置身的新社會菁英階級--BOBOS--的面貌,難掩時代引領者應有的洋洋得意,但不忘自我質疑與坦然自暴矛盾令他的書寫態度可親的驚人。
就算你壓根不認識那些有括號加註英文原名的人物或品牌,甚至不必有什麼是布爾喬亞什麼是波西米亞的基礎認知,你可以輕鬆地閱讀這本書,並且跳過比較嚴肅的段落,然後看見這一群被稱為BOBOS面目鮮明的輪廓。
究竟什麼是BOBOS?撇去聰明善辯一如廣告文案的這個複合名詞:布爾喬亞的波西米亞人,它是美國戰後嬰兒潮在當權者仍然保守反動的六七0年代成長,經歷了革命與搖滾樂,然後進入他們曾經反抗或視而不見的資本主義社會後,所呈現的一個集體面貌。他們在妥協或適應的同時,仍堅持著反抗的精神。資訊時代的快速來臨,帶給這些高學歷知識份子創造的高度空間與財富的快速累積,於是他們發展出一整套不同於「傳統美德」的自我展現的方式。這條曾經被冷嘲熱諷化約成「從嬉皮變成雅痞之路」,有它截然不同於過去任何世代中產階級的生活價值與歷史經驗,即使其中有虛矯自戀的成分存在,那些虛矯自戀將亦是脫胎自嬉皮時代的類質產物。
那麼為什麼身在台灣的我們值得一讀這本在講美國人的書?有幾個強大的誘因:首先,比爾蓋茲是世界性的偶像或被唾罵最多遠勝賓拉登的人,而小布希當選了美國總統。如果你想多瞭解他們的話,這兩個人在本書中還頗常被舉例為BOBOS的樣本。然後,羅文嘉在這篇導讀書寫之時正在競選立委,眾所皆知他是搞學運的台大學生,進入政界並一度涉足網路業,而稍微留心一點,你可以看到好些包括政治、社會、藝文、娛樂、甚至體育版的記者過去都是立法院前靜坐的常客。台灣當然不可能全盤搬演美國那一套,但世代的權力遞移必然有些經驗可以先來當作一點寓言。
不然,輕鬆一點,如果你隱約覺得「主流」是負面的形容詞,或是,你發現自己開始蒔花弄草上健身房,講究生機飲食,不去跳舞改登山,三句話不離身體健康,請不必擔心這是老化的跡象,來翻翻這本書,他會告訴你,這是時尚,是風格,並請你不要理解為流行,那就遜掉了。(文/陸君萍)
讀者書評
這是一本"有點可惜"的書。譯文生硬,且太多括號和陌生的人名,因而減緩了閱讀的流暢,原有的幽默譏諷味也減了幾分。不然的話,這會是一本令人拍案叫絕的好書!
翻譯比較差 2006-04-25
本書打著“哈佛商業評論十大好書?紐約時報書評暢銷書”的旗號,惹得我十分癢癢。兼之布爾喬亞和波西米亞都是很挺時髦的詞,我也想了解一下這個新興産物——“布波族”。
翻看了百十頁,讀不下去了,以下是幾點感受:
1. 翻譯問題。最近愈來愈感受到翻譯的重要性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在翻譯之後就成了垃圾。本書的翻譯雖然不是糟糕透頂,但也使得作品的可讀性嚴重丟失。首先,我還是覺得徐子超不夠負責任,不夠用心,沒有投入精力,中文版語句生硬,翻譯的痕迹太重,很多語法都仍是英文的。其次,徐子超是臺灣的,漢語語言習慣和大陸有些差異,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不能爲我接受的一個原因。再次,原本指望把布爾喬亞和波西米亞給分清楚一些,後來發現中文版裏對這兩個詞的解釋讓我還是很迷糊。也許有我自身的原因,但還是能說明一些問題的,我想譯者應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我可以看得出,Brooks是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布爾喬亞和波西米亞再也沒有清晰的界限,已經互相融合成一個新興的階層了。但中文版的文字讀來磕磕碰碰的,嚴重影響了閱讀興趣,可以說,因爲翻譯的原因,使我放棄了這本書。同時,對自己的英文水平表示羞愧啊,要不還是可以找來英文版一閱的。(我相信英文原版是本好書)
2. 背景問題。本書的開頭一直在講《紐約時報》的婚慶版,從上世紀50年代一直分析到90年代,大量的實例和對比。這樣一種背景,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我都毫無概念,很想一掃而過。我想生長在美國的讀者們,那些經常看《紐約時報》,關注或至少知道婚慶版的人,看到這些才更有共鳴。這需要一些背景文化做支撐,我卻沒有。
說到這裏,我想起前陣子Alucard推薦我看的《教父》。是,久聞大名,如雷貫耳,而且所有人給出的評價都那麽高,一大堆的名譽和頭銜擺在那裏,我也很想看。但看完了第一部,三個小時一直在迷糊,我確實無法理解裏面的多數內容,我只能說自己接受不了,它應該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有關美國,有關黑社會,有關家族……當我對這些毫無了解,並且也沒興趣去了解的時候,他們眼中的經典于我不名一文。
結論:bobos英文原版應該是本好書;中文版翻譯得很差;興趣和知識文化背景很重要。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40545/
個人書摘 2008-03-16
*波希米亞人或許追求的是高尚的精神層次提升,但是他們卻常常自我放縱而落到虛無主義的下場。
*布爾喬亞社會通常都是自由的社會,但不一定都是平等的社會。
*但布爾喬亞階級只把這些批評當作耳邊風:生活富裕就是最好的反擊。
*布波族住進了布爾喬亞的巢穴,並注入了波希米亞文化的感性,同時也軟化了波希米亞人的態度,讓他們不至于推翻布爾喬亞的組織。
*我不是生意人,而只是個剛好在做生意的創作者。
*中産階級想要讀這些大部頭的經典來爲他們的對話增添光彩,好讓他們的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輪到溫和派知識分子發言了,因爲他們覺得自己是如此重要,所以沒必要嘩衆取寵,所以,他會不急不徐地以謹慎的高姿態發言,之後,他會被人們視爲是一個睿智的人物,但是沒有人會記得他說過什麽。
*贊美是思想階級的貨幣。
*既然贊美別人不花半毛錢,又能夠贏得友情。贊美乃被大量地免費制造出來。以此也造成了贊美的通貨膨脹。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27889/
[閱讀] 大衛.布魯克斯《BOBO族》
十年前,隨著本書出版,「BOBO族」一時成為話題。--刻意炒作固然有,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的呈現,也是事實。
所謂「BOBO族」,中文也直譯「布波族」。乍見不知所以然,就算明言「意味布爾喬亞、波西米亞兩種性格的混合族群」,可能也無法直接了解。若說「有點資產與社會地位,又愛附庸風雅有些文化氣質的中產階級」,應該就會「喔」地叫出聲來了。
查查維基百科吧。
「資產階級(又稱布爾喬亞;法语:bourgeoisie)是根據一些西方經濟學思想學派,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為資本主義社會所做的階級劃分當中的富有階級之一」,既來自馬克思主義,總隱約帶一點貶義的味兒,似乎銅臭味十足。
那麼,波西米亞呢?
「波希米亞又指波希米亞主義(bohemian),指一種藝術家氣質、一種時尚潮流、一種反傳統的生活模式」。詞源一樣來自法國,是「反映了15世紀以來法國人對來自於波希米亞的吉普賽人的觀感」。
總之,這兩種人,在中世紀幾乎是背反且互相仇視的生活族群。布爾喬亞主義者,會認為波西米亞主義者太過浪漫、不視生產,是社會的蠧蟲。波西米亞主義者,則認為前者太呆板只愛錢,一點都不懂性靈生活與人生享樂。
會有這樣兩分的生活型態,無非因為社會貧富差距,和學術無用。喜愛知識或藝術,就算靈魂飽足,可沒法換錢吃飯。商人大賺其錢,生活奢華,視文化為裝飾點綴,不屑一顧。
到了近五十年,社會中產階級興起。有錢有閒又有品味的人,越來越多。工商業社會,以腦力賺錢遠比勞力來得快速。這些雅痞沿生的次文化族群,作者認為是布爾喬亞、波西米亞兩種主義的混搭,取兩詞的字首組合,逕稱為「布波族」。
布波族(bobo)是作者大衛·布魯克斯最有名的新詞,有時亦被翻為 BOBO族、BOBOS族 或 布爾喬亞波希米亞族,是 bourgeois bohemian(中產階級式的波希米亞人)的縮寫,為1980年代「雅痞」一詞的衍生詞,形容1990年代之後,因為資訊時代的快速來臨,隨著高度的創作空間與快速的財富累積,而來到中上到上層階級的新高級知識份子。他們鮮少違背主流社會,對於社會中不同的聲音有極高的容忍度,不會吝惜購買昂貴的物品,相信現今的資本主義社會(如美國)是屬於精英領導的社會。
布波族不等於雅痞。他們是資訊時代的精英,兼具布爾喬亞〔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與波希米亞人的創意與自由,並將創意和情感轉化成為產品。布波族的崛起,帶動了文化產業及美學經濟的蓬勃發展,這是他們對社會最顯著的貢獻。(引自維基百科「布波族」詞目)
依照中譯書的封底內頁對作者介紹,大衛.布魯克斯是『《標準周刊》The Weekly Standard 資深編輯,《新聞周刊》Newsweek 投稿編輯』,『曾任《華爾街日報》的記者與編輯』。這樣的新聞工作者,對文化潮流的敏感度可以想見。
這本書,依書目所見,引言介紹「布波族」命名由來,第一章點出「高學歷階級的興起」,隨後分由消費、商業生活、學術生活、享樂、心靈生活、政治與其他,這數個方向分頭剖析布波族的特色。
分目看來鉅細靡遺,作者的確旁徵博引,列舉不少流行事物,證明布波族的低調奢華。他善用排比對照,說明「過去豪富喜歡排場,但布波族則重視功能先於價格;過去文藝愛好者善窮潦倒,但布波族堅持品味之餘還要高尚有質感。在各方面都是如此。」--簡單三句話,作者偏要以大量流行符碼商標一一列舉。初時覺得「懂得真多、資料真全」,不多時就覺得煩了。顯得尾大不掉。
雖說如此,無損作者在社會觀察上的前瞻性。他以本書為「布波族」明確定義,揭起各界廣泛討論,使名人市井紛紛表態自己是或不是布波族。遠流出版社侈譯出版,同樣引發討論,可惜波瀾不大。
目前本書已經少見,博客來網路書店尚有書,細心的話也不難在二手書店找到。如果像我一樣喜歡雜讀又對社會觀察有興趣,可以買起來收藏。
http://blog.sina.com.tw/italosa/article.php?pbgid=10046&entryid=60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