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6-15 07:32:40| 人氣1,806|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分為二的童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馬塔爾的《一分為二的童年》,相較於本館前評西方觀點的下伊斯蘭小說(《繼承失落的人》《追風箏的孩子》《德黑蘭的囚徒》《在德黑蘭讀羅莉塔》),雖在主題意識或文字藝術上皆佳,但作者奸巧地透過九歲男孩蘇萊曼稚眼之有限視界(p.15,33,38,74,91,106,127,141,144,151,160-,170-,193,205,210,220),以本館前評《1984》《華氏451度》式的主題、極大化格達費1969九月的伊斯蘭「綠色革命」之極權教義和焚書恐怖統治,同時也就化小化無了西方殖民者和當地王政對利比亞中下層人民之剝削式恐怖統治(另參本館:伊斯蘭革命)。

一分為二的童年 (天培出版 2009)

  內容簡介
  九歲的蘇萊曼原本是個無憂無慮的小男孩,在的黎波里的豔陽下盡情探索人生。自從爸爸開始出差,家裡就只剩下他和媽媽,他成為家裡唯一的男人,負責照顧、陪伴著寂寞的媽媽。爸爸出差時,媽媽就會喝瓶子裡的「藥」,使她「生病」。
  一天,在爸爸到外地出差的日子裡,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蘇萊曼竟然在市場看見爸爸,他臉上戴的太陽眼鏡像烏龜的龜殼般拱起,蘇萊曼差點認不出爸爸來。
  蘇萊曼的世界發生天翻地覆的轉變,先是摯友的爸爸被抓,繼而爸爸也失蹤了,媽媽整天都在「生病」。對蘇萊曼而言,他以為只要說出爸爸朋友的名字,就可以拯救被關的爸爸。善意的舉動,帶來不可逆料的變化,他被迫離鄉,結束在利比亞的童年。
  令人矚目的文壇新秀希沙姆.馬塔爾(Hisham Matar),以利比亞為背景的小說《一分為二的童年》,國外書評說,此書令人想到喬治.歐威爾的《1984》及雷.布萊伯利《華氏451度》。
  透過童稚的眼光看成人世界,迷惑,徬徨。詩意般的文字細述回教國家,在極權與教義氛圍中,人性被剝奪扭曲,令人毛骨悚然。
  銳利的文筆、深刻的洞察、驚人的想像力,為第三世界發聲,更寫出人性無法掙脫的桎鋯,與對愛的渴慕。
  本書入圍2006年的布克獎、且獲第四屆英國皇家學會翁達傑文學獎。
  作者簡介
  希沙姆.馬塔爾 1970年誕生於紐約,父母是利比亞人,他的童年先後在的黎波里和開羅度過。1986年起定居於倫敦。In the Country of Men 已經被翻譯成二十二種語言出版,入圍2006年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及《衛報》首作獎(The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
  名人推薦
  ★傲人佳作......溫柔地召喚出普遍的人性衝突。——《觀察家報》(Observer)
  ★一本紋理綿密的小說,小說裡人性、柔性和感官的一面,受到頑固和嚴厲的一面所威脅......一部保證一鳴驚人的初試啼聲之作。——《每日郵報》(Daily Mail)
  ★看完了這部洞察力敏銳的小說,讀者會覺得愛儘管讓人不知如何是好,卻是恐怖時代唯一能留下來的東西。——《地鐵報》(Metro)
  ★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描述一個孩子太早就面對了利比亞政治的暴行。——柯慈(J. M. Coetzee)
  ★精妙絕倫,充滿了基本的真理:越看越能對書中敘述的童年感同身受。——納迪姆?阿斯拉姆(Nadeem Aslam),《迷失戀人的地圖》(Maps for Lost Lovers)作者
  ★一個失落與愛的悲劇故事。刻畫一種人間天堂。——《蘇格蘭人報》(Scotsman)
  ★In the Country of Men 瞭解到,愛──儘管不乏背叛、哀痛、猜忌、憤怒、政治恐怖統治──依然是愛。事實上,長此以往,這份愛──親子之愛、流亡者與祖國之愛──只會更強烈而巧妙地綑綁起愛的結。——安?麥可斯(Anne Michaels),《即興篇章》(Fugitive Pieces)作者
  ★節奏的進展高明……筆風抒情而匠心獨運......是一部感動人心的處女作。——《泰晤士報藝文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這部小說的結構精緻,最後一章是一首情感的弦樂四重奏,寫來雲淡風清、幾近完美的呈現、令人屏息與震懾......一個失落與愛的悲劇故事。刻畫一種人間天堂。——《蘇格蘭人報》(Scotsman)
  ★本書描繪一個面臨情感轉捩點的小男孩,非常誠懇而不濫情。——《週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內容連載top
  11
我慢慢睡著了,醒來時分不清東南西北,也不知道是幾點幾分。天空一片漆黑,世界一片寂靜。但第一次睡午覺,還是令我心曠神怡。我準是快要變成大人了,我心想。我發覺屋子裡有一股怪味,但睡意的浪潮堅不可摧,把我拉了過去,逐漸飄回溫暖和神奇的沉睡中。
  過了幾個小時,我起床時差點喘不過氣,彷彿有千軍萬馬衝進我的鼻孔,往下奔入咽喉。我跳下床,打開窗戶。無意識地把家裡每個房間的門窗全都打開。她忘了關上廚房的瓦斯。
  等她第二天早上醒來,非但想不通我為什麼這麼不高興,還不停地問:「這是什麼味道,你是不是忘了關廚房的瓦斯,蘇魯瑪?」
  我砰的一聲甩上房門,把自己鎖在房間裡。隔著房門,聽她說話的語氣,還以為真的是另外一個女人忘了關瓦斯,差點害死我們。
  「你幹嘛生我的氣?你不說話,我怎麼知道你沒事?」
我正要張嘴說些什麼,卻用手捂著嘴巴。
「我怎麼知道你沒死呢?」
  我塞住耳朵,閉上眼睛。
「好了,」快中午的時候,她跑來說,「至少出來吃點東西。午飯時間就快到了,而你連早餐都沒吃呢。」她走開的時候,我聽見她自言自語,「真是個古怪的孩子。」隔了一陣子,她又回來問,「萬一你父親這時候回來,他會怎麼說我們倆?」
  到了中午,她從門縫底下悄悄塞進一張紙條。上頭這麼寫著:   因此,我希望我心愛的兒子肯來見我一面,我會派手下的大臣替他打點上路。我唯一僅有的願望,就是在臨死前看看你。萬一你拒絕我的請求,我只怕熬不過這個打擊。願真主賜你平安!
真是肉麻當有趣。我認得出這幾句話。根本不是她自己寫的,而是出自舍赫亞爾國王的一封信,當時他憂鬱成疾,以為自己命在旦夕,於是寄了這麼一封信給他的弟弟沙赫薩曼國王。她只不過是把「弟弟」改成了「兒子」。我把字條對摺了兩次,從門縫底下推回去。過了幾秒鐘,就聽見她拾起字條。
  到了下午,像有刀子一把把扎進我的胃裡,而且我急著撒尿。我一出臥房就直接鑽進浴室,鎖上門。聽不見她在外頭的動靜。我到廚房去倒了一大杯牛奶,抓了一條麵包,逕自回房間去,把房門虛掩著。現在是四點多,午睡時間已過。她到哪兒去了?
  我出了家門,看有沒有什麼男生在街上。發現他們全都圍繞著艾德南。卡里穆和我打架當天,艾德南是唯一不在場的人。要是他在的話,我的表現也許就不一樣了。我敢打賭奧薩瑪、馬謖德和阿里正把他們對事發經過的說法告訴他。
  卡里穆倚著一輛車。他們一看到我立刻噤聲。阿里和我打招呼,馬謖德瞪他一眼。我想他們全都說好不要搭理我。「我們到學校去看看。」馬謖德對他們說。不過今天不用上學,現在是暑假期間。令我詫異的是他們全都跟他一塊兒走。
  我看著他們走開。奧薩瑪把手搭在卡里穆肩上,邊走邊對他說話。艾德南走在他們旁邊,也在聽奧薩瑪說些什麼。到了街尾,他們一轉彎不見了,我這才跟上前去,兩手插進短褲口袋,慢吞吞地往前走,順勢踢起一顆卵石。我也跟著轉了彎,他們又出現了。遠遠看去,他們的身影貼得更緊。
  他們一到校門口就止步。我還來不及趕上去,卡里穆高喊一聲:「最後一個跑回桑樹街的是女生。」接著一票人衝向我。等到雙方只有咫尺之遙,我本來想讓路,但又懷疑他們是故意嚇唬我,於是杵在原地。我閉上眼睛,站定了,盡量縮著身體,聽他們跑得氣喘吁吁,感覺到他們飛快擦過我身邊刮起的一陣風。跟著聽見卡里穆又喊了一句:「最後一個跑回桑樹街的是女生。」我知道他指的是我。
體弱多病的艾德南仍然留在校門口。他和卡里穆年紀一樣大,可是跑不了多遠。他不能吃任何甜食,皮膚只要一有傷口就可能失血致死。他每天都得打兩針,而且是他自己動手。有一次我們說動他示範一下。「你們要是敢笑出來,我就每個人賞一巴掌。」他先警告一番,才帶我們進他的臥室。以前我們誰也沒去過他家。和他的病有關的書擺滿他一整個書架。書桌上攤開一本大字典,中間對摺處夾著一支削尖的黃色鉛筆。毫無疑問,這是我畢生見過最大的一本書。他的床頭櫃上有一堆咖啡色的小藥瓶。每個瓶子的標籤上都有他手寫的全名,艾德南‧梅爾海。他的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床也鋪得一絲不苟,我甚至懷疑睡起來會舒服嗎。他的書桌抽屜裡有一整盒的注射器,另外一盒裝的是包著塑膠封套的黃色小海綿。「這些是拿來消毒皮膚的。」他解釋給我們聽。
  「為什麼?」阿里問。
「什麼叫做為什麼?」艾德南兇巴巴地反問他。「當然是為了避免細菌入侵。」
  我們大夥兒擠在他身邊。他拉下長褲,用海綿揉揉皮膚,沒有多做介紹,就把一根長針深深扎進屁股裡。我們個個都說不出話。他把針拔出來,用黃色的小海綿按著。他的屁股上佈滿了咖啡色的瘀痕。以後我們再也不想看他打針了。
  我忌妒艾德南。由於身染惡疾,無意間給了他一種特殊的優勢,讓他獲得一樣我們任何人都沒有的東西:一個包括書籍和注射器的私人世界。他的房間就像一棟小房子,擺著他專屬的物品。雖然他屁股上的瘀痕讓我由衷感謝治百病的真主賜給我健康的身體,但又祈求能生一場病,藉此賦予我艾德南所擁有的優勢,他因此比我們任何一個人更顯成熟獨立,使得每個人都得暗暗爭取他的認可,在我們這個圈子裡,唯有他擁有自己的生活和疾病的相關文獻,似乎不需要任何人。所以要是他前一天在場的話,我大概也不會做出背叛卡里穆的事。艾德南就有那樣的本事。由於比一般人更貼近死亡,使他顯得少年老成,也擁有更高的道德權威。和我的女英雄莎赫札德一樣,他也是在刀口下過日子。因此這項挑戰——「最後一個跑回桑樹街的是女生」——對他並不算數。
  艾德南搭著我的肩膀。我繼續凝望空蕩蕩的操場,墨綠色的國旗重得垂在高聳的旗杆上。我記得以前每天早上都會在微弱的冬陽下排成一行行平行的隊伍,書包結實地壓在背上,向著國旗引吭高唱國歌,和揚聲器大力放送、不時傳來沙沙聲的音樂一較高下,灰色的錐形擴音器高掛在操場的每個角落,就算踩在另一個人的肩膀上也不可能搆得著。有時候,我在早晨的升旗典禮上傲然挺立,緊握拳頭,縮起背上的肌肉,淚水在眼眶裡打轉,拚命大聲唱著國歌,典禮結束後還得努力忍住喉嚨留下的疼痛。有時我半睡半醒地站在操場,做出唱國歌的嘴形,盡量藉由刺耳的音樂掩飾我的連連呵欠。
  艾德南扯扯我的袖子,一塊兒走回我們住的那條街。他一句話也沒說,但我知道他是想安慰我。看到那幾個男生上氣不接下氣地聚在我們那條街的街口。每次都跑贏的奧薩瑪,靠在寫著「桑樹」兩個字的石塊邊。阿里站在哥哥身旁,一副悶悶不樂的表情。他每次都跑最後一名,看樣子已經被每個人敲了腦袋,叫他一句「小女生」。他們一個個望著我們住的那條街,艾德南和我都看不見他們到底在看什麼。等我們走到他們那裡,我敲了一下阿里的腦袋,說他是「小女生」。我無權這麼做,比賽根本沒我的份。但我還是不肯罷休,又在他頭上扁了一記,連罵他三次「小女生」。他動手要打我,但我輕易舉臂格開了他的拳頭。艾德南把我拉到一旁,用肩膀輕輕把我往外推。等其他人聽不到我們說話時,他說:「你爸爸在家嗎?」艾德南很少問我什麼,我不由得感到受寵若驚。
  「他出門做生意去了。」我說。
他望著前方,幾乎是自言自語地說:「那可真走運。」然後繼續往前走,步伐比平常輕快許多。
  順著艾德南的方向望過去,我發現了帶走拉希德教授的那輛白車。這一次車子停在我家門口。「就是那輛車……」我聽見身後有個男生說。不知道卡里穆現在在想些什麼。我以為他會衝到我身邊,握住我的手臂說:「現在我們可是一體的了,兄弟。」艾德南低頭不語,打白車旁邊經過,推開他家花園的柵欄門,任由身後的門自己關上。車上只冒出一個人的頭。我回頭一看,除了卡里穆,其他男生全都溜了。他站在原地看著我。我好想跑到他身邊,卻轉身走向那輛白車。
  我盡量想著莎赫札德,想著她的勇氣,可是不管我多麼努力,腦子裡老是浮現媽媽的話:「你應該另外再找個人當典範。莎赫札德寧願當奴隸也要苟延殘喘地活下去。」我想起了辛巴,但他是做賊的,我向來對他沒什麼好感。我想起那些一齊鼓掌的奴隸,但他們還有彼此,只有一個人鼓掌是不夠的;再說,他們不也是為了苟且偷生而當奴隸嗎?車子就停在前面幾步。車上的男人從照後鏡發現我。我走到車窗邊,看到他的臉,我登時呆住了。我記得他。他就是那個站在起居室門口擋住去路,低頭看著我——挨著一盤吃食坐在地板上,一面搖頭、一面伸手到胸口搖了好幾下,彷彿是說,「不是我,我發誓,不是我。」——聲音像是老太婆的人,是他掌摑拉希德教授,也是他從殉道者廣場跟蹤媽媽和我。他臉上佈滿了小坑洞,活像鑿子鑿出的小疤痕。他有一雙細長的眼睛,眼白的部分顯得混沌。唇色很暗,簡直像剛塗過藍色染料。搞不好是吃了桑椹或吸了血。緊密的捲髮像個鋼盔戴在頭上。他對我笑。
  「蘇萊曼。」這三個字說得慢吞吞,彷彿我的名字正在他嘴裡嚼口香糖,「我們終於見面了。」
  我不由自主地凝視他的雙眼,他的目光有一股奇特的力量,讓我不自覺地被吸過去。我想起了舔噬天堂之橋兩側的永恆地獄之火,聽在不信者的耳中是如此熟悉,讓他們轉身迎上前去,就像一聽到有人叫你的名字,便會不自覺地轉過頭去,因為正如馬斯塔法教長所言,「只要無所畏懼,便不會心懷恐懼。」「你是誰?」我問。
  他把手掌貼在胸口說:「我叫夏里夫。是你父親的朋友。」我知道他在撒謊。「你不記得我了?」
「你搜過我們家。」
「對,我有個很重要的問題要請教他。」他面向前方,自顧自地笑了笑。簡直像是有些難為情。「我想當時是匆忙了點。」
「這麼說你不會把他像拉希德教授那樣帶走?」
「什麼教授?」
我指指卡里穆的家。「我看到你了。」
  「哦。」他說,似乎剛剛才想起這回事,跟著哈哈一笑,「不,不,不。你父親不一樣。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們認識好多年了,其實就像兩兄弟。說真的,還是他派我來找你的。我常聽他說起你,蘇魯瑪。」
  明知他是鬼話連篇,但他怎麼知道我的小名?我想起當日他是怎麼把媽媽的藥瓶往她肚子上一推。他知道我們的祕密,我心想,他明明知道,而且沒有張揚出去。「拉希德教授是叛國者嗎?」我問他。
「是的。」他回答得毫不猶豫。
「而爸爸,他是不是……」
「我就是為這個來的。我正在想辦法替他辯護,但就是苦無證據。」「證據」這兩個字,讓人一聽就退避三舍。
「你就是來搜查證據的嗎?」
「一點也沒錯。」
他不像媽媽和穆沙,他對我有問必答。沒有把我當小孩子。
「爸爸在哪裡?」
  「我沒辦法告訴你。」他說著把手伸進口袋,「他要我拿這個給你。」他遞給我一顆爸爸的火辣英國薄荷糖。我上前一步。然後就在他旁邊的座位上,有一大支黑壓壓的東西,我發現是一把槍。連忙倒退幾步。
  「過來,來。」夏里夫用他單薄、嘶啞的嗓音冷靜地說。我也照辦了。走到他面前。他把手槍的槍柄朝外遞給我說:「來,摸摸看。」我把手伸過去時,他說,「男子漢天不怕地不怕。你是個男子漢,不是嗎?」手槍的金屬摸起來冰冰的,像一條死魚。他把槍擱在隔壁的座椅上說,「來,把糖拿去,是爸爸給你的。」這時我的頭等於已經伸進車裡,舊襪子和香菸的味道薰得我頭暈。我一直把濃重的臭味當作男子漢的標記,現在身邊就是這種味道,我多少有些興奮。或許男人就要有一身濃烈的體味,我想。他身上那件狩獵外套的V字形開口,稍稍暴露他的胸膛。皮膚被太陽曬得黝黑,還有一層油亮的汗水。任何人看到我們這樣交談,都會以為我們是朋友。我接過薄荷糖。卡里穆已經不見人影。他看到我和抓走他父親的人變得這麼親密,不知道是否帶著滿腹的厭惡走開。
  「你知道,你母親喝的那個真不是什麼好東西,」夏里夫說,似笑非笑地看著我,眼神中彷彿有無盡遺憾。「她可能會因此而坐牢。」
從我臉上的表情,他知道我明白他的意思。我想求他千萬別說出去。
「我會替她保守祕密。」
我感激涕零,差點想親吻他的手。
「不過你呢,蘇萊曼,得幫幫我才行。」
「什麼事都行,你說就是了。」
他望著前方,嘴角含笑。「我需要一份爸爸的朋友的名單,名字越多越好,好給他做擔保。」
我在記憶中飛快地搜索。「我不能替他擔保嗎?」
他哈哈大笑。「不能。」
「為什麼?」
  一時之間,他好像不太高興,後來又笑嘻嘻的。「我們需要的是大人,成年人。」他說,然後收起笑容,「拜託,蘇魯瑪,你再怎麼樣也能說出一個名字吧。」
  我點點頭,就像人們忙著在記憶裡搜索枯腸,但又想擺出一副自信滿滿的神情,表示話已經到了嘴邊,他們馬上就想起來了。在那一刻,如果哪個名字剛好倒楣被我想到,很可能會脫口而出,洩露出來。我想到床墊底下那本書。「我什麼名字也想不起來。」我說。
  「什麼意思,你想不起來?盡量想想看。」他被惹毛了。噴出熱呼呼的口氣,還有鐵鏽的味道。
  我直打哆嗦。沒想到自己差點就被嚇哭了。「我有一本書。」我聽見自己這麼說,「我留下來,沒讓他們燒了。」
  接著聽見有人喊我的名字。是媽媽。看到她蒼白的容顏出現在我們家房子裡的幽暗處,人站在走廊裡。我跑到她那兒去。才剛進屋,她就砰的一聲關上大門。屈膝跪在地上,緊緊抓著我的手臂。「你剛才跟那個人在一起幹什麼?我都看到了,別想騙我。」她的手勁更重了。我沒見過她嚇成這個樣子。「他跟你說了什麼?這是頭一次嗎?」我推開她,一溜煙跑了。在推開她的一瞬間,我聽見她倒吸一口氣,眼前登時出現了一顆小小的紅氣球,在大海的深藍裡越飄越遠。進了房間以後,我數度回想起這幅畫面,每次都讓我心痛。但願她會來找我。我想說聲抱歉。想讓她看看那個男人給了我什麼,是爸爸到國外出差時買的英國火辣薄荷糖;這糖準是他的,因為國內根本沒賣。

  12
我發現她坐在桌邊抽菸。我在她對面坐下。只希望她說幾句話,即使再說一遍「我看見了,別想騙我」也好,可是她只當沒看見我。我隔著玻璃門,凝望外面的花園,細長的影子照在地上。我想我們可以爬上屋頂,眺望今天大海的變化。不然也可以替她在花園擺好畫桌,她喜歡在園子裡畫畫橘子、李子、一片扭曲的樹葉。我一直沒耐心當她的模特兒,但現在我願意試試看。
  「他有槍。他還讓我摸。」她抬眼望著我。「不知道拉希德教授做了什麼?妳覺得他是個叛國者嗎?妳覺得馬謖德的媽說的對不對?我知道她經常說人家閒話,但我仔細想過,覺得確有其事:無火不起煙?此話不假,對吧?沒有火哪來的煙?沒火也會出現蒸氣,不過那是另外一回事,不是嗎?」她什麼也沒說,就這麼看著我,然後很快忐忑地抽了口菸。她的手指微微顫抖。煙從她的鼻孔噴出來。「他說他是爸爸的朋友。甚至叫我蘇魯瑪,還給了我這個。」我把爸爸的英國火辣薄荷糖擺在桌上。媽媽的臉色慢慢變了。一般人在眼淚迸出來之前,會自然別過頭去,不讓這個世界看見。「他說爸爸很快就會回家了。千萬別難過。」
  夏里夫可沒說爸爸很快就會回家,也沒說「別難過。」是我把自己的話塞進他的嘴裡,就像穆沙大聲朗讀新聞報導,總會自己加料。
  她喃喃說了什麼。不過直到她再次淚流滿面,才把剛才的話重複一遍:「愚蠢的法拉吉。」
  我想說,「爸爸才不愚蠢,」或是「別罵爸爸愚蠢。」但她走出了廚房。我聽見她臥室的房門砰的一關,還聽到門上的鑰匙轉動。接著起居室的電話響了。她打開門鎖,趕忙衝過去接電話。
  「喂?喂?你是哪位?」她急忙說,接下來兩眼定定地看著牆上一塊地方,我猜是電話另一頭的人正在說話。「是,納瑟爾的爸,我是蘇萊曼的媽。」她轉過身。「蘇萊曼的爸不在這兒。」她看著我,噘起嘴,緩緩搖頭。「恕我冒犯……」她說這兒就被打斷了。「恕我……恕我冒犯,納瑟爾的爸,這件事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過了一會兒,她又說,「納瑟爾已經不小了,可以自己做決定。你應該好好跟他談談。」她又看著我,揚起眉毛,搖搖頭。「可是我剛剛已經告訴你了,蘇萊曼的爸不在家。我不知道他人在哪裡。聽我說,我相信納瑟爾不會有事的。」她說,然後引述古蘭經的經文:「『我們只遇到真主所注定的勝敗。』」接著是納瑟爾的爸爸說話。「嗯,納瑟爾的爸,既然你有這種感覺,就應該告訴令郎。沒有人強迫他替我先生工作。」掛電話時,她的手還按在話筒上,接著就撥電話給穆沙。「你聽得到回音嗎?那好,我也沒聽到。聽我說,納瑟爾的父親剛剛來過電話。他很擔心,想知道他兒子牽涉得有多深。說要是他兒子有個三長兩短,他會要求蘇萊曼的爸個人負起這個責任。」她往我這裡看了一眼,轉過頭去偷偷地低聲密談。「線上有回音。是,我當然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打電話給納瑟爾,把他父親的話轉告給他聽,跟他說我很不高興:他爸爸威脅我們,要我們為他兒子的死活負責……」
  我頓時想起穆沙從大學休學之後,雅辛法官曾對爸爸這麼說:「你毀了我兒子。」
  「好,再見。」媽媽說完掛上電話。進她的房間去了。
過了一會兒,電話又響了,她走出房門,這回沒有跑著去接電話,而是邁著自信的步伐,帶著唯有堅信自己清白、正確的人才具有的權威感。她差點接起電話,但又臨時改變主意。她掐指一彈,然後生怕打電話來的人聽到我們說話似的,悄聲對我說:「你來接。」
我拿起話筒,同時抬頭望著她。「喂?」我說。
「蘇魯瑪。」是納瑟爾。電話裡有回音;線路有問題。「我是納瑟爾。」
「我知道。」我說。
「你好嗎,年輕人?你母親最近好嗎?能不能讓我跟她說句話?」
我把話筒遞過去。媽媽用手按著送話器,蹙眉低聲問道:「誰打來的?」
「納瑟爾。」我說完就要走開。
「聽我說。」她把聲音壓得很低。「線上有沒有回音?」
「有。」
  她咬咬下唇,輕輕放下話筒。我沒有問她為什麼這麼做,或是她幹嘛還杵在電話旁邊。過了幾秒鐘,電話又響了。
她又彈了一下指頭說:「跟他說我不在家,馬上掛斷,別閒聊。」說完就回房去了。
我拿起話筒說:「她不在家。」
  「你剛才為什麼掛我電話?」納瑟爾說。聽他的語氣似乎很受傷,他的聲音略帶顫抖,透過線上的回音變得有些奇怪。他頓了半晌,感覺像是綿延無盡,然後才說:「等她回家以後,告訴她我來過電話,好嗎?還有……順便跟她說,我爸爸打來說的那些話,我覺得很抱歉。」
  我一直不知道為什麼,從第一次見到納瑟爾,就老是看他不順眼。為什麼我總是粗魯不文,而他永遠彬彬有禮?每次他在開齋節打電話來祝我們一家健康幸福,硬是要跟我們每個人說幾句話不可。爸爸會笑著把話筒遞給媽媽,一副不好意思或驕傲的神情,彷彿納瑟爾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好像他要為納瑟爾說的每句話負責。話筒交到我這兒的時候,我照例能躲就躲,可是爸爸說什麼也不肯告訴他我在洗手間,或是到街上去玩了。他會深鎖眉頭,示意要我接過媽媽手上的話筒。納瑟爾說話的方式一成不變,先叫一聲,「蘇魯瑪!」好像我人在馬路對面,然後說,「你好嗎,年輕人?」我回答他的問題都盡量簡短,他祝我健康幸福,我也依樣回敬,等到他說,「我是你的朋友,蘇魯瑪。」或是,「要是有什麼需要,只管把我當你的大哥哥。」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了,於是只好默不作聲,不過把話筒遞回給爸爸的時候,老是有一股莫名的怒火燒得我滿臉通紅。我不是常常盼望有個哥哥嗎,一個像卡里穆或甚至納瑟爾這樣的大哥?
  驀然之間,我第一次感覺對納瑟爾有種溫情的光輝。對我剛才撒謊欺騙他很過意不去,於是告訴他說:「是媽媽要我告訴你她不在家的。」
  我以為聽到他輕聲竊笑、還忍著不要放聲笑出來。但又聽他大吼一聲,「是誰在笑?你是在笑我嗎?」
  「我沒有笑你。」我說,但無論偷笑的人是誰,現在更是肆無忌憚,納瑟爾壓根聽不到我說話。
在連串笑聲中,我聽見他又吼了一句:「我剛才問是誰在笑?」
「你姓什麼,小朋友?」
「蘇萊曼‧法拉吉‧德瓦尼。」
「我不是問你,」那聲音冒出來打岔,「是你,叫納瑟爾的小子,你姓什麼?說?」
  發生這種狀況並不稀奇。我和別人講電話時,經常有第三者插進來。有時候我就是那個第三者,聽到兩個人在交談,其中總有一個人的聲音比較遙遠,有時我忍不住偷聽,其中一、兩次故意製造狂風和爆炸的背景噪音,還有一次我放起Boney M.的歌曲供雙方欣賞。這通電話古怪的地方,在於即使每一句話說完都有回音,納瑟爾和那個陌生第三者的音量卻不分軒輊。因為在日常生活中——這是爸爸告訴我的——不可能同時耳聽口說,我說話的回聲聽起來詭異而新鮮,這才發現我從沒聽過自己的聲音。
  「別跟他說話,蘇萊曼。」納瑟爾命令我,「掛上電話,現在就掛。」他一副氣極敗壞的口吻。
  「這個叫納瑟爾的傢伙似乎不怎麼友善,對吧,蘇萊曼。」那聲音平靜地說。對照納瑟爾的氣急敗壞,他說的話令人發噱,我忍不住噗哧一聲。笑聲的回音傳回來,聽起來很陰險。
  「別聽他跟你胡說八道。我說了,掛上電話。」納瑟爾咆哮起來。
我聽見那個第三者不知是自言自語還是跟旁邊的人說話,抑或可能是對我說:「這個叫納瑟爾的傢伙很愛玩。」
「掛電話!」
「不,我才不掛電話,要掛你自己掛。」我說的字字句句在他們之間如百步穿楊而過。
  那聲音又是一陣爆笑。納瑟爾的電話斷線了。那人止住笑聲,和我同時聆聽無盡的撥號音。過了幾秒鐘,我正準備掛電話,他說:「你真有一套,小朋友。」我不知該怎麼回答。「告訴我。」他一副老相識的口吻,「你母親還好嗎?你母親可真漂亮,你知道。」我只覺頸項開始僵硬。然後他笑著把我剛才對納瑟爾說的話重複一遍,是媽媽要我告訴你她不在……,說完又是一陣捧腹大笑。我的心跳加速,時間似乎過得特別慢。「啊,對了,」他這才喘過氣來說:「你母親真是個大美人。沖得一手好茶,北非辣椒醬也好吃得很。什麼也比不上自家做的辣椒醬好吃。」我忽然想到媽媽只要一剁起紅辣椒,就不讓我進廚房,她說是因為怕我被辣氣薰壞了眼睛。她戴著手套,拿塊頭巾罩著口鼻,一副強盜模樣。「有這樣一個媽媽,你應該感激才是。你覺得感激嗎,蘇萊曼?」我的頭點了兩次。「你告訴她,萬一她哪天需要找個伴兒喝兩杯,儘管來找我。告訴她說我也是跟那個無賴馬吉買的藥。幸好有馬吉。」
  我把話筒一摔。心跳快得就像困在輪子裡的白老鼠。呆站在電話旁邊,全身僵硬得無法動彈。電話又響了。
「喂?」我說,還聽見線上的回音重複著我聲音裡的顫抖。
「蘇魯瑪?」是納瑟爾。他對我竊竊低語。
「納瑟爾。幸好是你打來的。剛才那個人是誰?他怎麼會認識我們?他知道別人都不曉得的事。他是誰?」現在我們就像兩兄弟。
「你有沒有照我說的掛他電話?」
「有。」
  「好孩子。現在你聽我說,時間不多了,我要你帶句話給你媽媽。」他還是把聲音壓得很低。我不喜歡他叫我「好孩子。」但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對納瑟爾有手足情深之感。「跟她說我們正在盡全力找法拉吉先生,我們不知道他人在哪裡,他一直沒到這兒來。」我想他正待在殉道者廣場那棟公寓裡。「我們一直以為他會過來……你知不知道他在哪裡?」
  「你乾脆把電話塞進屁眼裡算了,笨蛋。」那聲音又回來了。
「掛電話,蘇萊曼,」納瑟爾大喊一聲,這回我馬上掛了電話。可是才剛放下話筒,電話就響起一陣毫無間斷的古怪鈴聲。我生怕驚動了媽媽,只得接起來。還是同一個人。現在少了回聲,他的聲音很清晰。「聽我說,孩子,你知道納瑟爾姓什麼嗎?」我默不作聲,但他大喝一聲,「快說。」
「不知道。」我說,想起了電視上拉希德教授被偵訊的畫面。
「知不知道他住在哪裡?」
「不知道。」話才剛說完,擔心他接下來不知道會說什麼,我連忙改口,「知道。」
  「很好,」那個男人說,我以為話題就此結束,不過他接著說下去,「聽好了,蘇萊曼,不如這樣吧。你告訴我納瑟爾住在哪裡,讓我寫下來。行嗎?」我意識到自己正在點頭,然後他彷彿有千里眼似的說:「好。」
在短暫的靜默之後,他嚷著說:「說吧,小朋友。」
「你知道殉道者廣場在哪裡嗎?」
「知道。」他的語氣如此溫柔,反而嚇了我一跳。
  「他住在那裡的一棟樓房。」剛說完又想退縮,趕忙補了一句,「我是這麼想。不敢確定。」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你當然很……確定。」他的語氣顯得信心滿滿。這下可把我弄糊塗了。他在「確定」這兩個字之前頓了一下,似乎別有用心,我開始懷疑他的意思到底是我當然不確定,還是我當然很確定。「你不確定他在殉道者廣場住的是哪一棟樓房?」他說。
  「就在殉道者廣場上。」他的沉默有著不可承受之重,我忍不住想再說些什麼來填補這段空白。「上面有綠色的窗門。他住在頂樓,窗前的曬衣繩上掛了一條紅毛巾。」
  「很好。」那男人說。接著他又說了幾句話,我仍然分不清他說話的對象到底是我,還是他身邊的什麼人,或甚至是自言自語,「紅毛巾,那就是暗號,這群王八蛋。」
  「納瑟爾是個很好的人。」我接著說。但他已經掛了電話。

  讀者書評
這是一本描述利比亞小孩,孤單又充滿政治色彩的童年,先聲明,我沒任何政治語言,然而真的感謝老天讓我出生在一個遠離暴動和戰亂的和平世代,甚至我一度以為世界竟如此美好,直到我看到了這本書,以及中東國家的史實。
  作者希沙姆‧瑪塔爾,1970年誕生於紐約,正好是格達費發動政變驅逐國王的隔年,雖然本書是杜撰的故事,但藍圖總脫離不了當時政府清漱革命軍與反派份子的情節,不管是一言堂的時代背景,或是政權傾軋的的往事,透過作者詩性文字,讓讀者不難體認家國幸福和升斗小民的血脈相連。
  的黎波里位於利比亞西北部沙漠的邊緣及地中海沿岸,九歲的蘇萊曼是個家境優渥的小男孩,從商的父親雖與他不算親密,但總還是獨子崇拜的偶像。它在利比亞的豔陽下與鄰居朋友一起過無憂無慮的生活,直到有天出差的爸爸出現在廣場,玩伴的父親被抓走之後,爸爸也離奇失蹤。他的世界從此變得陌生而且失控,對他來說,電話被監聽,甚至現場轉播摯友父親被絞死的畫面都無以為意,九歲孩子眼中,似懂非懂,禁書和反叛名單不過是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混沌,只要可以拯救被關的爸爸,日子又能回到原有的幸福。
  從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的歷史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離經叛道與激進,對中東與非洲國家人民而言,生命裡總有難以擺\脫的咒語,平凡似乎是他們無法實現的渴望。
  作者筆觸細膩而深刻,字字句句流露出對回憶滿是痛苦的傳述,尤其書中形容主角滯留海外,以及家人無法出境的情感斷層最為真實,民族意識與心結,在異域的深夜與電話中最顯張狂,父喪歸不得的哀歌,也道盡了難以抹滅的悲鳴之情,然動亂的過往並非主訴的焦點,作者希沙姆‧瑪塔爾試圖從一瀉而出的筆風中讓世人知道,他建構了滿是濃烈的鄉愁,以及一分為二的過去,正是無法忘記的童年。本書在2007年獲不列顛國協作家首作獎,可見此書之立著功力。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5225

通向真相的捷徑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吉迪恩•拉赫曼

如果你想瞭解19世紀的俄羅斯,是讀歷史書更好呢,還是應該去讀《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歷史能提供事實真相,而托爾斯泰(Tolstoy)或許能加深你的瞭解。
  即使是對於當代政治,小說有時也能提供比非小說更深刻的洞察。希沙姆•馬塔爾(Hisham Matar)情節緊張、扣人心弦的小說《一分為二的童年》(In The Country of Men),就比任何報紙都更有效地揭露了穆阿邁爾•卡扎菲(Muammer Gaddafi)統治下的利比亞的殘酷面貌。
  近年來,西方記者總是不由自主地把卡扎菲當作一位來自喜劇中的獨裁者——他穿著搞笑的外衣,演講仿佛做秀,而據維基解密(WikiLeaks)電文披露,他還有一位“妖艷肉感的烏克蘭護士”。《一分為二的童年》卻會尖銳地提醒讀者,卡扎菲統治下的利比亞是一齣悲劇,而不是喜劇。這本書描寫了生活在利比亞獨裁政權治下令人窒息的恐懼:背叛、逮捕、折磨以及人際關系的扭曲。
  馬塔爾的父親是利比亞前外交官,一位異見人士,1990年在開羅失蹤,可能如今仍囚禁在卡扎菲的監獄里。他兒子的小說2006年甫一齣版,便登上了英國頂級文學獎項布克獎(Booker Prize)的候選名單。
  書中的背景設定在1979年,這一事實悲哀地提醒著讀者,利比亞已歷經了多久的苦難。一位因密謀推翻獨裁政權而被判刑的民主活動人士堅稱:“呼喚公正是我們的責任。”班加西(Benghazi)和其他地區挺身而出的抗議民眾一定也在說著同樣的話,思考著同樣的事。馬塔爾本人正在倫敦專註著事態發展,他的新著《失蹤的剖析》(Anatomy of a Disappearance)剛剛在此出版。
  小說能夠以獨特的情感力量揭露不公,因而可以改變歷史。哈里特•比徹•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的《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激起了人們對奴隸制的憤慨,幾年後,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了。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的《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Denisovich)成為了對蘇聯古拉格之殘酷的標志性記述。
   那麽關心政治的旅行者今年應當帶上哪些小說呢?
如果說馬塔爾是最不遺餘力地揭露卡扎菲統治下利比亞社會現實的作家,那麽《亞庫班公寓》(The Yacoubian Building)(2002年出版)的作者阿拉•阿斯萬尼(Alaa Al Aswany)就是最好地抓住了胡思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治下的埃及無盡挫敗感的小說家。馬塔爾的小說充滿悲劇色彩,而阿斯萬尼的作品卻滿是黑色幽默。作品刻畫了這樣一個國家:試圖通過誠實努力獲得發展的人總是遭遇挫折、受到羞辱,然而擁有政治人脈的腐敗之人卻總是能平步青雲。讀罷《亞庫班公寓》,就不難理解為什麽解放廣場上會有那麽多要求變革的憤怒年輕人。
  在讀到《一分為二的童年》之前,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政治”小說是庫切(J. M. Coetzee)的《恥》(Disgrace),閱讀這本書時我正在南非訪問。在庫切的祖國,既有人以他為傲,也有人將他視為眼中釘。他是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但也是一個流亡者和一個阿非利卡人(Afrikaner),他的作品描繪了“新南非”的黯淡景象。《恥》是一部文學作品,而不是政治宣傳冊,所以不應該從中直接吸取教訓。但即便如此,這部小說還是鋪陳出現代南非的一些方面,尤其是令人無助的對犯罪的恐懼,以及“政治正確”對剛剛經過改革的南非各所大學的支配性影響。
  有一部小說讓我對自己關於現代印度的假設進行了反思,那就是阿拉文德•阿蒂加(Aravind Adiga)的《白虎》(The White Tiger)。像許多外國記者一樣,一提到這個國家,我就會想起一些陳詞濫調:蓬勃發展的經濟,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以及良好的法治傳統。阿蒂加的這部作品揭示了窮人遭受的剝削以及殘忍和無法無天的行徑,而這一切經常都隱藏在那些光鮮的口號背後。這部作品做到了小說往往比新聞報道做得更好的一點:將無權無勢者的故事以戲劇性手法講述出來。
  小說能讓無聲者發出聲音,因此我們有時候需要用小說來傳達為什麽埃及和利比亞應該進行革命了,或是為什麽盡管印度經濟年增值率達到8%至9%,印度卻還會受到毛派叛匪的滋擾。
  因為瞭解這一點,所以我有時候會詢問海外的朋友,他們那裡最近出了什麽好小說。一位俄羅斯同事最近告訴我,這個誕生過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的國度已經不再創作偉大的文學作品了。普京治下的俄羅斯顯然更擅長犯罪驚險小說。在中國的同事讓我關註一下王曉方的《公務員筆記》(A Civil Servant’s Notebook),這本書的英文版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出版。王曉方是一位前公務員,他通過筆下鮮活的小人物記述了官場的腐敗,在中國頗受歡迎。對於許多不得不在自己幾乎毫不瞭解的中國體制中工作的外國商人,書中涉及的問題也有參考價值——但這要求作出在本國能夠避免的道德妥協。
  這個故事的寓意並非局限於中國。你會希望,那些天真的教授們,那些急於和卡扎菲做生意的不那麽天真的商人們,如果能先讀一下《一分為二的童年》,他們或許會有所遲疑。有時候虛構的小說可能是通向事實的最佳途徑。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37401/ce


 

台長: 阿楨
人氣(1,806)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島上的光亮》
此分類上一篇:《追風箏的孩子》

阿楨
 巴格達警報 Les sirenes de Bagdad (木馬文化 2012)
  
  「看看你自己的樣子,孩子。你就像一顆快爆炸的炸彈!」
  就在此時,整個家族的榮耀散落一地時,我看到了身為一個自尊自重的兒子,一個真正的貝都因人最不該看到的東西。我一定要他們血債血償。
  在沙漠的小村落裡,年輕男孩整天無所事事地遊蕩著,因為美軍入侵伊拉克,他不得不回到的家鄉,離開在空襲中被炸毀的巴格達大學。
  回到家後不久,年輕男孩先是目睹在檢查哨的美軍士兵,對著全村最無害的少年開槍;幾天後,美軍轟炸機又毀了村郊的一場婚禮。彷彿眼淚還不夠流乾似的,美軍士兵在某天深夜突擊這純樸的村落,為了搜捕恐怖份子,在驚慌害怕的全家人面前狠狠羞辱了他的父親。
  儘管美軍對自己的暴行無知,但他們卻做了一件不可原諒的事——年輕人滿腔怒火,渴望報復這一連串惡行,於是他決定離開家鄉、前往巴格達。
  年輕男孩懷抱著屈辱的祕密,想讓全世界看見他的怒火——可是,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加入聖戰?為什麼復興族人的榮譽,卻得躲躲藏藏?如果毀滅不能帶來新生……他還有其他選擇嗎?  
  本書特色
  卡黛哈在2006年接受一家德國電台訪問時提到:「西方國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詮釋這個世界,同時還發展出一套能夠配合自己世界觀的理論,但那些理論無法完全反映現實。身為一個回教徒,我建議西方世界要用新的視點去看待阿富汗人、宗教狂熱主義以及宗教苦難。西方的讀者往往只碰觸到問題的表面,我的貢獻在於促進讀者們理解狂熱主義的原因和背景,然後或許狂熱主義就能因此受到控制。」
  作者簡介
雅斯米納.卡黛哈(Yasmina Khadra)本名為穆罕默德.莫萊賽奧(Mohamed Moulessehoul),曾是阿爾及利亞軍隊軍官,在阿爾及利亞內戰期間,他為了躲避軍方對書籍的審查,採用了他妻子的名字「雅斯米娜.卡黛哈」這個女性筆名。一直到2001年,他離開軍隊遷居法國後,才公布其真實身分。在公布身分後他依舊持續使用這個女性筆名,為的是表示對妻子的感激,以及對所有阿拉伯女性的敬意。
  卡黛哈對於目前深擾伊斯蘭世界的政治衝突相當關心,重要著作有當代東方三部曲:《喀布爾之燕》、《攻擊》、《巴格達之歌》。其中《喀布爾之燕》和《攻擊》皆進入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最後決選,《攻擊》一書更是風靡法國,暢銷25萬冊,入圍多項文學獎,並榮獲2006年法國書商公會文學獎。卡黛哈被譽為是阿爾及利亞繼卡繆之後,當代最傑出的作家。
2012-10-06 12:39:06
阿楨
(楨:又一本假文學之名之作!)

《灰影地帶》Between Shades of Gray (尖端出版 2012)

  【各國獲獎不斷】
  2011年《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2011年《校園圖書館月刊》年度最佳好書
  2011年《書單雜誌》年度最佳好書  
  2011年法國Prix-RTL LIRE文學獎年度最佳小說  
  卡內基文學獎決選名單
  德國A Reader’s Choice書單入選
  2011年《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青少年書籍
  2011年英國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好書
  2011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最佳青少年書籍
  每月好書俱樂部A Book of the Month
  2011年《聖路易郵報》年度最佳讀物
  2011年《哥倫布快報》年度好書獎
  美國圖書館協會ALA好書推薦
 
  在波羅的海三小國被蘇聯統治的50年之間,經歷過這個事件的受害者因懼於蘇聯祕密警察,大多不敢出聲,而少部分針對這件事情發聲的人民,也受到殘酷的對待。但仍有許多勇敢的人,將這段故事藏在歌曲和畫作裡,讓立陶宛擁有豐富且獨一無二的藝術創作能量。而書中女主角即為一位15歲的畫家,她把所有經歷記錄在信和畫裡,用小罐子做成時空膠囊埋起來,希望某日世人會發現這個埋沒於歷史中的真相。
    在1941年的立陶宛,15歲女孩莉娜的平靜生活,毫無預警地產生令人恐慌的劇變。先是爸爸神祕消失,接著蘇聯祕密警察闖進她的家中,將她與母親、年幼的弟弟一起抓走。
  他們失去一切,宛如牲畜地被遣送到西伯利亞,開始了痛苦且看不到盡頭的勞改生活。
  擅長繪畫的莉娜冒著生命危險,以圖像與文字記錄周遭的人們──以虐待他人為樂的軍官、視人命為草芥的祕密警察;裝瘋賣傻只為留在媽媽身邊的少年、被迫一夜之間長大的男孩、失去父母只能跟娃娃傾訴的女孩,以及為了孩子犧牲一切、甚至出賣靈魂的眾多母親……
  在漫長又寒冷的日子當中,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情誼以及對未來抱持的希望,支持著莉娜和家人度過一天又一天。遠方,太陽逐漸升起。當溫暖的陽光悄悄滲透灰暗的陰影,愛與包容的力量將融化寒冷的鐵幕,於極北之地萌生希望的嫩芽……
  作者簡介
露塔.蘇佩提斯 Ruta Sepetys 生長於密西根州,是一位立陶宛難民的女兒,露塔渴望透過自己的筆,為史達林在波羅的海區域進行種族淨化期間喪生的千百萬人發聲。
  目前露塔與她的家人住在田納西州,《灰影地帶》是她的第一本小說。
2012-10-09 10:09:59
圖博館
阿拉伯之春8年後 8個阿拉伯國家抗議迭起

2010年12月17日,突尼西亞小販布瓦吉吉為抗議警察暴力而當街自焚,引發大規模街頭示威及爭取民主運動,終致掌權23年的獨裁總統班阿里於隔年1月14日垮台,外界以突尼西亞國花,稱這場阿拉伯國家首見的人民起義為「茉莉花革命」。約莫8年後的2018年底,蘇丹、突尼西亞、摩洛哥、利比亞、黎巴嫩、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因經濟情勢惡化而抗議迭起,要求提升生活品質,部分示威活動甚至清楚表達政治訴求。這不由得令人想起由茉莉花革命催生,曾經風起雲湧的阿拉伯之春。地中海另一端的法國因政府調漲燃料稅計畫及其他不滿,而引爆「黃背心」運動,阿拉伯示威群眾或多或少受到啟發。土耳其安納杜魯新聞社將各國的抗議做以下整理。
  蘇丹:麵包惹禍
包括首都喀土木在內,蘇丹18個省有14個自去年12月19日起出現抗議。示威因不滿通膨飆漲而起,尤其是比天高的麵包價格。情勢後來不斷升高,示威者去年12月31日朝總統府展開遊行,要求總統巴席爾下台,警方發射催淚彈,引爆衝突。
  突尼西亞:布瓦吉吉
茉莉花革命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濫觴。突尼西亞現在似又出現新一波抗議,而這一切始於中西部卡塞林省首府卡塞林。抗議社會經濟情勢惡化,32歲電視台攝影記者左基(Abdel Razaq Zorgi)自焚身亡。事件引爆示威群眾和安全部隊激烈衝突。左基之死讓人想起同樣自焚身亡的攤販布瓦吉吉。而在左基自焚前,對社會、經濟、政治情勢不滿的左翼抗議人士已展開定期示威,並自稱「紅背心」。
2019-01-04 10:40:39
圖博館
摩洛哥:抗議不休
北部黎伏地區去年出現抗議活動,要求工作機會並加速當地發展,結果有數百人被捕。首都拉巴特(Rabat)去年12月16日出現抗議遊行,訴求釋放上述被捕人士。公、私部門勞工隔天又在拉巴特示威,要求提高工資、改善工作環境。
  利比亞:南方之怒
數個南部城巿出現要求工作機會和促進區域發展的示威活動。抗議人士去年12月8日關閉沙拉拉油田,抗議潮後來在利比亞南部蔓延。聯合國支持的總理沙拉吉後來同意將資源分配給南部。
  黎巴嫩:政治僵局
多個公民團體去年12月中、下旬發起抗議,除黎巴嫩北部的黎波里市和南部納巴蒂葉市之外,首都貝魯特參與人數最多。示威群眾對日益惡化經濟情勢表達不滿,部分地區的活動演成封路和暴力,迫使軍隊介入。示威者提出調降燃料稅、可行公共衛生體系、重新發行國庫券3大訴求。
黎巴嫩去年5月大選後,敵對政治派系至今仍因內閣首長職位分配喬不攏,導致新政府難產,7個月來嚴重衝擊人民生計。
  伊拉克:石油重鎮之火外溢
伊拉克最近數月已數度出現示威,時而波及首都巴格達。去年7月9日以來,中南部什葉派為主省分極不平靜,尤其油藏豐富的巴斯拉省。抗議人士要求提升公共服務、提供就業機會,並終結貪腐,據傳衝突已導致許多人喪生。
巴斯拉的示威群眾去年12月21日封閉通往省政府的道路,要求省長辭職。
  約旦:稅改失民心
約旦去年5月因政府擬調高所得稅而引發民眾示威,時任總理穆爾基8天後辭職,由拉查茲接任。國會通過稅改法案後,去年12月抗議再起,這次是要求拉查茲下台。另外,政府去年5度調漲電價,進一步引發不滿。
  阿爾及利亞:實力展現
南部姆西拉省31歲男子馬裘比去年12月受困30公尺深井中,政府無力救援,他6天後命喪井中。群眾認為政府失職害死人,引爆不滿,更有民眾對官員丟擲石塊。
這起事件之前兩週,動蕩不安的凱比雷區數以萬計群眾因當局中止多項開發案而展開示威。有觀察認為,凱比雷區的示威是反對現任政府的「實力展現」。
2019-01-04 10:42: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