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05 11:39:48| 人氣8,06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麗人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愧是天性樂觀幽默的意大利電影藝術家,羅貝多貝尼尼才能集編、導、演一身《美麗人生》,以孩童天真、幽默的角度,拍出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題材(《穿條紋衣的男孩》則以童真悲憫看屠猶,連《羊男的迷宮》也以童真奇幻看西班牙內戰),要是充滿猶太人情結的美國好萊塢,頂多能拍出《辛德勒名單》(後評)。

《美麗人生》La Vita e bella (199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W2-R9JB0U

導演:羅貝多貝尼尼
演員:妮珂塔布拉斯奇
Giustino Durano
Sergio Bini Bustric
Giuliana Lojodice
劇情簡介
這是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集中營的故事。故事的焦點是由貝尼尼所飾演的基多,來到多斯坎小鎮追求他的理想與愛情,全然不顧法西斯主義之下的政府管制。在這裡,他與小學老師朵拉墜入情網並共築家庭,幾年後他們有了一個小男孩,基多也開了一間夢寐以求的書店。好景不常,在法西斯主義的政府管制之下,一家人失散被關入集中營,爸爸和兒子關在一起;媽媽則被關在另外一處。在殘酷無比的集中營裡,爸爸以玩遊戲的方式讓兒子仍保有童年的快樂與天真……
羅貝多貝尼尼集編、導、演一身,以孩童天真、幽默的角度,來拍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的題材,讓人不斷笑中帶淚,曾創下美國最賣座外語片的記錄,後來被《臥虎藏龍》打破。
《美麗人生》並獲得多項大獎包括:七十一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七十一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歐洲電影獎最佳男主角、凱撒電影最佳外語片.....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Latm0884006

《美麗人生》

【大紀元03年3月4日訊】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意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美麗人生》,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裡找到了一種美麗。
故事很簡單,1939年春天,戰爭的陰麋籠罩著歐洲大地,快樂的猶太小伙子基多為了尋找自己的理想和愛情全然不顧當時法西斯的高壓統治,來到了意大利阿雷佐的斯坎小鎮。不久,一位年輕女子黛麗闖進了他的生活,黛麗是鎮裡的小學教師,她的未婚夫是當地的一個納粹走狗。基多發現黛麗就是他心中的公主,於是他用盡渾身解數,憑著超人的幽默感和機智勇敢,最終贏得了姑娘的愛情。幾年後他們有了兒子可愛的小喬蘇,同時基多也實現了一生中最大的夢想即擁有一家自己的書店,一家三口過著祥和安寧的幸福生活。
然而好景不常,隨著戰爭的升級,這一切都在頃刻間化為烏有,在法西斯主義反猶太政策下德軍在意大利開始瘋狂迫害猶太人,一家人失散被關入集中營,爸爸基多與剛滿五歲的兒子關在一起;媽媽則被關在另一處。為了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免遭罪惡的踐踏,讓兒子的童年只有美好的回憶,在殘酷無比的集中營裡,爸爸以玩遊戲的方式讓兒子仍保有童年的快樂與天真。
基多瞞著兒子說集中營只是一個為他即將到來的生日而準備的一個遊戲,規則是不吵鬧不吃零食,這裡所有的人都是遊戲的參與者,如果小喬蘇表現好的話便可以贏得一份最棒的生日禮物。兒子信以為真,雖然在集中營裡父子經歷了種種磨難,但每次基多都用美麗的謊言哄著兒子繼續玩這場遊戲。
到了最後,爸爸仍然死於納粹的槍下!兒子回到了媽媽身邊,催人淚下。
影片導演堅守“生命是美麗的”原則,表現了一個父親坦然面對殘酷的現實,用一個全世界最美好的“謊言”,為兒子編制了一個快樂的童年。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基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基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裡,就是基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裡的小喬蘇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丑誇張模樣的爸爸。
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不僅沒有削弱電影的思想性,恰恰相反,表現出了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眾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基多在獄中不僅僅是為了兒子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力量也來自於基多自己的內心透露給觀眾的哲學: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遊戲,最後的勝利終將屬於熱愛生活的人們。在集中營那麼讓人恐怖絕望的環境裡,基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基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影片沒有像《辛德勒的名單》那樣直接展示集中營的殘暴和血腥,而是用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觀眾則在笑聲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這也是最令人動容之處。這位慈父身上折射出的光輝能把地獄照亮,使所有人感到生命的美麗。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是由意大利著名喜劇演員兼導演羅貝多•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該片在第71屆奧斯卡提名中共獲得七項,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著劇本、最佳外語片、最佳電影音樂(戲劇類)和最佳剪輯,作為一部非英語電影能在奧斯卡提名中獲得那麼多的提名,其中還包括有電影、男主角、導演、編劇這幾個非常重要獎項的提名,可見其巨大的成功。
除了奧斯卡金像獎以外,該片還曾獲得過總共二十八項國際大獎,在全球佳評如潮。貝尼尼也由此成為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語片拿到奧斯卡影帝的外國演員。他的電影直接、簡單、不做作,而且熱情洋溢、充滿笑容。《美麗人生》是他所執導的第六部影片。羅貝多•貝尼尼在影片中所詮釋的基多(Guido),我們在他身上看不到可悲的一面,他用最直接的方法表達情感,不會因為窮而自卑,不會害羞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他的簡單和純真的感情,總能引人會心一笑。而在集中營中,他知道自己沒有力量去對抗所有的不公平,但他又總有辦法從中取樂,他的一切行動都向著光明面,世界在他的眼中就如同童話一般,而觀眾也嚮往這個童話世界,我們在真實中掙扎,現實是殘酷的,其實只要眼睛一變,就能看到我們的童話世界。

《美麗人生》劇情介紹: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雲籠罩著整個意大利。
  圭多是一個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樂觀的猶太青年。他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向往。他和好友菲魯喬駕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雷佐小鎮,他的願望是在小鎮開一家屬于自己的書店,過上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途經一座谷倉塔樓時,年輕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從塔樓上跌落到他的懷中,原來塔樓上有個黃蜂窩,黃蜂經常騷擾當地居民。多拉想爲民除害,燒掉黃蜂窩,反被黃蜂蜇傷。圭多立刻對她産生了好感,熱情地爲她處理傷口,爲表示謝意,多拉送了一些雞蛋給圭多,意味深長地目送他遠去。
  陰雲密布的意大利,納粹的反動勢力日益強大,墨索裏尼推行強硬的種族歧視政策,圭多因有猶太血統,他開書店的申請屢遭阻撓,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魯喬的工作也久無著落。由于生活所迫,圭多只好在一家飯店當服務員,他以真誠、純樸、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贏得了顧客們的喜愛。
  一次圭多騎車上班無意中撞倒了多拉,兩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愛情的火焰。他不失時機地向多拉表白愛慕之情。
  多拉是某學校的教師,有一天從羅馬來的督學要到學校視察,圭多得知後,竟冒充督學來到多拉所在學校視察。校長熱情地接待他,爲取悅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講臺施展起喜劇演員的才華,惹得學生開懷大筆,令校長和教師瞠目結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魯道夫要去劇院看歌劇,他也買票前往,坐在樓下的圭多始終目轉睛地盯著樓上包廂裏的多拉。起初多拉對圭多的苦苦追求並不在意,但是由于多拉討厭魯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魯道夫一廂情願地舉協和多拉的訂婚晚會。晚會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飯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脫了魯道夫的糾纏,因此贏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鬧翻,離家出走,嫁給了圭多。
  婚後,好事接踵而來,圭多夢寐以求的書店開業了,他們有了個乖巧可愛的兒子喬舒亞。圭多閑來無事時常和兒子玩遊戲,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滿。可好日子沒過上幾年,在喬舒亞五歲生日這天,納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喬舒亞父子,強行把他們送往猶太人集中營。當多拉和喬舒亞的外祖母興沖沖地回到家裏,只見人去樓空,家裏被翻得亂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她雖沒有猶太血統,但她堅持要求和、兒子一同前往集中營,多拉被關在女牢裏,圭多不願意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裏,圭多一面千方百計找機會和女監裏的妻子取得聯系,向多拉報平安,一面要保護和照顧幼小的喬舒亞,他哄騙兒子這是在玩一場遊戲,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爲真,他多麽想要一輛坦克車呀!喬舒亞強忍了饑餓、恐懼、寂寞和一切惡劣的環境。圭多以遊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當解放來臨之際,一天深夜納粹准備逃走,圭多將兒子藏在一個鐵櫃裏,千叮囑萬叮嚀讓喬舒亞不要出來,他打算趁亂到女牢去找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納粹發現,當納粹押著圭多經過喬舒亞的鐵櫃時,他還樂觀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兒子不要出來,但不久,就聽見一聲槍響, 曆經磨難的圭多慘死在德國納粹的槍口下。
  天亮了,喬舒亞從鐵櫃裏爬出來,站在院子裏,這時一輛真的坦克車隆隆地開到他的面前,上面下來一個美軍士兵,將他抱上坦克。
  幕後制作:
  在本片身兼編導演三職的羅貝托•貝尼尼是意大利影壇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本片發揮了高度創意,用妙想天開的方式將一種幾乎已經拍爛的題材——納粹迫害猶太人點石成金,頗有點卓別林喜劇的效果。這種處理彰顯了意大利人開朗的民族性,並且用逗笑效果甚高的奇想將一個看似不可能發生的故事娓娓道來,使人在觀賞時感到內心愉悅,看後亦深覺酸澀。其中,情節編排巧妙和主角個性鮮明居功至偉,貝尼尼和小童星的精彩演出亦處處見火花。貝尼尼因此片榮登奧斯卡影帝,它在世界各地也有極高的賣座。
  花絮:
  •在片中扮演羅伯托•貝尼尼(Roberto Benigni)妻子的尼可萊塔•布拉斯基(Nicoletta Braschi),在生活中也是他的妻子。
  •貝尼尼在獄中穿的衣服的號碼跟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中的一樣。
  •貝尼尼說片名來自利昂•托洛茨基(Leon Trotsky)說所的話。托洛茨基在墨西哥流放時期,得知他要被斯大林暗殺時,他看著花園中的妻子寫出了這樣的話,無論如何:"人生是美麗的。"
  •貝尼尼憑此片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這是奧斯卡曆史上第二次由自導自演的人榮獲表演獎,第一次是勞倫斯•奧立弗1948的電影《哈姆雷特》。
  •睡覺前Guido和Ferruccio開了段關于叔本華的玩笑。叔本華是希特勒最喜歡的哲學家之一。
  穿幫鏡頭:
  •Guido在集中營跟兒子說話的戲,小演員說臺詞時,貝尼尼也同時做口型。
  •軍營中,Dora從床上站起來,去窗邊聽她丈夫放的音樂時,在屏幕左邊可以看見電纜和工作人員的影子。
  •Guido的兒子從藏身之處走出時,他徑直超一個道具走去(並且盯著它)。那顯然是給小演員表演設置的“記號”。
  •Guido通過喇叭放奧芬巴赫的歌劇《霍夫曼故事》(Tales of Hoffman)中的《威尼斯船歌》(The Barcarole)。而事實上因爲奧芬巴赫是猶太人,所以在納粹集中營很難找到他的音樂。
  評論:  
  一部超越常規的黑色喜劇片
  一服醫治戰爭創傷的最佳良藥
  擁有溫暖的質感,清新、達觀,而又生機盎然
  在第7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意大利影片《美麗人生》出人意料地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男演員、最佳原創電影音樂三項大獎,一舉成爲本屆奧斯卡最大的黑馬。象這種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猶太集中營中悲慘生活的電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于《辛德勒名單》。然而天性樂觀幽默的意大利電影藝術家出人意料地從陳舊的創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鮮的東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麗人生》,即在充滿鮮血和死亡的集中營裏找到了一種美麗。
  故事很簡單:活潑樂觀的意大利青年圭多是個猶太人,他來到小鎮阿雷佐遇見了心儀的姑娘多拉,經過幾番巧遇和努力,他終于與多拉結婚,並生了一個可愛的兒子約書亞。可是,好景不長,納粹在約書亞五歲的生日上抓走了圭多一家。爲了不讓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裏,圭多試圖讓約書亞以爲這只是一場遊戲。“遊戲”結束時,圭多慘死在納粹的槍下,而約書亞得到了“遊戲”的最高獎賞。筆者在最近“奧斯卡獲獎電影展”觀看這部電影時發現在座的許多觀衆都哭了,深深被感動了,就像當年《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樣,這次是偉大的父愛榜樣。作爲導演和男主角的貝尼尼知道的話,恐怕不見得會欣慰,一定一臉的苦笑,作爲一個出色的喜劇演員,他要的不是這個效果。
  這絕對不是一場悲劇,從一開始圭多搞笑的出場就可以看出導演想營造一種喜劇的氛圍;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時候種種離譜的舉動,特別是冒充從羅馬來的督學在課桌上跳起脫衣舞的情節將喜劇的因素加強到了鬧劇的程度,有趣的場面甚至不斷貫穿在集中營裏,就是圭多最後被押走處死時,出現在躲在鐵箱裏的約書亞面前的也是一個扮著小醜誇張模樣的爸爸。編導以喜劇的手法表現一個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難道是爲了媚俗大衆不惜而故意削弱電影的思想性。其實恰恰相反,悲劇才是媚俗。貝尼尼這麽處理就是爲了不媚俗,爲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不讓觀衆再沈溺在淺層的感動上。試想,圭多在獄中僅僅是爲了約書亞心靈不受到傷害才故意“欺騙”他的嗎?難道圭多自己不是這麽認爲的嗎:所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一場瘋狂遊戲,最後的勝利還是屬于他們:熱愛生活的人們。就算在集中營裏,圭多臉上始終帶著笑容,只是在給兒子演戲,沒有發自內心對生活熱愛的人,是不會有這種燦爛的、讓人喜悅而充滿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夢是暫時的,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美麗人生》這部影片是由意大利著名喜劇演員兼導演羅伯特.貝尼尼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劇片,除了本屆奧斯卡金像獎以外,該片還曾獲得過總共二十八項國際大獎,在全球佳評如潮。《美麗人生》在美國的票房已經超過《郵差》,成爲美國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外語片。迄今爲止收入已近2300萬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億美元大關,而更令人稱道的是,該片的制作成本僅僅爲650萬美元。 貝尼尼也由此成爲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語片拿到奧斯卡影帝的外國演員, 取得了無數電影人畢生夢寐以求的成功。 貝貝尼1952年出生在意大利的阿裏佐,主要代表作有《一個快樂的傳說》、《不法之徒》等電影,他的電影真實、簡練,而且總是熱情洋溢、充滿笑容 。《美麗人生》是他所執導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視角來反映戰爭的殘酷,而觀衆則在笑聲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時被黑暗所籠罩,我們依然能夠找到美之所在。
  在本片身兼編、導、演三職的羅伯托•貝尼尼是意大利影壇著名的喜劇演員,他在本片發揮了高度創意,用妙想天開的方式將一種幾乎已經拍爛的題材——納粹迫害猶太人點石成金,效果令人絕倒。
……………
專輯1:美麗人生(歌手:梁靜茹)
……………
專輯2:黑鴨子《美麗人生》(歌手:黑鴨子)
……………
日劇 11集 電視連續劇《美麗人生》
……………
韓劇《美麗人生》(又名: 人生多美好,Life is Beautiful )
……………
中國大陸電視劇二十集《美麗人生》(又名《幾度菊花香》)
……………
TVB電視劇《美麗人生》
……………
http://baike.baidu.com/view/30131.htm

穿條紋衣的男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 (20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1g7h-DnKTw

導演:馬克赫門
編劇:約翰波恩
演員:Asa Butterfield/Zac Mattoon O'Brien/Domonkos Nemeth/Henry Kingsmill
劇情簡介
用最純真的雙眼 看盡殘酷的世界
二次大戰期間,八歲男孩布魯諾,因為指揮官父親職務調動而搬離柏林,在這個新地方,每個人都穿著條紋衣,剛開始他對新家全無法接受,因為沒有氣派的裝潢也沒有好朋友,更重要的事多了一股詭異的氣氛…。
一次布魯諾溜出去探險,在樹林內的圍籬內遇到了同樣穿著條紋衣,年齡與自己差不多,住在圍籬後名叫薩謬爾的小男孩。兩人常隔著圍籬聊天,布魯諾覺得他又交到新朋友而高興不已。但他無法理解為什麼薩謬爾永遠穿著一套破爛的條紋睡衣?圍籬裡的生活又是如何的不堪?
直到某一天,薩謬爾告訴布魯諾自己的父親不見了,布魯諾自高奮勇的要進去鐵絲網內幫他尋找父親…。
本片由馬克赫門執導,改編自約翰.波恩同名小說,以八歲孩子童貞的眼光,描述了集中營裡的生活,以及身為指揮官兒子的他,與一位猶太男孩之間動人的友誼。但是,他們兩人跨越種族的友誼,並沒有為兩人帶來救贖,反而讓布魯諾成為父親效忠納粹的代價。《穿條紋衣的男孩》 以童貞的眼光,對歷史鬥爭與暴行,重新做了一次檢討,也對世人警訊戰爭與仇恨無知的可怕。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ben70914798

正巧看了原著,很感人!

這本書是以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書寫,但用詞及認知範圍則刻意局限在小男孩主角布魯諾的觀點及理解程度內,以一個九歲德國小男孩的眼光來看在二次大戰時希特勒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小男孩的父親是效忠元首的忠誠納粹黨員,在事業上力求表現,他升任奧許維茲集中營的司令官,也造成了布魯諾一家必須由柏林舒適的老家搬至波蘭集中營外的荒涼之地,布魯諾在那裏認識了鐵絲網另一邊的小男孩舒謬爾,兩個年幼的小孩其實對於發生在周遭的事是懵懵懂懂幾乎不清楚其意義的,世界及人性對他們來說太複雜了,他們只知道彼此是生命這個階段中最要好的朋友,故事的最後是悲劇性的結局,布魯諾身穿舒謬爾帶來的條紋衣越過鐵絲網進入集中營探險,卻誤打誤撞跟著舒謬爾與一大群的猶太人被關進了毒氣室。讓人看了不禁哭紅了雙眼。
作者的寫法很樸實,利用一段一段短短的章節篇幅將故事時而倒敘時而伏筆,並利用小男孩一知半解的觀點,使得一個簡單的故事充滿了多重的想像空間,故事雖然簡單,人物並不單調,每個人物也巧妙地代表了一些人性的原則及價值觀,書中幾段布魯諾對於目睹不正義的事卻無法勇敢的挺身而出的罪惡感的描寫,也流露了作者深知平凡人人性中的懦弱缺陷,不需大加韃伐的悲憫情懷。
這個故事中沒有甚麼真正的壞人,也沒有甚麼鋤強扶弱的大英雄,有的只是在社會整體價值觀影響下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的施暴者,以及默默承受困境的受害者,還有兩雙代表純真人性的童稚之眼,沒有強烈的控訴,只有將心比心的小小訴求。不過就像書本封面介紹所言,這是一本看了之後就不忍釋手的書,簡單的情節卻將故事的張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不安的氣氛下迎面而來的悲劇結局真是令人掩卷長嘆深思。我想這本書的內容我十年內大概都忘不了。
作者約翰波恩是愛爾蘭人,這本書是為了紀念奧許維茲集中營解放六十周年而作的。類似這樣的題材我讀過的書還有:偷書賊、德語課,同樣也是探討”迫害猶太人”這個發生在二十世紀的人類歷史大醜聞中所牽涉到的種種人性光輝與黑暗,而這一本”穿條紋衣的男孩,是其中最容易讀也最感人的一本。
昨天意外地發現Sun Movie電影台竟然播出同名的電影,正是依據這本書改編拍攝的,只看到結尾,布魯諾的父母知道愛兒命喪毒氣室時悲痛欲絕的部分,感覺電影將這個悲劇及悲慟拍得較外顯,原著中這部分的描寫是很內斂且並不那麼聲嘶力竭地直接的,我比較喜歡原著的感覺,那樣的描寫與表達,會使這個悲劇及傷痛更加深沉且深刻。不過,還是要找機會將影片完整地看過,才能下斷語。
總之,看了一本好書,正好電影台播出這部好片,真是又湊巧又幸福啊!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72633

穿條紋衣的男孩 --- 其實,我們都一樣

「在黑暗的理性到來之前,用以衡量童年的是聽覺、嗅覺以及視覺。」
這是這部片開頭的一段引言,出自英國桂冠詩人約翰.貝傑明(John Betjeman)之口。
對於電影《穿條紋衣的男孩》來說,這句話的確是很好的註解。
在前年吧,我買了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來看。當下買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這本書的內容,反正從封面與書名判斷,猜得到應該是小孩子的故事吧。想說應該輕鬆又好讀,因此就買了。但翻開之後,一切跟預期的落差好大阿。
這本書的確是在講兩個小男孩之間的故事,描繪一段童年的純真友誼,可是故事背景與劇情設定卻讓我嚇了一跳。很好讀沒錯,但心情卻不輕鬆。
透過孩童的眼去呈現當年的殘酷歷史,純真的目光下盡是赤裸裸的辛辣諷刺,因為「童言童語」雖然是不了解狀況的語言,但也是最真實無妄的語言。
結局收得很快,完全不拖泥帶水,但也因為其驟然而止的結束,那股悲傷的情緒在我心頭著實纏繞了許久。
而兩年後,看了電影的此刻,我又回想起當初看完書的深刻感覺。那令人不忍卻又充滿思考餘韻的結尾,我想不管是書還是電影,都讓我心沉重不已。
《角色們》
布魯諾的選角很成功,小演員阿薩巴特費爾德(Asa Butterfield)有雙憂鬱的藍色眼睛,彷彿裡頭有摸不透的深度,藏著冷靜的秘密與孤獨。
對於這世界的一切感到好奇的他,夢想未來要當一名探險家。在片中,布魯諾代表著未受汙染的純真之心,成人的種種主義與教條尚未紮根。
姐姐很明顯就是扮演對照組的角色,童心逐漸社會化、家國化,思想也慢慢窄化、現實化,歷史的文字讓她將可怕的假象深信為無庸置疑的真相。
看到這裡覺得教育這東西真的是太重要了,竟然能將黑的變成白的,莫須有的變成無法動搖的。或許美化己方,醜化彼方,就是歷史之所本、人性之所本吧。
在片中,姐姐把以前抱著睡覺的洋娃娃丟到地窖裡去,房間的牆上掛上領袖希特勒與德國士兵的畫像。
也許是因為長大了,但更可能是她已經失去了童真,提前成為了龐大可怖的國家機器裡的一顆齒輪。
至於布魯諾的指揮官父親則是完全信奉希特勒的軍官,將屠夫的工作視為神聖的使命,以為這是偉大的戰役、必須去執行的淨化手段,目的是讓世界變得更好。
不知道為什麼,他在片中的強勢樣子只讓我覺得他很可憐。
媽媽這角色也是相對於父親的存在。她算是納粹德國下的良知代表,這樣的族群我想應該不算少數,但就是礙於國族主義、礙於軍政的強勢作風,她們只能忍氣吞聲地流淚嘆息。
《對比與諷刺》
這部片充滿了對比和諷刺,不只是角色之間的定位,我們更可以從對話之中來發現價值觀的巨大落差,而這落差的導因是什麼?
所謂的歷史正確,所謂的黨國認同,所謂的種族歧視。
「他們甚至不是人!」「那些煙只是燒垃圾的煙罷了!」父親針對布魯諾和妻子的詢問,說出了這樣的話,而後句中的垃圾很明顯是一語雙關。
「如果你找到了一個好的猶太人,那你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探險家。」家教的這一句自以為幽默的話,但若對照著劇情來看,馬上就變成最荒謬的言論。
甚至在布魯諾與舒默爾第一次的對話中,那些看似天真的疑問的背後推手,就是古今如一的政治和歷史力量。
「這不公平,我整天關在家裡無所事事,你卻可以在這裡跟朋友玩」布魯諾望著鐵絲網後面的舒默爾,脫口說出的這句話,讓人深深地感到心酸。
除此之外,他還把囚衣認成睡衣,把身份編碼當做遊戲號碼,他以為舒默爾口中的整天打架是在玩耍…。
我很喜歡劇情簡介中的這句話:「用最純真的雙眼 看盡殘酷的世界」,這部片真的就是這樣。
《其實,我們都一樣》
也因為這樣,布魯諾與舒默爾的單純友情才更加難得。
兩人這段隔著鐵絲網的友情很觸動人心。雙方都摸不清楚狀況的狀態下所產生的那些對話裡,有一股讓人心疼的氛圍。
布魯諾不明白其實是應該的,因為他本來就不可能知道這些殘酷事實。
他那些疑問所營造出來的只是諷刺性的對比,頂多讓人搖頭無奈。真正令人心痛難過的,是舒默爾一知半解的回答與徬徨無辜的眼神。
他搖搖晃晃著推車的樣子,那穿著過大囚衣的矮小身驅,看起來真的有夠鼻酸的,而看著他說著父親失蹤了怎麼找都找不到的時候,我幾乎就要落淚了。
當然最感動人的,還是最後在毒氣室裡兩人緊緊手握著手的畫面。
我不覺得布魯諾是犧牲者,如果他是犧牲者,那數百萬個被處決的猶太人算什麼,就該死嗎?
他若活著長大,然後成為他父親那一種人,他才真的犧牲了他自己,為國家了犧牲自己原本的人性模樣。
因此我會覺得他的死,某種程度上就像是死諫一樣具有神聖與莊嚴的意義,沒有白活也沒有白死。對於當時國家的作為,他是最有說服力的抗議,也是最堅強的反證了吧。
另外,在穿上囚衣戴上囚帽之後,布魯諾與舒默爾看起來是如此之像,不過就是個小孩子而已。那到底為什麼發展到最後,原本相似的個體非得變成互相仇視的敵人呢?
其實,退去歷史政治文化的外鑠元素,我們每個人不都一樣嗎?
需要愛、需要溫暖與關懷、需要安全與自由、需要肯定與歸屬,對於這些簡單的共同情感,為什麼人類永遠無法和平共享呢?
I don’t know why.
《穿條紋衣的男孩》這部片很棒,可惜當初未能在台灣上映,不過沒關係,沒上映的好片比比皆是,更何況上映的爛片又何曾少過了。
還沒看過電影的朋友們,不妨先看小說,內容更加豐富詳盡,看過電影的各位當然再看小說也可以啦,只是要準備再承受一次悲傷喔。
《穿條紋衣的男孩》,一部很難過卻又很美的電影,推薦給您。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72966

2008-04-16 23:22 《穿條紋衣的男孩》:集中營的感人

  被我視為這幾年最棒的兒童文學《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 中譯本《 穿條紋衣的男孩》終於要在四月底出版囉 (皇冠,2008)。我一定要推薦給大家,它的電影版已於去年開始拍攝,我相信它上映之時,將會有如《追風箏的孩子》那般,感動觀眾們的心靈。 
  這本來自愛爾蘭的著名小說《穿條紋衣的男孩》,在這幾年獲獎無數。如果你不敢翻開《追風箏的孩子》的戰爭殘酷與露骨罪贖,那麼《穿條紋衣的男孩》將會給你全然不同的閱讀經驗。你會像我一樣內心充滿了驚異:為什麼故事裡沒有可怕的景象,腦中卻會浮現出令人無限悲涼的戰爭浩劫?為什麼筆觸如此簡單、篇幅又輕薄的作品,卻仍然讓我——不停地——思考其中的深意?
  就如同以前我介紹王爾德的童話《漁夫和他的靈魂》,明明是童話故事,裡頭卻有著深刻的寓意,大人們閱讀這些作品所受的震撼,遠遠超過原本所以為的,我們甚至無法向孩子們解釋,故事裡的兩位男孩,那些天真無邪的對話,卻揭示了一幕幕冰冷的殘酷現實。孩子們用善意解讀的世界,竟然是如此的腐臭而無情。直到小說結尾,兩位男孩說:「你是我這輩子最好的朋友!」——高興地,手拉手走進毒氣室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生命即將到了盡頭,讀者們眼睜睜,看到歷史的錯誤是如何發生,對比孩子的純真性情,結局那一刻,讀者們內心一酸,不由得潸然淚下。
  《穿條紋衣的男孩》的故事背景是二戰期間,描寫了德國司令官的兒子與集中營裡一名猶太兒童,兩位九歲小男孩之間奇特而真摯的友誼。雖然被圍著高高的鐵絲網所隔開,這兩位男孩卻對彼此好奇,透過鐵絲網互相分享生活的經歷,直到其中一位,從一塊鬆動的鐵絲網下爬進集中營,穿上了另一套相同的條紋衣服,當這兩位孩子終於可以一起嘻玩之際,讀者們知道,故事也將一步步走入令人不勝唏噓的結局。
  姊姊告訴小男孩:相反的人住在圍籬這邊,猶太人住另一邊,而兩邊的人根本合不來。但是小男孩不懂,想問姊姊:「難道不能有個人,來讓他們在一起生活嗎?」——小男孩只曉得,他最好的朋友住在鐵絲網的另一邊,他的好朋友日漸消瘦、眼窩凹陷,他想要拿巧克力給他吃。
  兩位小男孩是相反的種族,卻有著同一天的生日,也死在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時候兩人的手緊緊地握著。作者對這兩位小主人的刻意安排,似乎是想在人與人之間互不相容的一場屠殺浩劫之中,預示著某種命運的聯繫。其實,並沒有哪一種人比另一些人優越,敵人孩子的死亡與自己孩子的死亡,同樣是失去親人的悲痛,並沒有什麼不同,也正是這樣的體會,歷史中的這些遺憾才不會重演。我推薦網友們細細品讀這本小說,它的字裡行間,沒有以上我所寫的沉痛與悲哀,它也沒有刻意煽情的催淚瓦斯——然而,這樣一部童言童語的作品,竟然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而寶貴的歷史課。
http://blog.xuite.net/sinner66/blog/16673050

穿條紋衣的男孩:讀者也掉入的陷阱

這本書,只花一天時間看完,卻得花三天的時間才能回魂,所謂回魂,就是讓自己願意接受這樣的結局或安排。其實打一開始,知道是納粹時代的故事,就不可能有太多美滿的期望,尤其故事又是透過天真孩童的眼光。
但該怎麼說呢?在相關歷史經驗中,讀者一般接觸的多半是被迫害的猶太民族,大人或小孩的角度云云,或是其他二戰中與德國敵對的回憶小說,然作者約翰.波恩只用一個德國九歲小孩布魯諾的喃喃自語,以及一道長得看不見盡頭的鐵絲網,就述說了一個哀怨動人的故事,然最見功力的是從書中任一角落,看不到醜陋的文字和苦楚的詞句,一章節一回合,預留給讀者廣大的想像空間,最後,讀者不小心就掉入作者安排的陷阱之中。
這樣的一個故事,我只想問,你相信嗎?我想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中的確有的,甚至你也會去想,接下來呢?千頭萬緒,但你都只能憶測,因為這就是約翰.波恩要你做的。比起近年來許多大部頭書,拉拉雜雜喋喋不休,一言一語箝制讀者奔騰的想像,這本書無疑是一股清流,而且回味已是最顯要的功能了,其餘的,自己挖掘了。
http://tw.myblog.yahoo.com/yenling49707/article?mid=2039

沒有真的世界--羊男的迷宮

看這部電影的感受很微妙。不是沒有想法,但是能夠說出來的來來去去就只兩三句話。有驚喜,也有失望。看到了很多東西,出來時腦子卻空蕩蕩地。直到今天上網蒐集一堆影評啦、典故啦,才慢慢拼湊出一點樣子。不過很短,很瑣碎就是了。
「羊男的迷宮」故事分成兩線交織。一邊是西班牙內戰政府軍與游擊隊的鬥爭,另一邊則是小女孩接受迷宮中羊男=牧神潘恩的指示,執行三項艱難的任務。
最後兩邊在迷宮中交會,血液淌下火光衝上,帶出一表一裡的雙結局。
現實與夢幻,好像牧神的雙角一樣各自伸展,卻又相連不離。
將任務對象與內戰、獨裁政權背景相比:
最初的蟾蜍魔盤據樹根使得大樹枯萎;第二項的瞳魔則是即使擁有滿漢全席,卻連一兩粒葡萄都不許小孩吃,就像獨裁者任由國家衰敗,民不聊生,只求自己榮華富貴的貪婪嘴臉。
佔據磨坊的最高長官維達上尉,自大的軍事強人,毒辣起來連小孩子也不放過,正似瞳魔食嬰。
而即使他多疑成性,眼皮底下依舊藏了兩個臥底,跟把眼睛藏手裡的瞳魔一樣視力欠佳啊。
最重要的,上尉就是個獨裁者。
結局他想把懷錶傳承給兒子卻被一槍爆頭,正如西班牙獨裁者想藉由繼承延續政權,後繼的王子卻改行民主制度一樣諷刺。
牧神本就亦正亦邪,雖掌管大地土木,形象卻過繼給惡魔撒旦。
因此當小女孩全心全意相信它時,我反倒一陣寒慄。
將牧神套上「獨裁者」的帽子來看,它那高明的演說力,初始的謙卑低姿態到後期的專擅強硬,十足政客。
小女孩不得上尉繼父疼,母親難產死亡,疼愛她的管家又連夜潛逃,牧神還要她獻祭自己的親弟弟,她能相信誰?
小女孩的魔幻經歷在上尉眼裡是一場空,可是曼陀羅根、粉筆通道又的確存在,觀眾該相信誰?
政府軍濫殺殘暴,游擊隊同樣手下不留情,人民又要相信誰?
懷疑,恐懼,不確定的世界,沒有真的世界。
除了對片中高超美術設定始終看不夠的貪心,看完「羊男的迷宮」我感到寂寞與空虛。
http://blog.roodo.com/simmmons/archives/2995805.html
 
羊男的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 (2006)

導演 葛雷摩·戴托羅
編劇 葛雷摩·戴托羅
主演 Ivana Baquero/Doug Jones/Sergi López/Maribel Verdú
音樂 Javier Navarrete
攝影 Guillermo Navarro
剪輯 Bernat Vilaplana
1944 年,內戰烽火籠罩下的西班牙, 11 歲的少女奧菲莉亞,跟隨懷孕的母親投靠繼父。脆弱無助的母親嚴重害喜,在佛朗哥將軍法西斯政權下擔任軍職的繼父,負責整肅鄉間游擊隊,手段殘暴冷酷。生活在肅殺氣氛中的奧菲莉亞,只能在恐懼中躲進自己的幻想世界裡。在森林的深處,奧菲莉亞誤闖巨石迷宮,竟然發現自己的幻想成真!在迷宮裡 ,她遇到了神祕古怪的羊男 。外型嚇人、內心溫柔的羊男告訴她,她其實是地底王國的迷失的公主,整個王國都在等待她回去。只是,奧菲莉亞的歸鄉之路並不簡單,如果想回到地底王國,恢復公主身分,她必須先完成三項艱難的任務…。
【羊男的迷宮】全片風格魔幻綺麗,充滿童話色彩,從 2006 年開始就橫掃全球各大獎項,包括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坎城影展、英國演藝學院獎、西班牙哥雅獎,以及各大影評人協會年度獎項。上映九周在美總票房已超過三千兩百萬美金,突破台幣十一億三千萬元 ( 資料來源 boxofficemojo.com ) ,在美仍持續熱映中,連 一向嚴格的「娛樂週刊 Entertainment Weekly 」也將 《羊》片評為「足以媲美《 魔戒 》的華麗童話,奇幻冒險的最高境界!」《羊》片同時也得到影迷超高人氣的支持,電影權威網站爛蕃茄也給予幾近破天荒的 97/100 高分,另一電影重要網站 IMDB 上有多達兩萬九千名網友投票給《羊》片,評分高達 8.5/10 分,更被列為該網站影迷票選「影史 250 部佳片」的第 57 名。( 資料來源 :BOXOFFICEMOJO 、 IMDB 網站,統計時間至 2007 年 3 月 7 日為止。 )
喬勒蒙‧迪‧多羅說:「我相信這世界上一定有人認為,因為某些理由殺死他人是很正當的行為,即使滿手血腥,夜裡也可以安穩的入睡。這是一個令人傷感的事實,但也是的確存在的事實。」奧菲莉亞的幻想世界同樣不平靜,當中有嚇人的大蟾蜍、有吃人的妖怪,還有神秘的羊男,喬勒蒙‧迪‧多羅說,羊男在神話中本就亦正亦邪,「他象徵著大自然的力量,沒有人類世界的算計,完全是中性的、沒有偏頗的力量。他就像是個使者,替奧菲莉亞打開了另一個世界。」
故事中對於現實部分的各種細節都相當考究,完全參考西班牙內戰時期的史料訂製而成,包括片中軍人所穿的軍裝、使用的汽車、各種武器槍械等等。而在幻想世界的部份,則故意使用各種童話故事中的經典元素,比如說絕對不能吃的食物、三道秘密的窄門、長有小翅膀的精靈,但每一項又都隱約透著陰森的氣息,喬勒蒙‧迪‧多羅說:「幻想世界並非奧菲莉亞躲避的淨土,而是另一種挑戰。因為我相信所有的童話故事最後只有兩種選擇:戰勝故事中的怪獸,或是朝更深更神秘的地方繼續前進。」
羊男的迷宮籌備期很短,只有三個月。不過喬勒蒙‧迪‧多羅早在劇本完成之前,就開始描繪場景以及人物,他都自己用素描的方式呈現第一稿,「我的畫風深受插畫家亞瑟‧雷克漢影響,他筆下那帶有靈氣又有點詭異的美麗世界,是這部電影的靈魂,」與他長期合作的美術指導與攝影師,也都相當熟悉他的風格,「我們只用了幾天就把場景整個設計出來,各種現代的、傳統的媒材與方法我們都用,他們很清楚我要的是什麼,我們很快就被自己創造出來的世界吸引住了。」
喬勒蒙‧迪‧多羅用了許多經典母題來建立電影中的童話世界,童話世界中的每一個人物,與現實世界中的人物都是相對應的,羊男則是整個故事中的重點,身上的特殊造型是用發泡材質製成的,羊角則是玻璃纖維所做,扮演羊男的演員道格瓊斯每天都要花超過五個小時變身,他控制羊男頭部的下半部,羊男臉部表情像是眨眼、眼珠轉動等,都是由鏡頭外的技師,以事先裝在羊男頭部中的機器遙控,配合劇情的需要以及演員的動作,創造出栩栩如生的動態。
【羊男的迷宮】從 2005 年 10 月份開始,在馬德里近郊搭景拍攝,總共只花了 11 個星期。那是西班牙近十年來最乾旱的夏天,郊外綠地幾乎都呈現一片枯黃,導演說,鏡頭左避右避,都躲不掉大片的乾枯景象,造成拍攝上的極大挑戰。除此之外,整部影片的工作進度都相當順利,演員、劇組與導演之間相處也極為融洽。
【羊男的迷宮】在 2006 年坎城影展首映時,現場觀眾鼓掌長達 22 分鐘,導演回想,那真是美麗的畫面。製片說,羊男是導演所有個人心血的投入,之前的地獄怪客、devil's backbone,喬勒蒙‧迪‧多羅都是藉著漫畫式的人物與情節,以誇張的手法來展現他個人的想法,羊男的迷宮更是他從小就深埋在心中的故事,幾乎等於是他成長過程中的全部累積。這些影片的主題都是道德抉擇,描述意識形態如何形成人與人之間的屏障,影片中也傳達了他對於政治的控訴,但表現手法又不流於說教,依舊以完美的懸疑、奇妙的敘事技巧,把故事說得出神入化。
製片說,喬勒蒙‧迪‧多羅的腦子永遠不會停,他總是有辦法在最困難的時候,用最簡單、最聰明的辦法,把所有麻煩的問題全部處理掉。每一場戲中都有導演的巧思,所以當他白紙黑字把故事寫下來時,每個小細節都那麼渾然天成,這是一部讓你不知不覺感動落淚的電影。
【導演喬勒蒙‧迪‧多羅】
與艾方索柯朗(《哈利波特:阿茲卡班的逃犯》)、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 (《火線交錯》) 並列為墨西哥影壇新世代最具創作爆發力的導演喬勒蒙‧迪‧多羅,1993 年以電影「 Cronos 」打響國際知名度,該片獲得坎城影展影評人特別獎、墨西哥奧斯卡多項大獎。之後他在獨立製片或好萊塢大製作之間都有相當突出的表現,影片中多帶有他最擅長的哥德式風格,他尤其懂得如何將陰森恐怖化為視覺上的享受,進一步挖掘人類內心最深層的恐懼。
【羊男的迷宮】是喬勒蒙‧迪‧多羅最新的奇幻作品,藉由一個小女孩在西班牙內戰時期的生活,將他從小就深藏在心中的無盡想像,完整呈現出來。喬勒蒙‧迪‧多羅說,墨西哥在西班牙內戰時期,毫無限制地接納來自西班牙的政治難民,當中許多人都是名重一時的個各領域的知名學者、作家,這些人的作品、言論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墨西哥日後的人文發展,他自己也深受啟發。2001年時他的作品「 the devil's backbone 」,也是用一個小男孩的眼光來看西班牙內戰。拍攝「刀鋒戰士 II 」時,喬勒蒙‧迪‧多羅正式開始籌備【羊男的迷宮】,一開始就把影片定調為童話故事,當中充滿了最原始的血腥、殘酷、暴力,卻也有最溫暖光明的愛與希望,「我從小就愛看童話故事,但是等我看過原版的格林童話,以及安徒生童話和王爾德的故事之後,卻發現當中總是存在著某種形式的暴力、虐殺。我試著把這些元素都統合在影片中。」
喬勒蒙‧迪‧多羅的好友阿芳索也非常喜歡他的想法,「我們從念書的時候就在一起做白日夢,整天想著拍電影,到後來一起拍電視影集,一起籌錢資助對方當導演。他太了解我在想些什麼,他總是說『真想趕快看到你的下一部電影。』」他說,我們需要的就是一個舞台,讓想像力盡情奔跑。 
伊凡娜‧巴吉羅 Ivana Baquero (飾奧菲莉亞)
2005 年在前置作業中,選角總共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其中小女主角奧菲莉亞花了最多時間,終於選定了 11 歲的童星伊凡娜‧巴吉羅,她之前演過許多電視劇中的小配角,導演說,她的很多角色真的都太小了,戲份少到幾乎讓人忘了她的存在,然而「任何人在接觸過她之後,馬上就會發現她的聰明全都表現在言談之間。不選她,我實在沒有第二人選。」喬勒蒙‧迪‧多羅說,他跟很多童星合作過,伊凡娜絕對是當中最傑出的,她的演技是至今他所看過最精采、最專業的。
伊凡娜說,奧菲莉亞從小跟著媽媽一起住在城市裡,但是突然之間,她一下子被丟進陌生的環境,她自然很害怕,她的身邊充滿了戰爭與死亡,她內向害羞,但是又聰明而勇敢。羊男的世界是就是她躲避現實的最佳庇護所,她本來就喜歡閱讀童話故事書,腦子裡也充滿各種想像,王子公主、巫婆仙女,羊男的出現如同她的美夢成真。
伊凡娜說,導演在拍攝前兩個星期開始找她聊天,談的都是奧菲莉亞這個角色,讓她更能夠融入故事。她覺得導演好像一本攤開的書,什麼都知道,而且非常聰明,「我希望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很多事情。」她也很喜歡看著戲外和藹可親的羅培茲,在劇組現場一點一點的變成戲裡殘酷冷血的繼父維達上校:「洛佩茲本人很好玩,很風趣,但是維達很嚇人。第一次見到他演戲,我都不敢相信那是同一個人。跟好演員合作,真的學到很多東西。」
賽吉‧洛佩茲 Sergi Lopez (飾維達上校)
洛佩茲認為,他所扮演的維達上校才是故事中唯一的怪獸。他說導演讓他自由發揮,他也很高興自己有這樣的機會,挖掘以前沒想過的另一面。導演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讓洛佩茲演出上校,他甚至在劇本還沒完成之前就已經加入劇組,製片與導演很早就專程前往西班牙拜訪洛佩茲,洛佩茲要求先讀劇本時,導演坦承以對「還沒有劇本,只有一個想法。」聽完導演的粗略構想之後,洛佩茲就決定要參與演出,最後一等就是一年多。製片說,只有真的很喜歡這個故事的人,才能這樣等待下去。
洛佩茲說,維達上校是他扮演過最邪惡的角色,以往他都習慣拿到劇本後再為角色增加一點個性,但這是第一次他覺得自己只要好好照著劇本演就好了,因為實在寫得太完整了。維達上校是個瘋狂而無理性的人,讓人難以捉摸,防不勝防。雖然這樣的性格來自父親的影響,但這並不足以作為他殘暴的藉口,影片中也並未替法西斯辯護,反而用相當極端的手法呈現出其真面目。
瑪莉貝爾‧維爾德 Maribel Verdu (飾管家瑪賽迪斯)
瑪賽迪斯則是影片中小女主角奧菲莉亞最親近的人,瑪莉貝爾認為,瑪賽迪斯應該是在奧菲莉亞身上看到自己過去童真的一面,她們兩人都隱藏著無人知曉的秘密,兩人都想躲避眼前的世界,逃往另一個國度。
瑪賽迪斯悲傷而純淨,不多話,永遠很安靜,在角落默默觀察。她表面上是維達上校的管家,實際上卻是游擊隊員的內應,在面臨生死關頭時,她才發現自己有多堅強,是個不折不扣的鬥士。而在奧菲莉亞的媽媽死後,小女孩也終於開始為自己的命運奮鬥,她很傷心,也很寂寞,但弟弟的誕生為她延續了母親的生命,她試圖從維達手中救出弟弟,讓弟弟遠離那個陰森的世界,她比維達勇敢,卻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道格瓊斯 Doug Jones (飾羊男/瞳魔)
片中所有成人演員都由導演一手挑選,在導演的手中,他們的戲路全部都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扮演上校的洛佩茲擅長的戲路是輕喜劇,演出管家瑪賽迪斯的瑪莉貝爾以往多半習慣性感角色,飾演媽媽卡門的雅莉亞達娜則通常演出獨立堅強的現代女性。只有道格瓊斯,仍然是導演的御用怪獸,「我的電影裡總會有一個怪獸,道格是最佳人選。」道格瓊斯跟喬勒蒙‧迪‧多羅合作多年,已有深厚默契,道格說:「我太知道導演要的效果,只有我能夠在全身穿滿幾公斤重的特殊造型的狀況下,還能聽得進去導演的指示。」
【配樂介紹】
導演找來 devil's backbone 配樂哈維爾‧納瓦勒得再度合作。在影片開鏡前,他事先送了一些音樂作品給負責擔任電影音樂創作的西班牙籍音樂家 Javier Navarrete 聽,希望能刺激 Javier 的靈感,還附帶要求他創作一段搖籃曲,導演覺得這段搖籃曲除了是要讓影片中的 Maribel Verdu 哼給歐菲莉亞聽的曲子,他也認為透過這段搖籃曲來定義這個神話故事是絕對必要的。
在 Javier 為影片所譜寫的搖籃曲中,他讓不斷上揚的鋼琴旋律,分別與一個簡單的人聲,小提琴樂聲或是交響樂聲交互的盤旋,而他也在這段樂曲裡放入了小女孩渴望幸福與美麗的心情,而這段搖籃曲隨後影響了整部影片的音樂走向,最終,華麗、詭譎的華爾滋成了影片的另一個主軸樂風。反覆聆聽本片的音樂,你會驚覺原本只是一段簡單的搖籃曲,卻慢慢的從溫暖、天真的基調中漸漸滲出了邪惡且讓人驚懼的感覺,最後竟然還變成了一段命運交響曲。賈維爾把主旋律設計得有如搖籃曲,又加入了西班牙北部凱爾特人的悲傷樂風,以此為基本元素,在為每個場景、每個人物設計專屬的一段旋律。全片音效則由 city of god 老班底馬丁‧赫南德茲負責,赫南德茲為了完整呈現現場音與環境音,準備了上千條的音軌,烘托出導演想要的厚實宏偉,又充滿童話浪漫色彩的效果。
【特別介紹:金獎特效團隊 CafeFX】
負責本片所有特殊視覺效果的 CafeFX 公司,是目前世界首屈一指的電影特效好手,過去的知名作品包括「金剛」、「明日世界」、「決戰異世界」系列、「萬惡城市」、「飛機上有蛇」、「龍騎士」、「惡靈戰警」等,尤其擅長處理帶有奇想風格的誇張效果,並曾以「金剛」獲得 2006 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特殊效果獎的肯定。本片充滿童話奇幻色彩,當然少不了出神入化的精采特殊視覺效果,例如地底王國的神祕宮殿、漫天飛舞栩栩如生的小精靈、隨意穿越空間的任意門等等,無不色彩斑斕、妙不可言。
【關於西班牙內戰】
1936 年,西班牙左派政黨組織在大選中獲勝,開始進行打擊法西斯主義勢力的改革運動。同年夏天,佛朗哥將軍帶領法西斯國家主義黨發動叛亂,西班牙內戰於是開始,直到 1939 年,左派政府軍失敗,佛朗哥所率領的法西斯軍隊獲得勝利,他所建立的獨裁政權,統治西班牙直到他 1975 年去世為止。影片中所設定的 1944 年,雖然內戰已經結束,但殘餘的左派游擊隊仍然四處出沒,維達上校所擔任的任務就是要把這些游擊隊趕盡殺絕。
有影評認為,導演喬勒蒙‧迪‧多羅藉由【羊男的迷宮】,重演了一遍當時的政治時空:軟弱無力的母親,有如當時被佛朗哥政權架空的西班牙皇室或教會;同情游擊隊,卻礙於現實必須向軍隊低頭的醫師,則是因國際情勢而不得不與佛朗哥合作的美國政府。而母親所生下的小孩,被比擬為佛朗哥指定的唯一皇室繼承人卡洛斯一世,本來佛朗哥寄望卡洛斯一世可以延續他的獨裁政權,沒想到卡洛斯一世一上台,就展開民主改革,剛好呼應影片當中維達上校一心一意期待新生兒繼承他的姓名,卻難敵命運捉弄,終究無法看到孩子長大成人。此外幻想世界中的大蟾蜍、小精靈、食人怪等,每一段冒險都影射西班牙當時的政治局勢。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07/03/Labyrinth/

羊男的迷宮 --- 永不妥協的純真

        看完了這部在網路上佳評不斷的「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也瀏覽了網友們的精闢分析與評論,發現好多看電影時沒注意的點,再回想本片的故事情節,有些地方深入思考後,的確更覺好看。   
       「羊男的迷宮」的導演是墨西哥裔的吉勒摩戴托羅,導過「刀鋒戰士二」與「地獄怪客」,地獄怪客雖是改編作品,但劇本是出自吉勒摩之手,而他這次又身兼羊男的編劇和導演,寫劇本功力值得肯定。
幻想與真實 
        這部片最大的討論點就是幻想與真實之分,在片中虛實交替,童話與真實並存的拍攝手法,讓人不禁懷疑是否童話的一切皆為奧菲麗雅的幻想,但我覺得若說童話世界不存在太過殘酷,小女孩最後死於迷宮內的結局不免沉重萬分。
        童話讓生命得以延續,讓想像力與魔幻自在飛翔,逃離現實的悲苦。   
        事實上,探討是虛是實沒太大必要,因為本片就是讓童話與現實對比,來顯出衝突與嘲諷點,女孩的純真與自由意志,與上尉的殘忍和固執服從,是最大的對比,前者是不輕易服從的童話公主形象,而後者則是法西斯黑暗暴虐的象徵。   
        預告片裡那三句詞,我覺得是此片一個很好的註解:
       「在黑暗中,仍可見到光明,在痛苦裡,或許藏著美麗,在死亡中,也能處處生機。」   
        即使在佛朗哥將軍法西斯政權之下這麼黑暗的世界中,仍有人性的光芒閃耀著,那位醫生不惜反抗背叛上尉,只為了守護心中的正義公理,直到死前都還昂首闊步不畏懼。  
        奧菲麗雅的母親,懷了上尉的孩子,因此被接來和他同住,但上尉看重的卻是他未出生的兒子,從他的言語和眼神,她難道不曉得他的心意?   
        但在那個混亂時的女人,為了求生存只能忍耐和等待,就像「投名狀」裡的嫂子一樣,誰有權力就誰能給予保護,忍氣吞聲也要挨過去。   
        無疑的,奧菲麗雅的母親是不快樂的,她的生命在殘酷的現實中閃爍如芒火,唯一的寄託就是肚裡的孩子,聲聲的喊叫呻吟中,只為了最後的希望,痛苦的犧牲,成全了下一代的美麗。   
        本片中那些殺戮與虐待的畫面,非常血腥逼真,死法悽慘,但新生命延續著死亡的除了奧菲麗雅的母親外,就是她本身,選擇了保護弟弟不讓他流血的後果,就是自己死亡之途。   
        但是善良純真的自我選擇,讓她回到地底童話世界裡,成功恢復了公主的身份,而到死前都還依著自己的意念行事,不屈服於權威與教唆,也是奧菲麗雅的個性的典型。
黑暗與光明
        不管在現實或童話中,黑暗和光明是並存的,乃一體之兩面,這也是本片的重點之一,黑暗的法西斯政權裡,殺戮與處決像打蚊子一樣輕鬆自然,那樣恐怖的境地中,還有善良的人性與不顧一切的兄妹情存在。   
        童話裡的牧神羊男雖然溫柔和藹,但施起命令咄咄逼人,有威脅也有恐嚇,白色食人瞳魔的殘忍與追逐,令人毛骨悚然到捏把冷汗,樹根下大蟾蜍的自私與可怕,都說明了童話故事不是美好的天堂,也有重重挑戰與犧牲。    
       「羊男的迷宮」裡現實世界壟罩在一片灰暗色系,地底童話世界卻色調暖和明亮,讓我想到了「地獄新娘」裡的人間與地獄一樣是暗與亮的配置,那裡的人間是沉悶無生氣,而陰間卻是充滿熱鬧派對,對比強烈。
        最後不得不提一下那隻巨大的蒼白食人瞳魔,手眼協調的獵食姿勢,實在是很聳動突出,整隻怪物的形象很鮮明令人難忘,不像其他魔幻電影裡的怪物總是半人半獸,了無新意。  
        更令人震驚的是,扮演牧神羊男與食人瞳魔的人,竟是同一演員:道格瓊斯,導演吉勒摩的御用怪獸,而且早在1997年的「秘密客Mimic」裡就曾演出噁心的大蟑螂,讓人驚嘆,這不也是一種戲路阿! 
       「羊男的迷宮」,是一部善與惡交織,光明黑暗並存的成人魔幻童話,裡面充滿象徵意涵與對比巧思,值得一看。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6472992

羊男的迷宮 :: 不是你想的那種魔法電影

本來以為會是一部像「哈利波特」或是「魔戒」之類的奇幻電影,所以選了一個天氣還不錯的下午,坐在螢幕前想要好好被娛樂一下,看預告應該會有不錯的特效可以看吧!
但是,我錯了!這不是一部想像中那種可人的電影,雖然主角是個小女孩,但電影本身卻不適合小孩觀賞,說它是部奇幻電影,不如說它是一部用奇幻包裝的類「辛德勒名單」的片子。
故事發生在西班牙內戰剛結束,一些異議份子躲進了山區繼續抵抗新法西斯政權,影片開始小女主角歐菲莉亞(Ofelia)的媽媽帶著她和肚裡的小孩,投奔改嫁後的軍人上尉維達(Capitán Vidal),愛看童話書的歐菲莉亞始終無法接受現實,更無法開口叫維達「爸爸」。維達其實一點兒也不關心這對母女,他只關心肚裡的小孩是否能夠順利生產,他對付異己的手段殘暴且不問對錯,但包括他的醫生和管家,在私底下都與躲在山區的異議份子互相連絡協助,維達怎麼也想不到,在他的眼皮下居然還有人可以暗渡陳倉。
小歐菲莉亞的生活過得既封閉又孤單,但她在無意間遇到了精靈和羊男(影片最後透過鏡頭才揭露是幻想) ,得知自己是地底王國的公主,而且必須通過三個考驗才能重返地底王國。第一個考驗是餵住在樹底的蛤蟆吃三顆魔法石,然後從牠的肚裡拿到一把金鑰匙,第二個考驗是拿著那把金鑰匙到吃童男的宴會廰裡偷一把短刃,但歐菲莉亞忘了羊男與精靈的告誡,偷吃了宴會上的葡萄,壞了規矩,所以羊男很生氣的不讓她重返地底王國,要她跟凡人一樣老去消失在世間。
歐菲莉亞的命運從此刻開始急轉直下,母親難產去世,疼愛她的管家梅塞德絲(Mercedes)也因為臥底東窗事發而逃走了,這時候羊男又現身給了她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考驗,要她抱著剛出生的小弟進入迷宮裡面,當羊男拿著那把匕首準備用小弟的鮮血當做歐菲莉亞重返地底王國的條件時,歐菲莉亞斷然拒絕這項請求,寧願自己留在世間,也不願意犧牲小弟的性命,此時尾隨在後的維達抱走了嬰兒,給了歐菲莉亞一槍,歐菲莉亞通過了她的第三個考驗,重返地底王國。
整支影片的拍攝和服裝都呈現冷調的色彩,幻想與現實交錯的劇情,令人有種魔幻寫實的感受(拉美小說和電影常見手法),看完整部片會讓人有喘不過氣的感覺,就像看「辛德勒的名單」或是「戰地琴人」給我的感受一樣,有些鏡頭很直接的呈現殺人或被殺的樣子,都讓我忍不住摀起了眼睛,因為實在太殘忍了,所以這部片真的不適合小孩觀賞。
http://www.wmfield.idv.tw/376

為愛朗讀 The Reader  (2008)

導演:史帝芬戴爾卓
編劇:徐林克
演員:凱特溫絲蕾/雷夫范恩斯/阿歷珊翠瑪莉亞羅娜/珍娜特韓
劇情簡介
凱特溫絲蕾因為本片勇奪2009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和英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等三項大獎。
二次大戰後的德國,15歲的青少年麥可邂逅大他21歲的公車剪票員漢娜,展開一段充滿肉體歡愉和求知若渴的兩人世界。為了滿足原始肉慾本能,麥可不得不答應文盲漢娜的要求,唸書包裡的世界文學名著給她聽,無論是澡盆裡共浴的私密時光或床邊的戀人絮語,都參雜荷馬、托爾斯泰、海明威和契訶夫活化生姿的想像世界。
長大的麥可(雷夫范恩斯飾)研讀法律系,卻在某次參與法庭實習時,意外發現漢娜坐在被告席上,成了二次大戰的戰犯,而且還是個文盲,內心充滿掙扎的他,將如何面對一切…。
《時時刻刻》導演史帝芬戴爾卓再次改編文學作品,小說由德國法學家兼法官的Bernhard Schlink撰寫,中譯本名為「我願意為妳朗讀」,講述了36歲的公車售票員漢娜,與15歲青年麥可之間的畸戀,小說不僅有激情的性愛,也有對人生及成長的詮釋,以及對歷史與現實的反思,也對人性與自由做了一番探討。
女主角原本是妮可基嫚,但在檔期時間等因素下換角,改由凱特溫絲蕾出任,在片中飾演一個複雜的角色,誘拐小她十幾歲的少年,談一段從「唸書」開始的微妙姊弟戀。
導演一開始希望能夠找到德國年輕演員來詮釋片中早熟的少年麥可,他看到大衛克羅斯之後,他覺得大衛是最佳人選,但是大衛的母親卻不希望演戲影響到大衛課業,除非他能證明自己兩者兼顧,於是大衛用功拿到全A,來讓母親答應他參與演出。
德國人大衛克羅斯不僅要背台詞,還必須學習使用純正流利英文來念對白,同時他還學了拉丁文以及希臘文,以便能夠念出劇中的經典名句。
影片短評(楨:本片愛之主題佳外,意識流手法和忠於職責vs戰犯審判亦佳)
女主角演技沒話說,又參雜好多小說,很有味道的電影
凱特演技完美內斂 故事感動人心 全片幾乎只有一個缺陷:學什麼英文呀!!明明是德文才對...
仔細把它看完,就會懂它的故事
絕品!不必多言!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ren70976051&channelid=CH60

為愛朗讀 --- 情理法,孰輕孰重?

這部《為愛朗讀 The Reader》入圍了200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與「最佳女主角」,最後凱特溫絲蕾順利抱得了「最佳女主角」的大獎。
與《真愛旅程 Revolutionary Road》相比,我比較喜歡《為愛朗讀》。
雖然兩部片都讓凱特發揮了精湛的演技,但《為愛朗讀》有更大的劇情波濤起伏著,更深入宏遠的議題探討,更不勝唏噓的餘韻和後勁。
我覺得如果這屆金球獎,凱特以此片報名「最佳女主角」,也一定會得獎的吧。
除了為此片所做的犧牲之外,如激情裸露鏡頭,和憔悴老妝模樣,凱特在片中的演技實在很令人動容,尤其到了中段,劇情急轉直下,我的情緒也跟著凱特的每個出場畫面而緊緊地揪著。

《麥可與漢娜 --- 建立在朗讀上的愛》

在劇中,凱特飾演一名德國文盲漢娜,在二次大戰時曾任德國納粹奧茲維區集中營的守衛,每天更篩選數十名猶太人進入毒氣室。
後來一場教堂大火中,漢娜沒有打開門,讓三百多位猶太女性燒死在裡頭,這使她成為日後審判庭上的戰犯。
不過這並不是電影的開展,而是中間才切了進來,一開始我們對漢娜的認知只是個公車女車掌,一個人住在二樓的公寓,她對染病而蹲在巷弄哭泣的十五歲少年麥可伸出援手,後來兩人逐漸親近,發展出一段地下姐弟(母子?)戀。
感覺漢娜是個沒有過去的人,她從不與麥可聊起彼此的生活與近況,她只是喜歡聆聽麥可朗讀一本一本的文學作品,然後洗澡、做愛。
她所缺乏的,是文字的溫暖與情慾的慰藉,麥可只能在這兩個通道與漢娜交流,除此之外,漢娜的世界就像被一道白色的高牆所圍起來,他進不去,漢娜卻也沒有要開門的意思。
即使如此,兩人還是共享了許多快樂時光,躺在床上朗讀與傾聽,騎腳踏車去度假,泡在浴缸裡互視著對方,後來劇情走到了轉折點。
漢娜被告知上級要升職,但她卻一臉無喜色,對於隨著升遷而來的文書工作,不識字的她自知無法勝任,只好辭職求去。
剛好此時麥可生日到了,漢娜當然不知道,因為他對於麥可,只有文學閱讀上的依賴(我覺得情慾是附加的,可能是空虛使然),換言之,兩人的交往基準點並不一致。
麥可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吃飯想漢娜想到發神偷笑,一放學就往她家跑,還跑到公車第二節車廂去等漢娜,他為愛流淚、為愛勇敢、為愛鋌而走險。
故事的前半段,儼然是一部「少年麥可的煩惱」。
不過,前面說過了,漢娜心裡有著最深的秘密(文盲)與沉重的過去(納粹守衛時期),他並沒有打開自己的心房,因此麥可對於漢娜什麼都不問的態度發飆了。
後來漢娜不告而別,我想她不願做文書工作的因素,遠大於她與麥可之間的問題,畢竟在電影裡,漢娜一生自卑的來源,是他的不識字。
因此她只能做些與文字不相干的工作,如守衛、車掌員,在納粹時期的漢娜,晚上除了給猶太婦女食物與地方睡覺,還要求她們為她朗讀。
這樣的人,這樣的漢娜,是十惡不赦的戰犯嗎?還是只是個盡忠職守、為求溫飽的守衛?
她在落腳的每個地方,努力地做著工作,也利用各種機會來接近文字、請人替她朗讀,滿足她內心那一塊殘缺,這樣看來,戰時與戰後的漢娜,並沒什麼兩樣。
只是戰時的工作,成了後人眼中罪大惡極的重行,是納粹希特勒的殺人幫兇,當初的堅守崗位,變成對生命的冷血旁觀,當時的上司,如今是惡貫滿盈的殺人魔。
在法庭上的漢娜,原本可以文盲的事實脫身,雖然無法脫罪,但至少不可能監禁終生,但在最生死交關的一刻,她還是選擇保存內心的秘密,寧願被判重罪。

有兩個地方值得探討。

第一,為什麼漢娜在數百條人命與工作之間,選擇了後者?
這是很匪夷所思的,難道對上司與工作的忠貞,比瀕死的人命還要重要?
我覺得,在那時刻的感覺,是後來的人無法體會與想像的,當時身處其中的考量和想法,事過境遷之後,在別人耳裡就顯得荒謬、可笑。
可是當我們是漢娜,會不會放她們出來呢?
當然一百個裡面一定有九十九的說「會」,但要是真的在現場呢?一切真的很難說。
第二,為什麼漢娜寧願受冤屈,也不承認是文盲?
漢娜明知道承認了就沒有回頭路,為什麼不為自己反駁?我想,「文盲」對於漢娜來說,是個深藏內心的秘密,多年來他一直保守得很好。
因此在大家面前承認此事實,就像要邱毅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是禿頭一樣(抱歉,例子或許用得不太好)。
另外,我覺得她之所以承認,也因為昔日的守衛夥伴們的無情,對於她們竟一一跳出來指控,感到心寒意冷,認,就認了吧。
電影後面半小時,讓我感動不已,長大成人的麥可,把家裡一冊冊文學作品唸成錄音帶,寄到獄中給漢娜。
我想漢娜收到的心情一定很複雜,當年的那孩子一定早就知道自己是文盲吧?他寄這些帶子,是什麼用意呢?是原諒?一種延伸的體貼,還是只是提供慰藉呢?
我不停地在思考著漢娜的心,去設想她所設想的,看著她從中年婦女,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看著她拿起鉛筆,開始在《帶著小狗的女人》書上,圈起一個個「the」。
看著她原本空蕩的臥房,到最後堆滿了一排排書籍,最後看著失望的她,踩在堆高的書本上,選擇自我了斷,結束了六十多年跌跌撞撞的一生。
或許我們覺得這是多麼悲慘的一生啊?但對於漢娜來說,她卻是在填滿了最大的遺憾之後,才離開,她在獄中,學會了閱讀。
「I learned how to read.」看著對面的麥可,漢娜這麼說。
以結果論來看,如果漢娜只被判幾年徒刑即出獄,或許她一直都學不會閱讀,因為由自卑出發的自尊心,只讓她不斷尋找為她朗讀的聲音,還有一直不斷逃避面對文字的機會。
如此渴望文字,卻又一再躲避它,這是多矛盾的事,但人的心就是這樣,太多行為背後的動機,是連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更別提其他人了。

《情理法,孰重孰輕?》

《為愛朗讀》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法律」、「道德」與「感情」的抉擇。
漢娜的行為被解讀成不道德的,因此受到法律嚴厲的制裁,但有更多不道德的人,卻仍逍遙法外,故一百個為惡的人,最後被抓的可能只有一人。
道德規範人心,但無法管制每個人的行為,法律是懲惡獎善沒錯,但最後的結果,真的與道德相吻合嗎?
對於麥可來說,他選擇了「法」,但一直放不下「情」,他恨漢娜狠心的不告而別,無法接受她對那些猶太人如此見死不救。
即使選擇了站在法律的陣線,而看到最後,才知道漢娜對她的影響,是一輩子的,他是她的初戀,是她情慾的啟蒙,是第一個依賴上的女人。
麥可把漢娜葬在當年一起前往的教堂旁,他心裡與漢娜一樣,都有個不能說的秘密,他也一直小心翼翼地守著它。
看完《為愛朗讀》已兩天了,此刻腦裡,卻都還是劇中的人物,他們的作為與對話,他們的內心與掙扎,考量與抉擇,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總而言之,這是部好片,好劇本,好演員,大力推薦。
原文於純白裡的繽紛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6541008
回應

3F凱文你寫的好棒!你的感覺跟我看完時是一樣的,只是我又多了一點對男主角的不諒解...呵呵,真的看完之後會一直想著劇情!而且到了尾聲時有種想落淚的衝動...凱特溫絲蕾真的演的很好!深入其中想像她的心態...文盲對她來說真的是個很大的包袱...
4F借題發揮 ~胡扯一通 ~只能說 ... 作者 ... 真有你的 ~
6F我看完電影之後,一直在想,漢娜真的不愛麥可嗎?還是這個沒有過去沒有外放情慾的女子,曾經瘋狂的愛過,但狠狠被傷,所以緊鎖心扉呢...不是的,我覺得漢娜也是初嘗情欲的,兩個人都是赤裸的相對才開始愛戀,只是因為彼此貧富身分的差距,只是因為彼此年齡的迥然相異,而且彼此教育程度也差異太大,所以,無法瘋狂的相愛‧在那個保守的年代,跨越階級跨越這樣大的鴻籬相愛,需要多麼大的勇氣
男生可以簡單的作到,因為他血氣方剛,因為他年少輕狂‧女生呢?背負著經濟壓力,以及彼此距離的那種撕裂感生活,她能相信這樣的愛多久?她能仰賴這樣的愛情滋養她貧脊生活多久?
但是,愛情不知不覺的來到‧於是,當第一次的出遊,他必須在外人之前把她當作母親來親吻的時候,她坐在教堂裡聆聽著聖歌哭了‧我想,她不是因為感動而哭泣,是因為極度的傷心和罪惡感而哭泣...
終有時間需要結束的愛情,所以不敢愛的太重,但是在終於擺脫不視字的羞恥感之後,她主動寫下『PLEASE WRITE TO ME』
在多年後終於可以會面的那天,告別的時候,她主動想伸出手去觸碰那個她愛的男子,她或許以為她是被愛的,所以在監獄裡封閉的心開始對外敞開,但是,卻在麥可冷漠疏離的表情之外,她發現了同情,以及更多更多她無法接受的憐憫...所以她選擇,更有尊嚴的活著,比捍衛自尊維護自己是文盲事實,還要更置之度外的生命,她在愛情面前,把尊嚴,和生命,都交了出去...
7F以男性的看法及見解來說,發言者也是很用心的發表了他個人的看法,由於大家的觀感不同,所以~我還是一樣說 :看片子嘛~想多想少看演技看熱鬧都隨人囉~!
9F沒有身處於納粹的時代,沒有身處漢娜的工作,於是無法確定是否會在大火時開門.但對於漢娜的愛情,是感同身受的.一段隔著鴻溝的愛戀,必須躲躲藏藏在人前偽裝的無奈,她的心情,又豈是一個小男生能理解的?任何年代,只要是有差距的愛戀,年齡.身份.財富.知識...都是逃不過輿論的審叛吧?但是那些批判的人,有經歷過那樣的刻骨銘心嗎?痛與無奈,唯有完全的離去才能結束.
11F昨晚看此片時,左邊鄰座的男生看不到一半就跑出去了,右邊的女生向身旁的男伴說:「這個導演拍的步調好慢,我快看不下去了......好看嗎?你哭了嗎?」男伴回答說:「很好看!」
導演用了很細膩且不矯情的手法完成此片,前半部的平鋪直敘都是為後半部的唏噓不已做準備,不是馬上就能讓你熱淚盈眶,而是如一杯好茶,香味是會漸漸的溢開;凱特‧溫斯蕾的眼神令我心酸且動容,尤其是她在獄中的餐廳與麥克會面後,臨別前欲身出手來道別,我不禁當下輕嘆了一下;漢娜她是沒錯的,在納粹統治下只能服從,遵守規定,這不是我們這個世代的人所能體會,就像劇中那位猶太裔的遺孤所說:「沒進過集中營,你是無法體會的。」
她始終忠於自己的,不若麥克總是飄忽不定,給了她愛與希望,也給了她絕望。
14F此片有一個疑點:女主角給判終生監禁,但之後的發展,卻是她沒有被終生監禁,她後來獲得出獄許可了.為什麼?誰能夠解釋這一點?
15F終身好像滿10年還20年就可假釋啦---新囚犯一直來,舊ㄉ不出去就沒room囉--引述漢娜的觀點
16F所有監獄的人都知道早晚會被送去受死,hanna讓體弱多病的人為她朗讀,給她們舒服的住所及食物,讓她們在臨終前可以舒服的過日子,她比其他女監對待犯人的態度較為人性化,但最後Hanna卻被解釋為是個怪異的人,對於一個鄉巴佬文盲而言,所能選擇的工作有限,女監只是個工作,她真的弄得懂納粹到底是什麼嗎?或許無知無法作為免責的藉口,但這沉重的歷史重擔就該完全由這些社會底層的人來沉擔嗎?
17F我同意妳的說法!妳說得很有道理,沈重的歷史背後,不該由社會最底層的人來承擔,但現實的殘酷,卻又常常由這些人承擔歷史的錯誤,謝謝你寫出這段文字
18F您的分享真的很棒??想必受過深厚的文學訓練及評論的薰陶.....而且充分解決的我在看原文書時所產生的疑惑,謝謝您呀!!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60908

可以輕誦的書籍,無法傾吐的秘密:《為愛朗讀》 文:艾莫西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我知道這句話很俗;但是,看完了《為愛朗讀》這部宛如細針緩緩刺進般的心碎電影之後,這話的貼近度,在我心理久久盤踞不已…。
《為愛朗讀》這電影,中文譯名翻的很貼近。但是不全然只是關於愛或閱讀的電影。閱讀這件事,基本上被教育成是一種學習方法,因為閱讀本身往往是已經發生過 的事件或是有其背景的杜撰小說。小時候我們被老師指定要看某某書本,然後看完必須交出你從中學到了什麼的心得,這似乎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可是,《為愛朗讀》卻透過另一種角度來告訴我們,有些事實是我們這些後人怎麼閱讀都無法拼湊的真相;而,所謂的對錯,亦不是全然非正即反的二分論。
先說說《為愛朗讀》這個故事。一個15歲 的少年麥可,在某日上學途中忽然感到身體不適,在路旁狂吐不已。一名路過的女子漢娜見狀,提了一桶水桶清理了麥可的嘔吐物並送麥可回家。麥可痊癒後決定前 往答謝,卻與漢娜發生了關係,從此麥可便深深迷戀著漢娜。漢娜是麥可的初戀,漢娜最愛麥可在床上爲她朗讀一本本的世界名著,但是漢娜卻鮮少表示她對麥可的愛。某日漢娜被長官晉升內勤工作,漢娜卻焦躁不已,麥可完全不明白漢娜爲何有此反應。隔日,麥可再次前往漢娜住處,卻發現漢娜不告而別。直到多年後,麥可成了法律系學生,在一次老師帶著他們前往旁觀法院公開審理納粹時期的護衛兵案件中,麥可見到了出現在被告席中的漢娜,而關於漢娜最大的秘密,在麥可的心中 逐漸找出了答案…。
 我很喜歡這電影的平鋪直述,沒有太刻意的手法或誇張的配樂(是的!我覺得導演就連凱特溫斯蕾背部全裸或是露兩點都讓觀眾習慣成平靜),反倒透過安靜的力量 在對白中一次次向觀眾詰問。電影一開始我們看到了漢娜,形象是一個有點粗魯卻心腸不錯的車掌小姐(從她主動幫麥可清除嘔吐物可以得知);然而隨著劇情發展,麥可的直接更對比出漢娜的神秘,我們對漢娜唯一的認知只有她喜歡聽麥可朗讀。直到電影中段我們才知道,原來漢娜有過一段擔任護衛兵的背景,她曾執行過從「別人的角度」看來是不對的事情。但是漢娜卻與其他的被告不同,她承認了自己的「工作內容」,因為對她來說,這些所謂的惡行只是一份必須遵守的工作,她認為自己並沒有錯。我覺得漢娜這角色的設定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論點,也是我們很少會去思考的面向。如果單看漢娜這個人,你會覺得她是個大辣辣的單純女人(或是這也是她「知識不高」的伏筆)。如果論那些惡行,她說的似乎也沒有錯,她是一個受人吩咐的工作者,豈有違抗之理?而如果再看那十個她挑選的人這點看來,她又都挑體弱多病者。到底,她算是對還是錯,這是連法律都無法定奪的一件事。法律能看的,也只有事情本身;只能說漢娜的勤奮放錯了地方,她找錯了工作。但這卻又是因為她知識不高才可能無從辨識的原因,甚至到了最後,她都寧願隱藏自己這可能讓她羞愧的理由,成為終身監禁的囚犯。後人看的歷史真有真相可言?書上法律條約真能定奪是非?在《為愛朗讀》中,提供了我們有所思考的諾大空間。
 然而,上面那段看似硬生生的劇情卻只是電影的一小部份(是的請放心,這並不是《十二怒漢》或《勇者無懼》之類的電影)。我說過,這是一個愛與閱讀的故事, 漢娜與麥可之間的愛情,是全劇最深沉也最令人心痛的安排。年輕的麥可對漢娜的愛意猛爆熱烈,一幕麥可為了向餐廳老闆證明漢娜與他關係的一吻是全劇最浪漫的畫面。然而,漢娜卻始終不曾主動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許是年紀與身份上的懸殊使然);直到幾十年過去,白髮蒼蒼的漢娜再次見到麥可,原本想勇敢傳達的情意卻 又遭到麥可的冷漠「婉拒」。事實上我覺得麥可並非不願,或許是因為當年漢娜的不告而別對他產生的影響;以及再次見到自己最愛卻又是在這樣的場景之下,麥可 的反應其實非常合理。那麼多年來他從沒忘記過漢娜,電影當中出現的契訶夫著名短篇小說《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可以窺視一二。《The Lady with the Little Dog》講述的是一段關於婚外情的故事,男主角在往後的生活中都無法忘卻那段感情,甚至在所有路過的人身上尋找對方的影子。用這個故事作為《為愛朗讀》中漢娜與麥可之間的形容,其實知道這部小說的人大概就可以全然感受。甚至在後來漢娜對照著麥可的錄音帶,一字一字閱讀著這本書時,真是讓我整個心都糾結了起來。然而,當漢娜終於接收到了麥可的情意,並決定像當年麥可一樣勇敢表達時,麥可卻無法立即坦然接受。當麥可問著漢娜這些過往讓她學到了什麼時,漢娜的一句:「我學會了閱讀」一語雙關,她不只學會了閱讀,還懂了麥可對她的愛。但是,一切卻都為時已晚…。
 書本開啟了漢娜與麥可之間的愛情,但最後也因書本成為了漢娜與麥可之間最遙遠的距離。當麥可整理好打算讓漢娜居住的家時,才發現這屋子再也無法等到主人。 終究麥可還是錯過了,他錯過了可以用書信向漢娜吐訴生活的機會,也錯過了可以讓漢娜勇敢去愛的方法;那幅被掛在牆上的畫,就像當年麥可在河邊爲漢娜寫的情詩般,「總有一天我會爲你朗讀這首詩」,這等不到的總有一天,到最後只剩下人事全非的唏噓。 真正必須朗讀的何其只是書籍本身?那永遠無法傾吐的秘密,在一本本世界名著排列下,竟成了麥可與漢娜之間最難跨越的隔閡。然而,無能為力卻是他們倆故事唯一的注解,沒有誰是誰非。 
 片尾麥可履行漢娜的遺言,在當年受害者收下漢娜的錫罐並放在被殺害的家人照片旁時,我相信漢娜終於得以平靜。而封閉自我已久的麥可,選擇敞開心防向身邊的人吐露這段深藏心底的秘密,我們都可以知道,總有一天其實就是今天;而那所謂「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所要傳達的,正是即知即行的道理。我想,漢娜也用自己的選擇讓麥可學習到人生最重要的真理,面對這樣深情對她的男人而言,也算是種最摯愛的回應吧(雖然還是不 免令我感到心酸…)。
 我必須說,《為愛朗讀》這電影對我來說,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我是說真的),不過我想其他的部份,就留給大家自己前往戲院感受吧!最後要補充的是,希望大家可以耐心看完字幕,因為《為愛朗讀》的片尾會出現兩大(原)製片人姓名,Sydney Pollack與Anthony Minghella,雖然他們都與世長辭,但是我覺得在《為愛朗讀》中還是可以很強烈感受到他們的存在。他們曾爲影史帶來很多經典的好電影,看完字幕是向他們致敬的最好方式!
如果可以,真的可以的話,我們都應該好好地,為了所愛的人,朗讀關於他身上的每一個故事。 如此,為愛朗讀,永不遺憾。
最後想說,我真的很懷念Anthony Minghella,看到片中的雷夫范恩斯還有凱特飾演的漢娜這個名字,還真會熊熊想到《英倫情人》啊!(因為茱麗葉畢諾許在《英倫情人》中也叫漢娜,而且她還爲雷夫范恩斯飾演的艾莫西「朗讀」…)。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12&eid=v212114

 另詳參本館:《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紐倫堡大審》《德語課》

 

台長: 阿楨
人氣(8,063)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納粹狂魔》
此分類上一篇:《冒牌者》

阿楨
高山上的童年 The Colors of the Mountain 2010

導演: 卡洛斯凱薩阿貝雷茲
劇情簡介
九歲的曼紐爾,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偉大的守門員,因此他每天放學必做的事,就是和夥伴們一起踢足球。曼紐爾居住在風光明媚的哥倫比亞偏遠山村,這裡的小孩在泥濘的草地上踢著足球,而大人則是放養家畜,專注農事。然而,表面平靜簡單的生活,卻暗藏著威脅生命的危機…。
一日,曼紐爾他們不小心將球踢進了地雷區,他們親眼看見山豬誤闖禁區而被炸飛,因此他們發現了自己身處於險境。儘管得知這個殘酷的事實,曼紐爾仍不願放棄他最心愛的足球運動,於是他說服了自己的好友們,一同展開「搶救足球大作戰」!
沒想到此時,游擊隊頻繁出沒於村莊,種種的現象無不顯示即將爆發武裝衝突的可能,恐懼和疑慮逐漸在村中擴散,導致一個個的居民選擇離開家鄉,然而,曼紐爾和他的足球夢,最後將何去何從呢?
背景介紹
據統計,哥倫比亞內戰難民高達490萬人,將近100萬名兒童遭受戰爭波及受害人數早已超過台北市總人口……

【高山上的童年】媲美《美麗人生》的璀璨人性

《高山上的童年》─ 純真的逝去

看到預告中的哥倫比亞「新銳導演」四字,我終於理解稍早觀影時所感覺到的不平穩感是從何而來,所幸愈後面愈發平穩,學騎腳踏車似的,只差沒邊騎邊喊:「新手上路請多多指教。」於是搖搖晃晃的倒也搖晃出一番韻味來,就以這樣的醒世反戰題材來說,【高山上的童年】還算得上表現不俗。
雖然看以藉孩童天真對比戰爭殘酷,倒也沒特別強調槍林彈雨、血肉橫飛,反而著重於劇中幾名小主人公之間相互的情誼以及這些純真一點一滴失去的過程。雖然怎麼想都覺得小男童對那顆球的執著都有點過了頭,稍稍違背了常理,故顯得略不自然,卻也意外讓這成為全片中不斷出現的小笑點。
整題氛圍方面,大概劇組也請不來擅長用噪音填滿空白的麥克貝所以靜得出奇,預告中的配樂在正片中幾乎全部消失了,理論上該感到悶的,可片中的美景、孩童間充滿童趣的互動,一幕幕僅止於揪心但還沒到灑狗血般割心的離別在再引人入勝,全片淡調,倒也淡出了一股詩意,沒被噪音填滿的部份有美景撐場,還算得上是美好的留白,述事手法雖有瑕疵,也幸好還能引人反思。
http://fatracoon.blogspot.tw/2011/07/blog-post.html
2012-08-12 09:55:13
圖博館
索爾之子 維基百科

  各地片名翻譯
香港 天堂無門
台灣 索爾之子
《索爾之子》(匈牙利語:Saul fia)是一部2015年匈牙利劇情片,為拉斯洛·傑萊斯執導的首部電影長片。入選第68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片[1][2]並贏得評審團大獎[3],以及第73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和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目錄
1 劇情
2 角色
3 反響
3.1 獎項
4 參考資料
5 外部連結
  劇情
1944年10月,匈牙利人索爾是奧斯維辛集中營里負責處理死者的囚犯分遣隊成員,在一次在焚屍爐處理屍體時,他發現了自己兒子的屍體。索爾決定偷偷帶走兒子的屍體,給孩子舉行一個正式的葬禮。
  角色
Géza Röhrig - Saul
Levente Molnár - Abraham
Urs Rechn - Biedermann
Sándor Zsótér - 醫生
Todd Charmont - Braun
Christian Harting - Busch
Kamil Dobrowolski - Mietek
  反響
在坎城首映後,影片獲得了廣泛好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A2%E5%B0%94%E4%B9%8B%E5%AD%90
2016-03-07 08:24:2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