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13 07:09:33| 人氣6,60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木馬屠城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好萊塢新舊《木馬屠城記》電影,雖都刪簡了荷馬史詩《伊利亞德》中的諸神鬥爭,但仍神化了阿基裏斯,新版的阿基裏斯的跳躍式刺劍法,更有功夫片影子。

不吸收新秀(比如希臘海上大軍及搶灘之電腦影音特效,整部電影服裝道具和場景的古銅式色調,以及新世紀跨界的只有人聲但無字義之吟唱),好萊塢如何稱霸全球?並以寓教於樂方式(戰爭史詩+愛情故事)洗腦式宣傳西方史觀!詳參【圖博館】:《當代好塢》《影視史學》

難怪後貼諸文,連本臺《臺灣共犯體》之下評都不知:

《希波戰爭史》的作者希羅多德雖以希臘人的觀點來解釋這場戰爭,但他一開始便道出了衝突的起源不是希臘所宣伝的海倫被劫,而是歐洲的希臘人先入侵亞洲的波斯。
雅典對外貿易和擴張殖民,尤其幫助小亞西亞希臘人反叛波斯帝國,終於導致波希戰爭。
希臘以其地利、質優的海陸軍、良好的戰技和戰略等,以寡擊敗強大的波斯(此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並不乏見,詳參後評《奇襲》,只是我族中心主義者、好將之神化為某族某人之英雄奇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7n0ELVKHI

從木馬屠城記到愛琴海文明>主講者:黃建忠

西元前八世紀,一位希臘雙眼全盲的吟唱詩人─詩聖荷馬,傳誦兩部曠世鉅作「伊利亞德:敘述希臘聯軍攻擊特洛伊。奧德塞:攻破特洛伊之後返回希臘之驚險過程。」發生於西元前十二~十三世紀的特洛伊戰爭,一直被後世認為是神話。但十九世紀的蘇利曼先生由於自幼對此神話懷有高度興趣,用一生的時間賺錢,終於在今土耳其〈前小亞細亞〉愛琴海畔挖出特洛伊古城,並在第六層證實與史實吻合。在荷馬史話中,特洛伊戰爭又牽涉希臘神話故事諸天神的暗自角力。

敘述與神話:

話說天庭宴會,所有天神皆受邀,唯獨漏請搞怪女神─伊利斯。面子掛不住的她在宴會進行至高潮時,丟下一顆金蘋果,言明獻給最漂亮的美人。而引起天後─希拉、戰神─雅典娜、愛神─維納斯三神之爭,天帝宙斯唯恐得罪任何一方,便把仲裁之事交由最公正的特洛伊王子派裏斯來決定。英雄難過美人關的派裏斯,將金蘋果送給答應把人間第一美女海倫與他為妻的愛神。
原為斯巴達王子美內勞斯太太的海倫被派裏斯帶走後,引起希臘各部落的聯合救助。而特洛伊由於有亞馬遜女戰士和黎明女神兒子梅農的幫忙,加上維納斯暗中協助,使得希臘聯軍節節敗退。但未得到金蘋果的雅典娜對特洛伊的得勝心有不甘,遂獻一計給希臘軍。
在特洛伊慶祝勝利的這天,希臘軍送了一隻大木馬求降,阿波羅神殿祭司勞昆認其有詐,拿槍刺向木馬的肚子,卻未有異狀,反而因得罪雅典娜而被大蛇絞死。當天晚上,特洛伊士兵沈醉在勝利的喜悅中,渾然不知藏匿在木馬中的希臘兵已悄悄打開城門,將城外的軍艦迎進,而特洛伊城也在一夜間被攻破,全城男丁悉數被殺。唯獨一人在亂軍中逃至現今的義大利,成為羅馬人的始祖。特洛伊之戰後,小亞細亞愛琴海畔、地中海畔,甚至安那托利高原都成為希臘人的天下。為希臘人開啟小亞細亞殖民序幕,也開始東西文化的交流。所以我們可以說特洛伊之戰是第一次東西之戰,也為亞歷山大東征埋下了伏筆。

愛琴海文明:

當時出兵攻打特洛伊的一方,在現在希臘的邁錫尼。愛琴海文化便是由邁錫尼、特洛伊,及邁諾亞〈克裏特島〉三文化所組成的。而邁諾亞早在一千七百年前,邁錫尼在一千五百年前便開始發展文化。
盛托裏尼島在十五世紀時因十五級大地震引起海嘯,造成附近的克裏特島被大水淹沒。而後來邁錫尼又再度摧毀克裏特島,加上邁錫尼文化和特洛伊文化後來相繼消失,才正式進入希臘化時代。直到Doria人重建此島,並融合新舊文化,才造出後來柏拉圖心目中的理想國。
在蘇利曼先生〈後世尊稱考古學之父〉死後,亞瑟伊凡斯先生在克裏特島發現邁諾亞文明。由發現到的文物中可看出,當時的貴族男子須燙髮、束腰、頸間戴鍊,並且赤腳。而不產金的克裏特島,卻在出土文物中搜尋到金飾的蹤跡,後來經過推敲,發現克裏特人與埃及有密切的商業往來,藉由貿易將金子流傳到克裏特島。而由金飾上細緻的紋路來看,可想見當時的手工技術十分地高明。更神奇的是,邁諾亞文明中國王是有坐椅的,但在後來的希臘、羅馬文明中,卻不曾出現椅子。希、羅文明承襲愛琴海文化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們可大膽地猜測,其中的文化必在某時期有所間斷,進而導致後來的差異。另外,克裏特島人民存在一種十分特別的想法:他們認為「人生前怎麼來,死後便怎麼去。」,所以生前所用的浴缸,就是死後所用的棺材。
在愛琴海文明中,階級觀念十分地嚴謹。例如:貴族使用的棺材必用大理石製成,但昂貴的費用,一般人民無法負荷,所以死後也只能草草埋葬。而不同階級之間的人,無法通婚更是可想而知。而有趣的地方是,皇宮中普遍流傳一種觀念:國王死後一定會藉著某種方式復活〈非輪迴轉世〉,於是須替國王打造一面金面具,代表著一種不可測的神奇魔力,而許多貴族也起而仿效之。
在特洛伊古城,遊客可清楚看到挖出來的古城有九層城市,從第一層城市〈年代西元前三千年〉至第九層〈年代西元後兩百年的羅馬時代〉,一層在一層之上。在第六層中發現巨大的甕〈用來作容器〉與城牆遺址。現已部分恢復,考古工作以延續一世紀,還在持續中。目前特洛伊在土耳其亞洲部分:恰那卡利愛琴海邊。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軍攻打土耳其之處,隔達達尼爾海峽相望。戰爭的殘酷;人類的無知;歷史的諷刺一再上演。
http://lib.tngs.tn.edu.tw/fish/camp/class/89/890203/890203-01s/7.htm

電影特洛伊木馬屠城記之研究

作者蔡秀婷 溪湖高中 一年三班洪彥俞 溪湖高中 一年三班

壹、前言

很多人或許在看特洛伊木馬屠城記這部電影是在偶然之下,也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會引起觀眾更想要細細去追問,去詳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去針對這部電影裡的細節,去再深入探討,研究,以及某些主角人物的特質的解剖,以及電影內容編劇及原著的差別。而劇中演員的演技,以及編劇、導演的手法,還有在如此大的受注目之下,能否有很耀眼的成績,是否演員都能將腳色扮演好,都是王牌級跟王牌級的演員,會不會造成一碗麵的滷蛋太多,而模糊了焦點的效果嗎?一切就慢慢的來看吧。

貳、正文

原著的故事是這樣子的;大約在西元前 13 世紀 , 位於希臘半島上的其中一個城邦「斯巴達」出現了一位名叫「海倫」的絕色美人,希臘各城邦的皇親國戚,皆展開猛烈追求,最後,由斯巴達的王子,成功得到美人芳心,兩人隨即結為夫婦。有天斯巴達城,來了一位名叫帕里斯的客人,他其實原來是與斯巴達隔海相望,位於小亞細亞西岸的特洛伊城的二王子,悲劇就在這時開始了!已身為人妻的海倫竟然對帕里斯一見鐘情,更大膽地跟他回到特洛伊城去。當斯巴達王子知道此事後,覺得是個奇恥大辱,怒不可遏地請求國王為他報仇,國王馬上召開會議,邀請了整個希臘伸出援手,最後由各大小城邦所組成的聯合軍,以「消滅」特洛伊為目的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然而,特洛伊亦非只會搶奪女人的!經過整整十年的作戰,希臘軍始終未能攻下特洛伊城,這時希臘軍滿佈海上的戰艦,圍繞四周的大軍,突然全數撤退,特洛伊人以為已經得到了勝利,紛紛走出城外,卻在此刻,在淺灘上發現了本故事的主角「巨大的木馬」特洛伊城的人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更不會知道其真正的用途,因此,特洛伊國王便盤問了在近處捉來的一個希臘人,那希臘人告訴國王「那木馬是希臘軍用來祭祀女神雅典娜的。」希臘人估計特洛伊會將之燒毀,激怒雅典娜,惹禍上身,但相反地,如果將之拉回城中則會帶來好運,所以才把木馬做得那麼大,讓特洛伊人無法拉動,國王深信了希臘人的說話,於是,木馬就被拉回正在慶祝戰勝的特洛伊城中。到了晚上,全城上下都已經喝得酩酊大醉了,那個希臘人原來是個間諜,他走到木馬旁邊,輕輕的敲了三下作為暗號,藏於木馬中的希臘士兵不費吹灰之力,走到城牆處,殺死了全部守軍,將城門打開了,並點火示意隱藏於城外的希臘大軍進城,最後,希臘軍將特洛伊城的大部份男子殺死,女子及小孩則全數賣為奴隸,更火燒了整個特洛伊城以洩十年來的戰爭帶來的恨,將之從歷史的舞台中完全驅逐。順帶一提,羅馬的建國者「羅慕路斯」正是當時從特洛伊逃亡出來的人的後代。
在這部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畫面,呈現出的二王子的懦弱及任性,片中海倫只是又蠢又木的花瓶,二王子則除了蠢,毫不英雄。老實說這對不知道該說是夫妻還是情侶的一對,引起古代「世界大戰」,令無數人慘死,說實在的是最最不可被寬恕的!看來編導也不同情他倆,尤其是中看不中用的二王子,被形容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他在戰場上想扮英雄卻醜態百出的情景,是此片最佳刻劃之一。儘管影片安排他後來苦練射箭,成為神箭手,為兄復仇,仍然難以彌補在觀眾的心目中成為了「歪種」。
離開編劇的部分來談談畫面的效果,片中古式戰爭大場面基本上拍得不錯,比武場面特別有吸引力。其中無敵猛將阿基里斯(布萊德彼特)的跳躍式凌厲打法,顯然吸收了一些東方功夫式樣,但不會誇張得像空中飛人。赫克托(艾力賓拿)屢次在亂軍中勇戰殺敵,就實感更強,有血有肉。到了雙雄決鬥,便構成很有悲壯劇力的高潮。
希臘大軍從海上搶灘,故意拍得像二次大戰盟軍登陸諾曼第的古裝版,但效果沒有想像中的精采。反而真正精彩是特洛伊軍夜襲灘頭希臘營地,火攻情景設計獨特,也有非常磅礡的氣勢。導演烏夫岡彼得遜在全片盡量不採用神怪的、超人的特技花巧,而側重有優有缺的人性,尤其是人性中常有弄巧反拙的缺點,以及不智的抉擇,累人累己,連兩大英雄也逃不過受累受害的悲劇宿命。人總有局限,但真正英雄必須學會尊重別人,包括「尊重敵人」,這種識英雄重英雄的主旨是非常之可取的。
近代考古發現,特洛伊之戰很可能確實發生過,為了爭奪重要的殖民地,荷馬史詩加以英雄美人浪漫化,以及眾多天神參與的神話化。本片和之前所拍攝的《木馬屠城記》都刪除天神,這是合理的,劇情亦都各有改動。其實史詩中特洛伊之戰長達十年;本片大大濃縮,從海倫與二王子私奔到木馬屠城,視覺效果上看來頂多只是幾個月時間。時間上的震撼度恐怕是不太足夠的,何況只拍城外野戰,全無正式的城頭攻防戰。
據說《伊利亞特》只描述到赫克托被殺,父王贖回其遺體為止。其他史詩繼續描述圍城血戰多年,阿基里斯、帕里斯雙方很多英雄紛紛陣亡。到了荷馬另一傑作《奧德賽》,才交代希臘聯軍最聰明的奧德修斯作出木馬藏兵之計,終於摧毀特洛伊,海倫被舊丈夫斯巴達王奪回。而奧德修斯(即尤利西斯)凱旋回國途中,又發生很離奇曲折的歷險。
本片改動最大就是美人與二王子、斯巴達王及霸主大佬阿伽門農的命運,跟原著相反。片中阿基里斯及聰明的大王子,兩人個性特質的差別。阿基里斯,充滿了傲慢、桀驁不馴、英雄主義,內心人格乃存在為了作戰,並借由勝戰名譽而流芳百世的虛榮心,他將赫克托的屍體縛在戰車上拖著走,充滿驕傲勝利者的傲視心態;唯一能讓他心甘情願在阿伽門農的指揮下,攻打特洛伊城的辦法,就是他想流芳百世的「虛榮心」。赫克托,一直都非常理智地在思考,但是唯一的失敗之處為感情用事,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協助弟弟,帶回希臘城邦斯巴達的女王紅顏禍水海倫,殺害阿基里斯之表弟,並以特洛伊大王子身分與戰神阿基里斯決鬥,實為魯莽之舉,但仍存有英雄主義,雖然擔心自己死後國家和妻子的命運,但為了名譽,單獨出城和阿基里斯決一死戰。

參、結論

事實上原著的帕里斯是在戰爭中死亡的,而電影中卻讓他當位英雄味十足的超級大英雄,事實上是會讓人覺得很憤怒的,覺得他很該死,怎麼能夠當英雄呢!?戰爭的起源是因為帕里斯二王子的貪圖美色,與海倫私奔,才會惹來這場十年的無情戰火,不過,電影中並沒有納入眾神的劇情,否則,真的一部電影真的是會造成演不完的窘境。事實上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當赫克托起身對著自己的父王說不能夠在聽信於神明去強行突襲,會遭來很不好的後果,但是他的父皇卻聽信於祭司的占卜,當赫克托看著他父皇的眼神,是一種不被信任,很心痛的感覺,演員將這幕詮釋的非常非常好。我相信也打中很多人的心靈,留下深刻的印象。電影的編劇、導演、演員全部都串聯的很好,造成視覺上非常好的效果,實在是部好電影!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uFs-sPBAglEJ:www.shs.edu.tw/works/essay/2007/03/2007032721514203.pdf+%E6%9C%A8%E9%A6%AC%E5%B1%A0%E5%9F%8E%E8%A8%98%E9%9B%BB%E5%BD%B1&hl=zh-TW&ct=clnk&cd=10&gl=tw

去年上映的特洛伊-木馬屠城由布萊德彼特擔任主角,該片長1個小時又52分56秒;翻拍後的特洛伊沒有神話故事的情節,沒有諸神的黃昏,沒有傳說中出神入化的誇張描述,是一部大仗陣的史詩電影;裡面將一切故事編寫的合情入理,但劇情發展又不和故事相違勃,實在是編劇者的一大造詣。

特洛伊神話裡的導火線是來自於帕里斯的判決,牽扯出天上眾神的對立跟世上凡人的戰爭;但在這裡出發點就簡單多了!雖簡單,但卻也是人類(更正確來說是男人)一直會犯的錯誤-就是女人!跟神話一樣,好色風流的帕里斯帶走了米奈勞斯的絕色妻子“海倫”,米奈勞斯一氣之下聯合早想指染特洛伊領土的阿迦曼農一起出兵想討回這紅杏出牆的恥辱(說實在的,換做我是米奈勞斯的話,我也會這麼做吧?!),戰爭蔓延了十年(其他的詳見我特洛伊的古神話版吧!),在電影裡大致上也是如此(電影裡面倒沒打十年那麼長啦!),但在這裡“人性”被更進一步的刻畫了!

先是帕里斯的好色跟無知的心態,竟為了自己的私慾而不惜挑起兩國的戰爭,白白害很多無辜的人犧牲,似乎他的感覺才是感覺,他的命才是命;闖禍的他也低估了敵方的實力,先是出言挑戰,卻又落荒而逃;只可憐了他善良的哥哥“郝克特”一次又一次為了那好色又無能的弟弟善後,最後還賠上了自己的命,對我而言,這是個很糟糕的角色!但也因為他的糟糕才襯托出悲劇英雄郝克托的悲壯。

至於說到郝克托可就值得一提了!在劇中他是個光明磊落的好漢,他沒有有阿基里斯的神話光環,他完全是靠自己的命去拼得一次次的勝利,他敬神、恤民、親妻、愛子、驍勇、善戰、思路清晰;雖然劇中他是個悲劇英雄,卻讓人印象深刻!可惜是有了個不成材的弟弟累的這好哥哥最後連命都賠上了!總而言之我喜歡這角色甚至多過喜歡主角阿基里斯。

再來就是戲裡的主角阿基里斯了!在這裡的阿基里斯蛻去了神話的光圈,被描寫成一個天生的作戰武器;他強大又自負,高傲卻有深具領袖魅力,是個不折不扣的獨立機動份子;他實力堅強,卻常常獨斷獨行,他讓首領們都又愛又恨,也因為他的自負,所以讓說客德奧塞斯一次又一次的以不爛之舌將他翻弄利用成為一件不折不扣的“殺人武器”!該說是德奧塞斯辯才無礙嗎?還是武力強大的人,往往頭腦都是簡單的?(但用香港作家陳某在其作品火鳳燎原裡解讀萬人敵呂布的觀點而言,又似乎不是那麼一回事。)儘管如此電影裡的阿基里斯還是強的誇張,他輕鬆狂電任何一個人,透過劇裡武術動作的編排,把他塑造出一個完美的戰神形象,這一點是相當成功的!另外在他的結尾裡依舊保留了他被射穿阿基里斯腱的那一幕,唯一有改變的就是他死的時間點不同,在故事伊利亞特裡阿基里斯並沒有活著進特洛伊城,但編劇巧妙的編寫讓人看來絲絲入扣,是相當成功的一筆。

最後要提的就是智者德奧塞斯了!德奧塞斯就是想到造木馬的人,在伊利亞特他是個超強的說客,智謀口才極佳,在劇裡也是由他說服阿基里斯出征特洛依的;其實我從小時候就有在某本漫畫裡看過阿基里斯的故事,也聽過木馬屠城紀的故事,但卻從不知道這是同一碼子事;且小時候對這樣的故事信了十成十,但長大一點點卻又認為是荒謬,認為這樣的打法似乎太兒戲了點;但直到我又再一次接觸到這一部片我才發現,這可真是高招啊!他充分的抓住了特洛依國王迷信的心態,放出謠言說這木馬是因為希臘人在來襲的途中得罪了雅典娜,故要做這個木馬來獻給雅典娜(自在心按:有人說雅典娜是戰鬥之神),還希望特洛伊人能毀掉這個木馬,這樣雅典娜就會將憤怒轉嫁到特洛依人身上,迷信的國王當然信個十成十,就命人將城牆拆了(自在心按:因為特洛伊人城門堅固,讓希臘人攻打十年不下,故這次故意把木馬建的比城門大,讓特洛伊人自毀城門。),並將馬拖進去;看到這裡可以發現這可是高超的心理戰啊!可見德奧塞斯觀察並了解對方的程度(自在心又按:讓我想起諸葛亮跟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的景象。),並正確運用戰術制勝,要是一步算差,對方將木馬燒毀,那可就沒戲唱了!就像是小說三國演義裡赤壁大戰時,草船借箭的那一段,如果當時曹操下令射的是“火箭”,那諸葛亮可就連火葬的錢都省了!所以我對德奧塞斯這個妙之又妙、絕之又絕的險計感到十分欽佩,也不由得我不佩;最後這個智者也是在特洛伊戰爭中唯一得到善終的人。

當然為了能連貫,劇本裡也被動了不少手腳,像是讓阿基里斯再度出征的導火線從他的好友帕酬克勒斯的死變成他的弟弟的死;像是原本在進城前就死掉的阿基里斯,在劇裡活著一起躲入木馬裡,殺進特洛伊城;又像是沒找足夠的人演出老國王的五十個兒子(不過算了啦!香港漫畫-天子傳奇姬發篇裡,作者黃玉郎也沒把姬昌的一百個兒子都畫出來啊!連金庸大師小說裡的降龍十八掌也沒有真的十八掌,看過就算了,別太認真,人生會比較有趣點。)。

整個故事的取向除了戰爭史詩外,還穿插了一部分的愛情,雖然在外國很多人把它當作是部愛情故事來看,但其中的主軸愛情是一段偷情的不倫之戀,在我們眼裡似乎不具正統性(且帕里斯實在太窩囊了!像是個膽小、好色、無能、專挑軟柿子吃、沒擔當又只會連累別人的人。),阿基里斯跟郝克托的各自的感情也著墨不多,顯然的我們不大把它往愛情故事面聯想;這裡面給我最大的啟示似乎是在人性面,在這故事裡其實每個人都是自私的,阿迦曼農為野心;米奈勞斯為尊嚴;帕里斯為女人;阿基里斯為名垂千古;這場戰役是堆積在男人們的慾望上,卻犧牲了無數人的性命;但這就是我們所知的戰爭,在我的記憶裡似乎沒有一場戰爭的立意是不為己的,更多更多的戰爭其根本關鍵,都是些微不足道的私人恩怨,但他們就是有辦法弄的匹夫有責,這就是人類!我們讀的歷史,也全都是勝利者的凱歌,這樣算可悲嗎?應該不算吧?!當“可悲”這樣的因素已經成為歷史推演的一個關鍵部份時,就不能稱之為“可悲”了!應該叫“超級可悲”!! (這樣有沒有更貼切點?)但世界就是這樣,我們所看到大部分的世界都是由“荒謬”所組成的,不然當大家都是好人時,“拾金不昧”為何需要被稱讚?“好人好事”為何需要被推崇?君不見道德經裡早有明示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正“、”反”本就是對立而成的!都是 “正”,誰會去注意到 “正”?當一切都混沌,又有誰會去注意到反正、對錯?

也由於伊利亞特是個神話味道濃厚的故事,所以在裡面也多少會帶到這一部份,但我們似乎能很明顯的發現“編劇”是個十分實事求是的人!他在劇中完全推翻了”神意”這樣的意念,這是部勝者為王、爾虞我詐的影片!其內容已跳脫了伊利亞特所設的匡匡,且完全詮釋了所謂兵不厭詐的真義;也印證了“強者因利用信仰來凝聚人心而偉大;弱者因過分迷信乃喪智誤國而滅亡”(自在心按:沒聽過吧?我自己編的當然馬沒聽過~),很明顯的特洛依國王輸是輸在“迷信”二字;為了突顯他的迷信,他在城破時還對那些破壞神像士兵說:你們還有沒有榮譽心啊?你們會遭天譴的!這一類的話,(詳細內容忘記了)這使得他迷信的形象得到完整的表現,如此亡國也算是不枉了啦!

這樣的案例在中外屢見不鮮,成功者像是我國的劉邦、曹操、朱元璋、戚繼光等,像日本的強者織田信長等;失敗的則是黃巾賊的張角、清末的義和團、(在中國似乎每到了末代總是會出現宗教集團,但這也不能怪他們啦!每次倒楣的都是農民,而農民普遍都是無知的,當然宗教最能直接使他們得到心靈上的安慰,進而信服啦。)日本戰國的叡山僧團等,人家常問我何謂迷信?我總是回答:「知者為信,不知者為迷。」如今想來仍是不假。

但我也不是要否認或詆毀宗教的力量,世界上很多的力量都是由宗教信仰發起的,像在中國的很多人都是藉由宗教來創大業的,國外史地裡歐洲地區的很多國家的至尊甚至就是宗教圈裡的首領,(像教皇教宗等)也有太多太多的成功案例是藉神之名建立的,可見信仰對人類而言是影響極為深遠的;只是有的人對宗教太過於偏激(或該宗教教義本就很偏激),以至於在宗教教條裡產生了”排他性”,這是很不合理的!功績是可以被宣染成神績的,說句實在的,這似乎只是廣告效益吧!也有更多的人居心不正,藉此正面的力量來從事負面的勾當、斂財及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但有光明就會有黑暗,這是無可避免的,這也只是一種現象化的問題,只要角度對了!這些問題自然不存在!

值得慶幸的是人類一路走來從以往懼天畏地,變成現在的民智漸開;迷信之事雖偶有耳聞,卻也不再嚴重;遙想遠古,(不用多遠,春秋時代前後就行了!)舉凡國家大事,上到出征打仗,下至食衣住行,還真是無卜不行啊!陰陽術士也經常是隨側在旁,甚至還有其官位俸祿,當時之迷信可見一般,當然現在是好很多了!不過回頭一想,一件能恆久存在的事,就必定有其可取之處!對這樣人人都陌生的領域,也不方便說太多,畢竟無法測量形而上的事物,是當今事事講求證據的科學領域裡一直無法克服的一步,那就寧可信其有吧!能做的只是盡量控制不要讓迷信左右方向,成為生活的困點,其他的就此揭過,畢竟這篇文章的主題要討論的是特洛依嘛!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titan2004/3/1245171826/20050227024040/


《台灣共犯體》第二章 西洋歷史之分析

 一、古希臘

 (一)邁錫尼文明

   1、邁錫尼文明政治結構之演變

      希臘人祖先來自半島北方,元前二千年開始往南遷,過程中融合了半島和愛琴海各島早住民,到元前1500前後已發展出代表初期希臘文明的邁錫尼文明(四p215-6,五p79)。
  邁錫尼人在向半島和諸島遷移征服過程中,逐漸發展出氏族城邦國家,到元前十三世紀再由此統合成以阿加曼農為領袖的希臘,以對抗西亞民族,並發動Troy之戰,爭奪此一歐亞交際之城的主權。
  邁錫尼氏族城邦國家的國家意識形態是以宇宙(Zeus)神為中心,統合諸氏族城邦守護神(五p79),古朗士在《古代城邦》認為古希臘城邦文明(羅馬亦然),剛開始無論家長、族長、或國王的權力均來自傳統的宗教習俗。到元前八世紀時,貴族勢力因本身是大地主而高漲並開始對國王奪權,使得君主政治變為寡頭政治。但新興的中產和農民又起而攻擊貴族,此時野心的政客藉群眾力量非法獲取政權,稱為專制政治。之後平民不滿而產生民主政治(四p222-3)。古氏認為第一階段貴族對國王的奪權革命是試圖加強傳統給予家長或族長的權力(三六p269),第二階段的平民革命則鬆動了傳統宗教的束縛(三六p285)。

   2、古朗士的解釋

  古氏以宗教為判準一條鞭地解釋邁錫尼的社政經文化結構,他認為古希羅的家族乃若干崇拜同一聖火及祭祀同一祖先的人所組成的團體(三六p34),故家長的權力(Pater原意為權威而非父權)依宗教習俗而來,當此權威逐漸由家長取得才成為父權(三六p77-8),後來的父權制(Patriarchy)和世襲制(Patrimony)即由父權發展而來。
  古希羅的父權可分三類:一、教權,含休無子之妻之權、逐子於家祠之外之權、承繼他人之子為子之權、嫁女婚子之權、臨死指定其妻子女的管理人之權。婦女則無離婚權、承繼權、管理子女權。二、所有權,家中所有動產(含奴隸、子女)不動產均依習俗由家長暫有,但真正所有權在整個家族,故家長無遺囑權,家產不能分割只能由長子為主的繼承人一人繼承。三、審判權,家長可依習俗將犯罪的妻子女判死刑(三六p78-81)。
      但上述依習俗而來的「權力」在第二階段的平民革命中變為家長個人合法的「權利」:一、希臘的梭倫立法使得,在個人權利方面,兄弟皆可共分家產、女性有繼承權、家長有遺囑權。在邦權方面,成年兒子有權脫離父權統治,父親的賣子和殺子權受到限制(三六p291-2)。二、羅馬的十二銅表法使得個人有遺囑權,邦權限家長只能賣子三次,之後兒子就完全自由(三六p287)。
  古朗士認為從家族宗教聯合成部落宗教再聯合成城邦宗教(三六p105-6,104),在城邦中,以邦火、邦神和神廟為中心,城邦的政教權屬國王(三六p162-6)。依城邦習俗所成的規範即法律(三六p178)。有參與城邦祭祀權者即公民,公民才有完整的民權和政權(三六p180)。城邦對外殖民時邦火邦神也須一起移至該地(三六p199)。

   3、古朗士的不足

      古朗士的上述解釋過於機械也未必是史實。家長、族長、部落和城邦的貴族或國主,雖同屬享有權力的高層,但並不是說前者權威建立之後再發展成後者,而是彼此互動漸進的,尤其在人類學上家庭制度是與氏族制度共存的,且氏族城邦初期的上層統治者與家長、諸長老、下層間多少尚存情誼而非靠絕對權威,不然在欠大量奴隸和有效統治下,如非族內成員有向心力是無法安內攘外的,所以國王的絕對權威應是經中後期鬥爭而來。

   4、中希文化結構之異

  邁錫尼的宗教依荷馬史詩記載有以下性質,以宙斯為至高神的多神教,諸神與凡人一樣有七情六欲,人崇拜神的目的在祈福,人死後下地府無所謂賞善罰惡(四p218-221)。以上部分與中國人文化家族化之前的宗教類似,但希臘宗教在個人化理性化下,家神、族神和邦神的權威不斷受挑戰。相對的,中國宗教在哲學上提昇到具有內在德性的天道超越層。影響所及,西方後來認為人在社會上角色運作所依之規範,是共同體內成員基於主權意識,彼此認可制定的。但中國則認為社會各成員的行為,是依從天道而來且發自人內在德性要求之義務。權利與義務的對比,使得中國從古至今均對權力權利不明,這也不利於資本主義和民主政治的發展。

 (二)多利安人與斯巴達

  邁錫尼文明瓦解之際,多利安人(Dorians)趁機而下。多利安人是邁錫尼人的遠親,約在元前二千年首次侵入希臘,在西北部的Epirus定居下來,到元前1300又開始南侵,先取克里特島,到元前1200-1100奪取Peloponnesus半島的大部分。而難民則東逃至以雅典為核心的Attica半島,之後又往東在小亞西亞的Ionia地區建立殖民地(五p80)。
  多利安人的入侵希臘,更加強了城邦的軍政經中心(三七p281-4)之功能,其中斯巴達和雅典代表了二種不同的典型--Peloponnesus利於農作,而Attica利於經濟作物和經商;多利安人將早住民納為奴隸,而邁錫尼人採融和。於是斯巴達形成如下社會階層:一、上層由多利安成年男性公民組成(元前五元世紀全盛期也約四千人左右),占人口的5-10%,是統治者和軍人。二、中層稱Perioeci意為四周之居住者,是原邁錫尼人中較幸運的,他們從事農、礦、商,尚有自由。三、下層稱Helots占人口的大部分,是農奴和戰場勤務兵,無政權也無自由(五p88)。形成如下的寡頭政治--全國軍政由下院選出的五人執政團統治,二位斯巴達王(代表二敵對家族)只有軍事宗教的象徵權。上院由二位斯巴達王和二八位貴族組成,有權向下院提施政措施,且是最高刑事法庭。下院由全體公民組成,有權批駁上述提案,並選國王之外的所有官吏。雖執政團每年由下院選出,但實則控制了上下院(四p226,五p89)。形成如下的意識形態--以軍事化教育和管理來灌輸公民的統治能力和意識(五p89-90)。
  斯巴達的社政經文化結構雖能有效運作,但因奴隸反抗、公民不足、生產力有限,只能擔任部分抑制雅典帝國的功能,其餘在政經社文化上對民主政治、生產力提昇、社會平等正義、和文化內含增進等均無正面意義,而是反面教材。

 (三)雅典帝國的興衰

   1、梭倫之前的寡頭政治

  元前八世紀雅典如同其他城邦是採君主政治,此時雅典大地主因橄欖油和葡萄酒的大量輸出而財富大增,到元前六世紀,藉占有元老院和九名執政官之便,逐漸將君主政治變成寡頭政治,而取得雅典的實權(四p229-230)。
  寡頭統治下,城市的中產者擁護農業資本主的犧牲者--小農、佃農、農奴--向統治者對抗(三八p10-1),這些對立使雅典陷於革命的危機。此時貴族出身又是商人的梭倫於元前594年由各黨派同意出任行政長官進行改革。改革結果在政治上使寡頭政治變成依財富和榮譽而來的民主政治:一、在元老院下設四百人議會,由雅典四族各推一百名負責選擇、審查並準備提到公民大會的提案。二、恢復了古代的公民大會,所有雅典公民皆可參加以選舉執政官,對之質詢及懲戒,並審查他一年任內政績,如有必要則禁止他依常例在卸任後入元老院。三、從公民中選出六千人陪審團,再由之組成各法院(四十p164-8)。
  寡頭政治的政治階層有三:一、富有公民,擁有馬匹,可任騎兵。二、小康公民,可任重裝甲步兵。三、受雇傭勞力,可任輕步兵和各項勤務。經濟階層亦有三:1、上層貴族,住城市,靠奴隸和雇工替其耕作,並將錢貸給商人為其經營牟利。2、中層的勞工、手工業者、商人。3、下層的貧農和奴隸(四十p161)。小農雖有公民權但受農業資本主義打擊,而淪為佃農、農奴、城市無產者,其社經地位遠不如無政權的中產者。

   2、梭倫改革

  梭倫針對寡頭統治的種種弊病改革但非革命。在政治上,他將全Attica地區的自由民依財富分成四等:一、所得超過500 bushel者,可被選為執政官和軍事指揮官,但每年要扣所得十二倍的所得稅(如此的扣稅法顯然不同於現代人對所得的看法,不然就是有二本帳)。二、所得在300~500者,可任較低層的官員和騎兵,扣十倍。三、所得在200~300者,可任重裝甲兵。四、其餘免稅,但只能任一般士兵(四十p167)。此一階層重整,除可削弱貴族外,亦有財富重分配作用。在經濟上,首先取消所有公私對債務人的債權要求,解除所有土地抵押關係,釋放因欠債而形成的奴隸。使幣值貶值30%,以減輕債務人負擔。開放部分公民權給具專業又想帶眷定居雅典的外國人。制定法律,規定凡父親未傳授其子一技者,子對父無奉養之義務(四十p165-8)。
  梭倫在位22年的改革雖緩和了問題,但:一、在立法確保土地和財產私有的同時,也使得富人的財富有了合法的權利基礎。二、未能改變小農破產的命運。三、在雅典公民輕視各項專業勞動(四一p33)、並依賴大量外來中產勞力和奴隸(四一p36-8)下,生產力不可能得到解放。四、如此一來,被農業資本主義擠壓出來的農民,在商業資本主義無法吸收大量勞動下,使得農民和無產者成為專政和暴民政治的群眾基礎(四一p18)。

          3、柏里克里斯之前的專政        

  梭倫末期,Peisitratus於元前572年利用農工群眾的不滿,召集了四百名護衛占領雅典,實行專政(tyranny),梭倫從此退出政治。到556年,代表資本家的貴族和港口商人聯合起來驅逐了Peisistratus,可是550年又在港口商人的默許下重返雅典,但549年又被逐。經這些反覆之後,Peisistratus終於在546年擊敗了來襲的軍隊重返雅典,開始了長達十九年的專政(四十p172-3)。他的專政雖使自由減少,但在他:一、重分配國家和貴族的土地給農民。二、將巨富和貴族的財富、及征稅所得一并用於雅典的美化和雄壯化,同時吸收大量失業勞動力。三、開Laurium銀礦,以發行獨立的幣制。四、對外殖民和貿易等之下,雅典人尚能忍受其專政(四十p175-6)。527年其子Hippias繼任專政(-514),並在514年叛亂發生後改以高壓和恐怖統治,到510年被放逐的貴族和斯巴達之力將他推翻。但隨之而來的選舉,代表貴族的一方獲勝,敗者Cleisthenes煽動群眾叛亂,建立另一專政(四十p177-8)。
  卡氏為瓦解傳統血緣和地緣的力量,將全國分成十區,每區的行政權交由五百人議會,從其中抽出五十人負責1/10年的行政。並從公民大會中抽出六千人組成「陶貝流放制」,以秘密投票過半數將有野心的專政者放逐。在此之下,雅典的官吏除海陸軍的十位將領外,其餘均由抽出的公民擔任。卡氏的改革雖為雅典的全盛打下基礎,但少數派(貴族、商人、新巨富)和多數派(主張進一步民主的群眾)的鬥爭卻愈演愈烈。

          4、波希和伯羅奔尼撒戰爭

  雅典對外貿易和擴張殖民,尤其幫助小亞西亞希臘人反叛波斯帝國,終於導致波希戰爭(493-479)。《希波戰爭史》的作者希羅多德雖以希臘人的觀點來解釋這場戰爭,但他一開始便道出了衝突的起源不是希臘所宣伝的海倫被劫,而是歐洲的希臘人先入侵亞洲的波斯(一一二九p.2-3)。希臘以其地利、質優的海陸軍、良好的戰技和戰略等,以寡擊敗強大的波斯(四十p337-348)。
  戰後雅典藉提洛同盟取得雅典帝國的優勢,所用方法如下:一、藉防衛之名,由各國分攤經費,到432年每年總收得460talents(四一p283)。並在454年將同盟的金庫由Delos島移至雅典控制的Argos(五p102)。二、向各國征收貢金,到柏氏時每年達600talents,而雅典政府當年的歲收扣除各項稅捐也不過400talents(四一p30)。即便是國庫最重要來源的Laurium銀礦,在483年時利潤也不過100talents(四一p37),而這些錢足以建百艘戰艦並在480年的海戰中大敗波斯一千二百多艘戰艦(四十p346)。三、雅典在同盟內享有司法審判和貿易協定的絕對優勢(五p346)。四、各國無權脫離同盟(五p102)。
  斯巴達就在上述背景下,結合不滿波斯的城邦,向雅典展開長達三十年(431-404)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一0九一)。戰爭雖發生在帝國頂盛時,即柏里克里斯執政(463-431)的晚年,但雅典會失敗其實就隱藏在其社政經結構下:一、首先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除了公民群眾的無知無識自私自利的不穩定性外,柏氏在雅典優先政策下,剝奪雙親非全是雅典人的外籍專業中產者的公民權(四一p17)。其實雅典31.5萬人口中,只有4.3萬人有公民權。其餘11.5萬奴隸和婦女、2.85萬外人、及其他勞工、商人等均無(四一p17)。這些無公民權者顯然大多不會替帝國賣命。二、在經濟上,雖至440年已存下9700talents(四一p30),但雅典經濟命脈在能輸出高價位的橄欖油、葡萄酒、手工業品及礦產,再輸入穀物(自給率只1/4,四一p34)、建房造船用木材。所以當退守「長牆」(458年所建用以防斯巴達)之內,而之外的樹、礦卻占雅典財富來源之大半。更不幸的是,雅典城內人口大增、衛生不良發生瘟疫(430-433)死去1/4人口(四一p285)。三、在軍事上,平時海軍只備六十艘戰艦(四一p29),陸軍只能守無力攻。結果404年斯巴達艦隊圍困雅典軍艦於西那斯海灣內並大敗之,雅典半數公民或為奴或戰死(四一p293)。初期雅典雖勝多於敗,但當414年雅典遠征軍大敗於西西里之後,雅典內部的民主派與四百人寡頭政府間便展開了惡鬥,整個希臘也紛紛起來反抗雅典帝國的統治(一0九一p634、682)。
      繼雅典之後的斯巴達又建更嚴苛的帝國,每年命各城邦進貢1000talents,並在各城邦建立由斯巴達總督控制的貴族政權,且以一支軍援之(四二p5)。但這些比雅典更危及斯巴達結構穩定(四二p5-6),故斯巴達也無法有效統治希臘地區,而此時北方的馬其頓在亞歷山大的統治下,已開始南侵,結果建立了雄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創造了希臘化時代,促進加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但這非本書重點,故略。

 

台長: 阿楨
人氣(6,60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波希戰史》
此分類上一篇:《影視史學》

阿楨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2023-10-28 09:12: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