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2-28 07:05:56| 人氣1,37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智慧七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果真是阿拉伯的勞倫斯?

別說「阿拉伯的勞倫斯」,就連「勞倫斯的阿拉伯」也談不上,只能說是「西方殖民者的阿拉伯」或「大英帝國的勞倫斯」。

雖然你有點「南蠻鴂舌」,不過口令倒繞得有意思。大衛連1962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名雖是《阿拉伯的勞倫斯》,但總給人「勞倫斯的阿拉伯」之感。

要不、能得好萊塢的賞識?沒明星崇拜、如何大賣?

你怎能奢望擅長拍攝史詩般異國風味(此即「東方主義」了?)的大衛連,拍出上述充滿辯證意味的电影,連勞倫斯原著《智慧七柱》(馬可孛羅,2000)結尾僅存的一點自欺欺人的希望(勞認為阿拉伯人從戰敗德國接手的大馬士革已恢復正常,p.1008),也被電影中自我毀滅的阿拉伯人破壞無遺。雖然希望注定要幻滅,但在電影裡的阿拉伯人是因無法治理大馬士革而自動離開的(從电力、自來水、消防、醫院衛生、到交通、治安,全面崩潰),這不但太有「東方主義」了,而且也不合費瑟是在二年後才被法國逐出叙利亞的史實(一戰後英法分贓瓜分中東)。

電影又不是歷史,但比歷史更真實地反應殖民者的內心世界,只不過要觀眾有透視之眼。

要戴能過瀘「東方主義」有色眼鏡吧,你怎能期望引狼入室又內鬥內行的阿拉伯人(怎那麼熟悉?哦!原來和清末至今的中國人很像),在打敗了共同敵人、土耳其之後,以回制回的西方殖民者会吐出口中肥肉(從英法到美帝均如此)。

那至少要拍出軍事史上與漢尼拔、毛澤東一起並列「游擊戰」典範的勞倫斯式游擊戰吧?

這更非大衛連所能勝任。那勞倫斯的自我懺悔呢?

你想苦荼西方觀眾嗎?再說勞倫斯自欺欺人的自我懺悔,不提也吧。你看看他顛三倒四的說啥:「從一開始就很明顯,假如我們贏了戰爭,這些承諾不過廢紙一張;如果我是阿拉伯人誠實的顧問,我應該奉勸他們收拾回家,別為這種空話出生入死。可是我自欺欺人地期盼,藉著帶領這些阿拉伯人奮不顧身地贏取最後勝利,我可以讓他們在手握軍權的情況下,獲得鞏固的地位,以迫使列強與他們協商出一个公平的解決方案。換句話說,我假設……還能在會議室內打敗我自己的祖國與盟邦……而且我們勝利後總比戰敗來得好。」(前言XX)
難怪会成為「西方殖民者的阿拉伯」及「大英帝國的勞倫斯」。

你不了解洋人的苦心,洋人嚐到民族主義甜果之後、己所欲必施於人,也希望阿拉伯世界和中國天下也嚐嚐苦果,事實證明全世界全天下的人都很愛吃,這甜果中國戰國時代的孟子早就知了。
大不同!中國人二三千年來統一時期超過分裂,而阿拉伯伊斯蘭只有最初的七八世紀間統一約百年,至今一千三百年都是分裂的,其中搞統一的都是別有野心(中國就沒?)。
 
另參本館:
以黎巴又戰 以入侵巴  圍牆易穿心牆難越  美以伊朗  恐怖攻擊本土化  伊戰越戰化美伊與中東
《智慧七柱》《東方主義》《文明衝突》《格格不入》《德黑蘭的囚徒》《在德黑蘭讀羅莉塔》《中亞戰略格局和中國安全》《民族衝突和宗教爭論》《當代伊斯蘭教》《今日的伊斯蘭》

《智慧七柱》
 
《智慧七柱》記錄勞倫斯自己在沙漠中的戰爭回憶,已被公認爲英語文學中最偉大的現代史詩,借丘吉爾的評語來 說:“它躋身于英語文學最偉大的作品之中,在戰爭與冒險的描述上,無人能超越。”《智慧七柱》在出版時固然洛陽紙貴,今日的光輝也依舊不減,地位則有越來越高之勢。在軍事上,他是巴勒斯坦戰役的決定性人物,當代戰略專家BevinAlexandere更把他和拿破侖、毛澤東、隆美爾等人並列,認爲是使上最偉大的軍事將領之一,對遊擊戰的理論發明貢獻尤多。
 
目錄

• 産生之源
• 曆史沿革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影視貢獻
• 産生之源
• 曆史沿革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影視貢獻
• 相關詞條
• 參考資料 
 《智慧七柱》-産生之源    
 
《智能七柱》記錄作者自己在沙漠中的戰爭回憶,已被公認爲《英語文學中最偉大的現代史詩》,借丘吉爾的評語來說:“它躋身于英語文學最偉大的作品之中,在戰爭與冒險的描述上,無人能超越。”《智慧七柱》在出版時固然洛陽紙貴,今日的光輝也依舊不減,地位則有越來越高之勢。在軍事上,他是巴勒斯坦戰役的決定性人物,當代戰略專家Bevin Alexandere更把他和拿破侖、毛澤東、隆美爾等人並列,認爲是使上最偉大的軍事將領之一,對遊擊戰的理論發明貢獻尤多。
勞倫斯利用阿拉伯沙漠漫無邊際、變化難測的特性,率領三千阿拉伯抗暴軍,神出鬼沒,專事破壞土耳其的補給鐵路,牽制了五萬以上的土耳其正規部隊,創下曆史上代價最小而獲利巨大的戰果,而且當時他的年紀還不滿三十歲。
 
《智慧七柱》-曆史沿革   

在近代的許多冒險事業與冒險英雄之中,“阿拉伯的勞倫斯”大概最爲噲炙人口;這當然與彼得.奧托主演的那部不朽名片有關。但是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阿拉伯的勞倫斯確有其人,而且一生戲劇化的曆程,比起電影情節中的表現尤有過之。
勞倫斯利用阿拉伯沙漠漫無邊際、變化難測的特性,率領三千阿拉伯抗暴軍神出鬼沒,專事破壞土耳其的補給鐵路,牽制了五萬以上的土耳其正規部隊,創下曆史上代價最小而獲利巨大的戰果,最最引以爲豪的是當時他還不滿三十歲。阿拉伯的勞倫斯不但是位大冒險家,同時也是個卓越的戰略家、情報員、考古學家與詩人。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勞倫斯才剛從牛津大學畢業不久,他放棄了前程似錦的學術前程,成爲一名戰士;他帶領一群沙漠部落的烏合之衆組成的遊擊隊,改變了阿拉伯半島的曆史,也改變了現代世界對于阿拉伯民族的想像。
勞倫斯這部嘔心瀝血、震動人心的著作《智慧七柱》,記錄的正是這段沙漠戰爭的回憶。書中詳細記載了勞倫斯率衆五十人、穿越烈日沙漠內夫德,策動半島北方部落結盟、聯合對抗土耳其帝國,從不可能的地點俯攻土耳其軍隊;記錄筆觸忠實敏銳、文字情調典雅機智。它既是一個軍事行動的詳實報告(本書部分屬性仍保存于英國國防部文件中)、也是一部優美動人的史詩;既是戰史的經典、也是勞倫斯作爲戰士與詩人的生命思索。
從希臘史詩的奧德賽到中國的玄奘法師,從鄭和大規模的海外使節活動到哥倫布的航海事業,人類的冒險行動總是引起無窮的想像。祈克果曾說:如果不冒險,我就很容易、且比所有的冒險更容易喪失自我;就此看來,冒險的事業似乎是人類文明創造力的一個重要的源流。閱讀這本二十世紀最出色的冒險家留下的傳記,讀者當能領會其中道理。
 
《智慧七柱》-內容簡介  
 
故事描述了一九一四年八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風潮引領之下,英國年輕人紛紛投筆從戎,當年未滿三十歲的傳奇人物勞倫斯也毅然放棄早先的考占工作,進入開羅軍情報部工作,負責中東地區的情報收集及戰略建議。而後,隨著戰況日漸熾烈,若幹英國重量級官方人士威信。以承諾讓阿拉伯人在戰後獨立建國爲名,使阿拉伯建國主義者與英國站在同一陣線,由內陸起兵反抗統治他們多年的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將有助于協約國在中東地區取得壓倒性勝利。于是,勞倫斯在因緣際會之下于一九一六年,成爲阿拉伯抗暴運動領袖之一費瑟親王陣營中的英軍連絡官,也成爲巴勒斯坦戰役的決定性人物。
一九一六年底至一九一八年,勞倫斯巧用機智,在阿拉伯部落問引燃熾熱的獨立建國燎火,更善用阿拉伯部落族人擅長的遊擊戰略,以及阿拉伯沙漠漫無邊際、變化難測的特性,率領三千阿拉伯抗暴軍,神出鬼沒,專事破壞土耳其的補給鐵路,牽制了五萬以上的土耳其正規部隊,創下曆史上代價最小而獲利巨大的戰果。他們由麥加北部出發,經過烈日無水的艱困地形,穿越世人畏懼的內夫德沙漠,以落後武器、匾乏的火藥與糧食,一站站攻下延波、威治、阿卡巴、馬安,最後于一九一八年十月直抵土耳其統治重鎮大馬士革,完成爭取自由的首要目標。此書正是在描述這場奮戰的動人過程。
 
《智慧七柱》-作者簡介    
 
T.E.勞倫斯的《智慧七柱》中所描寫的故事,經美國著名導演大衛?裏恩的巨片《阿拉伯的勞倫斯》的銀幕再現,而使無數人的心靈受到震撼和感動。在這部巨著中,集博學的東方學家、天才的狂熱分子、勇敢堅毅的戰士爲一身的勞倫斯的身影躍然紙上,將讀者深深引入他的阿拉伯沙漠戰爭經曆,他的回憶與夢想,他的痛苦與思考……從他那種讓人驚歎的永無止境的渴望與奮鬥中,人們不難發現其折射出的,正是那個時代西方傑出人士面對殖民帝國主義走向衰竭這一趨勢的一種精神掙紮。溫斯頓?丘吉爾高度評價此書“躋身于英國文學最偉大的著作之中,在戰爭與冒險的描述上,無人能夠超越。”
 
《智慧七柱》-影視貢獻   

在世界大戰時,阿拉伯四分五裂的部落被組織起來打敗了土耳其,其功勞歸于一個30未到的英國人——勞倫斯,他就是《智慧七柱》的作者。《智慧七柱》被改編爲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居五十年來史詩類電影之榜首,超過指環王等熱門之作。
http://www.hudong.com/wiki/%E3%80%8A%E6%99%BA%E6%85%A7%E4%B8%83%E6%9F%B1%E3%80%8B

 
《阿拉伯的勞倫斯》(1961)
 
導演:大衛裏恩 David Lean
演員
  彼德?奧圖 Peter O'Toole .....T.E. Lawrence
  亞利克?基尼斯 Alec Guinness .....Prince Feisal
  安東尼?奎恩 Anthony Quinn .....Auda abu Tayi
  傑克?霍金斯 Jack Hawkins .....General Lord Edmund Allenby
  奧馬爾?沙裏夫 Omar Sharif .....Sherif Ali
  安東尼?奎爾 Anthony Quayle .....Colonel Brighton
 
劇情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德國的盟友土耳其趁機侵入阿拉伯半島,而該地區的各個部族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無力抵抗土耳其的侵略軍。英國軍方派了有“阿拉伯通”之稱的陸軍情報軍官勞倫斯到那裏進行活動。
  勞倫斯在去麥地那會見部族首領費薩爾王子的途中,遇見了哈裏蘇部族的首領阿裏,此人年輕剽悍,給勞倫斯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勞倫斯到費薩爾處,親眼目睹了他的大本營遭到土耳其飛機的轟炸,傷亡慘重。費薩爾采納了勞倫斯的意見,從陸路攻打亞喀巴,爲占領大馬士革鋪平道路。勞倫斯則與阿裏率領突擊隊穿過沙漠,冒著炎熱與風沙。日夜兼程,很快攻下該城。
  英國在阿拉伯半島的意圖是給阿拉伯人有限的槍支彈藥,叫他們牽制土耳其的兵力,同時將阿拉伯各部族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勞倫斯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戰略采取行動的,但做法上比較講究策略。他換上阿拉伯人的服裝,盡量在生活上接近阿拉伯人,由于突擊隊屢建戰功,威震中東,勞倫斯被譽稱爲“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對大馬士革發動的總攻勢中,勞倫斯與阿裏率領的阿拉伯軍隊驍勇善戰,長驅直入,比英軍提前一天攻入。但戰後,英阿雙方在管轄大馬士革這個問題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勞倫斯困于複雜的政治外交鬥爭之中,仕途失意,不得已退役。他回到英國後,憂郁不得志,不久後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身亡。

幕後制作

  導演大衛?裏恩希望由一位不知名的演員扮演勞倫斯,于是爲阿爾伯特?芬尼安排了一次試鏡,當時芬尼的成名作《年少莫輕狂》還未及上映。試鏡活動甚至使用了戲裝和布景,拍攝爲期4天,耗資高達10萬英鎊。除了裏恩之外,參加試鏡的還有攝影師、助理導演、剪輯師、制片人和阿拉伯曆史專家。試鏡非常精彩,芬尼雖然得到那個角色,但後來卻拒絕了,因爲他不想長期簽約。
  制片方曾因劇組要轉道西班牙而叫停拍攝,但影片直到3個月後才得以繼續拍攝,因爲編劇羅伯特?博特(Robert Bolt)因參加核裁軍示威遊興而被捕,直到制片人薩姆?斯皮格爾說服他簽署了保證書才被釋放。
  約旦國王侯賽因曾向影片劇組出借阿拉伯軍團協助拍攝,而且經常造訪片場,並喜歡上了一位英國女秘書。1962年,這位女秘書成爲侯賽因的第二任妻子,1999年,兩人的長子成爲約旦國王。
  本片是一部根據曆史上的真人真事拍攝的場面宏偉的史詩片。這個劇本是事實和藝術的巧妙結合,它忠于真實而又超出真實,它虛構出各種形象和情緒,這種情緒比勞倫斯本人所體驗到的更爲強烈和富于刺激性。這是一部真正偉大的驚險片。影片的導演手法及攝影極爲出色,既展現宏偉壯觀的戰鬥場面,又剖析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出身卑微、高深莫測、膽略過人、又受虛榮和情欲支配的冒險狂。本片榮獲第3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7項大獎。
 
精彩花絮

  這部史詩般的巨片長達3小時45分鍾,根據曆史上的真實的人物和情節改編。曾獲1962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等七項大獎。在英國最權威的電影雜志《TOTAL FILM》近日評選出了50部最偉大的史詩電影中,本片更是一舉擊敗了《賓虛》和《指環王》等強勁對手,奪得冠軍。
  導演大衛?裏恩最初希望由阿爾伯特?芬尼扮演勞倫斯,但凱瑟琳?赫本力勸制片人薩姆?斯皮格爾(Sam Spiegel)讓彼得?奧圖來扮演。
  阿蘭?德龍曾是扮演阿裏的人選,但因棕色隱形眼鏡而無緣出演,後來Maurice Ronet成爲接替人選,但他有法語口音,而且不適合穿著阿拉伯服裝。
  雖然影片長達227分鍾,但片中所有女性角色都沒有臺詞。
  1989年,影片的膠片得以恢複和修整,但很多對白丟失,于是彼得?奧圖等當時健在的主要演員來到錄音棚爲20多年前的影片重新錄制對白,至于那些已經過世的,則找來聲音相似的演員配音。
  1960年,馬龍?白蘭度曾是扮演勞倫斯的人選,但後來由于片約沖突而放棄。後來,安東尼?博金斯也曾爲扮演勞倫斯的人選。
  火車被毀的場景是在西班牙拍攝的。
  片中所有的運動都是從左至右,導演大衛?裏恩稱是想借此強調影片是次旅程。
  真實的勞倫斯是在從Bovington軍營回家的途中遭遇車禍的。
  勞倫斯被土耳其人攻擊和折磨的情節出自《七根智慧之柱》(The Seven Pillars of Wisdom),由于勞倫斯深受羞辱,于是不願出版這本書,只印刷給120人閱讀。在勞倫斯死後,《七根智慧之柱》終于得以出版。
  在影片拍攝期間,彼得?奧圖曾拒絕與奧馬爾?沙裏夫配戲。
  早在1926年,就有人建議勞倫斯將完成的作品拍成電影,但被他拒絕。1960年,編劇邁克爾?威爾森(Michael Wilson)說服了勞倫斯的兄弟同意將電影改編權賣給制片人薩姆?斯皮格爾。
  影片中的一些情節是忠于事實的,而且一些演員的外貌同角色原型很相象。
  在拍攝阿裏進入海市蜃樓的畫面時,攝影師弗雷迪?楊使用了一種特別的寬銀幕482mm鏡頭,後來攝影師們將這種鏡頭稱爲“大衛?裏恩鏡頭”。
  在《娛樂周刊》評選的“影史百部佳片”榜單中,本片排名第18位。
  片中角色約翰遜?本特利的原型是美國旅行家兼記者洛維爾?托馬斯(Lowell Thomas),世人從他的作品中開始知道勞倫斯的存在。
  彼得?奧圖在影片上映的20年後才完整的觀看本片。
  在《首映》雜志評選的“100次最偉大表演”榜單中,彼得?奧圖扮演的勞倫斯名列榜首。
  當得知影片的拍攝計劃時,洛維爾?托馬斯希望將自己收集的大量關于勞倫斯和阿拉伯戰亂的背景資料提供給制片人薩姆?斯皮格爾,但被後者拒絕。
  亞利克?基尼斯非常希望扮演勞倫斯,但導演和制片人認爲他年紀過大,于是安排他扮演了費薩爾王子。
  勞倫斯所騎的摩托車是Brough Superior,號稱摩托車中的勞斯萊斯,勞倫斯擁有7臺。
  
穿幫鏡頭

  當勞倫斯到達蘇伊士運河時,50年代末期的Blue Funnel班輪出現在背景中。
http://baike.baidu.com/view/279834.html?tp=0_11
 
 
勞倫斯>百度百科
 
早期生涯:
阿拉伯大起義:
戰後歲月:
對後世的影響:
同性戀的疑問:
著作:
名言:
 
  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也稱“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1888年8月16日至1935年5月19日)因在1916年至1918年的阿拉伯大起義中作爲英國聯絡官的角色而出名。他成爲公衆偶像的部分原因是美國旅行家兼記者洛維爾?托馬斯(Lowell Thomas)所寫關于那場起義的轟動一時的報告文學,還有勞倫斯的自傳體記錄《智慧的七柱》。許多阿拉伯人將他看成民間英雄,推動了他們從奧斯曼帝國和歐洲的統治中獲得自由的理想;相似地,許多英國人將他包括在他們國家最偉大的戰爭英雄之中。
早期生涯:

  1888年8月16日,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以下簡稱T.E.勞倫斯)出生在威爾士的特雷馬多格(Tremadog),在威爾士、蘇格蘭和法國的聖馬洛度過了幼年時代。1896年,勞倫斯一家返回英國,在牛津定居。其父親“托馬斯?勞倫斯”的真名叫托馬斯?查普曼,是一個英國血統的愛爾蘭貴族,第7代威斯特米思從男爵(Baronet of Westmeath)。他的婚姻十分不幸。在與妻子生了4個女兒之後,抛棄了妻子、孩子和家産,同女兒們的家庭教師薩拉?瓊納一起私奔,生下了T.E.勞倫斯及其3個兄弟。
  1896年,勞倫斯進入牛津公立男子學校就讀。1906年,勞倫斯騎自行車遊曆了法國,對英法百年戰爭時代的古堡進行了考察。1907年,19歲的勞倫斯獲得了牛津大學耶穌學院每年50英鎊的獎學金,主修現代史。1908年夏天,作爲現代曆史研究課程的一部分,勞倫斯騎著自行車在法國進行了第一次考古旅行,參觀了克萊西、阿金庫爾、色當等古戰場遺址,並考察了修建于羅馬帝國時代、西哥特時代及百年戰爭時期的衆多古堡,行程達4000多公裏。
  1909年6月18日,勞倫斯前往近東,獨自徒步考察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境內的十字軍古堡遺迹。1909年10月,勞倫斯回到了牛津大學。他在中東的考察記錄、草圖、照片都寫入了他的畢業論文《12世紀末十字軍運動對歐洲軍事建築風格的影響》。這篇論文使他以牛津的一等優秀成績畢業。
  大學畢業後不久,1911年1月,22歲的勞倫斯以考古工作者的身份返回中東,參加了發掘奧斯曼帝國境內赫梯王國(Hittites)都城卡赫美士(Carchemish)遺址的考古行動。1914年春天勞倫斯離開卡赫美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爲勞倫斯會講阿拉伯語,了解近東地區的風俗和民情,所以從倫敦的總參謀部地理情報分部調派往開羅的陸軍情報部工作。
 
阿拉伯大起義:

  1914年10月,土耳其作爲德國的盟友宣布參戰。11月4日,奧斯曼蘇丹以全世界穆斯林領袖——哈裏發的名義,宣布保衛伊斯蘭國家,對協約國進行聖戰。土耳其參戰後,中近東戰線出現了對英國不利的形勢。到1915年下半年,土耳其軍隊進攻了埃及,圍困了亞丁保護地,英軍在美索不達米亞和達達尼爾海峽相繼失利,在阿曼、蘇丹和波斯灣地區還面臨一些酋長發動的“聖戰”。在這種情勢下,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麥克馬洪(Sir Henry McMahon,)向麥加的謝裏夫(Sherif,意爲“聖裔”)、來自哈希姆家族的侯賽因?伊本?阿裏(Hussein Ibn Ali)提供現金和武器,並允諾在戰爭結束後成立一個統一的以大馬士革爲首都的阿拉伯國家,承認他爲阿拉伯之王。雙方的談判以往來文書的形式記錄在案。
  1916年6月5日, 1500名阿拉伯騎士在麥地那對空鳴槍,宣布阿拉伯獨立。6月10日,侯賽因的長子阿裏和費薩爾聯合指揮的漢志戰士包圍了聖城麥加,土耳其的漢志總督加裏布帕夏帶著親衛隊逃往漢志山脈中的避暑勝地塔伊夫(Al Taif)。經過20多天的圍困,麥加守軍向漢志軍隊投降。在這裏,侯賽因向全世界穆斯林發表宣言,公開譴責土耳其當局迫害和屠殺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背離伊斯蘭教精神,並宣布阿拉伯脫離奧斯曼帝國而獨立。
  阿拉伯起義爆發後,駐開羅的英國中東事務大臣羅納德?斯托爾斯勳爵(Sir Ronald Storrs)于1916年10月動身前往漢志拜訪侯賽因,勞倫斯奉命陪同他前往阿拉伯地區執行這一外交使命。斯托爾斯答應從開羅爲起義軍隊提供金錢和給養,勞倫斯中尉則被留下來對漢志戰爭的形勢進行評估。
  1916年10月16日,勞倫斯從英軍中東總司令部所在地伊斯梅利亞乘船抵達吉達港。他在那裏與侯賽因的次子阿蔔杜拉進行了會晤,不久又見到了長子阿裏和三子費薩爾,很快成爲費薩爾的摯友和軍事顧問。在勞倫斯的建議下,阿拉伯起義軍北上奔襲奧斯曼帝國腹地,破壞漢志鐵路,占領了延布、瓦季、亞喀巴等城市。
  1917年10月到11月間,英軍中東總司令艾倫比將軍(Sir Edmund Allenby)向土耳其防線發動總攻,勞倫斯及阿拉伯部隊奉命配合,對敘利亞展開進攻。1918年9月30日,費薩爾的阿拉伯軍先頭部隊進入大馬士革。費薩爾在這裏宣布自己爲敘利亞國王。
  1918年10月28日,勞倫斯返回英國。1919年召開巴黎和會時,他與費薩爾一道前往凡爾賽,爲爭取阿拉伯國家獨立做最後的努力。但該努力以失敗告終,敘利亞轉歸法國委任統治。英國隨後安排費薩爾成爲伊拉克國王,其兄阿蔔杜拉成爲外約旦埃米爾。
戰後歲月:

  由于感覺自己爭取阿拉伯獨立的事業被政治家出賣,勞倫斯在戰後拒絕出任總督等職位,而是選擇隱居生活。1922年8月,在一些地位很高的朋友的幫助下,勞倫斯以“約翰?休?羅斯”的假名加入英國皇家空軍。兩星期後由于被記者發現真實身份而被迫退出空軍。不久他又化名“托馬斯?愛德華?肖”加入英國陸軍,在此期間完成了有關阿拉伯戰爭的回憶錄——《智慧的七柱》。1925年,勞倫斯離開陸軍,重新返回皇家空軍。勞倫斯有很多著名的朋友,包括溫斯頓?丘吉爾,著名作家肖伯納、哈代和龐德,以及著名軍事曆史學家利德爾?哈特,還包括他以前在中東英軍司令部的同僚們。《智慧的七柱》出版後,勞倫斯成了一個富翁,但是不久他將版權及其收益全部捐給了一個慈善組織。爲了彌補微薄的收入,勞倫斯替一個美國書商翻譯了荷馬史詩《奧德塞》,還撰寫了一部描寫皇家空軍生活的小說《鑄造》。
  1935年2月25日,勞倫斯達到46歲的法定退役年齡,不得不從皇家空軍退休,隱居于多塞特郡的鄉間農莊“雲霧山”。1935年正值英德交惡之際,勞倫斯在英國外交部的一個叫亨利?威廉森的朋友認爲,曾經受到希特勒公開稱贊和欽佩的勞倫斯也許是唯一能夠勝任與希特勒進行談判的人,于是邀請他去倫敦商討此事。5月13日清晨,勞倫斯騎摩托車去郵局拍發電報。回來的路上爲了躲避兩個騎自行車的男孩,勞倫斯失去了控制,猛然摔到地上,頭部嚴重受傷,六天以後在醫院去世,被安葬在多塞特郡莫頓鎮(Moretown)的聖尼古拉斯教堂墓園裏。
對後世的影響:

  勞倫斯對于阿拉伯民族主義解放事業的貢獻被大多數人所承認和接受。但在一些阿拉伯國家和前社會主義國家也有觀點認爲,他是爲英國效力的情報軍官及間諜,其工作是爲了使英國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接管阿拉伯世界的統治權。阿拉伯學者認爲,今日巴勒斯坦之所以産生紛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當年勞倫斯幫助英國人占領了那裏,使其成爲英國治理下的“猶太人家園”。
  勞倫斯的事迹經過史詩化之後已經成爲英國軍事曆史上的著名傳奇之一。希特勒對勞倫斯十分敬佩,日本特務機關頭目土肥原賢二也因別人稱其爲“遠東的勞倫斯”而自得。
 
同性戀的疑問:

  勞倫斯作品中的一些章節,以及他在軍中同事的回憶,反映出他有性受虐狂傾向,喜歡鞭撻和肉體的痛苦。1917年12月,勞倫斯曾在漢志鐵路沿線的德拉被土軍抓獲並遭強奸和鞭打。勞倫斯另一個引人爭議的話題是其性取向。《智慧的七柱》一書署明“致S.A.”的序言,被認爲是寫給一個叫達霍姆(Dahoum全名爲謝赫?艾哈邁德,Sheikh Ahmed)的14歲阿拉伯男孩的情詩(見引文)。達霍姆曾于1914年和勞倫斯一起在卡赫美士考古工地工作,兩人關系密切,勞倫斯拒絕澄清兩人有肉體關系的傳言,並在返回英國時將達霍姆帶回國與其同居。1916年,勞倫斯將達霍姆派往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北部聯系阿拉伯民族主義分子,1917年,達霍姆因斑疹傷寒去世。勞倫斯後來在《智慧的七柱》中說,他的夢想——爲阿拉伯人民贏得政治自由——本意就是想作爲一份禮物送給達霍姆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243085.html?tp=3_11
 
 
大衛連>百度百科
  
  大衛?裏恩(1908年3月25日-1991年4月16日)英國著名的電影導演、制片人和剪輯師,在BFI于2002年評選的“世界頂級導演”中位列第九位。

  少年時代

  David Lean出生在倫敦郊區並不富裕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會計師。Lean小的時候學習很糟糕,讀和寫都有些困難。1922年,14歲的Lean未能通過普通學校的入學考試,只好憑借父親的關系進入一所教會學校。這期間,Lean對自然和攝影的興趣日漸濃厚。可貴的是,學校允許Lean去電影院看電影,娛樂的自由與嚴格的家庭管束相比,爲Lean帶來了絕佳的學習機會。

  從茶水員到剪輯師

  1923年,Lean 的父母離婚了。三年後,Lean離開學校,爲了能讓母親安心,他主動學起了會計學。但是Lean的阿姨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的狀況:Lean並沒有成爲會計師的才能,他反而更熱衷于電影。雖然在電影行業立足是件困難的事,但是如果Lean能去親身體驗一下也是不錯的選擇。在阿姨的鼓勵下,19歲的David Lean進入了高蒙電影公司,從端茶送水的體力活開始做起。1930和1931年他先後成爲Gaumont Sound News和British Movietone News的新聞片剪輯師,同時還嘗試著成爲一名電影演員。最初,David Lean剪輯了不少低預算的長片,包括Bernard Vorhaus在30年代拍攝的兩部電影,之後他開始剪輯高成本的大片:比如Paul Czinner的《As You Like It》和安東尼?阿斯奎斯的《Pygmalion》。40年代初,跨過而立之年的Lean已在電影剪輯上享有了較高的聲譽。

  導演生涯

  1942年,David Lean獲得和Noel Coward合作的機會,他們共同執導了戰爭題材的影片《In which we serve》,電影大獲成功,促成了Lean電影生涯中最爲重要的飛躍——成爲一名導演。在Noel Coward的鼓勵和幫助下,Lean與制片人Anthony Havelock-Allan,攝影師Ronald Neame共同組建了電影制作公司——Cineguild。公司制作的前三部電影的劇本均是由Noel Coward創作:《天倫之樂》(Happy Breed,1944)、《快樂的精靈》(Blithe Spirit,1945)和《相見恨晚》(1946)。其中,《相見恨晚》獲得了第一屆戛納電影節的國際電影大獎。這部電影中,Lean運用了富有感染力的音樂,采用了能更好地營造氣氛的布光方式,不追求浪漫的自我抒發,而是嚴肅地對待主題,從而形成了Lean獨特的電影風格,也爲他拍攝史詩片打下了基礎。  
  接下來的兩部電影《Great Expectations|孤星血淚》(1946) 和《Oliver Twist|霧都孤兒》(1948),均改編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說,Lean也由此開始和英國具有傳奇色彩的演員亞曆克?吉尼斯長期合作。在努力維持了八年的經營後,Cineguild公司因Lean和Ronald Neame之間發生不愉快的爭執而關閉,Lean爲公司拍攝了最後兩部電影:《熱情的朋友》(The Passionate Friends,1948) 和《瑪德萊娜》(Madeleine,1950),盡管電影中嘗試運用了印象派的手法,但在上映後並未得到評論界和觀衆的贊許。《熱情的朋友》改編自英國科幻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G.Wells)的作品,《瑪德萊娜》則講述了維多利亞時代一個殺人犯的故事。
  David Lean于1952年獨立拍攝了在英國大獲成功的《一飛沖天》(The Sound Barrier),之後又接連拍攝了改編自劇場喜劇的《霍布森的選擇》(Hobson's choice,1954)和與英裔美國人Katharine Hepburn合作的《豔陽天》(Summer Madness,1955),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霍布森的選擇》更是獲得了1954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1952年至1956年之間,Lean一直在爲亞力山大?柯達拍攝電影,而柯達常對Lean的劇本有種種限制。1956年1月柯達去世後,Lean開始與美國制片人山姆?斯皮格爾討論和籌備電影《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電影由上了好萊塢黑名單的劇作家米歇爾?威爾森(Michael Wilson)和卡爾?福曼(Carl Foreman)改編自法國小說家皮埃爾?鮑利(Pierre Boulle)的同名小說,並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拍攝完成。1957年上映後轟動了國際電影界,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在內的七項奧斯卡大獎,也拉開了“裏恩式”史詩片的序幕。
  此後,Lean與斯皮伯格開始構思一部雄心勃勃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這部電影是Lean與劇作家Robert Bolt、攝影師Freddie Young和作曲家Maurice Jarre的第一次合作,在約旦沙漠、西班牙和摩洛哥三處選景,曆時20個月拍攝完成。《阿拉伯的勞倫斯》不僅成爲了Lean最傑出的代表作,還開創了史詩片的新風格,緊接《桂河大橋》之後再一次囊括了七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但是Lean和斯皮伯格的合作關系並沒有繼續下去,他與意大利制片人Carlo Ponti合作了下一部電影《日瓦格醫生》(1965),電影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裏斯?帕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的同名小說,由Robert Bolt完成劇本,票房收入頗豐,並獲得五項奧斯卡大獎。與前兩部的獎項相比少了兩項,因爲同年的最佳的影片和最佳導演頒給了歌舞片《音樂之聲》。 Lean與Robert Bolt再次合作,完成了電影《瑞安的女兒》(1970),拍攝在愛爾蘭持續了一年。雖然影片獲得了兩項奧斯卡大獎,卻在評論界反響平平,甚至連大衆也保持沈默。與之前兩部既叫好又賣座的作品相比,《瑞安的女兒》並沒有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這令Lean很傷心,他整整14年沒有再拍過劇情長片,所參與的影視工作也僅是爲新西蘭電視臺制作了一部記錄片:《一位新聞主播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Anchor ,1978)。
  73歲時,Lean與英國制片人John Brabourne和Richard Goodwin合作改編了福斯特(E. M. Forster)的小說《印度之行》,這是一部讓Lean牽挂了20多年的小說,因此他格外享受這部電影的籌備和拍攝過程,Lean不僅獨自改編了劇本,還親自擔任該片的剪輯師。《印度之行》(1984)一上映就大獲成功,成爲當年奧斯卡最有力的競爭者,獲得了11項提名,並最終奪得兩項大獎。 Lean將生命的最後幾年時光也花在了劇本的改編和拍攝工作上,這次改編的對象是波蘭籍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冒險小說《Nostromo-A Tale of The Seanboard》,此外,他還參與了裏查德?哈裏斯版《阿拉伯的勞倫斯》的拍攝工作。1990年,美國電影學院爲垂暮之年的David Lean頒發了終生成就獎。1991年溫暖的春天剛降臨英國,癌症的長期折磨卻令這位老人奄奄一息,就在《Nostromo》開機之前,Lean長辭于世。
 
影響

  Lean的史詩片引起了許多爭論。一些評論家(比如保琳?凱爾和安德魯?薩瑞斯)認爲Lean的史詩片總體上對于曆史的描述太過簡單、不夠深入,這種觀點一直被嚴厲的評論家堅持到現在。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就曾在對電影《齊瓦格醫生》的評論中,輕蔑地指出Lean的史詩片是“奧斯卡專業戶”。持相反意見的電影工作者(比如Carl Foreman、Michael Wilson和Robert Bolt)堅持認爲Lean的史詩片是值得稱道的,認爲他的史詩片比銀幕上大多數史詩片顯得更富智慧、更有文化、更加可信。正如Lean自己指出(參見Kevin Brownlow: David Lean, p. 483),盡管引起了許多爭論,但他的電影被許多年輕導演當作了電影制作藝術的陳列櫃。事實上,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和馬丁?斯科西斯就是Lean史詩片的超級粉絲,兩人在1989年翻拍版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發行後,爲Lean的聲譽再次爲大衆所牢記而做出了貢獻。從近年來的優秀電影如《英國病人》和《泰坦尼克號》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裏恩式史詩片的巨大影響。
 
作品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兒 Ryan's Daughter (1970)
  萬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醫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橋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豔陽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飛沖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與祖國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編劇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歡樂的精靈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雛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倫之樂 This Happy Breed (1944)
http://baike.baidu.com/view/243085.html?tp=3_11
 
 
 
 

台長: 阿楨
人氣(1,37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西藏追踪》
此分類上一篇:《在德黑蘭讀羅莉塔》

阿楨
哈瑪斯5000枚火箭彈2023-10-07奇襲以色列 以巴衝突再起 美國新中東戰略受挫

哈瑪斯成立於1980年代,曾經與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激烈對抗多年,自2007年後雙方各自控制迦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
與PLO不同,哈瑪斯不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存在。1993年,阿拉法特與以色列透過簽訂《奧斯陸協定》達成和平,結束了武裝衝突。哈瑪斯拒絕承認這一和平協定,繼續對以進行攻擊。美國等西方國家則視哈瑪斯為恐怖組織。
1990年代在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主導下,促成了「兩國方案」,目標是以巴「一邊一國」,讓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和迦薩走廊建立主權國家。這也成為國際社會解決以巴衝突的原則。然而,近年來,從川普時代到拜登總統主政,美以及沙烏地以伊朗為假想敵,在中東地區結盟的態勢成形,巴勒斯坦問題已被邊緣化。先前傳出,美以兩國官員正低調合作,試圖達成妥協,讓沙烏地興建一座由美國營運的濃縮鈾設施,作為以沙關係正常化的條件之一。哈瑪斯背後是由伊朗、黎巴嫩真主黨等什葉派為主的勢力扶持,自是更不願見到以沙建交,伊朗等勢力亦樂得為哈瑪斯敲邊鼓。
  相關新聞資料
中東和美歐反應“不同調”
沙烏地呼籲以巴立即停止敵對行動升級,並重申,該國曾多次警告情勢爆發的危險,是因為以色列長期對巴勒斯坦人的迫害所致。
哈瑪斯多戰線突襲,以色列情報螺絲鬆!
「梅卡瓦」將踏足俄烏戰場能力挽狂瀾,還是會重蹈豹2的覆轍?
時代變了!以色列「梅卡瓦」主力戰車 遭哈瑪斯無人機1發毀
  回應
不是號稱有鐵穹防護網嗎?
  相關新聞資料
「鐵穹系統」攔截敵軍90%火箭彈!各國都想要... 台灣需要買
鐵穹防禦系統攔截率爭議--維基百科
以軍方自稱鐵穹的攔截率在85%以上,但從未有人給出相關證據,美國專家指出,攔截率40%已經是人類科技極限,另一位以色列評論員則認為只有10%命中率上下。
2023-10-09 06:10:1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