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04 01:27:00| 人氣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發展心理學報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攻擊與發展交互作用之探討

孟子曾說過:「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映入我們眼簾的社會新聞盡是亂象叢生。摑傷同學耳膜國中生判3萬(沈旭凱,民92)、法研所學生捷運偷拍律師逮到他(張郁敏、王經綸,民92)比比皆是。有人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互相攻擊的歷史。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物競天擇的演化論其實也是一種廣義的攻擊理論。攻擊亦是社會亂象的外顯行為,近年來日漸提高的犯罪率以及年齡層逐年降低,這表示了整個大環境的變動,一波新的文化變遷,一種新的負面次文化的崛起。

攻擊的定義是指任何用以傷害或損傷自動會避開這種對待的生物行為。最早的攻擊發展可以追隨到嬰兒時期,M. Caplan等人發現攻擊的根基在嬰兒生命的第一年結束時即出現。另外性別的差異並不會造成攻擊程度的差異,意即攻擊性不會有太大的差異,都是一樣強一樣弱,差異的地方在於表現的方法。男生可能是直接用暴力相向,女生可能就以搞小團體或是在背後說壞話的方式來呈現。一般而言,高攻擊性的小孩在長大之後,常常也是具有敵意的,比較容易會有犯罪行為的產生,但這並不表示所以高攻擊的兒童一直都具有高攻擊性,這還牽涉到後天環境對此小孩發長的影響。的確有些小孩一出生的氣質就是比其他小孩來的富有攻擊性,但他如果在家教良好的背景下長大,那他長大後的攻擊行為,犯罪事件不一定會呈現高度的相關(D.R. Shaffer ,2001)。攻擊行為存在於一連續線,開始的一端是一些壓制、無賴的行為;而極端的另一面為各種身心上的謀殺意外。 兒童攻擊的最直接關聯是同儕的排斥,造成孤單、疏離和低自尊;兒童攻擊行為的長期結果包括酒癮、藥物濫用、性犯罪、中輟失業、甚至於造成青少年及和成年其所犯下的罪(黃月霞,民91)。

壓力是造成潛藏在內心攻擊的慾望被表現化的主要原因,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生理疾病、精神疾病、情緒症狀、犯罪行為等都和人們在各種行為下體驗到的壓力有關(R. Atkinson, R.C. Atkinson, E.E. Smith, D.J. Ben & S.Nolen-Hoek
sema ,2001)。心理學家認為壓力的來源是來自於主觀的感受;社會學者則重視社會結構因素,不過有更多學者從其他廣泛的角度來看壓力源(Andrew Baum, Jerome E. Singer&Carlene,1981)。電影鵝毛筆結局那變的非常暴力的年輕神父即為無法控制局面而各方壓力下所照成的分裂。壓力在現在的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壓力對於兒童也是不可避免,兒童每天經驗家庭、學校以及人際關系的不愉快事件。無數的事件均可造成壓力,壓力並不僅是個體對單一事件或情境的反應,他的引發是透過複雜的壓力和事件的互相影響(黃月霞,民91)。另外小時候曾遭受巨大壓力的人在長大之後疏離感的程度較正常的一般人高。因為巨大的心靈創傷,使得人們更加的不被社會相信,更無法和社會互動(Stewart, Donald P.,II,2000)。一個研究指出即使是青少年的壓力,並不會低於一個成年人,並指出多數學生面臨過的生活事件中比較會造成壓力的事件包括有「學業成績不理想」、「擔心考試」、「父母親與我意見發生衝突」、「不能達成自己預期的目標」、「對未來要深學或就業感到茫然」、「擔心將來找不到工作」、「家庭經濟發生重大改變」、「家庭經濟困難」、「發現所念類科將來就業不易」、「老師素質太差」、「與師長發生衝突」、「家人有嚴重疾病」、「家人過逝」、「不了解自己」等(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青少年輔導中心-『張老師』,民75)。要減低壓力的感受,需要從各方面來探討,但最主要的還是社會能提供真正有效的幫助;譬如因為失業而產生壓力,重要的資源可能是提供金錢或其他形式的物質幫助(Arlene Brownell & Sally Ann Shumaker,1984)。

兒童時期的發展,對長大後的攻擊行為、犯罪模式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可見完善的教育以及溫暖的家庭背景的重要性。從早期的五育並重到現在的多元入學方案代表了我們的教育體制又邁向的一個新的里程;家庭的管教方式也從權威式慢慢轉變為民主式,隨著時代的變遷,亦有了不同於以前的管教方式,近來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打罵未必能造就子女、棒下也不一定能打出孝子來(陳家聲,民68)。兒童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像寶貴的資產,不僅讓我們能傳宗接代,也能延續我們的文明,而未來的社會環境,也將由未來的主人翁所朔造,充滿罪犯的未來環境,不是我們樂於見到的,所以探討兒童發展與攻擊行為的相關性,即是我們當前所需注意的課題。

參考書目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青少年輔導中心-『張老師』著,民75。台北地區高職學生生活壓力與適應之研究。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青少年輔導中心-『張老師』。
陳家聲著,民68。黃榮村編,民68。棒子會打出孝子嗎?。人與獸之間。台北:大洋出版社。
黃月霞著,民91。兒童輔導與諮商。台北:五南出版社。
沈旭凱,民92。摑傷同學耳膜國中生判3萬。奇摩Yahoo!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2003/12/08/society/udn/4412247.html
張郁敏、王經綸,民92。法研所學生捷運偷拍律師逮到他。Pchome新聞。
http://news.pchome.com.tw/society/tvbs/20031203/index-20031203180210390145.html
R. Atkinson, R.C. Atkinson, E.E. Smith, D.J. Ben&S.Nolen-Hoeksema ,2001。曾慧敏、劉約蘭、盧麗鈴譯。西爾格德心理學(上、下)。台北:桂冠出版社。
D.R. Shaffer ,2001。林翠湄、黃俊豪、連廷嘉、黃俊豪譯,民92。發展心理學(上、下)。台北:學富出版社。
Andrew Baum, Jerome E. Singer&Carlene.(1981). Stress and the Enviromen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37(1):12.
Stewart, Donald P,II .(2000).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Examination of a Life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Emotions. Sociological Abstracts. Vol. 48 (7), 2000S39749.
Arlene Brownell & Sally Ann Shumaker.(1984).Social Support:An Introduction to Complex Phenomen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Vol.40(4):1-9.

台長: 布羅嘎逼不
人氣(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