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04 01:26:00| 人氣1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社會學報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學一個概念:Alienation

現今高度都市化的社會裡,每當報章雜誌出現討論大學生問題的文章,總會有”疏離”這詞出現,再談論到自殺時,也免不了提及疏離,而打開電視機的社會新聞,更是離不開疏離。疏離感(Alienation)是個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到底疏離感是由何而來,又是否和高度的都市化有關係呢?

疏離感(Alienation)又稱異化,是表示一個人與其自身及其所屬社會以及其他人之間,互相疏遠、分離的感覺。疏離是指人類在把握世界的時候,並沒有覺得自己是發生作用的行動者,世界對他而言,仍舊是陌生的(沙亦群 譯,民85,p.11~p.12) 。而根據梅芬思文的詮釋,疏離感有主要由五個不同向度去量度。1. 無能感(Powerlessness)、2. 無意義感(Meaninglessness)、3.孤立感(Isolation)、4.無規範感(Normlessness)及5. 自我隔離感(Self-estrangement) (Seeman, Melvin,1959)。

根據這個原則,在黑格爾的作品中,黑格爾指出人類的歷史,同時也是人類疏離的歷史。在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會使人們產生嚴重的心理疏離,各種制度使人們不能解放自由(許峻源,民87,p.7~p.8)。疏離在我們社會中,是一個存在很久的問題,從古至今的社會學家都曾爭論說,都市生活以及在科層制度(官僚制度)環境下的工作,容易使人產生疏離感(Appleby, Scott,2002)。可是又有最近的研究成果證明,情況可能不是這樣。研究結果還證明,高度技術性的工作環境較勞力的工作,越不容易使人產生疏離感(彭懷恩,民85,p.167~p.168)。目前尚未有直接的證據顯示都市生活以及在科層制度(官僚制度)環境下工作是否會造成疏離感,此問題的答案正由相關學者在研究,研究者試圖比較越南裔的美國人在兩個不同地區的社區建設過程,來幫助解釋都市化與在科層制度(官僚制度)環境下工作和疏離的情形(Karin, Aguilar-San Juan,2000)。

曾受過巨大壓力的人疏離感的程度較正常的一般人高。因為巨大的心靈創傷,使得人們更加的不被社會相信,更無法和社會互動(Stewart, Donald P.,II,2000)。另外學者的研究也證實了疏離感也受到中西文化的影響(Ma,Li Chen,1985,p.155~p.171)。此研究是在比較中美大學生的疏離的嚴重性,在比較的同時亦分別檢示在中美兩文化中與疏離相關的一些社會類元。資料分析顯示,中國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較西方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疏離的程度較高,本實驗也證實了疏離並非發展後社會的特有心理現象,亦存在於發展中的社會。

就我本身的經驗來看,都市化其實並不會直接造成人與人的疏離,因為都市的交際生活,絕對會讓原本互不相識的人們因而認識。我覺得在城市真正造成人疏離的主因其實是人和人情感迅速的變遷。兩人因為有接觸的機會,而使原本不認識的人認識到非常熟識,甚至建立起親密關係,而後卻因為總總的原因,使得熟識的兩人迅速的分開,這往往會讓人覺得沒有被別人所了解,這就是孤立感(Isolation)。到最後變成對許多事物都很冷漠,此時自我隔離感(Self-estrangement)便產生了。從小生長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我,在遇到陌生人的時候,總是被要求需要穩重、內斂,而不像西方人那樣的熱情,這也許是西方文化比中國文化更沒有疏離感的原因。而我想大學生的疏離,其實都應該很少和無能感(Powerlessness)有關,因為大學生幾乎都沒有經濟壓力,絕大部分也都沒有需要賺錢養家的重擔,真正造成疏離的主因,恐怕是無意義感(Meaninglessness)以及無規範感(Normlessness)。以輔仁大學的學生為例,沒翹過課在宿舍睡覺或是在街上閒晃的學生絕對是少之又少,這直接或間接的造成生活的空洞化,再加上脫離高中生活後,再也沒有強而有力的規範來約束,這恐怕是造成大學生疏離的主因吧。


參考書目:
沙亦群 譯 (民85)。Ronald V. Urick (1975) 原著。疏離感 (Alienation)。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許峻源 (民87)。輔仁大學學生疏離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學士論文(未出版)。
彭懷恩 (民85)。社會學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Appleby, Scott. (2002). Did Dallas USCCB meeting make any difference? Salt of the Earth, Social justice news .
檢索日期:92.09.12 取自World wide web:http://salt.claretianpubs.org/
Karin, Aguilar-San Juan. (2000). Place-Making and Community-Building in Vietnamese America:Orange County and Boston. Sociological Abstracts. 48 (7), 2000S39205.
Ma, Li Chen. (1985). Alienation Among American And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ology. No.17.
Taipei: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eeman, Melvin. (1959). On the Meaning of Alienation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檢索日期:92.09.12 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jstor.org/
Stewart, Donald P.,II. (2000).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Examination of a Life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Emotions. Sociological Abstracts. 48 (7), 2000S39749.

台長: 布羅嘎逼不
人氣(17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