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10 17:27:19| 人氣2,0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演出評論]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e.Play.XD》

[本文節錄自ptt Drama版]
by蔣家驊

劇名:《e.Play.XD》
日期:2005/2/26
時間:7:30
地點:皇冠小劇場
團體: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初看到《e.Play.XD》的宣傳時,其實有些驚喜,畢竟像這樣子一個晚上有四齣戲的演出,總給人一種相當豐富且很「值得」的感覺。可是宣傳稿當中,關於新世代乃至於七年級生的論述,反而讓我擔心了起來…倒不是因為「七年級生」這個名詞給人的刻版負面印象讓我對作品本身的品質擔心,而是我有些擔心整個戲會不會在創作者的論述當中,讓作品變成了某種證明題(證明自己雖然是民國七十幾年出生的,但絕沒有七年級生在外人眼中的種種刻版缺點之類的云云)。一個作品一旦走入了這樣子的狀態,有時候很有可能變成只是各說各話,因為有些東西(七年級生就一定怎樣怎樣的合理性)如果不存在,當然很有可能也就無法將之翻覆或反證。

不過,我很高興《e.Play.XD》中的創作者,幾乎都沒有將自己關入了這個死胡同,反而是誠懇的面對自己,將自己的意念融入作品,然後呈現給觀眾。《e.Play.XD》當中的四件作品,每件都有著很特別的、屬於自己的風格,或許其中各有優缺點,可是大體上來說,都還稱得上是不錯的作品。下面就這四個作品,分別來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覺:

蔣韜的【月神與角人】,無疑的是一個音樂元素極重的表演。開場時的演奏,很快的就把我帶到【月神與角人】的世界之中…在這一個作品裡,創作者藉由月神與角人(女人和男人?)之間的對話,談了自己關於女性的想法,甚至於衍生到關於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種種…舞台上的OS說到,人類開始將頭上長角的稱之為惡魔,那麼,我們或許可以將角人視為是惡魔的象徵?而相對於舞台上月神是之於女性的對應,那麼男性亦可以視為惡魔的代表?既然是惡魔,那麼月神又為何要創造出男性(水槽那段)?很多的地方雖沒有講的太明白,卻勾起了無限的想像,在這點上,創作者的確有把屬於自己的想法,以點或線的方式散佈在戲中,和觀眾產生某些溝通。

只是,在大量音樂(而且是真的很讚的音樂)元素的使用之下,其他的部份相較起來則有些略顯不足。有些台詞或者對話,雖然頗為玩味,可是並不適合在舞台上出現或使用…在看戲的時候,有時候我會因為那些文字而突然間從作品本身抽離且疏遠,在那當下我尋找原因,發現那些文字似乎較適於「閱讀」,而不適合作為「台詞」在舞台上出現;坐在觀眾席的我,在那一瞬間其實聽不懂月神與角人講的那些話,但當我捨棄「視覺」,以「聽覺」的方式去想像那些文字時,我才知道那些文字裡講的是什麼…在那一瞬間,其實聽覺要講的東西比視覺重要許多,可是視覺給人的刺激在那當下卻遠遠大於聽覺,造成很多時候會發生訊息不對稱的情形(簡單來說就是台上的人在講什麼台下很可能聽不懂)。有些文字如果可以考慮在劇場裡演出時的狀況,我想觀眾在接受上可能比較不會那麼困擾。

另外一個想提出來的是,【月神與角人】從月亮/女性出發談了許多,並用多媒體做了分段的動作,可是由於段落是藉由右舞台的電漿電視浮現字幕來分割,坐在前排中央地上的觀眾(我)其實很容易就忽略掉電漿電視的訊息…(我只看到【夏.婚禮】、【秋.收割】、【冬.月事】及【聖餐】等,春天根本沒看到!T_T)如果分段的動作能夠做的更清楚些,我想【月神與角人】這個作品應該會變得更完整,也更有層次性。

不過整體而言,【月神與角人】仍然是我認為相當豐富的一個作品!包括蔣韜的音樂,作品本身要講述的東西,以及月神超讚的服裝(我幾乎沒辦法將眼光從月神的身上移開…),都是讓我覺得很不錯的地方。更何況,月神給觀眾的葡萄,又是那麼的好吃。(我拿到一串!XD)

陳銘峰的【Crossover No.1】,是一個我在題材上感到相當僥富趣味的一個作品。其實一開始,我對於陳銘峰在節目單中所說,關於這齣戲的出發點感到困惑,他說最初的出發點是”想為演員寫家譜”再將之轉化成一次舞台表演…一看到「家譜」二字,說實話,我不由得皺起了眉頭;在我的印象之中,家譜其實是很死板而且過度嚴肅的東西,將這樣子的東西放到舞台上,真的會好看嗎?

可是【Crossover No.1】的演出,卻讓我覺得相當的有趣,當演員講到母親與蜂窩那一段時,我的腦海中竟然不自覺的浮現出了畫面。說真的,這讓我感到有些訝異,因為在我的觀賞經驗當中,面對同樣類型的表演,很少有這樣的情形發生…面對戲的內容是如此貼近生活,而台上又呈現著以真實的素材創作出來的作品,我的確在不知不覺當中,被【Crossover No.1】的內在情感捲了進去。

其實,我對這樣子的題材呈現是抱持肯定態度的。有接觸劇場教育或上過坊間表演課的人,一定知道有些劇場師資在教授表演這件事情時,有時候會先從演員本身的經歷出發,當年賴聲川歸國面對北藝大(那時候還叫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第一屆的學生時,就用這個方法創作出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回到劇場來看,這樣的創作方式反而在大小劇場當中並不常見…原本是可以讓演員呈現最真實情感的創作方式,卻意外地只在劇場教學當中被應用,而沒有在劇場表演當中被實踐。

【Crossover No.1】的出現,倒是讓我看到這方面的可能性,關於劇場在描述「人」這件事情上的可能性…誰說一定要張愛玲的生平才值得被搬上舞台?誰說一定要什麼文學名著才值得在舞台上呈現?每一個人,只要是身為人,一定都會有值得被拿出來分享的意義以及價值。在這一點上,我想【Crossover No.1】的確帶頭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Crossover No.1】的確也有一些需要再加強或改進的地方。其一是編導所使用的手法,主要是讓表演者擔任主述者,講述自己的家庭生活…這樣子的方式,其實非常的考驗觀眾和演員,觀眾既要集中精神一直聽,演員還必須集中精神一直講,到戲快要終了的時候,其實我已經聽到有些產生疲態了…先辜且不論要採用主述式或其他方法,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可能性,能夠讓作品的本身豐富些,而讓觀眾能夠聚焦?其二是【Crossover No.1】在《e.Play.XD》的遊戲規則限制下,成為一個約莫為20幾分鐘的作品…當計時鐘的數字開始在亂跳的同時,我突然有種導演其實是利用計時鐘的亂跳在向這個遊戲規則做出抗議的感覺(只是突然間有的狂想…因為節目單裡的文字讓我覺得導演似乎希望時間多一些,20分鐘連家譜的封面都說不完呀!XD);如果【Crossover No.1】是獨立的一齣戲,那麼呈現的方式是否可以支撐整齣戲那麼長的演出時間,我想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地方。

至於【在那裡的美好】這一段,則是我個人在《e.Play.XD》當中,比較不喜歡的一段。其實,我隱約知道創作者想要呈現的主題方向是什麼,包括愛情、包括虛幻與現實、包括網路與愛情之間的連結、包括被控制以及不被控制乃至於被控制後的反制…可是我總覺得作品的本身,一直處在一個渾沌未明的狀態。雖然那些東西,都存在於舞台之上,可是我卻感受不到作者是如何看待這些東西,他要用這些東西來說些什麼?或者呈現些什麼?關於創作者想要藉由作品本身所說的話,我沒有辦法從【在那裡的美好】作品本身看到。

我開始試圖去尋找原因。在節目單裡,導演說在排著這齣戲的同時,課堂上讀到布希亞,讀到蘇珊桑塔格,讀到一大堆圖像分析和媒體理論…網路上網友談到這戲,還提到了瑪格麗特的畫,據說魏瑛琄看完的感想是有點像吉本芭娜娜…但是對我而言,這些東西我完全的不熟悉。導演說自己不斷的發展零碎,然後企圖縫合裂縫…可是我不禁好奇,在將每一塊「零碎」之間的裂縫縫合的同時,導演是不是有思考過這每一塊「零碎」和觀眾之間的溝通狀態是如何呢?而縫合之後的作品整體性是否也能夠和觀眾本身達成某種溝通?或許有些人知道吉本芭娜娜是什麼樣子,或許有些人一眼就能看穿瑪格麗特的畫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可是如果這些戲本身素材所代表的意義,有些可能不是那麼輕易的能夠被觀眾得知,那麼【在那裡的美好】呈現的過程當中,這些素材或許就應該做某種程度的轉換後,再呈現在舞台上。對我來說,我一直覺得這個轉化和縫整的過程沒有被完成,而使得我和導演之間,產生了裂縫。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戲的開頭部份,有一個地方是同時有投影片的字幕、演員的台詞、音效的女聲OS在進行的。在那一段當中,我在觀眾席處於一種極度茫然無從的狀態,我既要看投影片的字幕,又要聽演員的台詞及女聲的OS,在那一瞬間,其實我是很困擾的。我看不到這三者放在一起使用的用意,格格不入的三種感官刺激,讓我在一開始就陷入了我和【在那裡的美好】之間所產生的巨大的裂縫,而久久無法自拔…

其實,【在那裡的美好】有很多地方是我很喜歡的。包括一開始那個投影在演員臉部白布的影像,女演員在快速抽離/進入角色的精彩表現,以及劇本當中許多對於人在愛情裡的反應一針見血的台詞,都是我覺得這齣戲裡不錯的地方,只是綜觀整齣戲,我還是覺得【在那裡的美好】給我的感覺過於模糊而不夠清晰,以致於無法得知作者究竟想藉由這個作品,來說些什麼。

至於【∞】,若對照到聯演所用的《e.Play.XD》這齣劇名,【∞】這齣戲,也真的實在是夠XD的了!演員完全外放誇張的表演,節奏的切換與改變,如此寫實的非寫實表演,讓【∞】整體的完成度相當的高。先不提【∞】誇張好笑的部份,我覺得【∞】創作者下了相當高明且相當險的一著棋!導演讓演員像是瘋了一樣,在舞台上完全的狂奔,讓演員毫無忌憚的放出耀眼的光芒…當我正在擔心演員是否能撐到最後,並且質疑為什麼要讓演員做如此外放的演出同時,卻發現這正是導演的目的-因為,他要讓我們從戲中的笑聲中疏離,去看那笑聲,以及台上所呈現的一切。

約莫是在【葬禮】這一段,我突然間從戲裡面疏離出來,當身旁的人幾乎都哈哈大笑的同時,我驚覺這關於人死後家屬搶著分財產的情形,不是每天在我們的生活裡上演嗎?每天有人在急診室裡被搶救、有人見了網友然後想逃跑、有人在生活裡連微不足道的事情都要比較、有人想自殺…這些事情每天都在生活裡重複的發生,我們為台上的戲感到可笑,卻又不自覺其實自己就在舞台上。

整體上來說,關於【∞】可以說的實在太多,包括劇名【∞】給我的緒多感覺(包括從圖樣上感受的重複與循環,包括把圖樣看成兩個圓黏在一起,引申到兩演員之間的互動,甚至於我很喜歡的,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連結方式)等等,但礙於篇幅(word快破四頁了),也就不多談了。簡單來說,這是一個有著嬉鬧誇張外表,內在卻認真思考我們生活的作品。當我看完【∞】時,不斷的思考如果【∞】換成一些劇場有名的演員來演,又會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但結論是,這部作品並不見得會變得更好…因為【∞】所用的方式,是相當危險而不安全(但是成功)的,正因為初生之犢,正因為不夠精緻,【∞】的作品才能夠完整的被呈現,而導演也真的成為了演員(他節目單上說其實他是演員XD),沒有在舞台上現身卻在舞台上完成了屬於他的表演。

整體來說,《e.Play.XD》仍然是我覺得相當不錯的作品,四齣作品都讓我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還吃到了好吃的葡萄XD)。寫到接近尾聲,似乎該說一些「我看到了劇場新希望」或者「期待你們努力開創美好的明天」之類的話語,但我不覺得一定要把這群創作者看成所謂的「新生代」或者什麼「七年級生」之類的,這些名詞本來就是別人所賦與的(這年頭連六年級生都會莫名奇妙變成叔字輩了!囧rz),我們只要知道七年級生指的是民國七十幾年出生的一群,那就夠了。不管是幾年級生,既然要做戲,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作品,盡全力和觀眾達成某種溝通,我想,那才是最重要的。

台長: 蔡柏
人氣(2,0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演出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演出評論] 莎妹留言版的感言 -- e.Play.XD
此分類上一篇:[演出評論] 華美嘈雜的宣敘調 --e.Play.XD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