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9-13 02:13:10| 人氣1,291| 回應0 | 上一篇

課程與社團的共同發展模式探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課程與社團的共同發展模式探索」:從學生社區實踐團隊出發的服務課程規劃與實施

劉介修

發表於行政院衛生署主辦,2003年9月13-14日,台北。「山地離島及偏遠山地暑期青年社區健康服務營成果發表會暨觀摩會」

隨著社會變遷的歷史進程,今日教育體系與學術發展面臨了過度制度化、專業化與工具化的危機與困境,因此近年來無論教育機構或者社會輿論極力提倡通識教育的時代必要性,來作為回應社會變遷與教育困境的可能路徑。然而,我們發現,由於目前通識教育過於學科化、甚至形成教育目標扭曲的危機,使得通識教育的教育意義無法被突顯,而在各大院校也常常發現僵硬而呆板的通識教育課程,使得通識教育最後淪為樣板與形式的課程,不僅無法引起同學們的興趣,而通識教育的教育精神也無從建立。

我們並不滿足於繼續呼告著目前通識教育的危機,我們積極地企圖從目前通識教育課程設計困境的泥淖中掙脫出來。因此,我們試圖以「服務課程」作為我們開展相關課程規劃行動的發軔。這不但是回應了通識教育需要重新醞釀更為細緻的課程與教學活動的需求,亦將成為我們突破目前通識教育困境,發展更能呼應時代變遷,更符合教育改革意義,與更為貼近實際參與教學活動的師生們需求的通識教育的一個全新的實踐可能。因此,我們嘗試以師生合作,團隊工作,並由校方支持與輔導的發展模式,期盼從同學們的社區服務經驗出發,啟動整體校園對於通識教育全新想像的動能,並經由每個不同學系與團隊的需求與想像,分別進行細緻而豐富的通識教育社會服務教學活動研發行動。同時期許這個歷程聯繫起大學院校、民間組織與政府機構,一方面尋求大學院校具有多元內涵,實質教育意義與在地實踐精神的新時代通識教育社會服務教學活動,另一方面,我們也期盼在我們的行動歷程以及未來的教學活動情境中,醞釀台灣學術發展的在地實踐,並且激發民間力量進一步勃發的能量。

循著這樣的思索脈絡,我們從2002年的春天開始,即嘗試邀請同學共同籌組課程規劃團隊,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努力,我們共同提出了八個初步規劃的課程 。這些課程分別依循著不同的發展模式,其中一種發展模式由不同的學生團隊立基於過去累積的實踐經驗,根據課程實際運作的需求,提出修正與可能的課程發展方向。以「校園報紙實作」為例,其根據「高醫青年社」在校園中發行刊物的經驗,探索校園媒體的功能,以及立基於社團運作模式發展課程的可能;另外還有一種課程發展的模式,是從我們對於通識教育的課程需求出發,從團隊的對話中凝鍊出對於通識課程的想法,我們根據這些初步想法與概念,籌組課程研發工作團隊,從實際的工作與學習中,修正原先的想法與概念,鎔鑄概念以及在地情境,形成課程規劃的架構。以「社區健康營造與市民社會」為例,即是從我們對於通識教育的需求出發,我們希望能到社區中進行觀察和訪談的學習,到社區中交朋友,與社區民眾對話和共同行動,我們認為這樣的學習歷程極為符合我們對於通識教育的想法,這也將成為突破目前通識教育過於形式化、樣板化的一個嘗試。

隨著這樣的想法的提出,我們分別在2002年、2003年的暑假籌組了「旗津工作隊」,邀請同學們在暑假一起到旗津去交朋友,展開了社區觀察與訪談的學習,我們期盼能經由這樣的嘗試,逐漸醞釀對於通識教育社區化、社團化以及生活化的可能,經由這樣的實踐,我們更能掌握我們在社區實踐中的適當位置,並凝聚出對於通識課程規劃更為具體的想法。

在社區學習的歷程中,我們意識到社區實踐的長期性特質與課程本身的階段性屬性時常發生衝突。比如說,一項社區計畫的執行,如果希望能讓同學們參與其中,則往往受限於學期時數的限制,而不容易達成,如此一來,同學們便只能流於瑣碎性、片段性的參與,而無法從更為多元的、矛盾的社區實踐中豐富我們的學習。另一個面向來說,倘若以社區實踐的想法成為課程的主軸,便很容易造成課程的壓力過大,可能造成同學修課很大的門檻。

另一方面,我們也在與社區組織的訪談中,體認目前社區組織在人力、資源上的限制,一般的社區組織不容易從原有的人員編制分工中,重新挪出人力來負責同學的學習計畫的規劃輔導。有些社區組織也了解學生的不穩定性,因此希望能在其原本的工作之外,重新開闢新的工作項目成為同學的學習計畫,而不希望同學參與社區組織原來常態推展的工作。當然這也造成社區組織必須提撥人力規劃、督導同學的學習計畫,這樣的人力要求實在不是大多數社區組織所能負荷。

我們一直期盼發展出一種長期的學生社區實踐模式,因為我們認為這是社區工作的重要特質與基本要求,這也是我們在社區中學習的一種負責任的基本態度,另一方面我們也期盼在較為長期的社區實踐中,更為豐富而全面地開展我們的學習。

因此,我們開始思考一種可能:是不是能夠發展一個由學生組成的工作團隊,而這個團隊能與社區組織建立長期而緊密的工作模式?這個學生工作團隊是否能肩負起課程的規劃與執行?這種具有社團屬性的學生工作團隊能否與課程互相搭配,共同發展?

隨著「服務課程」的規劃,本學期總共有14個合作機構熱心地參與我們的邀約 ,與學校師生共同開啟這個服務課程研發的歷程。我們評估了機構的屬性、機構現階段的工作能量、以及學生團隊目前的發展潛能,從目前參與課程研發的合作機構中,選擇「旗津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搭配合作機構共同籌組學生工作團隊,期盼與這些不同屬性的合作機構共同開展「課程與社團共同發展模式」的嘗試。
「課程與社團共同發展模式」包含了幾個內涵。首先,這個學生團隊將從實際的工作與學習的歷程,開啟團隊的對話,根據社區以及團隊需求擬定較為長期、可行的社區計畫。另一方面,學生團隊將從這樣的歷程中,也同時建立與合作機構長期而緊密的合作工作模式。接著,學生團隊將從這些工作的開展歷程中與合作機構共同逐步形成課程的概念與實際規劃。而在課程實施期間,學生團隊將肩負起課程的引導性角色,輔導修課同學參與工作團隊的社區計畫。而修課同學在完成了課程之後,也可以加入工作團隊,參與更為全面而持續性的學習。

因此,這個模式由學生團隊與合作機構共同展開學生社區實踐計畫的擬定與執行,而課程的研發、規劃與實施也同時附掛在整個計畫之中。這樣的共同發展模式的本身對於學生團隊本身來說即是一個學習的旅程。社區計畫的規劃執行,與合作機構共同協商,以及和團隊成員、修課同學的共同合作與學習的歷程,都是社區實踐中的重要學習內涵。
「課程與社團共同發展模式」從「社團」以及「課程」兩個路徑來誘發目前校園更為豐沛的社區實踐能量。隨著目前大學社團的式微,服務性社團的學習、實踐能量也逐漸地潰散,而這個發展模式從通識課程來引導學生參與社區實踐的學習,並從課程的安排中,提供同學開展相關學習的視野與方法。另一方面,「課程社團化」的嘗試,不但藉由同儕間的吸引邀約更為充實學生工作團隊的能量,也同時打破了課程總是僵硬而教條的印象,賦予課程更為生活化、社區化的內涵。藉由「社團」以及「課程」兩條路徑的共同發展,不但由學生團隊與合作機構共同維繫起學生社區實踐的持續性與累積性,另一方面也將從課程的引導下,提供源源不斷的團隊潛能,而課程的要求將使得同學的社區實踐更為細緻而具(自我)批判性。
這樣的共同發展模式相當具有發展潛力,然而目前也遭遇了幾個面向的困境。首先,一個能夠規劃、執行完整而持續性社區計畫的學生工作團隊不容易建立。原本希望藉由學生團隊與合作機構共同研發課程規劃,然而細緻的學生團隊課程研發歷程,往往需要較為長期的團隊對話與行動,這常常造成學生團隊不易掌握課程發展與社區實踐的方向,容易在這種摸索性的階段中感到困惑而使得團隊發展不易。然而開課在即,對於面臨學生團隊籌組困境的課程,我們目前嘗試減緩學生團隊在課程發展以及實施上的角色,而以合作機構為主體擬定的課程來實施,未來再由修完課程的同學籌組學生團隊。另一方面,我們也發現學生團隊與合作機構的合作工作模式仍有待建立,無論是對於「課程與社團共同發展模式」的共同認知的協商,乃至於校園、社區組織兩個體系的習慣、語彙以及其他技術性問題都有待突破,不過這樣的矛盾與差異,正是大學校園醞釀社區實踐學習的重要脈絡。此外,這種由學生團隊與合作機構擔任課程引導角色的模式在納入課程的行政體系時,與學校師生所認知的「課程」有相當大的衝突,而使得這種模式目前仍不容易被廣為接受。另一方面,這種課程模式在進入課程行政體系時,也將面臨到行政技術性的問題,比如說,教師學分數以及鐘點費怎麼計算等問題。因此這種課程發展模式非常需要學校教師以及行政體系的支持與配合,以一種探索性課程研發模式的共同決心與認知來開展。然而,或許這個面向的困境正好反映了校園對於「學習」仍具有相當的封閉性與權威性,而這也是我們嘗試建立這種課程模式來作為突破通識教育困境的一個關鍵脈絡。

「課程與社團共同發展模式」嘗試從學生學習的兩個路徑來醞釀校園更為豐沛細緻的社區實踐能量,期盼經由課程發展模式以及課程規劃的解放來作為突破目前通識教育困境的可能,也期許在學生團隊與合作機構的對話與協商歷程中,建立一種更為全面性、持續性的學生社區實踐學習模式。

這個共同發展模式試圖開啟一種對於「課程」的思索途徑,我們將繼續探索與學習。


致謝:特別感謝高雄醫學大學陳武宗主任、許敏桃老師、劉克明副院長、賴春生主任、陳鴻鈞教授、楊三東主任、吳明忠學務長在「服務課程」發展歷程中的支持、鼓勵與指導,謝謝老師們提供了我們這個寶貴的學習旅程。此外,也非常感激旗津工作隊、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學生團隊、EEP的夥伴,我很幸運能與大家共同學習,我很珍惜。這些夥伴分別是立倫、潘占、惠英、守志、馨慧、政廷、韋辛、宏耕、奕萱、志安、智葳、欣燁、淑娟、翔仁、星寶、惠絜。

台長: 南來瘋
人氣(1,2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