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04 02:17:59| 人氣3,1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內門鄉--崇山中的璀璨文化之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隨著明年大選的逼近,台灣熱烈的政治活動也正醞釀升溫中,其中一種最常被政治人物採用、頗符合鄉土民情的宣傳手法之一,就是:辦桌請吃流水席。談到辦桌,那可就不得不提到高雄縣的內門鄉。內門鄉這地方,雖不能說是窮山惡水,但或許由於位置稍嫌偏遠,在一般人印象中,它的知名度實在不高;但這裡卻是台灣辦桌「總舖師」的故鄉喔!此外,內門鄉更有值得在國際上揚眉吐氣、具有典藏價值的陣頭文化!

 內門鄉位於高雄縣的東北部,南邊毗鄰旗山鎮,西邊則與台南縣龍崎鄉接壤。氣候方面,年均溫廿五度,夏熱冬涼,雨量集中於夏秋二季。地理上,群山環繞本鄉、形成盆地,鄉內有楠濃山及溝坪溪、二仁溪貫穿。布農族、魯凱族、平埔族(含瑪卡道、西拉雅等系)曾先後於此活動,本地之名稱,則始見於開墾此地的瑪卡道族「大傑巔社」;俟鄭成功來台,漢人才逐漸進入本地。內門昔稱「羅漢」,一般相信源自西拉雅族稱呼本地「Ruohan」,後遂由漢人譯成閩南語「羅漢」並沿用之;但亦有另一說是漢人初至此地時以其兩側青灰岩山形似羅漢,故名之。另外,漢人又因群山所環抱之盆地觀如屋內廳堂,而稱此地為「羅漢內門」;到日治時代,將地名更改成「內門」,至民國四十二年設內門鄉。

 談到內門的文化,不能不先談它的歷史。內門地方先後由馬卡道平埔族「大傑巔社」、西拉雅平埔族「新港社」等社所開墾,其根據地大致在今木柵、溝坪地區,但平埔文化後來逐漸不敵漢人勢力而被漢化,早已凋零,目前在本鄉中只能從各地分佈的公廨、祀壺等遺跡,窺見平埔文化風貌。公廨昔為平埔人議事場所,後漸式微成祭祀祖靈之用,現在有留存者,甚且已被當成土地公廟祭拜;祀壺則是在族人家中牆角供奉太祖老君神祇的祀器,又稱「壁腳佛」,現於少數村莊仍維持每年舉行祭祀壺甕儀式。另外,即使已漢化,還有部分平埔子民不忘本,在祖先牌位上刻有「新港」二字,得以看出其宗族淵源。

 內門鄉還有一些現象,可視為發掘平埔族歷史之線索:居住木柵、溝坪地區的原住民雖已逐漸跟閩、客融合,但仍可發現部分鄉民具有膚色黝黑、輪廓突出、身材瘦高、眼眶寬等特徵,而其姓氏亦頗特殊,如:機、蘭、卯、月、車、買、穆等;而由於平埔族在荷蘭統治時期即接受基督教洗禮,木柵基督長老教會成立頗早(西元一八六八年),在南台灣地區可謂元老級的教堂(僅次於旗後、鳳山),部分民宅外也看得到有「十字架」標記,其宗教信仰之虔敬可見一斑。

 繼原住民腳步而至的漢人,在內門的開發歷史也頗悠久,大致起自清順治年間,迄今已有三百多年。西元一六六三年,大學士沈光文因作賦諷刺鄭經時政,幾遭殺害,遂變服為僧逃來這裡,興建簡單廟舍、招生教書;創台灣講佛興學之先例,亦為全台民間興學之始,甚至比台南孔廟「全台首學」要早三年。沈光文並對平埔族人授以漢文,有助於族群和諧共處;他還教導人們農耕及灌溉技術,使貧瘠環境下也能生長作物,貢獻良多。

 到了康熙時期,內門地方還發生一樁起義事件,那就是「鴨母王朱一貴」的故事。朱一貴原為內門養鴨人家,好結交豪傑,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以此為根據地,打著「反清復明」的口號,自稱中興王,聚眾向台南府城進攻,一度聲勢浩大,但隨即遭清廷派軍鎮壓,朱氏亦遭處決,留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

 嘉慶十七年(西元一八一二年),地方人士發起尊崇孔子及諸賢,創立萃文書院教育子弟, 道光廿五年擴增規模;書院盛名遠播,吸引鄰近地區人們來就讀,使得羅漢門成為文風鼎盛之地,享譽後世的有八位秀才、三位貢生。萃文書院在日治時代曾沒落廢弛,台灣光復後,地方人士倡議重建,藉以復興固有中華文化。萃文書院歷經一百多年演變,最後成為現在的內門國小。

 清中葉時,台南為全台首府,內門則是漢人在旗山地區屯墾最早之處。當時相對於「羅漢內門」而被稱為「羅漢外門」的旗山,在清代還是人口稀少之地,但因旗山地勢較平坦、自然條件較富庶,清末之後發展反超越內門,至今已成為高雄東北部的生活區域重心。目前內門鄉人口不滿兩萬人,生活仍保有傳統農業社會的型態,以內埔一帶為行政中心,觀亭一帶為經濟活動聚集處,人數最少的則是木柵地區。近年來,由於農業不興,謀生不易,人口外移之情形更趨嚴重。

 提到內門農耕不宜、土地貧瘠,有一句俗話可形容:「內門的土黏,內門的錢鹼‧內門的查某勤又儉。」從這裡看得出內門人生活大多節儉,尤以女性,為了家計格外儉樸。但這裡仍然有不少值得一提的農產品,其中最著名的水果是龍眼,其品質堪稱台灣之冠;鄉民並利用土窯式烘乾法製造龍眼乾,還有用龍眼花養蜂所生產的蜂蜜、蜂蜜泡製的龍眼茶,均有獨特風味。除了龍眼之外,本地還出產花生、刺竹,皆具經濟價值(如:刺竹可編竹簍)。另外,萬年薯亦為特產之一,其性味甘溫、無毒,具有消炎解毒的療效。

 本文最初提到「內門是總舖師的故鄉」,也是基於先天環境不佳,而產生的人文現象。所謂總舖師,就是指辦理外燴的大廚師。大約在四十多年前,內門鄉民中開始有先進前往台南拜師學藝,習得外燴技術,繼而投入辦桌的行業;迄今已成為一種地區性的傳承,許多鄉民在兒時即出外學習辦桌工夫,目前全鄉有一百五十組的總舖師,人數超過上千人,因此辦桌可謂內門人看家本領之一。在內門鄉內,總舖師招待外地人會展露廚藝宴客,每年內門紫竹寺所舉辦的民藝嘉年華會,一天內動輒湧入十幾萬觀光客,各寺廟免費供應流水席,即動員總舖師義務料理;內門總舖師不僅在本地辦桌,幾乎全台各地若有婚喪喜慶,也都有人遠來本鄉聘請他們去做外燴工作。

 辦桌的優良技藝,隨著教育普及,也延續到下一代的成長裡。內門鄉裡的國中小學,非常重視民俗技藝的傳承教學,將總舖師辦桌也列為觀摩學習課程:師生到校外參觀喜宴,認識總舖師的作業流程,之後要撰寫參觀心得,並發表吃辦桌料理的感覺;甚至,學生要分組報告辦桌對家庭經濟的影響、比較辦桌與飯店宴席的異同、探討辦桌文化興盛不衰的原因等。

 在民俗信仰方面,除了前面談過平埔族的基督信仰之外,本鄉的閩客族群尊奉佛道教,信仰神祇有觀音、媽祖、元帥、王爺等等,信徒約佔全鄉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位於觀亭村、建於清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的內門紫竹寺,兩百多年來香火鼎盛,是內門鄉規模最大的寺廟;另外還有南海紫竹寺、義民祠等,這些廟宇除提供鄉民宗教信仰上的寄託之外,也忠實反映了內門地方的歷史發展情形。 

 接著要講到的,是內門最具另一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技藝,那就是陣頭文化。內門鄉雖然只有不到兩萬的鄉民,卻有四十三支的藝陣隊伍,其密度之高冠於全台,平均幾乎每個家庭都有成員曾是民俗技藝的表演者。目前全鄉四十三支隊伍中,分為文陣和武陣:其中,文陣偏重詩詞文賦及絲竹樂器方面的展現,並隨陣頭演出需要,運用各種道具;武陣則採取徒手、兵器方式或陣法上的武術表演,其中在文化界備受矚目的是武陣裡的「宋江陣」。

 關於內門「宋江陣」的源流,眾說紛紜。最普遍的說法是此陣源自水滸傳中,宋江率兵作戰所使用的陣法,其陣勢中除有觀音佛祖外,還有宋江爺,以及水滸傳中「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規模甚為龐大;其陣中兵器也都和水滸傳英雄所用兵器類似,例如:宋江發號司令的烈火旗,即為本陣之總指揮頭旗;還有黑旋風李逵的雙板斧、花和尚魯智深的月牙鏟等。至於為何以「水滸傳」作為師法?這是由於明朝滅亡後,不甘屈服於清廷的豪俠志士,在民間組織陣團,因崇拜「水滸傳」人物任俠仗義精神,遂借用「宋江」作為武陣名稱。

 「宋江陣」起源另一說,是部分學者認為它始於明鄭時期。當時鄭成功的部將陳永華,為便於治台而提出「寓政於教」政策,結合民間信仰與地方民團武力組成陣頭,因此可說是由明鄭的「藤牌兵」演變而成,但鄉民基於本陣多有傳承自水滸傳的元素,反對此種說法。

 不管內門「宋江陣」源自大陸或本土,在這裡之所以會盛行陣頭,無疑地是跟漢人開發的過程有關。明末清初,閩客族群剛到內門地方時,曾與當地平埔族原住民對峙,甚至常有原住民到漢人居所打劫之情事,因此凡平埔族人經常出沒地區,漢人鄉民多習武強身,抵禦外敵。這樣的傳統演變到現在,「宋江陣」乃成為內門當地民眾酬神、慶典節目的重要民俗技藝表演。在中國大陸,「宋江陣」早已失傳,而台灣內門鄉的「宋江陣」則代代薪火相傳,保存得完整無缺,所以數年前大陸反而聘請台灣的「夏梅林宋江陣」前往表演,內門「宋江陣」因而被公認為世界級的文化藝陣國寶。

 傳統宋江陣勢共有十八套,現在的陣團都已將其簡化分為單打、雙打、三人一組、梅花陣等,一般較常見的有二人連環陣、四梅花陣、交五花陣、兩個刀馬陣合組成的「八卦陣」、「百足蜈蚣陣」、「大花陣」等,其中以「青刀巷」羅列最為森嚴,被當作恭迎神佛進出廟或迎接嘉賓的陣勢。表演時用鑼鼓鐃鈸配樂,並以鞭炮、哨音、叱喝聲等助陣,予人「四面楚歌」之感。目前內門鄉內的宋江陣隊伍有廿支,成員皆為當地鄉民,年齡涵蓋老少,許多國中小學也都有校方成立的陣團;陣頭成員平時在各崗位上工作,甚至分住外地,多利用假日返鄉團練,由名師指導陣法。從身段、招式到兵器的運用,無論迴旋踢、輕功跳躍或刀槍對峙等武藝架勢皆不馬虎,彷如電影武俠片在眼前真實上映。

 除了「宋江陣」,獅陣、龍陣、鼓陣、旗陣等也都是傳承歷史悠久,值得欣賞的精彩武術陣頭。至於文陣的陣頭,則包括了:七響陣、太平歌陣等,其中瀕臨失傳的七響陣,據說源於元朝,歷數百年演變為福建的「梨園戲」,亦即現在流行於台灣的「歌仔戲」,所以七響陣實為歌仔戲的前身。太平歌陣則是以南管樂器吹奏優美旋律,所組成的樂團,是因應觀音繞境而衍生的音樂性質文陣。

 內門紫竹寺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佛祖聖誕時,都有數十個文武陣團表演,並藉機「鬥陣」切磋技藝。表演的陣頭包括:車鼓陣、牛犁陣、七響陣、桃花過渡、南管、北管、太平歌清唱、舞龍、舞獅及國術表演。內門藝陣保存良好,得力於鄉民的熱烈參與演出盛會,協助各項事宜,具有相當強烈的鄉里凝聚力。全鄉在農曆過年前後一個多月期間,到處都鑼鼓喧天,非常熱鬧。

 基於自然條件,還有複雜的歷史人文等因素所致,在內門這樣人口稀少、地處偏遠的南部鄉村,依然保存著如此豐富的文化資產,實在值得大家前往探索。要說內門鄉是崇山峻嶺的一顆璀璨文化之珠,或台灣引以為傲的「中華民俗技藝之鄉」,真可謂實至名歸。  


(原作於2003.9.16)

台長: 公車青年陳右錚
人氣(3,1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史地人文 |
此分類下一篇:泰國水燈節 in Taipei
此分類上一篇:話三國神怪故事--左慈擲盃戲曹操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