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4-16 20:57:49| 人氣6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在亞洲抗疫鬥爭中擔當驅動者】作者: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夫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在亞洲抗疫鬥爭中擔當驅動者】

            2020年04月15日23:26 作者:弗拉基米爾•費奧多羅夫 

中國正在動員自己的資源和國際影響力,支持東盟為抗擊新冠疫情所做的多邊努力。這是4月14日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視頻會議的主要成果之一。 

這一天東盟領導人決定成立緊急基金。這一決定是在疫情爆發後首次東盟首腦特別會議上作出的。希望購買必要醫療器械和設備以應對疫情的國家可以加入該基金。當天晚些時候在東盟+3峰會上,中國宣布了對東盟的資金援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宣布中國支持成立東盟基金。同時,中國將通過中國- 東盟投資合作基金和10 + 3機制合作基金提供必要的援助。中國總理還建議10 + 3機制建立急需醫療物資儲備,以加快對疫情的應對,並在緊急情況下方便獲得所需資金。

此外,在東盟+ 3峰會上,中國支持亞投行提出的設立基金以克服Covid-19疫情引發的危機的建議。宣布初始資金為50億美元。顯然,沒有亞投行的發起者中國的堅定支持,就不可能提出銀行融資這一倡議,更不用說得到中國的讚同了。

新冠疫情已經關閉了東盟國家間的邊界。它們處境艱難,中國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口罩和其他抗疫防護工具並派出醫療隊,無疑是雪中送炭。東盟和東盟+3首腦會議反映了本地區各國對開展多邊抗疫合作的需求。中國支持這一趨勢,因為疫情爆發一開始,中國始終支持共同抗疫。 此次峰會討論了疫情對地區經濟的影響。為了支持必要的商品流通和專家交流,穩定生產和供應鏈,中國建議為商業活動參與者創建“綠色走廊”,包括在物流、生產和技術服務等領域。同時,為了盡快恢復東亞的增長,中國提議繼續降低進出口關稅,消除貿易壁壘,加強貿易和投資流動,並保持市場彼此開放。

東盟+3峰會的與會者還討論了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時間。莫斯科國立國際關係學院專家葉卡捷琳娜·阿拉波娃就此指出,雖然沒有達成一致,但這裡指的不是重新考慮在未來機制框架內加強融合的趨勢。

阿拉波娃說:“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完全的不確定性。這同樣適用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所覆蓋的地區。在不久的將來,很難預測該地區市場的狀況,尤其是東亞經濟復甦的時間。這種不確定性決定了該協定潛在參與者的行為。疫情並沒有促使他們修改對外經濟政策;疫情只是製造了一種對協議“遞延需求”的特有局面。首腦會議的參加者們確認了他們打算在年底之前努力簽署協議的事實,這反映了保持和加強一體化進程的趨勢。” 

山東社會科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寧也持有相似觀點。劉曉寧專家在接受衛星通訊社採訪時指出,盡快克服疫情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將排除迄今為止阻礙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主要障礙。

劉曉寧說:“從東盟和中日韓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疫情確實對簽署協定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畢竟當前疫情在全球蔓延,且局勢比較嚴重,各國的主要注意力或將都放在如何應對疫情對經濟造成的衝擊方面。當然,如若協定簽署的話,可能一定程度上也會對各國間的貿易往來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當前的首要問題恐怕還是應對疫情所帶來的一系列衝擊。另外,各國領導人也都表示希望能夠盡快簽署協定,應該也說明協定的大體方向沒有發生變動,或許還有一些細節可能需要處理。”

顯然,東盟和東盟+3首腦會議的主要成果之一是,這些區域組織和機制明確了在世界不斷變化的背景下的共同立場。他們表明,自己不是這些過程的被動參與者,相反,他們決定團結起來,最終以強者身份走出全球危機。

東南亞國家協會(英語: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英文簡稱ASEAN),中文簡稱東盟、亞細安、東南亞國協或東協,是集合東南亞區域國家的一個政府性國際組織。東協成立初期,基於冷戰背景立場反共,主要任務之一為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合作側重在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冷戰結束後東南亞各國政經情勢趨穩,並接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寮人民民主共和國加入。

1961年7月31日,馬來亞、泰國和菲律賓成立「東南亞聯盟」(ASA)。 1963年,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因為領土問題斷交。1965年8月,新加坡、馬來西亞分治,聯盟由此陷於癱瘓。

1967年8月6日,立場反共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五國外長在曼谷舉行會議,於8月8日發表了《東協宣言》,正式宣告東協恢復運作並更名為「東南亞國家協會」。

1976年,在峇里島舉行的東南亞國家協會第一次首腦會議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東協協調一致宣言》,也就是《峇里第一協約》,確定了東協的宗旨和原則,成為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977年8月,第二次東協首腦會議在吉隆坡舉行。

1984年1月8日,汶萊獨立後加入東協,至此,東協有6個成員國。由於後來其他東南亞4個國家加入東協,這6個成員稱為原東協成員,或東協老成員。

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

1997年7月23日,緬甸加入。

1997年7月23日,寮國加入。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

2006年7月,東帝汶提出申請加入東協。

另巴布亞新幾內亞為東協觀察員。

2007年8月8日,為慶祝東協成立40週年,特定當天為東協日。11月20日,東協十國元首在新加坡簽署《東協憲章》。

2009年4月11日,芭堤雅東協會議成員所下榻兩間酒店遭親塔克辛反艾比希紅衫軍群眾嚴重干擾而腰斬。

2010年,與中國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形成「東協加一」規模為全球人囗數最多,開發中國家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2012年11月18日,東協十國簽署了象徵人權領域合作成果的《東協人權宣言》。《宣言》旨在保障本區域人民的人權,以作為未來人權合作的基本框架。

2015年11月22日,東協十國於馬來西亞召開的第二十七屆高峰會簽署共同聲明,成立東南亞經濟共同體(AEC)。共同體將於同年12月31日正式上路。

東協區域論壇(英文:ASEAN Regional Forum,簡稱ARF)是亞太地區正式的,官方的,多邊的對話。截至2007年7月,它包括二十七名參加者。 ARF的目標是促進對話和磋商,並促進該地區的建立信任和預防性外交。

ARF第一次在1994年舉行會議。ARF目前的參與者是:所有東協成員國,澳大利亞,孟加拉國,加拿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歐盟,印度,日本,朝鮮,韓國,蒙古,紐西蘭,巴基斯坦,巴布亞新幾內亞,俄羅斯,東帝汶,美國和斯里蘭卡。

東協成立之初,視正處於「文革」浪潮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共產主義擴展的嚴重威脅,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視東協為反共集團,但在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美關係正常化後,東協各成員國亦開始陸續追隨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解除對華貿易禁令。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與冷戰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6年成為東協全面對話夥伴,與日本、韓國和一樣透過「東協十加三會議」與東協成員國進行共同協商。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