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11 14:02:08| 人氣6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吟紅塵】-20- *幻羽*題+【"真如"一詞之含意】-*佛光大辭典*+【法相唯識的真如】-*黃高証*+【禪門談真如】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吟紅塵】-20-


                                真如海如來  不思議法界

                萬佛性如如  清淨實相


                         *幻羽*題



                                   

                "真如"一詞之含意-*佛光大辭典*

真如 ~ 梵語 bhūta-tathatā 或 tathatā。即指遍布於宇宙中真實之本體;為一切萬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實、法界、法性、實際、實相、如來藏、法身、佛性、自性清淨身、一心、不思議界。早期漢譯佛典中譯作本無。

真,真實不虛妄之意;如,不變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說之「萬有之本體」。然詳細論究之,則各宗各家所引真如一詞之含意各異,總約之,可有如下數種。 

依據阿含經典載,緣起之理法乃永遠不變之真理,故稱為真如。又據異部宗輪論中化地部所舉之九無為中,有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道支真如、緣起真如等,其中之善、不善、無記等三性與八聖道、生死緣起之理法等,均為真實而永遠不變者,故稱之為真如。 

大乘佛教之主張,一切存在之本性為人、法二無我,乃超越所有之差別相,故稱真如,例如如來法身之自性即是。據佛地經論卷七,真如乃一切現象(諸法)之實性,其相雖有各種差別,其體則是一味,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非言語、思考之所及。

從其遠離所有錯誤、虛偽之觀點言之,假名為真如。若以其為一切善之所依,名法界;以其遠離減損之謗,名實有;以其遠離增益之謗,名空無;以其為真實,名實際;以其為無分別智之所悟,故假名稱勝義。

有關真如之異名,大般若經卷三六○共舉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與不思議界等十二名。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二則舉出真如、空性、無相、實際、勝義與法界等六名。

法華玄義卷八下舉出實相、妙有、真善妙色、實際、畢竟空、如如、涅槃、虛空、佛性、如來藏、中實理心、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諦與微妙寂滅等十四名。此外,又作一如、一如法界、一法界、真如實相、真如一實、真實際、真勝義諦等稱。以其相之絕對平等,亦稱一相。 

解深密經卷三有七真如之說,即:

(1)流轉真如(緣起之理法)

(2)實相真如(諸法之實性)

(3)了別真如(萬法唯識之理法)

(4)至(7)配合於苦集滅道等四諦,依序為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淨真如、正行真如。

上記七真如中,除實相真如以外之六種亦稱六真如,係以各個理法之自體永遠不變,故稱之為真如;然或謂非由其理法自體而名真如,乃是由實相真如所顯現之各種相狀而立者。 

法相宗之說,據成唯識論卷九載,真如乃遠離虛妄分別之法,為人、法二無我之性,相當於三性中之圓成實性。此宗主張一切現象皆從阿賴耶識所生,故真如本身為一超越現象之絕對寂然之體,其自體不會成為現象之法,故說「真如凝然,不作諸法」。

據成唯識論卷十載,菩薩須至初地始悟真如之理,依次以其所悟內容之深淺次第,立有十真如之別。其名稱如下:
(1)行真如,即普萬有的二空之理。
(2)最勝真如,身完全受持具足戒所悟之真如,以其具足無量功德,故稱最勝。
(3)勝流真如,從真如流出之教,較其他教為勝之意,其教之根本即是真如。
(4)無攝受真如,即不成為執著的對象之意。
(5)類無別真如,謂生死與涅槃不二,即迷悟一如之意。
(6)無染淨真如,即真如超越染淨之意。
(7)法無別真如,謂真如已離生滅之相,故不論自何法而論之,其體為一。
(8)不增減真如,謂斷煩惱之污垢既不減,修清淨之法亦無所增,即離增減執著之意。一旦悟此真如,即能自在變現各種形狀與國土,故亦稱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9)智自在所依真如,於四無礙智得自在之意。
(10)業自在等所依真如,即得一切神通、總持、禪定等身口意的作用自在之意。 

以上十者為順次從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羅蜜、斷十重障,而至菩提。此外,人無我之真如(人空真如)與法無我之真如(法空真如),合稱為二空真如;其中二乘人祇悟人空真如,菩薩則能悟二空真如。  地論宗主張,第八阿賴耶識(攝論宗作第九阿摩羅識)之自體為自性清淨心,此一自性清淨心即是真如。其識因受無明之熏習,故顯現出染淨諸現象。 

大乘起信論之主張,真如為眾生心之本體,其為杜絕言詮、思惟者,稱作離言真如;然若勉強以言語表現之,則稱作依言真如,以上二者合稱為二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體遠離迷心而空,故為如實空(空真如);且其自體具足無限清淨之無漏清淨功德,故為如實不空(不空真如)。

同時,眾生心(即真如)具有絕對不動之心真如門,與緣於無明而起動生滅,形成染淨現象之心生滅門;故稱不動之真如為不變真如,隨緣而現之染淨等現象為隨緣真如,以上二者亦合稱為二真如。一般對萬有生起之法,若依真如之不變或隨緣而說明者,即稱真如緣起(如來藏緣起)。

以下列舉之二真如均為同類語,即清淨真如與染淨真如、或非安立真如與安立真如(安立,意即使萬有之生起各得其所)。 

華嚴宗依據性起說而主張「本體即現象」,即真如本為萬法,萬法本為真如之意。同時真如分為一乘真如與三乘真如;前者復分為別教真如、同教真如,後者復分為頓教真如、漸教真如,此均由對真如理解之不同所致者。 

天台宗依據性具說,主張真如本身本來具足染淨善惡諸法。 

又諸佛之自性(真如),稱為無垢真如,或出纏真如;眾生之體性真如因被煩惱所污垢,故稱有垢真如,或在纏真如。二者合稱,即為兩垢如如。 

依據釋摩訶衍論卷三載,真如乃悟始覺、本覺二智之理者,故立性真如與虛空之理二義。清淨虛空之理有十義,即:無障礙義、周遍義、平等義、廣大義、無相義、清淨義、不動義、有空義、空空義、無得義等。

〔雜阿含經卷十二、卷二十一、佛地經論卷四、卷七、大乘莊嚴經論卷十二、成唯識論卷二、梁譯攝大乘論卷下、唐譯攝大乘論釋卷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末〕

             
                  法相唯識的真如】-*黃高証*

真如在法相唯識經典中,處處可見。茲略舉《楞伽經》、《解深密經》、《成唯識論》來說明。 

一、《入楞伽經》

《入楞伽經》的「真如」,是超越名相、客觀現象、主觀分別妄想後的聖境。原文如下:

聖人觀察彼迷惑法不虛妄分別,是故聖人能轉心、意、意識身相,離煩惱習故。是故聖人轉彼迷惑法,名為真如。大慧!此名何等法?大慧!此名真如法,離分別法故。大慧!為此義故,我重宣說真如法體離分別法,彼真如中無彼虛妄分別法故。(《入楞伽經》卷四)

真如正妙智,是第一義相。(《入楞伽經》卷三)

菩薩住真如法者,得入無相寂靜境界,入已得入菩薩摩訶薩初歡喜地。(《入楞伽經》卷七) 

經文說明:不離開虛妄分別,便無從了解「真如」是什麼?從果位上來說,起碼要達到初地菩薩(歡喜地),才能相當程度離分別妄想,入真如境,即此用、離此用;離此用、即此用。至於諸佛真如境界,那就不可說不可說了。如經中言:

諸佛如來真如之法不可說故,是故我說種種譬喻。(《入楞伽經》卷七)  在諸法中,雖有各種妙喻,但任何語言文字,畢竟是形而下的世間法,就算用盡一切形而下的文字,來解釋形而上的本身,那也不過是烘雲托月的形容語句而已。無論對「真如」如何巧思和推理,都只像以指指月。縱然引得千江有水千江月,它們並非天上月亮,更非月球本身。雖然如此,江月、月亮、月球三者關係密切。在重重影現的千江月中,表現了月影的特殊性,也反映其共同性(天上明月),更不離其不可思議性(月球本身)。此三重性,同時具足、隱顯 並成。

比照說來,「真如」也包含這三重性:普遍性、差異性與不可思議性。前文已用《大般若經》與《楞伽經》為例,由真如的普遍性,提昇到不可說的不可思議性,接下來分別討論的「七真如」與「十真如」,則是由真如的差異性,層層轉入不可思議性。 


二、《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提出了「七真如」,在《瑜伽師地論》、《佛地經論》、《顯揚聖教論》、《成唯識論》等,都有類似內容。

《解深密經》卷三原文如下:

一者流轉真如。謂一切行無先後性。

相真如。謂一切法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

三者了別真如。謂一切行唯是識性。

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

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

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諦。

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

當知此中由流轉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相真如了別真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清淨真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真如故。聽聞正法緣總境界勝奢摩他毘鉢舍那所攝受慧平等平等。

所謂「七真如」,並不是有七種不同的真如,而是把真如放在苦集滅道等七個層面作開展:

1、流轉真如:指一切生滅流轉法,無分先後,都是如夢如幻。

2、相真如:即證得人、法二無我,所顯之實相。

3、了別真如:自性本來清淨,隨眾生的業力和了別功能而起用。

4、安立真如:三界安立,無一不苦。乃「苦」聖諦。

5、邪行真如:非依八正道而行,能招苦果。乃「集」聖諦。

6、清淨真如:證得涅槃寂靜之聖果。乃「滅」聖諦。

7、正行真如:依八正道而行,能感聖果。乃「道」聖諦。         七真如,代表聖者智慧境界,即七即一、即一即七。歸到能所雙亡,故無所得。雖無所得,但隨著果位不同,對真如的証量,有深淺差異。

《解深密經》將七真如配合果位來說明: 

1.初地菩薩以前的加行位,於真如性,內正思維,以遮除煩惱現行;(《解深密經》卷三經文:若諸菩薩已得奢摩他毘鉢舍那。依七真如。於如所聞所思法中。由勝定心於善審定。於善思量於善安立。真如性中內正思惟。彼於真如正思惟故。心於一切細相現行。尚能棄捨何況粗相。) 

2.見道位的初地菩薩,內証七真如;(《解深密經》卷三經文: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 

3.初地以上的修道位菩薩,如實了知七真如;(《解深密經》卷三經文:云何修行引發菩薩廣大威德?…謂如實知了別真如。) 

4.最後於七真如又無分別。離諸戲論。(《解深密經》卷五經文:若諸菩薩遠離增益損減二邊、行於中道。…如實了知勝義諦義。謂於七真如又無分別。離諸戲論純一理趣。) 

雖然「真如」代表一切法的真實性狀。但是凡夫心,往往活在個人主觀妄想情緒中,所以只能看到事物表象,無法洞悉此真實性狀。無我無私的聖者,可以在同樣的情境中,洞若觀火,知曉人事物來龍去脈及所造成影響,並能處理、調整和超越之。如此在有為法中,覺照並超越有為法,便是真如妙用。而非在有為法以外,另外找個無為法的真如。無為法本就隱含在有為法中,正如蓮花出淤泥且超越淤泥,而非離開淤泥,去找蓮花。此所以七真如中,包含邪行真如和正行真如的道理在此。又如在種種平凡俗事中,凡夫計較於成敗得失;智者從成敗得失中看到夢幻無常;聖者從夢幻無常中証到人法無我;佛陀從人法無我中,歸到常樂我淨;無心道人從常樂我淨中,回到如是平凡。知真俗不二、本來如此,真如不離一切存在、一切存在不離真如也。

三、《成唯識論》 

對於「真如」一詞,《成唯識論》也有解釋: 

‧ 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亦言顯此復有多名。謂名法界及實際等。(《成唯識論》卷九) 

這裡所說的「虛妄」,是描述分別妄想中的俗諦表象,生滅無常,無法掌握,所以稱其為虛妄。反之,一念不生全體現,無相之相,稱為實相。不可言說。就像《法華經》中有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應注意的是,佛法強調心物的超越與智慧的提昇,不同於西洋哲學二分法。如果把「真如」和「俗諦」截然區分,則兩者便像上帝與魔鬼互相對立,而魔鬼絕不可能成為上帝。那麼久陷俗諦的一闡提(極惡眾生),將如何證真成佛?通達真諦者,又怎樣理事無礙、乘願再來呢? 

但假如真如和俗諦為同,則一闡提便應沒有煩惱痛苦,與聖者境界無異。這更說不過去。所以真如和俗諦是非一非異的。 

因此真如的內涵與廣延,不應只等同於與俗諦相對的「真諦」,而是包含了幾方面:
 
1.真諦
2.由真諦契應俗諦別相 
3.由真諦契應俗諦總相 
4.超越前面三項,又無超越者。 

總之,真如既可心物兼融、隨物而相應,又能超諸根塵識,更可超無所超。 

《成唯識論》和《解深密經》一樣,都談了「七真如」,而且說:  ‧此七實性,圓成實攝。根本後得二智境故。(《成唯識論》卷八) 

《成唯識論》明白指出七真如,同屬圓成實攝,為根本智和後得智二者之起用,雖用有七,而其旨非七。能用於境,卻非境所能拘。 

接著,《成唯識論》又進一步將「真如」配合修道位菩薩成就,權立「十真如」,華嚴宗法藏祖師於《華嚴經探玄記》中,亦取此說法。十真如依次對應初地到十地菩薩,修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破十重障(異生性障、邪行障、闇鈍障、微細煩惱現行障、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現行障、細相現行障、無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於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而後所彰顯十真如性狀: 

1、遍行真如:初地菩薩不受分別我執、分別法執所困,可遍行三界。 

2、最勝真如:二地菩薩三業清淨,證最勝妙德。 

3、勝流真如:三地菩薩心無闇鈍,勝定光明流露。 

4、無攝受真如:四地菩薩斷微細煩惱現行障,慧光熾然、如大火焰。 

5、類無別真如:五地菩薩超越生死、涅槃之別,證到生死涅槃不二。 

6、無染淨真如:六地菩薩超越粗相現行障,證得不垢不淨。 

7、法無別真如:七地菩薩,離細相現行障,覺諸法平等,無有高下。 

8、不增減真如:八地菩薩,入無功用行,不增不減、不復退轉。 

9、智自在所依真如:九地菩薩,智慧通達、說法無礙,任運利益眾生。 

10、業自在等所依真如:十地菩薩於一切業力中,出入自在無礙。 

原文如下:

一遍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最勝真如。謂此真如具無邊德於一切法最為勝故。

三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勝故。

四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

五類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

六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七法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

八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淨染有增減故。
(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現相現土俱自在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

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成唯識論》卷十)         

《成唯識論》補充說明,「十真如」是解釋修證果位的表述方便,原文是:

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雖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為令圓滿,後後建立。(《成唯識論》卷十) 

另外,在《瑜伽師地論》和《百法明門論》等,都把真如列入無為法,與「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等無為法列在一起。 

對此,《成唯識論》提出了其看法
此五(指虛空、非擇滅、擇滅、不動、想受滅)皆依真如假立。真如亦是假施設名。遮撥為無,故說為有。遮執為有,故說為空。勿謂虛幻,故說為實。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餘宗離色心等有實常法,名曰真如。(《成唯識論》卷二) 

此段說明:「真如」名者,是為了遮撥眾生對塵世「虛妄」之執著,而以楔出楔,暫時在語言上權立此一名詞----真如。如果執著「真如」為實,「真如」便同於「虛妄」,恰似刻舟求劍,徒勞無功罷了。 

歷代禪門祖師們,以善巧方便,來去掉眾生各類執著,回歸本來面目、法爾如是。所以下文接著介紹禪門談「真如」。

              
                    禪門談真如
-*黃高証* 

相較於唯識宗對果位層次的井然細分,禪門更著重於明心見性,對「真如」解釋之開展,也是如此。西天禪宗十二祖馬鳴大士的《大乘起信論》中,以「真如」為該論重點之一,原文是:

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生滅門」代表一切法的形而下現象,以其生滅變化無已,故為無常;而「真如門」,並非「無常」,故為「真」;又非「有常」,故曰「如」。能超越有常無常,即顯真如。 

一般世間凡情,悉隨六根六塵而轉,非有即無、非無即有;唯獨聖智,不落兩邊,遠離妄想執著,一真一切真,以一切法悉皆真故,於理於事,無所可遣。由是,《楞嚴經》中,把「真如」和菩提、涅槃、佛性、菴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等並列,七者同出而異名,都是究竟圓滿之成就。 

東土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常將「真如」和「本性」合在一起。《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記載

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

無念為宗。…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

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 

此例指出:真如本性,心物一如,宇宙萬法全在其中。真如本性雖無形無相,能以一切存在之相為相、以萬象之用為用。未見真如本性者,不能說其為無;見真如本性的,更不能認其為有。禪門本在直指心性,不落有無,所以「真如」之於禪門,便像靈山之花、迦葉之笑,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然而,一念無求即與之相應、一念有求即與之互背,二者雖有天壤之別,亦不過方寸之間。倘執名著相,則法見未消,如一塵落目,能遮法眼光明,甚至落人把柄,喪身失命。 

所以唐朝張拙秀才悟道詩言:「破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即可說明:存有得心、求無所得之果者,徒令妄念不停,處處窒礙。反之,若念念清明,無人我是非,當下妙性宛然,才知本無繫縛,何用解脫?則行住坐臥、違順諸緣,無不導歸真如海矣。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