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0-05 15:06:50| 人氣1,3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唯識三十頌》天親菩薩出生造論,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唯識三十論頌》(梵語:Triṃśikā-vijñaptimātratā),或稱《唯識三十頌》,大乘佛教典籍,由世親
菩薩撰寫,玄奘翻譯。


世親
菩薩通習佛教大小二乘思想,著述豐富。其漢譯唯識方面論典有:《十地經論》、《攝大乘論譯》、《辨中邊論》、《大乘成業論》、《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等。其中《唯識三十論》是世親菩薩最後的作品,它總結整理了前期各種經論中的唯識思想,是代表著世親在唯識學上的最高成就。但是他來不及為《唯識三十論》注釋就辭世了。  


有十大論師,通過為此論作釋論而確立了各自的學說。窺基
大師《成唯識論述記》:「慧愷法師《俱舍序》雲,佛滅已後,千一百年,天親菩薩出生造論,依今所傳,諸部說異。今依大乘,九百年間,天親菩薩出世,造此頌本。……同時唯有親勝、火辨二大論師,造此頌釋。千一百年後,餘八論師,方造斯釋。……釋此本頌,有十論師。」玄奘《成唯識論》以護法論師的解釋為主糅合了此十注釋。  


唯識三十頌的結構可分為三部分: 

1.唯識相,即前面二十四頌,是對宇宙萬有之現象界的說明。

2.唯識性,即第二十五頌,是對一切事相之理性(本體)的說明。

3.唯識位,即末後五頌,是對修行證果之位別程序的說明。



世親菩薩(梵文:वसुबन्दु Vasubandhu),舊曰天親菩薩,音譯婆藪盤豆、筏蘇盤豆、伐蘇畔度、筏蘇畔徒、婆藪槃陀。佛教4世紀瑜伽行唯識學派論師,生於北印度健馱邏國富婁沙富羅城,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為無著之弟,和無著同為古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創始人。

世親菩薩為婆羅門種姓,出身健馱邏國,自小受完整婆羅門經典教育。他原本通達小乘,造《阿毘達磨俱舍論》,對佛法有些誤解因此誹謗,其兄無著擔心他誹謗大乘會下墮惡道,因此想方設法與弟弟世親見面,並誦出十地經。

世親聽聞之後,體悟到大乘甚深妙法,很後悔以前誹謗大乘,於是拿著刀想要把自己的舌頭割掉謝罪,無著菩薩告訴他曰:「你原來犯的罪實在太大了,即使你有一千條舌頭,都割下去也不能滅你的罪孽。你如真的想滅除此罪,應當尋找更有效的辦法。你的罪既然由舌而生,自然也應該用舌去滅。你如能誠心誠意地宣揚大乘,以前的罪孽就會因此滅掉。」

「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世親聽了哥哥的話,不再斷舌頭,並開始弘揚大乘,造了超過百部的大乘論,並且修證到接近初地的十迴向位。


玄奘(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俗姓陳,名禕,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人,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也是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師承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並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三藏(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師是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其弟子將其口述之《大唐西域記》,書寫為書,呈給唐朝之唐太宗。 

       


 《唯識三十頌》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捨受
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恆轉如瀑流 阿羅漢位捨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為性相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並我慢我愛 及餘觸等俱
有覆無記攝 隨所生所繫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次第三能變 差別有六種 了境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遍行 別境善煩惱 隨煩惱不定 皆三受相應
初遍行觸等 次別境謂欲 勝解念定慧 所緣事不同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捨及不害
煩惱謂貪瞋 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謂忿 恨覆惱嫉慳
誑諂與害憍 無慚及無愧 掉舉與昏沈 不信並懈怠
放逸及失念 散亂不正知 不定謂悔眠 尋伺二各二
依止根本識 五識隨緣現 或俱或不俱 如波濤依水
意識常現起 除生無想天 及無心二定 睡眠與悶絕
是諸識轉變 分別所分別 由此彼皆無 故一切唯識
由一切種識 如是如是變 以展轉力故 彼彼分別生
由諸業習氣 二取習氣俱 前異熟既盡 復生餘異熟
由彼彼遍計 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 自性無所有

依他起自性 分別緣所生 圓成實於彼 常遠離前性
故此與依他 非異非不異 如無常等性 非不見此彼
即依此三性 立彼三無性 故佛密意說 一切法無性
初即相無性 次無自然性 後由遠離前 所執我法性
此諸法勝義 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 即唯識實性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猶未能伏滅
現前立少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捨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
此即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唯識三十論,為世親唯識學的代表作。不過,世親僅作了唯識三十頌,沒有親自為頌作釋,後來所謂的唯識十大論師,便是為此三十頌作釋的人。中國的“成唯識論”,是玄奘應窺基的請求:將十大論師的釋論綜合而成。

實際上因為玄奘之師戒賢,是護法系的學者。所以,成唯識論的內容,也以護法的見解為準,既不能說即是世親的思想,也不能代表十大論師的思想。但是,從唯識三十頌,仍可見到世親思想的輪廓。


依照唯識家的分科法,唯識三十頌可分為三大綱:1.唯識相,即前面二十四頌,是對宇宙萬有之現象界的說明。2.唯識性,即第二十五頌,是對一切事相之理性(本體)的說明。3.唯識位,即末後五頌,是對修行證果之位別程序的說明。在此三大綱目之中,以第一綱的唯識相最要緊。唯識相的說明主要是在三種能變相。

根據梵文的頌句:“假說種種我及法,是由識轉變故有。”在漢譯的頌句是:“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也就是說,宇宙萬有現象界都是由於識的轉變而出現。這識的轉變有三種能變之相:

一、異熟能變:第八阿賴耶識。

二、思想量能變:第七末那識。

三、了別能變: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   以一切萬法為八個識所變現,八個識有能變現一切萬法的功用,所以稱八個識為能變識,八識分三類,故稱三能變。

異熟,是因與果的時間不同和性質不同的意思。例如在桃樹上接了杏樹枝,將來成熟了果子,便是異時而熟的時間不同;果子的味道既非原來的桃,亦非原來的杏,便是異類而熟的性質不同。阿賴耶識是眾生死的主體,他能生起一切法,故稱為一切種子識,由阿賴耶識而展開根身(人生界)及器世間(物質界)。此識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等五遍行心所(心理活動)相應,心所影響到阿賴耶識的質量變換,即是一切種子識的內容的念念生滅,這生滅轉變的情形猶如瀑布的水流,粗視之好像一匹不動的白布掛在山壁上,細究之它的內容卻是瞬息不停地在變換相續。由心所影響第八識時,即成為它的種子(因),由種子而變為現象時,即成為它的現行(果),這因果的關係是異時而熟或異類而熟,故稱為異熟能變。

思量是思慮及量度之意。第七識常恒地思量第八識而計度為我,依第八識,緣第八識、執持第八識為我,所以生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故稱為思量能變。

前六識以意識為主而各各了別粗顯之境象,故名為了別境識。第六意識統一眼等前五識而與許多的心所相應,例如日常所現起的種種心理活動,即為此了別境識的範圍,故稱為了別能變。

明白了一切現象界,皆由八識的轉變分別而起,便知其非為真有,故稱為一切法皆是唯識現。這就是阿賴耶識緣起的唯識觀,也是以三類分別識為本而變現的唯識學。

               摘自《印度佛教史》-
*聖嚴*
師-"唯識三十論"-

   

台長: 幻羽
人氣(1,340) | 回應(0)| 推薦 (9)|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修應識之法要 |
此分類下一篇:☆ 空 ☆
此分類上一篇:【聖嚴法師對“話頭禪”與“默照禪”的繼承與發展】*涂艷秋*教授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