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7-30 17:49:19| 人氣1,7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國帝國主義史】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美
帝國主義史】

美帝國主義(英語:American Imperialism),在中國大陸常簡稱為美帝,這一詞用來描述美國在政治、經濟、與文化上的影響力以及其在全球之擴張。美國作為西方世界或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其領導世界的文明及價值觀產生中立性之描述。中國和朝鮮境內的「美帝」一詞來自於蘇聯在冷戰時期對敵手美國的稱呼,以共產主義的立場批判美國的圍堵政策及外交政策;而西方國家(連同美國本身在內)則針對美國之國家性格與外交,作為評判是否符合學理上的帝國或帝國主義。

「帝國」一詞具廣狹二義。美國由於並無帝王,其國家元首為民選之總統(由美國選舉人團間接選舉產生),與之相似的也包括早期羅馬帝國的皇帝也是由元老院推舉產生的 (皇帝, 拉丁文:imperator, -oris,由拉丁文imperium, -ii 派生而來,本意為命令或權力,美國參議院的英文Senate ),亦非世襲,因此並非狹義上的帝國;但在廣義上,美國今於波多黎各、美屬薩摩亞、關島等境外領土,及過去在太平洋託管島嶼與菲律賓等地,俱掌握其主權,因而在亦可視之為帝國。截至2006年為止,在全世界上195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中,美國政府於135國境內據有702個軍事基地。

美國是否持續對全世界行使帝國式的作為,以及就此指稱其為帝國是否確切,爭議始終不止。帝國主義一詞最初出現於1800年代,用以描述國家的帝國式作法,所指的國家不見得是君權統治下的帝國。牛津英文字典詮釋帝國主義三義:

帝王統治下的帝制政府,特指暴君之獨裁。

帝國式的原則或精神,擁護帝國本身之利益。

共產黨人之貶義用法:西方列強的帝國式體制或政策。

對於美國是否符合後面兩種定義,爭論未曾停歇。有人稱此種用法引喻失義。史家史都華·克瑞頓·米勒(Stuart Creighton Miller)論斷,「帝國主義」一詞因遭誤用、濫用,因而在文義上幾無意義。史家阿契博德·派頓·梭頓(Archibald Paton Thornton)寫道:「帝國主義較常用來形容對面對連串事件所產生的情緒,而非為事件本身命名。自殖民地分析與類推,帝國主義一定伴隨著不惜一戰的神聖事業。」政論家麥可·沃澤論斷,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較近於「霸權」,而非帝國。

 

領土擴張和對外戰爭

1845年吞併德州:美國吞併的德克薩斯,其中包括所有目前的德克薩斯州,再加上部分新墨西哥州,俄克拉何馬州、堪薩斯州、懷俄明州、科羅拉多州。所謂的德克薩斯共和國是從墨西哥分裂的一塊領土。儘管墨西哥總統安東尼奧·洛佩斯·德聖安娜警告說,兼併將是「等同於宣戰」,美國總統約翰·泰勒還是簽署了合併法案,並於1844年四月兼併德州。英國表示反對吞併。之後,美國參議院否決合併法案的同一年,1845228美國國會通過兼併議案,從法律上承認了德州為美國領土。

 

1846年至1848年美墨戰爭:美國於1846513向墨西哥宣戰。隨即,美軍佔領墨西哥的上加利福尼亞州和新墨西哥州。翌年美軍佔領墨西哥心臟地帶——墨西哥城。184822美國外交官Nicholas Trist與墨西哥簽署了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而結束戰爭,美國獲得德克薩斯州,並確立了格蘭德河流域的美墨邊境,墨西哥向美國割讓今天美國西南部的七個州份,包括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猶他州、科羅拉多州、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部分懷俄明州。

 

1856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7年阿拉斯加易手:在186749,美俄雙方同意以7,200,000美元成交。土地合約在18671018生效。

 

1898年美西戰爭:西班牙因戰爭放棄了所有古巴、波多黎各的主權,割讓關島,及其他離島,並強迫以2000萬美元購買呂宋(菲律賓)。古巴建立了親美的傀儡政權至1959年古巴革命被推翻。

 

1898年吞併夏威夷:在1893年,一群美國人推翻夏威夷王國。他們組成了一個反對夏夷女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並控制夏威夷政權。利留卡拉尼女王被迫退位。美國政府派遣海軍陸戰隊到夏威夷群島執行所謂的「中立行動」,但這些部隊未能有效地保護當地的君主立憲制度,以保護自己國家利益為前提而袖手旁觀。189611月,威廉·麥金萊贏得總統選舉,說服國會支持美國擴張,並在1897年簽定一項條約,正式兼併夏威夷共和國。

 

1899年,美菲戰爭:美菲戰爭,也稱為菲律賓獨立或菲律賓起義(1899-1902)戰爭,由最初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並成立菲律賓第一共和國,轉變成對抗美國兼併菲律賓的新殖民戰爭。這場戰爭發生在菲律賓革命和美國西班牙開戰之後,是菲律賓獨立鬥爭的一系列衝突之一。

1898814,美軍佔領馬尼拉成立軍事政府,美國總統授權軍事總督掌握行政、立法、司法大權。189924,美國和菲律賓共和軍之間爆發戰鬥,並迅速升級到1899年的馬尼拉戰役。189962,菲律賓第一共和國正式對美宣戰。這場戰爭在190274正式結束。

然而,卡蒂普南組織的成員繼續與美軍戰鬥。馬卡里奧·薩凱將軍也在其中,他是一位資深的卡蒂普南成員並曾經擔任塔加拉共和國的總統。塔加拉共和國是在總統阿奎納多被捕後,於1902年宣告成立的。其他的團體,包括摩洛族人和普拉漢信徒,始終保持敵對狀態直到他們在1913615於巴格薩克山戰役中失敗。

這場戰爭和美國的占領改變了菲律賓的文化景觀,大約有34,0001,000,000人員傷亡,作為國教的菲律賓天主教脫離了政府體制(國家政教分離),同時引進英語作為政府和一些企業的主要語言。190132通過〈斯彭納修正案〉(Spooner Amendment),結束軍事政府統治,殖民地的權力由總統轉移至國會授權,同年74總統任命民事總督,開始民事統治。1916年,美國給予菲律賓自主權並承諾最終成立自治政府,該承諾最終於1934年兌現。1946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承認菲律賓獨立並通過了《馬尼拉條約》。

 

1900年,廊坊阻擊戰:廊坊阻擊戰或廊坊大捷,發生於1900618八國聯軍之役期間,河北廊坊附近聶士成的武衛軍、董福祥部隊的3000名回族甘軍及2000名義和團對八國聯軍的一場阻擊戰,導致聯軍撤回天津。

 

◎1900年-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八國聯軍之役指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英、法、德、美、日、俄、義、奧派遣的聯合遠征軍,為保護被清軍和義和團圍困的各國駐華外交機構和人員、被清軍和義和團屠殺的僑民和中國基督教徒,對抗清朝的宣戰及鎮壓義和團運動所引發的戰爭。派遣的聯合遠征軍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增至約5萬人。八國聯軍的行動,成功鎮壓義和團。義和團潰敗以及京津一帶清軍的潰敗,迫使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影響所及,清帝國內部及遼東(滿洲平原)之權力平衡,亦受重大衝擊,間接導致清廷衰落、日俄衝突等變化。

 

◎1915年-1934年,美國佔領海地:美國佔領海地,是發生在1915728300個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太子港登陸,持續到193481為止,是美國香蕉戰爭的一部分。

佔領原因是海地無法償還欠下美國的債務,真正原因是美國看中西班牙島靠近巴拿馬運河的戰略位置和在美洲實行門羅主義。

19159月,美國參議院批准了海地-美國公約,條約賦予美國監督海地的安全和經濟10年的時間,海軍陸戰隊的指揮官擔任政府主要管理的責任,然而地方機構繼續由海地人運作,同時也建立大量公共建設。

後來因海地人反抗與經濟大衰退,美國逐漸把政權交給海地國民議會,以斯蒂尼奧·文森特為總統,但同時任命了一個委員會影響海地的對外財政直到1947年。

 

◎1950年-1953年,朝鮮戰爭:韓戰,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權與大韓民國政權之間,從1950625開戰至1953727雙方執行朝鮮停戰協定的一場戰爭。

朝鮮半島自1910年起被日本統治,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19458月,蘇聯對日宣戰,隨後根據與美國協議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接受日本投降,占領朝鮮半島。在1948年,南、北兩占領區內分別成立兩個政府,此時聯合國受美國之邀在美占區監督美占區內的選舉;南北雙方均自認為是朝鮮半島的唯一合法政府,同時對整個朝鮮半島聲稱主權,拒絕承認以北緯38度線劃分的蘇美對日受降分界線為邊界;在1949年,蘇、美占領軍先後撤軍,分別將各自占領區移交給北、南政府。在冷戰初期的緊張國際形勢背景下,南北雙方都企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沿三八線兩邊各自囤駐軍隊;自1947年起雙方頻繁發生小規模武裝衝突。

北韓在1950625以反擊為由越過三八線大舉進攻南韓,一般以此為韓戰之起點。它是冷戰的第一場大規模「熱戰」。美國隨即介入,並將北韓問題提交聯合國,蘇聯則拒絕在聯合國內插手北韓問題。當年6月下旬,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常任理事國蘇聯缺席的情況下相繼通過第82號和第83號決議,聲明此舉為「北朝鮮部隊」對大韓民國的武裝攻擊,並敦促其立即停火,要求北韓軍隊撤回38度線。隨後同年77,聯合國安理會在蘇聯缺席下通過第84號決議,由16個國家的軍隊和5個國家的醫療力量,共21個國組成的「聯合國軍」介入韓戰。其中美國提供88%的戰鬥人員,占據主導地位。聯合國軍受美國統一指揮,而非聽命於聯合國秘書長。由此,以保衛和平的名義,朝韓內戰演變為捲入數十個國家的國際武力爭端。隨後蘇聯空軍開始秘密參戰,而中方則譴責、呼籲雙方停火併保持一定中立。

朝鮮人民軍在戰爭首兩個月占盡優勢,三日內攻陷南韓首都漢城,韓國國軍遭受巨大損失,不斷後撤。至8月,北韓軍隊已抵至釜山環形防禦圈。美軍於915在仁川登陸後迅速扭轉戰局,切斷朝軍退路,朝方陷入不利地位,金日成向東方集團請求協助,蘇聯也積極施壓中華人民共和國參戰。隨後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多次向聯合國發出警告,指出若聯合國軍越過38度線侵入北方,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中立政策可能改變;周恩來還譴責美國飛機進入中國大陸領空,抗議美國空軍轟炸中國遼東城市安東市。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終促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出兵介入。101,南韓國軍越過三八線;103凌晨1時,周恩來總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請印度政府轉告當時尚未建立直接外交關係的英美,若英美軍隊越過三八線作戰,則「我們要管」;107聯合國決定允許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作戰,當天美軍正式越過三八線;108,中共中央最終正式決定出兵朝鮮半島。1019,聯合國軍奪取包括平壤在內的北韓大部分地區,逼近中朝邊境。同日晚,首批中國人民志願軍也秘密越過鴨綠江,開始激烈的攻防戰鬥。中國人民志願軍於參戰後長驅直入,在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中連續擊敗聯合國軍,將戰線推回三八線,並於195114一舉攻占南韓首都漢城。其後,1951113,聯合國提出停戰建議,但戰爭雙方均未對此有進一步回應,戰爭繼續進行。聯合國軍在此後的第四次戰役和第五次戰役中阻滯志願軍的進攻,使戰線在開戰一年後再次回到三八線並陷入膠著。蘇聯首先主張停火,而中、美雙方均表贊同並開始停戰談判,但雙方邊打邊談,構築塹壕,並在上甘嶺和金城等地展開拉鋸,雙方皆有重大損失。

1953727,參戰四方中的三邊——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聯合國軍——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宣布停戰。協定建立南北韓非軍事區作為緩衝區,並就戰俘遣返問題作出安排。隨後,南北韓雙方仍繼續保持外交衝突和軍事對峙,持續至今。

韓戰結束後及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隨著冷戰緩和,各方重新考慮在朝鮮半島的政策,聯合國和大多數國家逐漸改變為同時承認以停戰分界線劃疆而治的北韓、南韓兩個政權,而不介入雙方的領土爭端。聯合國於1991年同時接納南北韓為會員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於1992年與南韓建交。

 

◎1955年-1975年,越南戰爭:越南戰爭(1955年-1975年),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其本質為受美國等反共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受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又稱越共)的一場戰爭。其發生在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寮國、柬埔寨,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為深遠的戰爭,最終美國在越南戰爭中遭受嚴重損失,綜合國力隨之削弱,冷戰的優勢逐漸為蘇聯占據。

最先開始援助南越的美國總統是艾森豪;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林登·詹森將戰爭擴大。在尼克森執政後期,迫於國內迭起不斷的反戰運動、前線戰事的吃緊以及同蘇聯長期對抗的需要,遂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越南人民軍(北越軍)和越共游擊隊最終於1975年占領南越首都西貢,南越政權垮台,一年後南北越統一。

 

◎1961年,入侵古巴:豬玀灣事件(英語:Bay of Pigs Invasion、西班牙語:Invasión de Bahía de Cochinos),又稱吉隆灘事件,是1961417,在中央情報局的協助下逃亡美國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豬玀灣(吉隆灘,Playa Girón),向菲德爾·卡斯楚領導的古巴革命政府發動的一次失敗的入侵。豬玀灣事件標誌著美國反古巴行動的第一個高峰。

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針對美國的這次進攻是否合法的討論中,古巴指責美國非法進攻的提議被美國否決。

對美國來說這次未成功的進攻不但是一次軍事上的失敗,而且也是一次政治上的失誤。國內外對這次進攻的批評非常強烈,剛剛上任90天的約翰·甘迺迪政府為此大失信譽,相反的卡斯楚政權和古巴革命得到鞏固。由於古巴擔心美國再次進攻,因此古巴開始與蘇聯靠近,最終導致了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

 

◎1965年,入侵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ominicana),通稱多明尼加,是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與西側的海地共處於西班牙島,陸地面積48,670平方公里,首都與最大都市為聖多明各,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貨幣為多明尼加比索。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統計,2013年人均生產總值(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約為9700美元。

美國的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為了預防歐洲干擾美洲事務,加上為了保護當時正在建設中的巴拿馬運河,羅斯福總統當時以門羅主義而反對歐洲持續對拉丁美洲殖民主張,於1904年提出自己的羅斯福推論(Roosevelt Corollary),確定美國有權力介入拉丁美洲事務。美國於1905年和多明尼加協定由美國來管理多明尼加海關外務,並且於隔年和多國簽訂維持此義務50年的契約,其中同意美國有義務將部分海關稅收用以償還多明尼加日漸增多的外債。

當時的多明尼加總統拉蒙·卡塞雷斯在執政六年之後,於1911年遭到暗殺,結果造成往後多年多明尼加政治上的不穩定並引發內戰。美國政府多次斡旋無效後,最後由美國威爾遜總統協助多明尼加于1914年舉行總統選舉並選出曾經擔任(1899-1902)過多國總統的胡安·希門尼斯回任。希門尼斯總統為了獲得當時政治上相關人員的支持,選定當時的反對政黨作為內閣閣員。後來的計畫並不順利,又有國防大臣Desiderio Arias在後操弄政治,結果導致希門尼斯總統自己于1916年五月辭職。

此消息造成美國威爾遜總統大為不滿,另外為防止當時德國勢力趁此機會滲透到加勒比海地區,決定於1916五月年派遣美國海軍陸戰隊前往多明尼加,於兩個月後完全佔領多國。當時美國海軍少將Knapp領導的軍事政府嚴格控管當時多明尼加人民的自由,造成了當地中上階層人士非常的不滿,另在多國東部地區的農民組成反抗軍持續不斷和美軍抗戰。雖然抵抗的意識普遍存在於民間,但是軍事政府也平息了多明尼加多年來不穩定的政治狀態,多國的經濟開始成長和外債也逐漸減少,軍事政府在各地廣建現代化的道路連結各城鎮,並成立了多明尼加初期的國民軍,美軍在多明尼加的建設和政策也造成了楚希略於1920年代在軍中的崛起,並讓楚希略掌政多明尼加達30年之久。美國哈丁總統執政時期改變了美國的拉丁美洲政策,於192210月撤除軍事政府並於1924年三月舉行總統選舉。親美派的霍拉西奧·巴斯克斯(1902-1903擔任過總統)最後勝出,並于當年七月登位,同年九月美軍完全撤出多明尼加。霍拉西奧·巴斯克斯總統在位六年期間讓多明尼加呈現了少有的和平狀態,讓全國的政治,人權和經濟方面一片向榮。

多明尼加左派政治人物胡安·布希于19632月經過民主選舉後當選為總統,同年9月卻被推翻政權。往後一年七個月之間多明尼加皆由軍政統治。19654月擁護胡安·布希的人士在首都聖多明各爆發抗爭活動,當時美國的詹森總統擔心古巴的菲德爾·卡斯楚政權會介入多明尼加政權而讓多國成為第二個古巴共黨國家。詹森總統派遣42千名海軍陸戰隊隊到多明尼加以穩定多國的政治,美洲國家組織在美國的壓力下隨後亦派遣了部隊進駐多明尼加。駐多明尼加的外國部隊一直停留到1966年在華金·巴拉格爾當選總統後才完全撤退,但美國政府在多明尼加的影響力日漸加深。巴拉格爾其本身之前為受獨裁者特魯希略掌控的傀儡總統。

巴拉格爾總統在位的12年之間,藉口避免卡斯楚政黨滲透至全國,對多國人民採取高壓政策,限制人民的人身自由。他在當時所施行的經濟政策失當,造成了社會上貧富不均的差距拉大。巴拉格爾總統在位期間也完成了多項民生和文化建設。多處的國民住宅、引水道、城鎮道路、體育館、博物館、美術館和首都郊外有名的哥倫布燈塔(Faro a Colon)皆為巴拉格爾總統在位期間建設完成。

 

◎1980年代,尼加拉瓜內戰:尼加拉瓜是中美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它與其他中美洲國家相比面積稍大但人口略少。它位於墨西哥至哥倫比亞的當中。北面與洪都拉斯相鄰,南面與哥斯大黎加相接。

1909年,由美國提供支援的保守黨軍隊反叛總統塞拉亞。美國的動機為控制尼加拉瓜運河,而塞拉亞潛在的想要規範外資進入尼加拉瓜自然資源領域。1117,兩名在尼礦業的美國人被處決。美國表示進行干涉。這一年年底,塞拉亞辭職。19128月,自總統阿道夫·迪亞茲要求將軍路易士·梅納辭職開始,尼加拉瓜陷入暴動。

美國於1912年至1933年軍事佔領了尼加拉瓜。除了1925年最初的9個月。自1910年至1926年,保守黨政府統治尼加拉瓜。

1927年至1933年,奧古斯托·塞薩爾·桑地諾拒絕了談判協定。他發起了持久的遊擊戰爭。首先他反對保守黨政權,隨後反對美國海軍陸戰隊,在他們撤軍後成立新的自由派政府。美軍於1933年撤軍後的結果是尼加拉瓜的遊擊戰和大蕭條。

在美國的支持下,安納斯塔西奧·索摩查·加西亞挫敗他的政治對手,其中包括桑地諾,他被國民警衛隊于1934年處決。接替老索摩查的是他的兩個兒子,路易士·索摩查·德瓦伊萊自1956929196351為總統直至去世。他的弟弟安納斯塔西奧·索摩查·德瓦伊萊掌管國民警衛隊。索摩查家族一直統治到1979年。

1972年,桑定民族解放陣線起義爆發。由於尼加拉瓜的政府垮臺和國民衛隊指揮官脫離索摩查,桑定民族解放陣線的起義軍進逼首都馬拿瓜。1979719,新政府成立。1983年底和1984年初,美國在尼加拉瓜的布拉夫等港口設置水雷,尼加拉瓜因此於19844月向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ICJ)提起訴訟,是為尼加拉瓜訴美國案,該案於1986627裁決,但美方拒絕執行,尼加拉瓜直至1991年(當時奧萊塔·查莫羅已上臺一年)才撤訴。200611月丹尼爾·奧爾特加在總統選舉中獲勝。

 

◎1983年,入侵格瑞那達:入侵格瑞那達 或格瑞那達入侵行動(英文:Invasion of Grenada19831025—1027)是美國對格瑞那達展開的軍事入侵行動,作戰代號為緊急狂暴行動(Operation Urgent Fury)。格瑞那達是一個位於委內瑞拉北部100英里160公里)人口僅十萬多的加勒比海島國,在當地激進派發動了一場軍事政變推翻了一個剛成立不久的的共產革命政府。美國以保護僑民和應東加勒比國家組織請求干預為由,與牙買加、多米尼克、巴貝多等7個加勒比海國家聯合出兵格瑞那達。這場入侵的結果導致格瑞那達的新政府被推翻,軍隊被重新改組。但由於冷戰政治和古巴的積極參與,使得這場軍事行動充滿了爭議性。之後,格瑞那達又重新加入大英國協。

格瑞那達於1974年自英國獨立,但1979年推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寶石運動發動革命接掌政權,並廢除了該國的憲法,停止了其他政黨活動和選舉。經過1983年的內部權力鬥爭以莫里斯·畢曉普為總理的政府被激進派推翻。在19831025入侵開始時,美國部隊(近10000人)、牙買加和地區安全體系(RSS)(約300人,打敗了哈德遜·奧斯汀領導的軍政府士兵。

英國、加拿大和聯合國大會,譴責這場入侵是公然違反國際法。但有美國學者認為,這場行動得到了美國以及格瑞那達各階層人民的廣泛支持。1025被定為國定假日,在格瑞那達,被稱為「感恩節」,以紀念這一事件。此外,在2009529,格瑞那達政府將薩利內斯國際機場正式改以被殺害的前領導人莫里斯·畢曉普命名。

 

◎1989年,入侵巴拿馬:美國入侵巴拿馬是美國在198912月對巴拿馬發動的入侵行動,美國對此一行動的代號為「正義之師作戰」(Operation Just Cause)。巴拿馬運河條約簽訂後十年,即198912月,喬治·H·W·布希總統在任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突擊隊突襲巴拿馬,迅速贏得勝利,並且俘虜了當時巴拿馬的事實上最高領導人、獨裁者曼紐爾·諾瑞嘉,解散了巴拿馬國防軍。

 

◎1991年,海灣戰爭:波斯灣戰爭(英語:Gulf War;阿拉伯語:حرب الخليج الثانية)是指1990821991228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聯軍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一般媒體通稱沙漠風暴。199082,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科威特的「回歸」以及大伊拉克的「統一」。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117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輕微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第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這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也是第一場聯合國會員國之間的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特別是空軍使用各式導引炸彈從航空母艦出擊,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新型現代戰爭並首次通過衛星進行電視直播,給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波斯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儘管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卻未能同時剷除海珊政權,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埋下了伏筆。

 

◎1993年,索馬利亞戰爭

 

◎1999年,科索沃戰爭:「科索沃戰爭」或「科索沃衝突」這個名詞通常是用來描述兩場接續的並且有時相當類似的武裝衝突。內戰後隨即發生了國際衝突,分別為:1996年-1999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塞爾維亞)的安全部隊,同科索沃解放軍(一支追求科索沃自治省獨立的阿爾巴尼亞人游擊隊)之間的內部戰爭。「科索沃戰爭」這個名詞多指199932461078天北約對南斯拉夫的空襲行動,為國際衝突。

 

◎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107起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奧薩瑪·賓拉登等蓋達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其的支援,2009121新就任的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宣布在6個月內向阿富汗增兵30,000人,201151奧薩瑪·賓拉登被美軍擊斃,20117月美軍開始逐步從阿富汗戰場撤出,與塔利班至今仍在談判。

 

◎2003年,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戰爭(200332020111218)是21世紀初以美國、英國軍隊為主的多國部隊進攻伊拉克、並以推翻以薩達姆·海珊為首的伊拉克復興黨政權的一場戰爭。澳大利亞軍隊和波蘭軍隊也參與了此次聯合軍事行動。軍事行動是在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海珊所發出的要求他和他的兒子在48小時內離開伊拉克的最後通牒到期後開始的。

反恐怖主義的聯合部隊是由120,000人的美軍部隊、45,000人的英軍部隊、2,000多人的澳軍部隊和200人的波軍部隊所組成的,除此之外還有大約50,000人的伊拉克部隊。他們是通過駐紮在科威特的美軍基地正式對伊發動軍事打擊。2003320日多國部隊正式宣布對伊拉克開戰,標誌著伊拉克戰爭的開始。

美國第3步兵師從科威特西北方向的沙漠向巴格達挺進,伴隨他們作戰的還有美國第101空中突擊師和第82空降師的若干部隊。在另一個方向伊拉克東南部有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遠征隊和英國遠征軍(包含第4和第7裝甲旅組成的第1裝甲師以及若干海軍陸戰隊)則發動了鉗形攻勢以打開伊拉克的海運通道。在戰爭進行了兩周後,美軍又在伊拉克北部山區投入了173空降旅以及特種部隊,並和該地的庫爾德反叛軍結成同盟,美國預期中的準備在北方投入的第4步兵師則由於土耳其議會的反對而未能在該地參加戰鬥。

經過兩個星期的激戰,英軍首先控制了伊拉克南部的石油重鎮、伊拉克第2大城市巴斯拉。在美國轟炸下伊拉克全境都出現了斷水和停電等人道主義危機,國際多個人道組織向伊拉克運輸救援物資,這些援助物資大多都從薩達姆所控制的烏姆蓋薩爾進入伊拉克,還有少部分則從聯軍控制的科威特進入伊拉克。

戰爭爆發大約3個星期之後,美軍順利進入巴格達市區,途中並沒有遇到任何大規模衝突。伊拉克官員則突然消失,去向不明,大批伊拉克軍隊向美軍投降。之後巴格達和巴斯拉等伊拉克城市紛紛陷入無政府狀態,薩達姆政府軍四處燒殺搶掠,至美軍到來維護治安後,據統計,數萬件文物被薩達姆政府軍破壞。2005年以來,伊拉克政壇興辦了民主選舉,並在國際組織支持下開始了重建,然而這並沒有帶來理性的政治與平等,美國支持的少數什葉派與財團掌控國家,遜尼派極端份子佔地為王,使美軍與美援隊伍傷亡不斷,2008年歐巴馬總統以美軍撤出(主要是戰鬥部隊)的政見上台,2011年正式撤退,結束了大部分戰爭。美軍對維護中東和平起到了決定性因素,現如今,少數恐怖分子仍在作亂中東,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難民潮等,對國家,對國際的罪行令人髮指。

 

◎2011年,利比亞內戰:2011年利比亞內戰,又稱利比亞戰爭,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17革命」(阿拉伯語:ثورة 17 فبراير),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政變,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格達費領導的政府和反抗格達費的勢力。受鄰國的「阿拉伯之春」浪潮影響,2011215開始,利比亞國內開始出現和平的反政府示威,但活動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因而引發武裝反抗,演變成為內戰。

最初的示威抗議從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開始,並逐漸向全國蔓延,民眾要求從1969年就已經上台統治長達42年的革命領導人穆阿邁爾·格達費上校下台和進行民主變革。反對格達費的勢力組成「全國過渡委員會」,以推翻格達費的獨裁統治和建立民主政體為宗旨。226,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首項決議,凍結格達費資產,並把事件交由國際刑事法院處理。3月初,格達費軍進攻反對派在東部的據點班加西。317,聯合國安理會再度通過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英法美等國開始武裝干涉利比亞。

8月,反對派在西部發起進攻,奪取首都的黎波里,「全國過渡委員會」逐漸得到國際和聯合國承認。穆阿邁爾·格達費一度逃避追捕,直至1020在蘇爾特被殺。1023,「全國過渡委員會」宣告全國解放,戰鬥結束。然而利比亞隨後陷入軍閥割據和第二次內戰。

 

◎2011年,敘利亞內戰:敘利亞內戰是指從2011年年初持續至今的敘利亞政府與敘利亞反對派之間的衝突。受阿拉伯之春影響,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於2011126開始並於315升級,隨後反政府示威活動演變成了武裝衝突,並導致敘國內外多股勢力介入。

敘利亞的反政府示威活動很快蔓延至全國多地,示威者與安全部隊的衝突逐漸升級。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和遜尼派國家協助下,要求阿拉維派總統巴沙爾·阿薩德下台的敘利亞反對派迅速壯大並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反政府衝突最終演變成內戰,並一直持續至今。

聯合國報告稱敘利亞政府軍及敘利亞反對派均犯下了包括謀殺、法外處決、酷刑等侵權行為在內的戰爭罪行。

敘利亞反對派的代表性政治組織為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和敘利亞臨時政府,敘利亞反對派的主要武裝組織為自由敘利亞軍。阿拉伯聯盟和海灣組織以及57國伊斯蘭世界組織相繼開除阿薩德政權成員資格,並承認敘利亞反對派為合法代表。另一方面,宗教色彩強烈的伊斯蘭主義武裝組織、包括伊斯蘭國在內的伊斯蘭恐怖組織以及尋求擺脫外族統治的庫德族武裝組織也趁機在敘利亞崛起。據201312月報道,相信有多達1,000個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團體存在。部分反政府武裝團體之間不時發生武裝衝突,讓敘利亞局勢更加混亂。

反對派武裝力量獲得國外大量援助的同時,伊朗和俄羅斯則大力支援敘利亞政府,讓敘利亞內戰成為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以及美國與俄羅斯之間的角力場。其後更演變為美俄直接參與敘利亞的軍事行動。俄軍從2015930開始向敘利亞反政府武裝展開空襲。美國方面則於20149月宣布空襲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並多次轟炸敘利亞政府軍事設施,但事後以誤炸或直接否認來搪塞。2017472017年沙伊拉特打擊行動)和2018414美國等國家則直接宣布並攻擊敘利亞政府軍事設施。

敘利亞政府軍雖然幾度遭到西方國家短暫轟炸,但在俄羅斯和伊朗支持下,逐漸穩住陣腳,掌握戰局主動權,控制地區面積不斷擴大。從2017年開始敘利亞政府軍先後收復阿勒坡省、哈馬省、霍姆斯省、德拉省等大量原敘利亞反對派控制區域,並擊潰伊斯蘭國收復大片敘利亞東部領土。

 

◎2015年,葉門內戰:葉門內戰是葉門自2015年開始至今的內戰,兩個集團及其支持者各自宣稱代表葉門政府。參戰一方是總統阿卜杜拉布·曼蘇爾·哈迪領導的葉門政府及其盟友南方運動,總部設在亞丁;另一方是胡塞運動及其盟友前總統阿里·阿卜杜拉·沙雷。蓋達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AQAP)和伊斯蘭國(IS)也參與了這次內戰,AQAP控制了大片內陸領地,並延伸到海岸。

2015319,由胡塞運動為首的最高革命委員會政府宣佈了要推翻哈迪的總動員,並進一步的控制南部省份。胡塞運動以及忠於薩利赫的軍隊,第二天隨即發動塔伊茲省的戰鬥。到325,胡塞運動攻下拉赫季,抵達哈迪政府所在亞丁的郊區,哈迪出走流亡。326,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聯盟試圖透過空襲來恢復原本的葉門政府,美國也對軍事行動提供情報和後勤支援。截至52,亞丁至少有400名平民死亡。

哈迪政府國防部長穆罕默得·蘇白希於2015325被胡塞運動俘虜,後來於422被釋放,並逃至亞丁。

421,聯軍宣佈,此前實施的名為果斷風暴的行動結束,而下一階段進行代號為重建希望的行動。

5月上旬,迫於國際輿論壓力,交戰雙方達成了5天的停火期,並由聯合國各分支機搆組織向葉門民眾提供人道主義救援。

2015717,哈迪政府宣佈成功收復亞丁。

20161013,美國海軍一艘驅逐艦向胡塞運動控制區發射巡航導彈,炸毀3個雷達站,是內戰爆發後美軍首次直接攻擊胡塞武裝目標。

20193月和4月,受到沙特記者賈邁勒·卡舒吉遇害案影響,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先後通過決議,要求美國總統在30天內下令美國軍事力量停止參與葉門境內的、或對葉門產生影響的戰事,不過此舉不涉及針對基地組織的軍事行動,但遭到美國總統特朗普否決。

 

美國卓異主義

史都華·克瑞頓·米勒(Stuart Creighton Miller)指出,自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以來,與美帝相關的主題已成為焦慮性的爭辯。米勒論斷,此種焦慮肇因於美國對自身「無玷受胎」式起源的純真感受。歐洲移民一踏足於新大陸上,僅因體驗到多樣的全新環境,即奇蹟式地豹變,與其過往一刀兩斷。米勒相信,論及美國興起之教科書、愛國媒體、與愛國性演說不但未強調美國的政治體制,甚至低調或避免提及「構建美國憲法的美國建國先賢實受蔭於約翰·洛克與湯瑪斯·霍布斯之理念。托馬斯·傑斐遜的信徒所認為的,曾經大幅改寫的蘇格蘭先哲之理念,甚至其自認獨一無二之邊境平等主義,亦皆深植於17世紀的英式激進傳統。」哲學家道格拉斯·切勒(Douglas Kellner)回顧美國卓異主義之起源,溯及19世紀時之法國觀察家亞歷西斯·托克維爾。托克維爾之推論同意,美國「獨自行進於前景未可限量之路途」。

美國卓異主義於合眾國境內甚孚眾望,但其有效性與其結果頗受爭議。米勒論斷,美國人對美帝的思潮可分為三派:

過度自責的美國人會誇大本國的缺點,無法將之置於大範圍時空背景中作整體性思考。

在光譜的另一端,極愛國的美國人拒絕承認自己的國家可能有帝國性作為,甚至認為這一點根本就不可能。(當月評論〔Monthly Review〕主筆如此描述這種現象:「在不列顛,帝國主義被解釋為一種樂善好施的白人的負擔;而在美國,從無帝國這回事。『我們』只不過是致力於保護全世界之自由、民主、與正義。」

持中間立場的美國人則認為:「帝國主義偏離常軌。」

「帝國主義即美國外交政策之精髓」派

自美西戰爭以來,馬克思主義者與新左派傾向於認為帝國主義乃全然必須。依其觀點,美帝國主義之並非始自美西戰爭,而是可回溯自傑佛遜之路易西安那購地案,或安德魯·傑克森搬遷印地安人之先的美國獨立革命,並沿襲至今。史家雪梨·連司論斷,「合眾國,自獲獨立起,曾使用一切手段-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協助並扶植他國。」無數的美國涉外調停紀錄,自早期門羅主義指導下之作為,至21世紀插手中東事務等事例,傳統上皆為上述各大家描述為帝國主義。但若干帝國主義評論家對美國早期的作為持較正面的看法。傑出的保守派作家派崔克·布坎南論斷,現代美國在帝國之路上勇往直前是「遠離建國先賢對這個年輕共和國之預期。」後者的觀點通常被視為美國孤立主義,為反動式保守主義(Old Right,布坎南的說法)或自由意志論(如賈斯汀·雷蒙多)。

連司將美帝國主義描述為一種迷思,容忍任何程度的「胡作非為與苛刻殘暴,雖然有時得獲承認,通常卻只視為一時失常。」語言學家與左翼政論家諾姆·喬姆斯基論斷,其為政治宣傳的策略性結果,「受菁英操控的媒體」容許「一開始就修正並解讀論戰前提與報導價值之定義,再對宣傳戰多寡之準則與實施加以解釋。」

美國涉外事務通常會不斷出現此種批判性史觀。史家安德魯·巴謝維奇自查爾斯·畢爾德與威廉·亞伯曼·威廉斯(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的研究中得出結論,斷言美國的外交政策在冷戰結束後並無根本上之改變,故美國並未因冷戰之終止而了結這一段歷史時代。打入國外市場以使國內經濟獲益的欲望,長久以來,為美國外交政策之動力。道德上的藉口不過用來粉飾真正的經濟性理由。巴謝維奇並因而示警,披著全球化外衣的美式經濟帝國主義或非美國之最佳益所在。

對美利堅帝國的批判都會朝此方向延伸。布坎南,與位處政治光譜另一端的傑出左翼評論家塔利克·阿里,不約而同地論斷,911事件等針對美國的恐怖行動,導因於美國不由自主的病態性慈善,企圖協助他國擺脫無休止的延宕。阿里主張,「(恐怖份子的)這些理由並非全然邪惡,投身此舉之各人以利他之作法從事利已行為,誤以伊斯蘭教為暴力與為惡之理由。茲具引先哲之言:居上位者令他人充當人肉炸彈而非親自出馬總有理由,是因為他們以一切惡行助長自身。」

種族學家瓦德·邱吉爾教授幾乎是唯一將此種批判延伸至911事件受害人的學者,他稱罹難者們為「在美國全球金融帝國-役使美國軍事政策的『強力營利機器』-心臟地帶組織技術專家政治公司」的「小艾奇曼」("little Eichmanns",指二戰期間執行滅種計畫的納粹官員阿道夫·艾奇曼〔Adolf Eich-manns〕)「當遭此刧」。較通行的延伸性解釋與此不同,許多美帝國主義的批評家們-如馬克斯主義社會學家約翰·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論斷,全球獨強的地位使美國成為最危險的世界性帝國主義國家。

美帝國論述

左翼記者愛絲莉·史密斯(Ashley Smith)將美利堅帝國相關論述分為五大類:「自由」說、「社會民主」說、「列寧主義者」說、「超帝國」說、與「哈德特與涅格利」說。據史密斯所言:

自由說斷言,美國的政策來自特定當選人(如小布希政府)或政治運動(如新保守主義),而非美國政經體制本質內之產物。美國民主黨內的批評家持此觀點,他們對帝國主義的典型解決方案為競選更高職位。

社會民主說斷言,美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為美國特定部門影響力浮濫的結果,如商業部門、政府部門、聯結軍事與政治官僚的軍工產業,有時尚且包含石油與金融等其他產業,即俗稱的軍工複合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此複合體自發戰爭財以及刧掠自然資源得利,常損耗公眾利益。此說對帝國主義的典型解決方案為,以持續性的大眾警愓產生制衡的壓力。左翼的前中情局顧問喬麥思·約翰遜(Chalmers Johnson)持此觀點;右翼反干涉主義者,如布坎南、巴謝維奇、雷蒙多等亦持此觀點,但形式不同。

「列寧主義者」說斷言,美國的帝國主義政策產自美國商業精華區之共同利益,即必須確保並利用資本與貨品市場。自馬克斯主義者看來,商業行為之本質在於控制政府,國際軍備競賽不過是國際性經濟戰之一環,而兩者皆受資本主義固有之擴張天性所驅使。美國海軍退役將領史曼德雷·巴特勒(Smedley Butler)曾說他的工作是充當「大企業的打手」("muscle man for big business")時,即彰顯此種觀點。此說對帝國主義的典型解決方案為商業革命。此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布爾什維克、列寧,與布哈林,基於早期的馬克斯主義者、社會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的論點立說。阿里、福斯特、連司、與金殷諸人,連同史密斯本人,皆持此種看法,但各有不同形式。

「超帝國」說在對帝國主義起源的看法上同於列寧主義者說,但以全球經濟互倚之說取代單一國家的商業結合。職是之故,對已開發國家來說,軍經結合較國際戰爭更為常見。現代帝國主義的爭執核心在於先進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之間,而非各帝制強權。政治學家李奧·潘尼區與山繆·金汀持此看法。

「哈德特與涅格利」說斷言,列寧主義者說雖陳述正確,但美國已非傳統義意上之帝國,因世界已度過帝國主義時代,進入新世紀。此一新世紀仍殘存暴政與殖民強權,但已從以實體經濟為後盾的軍力,轉型為奠基於知識與感知經濟的生物動力網路。依此觀點,美國居中發展並型塑具威勢與主權的新式全球政權,雖稱帝國,但為一權力分散的全球化帝國,且並未受單一政府管轄。文學理論家麥可·哈德特與哲學家涅格利論斷,「美利堅合眾國確居於帝國之特許部份,然此特權並非衍生自與歐洲舊式帝制強權之類似處,而是來自其不同處。」哈德特與涅格利萃取史賓諾札、傅柯、德勒茲、及義大利的自治論馬克思主義者之論點立說。具批判性的國際關係理論家詹姆斯··德律安與尚·布希亞所持觀點與此相關,但較無組織,一如典型的後殖民主義、後現代主義、全球化等論述。

以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為新殖民地

支持美國為實質帝國者指出,未必受駐在國多數民意支持的美國各海外軍事基地即帝國之象徵。另外,統合多軍種,分世界為五大軍事責任區的聯合作戰司令部也遭人視為帝國象徵。至少有一名作者喬麥思·約翰遜註明軍事基地即美國版的殖民地。趣普·彼茨教授認可美利堅帝國為既存實體,但論證此帝國實深存於美國普羅大眾與政策治定者之善意中,由此駁斥伊拉克戰爭期間所產生的種種論調,如軍事意義上的新式殖民主義,為恢復國內民權,與重建遭帝王總統侵害之自由人權之先決條件,對中東等地之和平穩定亦為不可或缺之助益。事實上,美國是二戰後,發動戰爭最多的國家。因美國的戰爭行為導致了二戰後一些血腥的反人類罪行及人道災難。

『從無美帝國這回事』派

許多美國人為本國的歷史定位辯護,駁斥美利堅帝國主義等「邪惡」的說法。此種作法在領導潮流的政治人物中特別常見。前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即為一例,他說:「我們不追求帝國式統治,我們不是帝國,從來就不是。」

反過來說,美國於20世紀初佔領菲律賓,或許最常被引用為美國軍事力量以帝國之姿介入外國之事例。美國軍人曾命犯下的戰爭罪行斑斑可考。美菲戰爭中,傑柯布·史密斯將軍曾下令:「我要的不是戰俘,我要你們殺人放火。你們燒得、殺得越多越令我滿意。我要每一個人都幹掉任何可能敵對美國的人。」然而,保守派軍事史家麥克斯·布特為軍在菲律賓的行動辯護,指稱發生於當地的「暴行」在無關全局;依其觀點,美國動機良善,且此舉長期說來惠及美菲雙方。

布特論斷,美國進行美西戰爭乃出於解放暴政奴役下的古巴人、波多黎各人、與菲律賓人的利他之心。美軍若真在菲律賓逗留過久,也是為了翼覆菲律賓人,抵擋歐洲掠奪者,並教導美式民主。美國在菲律賓所為乃其通常模式:「美國設立警官隊,即當地人組成,由美國人領導的準軍事化警力,再與當地警官共同合作,管理各項公共服務,自疫苗接種與學校設立乃至租稅事宜。美國人雖遭怨懟,通常卻證明較前政府高效率而低腐化...進行公平選舉為最高優先,因一旦民主選舉所產生的政府成立之後,美國人即認為已可功成身退。」

布特論斷,此舉與「傾力刧掠各國自然資源的老式帝國主義」大不相同。對於「最貧困的國家」,如伊拉克與阿富汗,在20世紀早期「美國投資者資助最力的國家,美國較不願介入(如阿根廷與哥斯大黎加)。美國資助最少的國家-尼加拉瓜、海地、多明尼加-遭佔領最久...相較於荷蘭人在東印度,英國人在馬來西亞,或法國人在印尼,不同的是,美國並未遺留任何經濟性開發。」

史都華·克里頓·米勒(Stuart Creighton Miller)聲稱,此種一心為國又不著邊際的解釋法在史學家中已不常見。

「慈善帝國」

布特其實肯用「帝國主義」形容美國的政策,不只用於20世紀早期,而是「至少始自1803年」。但這主要不過是用詞不同,布特仍辯稱美國對外政策向來基於善意。布特並非個案,美國的保守主義專欄作家查爾斯·克魯瑟默寫道:「人們現正自『帝國』中一詞中出櫃。」("People are now coming out of the closet on the word 'empire.")不少新保守主義者接受帝國一詞,如英國史家保羅·強森,以及作家汀許·狄守哲和馬克·史推恩。有些自由主義鷹派人士亦持相同態度,如齊畢紐·布里辛斯基和麥可·伊格納泰夫等政治人物。

哈佛大學的英籍史學教授奈爾·福格森即是一例。他論證美國確為帝國,但美帝是件好事。福格森比較大英帝國與美國在20世紀末與21世紀初的帝國角色,認為美國的政治與社會結構更近於羅馬帝國,而非大英帝國。福格森論斷,上述帝國皆有其正負兩面,但美利堅帝國若能以史為鑑,則其正面價值將大覆蓋過負面意義。

「帝國主義偏離常軌」派

另一種看法為,承認美國的海外擴張為帝國主義行為,但視此種帝國主義為暫時現象,是美式理想之墮落或過往之遺留。史家山繆·弗列格·畢密斯(Samuel Flagg Bemis)論斷,美西戰爭引發之擴張主義為短暫之帝國主義衝動,且為「美國歷史上的大偏向」,與建國初期之領土擴張相較之下大有不同。史家華爾特·拉斐勃則不視之為偏向,而是美國西向擴張之頂點。但兩人皆同意,美國結束佔領菲律賓即美利堅帝國之終結-他們否認美國近年來的涉外政策為帝國主義。

右翼史家維克托·戴維斯·韓森論斷,美國並不企圖統治世界,但維持著足以影響全世界的互利體系;「若說我們的確行使帝國主義,我們統治的就是個怪異的帝國...美國自美西戰爭後再未兼併任何領土...帝制強權指揮,他國聽命。但在我們的情況,我們提供土耳其策略性擔保、政策支持-甚至金錢......美國國家性格中的孤立主義、教區制度、與自體吸收遠遠超過海外冒險主義貪欲。」

新自由主義者論斷,即使美國目前維持著世界秩序,這樣的型式也稱不上帝國主義。國際關係學者約翰·伊肯勃利論斷,國際組織已填補帝國的空缺:「美國確從事帝國主義,對外圍的弱國尤甚。但美國對歐、日、中、俄的關係無以稱之為帝國主義...想都別想對其動用武力或進行威脅。他們經濟深切互倚...他們形成政治秩序的途徑是經由討價還價、互惠、一系列的政府連繫組織與目的性經營。這不是帝國,是美國領導下的民主秩序,既無名目,亦無前例可循。」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倪論斷,美國的力量越來越基於柔性權力,即文化霸權,而非軍經實力。影響所及,全球民眾普遍希望移居美國,美國大學內素質良好的外籍學生比例居高不下,美式通俗音樂與影劇遍及各處。職是之故,美國無論在這些方面如何稱霸,皆已不再是傳統義意上的帝國。

這種觀點或為美國內部主流或官方對美國歷史的解釋。美國情報機構寫道:「除了1867年自俄國買下阿拉斯加以外,美國領土自1848年起維持不變。自1890年代起有了新的擴張精神...而擺脫帝國桎梏的美國人,對於由自己來統治一個帝國並不感到自在。美國大軍於1902撤出古巴...菲律賓獲得...完全自治則在1946年。波多黎各變成自治領...而夏威夷在1959年成為一州。」

文化帝國主義

美式文化帝國主義與本文提及的美式軍事帝國主義大有不同。

但有些帝國主義批評家論斷,文化帝國主義與軍事帝國主義並非全不相干。後殖民主義論奠基者之一,愛德華·薩義德主張,「此種影響力成為強調美式特殊性、利他主義、與機會說之論調。帝國主義一詞或其觀念直到最近才偶爾出現在美國的文化、政治、與歷史等學門中。但帝國主義政策與文化上的連結,在北美,尤其是在美國,實在直截了當,令人驚訝。」他認為,美國以外,特別是非西方的看法,通常在美國就被認為是不言而喻的種族主義行為,也就是透過白種人的負擔之類的觀念來評斷帝國主義。

文化帝國主義說的對立見解則認為,其與任何型式之軍事統治皆無關連。國際關係學者大衛·羅斯卡普(David Rothkop)主張,堅持己見的文化帝國主義說為必然的結果,導因於全球化容許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就近取得美式產品與觀念。全世界皆受美國魅惑並非受到類似傳統帝國性作為之逼迫,此不同於大英帝國等歷史上的大帝國之作為。羅斯卡普將保存自身文化之渴求視為排外。馬修·佛雷瑟的「大規模娛樂性武器:柔性權力與美利堅帝國」(St. Martin's Press, 2005)一書中有類似的看法,但佛雷瑟論斷美國的全球性文化影響力為美事,以此與新保守主義理論合流。

經濟帝國主義

多名評論家強調,軍事性帝國主義與經濟霸權之間的密切關係;他們主張,作戰只為攫取利益。與此對立的觀點則認為,美國歷史中,明顯並無投機性的軍事擴張冒進行為,美國除非是獅子搏兔,否則會努力避免戰爭,這點與其他軍事強權大不相同。美國寧可隔岸觀火以便趁機銷售武器與相關勤務。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作為,以及美軍需索不切實際的超額武器之趨勢,常被用來支持此種觀點。

根據此說,美國的力量虛幻而短暫。美國在全球事務中得獲重要地位是在其他貿易大國因世界大戰而崩潰之後,而美國於冷戰期間透過維持現狀("status quo")盡全力保持自身地位。情勢一旦改變,亞歐兩洲的大國將提振自身地位。有觀點認為,2018年發生的中美貿易戰是典型的「經濟霸權」主義的表現。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