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01 16:11:25| 人氣1,4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話頭”深入的工夫行】

推薦 8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話頭”
深入的工夫行】 

無門慧開禪師說:『莫有要透關底。將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毫竅,通身起個疑團,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如了個熱鐵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蕩盡從前惡知惡覺,久久純熟,自然內外打成一片,如啞子得夢,只許自知。驀然打發,驚天動地,如奪得關將軍大刀在手,逢佛殺佛,逢祖殺祖。於生死岸頭,得大自在,向六道四生中,遊戲三昧。』

疑情

正確進入話頭一定要生起疑情。參話頭時,說狗子沒有佛性呢?”“說乾屎,疑情要懇切,但不是以腦子疑,而是要以全身心去疑,所以無門慧開禪師說:『將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毫竅,通身起個疑團。』

如何對話頭生起疑情?簡單地說,“疑情”是對“話頭”的“疑”,當下那“心”念如一的狀態!這樣進入參究疑情工夫中,那“話頭”也自然會投入“疑情”裏。

不疑也自然疑,不參話頭也自然參話頭,所以蒙山德異禪師說:『疑情深入,不參話頭也自然現前!』 


疑團,打成一片

將話頭懇切疑下去,疑情團成一個團,這叫疑團。日後只有疑團獨自顯現出來,這叫疑團獨路。這疑團獨路就是~話頭和我成一個,不分開,成一體,這是疑團成團成片,沒有間隙的狀態。這種狀態叫打成一片,即話頭明顯成一片,則遠離有意、無意之思量、計度、比較,與參差萬別的事物皆融一體。

黃檗禪師猛烈參究“無”字話頭而道曰:『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頓發,悟佛祖之機!』彷佛梅花發出香味,要經過嚴冬寒雪。黃檗禪師對此說偈云: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參話頭的禪修是從疑情的階段漸次轉移到成“疑團”,再次成打成一片的具體過程,參照不同的語錄,疑情、疑團和打成一片的開示,也都是同樣的路─要“疑情”濃密成團成片!才有參破疑情的因緣時節



銀山鐵壁的透過與覺悟

疑情純熟了,成像銀山鐵壁一樣,思維的一切出路都被折斷。博山禪師調說:『要有打破銀山鐵壁,才可以往覺悟的路邁步去。』

銀山鐵壁是指因堅固、剛硬、陡峭而難以鑽進去或超越的境界。那是對話頭的疑情變得純一,不能往左、往右、往前、往後進去的,沒有替代方案的緊迫的情況。銀山鐵壁是用銀做的不知厚度的鐵壁,那鐵壁隔斷著前後左右四方,所以一步也無法進去或後退,然而鑽進這樣的銀山鐵壁去才可以開悟。



高峰原妙禪師在《禪要》中調參話頭的修行者,應具備大信心、大憤心、大疑心的三種要素。

第一、大信心是什

參禪者應對話頭抱有大信心。這一信心就是~參究話頭一定會覺悟這一大事的堅定心,是不動搖的修行態度。法融禪師說:『決欲了此段大事,發大信心,立堅固志,將從前所學所解,佛見法見,一掃掃向大洋海裏去,更莫著。』

大信心是相信自己本來成佛的,我和佛陀沒有任何差異,雖然樣子和顯現的能力有所差距,但本來
淨的佛性是一樣的。

自己是理的主體,充滿無際的智慧、勇氣和德行。要富有實現自己意願的智慧和能力,不被任何苦難所挫,在任何情況下也激奮希望的不屈不撓的勇氣。發這樣的大信心,使這信心如須彌山般堅定不移,才可以生起不屈不撓的精進力,進而要確實地打破話頭乃至大徹悟。


第二、大憤心是什

大憤心是什?話頭是佛陀和祖師們將自己本來面目顯現在眼前。過去的祖師們也在這裏恢復自己的本,成了大自由人。

但是我現在過得如何呢?與過去祖師們相比有什不足而無法直視我自己呢?如此自滿,愚蠢,不知羞恥,執著於前後倒的現實,不令人悲傷呢?

自己本來佛,但將自己視眾生,甘心做眾生的事兒,天天就這樣地過日子。無時劫以來,我們就是這樣過日子,那何時可以找回我本來面目呢?何遮蓋我心裏燦爛的太陽,向外扎在黑暗裏呢?

到目前止,我聽從身體的指示,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滿足自己的貪心,想擁有什就要擁有什。此外,了個人的利益和名譽分別我和,專務是非分別,互相傷害對方,而忘了我們的本來面目,落入於貪心愚蠢的錯覺中,一路走過來。

但是現在所幸遇到進入參禪修行的路,直視煩惱和愚蠢,作大自由人過日子的大事因緣。這話頭修行才是斷黑暗的過去生和現在無知的吹毛劍。所以禪修者在參話頭做工夫時,要發出因自責感湧上的大憤心。



第三、大疑心是什

是大疑心?大疑心是指徹頭徹尾疑心話頭。話頭是以任何方法也無法掌握和形容的。無無法了知,有也無法了知,無法掌握也放不下,修行者到這裏只能盡全力正面賭勝負。在話頭修行中的疑心,就是這種心態。

佛陀和祖師們將法以話頭的形式,明確顯現在我們眼前。佛祖將我的本來一物明確顯示在眼前,而我為什麼看不到?將我有的道理以話頭明確闡明,可為什麼不知道?為什麼?為什麼不知道?

生起大疑心,一身一念就成為一個話頭團,以話頭躺下以話頭睡覺,畢竟這是什麼道理?的一念不斷,清淨清楚的疑心顯現在眼前,這樣參話頭得力的話,修行的好時節終會到來,而沒有疑情的參話頭決不會有果實的。

大起疑心才大悟。懇切地疑心叫做大疑,那是在疑心的消失之處爆發的根源性的疑心。當大疑遇到機緣,而打破大疑時,修行者將大死一場,天地重番一新。



要如何具體地參究話頭呢?

對話頭持續生起疑心就是參話頭。若要疑心徹底,只有團成疑心的狀態,這才可以參好話頭,那如何才可以生起懇切的疑心而參究話頭呢?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最近最受歡迎的無字話頭和是什麼話頭。參究無字話頭時,在字前要加上全提,若不如此的話,即使有點茫然,還是一樣地參究。全提就是對話頭的全體內容。

現在就讓我們來舉:參“無”字話頭的例子吧!

有位法師問:狗子有無佛性?

趙州法師回答:

佛陀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是趙州法師為什麼說狗沒有佛性呢?

上述的引用句是對“無”字話頭的全提,即全體內容。

相反地,單提是為什麼說無?這樣參的。

剛開始參話頭時混合用全提和單提,待習慣了,就覺得全提麻煩,因單提裏就包含了全提,所以熟悉了,自然而然地就成為單提了。


參究的要領如下:

狗子有無佛性?

無?

為什麼說無?

為什麼無

為什麼無?

是什麼?話頭是如下:

吃飯、穿衣、說話、看、聽這些東西,隨時隨地昭昭靈靈的主人翁,這是誰?

不是心,不是佛陀,也不是一物,那這是什麼?

父母未生前,我本來面目是什麼?

牽著這一身體的,又是什麼?

 

是什麼?話頭是在前面上述的幾個話頭當中只選一個,持續生起疑情,就可以。另外,通過全提參話頭時,只參一個話頭。當然全提之間沒有優劣之差異,只選一個,而懇切地參下去就可以。

參單提,參是什麼?時,把稍微長一些,在心裏生起疑,如照顧是─的東西是─什麼?,或者雖然有點兒茫然,但是─什─麼?這樣長一點、懇切地疑心下去,這也是要領,就是不讓全提成為妄想的根源。

不易生起疑時,就再三地參究全提,牽著這一身體的是什麼?,只能不斷參究話頭,沒有別的妙策,應不斷地懇切地參究下去。

為這樣參究話頭,修行者要有懇切的心。例如:在沙漠口渴只想到水;送獨生子去戰場的寡婦,日日夜夜想著自己的兒子般,參一個話頭要有這樣迫切的心。這樣迫切的心,拼上自己生命時才會有。

懇切參話頭下去,有一天突然會生起真正的疑心,話頭歷歷顯現。這時我的心就平靜,煩惱和妄想也自然消失。
看話禪修行的難度,在於要捨命照顧一念一念。

修行者要徹底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不左顧右盼,且堅信只要精進不懈就能開悟,就像和過去所有善知識一樣,我只要努力精進,就一定會透徹大悟、見性成佛。



在禪堂該如何琢磨自己的修行?

琢磨就是玉不琢不成器的話,自古以來,禪堂是重視修行者的不斷琢磨,以符合本份之處和開悟過程的修行處所。

佛陀責備修行者清閒聊天,若不是有關修行的就不讓他們說。此外,佛陀還說要常常聚集在一起談論佛法,修行者應像佛陀所說的那樣不斷地琢磨自己這一法器。

《溈山警策》裏,溈山靈佑禪師云:『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緣於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所以不管出家修行者或在家眾在禪堂都要互相營造砌磋互勉的氣氛。

禪修行者最好請善知識指導和檢證,但依情況同參之間也應可互相談論禪法要義,往正確的法義中精進。從《禪堂清規》中,同參之間對法互相問答的風氣,是祖師禪的家風和傳統;是為修行的同參之間營造琢磨的氣氛;是互相謙虛地檢證自己的修行;是用善意向同參提出忠言。

禪堂是參禪修行者為了專心修行而聚集的場所,尤其住在禪堂是從師父那接受話頭而參究話頭的地方,是擁有獨特禪風的禪修行處。

在禪堂修行很長時間的修行者叫做老參,剛修行不久的修行者叫做新參。雖然沒有明確區分老參和新參的標準,但一般來講,在禪院安居25年以上的歲月,並累積一定的修行經驗,才叫老參,在家眾也不例外。

老參有著舉足輕重之席,因為在無法請明眼的善知識指導在禪修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新參只能依靠老參。老參應總是珍惜佛法,盡全力做修行者的榜樣,還要做新參的貴人,通過實踐,受到新參的尊敬和信賴。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