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29 11:45:52| 人氣9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修應識之法要(15)─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修應識之法要(15)

參修應逐漸走出自己的路,在生命中慢慢參悟人生的諦,我就是我,卻不一定是華美的煙火,靜倚軒窗,看時光老去,執一堅定的信念,輕描淡寫,銘刻歲月的老箋,勾勒美好的年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哪。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是唐朝詩人王維的千古名句,常被用來自勉或勉勵他人,身處境時,把得失放下,擁有平常心,也許會有新的局面生,歷代禪師開堂說法也都都喜歡引用這首禪詩。今天我們就來參參王維的這首《終南別業》,詩曰:

         中歲頗好道,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701—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後人尊詩佛。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王維意仕途,在終南山下過起了茹齋奉佛的生活。此詩反映了作者隱居終南山內心閒適、隨遇而安的怡情雅致。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沿著溪流,尋幽探勝,一直走到的源頭;席地而坐,閑看天際雲卷雲舒。這兩句蘊含著極為豐富的禪意。禪宗的修煉,就是先從有入空,逆水行舟到源頭,逆著貪嗔癡的濁流而上,一直回溯到明無染的心性源頭;再從空入有,欣賞大千世界的雲起雲滅,魚躍鳶飛。由於這兩句富於禪理,歷代的禪師們在開堂說法都很喜歡引用行到水窮處,是色即是空、從有入空。坐看雲起時,是大悲由空生色。

偶然林叟,談笑無還期。當詩人返回住處的時候,不經意間遇到一個老人,與他談笑風生,談笑心歡忘卻了何時回還。這兩句的妙處,一是偶然,不期而遇,隨順著因緣的流動,這就是隨緣;其次是無還期,安住在當下,以至於忘了回去,這就是適性。隨緣適性的人生,就是解脫自在、喜悅充滿的禪意人生。

洗去塵世的鉛華,尋求一方聖潔的心靈土地,讓我們擁有:“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閑淡;古今多少事,都付於笑談的瀟灑;百年隨緣過,萬事轉頭空的豁達;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超脫!很多人都喜歡王維,而且喜歡的重點就在於詩中的禪意



被後世譽詩佛的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確實給後世留下了太多太經典的作品。尤其是他的詩中有畫,給人以非常好的審美體驗,感受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邊塞風光,感受到明月松間照,泉石上流的流動畫卷,感受到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淨之美。

然而,詩佛之所以被譽
詩佛,不完全是因之前的那些詩篇中的麗雅致的詩句,還在於其在詩篇中塑造的那些美好的心態。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這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王維喜好詩書作畫,在藝術領域有相當高的成就和造詣。但是王維的仕途,卻比較糟糕。他沒有像李白那樣動輒會須一三百杯,動輒明朝散發弄扁舟,也沒有像杜甫那樣發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批判之音。他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那就是在禪境中尋求自我,在佛經中體會人生。

中歲頗好道,
家南山陲,意思是,中年以後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年才安家於終南山邊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意思是,興趣濃時常常獨來獨往去遊玩,有快樂的事自我欣賞自我陶醉。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意思是,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

偶然林叟,談笑無還期,意思是,偶然在林間遇見個把村父老,偶與他談笑聊天每每忘了還家。

王維的詩作,大都表現景色之美,但是這首詩顯然淡化了景色的描寫,更加突出的是詩人的心境。

當時,詩人隱居山間,與大自然、古佛經伴。沒有世間雜事的煩擾,王維的內心逐漸安靜。也不再去想終南捷徑,更沒有去想功成名就的那一天。

而在其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後人所看重。這兩句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刻的禪理:登山時溯流而上,走到最後溪流不見了,此水窮處,也是山重水盡。水源不見了,索性坐下來,看見山嶺上雲湧起。原來水上了天了,變成了雲,雲又可以變成雨,到時山澗又會有水了,何必望?

近代人-陛雲說:行至水窮,若已到盡頭,而又看雲起,見妙境之無窮。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求學之義理亦無窮。此二句有一片化機之妙。這是很有見地的。

而憑藉這首詩中的這兩句的典型意境,王維的禪意修行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而他的這個詩佛的稱號,也就以這首詩
標誌,成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奇葩。

確實“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是一種超然的境界。大凡人到窮處,不是奮起,便是沉淪,如能柳暗花明,蹊徑別開,自是幸運;但大抵進退不能,覓路無著,從而嗟怨哀歎,乃至呼天搶地。而王維竟然如此淡定地坐下來,看悠悠白雲在空間縹雲無心以出岫是閒適到了至境。

然而要達到這樣的境地,往往是經過大風浪、大挫折,而後又有大徹大悟者,方能如此恬淡。詩人自云中歲頗好道,又云勝事空自知自知就足了,不求人知;而仕途的艱險,本是塵網,看明白了,就不為之焦慮,也不為之煩惱;於是詩人進入超凡的境界。

不是人人都能達到如此境界,而且似乎也不能且毋須讓大千世界歸於一。然而,從此兩句可悟處世事變之無窮,確是至言。

每天以禪心來閱讀一篇,感悟禪門智慧,緩解生活壓力,培養禪悅心態,是生命流淌著智慧,綻放著慈悲,少一分煩惱,多一份幸福,忍辱護真心,心安事順人世暖。



詩人王維其實是唐朝的高富帥,不像李白那樣要靠富朋友接濟過日子,更不像杜甫那樣顛沛流離,連生存都成問題。王維一直在京城為官,而且在長安有地產,其中在終南山下有一處別墅,他晚年多在此當宅男。然而,王維是個有品質的宅男,他宅在家中寫詩,卻有著驢友的格調,不寫宅子,只寫山水。你看他筆下的自己,是一個在終南山腳下獨來獨往的遊客,沿途很多風景只有他自己能體會和理解。

更有趣的是,大自然在他的觀察當中,是氣脈相承的,是流動不息的。走到溪流的盡頭,應該是到了源頭,坐下來,卻沒有窮盡的感覺,反而有重新開頭的快感,你看不是有雲朵在升起嗎?十個字抓住了山水白雲間流傳不息的規律,整個大自然是一個迴圈無窮的整體,王維的這種生態觀念是很科學的。最後他碰上老翁,聊得開心,忘記回家,其實,很有可能是將大自然擬人化,樂此而忘返。

正因為王維有整體觀,所以才沒突出他的宅子,宅子其實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唐詩消夏錄》讚歎說,此詩寫終南別業,卻一個字也不落實,句句不說在別業,卻句句是別業。從整體當中去感知別業,才是完整的感覺。大自然美,你的房子才顯得美,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唐朝開元、天寶年間最著名的詩人不是李白、不是杜甫,而是王維。唐代宗曾稱王維為天下文宗,天寶末年殷璠編《河岳英靈集》,列王維為盛唐詩人之首。直到唐貞元、元和開始至後世,李白、杜甫的詩名才逐漸高於王維。當然,這與王維當時官至尚書右丞不無關係。

王維幼年時即聰慧過人,十五歲時就寫得一手好詩,開元九年年僅二十歲的他就進士及第。但順風順水的仕途剛剛拉開序幕就捲入官場鬥爭遭遇貶職。年輕的王維一度產生了歸隱山林的念頭,二十九歲回到長安開始參禪悟道,並與詩人孟浩然成為好友。

然而年輕氣盛的王維畢竟不甘心就此窮則獨善其身,心裏仍盼望著達則兼濟天下,於是在他三十四歲那年,毛遂自薦給當時的中書令張九齡寫了一篇名為《上張公令》的詩,請求張九齡能引薦自己為官,獻詩後即隱居於嵩山。當然,這個隱逸可不是真的要隱,而是盛唐時期仕宦的一種途徑,所謂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隱於野的那些人其實是希望這種姿態能引起老闆也就是當朝皇帝的注意,也算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段吧。

王維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他把握住了這個姿態的尺度,既不喪失自己的尊嚴又表明了對偶像張九齡的熱烈崇拜之情,成功的讓自己在仕途上重新閃亮登場。這一點完勝好友孟浩然,據說孟浩然早年也曾有入仕之心,但一不小心矯情過了頭,對著唐玄宗來了句不才明主棄,惹得老闆大為不悅: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於是一輩子也沒當上官。

王維的一顆聰明玲瓏心還表現在幾度宦海沉浮總能逢凶化吉,當偶像張九齡屢次得罪玄宗和李林甫被貶官時,作為張九齡的舊人,王維置身于李林甫專權的險惡環境下,既不願阿諛奉承、也不敢跟奸臣硬碰硬,於是選擇了半官半隱的生活,他專心致志為自己修建了一座幽靜的別墅,與知心好友一起修身養性,把大部分精力投入了參禪修道之中,因此得以自保並照常升遷。

當安史之亂爆發後,來不及逃離的王維被安祿山叛軍俘獲,他不願為安祿山服務,就偷偷用藥謊稱自己有病不能出仕,但被安祿山囚禁在洛陽菩提寺,強迫其出仕,王維含淚寫下一首《凝碧池》抒發了亡國之痛和對李唐王朝的思念之情,被迫接受安祿山授予的職位。然而劇情突然反轉,唐軍收復失地,凡給安祿山當過官的不忠之臣全部定罪,王維憑著這首詩以及弟弟王瑨平亂有功得以倖免處斬,幾年後還升至尚書右丞,幸運地在官場站穩了腳跟。

雖然一顆聰明玲瓏心讓王維的仕途有驚無險、平穩過渡,但其一生煢煢孑立,三十一歲妻子即病故,髮妻病故後王維終身未續娶、亦無子女,老了之後更是一心向佛: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可謂是半生孤寂空飄零。

王維多才多藝,他把繪畫的精髓帶進詩歌的天地,以靈性的語言,生花的妙筆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靈、或淡遠的傳神之作。同時參禪悟道也讓他的作品充滿禪意玄理,進入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

或許這首《終南別業》就是王維內心最真實的寫照,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一生宦海沉浮,到最後嚮往的還是平平淡淡的田園生活,一切的人生浮華最終都不過是塵歸塵土歸土。

            

台長: 幻羽
人氣(953)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參修應識之法要 |
此分類下一篇:─參修應識之法要(16)─
此分類上一篇:─參修應識之法要(14)─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