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菩提行*
無數銀河系奔騰流轉不休
三千大千世界演繹著生滅
成住壞空剎那已億萬萬載
時時得見菩薩駕法雲遨遊
點亮億億萬萬眾生之佛心
參悟那深邃宇宙深處禪意
極靜謐中湧現之醍醐法味
諸法性常空寂參禪菩提行
*幻羽*題
參禪人絕非小小福德因緣就能成就菩提行,由人天二乘而到大乘,五乘道中所包羅之六度萬行,其所修一切所有積蓄福德資糧的善法,都要切實去珍惜修持才行。
參禪人一定要發心,也要堅定願力,並要直超無上菩提,以達頓悟之境!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謂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說發菩提心,這個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一大藏教人只說此心。
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時,歎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見人人本來是佛、都有德相,而我們現在還是眾生者,只是有妄想執著罷了,所以《金剛經》叫我們要如是降伏其心。
佛所說法,只要人識得此心。《楞嚴經》云:“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達摩西來,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了然無事。
法海禪師參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智通禪師看《楞伽經》約千餘遍,不會三身四智,禮六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馬祖曰:“即心即佛。”三世諸佛,歷代祖師,都說此心;我們修行,也修此心;眾生造業,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眾生,一切唯心造,四聖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
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眾生,四聖不受輪回,六凡流轉生死,無論是佛是眾生,皆心所造。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哪里來個十法界呢!
十法界皆從一念生:一乘任運,萬德莊嚴,是諸佛法界;圓修六度,總攝萬行,是菩薩法界;見局因緣,證偏空理,是緣覺法界;功成四諦,歸小涅槃,是聲聞法界;廣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道法界;愛染不息,雜諸善緣,是人道法界;純執勝心,常懷嗔鬥,是修羅法界;愛見為根,慳貪為業,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癡想橫生,是餓鬼法界;五逆十惡,謗法破戒,是地獄法界。
既然十法界不離一心,則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參禪、念佛、誦經、禮拜,早晚殿堂,一切細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無明,好吃懶做等等,就向下墮;除習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向上升。自性本來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貪嗔癡習氣除掉,自見本性情淨、隨緣自在,則時時即是菩提行。
禪宗主張頓悟是指接引中根機的人,而上根機的人則明白:不待頓悟,如來智慧功德本來就是具足的,本來就是圓滿的,本來就在佛地,如果不承認這一點,縱然修三大阿僧祗劫也不會見到佛的影子。有修有證有次第,都是對接引下根機的人而言。能夠找到房門的開關,刹那間門就打開了,萬年的黑暗刹那間就消失了,哪里還有慢慢消失一說呢?所謂: “到家都是親人,途中總有親疏。”密宗、禪宗、淨土等宗,若站在究竟意義上講,是沒有區別的,都是靠心在修行,但還沒到家,站在門外就有千差萬別了。
如果自認為可以修成佛,那麼註定你成不了佛,你與佛無緣。為什麼呢?因為眾生本是佛,還成什麼佛呢?真是頭上安頭。成佛與不成佛皆是戲論,乃方便語。佛就是眾生,眾生本是佛,佛與眾生一體不二,有凡有聖皆是妄自分別矣。分明一片閒田地,過來過去問主公——真是多事。
還有“性命”的問題,也是說得最多的。“性命”二字古今都有人爭來爭去。其實,如果丟掉性,那麼命又將在哪里安身呢?如果沒有命,性又將在哪里發揮作用呢?道家批判佛家:“只修性來不修命,萬劫陰靈難超聖。”佛家批判道家:“只修命來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性命二者是一不是二,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翻來覆去只是一個東西。
有多少種類型的眾生,就有多少種類型的法門。但是,不管哪個法門,你首先應該擁有一些基本的態度。最快樂的人生是:活在當下。超越命運的人,往往是不執著後果的人,後果考慮得越多,越沒有辦法超越命運。對待人生,我們應該以一個參與者的面目出現,而不是以一個旁觀者而存在。你想成長,成熟嗎?那就做一個參與者吧!生活猶如百味調,酸甜苦辣都得來點兒。
人生本來就沒有路,你敢沖過去,也就成了一條路。人生沒有信仰,猶如沒有航向。十全十美的人、事、物、理,永遠不存在,還是學會接受現實吧,一帆風順是不存在的,心想事成更是絕無可能,還是接受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的吧,彎彎曲曲就是人生之路。
修行與做人是一樣的道理——理清路則明。首先理要清,但是,理清不等於就不需要走路了,理清以後正是走路的開始。倘若沒有實修,單憑理論永遠不可能悟透自性。形而下的可以理悟,形而上的非實修不能悟透。
修行是怎麼樣?不看心,不坐禪,專心做事心坦然;倘若有事就有事,我心還是安安然,要是把事推兩邊,是非煩惱永不斷;接受它,它消失,推卻它,它更大,不取不舍方到家。而我們的生活又是如何?面子放不下,好勝心放不下,發財心放不下,理想之心放不下…總是處在取捨之間,當然就煩惱多多了。
修行還不僅僅如此,所謂“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惟有孜孜不倦地任勞任怨才談得上是行菩薩道。欲證得圓滿的菩提聖果,唯一的辦法便是行願。三世諸佛如來成就的路線都是這樣:第一是見地,第二是修證,第三是行願。通過行願,果位才能圓滿,悟到的東西,證得的境界,通過行願後才扎實牢固。
能夠把三藏十二部經講得天花亂墜的人,倘若沒有明心見性,仍然是在六道輪回之中,更談不上是善知識。所謂的“善知識”乃過來人也。走進去,再走出來,方謂善知識;僅僅走進去,還沒有走出來,則不名為善知識,只能說是一個有修行的人而已。
何謂參話頭?首先應明白何謂話頭,然後才知道如何參話頭。一念不生謂話頭,若生一念叫做話尾(這是上根器人參的話頭)。若上上根器之人參話頭則又不然,一念相續,永不間斷,看住念頭,不緊不松,不冷不熱,不取不舍,無形無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住它,最後與它融為一體,方為參上上話頭。
看話頭和參話頭有何區別?看話頭偏向於定,參話頭則偏向於慧。看話頭無疑情(也即看住它,把散亂心收攝回來),參話頭則帶有疑情在用功(“參”有往裏面深研之意),也即在用心參究一個問題。
看話頭也即看住它,但沒有用心思維,通常是先看話頭,抓住話頭以後,再參話頭。抓不住話頭,頭腦亂糟糟的,又如何參話頭呢?參話頭是拋棄頭腦,拋棄文字、語言、形象,用心來參,用定來參,用覺照來參,用空靈來參,慧光一閃,答案出現,清楚明白。
當然,如果能提起覺照用功夫的話,何需參話頭?平時在吃喝拉撒當中也就是在用功,與吃喝拉撒並行也是在修道,和財色名利打成一片,也即和道同一體。一念不生是定非禪,但不是正定,是邪定,更不用說能開智慧了。有觀照心存在才是正定,才是正禪。
真正的觀照不是在心裏自問自答。凡是在語言文字上用功,在形象上用功,在心意識上用功,皆屬外道。拋開心意識才談得上用功,才能讓覺照出現。
何謂定力?不取不舍,不隨不亂,是名定力。何謂定境?定中出現的現象,也即境界,故名定境。參公案、看話頭、念佛,靠的都是定力,不被境轉也是定力使然。
現在這個時代的修行人要想入定,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動中修定。在動中修出來的定,若面臨事情時,還有點作用;若在靜中修出來的定,一旦事情出現,這點定力早就被事情轉進去了,也即進入了定境。定境能讓人狂妄,讓人散亂,讓人發瘋,讓人傲慢,讓人不信因果…。明心見性和出現神通及開智慧,靠的都是定力,而不是定境,倘若有了定力做基礎,再深入定境,那又另當別論了。
你坐禪的時間比別人多,為什麼功夫上不去呢?因為你的見地不清楚,理清路才明;因為你的心從來沒有集中過,都是以散亂心在坐禪;因為你的信心不夠,在用功的過程中,一直都在懷疑自己,懷疑老師,懷疑這個方法;因為你沒有長遠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為你的私心太重,財色名利想得到,佛果更想得到;因為有點小聰明,懂得的多,反應快,處處都表現得比別人強,從來不願輸給別人;因為你沒有慈悲心,從來沒有發過大願,缺少這股動力;因為你見到師父才想到“道”,不見師父,就想到功名利祿、房子、車子、兒女、夫妻、好衣服、好傢俱…。
修行、做人、做事都必須用心去體驗,當你全心地經驗了以後,才有資格去論述,否則,你所講的都是猜測、估計、想像,絕不是體悟。信要全信,行必真行。信佛無需體驗,學佛就是體驗佛。信佛只需要信有佛、有地獄、有天堂、有輪回、有報應…就行了。學佛則不然,學佛包含了信佛,信佛不包含學佛。信佛永遠成不了佛,學佛將來也做佛,學佛將來必定是佛,學佛當下就是佛,就是佛在做一切。
你願意學佛嗎?還是信佛吧,信佛容易,學佛難,學佛的心量,學佛的智慧,學佛的言行,學佛的悲心,學佛的精神…難、難、難!世界上動盪,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在動盪;世界上混亂,那是因為我們的心混亂。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影。因為我們內在有動盪,有混亂,有爭鬥,投射到社會上,社會上才有這些。如果你心平氣和,集中心力,世界上的混亂和動盪就不會影響你,這時,你的功夫也許會進步得更快!
真理不僅是在悟道者的身上,未悟道者的身上也有真理。一旦你完全追隨某個人時,也就意味著你不再追隨真理。真理不該分種族,不該分宗教,真理是屬於全人類的。所以,要想證悟到終極的真理,或是得到真正的快樂,你必須超越你的宗教信仰。宗教也是有局限性的,只有超出局限,才能與浩瀚的真理合二為一,得到究竟的解脫。
真正開悟的人講的都是自己內在的“心經”,因為他的心與真理是統一的,所以他不會死板地引經據典,他總是講“我的心經”。那麼,這個“我”究竟是什麼?其實,“我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把自己的習氣毛病、欲望、妄念這些添加物,徹底地剝光,然後“真我”才能自然地顯現。要找到礦石寶藏並不難,但得先把浮土刨光。
什麼叫做無我呢?沒有了主觀和客觀意識就達到了無我的境界,本來面目也就出現了,正是主觀與客觀意識這些添加物掩蓋了我們的本來面目。人往往都活在這樣的狀態中:回憶過去,渴望未來,錯過現在。聖人的風範,禪者的風範都是不回憶過去,不渴望未來,只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又不執著於當下,三際(過去、現在和未來,即時間和空間的概念)盡空之時,身心內外才會有一個質的飛躍,這些添加物一旦空寂,宇宙的巨大能量便和你合二為一。三際都是頭腦創化出來的,包括成功與失敗、好與壞、對與錯、愛與恨、貧與富…。對於一個悟了道的人來講,頭腦在作用,就是本來面目在作用;六根在作用,就是本來面目的顯現。
活在當下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反之,都是在消耗心力,消耗體力,最後變成了一個空殼,依靠名師,依靠佛…。人的許多精力都是消耗在滿足各種各樣的欲望的行為中,這是最妨礙修行的,它們會把體內的能量消耗殆盡。參話頭、提起覺照、觀想…並不會消耗能量。
最消耗能量的就是欲望。宗教裏面的修煉人士為何要禁欲?拿火箭發射來比喻,人體就像一座火箭發射架,中脈則是火箭發射的通道,神識也好,靈魂也好,是上升的火箭彈頭。火箭為何會升上太空?因為火箭底部本身帶有燃燒的能量,通過一種方法把火箭底部儲存的能量點燃,並且讓它燃燒到一定的程度,即能把火箭發射到太空。倘若火箭底部沒有能量燃燒,沒有能量爆炸,或是力度不夠,箭頭則無法上升。拿人體來說,體內的精氣神就是燃燒的能量,修煉的人如果縱欲過度,根本無法開頂。
體內的精氣神充足到一定程度,而且正在往上升的時候,身體會發燙(往下降則會性欲衝動),頭頂會漲得似要裂開,有鐘聲、鼓聲、琴聲,有電光、雷鳴,能透視、遠視…頭頂打開後成為一個通道,睜眼閉眼都是晴空萬里,渾然忘我,與萬物同一體;但在沒開頂之前,徹夜徹夜都是夢,白天也是夢,儘是光影漣漣。當心這時候別人說你是精神病,若執著不放,真的會變成精神病。
其實,欲望永遠滿足不了,滿足了一個欲望,馬上又會產生一個新的欲望,如此迴圈,人就為欲望活著,被欲望驅使著。希望別人賞識或認可,只能助長自己的欲望,而失去真我。現代人給欲望換了個好聽的名詞,叫做“理想”。細分析,理想和欲望有什麼區別呢?它們並沒有本質的區別。那麼,想斷除欲望應該如何做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擁有一種看待事物的最好方式。
悟道的人是如何看待事物的呢?他時時刻刻保持內在的覺知,對事物清楚明瞭,而又不加以分別——比較、衡量、算計…事物就是事物,它沒有屬性,一旦你給它下了定義,就有了好壞、善惡、是非…但我們普通人都正好相反。
人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對事物過多的分別造成的。也許,我們要學會時時刻刻覺知事物,而又不分別事物,這樣去生活試試看。對事物覺知,而又不分別事物,就是一種單純心,只有這種單純心才能入道。財色名利佔據了我們的心,怎麼可能活得不累呢?我們的心又怎麼可能保持單純呢?
當然,我們終究是凡夫,悟道以後可以不迎不拒不相隨,但是在未悟道之前,仍須思維觀,也即正念。如果不是通過思維觀,定力則無法生起,也就不可能見到佛性。對於悟道的人來講,煩惱即是菩提,六根飛舞也即化身的顯現。可是對於未悟的人,煩惱就是煩惱,六根就是六賊。現在學佛的人,總是拿著祖師悟道後的思想往自己身上套,而不是把人家未悟之前的話往自己身上套。
一個未開悟的人,千萬不可學開悟的人的思想行為,否則對自身學佛一點益處都沒有。看祖師的語錄,要把前後分開來看,未悟前是怎樣修的,開悟後又是怎麼做,怎麼講的,要分清楚。對於沒有悟道的人來說,念是很重要的。一念不生是定非禪,更非究竟之禪。禪是有念才能修。一念不生的結果是什麼?可想而知是無心,無心又怎能觀照呢?既無觀照,又如何明心呢?“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數重關。” 所以,我們一定要認清,並非無念、無心就是修行。
何謂妄心?六根對六塵產生識別就是妄心。要消滅妄心,就要關閉六根;六根一旦關閉,妄心息滅,則產生定力;有定力,雖分別,也無分別;無分別,則有覺知;有覺知,則不被境轉。覺知是不是心意識呢?是心意識。佛門裏不是講“離開心意識來參”嗎?無住為離,不覺是住。覺與離皆是妄,既是妄,又何謂道呢?道者,真妄同在,妄息真也無。“真”無能,“妄”有用。講經說法度眾生,真妄並存並用。
見聞覺知不是妙明真心,但也不離妙明真心,離是斷滅,不離是妄,只有順著見聞覺知,方能證到妙明真心。若言覺知是真心,四大散盡真何在?若言覺知不是真,離開覺知真何來?都說“坐禪”“坐禪”,其實禪豈能是坐的呢?禪是參出來的,定才是坐出來的,嚴格說來,定到一定程度也無需坐了,而要借助事境來鍛煉自己的定力;禪則更需要借助人事物理的境緣來參。參禪是有觀有照,有覺有知。定是一念不生,無分別,無揀擇。
往往坐禪的人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怕吵鬧的環境,不願意接觸人和事,究其原因,還是不懂何為參禪。實際上,在動中參禪要比在定中參禪容易悟道得多。在定中參禪只有一種味道,而在動中參禪則是千奇百怪,五花八門,悟道的契機(也即因緣)特別多。
參話頭的道理也是這樣。參話頭首先要提起話頭,提不起話頭又如何參話頭呢?有時候提起話頭,又未必是參話頭,猶如止觀,能止未必能觀,止是定,觀是慧,提起話頭而不參話頭,只能得定而不能開悟。所謂的“放下”,是叫你放下世上的功名利祿,而不是放下求道求悟的道心,倘若道心都沒有了,還能超三界嗎?超三界的就是這顆心。
悟道後的心性並非不需要覺照,而是更需要用覺照時刻體會真如。找到佛性,應該時刻體驗它,提起它。那麼,找到佛性的人何時能放下佛性呢?達到看佛性隨看隨在的時候,才能小息一會兒;找到佛性後,幾十年如一日從未走掉過,才敢放下。
生死未了,智慧未開,永遠要時時刻刻提起覺知,保任佛性永不間斷。按禪宗的境界,三關未徹底破,真如佛性永遠不能放下,須一直提起覺知看著佛性,待三關通透方能放下覺知,不需再看著佛性。
禪是超越頭腦後的產物,而不是頭腦的作品,但是許多人總愛思考禪。參禪絕不是用頭腦思考禪,而是要拋棄頭腦,用祖師的話來講是要“拋開心意識來參”。如果一個人僅僅是看了一些禪學書,根本沒有資格來談禪宗,談談禪學還勉強。
真如佛性能否傳呢?“向上一路”真的不能傳嗎?這兩者是一還是二?這兩者是一不是二,的確不能傳,所能傳的只是些基本方法和理念,凡所傳、凡所說,皆非第一義,第一義者需自己去親見,親明,親受用。禪門裏的公案和機鋒是祖師對眾生慈悲,才善巧設立的無門之門、無法之法。
參禪有這樣三個階段,可以比喻一下:見山是山,是凡夫;見山不是山,是處在參禪的過程中;見山還是山,是從功態中走出來的徹悟圓滿。身心內外、八萬四千毛孔全部變成了覺照,變成了一個透明體,不存在用功,覺照便出現,不用功,覺照便消失。如果在定中沒有覺照,智慧永遠不會現前,或者說真如佛性永遠不會現前。
在參禪過程中必須有念才能參究(在禪宗裏叫做疑情,也即提起正念),而且這個念還要相續不斷才能參究。在參禪中,明師也很重要。明師既是種子,又是陽光和甘露。凡是被灌頂的人,已被明師種下了一粒菩提種子,一旦因緣成熟,種子遇到了陽光和甘露,就會發芽結果。為什麼許多眾生聽聞佛法後,或見到明師一眼,就會發菩提心?那是因為在前世曾經聽聞過佛法,被明師種下過種子。皈依和灌頂的意義是一樣的,都是和明師的力量溝通,也即和歷代祖師的力量,包括和佛菩薩的力量溝通。
因為在世明師被上一代明師灌過頂,法脈的力量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續下來的。猶如每個眾生的身上都有自己的父親、爺爺的遺傳基因一樣。沒有經過灌頂,就沒有辦法和法脈的力量溝通,因為你的阿賴耶識裏沒有這個記憶(基因),沒有儲存這個資訊,就是給你方法修煉,也不會產生效果。灌頂後,在你的心靈深處會有歷代祖師的資訊和力量,師徒倆人猶如兩杯水,在灌頂的一刹那融合在一起,成為一體,不分彼此,如此一來,雖是師徒二人,實則是一人。為什麼父母與子女之間容易相感應呢?因為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或者說,子女是父母親的化身。經灌頂後的師徒也是如此。
常人的神識是隨習氣而停留,生前好淫的人,其思想是停留在生殖器部位,那麼死後,神識也會從生殖器出去,進入畜生道。生前貪吃的人,其神識多數停留在肚子上,臨終時,神識則從肚臍眼出去,進入餓鬼道。修法,被法縛;棄法,被法轉;不修不棄,當下驚覺(覺照)即是道。……
參禪悟道修持己心明透,還須發願普渡眾生! (來源--萬行法師:如是參禪)
﹝附注﹞
萬行法師,現任東華禪寺方丈。1971年6月出生於湖北省隨州市的一個普通家庭;1988年1月于福建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1988年9月至1992年7月就讀並畢業于閩南佛學院;1993年1月至2000年9月分別閉關於福建漳州、西藏靈芝、翁源東華寺,為期七年,證佛性之本源;出關後,萬行法師帶領僧眾開始復建東華禪寺,十多年致力於建寺安僧、弘法利生。
萬行法師15歲虔誠信佛,18歲出家于廈門市南普陀寺,得償所願。21歲經福建省佛教協會批准受戒于莆田市梅峰寺。萬行法師當時就發願做一個利益眾生的大和尚,要刻苦學習和修正,證本悟源後普度眾生。
現任東華禪寺住持、翁源縣佛教協會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韶關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韶關市人大代表,中共中央黨校慈善書畫院常務理事,廣東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2015年4月,東華禪寺一則“我佛要你”的招聘引爆了網路,引來過百萬點擊量,4000多份簡歷擠爆郵箱。“看到這麼多人才,讓我眼睛放光。俗話說千里姻緣一線牽,現在不用線牽,借著高科技到達了無線時代。”東華禪寺“70後”方丈萬行法師在面試現場的幽默指數也很高,一名90後面試者現場提問:“敢問方丈大師,在緊張的當下怎麼放鬆啊?”萬行法師一句“多呼吸,往外呼氣就好了”逗笑了大家。
本次招聘讓“我佛要你”成了網路熱詞,有網友認為用詞不雅,萬行法師表示,“我佛要你”道出了佛教的根本精神:不捨棄一個眾生。
“辦公區域都覆蓋了wifi。”萬行法師當了30年和尚,2008年當方丈時才37歲。這名“年輕的老和尚”2010年開了微博,目前有60萬粉絲,是中國最早開微博的兩個和尚之一。現在他不單有微博還有微信,每天吃完早飯看半小時微信,回應信徒疑問。
在萬行法師看來,微博、微信、網站總結起來就是三點:成本低、速度快、影響力大。他認為,無論社會還是佛門都需要人才,也都要利用好互聯網這個管道“一年可以超過過去一輩子,不用去大都市講法,坐在自己廟裏就可以在網上講法。現在一個人可以做一萬個人的事,做過去幾輩子做不到的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