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09 23:29:18| 人氣3,1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聽*釋慧門禪師*談“放下”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釋慧門禪師談“放下”

要“放下”就要先舍自我,不然自我愈
,就愈不容易放下。愈無執著者,自我就會漸漸減少,當自我減少了,才是正的放下。

放不下就擔起來

放不下是因擔得不,擔得太輕。如果擔得不,不願意放下,只有繼續擔,擔到擔不動時,自然就會放下。譬如,今天讓擔50公斤,能做得到,要是讓擔100公斤、200斤,恐怕走不了幾步,就擔不動,自然而然就放下了。

人活在世間,到底在擔些什?世俗人要擔的有眷屬、父母、夫妻、子女等。了讓家庭生活更好,求工作、房子、車子、然後再求社會地位、名譽、財勢。每個人自出世就一直在求。愈求愈多,包愈來愈重,煩惱跟著也愈來愈多,不知如何是好。

如來禪蓬剛成立時,一位國中的註冊組長來參加禪修,在禪修期間考上國中主任,去接受在職培訓。結束前一星期,因部分理念與習中心不同,內心漸感有壓力。於是,請了一個星期的“病假”來禪蓬,故意不繼續參加主任培訓,當主任會束縳的修行。剛來的時候,我和小參,看出是放不下的心態,但了一口氣,又不願屈就習中心的要求,所以藉口生病而請假,以逃避心中的壓力。開始時,我先附和的觀點,認同的看法;等到結束前兩天,習中心打電話來,要回去考試,起先仍是拒,不願意回去。到了最後一天的緊要關頭,我轉變話鋒,用話點,要回去考試,不要習中心。最後,改變心意,回去參加考試,順利取得結業證書,現在已經在國中當上務主任。

不久後又再來禪修,當我講到“放不下就直下承擔”時,以的故事當例子,才了悟地說:“當初師父要我回去參加考試,以便拿到結業證書,好當主任。我還以師父勢利眼,還看重世俗。我好不容易經過內心的扎,決定不參加考試,不拿結業證書,的就是要放下。放下世俗,好專心修行,可是師父不但不讓我放下,反而叫我繼續在世俗法中追逐,當時心中覺得很納悶,可是一時也不好言說。現在聽了師父的開示,才明白原來師父的意思是‘該承擔的時候還是要承擔’。原來師父早就穿透到我內心潛意識的放不下,所以我放不下時快擔起來;然後在日常的實修中驗證佛法,在工作中自自然然地將佛法與禪修的益處闡揚出來,度更多人前來修持善法,現在我終於明白‘放不下,就直下承擔’的禪意了。”

眼、耳、鼻、舌、身的放下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代替佛陀去一個偏僻的地方說法;臨別時,弟子請佛陀:“我出外傳播佛法,信徒中有許多女眾,眼見了,怕起心動念,犯戒律,要如何是好呢?”佛陀說:“不要看就好!”的那簡單?不單是肉眼不要看,還包括心眼不要看。弟子又問:“不要看就好,很難!若到女眾跌入水中,必須要救,該怎麼辦?”佛陀說:“不要摸就好!”佛陀所謂的“不要摸”,並不是不要用手去觸摸,而是不要用心去摸。凡夫往往是:手雖然沒去摸,心卻透過眼睛走出去摸,自己迷失了本心仍不自覺。

弟子又問佛陀:“當必須要用眼看,也要用手觸摸才能救時,又該怎麼辦呢?”佛陀說:“保持覺知,保持警覺。”佛陀的意思是指每一那,都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要知到自己在做什?雖然在看、在救,只要保持覺知,就不會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就不會有欲望,就不會犯戒。正放下外緣,放下內心的罣礙,這樣才是正的放下。

要放下,首先必須敞開心胸,全然接受動靜一如的參禪打坐修行法門。要放下,就要修無對立、無分別心。這要如何修呢?就是修“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諸法無我”相對的就是“諸法有我”。修行要掉自我,才能進入無我,進入無分別、無對立的心。放下之後,才能進入較深的禪定,定力愈深,愈能開悟,悟境愈大,愈能打開開闊的智慧,才能將本來就具足的般若智慧顯現出來。透過“禪”的修持,用參禪打坐法門,經歷自己的實踐力行,才能明心見性,這才是參禪打坐的正目的。

如來禪蓬有一隻狗,名叫“放下”

1994年禪七時,行禪到外雙溪的聖人瀑布;回程時,有一隻癩皮狗跟著大眾回到禪蓬。這只狗全身長滿了膿瘡,全身毛掉光光了,露出血水的皮膚,又又臭,噁心極了。大家見到,都退避三舍,不但不給東西吃,連門也不讓進,可是卻也不走。每次行禪,總是跟著,甚至在隊伍的前面領路。回程,如有人走得比較慢,就在隊伍的後面等待照顧落單的人,一直到大家都安全回到禪蓬止。

走在路上,要過馬路時,了保護行者的安全,會守在路口,對著飛馳而過的車子猛吠。如果汽車或機車因而減速,就搖搖尾巴,靜靜地站在路旁,默默看著行禪的隊伍通過。如果汽車或機車不減速,或是面露不悅神色,就對著汽車狂吠不止;有時還會用自己的身體在車前,一副了保護行者,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架勢。我看了很感動,不忍心再趕牠走,就把送到動物醫院住院醫治,前後醫了45天,痊癒後,才把接回來安住。此後,行禪時,一定在隊伍的最前面領眾帶路;看到“飛車”仍猛吠不已,儼然“大護法”的樣子。

有人認這狗自不量力,難道不怕被車輾死?但在我看來,並非自不量力,而是心中這想:“若能以我的性命來照顧修行者,保護修行者,讓修行者能安心修行,我就心滿意足了!”狗兒連性命都能放下,豈不是全然的放下?

每當行禪時,一旦“放下”在前頭吠叫,就有學員擔心“放下”的安全而大叫:“‘放下’過來!‘放下’過來!”,我就問他們:“是放不下,還是‘放下’放不下?有沒有好好照顧好步?照顧好的心?你為何分心叫別人放下,自己卻放不下呢?”如來禪蓬的“放下”,都得放下生命,保護行者的性命,而我們修行的人呢?

動生命蛻變的機器

很多家長對小孩很嚴格,都說:“我是要好,才叫這樣??”但是他們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想像:“我認為你應該樣,就要樣。”而從未試過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瞭解,孩子應該過什樣的生活才會正有快樂、喜悅?很少有家長能做到這一點,都一直以自己的標準、自己過去走的路來要求孩子要如何如何,這樣一來,反而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

試想,假定的孩子跟一樣,按照安排的軌道繼續走,他會變得怎麼樣?從出生到現在,喜悅的時間比煩惱的時間多的?請合掌!只有一位;從出生到現在,不靠外在因素就有喜悅的?請合掌!一個也沒有。這就表示,我們的生命,從出生以來都處在煩惱、生氣、憤怒、痛苦的狀況比較多。如果連自己都煩惱痛苦不堪,一點喜悅、快樂都沒有,還要小孩步上的後塵,那不是硬要把他推落和一模一樣的生命模式?想想,我們有資格把我們的小孩往火坑裏推?自己走過的路都無法得到生命的喜悅,硬要小孩照我們的路走,他仍然和我們一樣不會有喜悅的。假定對這個問題加以深入探討,我們就不會因孩子不聽使喚而生氣。做父母的,應該發掘孩子的興趣,專長,幫助他把潛在能力開發出來。 

                                                 ──摘錄自《禪觀有情世界》

釋慧門禪師(1942年4月-)俗姓江,臺灣嘉義人,中興大學碩士。臨濟宗第42代及曹洞宗第48代傳人。創辦佛力行學院、佛解脫道修所,並創立百丈山力行禪寺。

慧門禪師曾任中興大學副授、臺北醫學院客座授、台東大學兼任副授。除了從事育工作,還經營空運、貿易、建築、旅行社等業務。他也花了許多時間推廣社團活動,直到三十八歲那年,接觸了佛法;當時學佛只是興趣,並沒有出家的打算。

1991年4月15日生日那天,江永欽決定出家。他脫下西裝,換上了灰色的僧袍,在佛光山剃度出家,告別塵世奢華,成星雲法師的關門弟子,專攻禪修。出家後,遍覽大藏經典,深南傳北傳藏傳禪法,閉關專修漢傳參話頭禪法,修業一年半後,慧門法師回到臺北,隔年初在外雙溪的半山腰租屋設立「如來禪篷」,每到寒暑假,與救國團搭配辦各級學校學生禪休營,包括國小、國中、高中職、大專、社會年、師,另與企業界人士禪七、假日子禪修營等課程。

如來禪篷的禪七是需要勞動的,所以每次禪修都吸引許多參與者,歷年來參與過的慧門法師禪修活動人次逾七、八萬人。慧門禪師之前曾受花蓮慈蓮寺聖法老和邀請東遷,之後他在海岸山脈六百公尺半山腰,設立佛力行學院。一年當中,他有五個月時間留在東部,另七個月應邀到各國演說。慧門法師的力行學院不但與花蓮師會、花蓮地檢署等單位合作,除了幫助一般學生與社會人士,也對受刑人、假釋犯、戒毒者進行輔導,幫助他們瞭解正道,協助他們回歸正途,贏得世人肯定,是佛界傳奇的出家禪師。

台長: 幻羽
人氣(3,104)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禪 |
此分類下一篇:夏禪-七七-(4)
此分類上一篇:*禪修時應做到自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