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9-20 02:46:53| 人氣1,3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類無法避免的古今爭鬥—戰爭智能的演化(四)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類無法避免的古今爭鬥戰爭智能的演化()

 

傳統上一個國家具備戰略轟炸機、陸基核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潛艇的三棲投放方式,稱為「核武鐵三角」,目前嚴格來看只有美國、俄羅斯、法國、中國。

 

核武器已變成一種流行文化,二戰之後的時代也被人稱作原子時代。安迪·沃霍爾將原子彈驚人的能量和末日般的視覺效果作為作品《原子炸彈》的主題,於1965年搬上了銀幕;詹姆斯·羅森奎斯特拍有電影《F-111》,格利高里·格林對原子彈嘲弄也成為經典;藝術家詹姆斯·阿考德試圖用鈾來製作他的作品。許多的電影都致力於表現核戰爭及其恐怖的威脅。

 

核武器也常常是科幻小說的主角。連鎖反應和核彈最早就曾被科幻小說家克利夫·卡特梅爾作為1944年作品「最後通牒」的主要內容,以至於他不幸地被聯邦調查局列為嫌疑犯,懷疑他泄露曼哈頓工程的計劃。甚至早在1914H·G·威爾斯的小說《解放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就有提到「原子炸彈」一詞,當時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放射性衰變並估計到了其中所可能蘊含的能量。在威爾斯的小說中,所謂的原子彈威力不過一般,但整個世界的原子都將被引爆,一切都將歸於寂靜。就連原子彈本身也曾被擬人化,代表那些成熟、眼光敏銳、不拘小節、精力旺盛和深刻的人。

 

電影中另一類核武的用途,就是解決原作設定中能力過強、造成結局幾近無解的怪物,例如《芝加哥打鬼》等。

 

核武器也是和平組織堅定不移的攻訐對象,裁核運動組織(CND)是最主要的一個,其由「N」(nuclear)和「D」(disarmament)組成的標誌是現在流行的和平標誌之一。還有一首歌「曼哈頓計劃」是有關於曼哈頓計劃的,由Rush樂隊演唱,收錄在唱片《Power Windows》中。

 

另外,作為到目前為止唯一受過核武攻擊的國家,日本對於「核武」一詞也頗有忌憚,不僅是在軍事或政治上,在許多的科幻作品中,對於「核武」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命名,常常避免使用「核武」之類的名稱。例如動畫名作超時空要塞MACROSS系列中最為強大的導引武器就是被稱之為「反應導彈」。

 

進入21世紀,「資訊戰」幾乎涵蓋人類生活全部的認知活動,特別是智識的傳播幾乎無所不包。無論是民主國家還是專制政體,利用國家權力壟斷資訊、控制人民早已不是新聞,中共認為美國透過電腦和網際網路等科技手段已壟斷世界資訊超過50年,並利用英文為基礎的數字域名系統,「先發制人」的操縱全球通路分配權和監控權,資訊權成為美國統治全球最有力的武器。而中共為了打破美國的獨大局面,自1992年起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主導8個部委,共同主持研發「中國互聯網」計畫,成立以中共官方為主控、商業為應用的互聯網,力圖能「後發先至」,積極擺脫美國的控制,進一步和美國平分秋色。

 

美國在911事件前,有關恐怖事件是由警察單位按行政程序進行處理,跨州的大案件才由聯邦調查局接手。911事件後,美國成立國土安全部,負責國防部軍事行動以外所有的恐怖戰爭防衛行動。911事件發生的基本因素牽涉到宗教、種族、文化和全球油源分配等經濟利益,非常複雜。而反恐戰爭的整個布局和戰線幾乎無所不包,早已超出軍事戰爭範圍,包括為了支不支持美國在世界各地的反恐陣線而設計的經濟懲罰、禁運和貿易制裁等,以超限戰的標準而言,可歸類到貿易戰的範圍,所以恐怖戰爭的發生和反制的效果都與超限戰息息相關。

 

超限戰的範疇很廣,以軍事戰和非軍事戰來畫分,美軍將新戰爭型態歸納出四種,包括資訊戰、精確戰、聯合作戰和非戰爭軍事行動,但超限戰卻涵蓋另一種不同的戰爭意義,就是「非軍事戰爭行動」,也與廣義的資訊戰中某些部分重疊,舉凡生活中的一切資源、資訊和健康生態的爭奪、劫取、詐騙、偷盜等,都屬於「非軍事戰爭行動」的範圍,無論利用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獲得對方的資源都屬於超限戰。

 

網路戰早已突破時空限制,進入「全時化」的時代;有3千年以上歷史的恐怖戰在911之後,也已「全球化」;超限戰的對象更不分軍民、不分男女老幼,而有「全民化」的趨勢。今後的戰爭形式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砲聲隆隆的軍事行動,如果再加上透過各種媒體影響人心的心理戰,超限戰其實早就是「全民化恐怖戰爭」,此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恐怖主義活動促成全球反恐陣線,反恐陣線又促成區域安全重組,區域安全重組又牽動原有地緣政治勢力的再分配。若印度真的成為核子國家,一定還會爭取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席次,中、俄、巴勢必會群起反對,到時美國又可在地緣政治的「戰略平衡」上大展身手。換句話說,反恐戰爭全球化在地緣政治上已形成一個新的國際戰線。

 

科技發展之迅猛「如有神助」,尖端科技始終脫離不了國防武器之用。當今科技的多樣性,讓未來戰爭模式充滿想像空間。從最早的冷兵器開始,到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三維立體作戰,再到今天更多元化的模式,戰爭形式幾經變革,但有一點似乎不變——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戰爭。普魯士軍事家克勞塞維茨(1780~1831年)在其著作《戰爭論》中寫道:「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的母體是政治。」這句話即便放在兩百年後的當下,也依然奏效。而未來的戰爭模式究竟是怎樣的?由於當今科技的多樣性,未來戰爭的樣貌也給人更多遐想的空間。

 

星球大戰--自從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後,人類戰爭就進入一個新的篇章,那就是對除了陸海空以外的又一領域的爭奪。而事實上當前已經進入了「星際大戰」的階段,不過當前太空還沒被完全開發利用,戰略和戰術思想也僅限於雛形,用於情報收集和遠程武器導航以左右戰爭,因此將星際大戰列入未來戰爭之列。

 

隨著越來越多的精確制導的武器誕生,戰爭已經從原來的消耗敵方有生力量,轉變為打擊智慧系統和佔領戰略要地為主要目標,美國對伊拉克的兩次戰爭已驗證此一觀點。美國並沒有陷入殘酷的巷戰,而是幾枚飛彈打擊了伊拉克高官官邸、政府建築、軍隊指揮部,以及各處零星抵抗後,成軍制的部隊繳械投降。

 

這一切都歸功於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正因為其全天候的導航作用,令以往戰爭所受天時地利人和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小,而高科技越來越佔據主導作用,誰佔有這方面的優勢,勝利的天平就會向那一方傾斜。因此,宇宙爭奪戰在未來戰爭中將是重中之重,尤其會體現在強強對話間。

 

雖然今日科技尚未達到電影《星球大戰》那般,但是,科技發展之迅猛「如有神助」,令人不禁暢想未來宇宙中的征戰。如原本僅僅在很多電影和漫畫中出現的激光炮、粒子束、電磁炮等等,也許不久的將來就會普遍的配備到宇宙部隊之中,衛星也將具備攻擊能力,擁有打擊敵方衛星的武器裝備。據稱美國和以色列早已開始這方面的研究並用於實踐。傳統以擁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為目標的戰略思想,將會逐漸被擁有制天權所取而代之。

 

傳統軍事再定位--基於制天權將成為未來戰爭首要爭奪目標這一觀點,海陸空三軍的軍事論將再次發生本質的革新。就陸軍來說,自二戰開始,最根本的變化是坦克在戰術體繫上的運用,以其高速的推動能力實現戰術合圍,而改變了一戰陣地推進的戰術思維。而未來,坦克戰術也許不會發生太大變化,但由於各國對於武器火力的追求,裝甲很難跟上火力的發展,二戰時期蘇德間坦克大戰的一幕將走入歷史,陸軍將會加強部隊機械化,以最快的速度佔領戰略要地。坦克和裝甲轉而追求速度和隱形效果,當然步兵依然是必不可少的軍事力,但依然會延續「閃電戰」戰術思想,僅在形成局部合圍後清掃戰場之用。

 

海軍和空軍如今越來越被看作成一體,空軍的戰略轟炸將被精確打擊所取代,這不僅增加戰爭效率,也減少平民傷亡,在政治舞台上也將越來越有利。因此空軍的作用,更多的是控制制空權和保護海軍的制海權。

 

而海軍除了保障資源線的運輸外,原有用戰列艦巨炮炮轟,已經被現在的導彈所取代了,未來將更深化這一趨勢。裝備上也會追求高速和隱形性能,海底作戰將成為一個新的領域。以往僅有潛艇相搏,未來會有更多的海下裝備出現,但發展速度會非常緩慢,甚至比在宇宙中的發展還要艱難,因為受到材料的限制,深海裡的巨大壓強是當前一大瓶頸,而誰能最先掌握這一技術,也許將是又一次革命性的變化。因為如果把海面看作一層薄紙的話,海和空不過是被紙隔開的兩個空間罷了,誰能掌控海下,就如同掌控空中一般。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句話道出戰爭的重要性,並警示非萬不得已,不可輕易動兵,因為劍一旦出鞘就要見血。隨著全球化發展,戰爭似乎離現實生活越來越遠,這並不代表戰爭將消失於人類文明中,但人們會越來越厭倦戰爭的表象,因此如果能在戰爭爆發前,將戰爭化作無形,或縮小戰爭規模,將是一種最好的戰略。

 

孫子曾說:「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云云。在未來,對於這一方面也會有更多的戰術,由於網路等更多媒介的出現,使得手段更為複雜,尤其是網路的力量無遠弗屆,埃及的茉莉花革命即證明了網路擁有巨大的軍事用途潛力。

 

中國也早已運用網路的力量,在刺探敵情、擾亂政壇、混淆民眾視聽等方面已經擁有爐火純青的實力,而美國國防部也已經發出言論,要對網路駭客的進攻視為構成戰爭行為,也即是說不久的將來,美國將使用慘痛的軍事力量,對付來自他國的具有破壞性的網路襲擊行為。未來戰爭中,標誌戰爭的開端,也許不再是出膛的子彈、劃過天際的槍聲,而是虛擬世界中的一封包有木馬病毒的郵件。

 

但即便有著看似強大的軍事實力,有時也會輸給看似弱小的對方,因為戰爭是一種高風險的事情,沒有任何人能百分之百保證勝利。但中國古諺言道:「得民心者得天下」,無論戰爭開始前雙方實力如何,勝利的一方往往是得道者,即便邪惡得以逞一時之勢,終會以失敗告終,自古邪不壓正,無論一個邪惡的政權有多麼強大,多麼不可一世,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特曾說過:一個強大的文明敗在外敵前,已經敗在了內部的衰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違背良知、挑戰人性的戰爭,終將以失敗收場。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世紀,新材料和新工藝將不斷湧現,並將被廣泛應用於軍事上。因此,21世紀將是高精度武器和高技術產品的表演場。英國《簡氏防務週刊》不久前載文稱,未來戰爭將是綜合性高技術戰爭,單靠某一種技術、某一種武器裝備、某一種領域的優勢,將很難左右武裝衝突的結局。網路戰和電子戰固然將在未來戰爭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只有二者的結合即資訊化戰爭,才是未來的主要戰爭形式。美國許多軍事專家也認為,未來戰爭將主要是太空戰,機器人、細菌和昆蟲,以及發射粘稠物質使敵人動彈不得的非致命武器將是未來戰場的主要武器。

 

然而,未來100年內的戰爭是很難預測準確的。世界上有那麼多國家,而國家間的利益又是戰爭爆發的最大動因。美國一些軍事安全專家認為,21世紀仍將是不同地區爆發不同的戰爭不同國家打不同的仗。目前看來,21世紀的多數戰爭仍是傳統戰爭,與20世紀下半葉的幾場局部戰爭區別不大。比如在非洲,很可能有許多國家為爭奪日益稀少的水資源而大打出手。

 

軍人怎麼準備戰爭--“軍人是戰爭的主人,戰爭是為軍人創造的,這句話在未來戰爭中將不再適用。一些掌握尖端技術的不穿軍裝的人,將在未來戰場以外的地方決定著戰爭的結局。這也許是新世紀新戰爭的最大特點。美國國防部現在已經開始網羅電腦駭客,準備在未來戰爭中將其用於癱瘓敵方電腦和通信指揮系統。美國一些軍事專家指出,隨著科技的發展,軍方可以利用先進的媒體操縱技術使國人認同介入他國事務的必要性,或引導敵國民眾認為他們的領導人正在做有損本國利益的事,從而達到打擊敵國民心的目的。為此,網路、移動電話、傳真機等資訊工具將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電子戰、電腦攻擊等作戰方式也可能會成為某一時期某一地區的主要武力手段。

 

高技術戰爭呼喚高技術軍人。美國可能是最早提出應付21世紀戰爭的國家。早在幾年前,美國人就開始組建適應未來作戰的數位化部隊,近來美軍又出臺了《2010年美軍聯合構想》,著手組建下下代陸軍。美軍認為,只有技術型軍隊知識型軍官和士兵才能算是下一世紀的合格軍人。在軍官訓練方面,俄羅斯首先要求軍官瞭解未來戰爭的形式和特點,然後教會軍官戰爭中需要的真本事,而不是光讓軍官知道一些資訊戰和電子戰等新鮮名詞。軍官訓練應更加注意接近實戰條件的訓練,軍官必須掌握一些戰爭中需要的高技術知識。比如在演習中,指揮官最好能根據具體情況即興推演,而不要只是按照預先設計好的程式進行演練。

 

俄羅斯有一些高級將領對北約軍隊的電腦軍事遊戲很感興趣,認為不需要在軍事訓練上花費大量資金,坐下來就行了。對此,俄羅斯軍事專家加列耶夫認為,電腦和訓練器械的確能夠模擬射擊和駕駛戰車(戰鬥機),並能節省經費,但它不能完全代替陸地、海上和空中的實際訓練和演習,訓練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他舉例說,許多北約軍官在電腦上能靈活指揮作戰,但當他們來到野外進行實戰指揮時,只會瞪著地圖發呆,因為他們根本判斷不出方向,最後不得不借助導航系統確定自己的位置。試想,如果在實戰中沒有導航系統,或者導航系統失靈,這些軍官該如何指揮他們的士兵呢?

 

在未來戰爭中,實力較弱的一方必須發揮自己的特長,不應當在敵人設置的條件下展開軍事行動,應採用使敵人無法發揮其技術優勢的對抗方法。這是俄軍合成學院院長佐羅托夫上將的觀點。他舉例說,美國人大概最懂得士兵的生命價值,他們自恃武器裝備先進,一再叫囂要打非接觸戰爭,主張不進入防空火力區,而從遠處達到摧毀目標的目的。為此,與其交戰的一方最主要的作戰原則應是機動作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對方的短處,想盡一切辦法迫使美國人喪失非接觸作戰機會,迫使他們採取接觸行動,打線性戰接觸戰,展開地面較量。比如可以預先做好戰場準備,向敵後派遣空降兵和偵察破壞行動小組,摧毀敵之主要通信指揮設施和機場等設施。

 

有萬能的武器嗎?就像20世紀末幾場局部戰爭所呈現的,高新技術和高精度武器將成為未來戰場的最大亮點。但決定戰爭結局的始終是人,而不是武器。俄羅斯有許多軍事專家認為,對抗一方佔據絕對軍事優勢將是未來戰爭的一個顯著特點,但這並不能說明弱方就一定是最後的失敗者。有人就認為,對新技術和高精度武器應有客觀評價,不能將其絕對化,不能被敵人的高技術武器所嚇倒。美國的小鷹號航母有層層雷達網,但俄羅斯蘇—24MR偵察機竟3次從其甲板上空超低空掠過;美國幾名中學生多次闖入美國國防部和太平洋艦隊的電腦系統……這些都說明,凡是高精尖的東西都有其脆弱的一面,再完善的武器裝備也有其致命的弱點。俄軍事專家指出,高精尖武器依賴于電腦,先進的通信、制導和導航系統的確十分完善,但如果這些系統的工作能力遭到破壞,戰鬥指揮系統就會全部癱瘓,那麼再先進的武器裝備也會成為一堆廢鐵。想完全依靠武器裝備制勝,只能寄希望於跟傻瓜作戰。

 

俄羅斯許多軍事專家認為,所謂的高技術武器,其實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一件先進的武器裝備出現,世界上必定會出現另一件武器裝備能夠對付它,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所謂的高精尖武器也將不再那麼精確和具有極大的殺傷力。比如,在越南戰爭中,美國使用的百舌鳥自動制導導彈可謂彈無虛發,而在1971418日,當以色列軍隊在蘇伊士運河地區再次對埃及軍隊使用這種導彈時,72枚導彈只有1枚擊中了目標。原來,埃及組建了若干支特混部隊,配備了擁有各種雷達站的防空設施。由於目標很多,百舌鳥導彈到處找尋目標,一會兒抓住這個目標,一會兒抓住那個目標,結果幾乎失去了所有目標。 

 

近年來科學家在高科技微型遠程控制偵察技術領域獲得突破,美國中央情報局、陸軍和空軍在戰場上使用的「昆蟲機器人部隊」體積非常微小,就像「大黃蜂一般」,將是未來戰爭的利器。仿昆蟲力學的設計可使這些微型無人飛行器擁有精準的著陸能力、飛快的運動速度,能夠飛入建築物內進行拍照、錄音,能夠在戰場上空搜尋掩埋在碎石中的受難者,甚至可以直接對叛亂分子、恐怖份子進行武裝打擊。

 

歷史上,科學家不斷從昆蟲身上獲得靈感,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e)在他的手稿中就仿照昆蟲設計了撲翼飛行器。隨著科技發展,研究人員通過昆蟲的眼睛、蝙蝠的耳朵、鳥的翅膀、甚至像蜜蜂一樣的毛髮設計昆蟲大小的偵察無人機。

 

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家博姆菲雷伊(Richard Bomphrey)長期研究昆蟲翅膀在過去3.5億年裡的進化過程,他向《英國每日郵報》表示:「大自然能夠解決如何設計飛行器的難題,空氣動力學工程師研製出昆蟲般大小的飛行器,它們能夠自由飛行且完全溶入到周圍環境中。」他更用《哈利波特》電影中的魁地奇球打比方,「這種飛行器體積很小,它能夠盤旋飛行並且拍打雙翼」。

 

雖然美軍通常謹慎地使用微型無人飛行器,但是在數個場合的曝光也使得公眾得以一窺其真面目。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GRASP實驗室曾展示過20架納米直升機組成的編隊,在儘可能少或者無人類監控情況下實現編隊飛行,並能在資源有限的敵方環境中進行監控及武裝打擊。2007年,在反戰抗議遊行人群上空有奇特的飛行器盤旋,人們一直認為這是美國秘密部署的昆蟲偵察機。雖然美國官方表示否認,但是退役美軍上校暨無人飛行器專家埃爾哈德(Tom Ehrhard)在接受《英國每日郵報》採訪時稱,美國當時已具備非常先進的無人偵察機技術。

 

2008年時,長期從事仿生技術微型飛行器研究的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曾召開專題會,討論「蟲子、機器人和生化武器」。目前,各國國防部都投入大量資金研製微型無人飛行器,也讓「昆蟲機器人部隊」成為未來戰爭的重中之重。法國、荷蘭等過都曾成功研製微型智能飛行器..........(完)

 

(修行人是離不開世界的演化,只要您是想真正解脫,而不再想來輪迴了,那就不能不好好認識這個大蒲團,才能夠安住......)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