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能雷射太空武器
科技版~超遜偵探~UOD之79~*太空戰要計時了嗎...*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人類決不會永遠躺在這個搖籃裡,而會不斷探索新的天體和空間。人類首先將小心翼翼穿過大氣層,然后再去征服太陽系空間。”俄羅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這句名言刻畫出人類征服太空這一宿命般的未來,同時也暗示了“太空戰”將會有到來的一天。
美國前總統甘乃迪曾預言:“誰控制了宇宙,誰就控制了地球﹔誰控制了空間,誰就控制了戰爭的主動權。”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始終伴隨著大國之間的博弈和競爭。自從進入“太空時代”,人類便萌生了開發反衛星系統和太空武器的念頭,以充分利用太空這塊終極高地的軍事優勢。“星際爭霸”中的場景是否會真實上演,“太空戰”離我們究竟有多遠?
美國用於太空軍事支出的費用遠遠高於其他國家。2007年,歐洲太空政策研究所秘書長塞爾日·普拉塔爾指出,“歐洲只佔全球用於太空軍事支出的4%,相當於佔歐洲防務預算的0.4%。相反,美國卻佔全球在該領域支出的90%,相當於佔美國國防預算的7%至8%”。
以X-37B為例,由於目前世界尚無其他國家掌握同樣成熟的技術裝備,它的試飛成功將極大提升美國獨霸太空的軍事實力和技術優勢,憑借這一技術制高點,美國將牢牢地獨霸著外太空或大氣層外的制天權,從而死死地扣住俄羅斯等國軍事防御和未來作戰的“命門”——即信息、數據的衛星中繼與安全傳輸。
“攻佔並堅守高地!”──自古以來,這就是兵家必須恪守的作戰准則。因此,在人和機器已能進入外層空間的今天,各國軍事專家和高級將領們把地球軌道視作現代戰爭的必爭之地,也就毫不奇怪了。然而,盡管沒有任何國際條約或法律條例明文禁止在地球軌道上部署非核武器類反衛星系統或武器,一條反對太空武器化的“君子協議”卻在各國間悄然達成。每個國家都小心地避開太空武器,因為開發這類武器,很可能引發代價高昂的太空軍備競賽,破壞目前的穩定局面。
可惜的是,這種默契即將打破。2006年10月,美國布什政府通過了一項措辭模糊的太空政策,宣稱美國有權“控制太空”,並反對任何“試圖禁止或限制美國進入或利用太空的新法規以及其他約束條例”。該政策發布3個月后,中國擊落了一顆老化的“風雲”氣象衛星。中國因此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擁有此類技術的國家。
實際上,不少評論家認為,太空武器並不一定能提高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由於自身特性,衛星乃至軌道武器很容易被發現、追蹤,即便採取了保護手段,也可能成為攻擊目標。此外,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研制反衛星系統將挑起大規模軍備競賽,因為其他國家一旦受到威脅,就會毅然參與競爭。更嚴重的是,即使不開展真正的太空戰,只是在外層空間進行武器試驗,也會在太空中留下大量的殘骸碎片,長期繞地球運轉。這些碎片將以每秒幾英裡的速度(1英裡約合1.6千米)撞向衛星和載人飛行器,對高度依賴衛星的通信、氣象預報、精密導航以及軍事指揮造成巨大威脅,甚至可能使全球經濟退回到20世紀50年代。
太空激光武器擊中目標
部署在地球軌道上的太空武器,將帶來明顯的軍事優勢。然而,關於太空武器的一切說法,都極具爭議:把太空武器納入軍事戰略是否必要、可行?自從進入“太空時代”,美國國防規劃官員便萌生了開發反衛星系統和太空武器的念頭,以充分利用太空這塊終極高地的軍事優勢。或許最著名的戰略防御計劃(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SDI),要數美國前總統裡根提出的“星球大戰”(Star Wars)計劃。不過總的來看,美國的軍事戰略並不看好太空武器。
傳統意義上的太空武器是指,從地球上直接發射或被其他飛行器送入繞地軌道,能在外層空間發揮摧毀性作用的武器系統。這類武器包括反衛星武器、地基激光器與反射鏡組合的激光系統(反射鏡一般安裝在飛艇或衛星上,可以把激光束反射到地平線以外的地方)、能在外層空間發射拋射物或能量束的軌道平台。(萬不得已,任何國家都不會使用第4種太空武器,即高空核爆炸,因為核爆炸產生的電磁脈沖和高能帶電粒子,可能摧毀爆炸點附近所有的衛星和載人飛船。)
最近一些太空武器的擁躉建議,擴展太空武器的定義,將兩種依賴空間軌道的武器──洲際彈道導彈(ICBM)和地基電子戰系統,也納入太空武器的范疇。這樣一來,關於是否應該研制太空武器的所有爭論都失去了意義,因為按照修改后的定義,太空武器早就存在了。然而,不管“太空武器”的確切定義是什麼,對於各國政府和軍方來說,它引發的問題早已不再新鮮:把太空武器納入軍事戰略是否必要?這樣做是否可行?至少在表面上,世界大國目前正處於一種均勢狀態,但美國對太空武器的追求,卻可能打破這種力量均勢,甚至引發全球性沖突。
一些國家可能會認為,當前急需發展太空武器,加強太空戰中的進攻和防御能力。在接受美國雜志《防務新聞》(Defense News)的採訪時,一些不願公開身份的印度國防官員透露,印度已經在開發動能型(通過直接撞擊來摧毀衛星的非爆炸性武器)和激光型反衛星武器。
如果印度堅持研制太空武器,它的主要競爭對手巴基斯坦不可能對此視而不見。與印度一樣,巴基斯坦也擁有一套成熟的彈道導彈系統,可以發射中程反衛星導彈。日本同樣可能參與“太空競賽”的角逐。2007年6月,日本國會開始審議福田政府大力鼓吹的一項法案,如果該法案通過,日本將開發具有“軍事和國家安全”用途的衛星。
至於俄羅斯,普京總統再三強調反對太空武器化,還激烈批評美國的太空政策。普京譴責說,美國大力打造導彈防御系統,謀取太空軍事霸主地位的意圖越來越明顯,這樣會迫使其他國家採取行動。不過,由於有強大的太空實力作后盾,俄羅斯已經把衛星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因此不大可能在太空軍備競賽中袖手旁觀。
看到有能力參與太空競賽的國家越來越多,支持太空政策的美國專家斷定,太空武器化不可避免,美國最好先下手為強,全副武裝地搶佔太空。他們認為,不論是防護本國軍用和民用衛星,還是阻止未來的敵對國利用太空資源提高地面軍隊的作戰能力,開發太空武器都很必要。
然而太空軍備競賽會打破力量均勢,爆發全球性沖突的風險也將隨之大幅增加。如此輕率的競賽無論發生在太空還是其他地方,均勢狀態都難以維持。即使一些主要國家的軍事力量已經達到了均衡狀態,它們依然不會相信,現在正處於勢均力敵的局面。一旦有國家覺得自己被對手甩在后面,就會先發制人,在形勢惡化之前發動攻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即便認為在競賽中佔據上風的一方,同樣會有先發制人的念頭,趁對方還未趕上自己時實施打擊。這樣,太空軍備競賽從純粹的技術問題升級為戰爭的可能性逐漸升高,畢竟在茫茫太空中,我們很難把有預謀的行動與“意外事故”區別開來。
如果不禁止研制太空武器,軍備競賽勢必加劇,全球性沖突將在所難免。和平探索太空,才應該是全人類最明智的選擇。那麼太空大戰離我們有多遠?
鑒於太空戰對國家和國際安全都會構成很大威脅,而且需要克服技術、費用上的多重障礙,因此,尋求各種措施,防止太空軍備競賽的發生,對於各個國家來說都是明智的選擇。美國政府歷來考慮的重點是,如何保護自己的衛星群,並探索替代衛星的手段,以降低對衛星的依賴程度。其他有能力涉足太空的國家則致力於尋求多邊外交和法律措施,可供選擇的方案也不少,比如禁止太空武器的國際條約、提高軍事透明度以增進互信的自願措施等。
美國已經明確表示,堅決反對有關太空武器的任何形式的談判。但反對多邊太空武器協議的人聲稱,雖然不少國家將在協議上簽字,但它們會秘密打造太空武器,因為這樣的違約行徑是無法查出來的。反對者還宣稱,當美國的潛在對手大力佔取太空資源,以增強地面作戰能力時,美國不能坐視不理。
贊成締結國際條約的人反駁說,如果不能通過談判達成協議,則將承受真正的機會成本。所有國家都蒙受損失,很可能是太空軍備競賽的最終結果。軍備競賽參與國的經濟將不堪重負,衰退到崩潰的邊緣。雖然許多贊成禁止太空武器的人也承認,由於空間技術具有軍民兩用的特點,難以制定完全可核查的協議,但實際上,一些行之有效,又不需要嚴格核查的條約早已存在,比如生物武器公約(Biological Weapons Convention)。禁止試驗並使用殺傷型(而非干擾型)反衛星系統的條約,就很容易核查,因為地面觀測站能探測到軌道碎片。參與條約的任何一方都很明白,所有空間發射行為都將被監測,而軌道上任何有問題的物體,很快就會被貼上“可疑標簽”。明目張膽的違約行徑將招致世界各國的抗議,迫使有意違約的國家知難而退。
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建立新的多邊空間體制的努力始終步履蹣跚。在日內瓦聯合國裁軍會議上,有關各方一直想啟動關於禁止太空武器的談判,但美國卻橫加阻撓,以至於一些有助於和平的措施無法實施,比如增進互信、控制太空交通、簽署太空國家行為責任准則等。
太空戰並非不可避免。但美國太空政策的調整,以及其他事件已經突顯出,世界各國正徘徊在十字路口,急需作出抉擇。防止太空武器的試驗及使用,與各國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是和平進行的,現在世界各國必須迅速作出決定:和平探索太空是否應該繼續維持下去。而一旦我們選擇了另一種答案,后果將是全人類難以承受的。
目前太空戰仍然是一個全新的作戰樣式,沒有實戰戰例可供研究。但從美國防部的作戰方案和基於航天技術發展的前景來判斷,未來太空戰的作戰形式主要有三種:“摧毀”、“致盲”和“干擾”。
“太空武器”是指——從地球上直接發射或被其他飛行器送入繞地軌道,能在外層空間發揮摧毀性作用的武器系統。反衛星武器一般來講,反衛星武器有共軌式、直接上升式、定向能式和電磁干擾式4種類型。太空軌道平台能在外層空間發射拋射物或能量束。地基激光器與反射鏡組合的激光系統,反射鏡一般安裝在飛艇或衛星上,可以把激光束反射到地平線以外的地方。高空核爆炸,核爆炸產生的電磁脈沖和高能帶電粒子,可能摧毀爆炸點附近所有的衛星和載人飛船。
“天空和海洋是20世紀的戰場,而太空將成為21世紀的戰場。”這就是美軍想要爭奪制太空權最直接的表露。近幾年來,美俄等國在太空領域裡的爭奪越來越激烈。它們不僅努力開發太空戰武器,而且,針對未來有可能發生的太空戰作著各種准備。就在不久前,美國的媒體報道稱,美軍准備在3月份進行一場太空戰演習,一時間,關於太空戰的討論又成了人們關注的重點。
什麼是太空戰?太空戰,是指利用天基武器系統,以爭奪制天權為目的的作戰行動。通常所指的太空戰是指以遠離地球的外層空間為戰場所進行的攻與防的作戰。它既包括作戰雙方天基武器系統之間的格斗,也包括天基武器系統對地球表面和空中目標的打擊以及從地球表面對天基系統發動的攻擊。其目的就是要爭奪對太空領域的使用和支配權,並剝奪對方對太空的使用權。
美國的軍事學者杰克·凱利認為,由於太空戰仍是一個全新的作戰樣式,沒有實戰戰例可供研究,未來太空戰的爆發形式目前基本上都是預測性的。但從美國防部的作戰方案和基於航天技術發展的前景來判斷,未來太空戰的作戰形式主要有三種:摧毀(Destroy)、致盲(Blind)和干擾(Jam)。
摧毀是利用武器系統從地球表面或太空直接擊毀敵方天基系統或利用天基武器系統對地面實施打擊。“摧毀”將可能是未來太空戰的主要作戰樣式,其所使用的武器種類包括激光、部署在軌道上可機動的反衛星導彈以及地面的導彈等。
致盲就是利用激光、微波等定向能武器,從地球表面或太空中攻擊敵方的天基系統,使敵方天基系統中的各種光學和電子儀器損壞,從而無法正常工作。同以“摧毀”為目的的作戰相比,這種作戰樣式附帶的毀傷較小,也不會對民生產生太大影響,因此相對來說較“人道”一點。
干擾就是在掌握敵方天基系統運行參數的基礎上,發射相同參數的指令,使其不能接收正常指令或正常工作。這種作戰樣式比較隱蔽,且代價較小,還能減小給己方帶來的負面影響。
由於太空戰是一個充滿技術含量的作戰形式,須依賴較強的航天技術水平,因此太空戰也不是想打就能打起來的。就目前各國的航天技術狀況來看,只有美俄初步具備了打太空戰的實力。而在太空戰的備戰方面,這兩個國家也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尤其是美國,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戰部署上都走在前面。早在2001年初,美軍便開始秘密培訓能夠熟練駕馭太空戰的“太空軍官”,為搶佔太空“制高點”做基礎准備。在去年2月份公布的指導美軍未來20年建設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美軍更是明確提出把提升太空戰能力列為美軍今后的重點發展方向。去年8月,布什政府出台了新版《太空政策》,對美國的太空政策進行調整,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不阻止太空的軍事化,將美軍“先發制人”戰略思想貫徹到太空作戰領域。
此外美國還不斷舉行太空戰演習,2007年剛剛開始,駐扎在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的美軍官兵們又開始忙活了。據美國《太空》網站報道,由美軍九大司令部之一的戰略司令部主辦的“施裡弗4”太空戰演習將於2007年3月份在內利斯空軍基地舉行,這將是美軍進入21世紀以來舉行的第四次專門把太空作戰作為主要演練內容的演習。2001年1月,美軍在科羅拉多州的施裡弗空軍基地舉行了以航天資源為主要作戰裝備,以太空攻與防為主要演練內容的太空戰模擬演習。這也是美軍首次舉行太空戰演習,演習以舉辦地的名稱命名,稱為“施裡弗1”太空戰演習。2003年2月和2005年2月,美軍又先后舉行了兩次同類型的演習,進一步檢驗美軍的太空作戰能力,並明確了以后每兩年舉行一次。
為了避免與美國的差距越拉越大,其他國家也逐漸加大對太空領域的投入。俄羅斯從2001年正式把航天部隊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來發展,並大力發展激光反衛星武器。印度已開始研制可重復使用上百次的小型航天飛機,並宣布准備向月球發射無人探測器,借此推動太空技術的發展。日本和韓國也加緊制定衛星發展戰略,並研制和發射各種用途的軍事衛星。
太空作戰裝備是太空戰賴以實施的基礎和關鍵。一些媒體報道,作為世界上頭號太空大國,美國在太空戰裝備的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目前研發的太空戰武器可謂是形形色色,主要有:
A.太空戰機,這種太空戰機能夠自由穿梭於太空之中,可在幾個小時內從太空中打擊地面任何目標,還可運送特種作戰隊員迅速到達作戰地點。
B.上帝之杖,據稱這種武器實際上是長約6米、直徑0.3米、重量達100公斤的鎢或鈦金屬棒。這些金屬棒安裝有小型助推火箭,平時搭載在距地面1000公裡的太空平台上,可依靠衛星制導對地球上的目標進行打擊。其從太空傾瀉而下的時速可達11587公裡,產生的巨大動能堪比核武器,能毫不費力地摧毀幾百米深的地下掩體。
C.激光武器,由於高能激光束具有巨大的能量,且是以光速射出,幾乎可以完全忽略延時效應,也不存在彎曲的彈道,簡直是指哪打哪,是打擊運動中的太空目標的最佳武器。據稱,美軍准備建造地、空、天基一體化的激光武器。其中,地基型的激光武器已經研發成功。機載型的激光攔截武器也已經進入研發的后期階段。這種機載激光武器是將高能激光攔截器安裝在波音747飛機上,不僅可以攔截彈道導彈,還可以擊毀太空中飛行的人造衛星。而天基型的激光武器盡管技術相對更為復雜,但美軍已經著手進行研發。
另外一個太空大國俄羅斯,在太空戰武器的研發方面也是毫不示弱,據稱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前蘇聯就已經開始研制可使衛星致盲的地基反衛星激光武器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據美國媒體報道,目前俄羅斯軍隊正在研制一種被稱為“太空雷”的反衛星衛星,這種衛星能在太空中根據地面指令自動接近敵方衛星或其他天基系統,並通過自身爆炸產生的碎片將敵方衛星破壞。
由於以美俄為首的太空大國在太空戰武器的研發方面是高度保密的,可能在它們的實驗室中還有很多普通老百姓根本無法想象的新概念武器。而且,未來究竟會出現什麼樣的太空武器,主要還是取決於科技的發展,現在無法設想的武器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都能應用到戰場上。
冷戰后,美國軍方將太空戰場化的做法遭到了世界各國以及本國防務分析家們的批評與質疑,但同時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太空競爭,導致太空競爭愈演愈烈,太空格局也因此面臨失衡危險。國際社會普遍認為,空間軍事化和太空武器化有悖於人類和平,爆發“太空戰”沒有勝者,要努力推動太空立法取得實質性進展,和平利用太空是人類的唯一選擇。太空(亦稱外空、空間)是最能體現人類夢想的領域之一。
作為人類航天科學的三位先驅之一,俄羅斯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曾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人類決不會永遠躺在這個搖籃裡,而會不斷探索新的天體和空間。人類首先將小心翼翼穿過大氣層,然后再去征服太陽系空間。”1957年10月4日,隨著蘇聯將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發射升空,標志著太空時代的到來。在隨后的50多年時間裡,人類不僅進入了太空,登上了月球,還將探索足跡延伸到火星甚至更為遙遠的太陽系之外,實現了一個又一個不可思議的成就和夢想。
然而人類探索太空的步伐走得並不輕鬆,每一步成功都伴隨著巨大的痛苦和艱辛。“挑戰者”號爆炸的火球、“哥倫比亞”號失事時劃過大氣層的強光依然閃現在我們的腦海,“火星氣候探測者”、“火星極地著陸者”、“獵兔犬2”號消失在外太空等航天事故和悲劇,至今無法從人們的腦海中抹去。更令人擔憂的是,太空探索曾幾何時已成為政治干預的附屬工具和大國博弈的重要戰場,源自冷戰思維的太空競賽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對此,人們不得不重新思索,對太空的探索是否已經偏離了人類自古以來就有的探索未知領域的純真夢想。
國際空間活動出現了注重民用、著眼自主、鼓勵合作等新變化,但同時也出現了新一輪“圈地運動”,太空競爭愈演愈烈。人類對太空的探索始終伴隨著大國之間的博弈和競爭。
冷戰期間,美蘇兩國佔據著世界太空戰略格局的主導地位,太空競爭主要是少數幾個強國之間的“游戲”,特別是在核威懾背景下,太空競爭基本上處於你追我趕、齊頭並進式的非對抗性競爭狀態。當時,盡管美國和蘇聯都擔心失去太空優勢,但它們都認識到在這一領域進行競賽得不償失,因而保持了很大的克制,太空戰的發展更是極為緩慢。無論美國還是蘇聯都沒有在太空部署實戰性武器,也沒有試圖擊落對方的衛星。
隨著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國際空間活動隨之出現了趨向於注重民用、著眼自主、鼓勵合作等新變化:一是強調航天技術面向應用,提高國家經濟競爭力和科技水平﹔二是普遍重視航天軍民兩用技術﹔三是強調獨立發展軍事航天,確保國家安全﹔四是鼓勵聯合發展和參與國際合作﹔五是鼓勵本國企業競爭國際航天市場,並採取相關扶持政策。
但又隨著美軍依托強大的太空信息支援體系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及伊拉克戰爭中取得迅速勝利,世界主要國家再次切身感受到太空在搜集情報、戰場通信、作戰指揮、武器制導等軍事領域的巨大優勢和潛在價值,在世界戰略格局發展演變和國家安全利益拓展中的地位作用,太空領域出現了新一輪的“圈地運動”,以往廣闊、清靜的太空開始變得擁擠、熱鬧,太空競爭愈演愈烈。
2001年1月22~26日,美國的“施裡弗—2001”太空戰演習首次將太空戰引入實戰。2005年4月美國空軍成功發射了一顆可干擾別國軍用衛星工作的“XSS—11”實驗性微型衛星,使其太空信息攻擊能力邁過了由理論到實踐的門檻。近年來,美國又相繼進行的兩次彈道導彈攔截試驗,成功發射了HTV—2高超聲速試驗飛行器、X—37B空天飛行器以及X—51A高超聲速驗証飛行器。盡管這些新生事物目前仍還只是“試驗品”,但畢竟其已經從“概念”變成了“實體”並成功試飛。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劇太空軍事化的步伐,可能導致大國加速研制空天戰機。果真如此,則意味著新的太空軍事競賽開始。
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勢頭,其他國家也迅速作出反應。俄羅斯於2001年6月1日起正式組建獨立的航天兵部隊。印度也於2007年1月宣布將籌建“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以管理印度全國的空間資產,並對太空戰武器進行概念研究。日本2009年5月通過了《航空基本法》,使日本航空自衛隊得以利用太空資源,同時,日本航空自衛隊正在“研究、制定和規劃”相關政策,為未來太空行動奠定法理。一些初具航天能力的發展中國家如巴西、智利,以及少數毫無航天基礎的國家如馬來西亞、烏拉圭等,都不同程度表達了對空天問題的關注,有的國家甚至開誠布公地表明了本國在軍事上開發和利用太空的決心和計劃。
對於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太空競爭,以及個別國家在太空領域表現出的明顯對抗性特征,人們不得不思考這樣兩個問題:一是世界各國在太空領域是否會出現無序競爭的局面﹔二是這種無序競爭將會帶來什麼樣的后果,對世界空天力量格局產生哪些影響。
受空間霸權主義遺毒未清、技術差距加速擴大、對抗因素逐漸增多等影響,太空競爭的無序性增加,不確定性增強,可控性降低,使相對穩定的世界太空格局面臨失衡危險
冷戰時期,美蘇空間力量各具優勢,世界太空格局總體上處於相對均衡狀態。蘇聯解體后,美國雖然在太空領域擁有相對優勢,但隨著俄羅斯宣布成功發射3顆“格洛納斯”全球導航系統衛星等,空間領域呈現出美國、俄羅斯、歐盟和中國四強鼎立、多極競爭的格局。總的看,這一格局相對穩定,但受空間霸權主義遺毒未清、技術差距加速擴大、對抗因素逐漸增多等影響,太空競爭的無序性增加,不確定性增強,可控性降低,最終有可能導致無序狀態,使相對穩定的世界太空格局面臨失衡危險。
當前的空間霸權主義仍是導致太空格局失衡、太空軍備競爭加劇的主要誘因。雖然奧巴馬政府的新空間政策在內容上與布什政府奉行的單邊政策多有不同,但其基本原則並未改變,仍將奪取制天權、謀求空間霸權、維護太空絕對優勢作為核心目標。從資源投入上看,美國用於太空軍事支出的費用遠遠高於其他國家。2007年,歐洲太空政策研究所秘書長塞爾日·普拉塔爾指出,“歐洲隻佔全球用於太空軍事支出的4%,相當於佔歐洲防務預算的0.4%。相反,美國卻佔全球在該領域支出的90%,相當於佔美國國防預算的7%至8%”。迄今為止,美國的“天軍”建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特別是美軍近期為推行太空軍事化、武器化所採取的一系列行動,無不讓世人擔心。世界主要國家從維護自身安全出發,很難相信美國政府宣稱要加強國際合作的誠意,必將本著獨立自主的原則加速各自的太空軍事化、武器化進程,從而使太空軍備競爭成為現實。
大國之間在太空技術創新領域的差距加速擴大,是影響太空格局發展趨向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目前,美國已在諸多太空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特別是X—37B空天飛機的成功試飛,進一步拉大了與俄羅斯、歐盟等航天強國之間的差距,而且這一差距還呈現出日益擴大的趨勢。由於太空技術通常具有較強的軍民兩用性,任何一項技術創新成果都有可能被用於軍事領域,因此在太空領域擁有技術優勢將極大地增強其戰略威懾能力。當擁有先進技術的國家奉行技術封鎖政策並以種種理由拒絕開展技術合作時,大國之間在太空技術領域差距的日益擴大,勢必將加劇落后國家的緊張感受,迫使各國採取更加隱蔽的太空政策,甚至會在技術差距大到無法承受的時候採取極端的對抗措施,從而進一步加劇世界太空格局的混亂局面。
以X—37B為例,由於目前世界尚無其他國家掌握同樣成熟的技術裝備,它的試飛成功將極大提升美國獨霸太空的軍事實力和技術優勢,憑借這一技術制高點,美國將牢牢地獨霸著外太空或大氣層外的制天權,從而死死地扣住俄羅斯等國軍事防御和未來作戰的“命門”——即信息、數據的衛星中繼與安全傳輸。因此,正如美國國防信息中心太空安全計劃前主任特雷莎·希金斯所言“如果X—37B用於軍事用途,就會成為其他國家研制危險的反衛星武器的理由”。
同時國際社會還必須看到空間軍事化和太空武器隱形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據美國媒體稱,當前印度正在加緊開發反衛星系統技術,包括粒子束武器、射頻武器和軌道攔截器以及信號干擾器,並計劃於2010年部署動能攻擊飄浮攔截器、無方向限制的射線火炮陣列和高級跨大氣層空中飛行器。印度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名為“卡利—5000”的強大電子加速器也處於后期安裝之中,預計到2020年可當作粒子束反衛星武器投入使用。這勢必將大大增強太空競爭的對抗性,降低航天大國之間的信任度和太空活動的可控性,增加因偶然事件爆發太空沖突的幾率。
“太空戰”成為了繼核武器之后第二把懸在人類頭頂、害人害己的雙刃劍,爆發太空戰將無勝者。20世紀中葉,當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開始紛紛制定旨在保護自己、毀滅對方的核戰略時,最終卻發現無論什麼樣的核戰略都不過是在“恐怖均衡”陰影下的兩敗俱傷、自我毀滅理論。如今在太空領域,同樣的難題又擺在世人面前。“太空戰”成為了繼核武器之后第二把懸在人類頭頂、害人害己的雙刃劍。
雖然美國和蘇聯都認識到太空的重要性,但在外層空間的軍事活動上保持了極大克制。蘇聯僅在1968—1971年間和1976—1981年間進行了20次反衛星武器系統的飛行試驗,但試驗的規模很小。美國雖然在1964—1975年間部署了兩個反衛星攔截器,使用核彈頭來摧毀目標,但由於在一次試驗中使用了一枚140萬噸級的核彈頭,意外地損壞了3顆人造衛星,並引發了設在夏威夷的警報系統報警,使美國人認識到這樣做的危險性,到冷戰結束時也隻進行了33次反衛星試驗。
冷戰結束以來,世界大多數國家贊成和平利用空間,認為空間軍事化和太空武器化有悖於人類和平,爆發“太空戰”既沒有勝利者也得不償失。但是,總有一些國家及其所謂的“太空戰”專家自恃“聰明”,提出了各種“太空戰”理論和方法,認為“天空和海洋是20世紀的戰場,而太空將成為21世紀的戰場”,“擁有的太空武器系統越多,作戰能力就越強”。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有些國家已經開發出多種具有實戰能力的反衛星武器,美軍甚至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部署天基激光武器系統,到2025年要在外層空間部署太空戰斗機部隊,隨時可以獵殺其他國家的航天器。
美國軍方將太空戰場化的做法不僅遭到世界各國的批評,就連美國的防務分析家們對此也不敢苟同。卡托研究所首席防務分析家伊萬·埃蘭德警告說,如果美國真把昂貴的天基武器系統部署到太空,隻會激起更多的國家發展破壞天基武器系統的廉價武器,從而引發一場大規模的太空武器競賽。對此,美國國防信息中心的克裡斯·赫爾曼說得更加直言不諱:“既然美國能把這種太空武器系統部署到地球空間軌道上,那麼我們憑什麼以為敵方不能把同樣的技術部署到太空中呢?”
不幸的是,美國專家的擔心正在成為現實。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太空競爭以及空間技術的飛速發展,用於空間對抗的非對稱手段日益增多。任何一個國家如若發動“太空戰”,由此產生的太空垃圾不但將危及其自身太空資源的安全,而且也勢必迫使其作戰對手採取實施太空核爆、向太空密集軌道投射大量“太空垃圾”等超常規手段進行反制。其后果輕則兩敗俱傷,重則可能會引發世界范圍的沖突與動蕩。屆時,將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太空戰”中獨善其身,作為頭號軍事強國的美國也不能例外。
未來太空格局的趨向,完全取決於幾個航天大國之間的合縱連橫。合則互利,爭則互損。努力推動太空立法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強太空合作是正道。
為了確保外空用於和平目的,國際社會曾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達成了一系列旨在控制外空軍備競賽的國際條約,如《外空條約》、《月球協定》、《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反彈道導彈條約》等。其中,1967年通過的《外空條約》被譽為和平利用外空的法律基石。但是,由於《外空條約》不禁止在外層空間部署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沒有禁止發展、生產和使用外空武器,使其對防止太空軍備競爭的作用有限,有些國家正是利用這一點才大力推進太空武器化。
對此世界主要航天大國近年來又相繼提出了關於加強太空立法的建議,如2002年6月中俄等國聯合提出的《關於未來防止在外空部署武器、對外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國際法律文書要點》,及其之后根據各國意見起草的《關於外空法律文書的核查問題》和《現有國際法律文書與防止外空武器化問題》等。雖然由於個別大國始終不願將這個問題列入聯合國裁軍會議的議程,太空立法進程始終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從近期看,達成禁止在太空部署任何武器以及禁止試驗和部署特定反衛星武器的正式或非正式協議,推動達成並簽署《禁止反衛星武器的國際公約》,建立行之有效的外層空間監督、管理和協調機制,不僅必要而且可行,也符合世界各國的利益。隻有這樣,積極尋求推動外空軍備控制談判,引導人類對太空的探索走上和平利用外空的正確軌道,逐步徹底消除太空軍備競賽,實現太空的永久和平。
此外加強太空合作,還應摒棄以意識形態劃分陣營、以技術保護為借口設置種種障礙等錯誤做法。比如,目前唯一一個在軌的國際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有加拿大、日本、巴西、法國、德國、英國等16個國家參與,但其他國家卻長期被排除在這一國際合作之外。
正如傲慢與偏見若不除,世界主要國家要在太空合作領域走得更遠,還需要克服不少挑戰。但同時國際社會也有充分的理由堅信,無論在這條路上有多少坎坷,隻要世界上有真正負責任的大國存在,和平開發利用太空將不會只是一個願望或夢想。霍金說:“如果能在未來兩百年裡避開災難的侵襲,人類應該就安全了,那時我們可以移居到太空。”霍金同時指出,在這兩百年裡,人類面臨的危機次數可能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霍金曾暗示,外星人可能仇恨人類,有一天會將我們消滅。於是,馬特斯治科反問,我們探索宇宙難道是預感到那裡要爆發事關人類生存的大規模“太空戰”?我們難稱精良的裝備難道可以贏得這場戰爭?....如果絕大多數人甚至整個人類最終到達外太空而非繼續留在地球,人類生活肯定會與現在截然不同。
俄羅斯宇航員尤裏-巴杜林在華盛頓就“2101 年前的國際航天新秩序”發表演講稱,隨著其他國家航天地位的下降,到2020年,中國和美國將成為主宰全球航天的G2。
尤裏-巴杜林是應華盛頓知名智庫“安得魯維爾森中心”的邀請發表這番講話的。他先後兩次作為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指令長進入太空。在輝煌的宇航員職業生涯之前,他曾在1993年至1997年出任俄羅斯前總統葉利欽的國家安全及法律顧問等要職。
巴杜林在演講中預測,美國將首先建立月球基地,中國會緊隨其後。中美雙方均建造各自的航天軍事構架,由此,兩國會在2050年爆發太空大戰。那時,其他國家已先後退出世界航天舞臺。全球航天格局呈現中美G2的局面。巴杜林稱,這場中美太空大戰將持續兩年左右。對于結果,他認為,會以美國的勝利告終。
對于這番類似天方夜譚的預測,巴杜林解釋說,他是根據中美航天的發展勢頭作出預測的。他認為,中國航天將持續、迅猛而有步驟地發展,大有趕超美俄之勢。而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新太空政策———“火星計劃”剛剛出爐,尚待國會批準。目前美國航天高層仍在是上火星還是重返月球問題上各持己見,爭論不休。未來何去何從,尚不明了。但盡管計劃有所不同,目標卻只有一個, 即維護美國在世界上的航天霸主地位。。。。
美國開始擔心中國發展太空器的能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