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07 12:30:07| 人氣1,9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科技版~超遜偵探~UOD之70~*釋道濟-濟公*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科技版~超遜偵探~UOD70~*道濟-濟公*

 

濟公法名道濟(11501209),出生於天臺,是南宋禪宗高僧,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臨海(浙江)人,俗姓李。名心遠,字湖隱,號方圓叟。年十八,落發於靈隱寺,性狂顛,嗜酒肉,人號濟顛。先後參訪國清寺之法空一本、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後投虎丘山瞎堂慧遠門下,嗣其法,又依淨慈寺,寺毀,行化嚴陵。瀕湖居民食螺斷尾,師每乞放水中,螺多活而無尾。嘉定二年,坐逝,世壽六十,葬於虎跑塔中

 

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歐陽修全集》卷三十三中《鎮潼軍節度觀察留後李公墓誌銘》,系研究濟公家世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恒妹萬壽公主,而加“遵”字為“遵勖”,字公武,逝世後諡號和文,為李崇矩孫,濟公高祖。其世系為:李崇炬—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緣)。

 

該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為將門;二是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曆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臺,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臺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為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濟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臺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牆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裏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他學識淵博,擅詩善文,出語諧謔,往往超詣。

 

李家世代信佛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臺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求得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元,從此與佛門結下了深緣。

李修元在十八歲赴考之時突然出家,和家中有一場變故有關。父母雙雙得急病去世,病情來得很急,不出三日,就相繼撤手人鬟了。李修元在借宿的靈隱寺中,接到寄自家中的信時,一時萬念俱灰。三天后,悲痛之中的李修元就在靈隱寺落發了,為他剃度的是瞎堂慧遠禪師。這個法號道濟的和尚,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活佛”濟公。李修元出家時,正是青春年華,消息傳來,鄉人一片婉惜。在他們眼中,有神童之譽李修元進士及弟,步步高升,應該不是難事。一個進士對永甯村裏的李家來說,雖算不得光宗耀祖,可也算是李家中興了。

 

道濟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經常和那些頑童斯混在一起,作呼洞猿、鬥蟋蟀的遊戲。甚至蘸大蒜吃狗肉,僧眾告到方丈室,慧遠卻說:“佛門之大,豈不容一顛僧!”於是他又被人們稱作 “顛僧”。慧遠圓寂,他失去庇護人,被迫轉到淨慈寺,先是替人念經兼作火化工,後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游山逛水。

 

濟公出家後,一反常態,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游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在人們看來,濟顛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道濟善走圍棋,喜鬥蟋蟀,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每寫一篇疏狀,臨安滿城爭相哄傳。他徜徉山水,自得其樂,遊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

 

前清秀才徐聚垣在他的著作中這樣形容濟公:“家素封,肴有珍饈,醞有內法。然居士薄于自奉而厚以待人,于凡四方明德之儒,以及三教九流之有行者,無不交相結納,時人稱之曰:“小孟嘗。”

 

濟公詩文

 

 

粥去飯來何日了?都緣皮袋難醫。這般軀殼好無知,入喉才到腹,轉眼又還饑。唯有衲僧渾不管,且須慢飲三杯。冬來猶掛夏天衣,雖然形醜陋,心孔未嘗迷。

 

《飲酒》  

 

何須林景勝瀟湘,只願西湖化為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 
 
《醉傲》

醉傲風卒未休,杖頭明月冠南州。
轉身移步誰能解,雪履蘆花十二樓。

 

《雨傘》

 

一竿翠竹,獨力支撐。幾幅油皮,四圍遮蓋。摩破時,條條有眼;聯絡處,節節皆穿。雖曰假合,不異生成。漫道打開有時,放下擔當雲雨。饒他甕瀉盆傾下,別造晴乾,借此權為不漏天。

 

《嘲靈隱寺印鐵牛》

 
幾百年來靈隱寺,如今卻被鐵牛閂。
蹄中有漏難耕種,鼻孔撩天不受穿。
道眼何如驢眼瞎,寺門常似獄門關。
冷泉有水無鷗鷺,空使留名在世間。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為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遊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岩。濟公圓寂後,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

 

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遊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自述》

『南屏山淨慈寺書記僧道濟,幼生宦室,長入空門,宿慧神通三昧,今修語具辨才。理參無上,妙用不窮。雲居羅漢,唯有點頭;秦州石佛,自難誇口。賣響蔔也吃得飯,打口鼓侭覓得錢。倔強賽過德州人,蹺蹊壓倒天下漢。尼姑寺裏講禪機,人俱笑我顛倒;娼妓家中說因果,我卻自認風狂。唱小詞,聲聲般若;飲美酒,碗碗曹溪。坐不過,禪床上翻筋斗;戒難持,缽盂內供養屠兒。袈裟當于盧婦,盡知好酒顛僧;禪仗打倒龐婆,共道風流和尚。醉昏昏,偏有清頭;忙碌碌,的無拘束。欲加其罪,和尚易欺;但不犯法,宣威難逞。請看佛面,稍動慈悲;拿出人心,從寬發落。今蒙取供,所供是實。』

 

他還寫詩自述

 

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

 

『濟公非濟公,靈光在心中。金身羅漢降,顛僧乘有情。布帽具五明,破扇煽八風。兩鞋馳千里,衲衣福田生。密修般若法,外現頭陀行。識心舍皮囊,水連天碧峰。頓悟其密意,法界盡虛空。』

 

『吾亦非濟公,慈悲在心中。神光從天降,通達世間情。人生有晦明,屈指化清風。滾滾紅塵裏,唯願濟蒼生。曾悟大佛法,來去自如行。區區一皮囊,天下第一峰。心有虛空意,證果在非空。』

 

活脫脫的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

 

西域志》載:天臺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蹟往往稱著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裏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

 

明朝人對其評價道:“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開荊棘林,透過金剛圈。眉毛廝結,鼻孔撩天,燒了護身符,落紙如雲煙。有時結茅宴坐荒山巔,有時長安市上酒家眠,氣吞九州,囊無一錢。時節到來,奄如蛻蟬。湧出舍利,八萬四千,讚歎不盡,而說偈言。”人民很喜歡濟公,因為他關心人,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濟公的美麗傳說。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濟公玉雕像*

 

濟公天性好動,不喜念經,難耐打坐,性狂而疏、介而潔,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樂善好施、除暴安良、彰善罰惡、好打抱不平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

 

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游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1921年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中有記載:道濟,宋高僧。天臺李氏子,字湖隱。年十八就靈隱落發。狂嗜酒肉,人稱“濟顛”。複依淨慈寺,火發寺毀,道濟行化嚴陵,以袈裟籠罩諸山,山木盡拔,浮江而出,報寺眾曰:“木在香積井中。”六丈夫勾之而出。蓋六甲神也。瀕湖居民,食螺已斷尾矣,道濟乞放水中,活而無尾。  

 

于貧苦人尤切摯。每當歲迫時,見有蒙袂而前、決踵而過,與夫道路流行無寄之人,寒則衣之,饑則食之。資送雖不盡多,然皆得其歡心而去。家儲藥物十數種,皆藥肆中所未備。鄉里中來取者,日不知凡幾。居士有求必應。雖在匆遽中,必先給予而後安。其急於樂善類如此。其他如道路、橋樑、郵亭、茶室、義塚、育嬰、放生、惜字、排難釋紛諸善舉,不計也。

 

他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所以人們叫他濟顛。方圓叟,性狂疏不守戒律,嗜酒肉,舉止如癡。常嘲弄為富不仁者,性獨疏,不守戒律,嗜酒肉,落拓不羈,舉止如癡,常嘲弄為富不仁者,對病老僧人與窮苦百姓則盡力相助。大雪中,袒膊跣足而行,手弄摩鐵釘,遇瓦礫拾置袖中。人誠語相問,則答以機鋒;或侮之,則酹以狂言。入市,群兒爭挽袖覓錢,或與之一錢兩錢;或不與,喧叫語笑,衢路闐塞。人或飯之,不問遠近識與不識,皆淩晨而至。或受,或不受,或反探袖出錢置幾上,不謝而去。

 

濟公活佛聖訓

 

一生都是修來的――求什麼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  豈可人無得運時――急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  補破遮寒暖即休――擺什麼
食過三寸成何物――饞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
前人田地後人收――占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
他家富貴前生定――妒什麼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賭博之人無下梢――耍什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麼
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虛言折盡平生福――謊什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誰能保得常無事――誚什麼
穴在人心不在山――謀什麼  欺人是禍饒人福――蔔什麼
壽自護生愛物增――殺什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世人僅知濟公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卻不知還有後二句“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故而濟公之言行舉止,非一般人所能洞悉,亦不可妄學,妄毀。近代大德印光大師說,濟公傳有幾種,其中《醉菩提》之若文若義,所敘之事,乃當日實事。。。。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