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16 19:21:26| 人氣2,3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科技版~超遜偵探~UOD之31~德國這個國家...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科技版~超遜偵探~UOD31~德國這個國家...

 

德國位於歐洲西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鄰北海和波羅的海與北歐國家隔海相望,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357021平方千米,國界線長3757千米,海岸線長2389千米。德國地勢呈現北低南高,呈階梯狀,南北農業有較大差異,分為4個地形區:德國北部是平均海拔不到100的平原,臨北海和波羅的海,地勢低平,氣候夏季涼爽,冬季陰冷,土壤較為貧瘠,主要利用草場發展畜牧業,也種黑麥燕麥馬鈴薯;中部是由東西走向的高地構成的山地;西南部是萊茵河谷地區,萊茵河兩旁穀壁陡峭的山地為森林和高山牧場;東南部是巴伐利亞高原阿爾卑斯山區,河谷地帶日照時間較長,土壤肥沃,盛產煙草、葡萄等水果和用於釀造啤酒的啤酒花,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楚格峰(海拔2963)是德國境內的最高峰。

 

德國境內有多條歐洲主要河流穿行而過,包括了萊茵河(長865公里)、易北河700公里)以及多瑙河(686公里)等。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裏次湖。德國面積的53.5%用於農業,29.5%是森林,12.3%用於居住和交通,1.8%是水域,其餘的是荒地。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部長若干人組成,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1939522,德國與義大利簽定鋼鐵條約,確定兩國軍事同盟與支援關係。1949510日,德國被分裂為東德和西德。195558,聯邦德國加入北約。德國是世界的第四大經濟體。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1990103,冷戰以來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因此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日爾曼部落的進化發生在青銅時代或者最晚是鐵器時代。西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以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接觸。除了史料記載的日爾曼人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以及考古發現外,科學家對早期日爾曼人歷史知之甚少。

 

在奧古斯都的統治時代,羅馬帝國軍隊開始入侵德意志地區,日爾曼部落在抵抗過程中逐步掌握了與羅馬軍隊相類似的戰鬥戰術。西元9年,舍羅斯克人首領阿米紐斯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瓦盧斯所領導的羅馬軍團,位於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區才得以獨立於羅馬帝國之外。至西元100年,日爾曼部落已在萊茵河-緬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佔據了如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3世紀,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西日爾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薩克森人和弗裏斯蘭人等。

 

376年,匈奴人對日爾曼的一支西哥特人發動襲擊。西哥特人在得到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後,以“同盟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帝國控制的土地,是為民族大遷徙的開始。此後日爾曼多個部落陸續跟進,並在今天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的短命國家。由於不堪忍受壓迫,476年,日爾曼人與部分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了羅馬帝國。5世紀末,克洛維一世建立法蘭克王國,日爾曼人進入法蘭克時代。法蘭克王國延續了數個世紀,經歷了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的統治時期,法蘭克王國幾乎佔據了整個西歐地區。由於領地內各地區間缺乏文化和經濟的聯繫,封建割據勢力強大,王國在查理曼大帝死後陷入一片混戰。

 

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成西、中、東三個部分,其中萊茵河以西的西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萊茵河以東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也是其後神聖羅馬帝國和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端的起源。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開創德意志國家,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開始。王國由洛林薩克森、弗蘭肯、士瓦本、圖林根巴伐利亞多個公國組成。962年,王國國王奧托一世由羅馬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在弗蘭肯王朝統治期間(1024-1125),義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聖羅馬帝國,但主教敘任權之爭使皇帝的權力被削弱。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統治期間(1138-1254),帝國勢力進一步擴張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北部地方的城鎮因漢薩同盟而繁榮發展。

 

1356年金璽詔書頒佈,規定帝國皇帝由七位選帝侯選舉產生,選帝侯則來自帝國內最具勢力的公國統治者和地方大主教。這一規定成為帝國的基本國體,直至其滅亡。從15世紀初起,帝國皇帝幾乎被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佔據。1517馬丁·路德撰寫了質問羅馬天主教的《九十五條論綱》,由此引發了宗教改革。宗教戰爭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戰爭使德意志領地遭受破壞。1648,《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結束了德意志地區的宗教戰爭,但也使帝國實際上分成了眾多的獨立公國。從1740開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戰爭佔據了18世紀的德意志歷史。1806,在拿破崙戰爭中,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被迫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徹底瓦解。

 

隨著拿破崙·波拿巴戰爭失敗,1814召開了維也納會議,一個由39個主權國家組成的鬆散聯盟---德意志邦聯成立。由於不滿意復辟,德意志人民興起了追求統一和自由的自由主義運動,但隨後被邦聯議會主席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策劃的措施所鎮壓。1834,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極大促進了德意志國家的經濟統一。由於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在德意志人民特別是年輕知識份子中迅速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用來代表此次運動的黑色、紅色和金色後來也成為了德國國旗的顏色。1848年歐洲革命和法國建立共和國的影響,德意志知識份子和平民也發動了革命。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緩和群眾的反抗情緒,同意制定憲法和成立議會,使運動暫時得以平息。1862,威廉一世與議會鬥爭日益激烈並引發了軍事變革,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成功贏得1864普丹戰爭1866普奧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聯之外。

 

隨著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利,18711月18,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佈成立。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統治新的帝國,首都柏林。帝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國家,稱為小德意志。1884初,德意志帝國開始在歐洲以外建立殖民地。在統一德意志後的最初時期內,帝國皇帝威廉一世採取的外交政策是通過建立同盟以鞏固德意志強國地位、孤立法國和避免戰爭。但是在威廉二世統治期間,帝國又採取了新帝國主義政策,導致與鄰國關係緊張。原先有帝國參加的聯盟不復存在,而新的聯盟又將帝國排斥在外。與此同時,法國卻通過《英法協約》與英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並鞏固了與俄羅斯帝國的聯繫。除了與奧匈帝國保持接觸,德意志帝國日益孤立。德意志的帝國主義走出國內,與其他歐洲列強一道瓜分非洲。柏林會議後,德意志帝國獲得了包陶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多哥喀麥隆在內的非洲多塊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並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146月28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作為被協約國戰勝的同盟國的成員,德意志帝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191811月,德國革命爆發,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6月,德意志帝國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此次談判與以往的戰後和談不同,作為戰敗國的德意志帝國被排除以外。由於條約被認為過於苛刻且令德國蒙羞,促進了納粹主義的興起。191811月德國革命成功後,魏瑪共和國成立。19198月11《魏瑪憲法》經德國總統弗裏德里希·埃伯特簽字生效。1918羅莎·盧森堡卡爾·李蔔克內西創立德國共產黨19191月,德國工人党成立,後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党即納粹黨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第一次是1920代初因《凡爾賽和約》所訂下的巨額賠款造成的。雖然20年代中期經濟迅速復蘇,但是經濟大蕭條再次令共和國遭受打擊,一蹶不振。同時,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人們逐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還要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傳說,即宣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原因,並把革命黨人、社民党、共產黨人甚至猶太人定義為“十一月罪犯”,借此打擊共和制度。而左派的共產黨也反對共和國的資本主義統治,希望以議會共產主義取而代之。

 

革命過後,德國選民漸漸傾向支持反對民主的政黨,無論是右翼的德國國家人民黨、納粹党或是左派的共產黨。大蕭條以後,政局兩極化明顯1932的兩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得到37.2%33.0%的議席,而共產黨則在第二次選舉中得到17%的議席。因此,共和國後期的議會中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社民党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也愈來愈少。1930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黨如納粹黨使用准軍事化部隊威嚇選民,並借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取民意。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黨,經常借用魏瑪憲法第48條允許聯邦大總統以緊急法令統治國家,令民主制度漸漸崩潰。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失敗後,別無選擇的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右翼部屬建議下,於19331月30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新一任德國總理。19332月27國會縱火案發生,隨後頒發的緊急法令將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取消。1933的《授權法案》賦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權。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投票反對,而共產黨由於其國會議員被殺或被捕,已無法表達反對意見。在一系列行動和法案之後,德國成為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1936,德國軍隊進入萊茵蘭非武裝區,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綏靖政策被證明是不恰當的。1938後,希特勒在膨脹主義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為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於1939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9月1,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兩天后法國和英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很快就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1941,德國開始了大屠殺,有組織地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約25萬德國籍殘疾人等。

 

19416月22,希特勒撕毀與蘇聯的條約,打開東方戰線並入侵蘇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德國對美國宣戰。雖然一開始德軍快速深入蘇聯境內,但隨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整個戰爭的局面。19455月8,在紅軍佔領柏林後,德國投降。1945德國被分區佔領情況戰爭使近千萬德國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國土喪失,約150萬名德國人被從原佔領國驅趕回來,多個大城市被炸毀。戰後德國領土和柏林全市被盟軍劃分為四個軍事佔領區。19495月23美國、英國法國佔領區(包含西柏林)合併,成立以波恩為首都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或“聯邦德國”);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於波恩的聯邦政府。同年10月7,蘇聯佔領區(包含東柏林)則單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或“民主德國”),設立首都即為東柏林。

 

西德遵循自由主義,是個民主議會制共和國,施行“社會市場經濟”,與美國、英國和法國聯盟。西德從1950代初開始經歷了長期的經濟成長,於1955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8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創始國之一。東德於1955與蘇聯結盟,施行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並迅速成為華沙公約組織中最富有、最現代化的國家。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而於1961建造的柏林牆被認為是冷戰的標誌。1970代,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的東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德之間的緊張關係。日益增多的東德人從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東歐劇變,東德於198911月突然撤除了柏林牆,這一舉動加速了東德的變革,最終促成了199010月3的兩德統一。根據兩德協定,合併後的東、西柏林再次成為新國家的首都。

 

在交通方面,連通歐洲東西部和南北部的高速公路鐵路都經過這裏,有歐洲路上“十字路口”之稱。法蘭克福國際機場是歐洲第二大機場,也是貨運量第一大的機場。而萊茵河優良的通航能力使得德國水運也相當發達。密佈在德國的鐵路網約達48215公里(2006)長。每日約有50000輛的載客與載貨列車在行駛。自19941月起由私人企業德國鐵路股份公司接管原東德與西德的國家鐵路局,成為德國境內交通重要的一部份。除了德國鐵路股份公司之外,另外尚有約350家其他的私人鐵路公司在營運,共同組織成德國鐵路網。當德國政府將鐵路營運交給德國鐵路公司之時,也資助它一大部分金錢,以建構德國鐵路網和地區鐵路。

 

地區鐵路有區域特快鐵路(RegionalExpress, RE)、區域鐵路(RegionalBahn, RB)和城市鐵路(Stadtbahn, S-Bahn);遠程鐵路則有歐洲城際快車(EuroCity, EC),城際快車(InterCity, IC)和城際特快列車(InterCityExpress, ICE),都依照每日固定的時刻表行駛。遠端鐵路行運的範圍約達總長2000公里之長。德國自1949起是一個採用議會民主的聯邦制國家,聯邦議會由兩院組成,各聯邦州在教育、員警和其他方面享有高度的獨立主權。德國的國家元首是聯邦總統(Bundespräsident),任期5年,由聯邦大會間接選舉產生。聯邦大會由聯邦議院議員以及同樣數目的各州代表組成,專門負責選舉國家元首。聯邦總統的權利受到限制,其角色大部分是象徵性的。

 

德國聯邦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兩院一起組成了德國的立法機構。聯邦議院現擁有598席,代表由直選或間接選舉產生,任期4年,設有聯邦議院議長一人,在國內外禮儀上享有僅次於聯邦總統的第二高地位。聯邦參議院擁有69席,代表來自16個聯邦州,聯邦參議院議長由州總理輪流擔任,在國內外禮儀上享有第三高地位。聯邦總理(Bundeskanzler)雖然在國內外禮儀上僅享有第四高地位,卻是德國聯邦的政府首腦。聯邦總理往往是議會多數党的成員,由議會選舉產生。

 

聯邦政府設一位副總理,由聯邦總理從各政府部長中確定一人,在聯邦總理缺席時代理行使聯邦總理的職權。現行的德國《基本法》力圖避免重蹈魏瑪共和國的覆轍,規定了例如總理的間接產生、政黨必需獲得5%選票或3個直選席位才能進入議會、只有下院全體議員都同意繼任者後才能免去總理、軍隊除救援外不許使用於國內事務等等。也正因為如此,到目前為止的歷屆德國政府都是聯合內閣。此外,基本法中的120款(“人的尊嚴不可被侵犯”等)被看作是不許被更改的部分。德國聯邦的憲法體制(Verfassungsrecht)由基本法統一協議(Einigungsvertrag)以及其他國際協議組成,各州另外有自己的憲法,但受聯邦憲法體制約束。

 

德國擁有一個分立的聯邦司法系統,且違憲審查權采集中制,故設有聯邦憲法法院、聯邦最高行政法院、聯邦最高普通法院以及對財政、勞工以及社會議題方面有管轄權的法院。又因為德國為歐洲共同體的成員,歐洲法院的判決對其有拘束性。各州另外設有州憲法法院(Landesverfassungsgericht)。公民在充分理由情況下可以通過行政訴訟撤銷或廢止政府行政的行政行為,通過憲法訴訟解除政府立法,通過歐洲法院確保歐體與歐盟條約適用的一致性,這樣就確保了憲法解釋的統一性、歐盟條約在全歐洲解釋的統一性,並保護了公民的基本權利。

 

對外關係奉行與西方結盟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重點依次是:推動深化和擴大歐盟,鞏固與北約的關係並致力於建立歐洲獨立安全和防務體系,保持同美國的緊密聯盟,保持和發展與俄羅斯的關係,大力開拓中東歐,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謀求在國際組織中發揮更大作用。  

 

與中國關係:19721011,聯邦德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4910 27日,民主德國與中國建交)。近年來,中德兩國在各領域的互利友好合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在國際事務中的磋商與合作日益加強。200312月,施羅德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20045月,溫家寶總理對德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並發表聯合聲明。在經貿合作方面,德國已經成為中國在歐洲最大的合作夥伴。 2003年,中德雙邊貿易額為418億美元。截至2003年年底,德國在華投資總額已達885億美元。

 

同法、英的關係:重視與法、英的合作,推動歐盟內的大國關係均衡發展。德法特殊關係是德歐盟政策的核心和對外政策的基石之一。二戰後德主動與法和解,共同致力於歐洲聯合進程,德法軸心成為歐盟一體化的“發動機”。德法領導人堅持68周會晤一次及每年舉行兩次聯合內閣會議的機制。德重視英國在跨大西洋關係中的特殊作用和英國在歐盟的實力和影響,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德英兩國外長髮起共同倡議,建立採取有效的歐盟和多邊戰略來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但雙方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思路上出現嚴重分歧。

 

同美國的關係:對美關係是德對外關係兩大支柱之一。重視維繫和發展與美的盟友關係。施羅德政府曾堅決反對美對伊動武,導致德美關係一度陷入低谷。德新政府上臺後,將重新改善德美關係作為其外交政策的一個主要目標,德美交往明顯增強,兩國關係回暖。20084月,德外長施泰因邁爾訪美並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提出建立“跨大西洋議程”(new transatlantic agenda),認為面對貧富分化、資源緊缺、氣候變化、亞洲崛起和國際恐怖主義猖獗的挑戰,歐美必須更新並擴大夥伴關係。20086月,布希總統訪問德國,7月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訪問德國。

 

同俄羅斯關係:視俄羅斯為政治、軍事大國,看重俄在解決全球與地區衝突、打擊國際恐怖主義以及歐洲政治、安全事務中的作用,認為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德俄及歐俄關係具有戰略意義。默克爾政府上臺後,堅持兩國政府磋商、民間對話等各種合作機制,致力於繼續發展和深化與俄的戰略夥伴關係,推動雙方在經貿和能源領域的合作,但同時突出對俄民主、人權等問題的關注。2008年雙方高層互訪頻繁。梅德韋傑夫總統5月就職後,施泰因邁爾外長作為首位外國政要訪俄。6月,梅德韋傑夫訪德。8月,默克爾總理在索契與俄總統會晤,雙方重點就南高加索危機進行磋商。10月,德總理赴俄聖彼德堡參加德俄一年一度的“德俄聖彼德堡對話”。

 

同亞洲國家的關係:德認為亞洲在世界政治和經濟舞臺上迅速崛起,在未來政治、安全政策和經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看重亞洲的巨大市場和發展潛力,積極謀求通過雙邊和多邊管道加強與亞洲國家的關係,以謀取經濟利益。同時認為亞洲的發展仍存在不穩定因素,正日益從戰略角度認識亞洲的政治、經濟和安全挑戰。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不僅對本地區,也將對未來世界格局產生重要影響。重視同日本的關係,希進一步發展與日密切而充滿信任的關係,加強雙方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合作。默克爾總理上任後訪華三次,訪日、印各一次。200811月,施泰因邁爾外長訪印。同非洲、拉美國家的關係:德重視發展與非洲關係,加大對非投入,增加對非發展援助。德視拉美為全球治理夥伴,認為應全面提升21世紀德拉夥伴關係。20085月,默克爾總理赴秘魯出席歐拉峰會,並首次訪問巴西、秘魯、哥倫比亞和墨西哥。20089月,德外長在聯大期間首次會見古巴外長。

 

德國的自然資源相對匱乏,國土面積中的一大部分用於農業,但從事農業工作的人口僅占從業人員的2%3%,產業主要以工業服務業為主。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約2.2萬億歐元2004),在歐盟國家中高居第一位,國民經濟排名世界第三,是全球第三大工業國。根據人類發展指數,德國的生活水準排名世界第21位。2006因國內需求增加,經濟增長率達到2.8%。德國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幾十年來,德國在對外貿易方面處於世界的絕對領先地位,被譽為“出口冠軍”,2006年出口增長13%,達到8940億歐元。

 

1970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以來,德國的失業率逐年攀高,經濟也受到高失業率的困擾,尤其是在德國東部地區。一些企業團體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認為,由於德國一直在建設社會福利國家,東歐鄰國的工資水準相對德國低很多,使得生產從德國向這些國家轉移,導致德國國內的工作崗位不斷減少。2006年起德國經濟復蘇,失業率始負增長。德國經濟的體制一般被稱為社會市場經濟,這是德國總理艾哈德的傑出貢獻,對改革中的中國也有深遠影響。

 

德國是歐洲貨幣聯盟的創建成員,今歐洲中央銀行設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德國是全球工業科學含量第三高的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日本。然而它的社會市場經濟體系卻出現重大問題,長期為許多社會問題所拖累。經濟結構的僵化導致高失業率,成為長期而非週期性的經濟問題,人口高齡化問題也帶給社會保障體系造成了莫大的壓力。東德的經濟發展也是一個長期的、耗資巨大的挑戰。德、法主導的歐元區計畫之啟動,給德國經濟帶來了發展空間。隨著目前大聯合政府所推進的各項改革逐步深入,加之國際經濟環境的好轉,德國正在逐步復蘇經濟,消費力開始提高、失業人口逐年下降。

 

德國是全球八大工業國之一。魯爾區是德國的傳統煤鋼工業區。慕尼克(寶馬汽車總部所在地)、漢堡斯圖加特賓士保時捷總部所在地)、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也形成了強大的製造業集群。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則是德國東部的工業重鎮。新興工業集中在慕尼克一帶。德國的主要部門有電子工業、航太工業、汽車製造、精密機械、裝備製造、軍工生產等。德國工業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的工業品在世界享有盛譽。

 

德國位於中歐地區,濱臨波羅的海和北海,北部為平原,中部以高地為主,南部是阿爾卑斯山,具有溫暖的海洋性氣候。政府主管農業的部門是消費者保護、食品與農業部。德國是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技術型經濟強國。 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大麥、黑麥和土豆。近年來,小麥年產量在2000萬~2200萬噸之間,國內消費量約為1700萬噸,進口量在75萬~120萬噸之間,出口量在500萬~800萬噸之間;黑麥產量在400萬~500萬噸之間,國內消費量約為300萬噸;大麥產量在1200萬~1350萬噸之間,國內消費量約為1050萬噸。據美國農業部預計,2002/2003年度,德國小麥產量為2090萬噸,消費量為1720萬噸,出口量為530萬噸,進口量為120萬噸;大麥產量為1100萬噸,消費量為1030萬噸,出口量為220萬噸,進口量為70萬噸;黑麥產量為370萬噸,消費量為300萬噸,出口量為150萬噸;小麥麵粉產量為412萬噸。 德國農民聯合會2010722表示,由於天氣持續幹熱,今年糧食作物將大幅減產,預計降幅約為10%,同時糧價將上漲。

 

邦國防軍為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武裝力量的統稱,於1956正式建立,兵力約25萬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聯邦安全委員會,主席為聯邦總理。軍隊和平時期由國防部長領導,戰時由聯邦總理任軍隊最高統帥。聯邦國防軍總監為軍隊最高指揮官。國防政策的最高目標是確保德國的和平、自由和獨立,並規定聯邦國防軍是一支純粹防禦性軍隊,實施必要的安全預防措施,不掌握和謀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建軍重點是:組織快速反應部隊,制定新軍備規劃,壓縮部隊規模,裁減武器裝備。實行徵兵制,服役期為9個月。

 

德國人口主要是德意志人。在德國北部有丹麥少數民族居住,薩克森地區則有少部分索布斯拉夫人口,全國仍有少數猶太人居住。德國境內有大約七百萬定居的外國人,包括了外國雇員、政治庇護人士及其家屬。還有一些來自土耳其克羅地亞義大利俄羅斯波蘭越南的移民。德國境內有外來背景的居民有一千五百三十萬,約占全國人口兩成。19401945期間,在德國及其鄰近國家,有超過600萬猶太人被毒殺。

 

基督教天主教是德國的兩大主要宗教,現在各占總人口的33%。基督教主要分佈在北部和東部,天主教主要在南部和西部。除此之外還有1.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其餘的26.3%的人口則沒有宗教信仰,或屬於其他較小規模的宗教。當今德國的猶太人人口為約12萬人。德國是16世紀早期馬丁·路德領導宗教改革的原鄉。總數超過5500萬的人正屬於某個基督教教派。大部分德國新教徒屬於基督教路德教派(德國福音教會)。此外還有幾十萬東正教徒(主要來自希臘塞爾維亞將近320穆斯林。其中大部分來自土耳其,包括土耳其人和庫德族人。今天,德國的猶太人數量居西歐第三位。

 

在前東德地區,宗教熱情明顯低於前西德地區。只有5%的人每週至少參加一次禮拜,而西部有14%。總人口中約有30%德國文明起步雖然很晚,但是近代對世界文化貢獻良多。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馬克斯·普朗克卡爾·弗裏德里希·高斯等。至今德國科學家一共獲得了超過60項諾貝爾物理、化學和生理醫學獎。德國是導彈火箭的發源地,也是現代電腦技術的創始人馮·諾依曼的祖國。

 

德國官方語言是德語,屬於印歐語系日爾曼語族19世紀在德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這是馬克思親自創建的,第一國際也產生於德國。馬克思逝世後,德國社會民主工黨中的一部分人放棄階級鬥爭,走議會路線,被列寧抨擊為“修正主義”,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第二國際,德國是歐洲第二國際的大本營。由此可見德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的傳統極為深厚。20世紀30年代,在希特勒策動下,德國成為國家社會主義的發源地。德國法典是有世界重大影響的法典,它和法國《拿破崙法典》構成大陸法系的基石。

 

德國哲學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有庫薩的尼古勞斯(Nikolaus von Kues)、萊布尼茨康得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叔本華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德國是許多重要哲學流派的發源地,如德國唯心論,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以阿多諾霍克海默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提出的批判理論是20世紀重要的哲學理論,哈貝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繼承者和當代德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

 

德語文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當時的代表人物如詩人福格爾魏德的瓦爾特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德國最傑出的作家有歌德海涅席勒格林兄弟等,多位文學家在20世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們是特奧多爾·蒙森1902)保羅·海澤1910)、格哈特·霍普特曼1912)、湯瑪斯·曼1929)、赫爾曼·黑塞(1946)、海因裏希·伯爾1972)和君特·格拉斯1999)。

 

德國是音樂家的搖籃,為古典音樂貢獻了多位世界級的音樂家,包括巴赫、古典主義音樂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貝多芬。其他世界知名的作曲家還有亨德爾克拉拉·舒曼羅伯特·舒曼瓦格納勃拉姆斯理查·施特勞斯泰勒曼、馬克斯·雷格(Max Reger)、奧爾夫興德米特、漢斯·維爾納·亨策(Hans Werner Henze)和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等。

 

德國擁有超過6000家博物館,其中包括私人展覽、公共展覽、宮殿和花園。慕尼克的德意志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自然科學技術博物館,紐倫堡的日爾曼國家博物館(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擁有從史前史、古代史一直到現今的最重要文化和藝術收藏之一,而柏林則憑藉博物館島及其它不計其數的世界級博物館構成了博物館業的重心。

 

德國的科學研究和教學機構包括綜合性大學(Universität)、工業大學(或稱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ät)和應用科學大學(Fachhochschule),綜合性大學和工業大學擁有博士學位和大學任教資格的授予權。絕大多數德國大學是國立大學,但是大學的科研經費則由第三方資助,如德國科學基金會及其他基金會和企業等。

 

除了大學外,德國還有很多大學外的研究機構,這些機構之間以及同大學之間聯繫緊密。馬克斯-普朗克學會負責基礎研究,下設有78個研究所,年經費13億歐元。亥姆霍茲聯合會是德國最大的科學學會,下設有15個研究中心,進行跨學科研究。弗勞恩霍夫協會是德國最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機構,下設56個研究所,將基礎研究結果付諸于商業化開發,他們因開發了MP3音頻格式而聞名世界,MP3音頻格式是德國享有的最重要專利之一。萊布尼茨學會是獨立研究機構的聯合會,即致力於基礎科學研究,也進行應用科學研究。

 

愛因斯坦(1879年-1955年)在現代科學的各個領域,德國誕生過許多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和普朗克研究成果奠定了理論物理學的關鍵基礎,海森堡玻恩等又將其進一步深入。在他們之前還有亥姆霍茲、夫琅和費和華倫海特等。倫琴因發現了X射線而於1901成為第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赫茲在電磁輻射領域的研究成果是現代電信發展的關鍵。德國重要的化學家有奧托·哈恩1944諾貝爾化學獎),他是輻射化學的先驅和“核化學之父”。李比希是有機化學的創立者和“肥料工業之父”。1879威廉·馮特萊比錫大學設立實驗室,建立起作為獨立學科的心理學。亞歷山大·馮·洪堡是生物地理學的奠基人。

 

德國還擁有許多發明家和工程師,例如歐洲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古騰堡,蓋格爾計數器的發明者蓋格爾(Hans Geiger)和全自動電子電腦的發明者康拉德·楚澤(Konrad Zuse)等。本生完善了科學實驗室常用的高溫加熱工具本生燈,齊柏林伯爵發明了齊柏林飛船,是人類航空史的重要人物之一。多位德國科學家為汽車的誕生做出過革命性的貢獻,奧托發明了內燃機狄塞耳發明了柴油引擎,戴姆勒發明了第一台快速運轉的點燃式發動機和第一輛四輪汽車,本茨是汽車工業的先驅。此外還有電子工程的創立者和西門子公司的創始人西門子火箭專家和宇宙飛行的先驅沃納·馮·布勞恩,完成了人類第一次滑翔飛行的航太界先驅奧托·李林塔爾(Otto Lilienthal),以及胡戈·容克斯(Hugo Junkers)。許多著名數學家誕生在德國,包括亞當·裏斯(Adam Riese)、貝塞爾戴德金高斯希爾伯特埃米·諾特黎曼、魏爾施特拉斯、約翰·繆勒萊布尼茨其他重要的科學家還有克裏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特奧多爾·蒙森、羅伯特·科赫和馬克斯·韋伯等。

 

體育在德國人的生活中佔據重要地位,約2700萬德國人是89000個體育俱樂部的成員(2006年)。足球是德國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德國足球協會有630多萬會員和17萬支足球隊,是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協會。德國足球甲級聯賽吸引了數量巨大的觀眾到現場或通過電視轉播觀看比賽。德國國家足球隊是世界老牌強隊,除了1930年棄權和1950因二戰被剝奪參賽權外,參加了其餘的每一屆世界盃足球賽7次闖入冠亞軍決賽,3次贏得冠軍1954年、19741990)。德國主辦了1974世界盃足球賽和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還是唯一一個獲得過女子足球和男子足球歐洲和世界冠軍的國家。

 

德國手球聯賽是世界頂尖賽事,德國國家男子手球隊在2007第三次獲得世界冠軍。德國男子曲棍球隊是200220062008奧運會的世界冠軍,女子曲棍球隊則是2004奧運會冠軍。射擊運動在德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德國射擊協會擁有約150萬會員。德國的網球運動曾經在1980代和1990代經歷了輝煌,伯里斯·貝克爾施特菲·格拉芙締造了德國網球的傳奇,德國網球協會擁有百萬數量的會員。邁克爾·舒馬赫一級方程式賽車7次奪冠的輝煌戰績,使得他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一級方程式賽車手,也吸引了德國人對賽車運動的關注。揚·烏爾裏希在1990代和21世紀初是世界最成功的自行車運動員之一。此外,排球拳擊乒乓球擊劍騎馬賽艇皮划艇田徑游泳也是比較受歡迎的運動。

 

歷史上,德國運動員是奧運會獎牌最強有力的競爭者之一。德國在2004雅典奧運會上獲得的獎牌數排名第六。2008北京奧運上,德國以16枚金牌共41枚獎牌位居獎牌榜第五。冬季運動也是德國人的強項,在有舵雪橇、無舵雪橇冬季兩項越野滑雪速度滑冰等項目,經常在歐洲和國際賽事中奪得獎牌,跳臺滑雪高山滑雪是在德國很受歡迎的傳統冬季體育運動,德國在2006年冬季奧運會上獲得的獎牌數排名第一。

 

新聞出版事業十分發達,報刊種類繁多。1999年出版的日報367種, 1620個地方版和地區版,由380個出版社和135家編輯部出版發行,總發行量約為2500萬份,人均報紙擁有量占世界第四位,僅次於日、英和瑞士;雜誌1600多種,總發行量約1. 4億份;各種專業刊物8000多種。1994年德國有新聞出版企業2661家,從業人員26. 3萬。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1999年第二季度達451萬份。其他全國性大報有:《南德意志報》、《法蘭克福彙報》、《時代》週報、《世界報》最大的地方性報紙是《西德意志彙報》,發行量113萬份。時事政治性週刊《明鏡》發行量103. 9萬份,《明星》畫報107. 8萬份。大報業托拉斯施普林格報業集團壟斷了全國報紙出版量的1/5

 

通訊社(1)德意志新聞社,1949年成立,為私營股份有限公司,下設報紙、廣播和電視新聞200多個部門,屬於世界大通訊社之一。總社在漢堡,圖片新聞編輯總部在法蘭克福。在波恩設有一個聯邦分社,在國內其他50多個城市設有分社或編輯部,在80多個國家派駐記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國大眾傳媒的主要消息來源。德新社通過衛星、電傳等通訊手段用德語、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每天發稿,內容包括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在德國日報中的採用率達99%(2)德意志電訊社:1971年成立,總社在波恩,主要向國內報紙提供新聞稿,對外只用德文向瑞士、盧森堡發消息,德統一後,該社與前民德的德通社合併。此外還有一些專業性通訊社:福音教新聞社、體育新聞社、聯合經濟新聞社等。

 

全國主要廣播電臺(1)德國廣播電臺,由聯邦政府和州廣播電臺出資興辦,主要負責對國內廣播;(2)德國之聲電臺,1960年成立,總部設在科隆,由聯邦出資興辦,用包括中文在內的31種語言向全世界廣播。此外還有11家州電臺。

 

全國主要電視臺(1)德國電視一台(ARD),由各州電臺、德國廣播電臺和德國之聲電臺組成德國廣播協會,共同經營,播放全國性的“第一套節目”及地方性的“第三套節目”;(2)德國電視二台(ZDF),是德國最大的電視臺,1961年由各州共同組建,總部設在美因茲,播放“第二套節目”。另外一些衛星電視節目如德國電視臺的“1 PLUS”和私營電視臺如“SAT 1、“RTL”、“PRO 7也擁有大量觀眾。

 

每年九月底的周日,裝飾華麗的啤酒車、來自全國各地身著民族服裝的團隊,在音樂和沿街歡樂人群的陣陣喝彩的伴隨下從巴特--勘施塔特的療養院大廳一直行進到勘施塔特大草坪。伴隨這多彩的遊行隊伍、鞭炮和打開的酒桶,斯圖加特最大的民族節日“斯圖加特啤酒節”又名:“勘施塔特民眾節”拉開了序幕。24高,裝飾華美的水果柱矗立在節慶場地中央。傳統源自1818年。節日舉辦的期間,不論遠近的客人都會齊聚斯圖加特勘施塔特大草坪,湧入多個巨大的啤酒帳篷。他們在那裏品嘗烤子雞、大口痛飲節慶啤酒,並沉醉在本土樂隊優美的民族音樂中。外面,空氣中彌漫著烤杏仁的香味,一台迷幻的摩天輪正盛情邀請人們到節慶場地上空一遊,氣球漂浮在空中,8字迴旋滑道和鬼屋帶給客人緊張刺激的難忘體驗。射擊棚有運氣在等候神勇的人們。這一傳統的節日持續15天,這就是德國最魅力無窮的、第二大民族節日,節日的高潮則一定是美妙的焰火表演。

慕尼克十月啤酒節
時刻:鐵釺上的牛肉在炭火燒烤中散發著濃郁的香味,穿著典型南德民族服裝的啤酒女郎,面帶詼諧的微笑,將裝滿新鮮啤酒的單耳大酒杯親切的送到餐桌上,響亮的傳統吹奏樂傳遍巨大的帳篷裏每一個角落。1892年玻璃做的大啤酒杯第一次在歡慶中進入大草坪,而許多傳統主義者卻堅持使用陶制的大啤酒杯。今天,十月慕尼克啤酒節以600多萬參加者成為德國,乃至世界規模最大的啤酒主題盛會。祝您啤酒節快樂!

 

                  

 

豐盛、濃重、有熱量---是德國傳統美食的特點,它不僅僅為果腹,更能愉悅身心。味道濃郁的酸菜(不等同東北漚酸菜),新鮮多汁的醬肘子或鬆脆的烤豬手;當然不能忽略的是聞名世界的各式各樣的德國香腸以及富含維他命的麵包,從三孔麵包圈到胡桃包、黑麥粗麵包。300 多種麵包:不同類型的麵包全都有益健康。木條紋狀的黑麥粗麵包是威斯特伐利亞主要食用麵包,配上炸好的火腿,味道奇妙,它是屬於特殊麵包的一類,例如,洋蔥、甜葡萄和低熱量的薄脆麵包,含有芝麻或者向日葵籽的麵包越來越受歡迎。。德國每個地區都能魔術般地變出不同的美味佳餚,講究自己的美食菜譜,並為此而自豪。北部的廚師不僅把魚肉和奶油混合,還能巧妙的加入梨、豆子和熏肉。在南部和西部,盤子裏往往有美味的丸子。每個地區都以他們自己的香腸而自豪。格丁根 和雷根斯堡的香腸自中世紀就已經馳名於世了。圖林根紅香腸和用牛至屬草烘烤出來的五香香腸,天下一絕。卡塞爾人只喜愛他們自己的肝腸,施瓦賓人寧願為百里香、丁香和肉豆寇烘烤出來的五香黑香腸而“死”。

 

               

德國的教育體系為1213義務教育,大致上為初中等教育的階段,實際上教育體制因邦而異。學前教育端賴家長的意願,可將兒童送往托兒所,純屬非強迫性。小學階段除了少數邦為六年(如柏林)之外,其餘為四年。在中等教育階段,德國主要采行的制度為"一本三枝",在晉升至中學階段期間,存有一為期兩年的定向階段(Orientierungsstufe),借此可以透過老師的建議以及學生與家長的意願,決定往後就讀的學校。中等教育主要有三種學校可供選擇,依次為主幹學校(Hauptschule)、實科中學(Realschule)以及文法高中(Gymnasium)。

 

學業程度較好的學生通常選擇文法高中就讀,為期約九年,乃進入高等教育必經之路,學生以升大學為主要出路,政府領導階層、社會精英多半出自于此。1972年文教部長聯席會議議決簽署的“關於改組中等教育第二階段文法中學高級部協定”(Vereinbarung zur Neugestaltung der gymnasialen Oberstufe in der Sekundarstufe II)為文法高中奠定了健全的架構,其內容如下:1. 文法高中高級部(Gymnasiale Oberstufe)一律自第111213學級,學校可自行設計選修形式的“導入階段”,以高中會考文憑(Abitur)及大學入學為終極目的,各邦之間對會考文憑的資格必須相互承認。2.文法高中高級部具有大學預科的性質。其必修與選修課程均在各分成基礎課程(Grundkurs)及專長課程(Leistungskurs)兩類,必修課程分為語言文學藝術社會科學、數理與科技、宗教體育等領域。選修課程通常即為大學各學域的基礎課程或入門課程。學生必修兩門以上的專長課程,其中一科必須為語文數學自然科學。高中會考共考四門學科,必修的兩門專長課程是其中之二,另兩門為基礎課程。此外,為擴充選修課程的範圍與深度,也加入心理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資訊學等課程。

 

學業程度次好的學生常常會進入實科中學,學程約五或六年。學校以培養中等的工商業界、政府機關的實務人才為主。其課程以現代科目、現代語言為主要特色,特別強調配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科目,其中必修部分又可歸納為下列五類:1.外國語(常為英文)2.數學-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3.社會與經濟:歷史經濟學地理4.家政與社會科學5.音樂藝術。

 

到了七年級有選修科目,如自然、工藝、美勞與第二外語(常為法文)。學生可以選擇必修科目中的兩至三類參加結業考試;畢業生泰半繼續接受全時制的高級職業技術教育或科技類的高等教育,少部分接受所謂二元職業訓練。

學業程度欠佳的學生則就讀五年制的主幹中學,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較簡單,課程有宗教學、德語、地理、歷史、音樂、美勞、工藝、經濟學、英文、數學、理化、生物學及體育課,畢業生多繼續進入二元職業教育體系(Duales Ausbildungssystem)完成學徒訓練,並以從事手工業、製造業為主。

 

此外,某些邦中尚有綜合高中(Gesamtschule),學年3-7年視不同形式而定,是改革傳統中學三分學流的產物;目標在提供所有學生均等的教育機會與適當的學習環境,讓個體獨特的性向、能力能充分發展,避免過早分化與決定,給予學生多樣化的課程選擇。海德堡大學德國高等教育依據1976年《聯邦高等教育基準法》(Bundeshochschulrahmengesetz, HRG)放寬高等教育機構的認定範圍,將所有具(Hochschule)之名的學校都概括稱為大學,而高等教育人口也在社會大量需求下迅速擴充膨脹。目前(2000/2001)德國高等教育人口約172萬,占19-26歲人口中的33%,分佈在四所綜合大學、90所大學、6所教育學院、16所神學院中,這四類機構是真正具有大學地位的高等教育機構。此外尚有46所藝術學院、146所專門高等學校和30所公共行政專門高等學校。

 

德國的大學原本無碩士學位,研究所是為了念博士的學生而設,只提供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是配合其他歐盟國家才設立。2007年夏季學期開始德國的國立高等教育開始收取每個學期500歐元的學費,除了通過ZVS中央分配的少數所謂numerus clausus有學習位置限制的學科以外,不需要入學考試而是採用入學申請的方式。申請則與大學審核標準依據高中會考文憑的成績,即三部分成績的總合:1. 基礎學程22個科目,最低110點;2.專長課程8個科目,最低70點;3.畢業會考,四個科目最低100點,意即大學入學資格的最低門檻為總分280點。此外,學生至少必須在15個計算成績的基礎課程、四個計算成績的專長課程以及會考的兩科成績至少達到4以上的第等。德國政府對中低收入水準家庭的子女提供大學就讀時期的生活費補助,其中一半作為貸款。1%的大學生獲得不需償還的獎學金。二戰以後,自1950年迄1991年,進入大學的德國青年人數成長了十三倍,高達一百六十萬人(實際一百二十四萬人註冊入學)[20]。德國的大部分民眾屬於中產階級,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為人民提供了相對世界水準來說較高的醫療服務、失業保障以及其他社會需要。

 

德國一直受到旅遊者的青睞,根據德國旅遊業中心(Deutsche Zentrale für TourismusDZT)的報告,2004年來德國的外國遊客首次超過4500萬人次,並且持續增長,這些遊客中的大部分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美國亞洲。柏林、慕尼克、法蘭克福和科隆是最受外國遊客歡迎的德國城市,最受歡迎的聯邦州是巴伐利亞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巴登-符騰堡州

 

除了文化歷史景觀外,德國的各類音樂會、藝術展覽、戲劇表演、國際性大型體育比賽、街頭慶祝活動和聖誕市場也吸引了不計其數的遊客。德國的節慶活動很多,比如慕尼克啤酒節、科隆“克裏斯托夫上街日”(Christopher Street Day,驕傲遊行)、柏林文化狂歡節(Karneval der Kulturen)、美因茨狂歡節、科隆狂歡節等,都是享有悠久歷史和國際聲譽的民間節慶。相比較外國遊客喜歡遊覽大城市,德國人自己更喜歡去小城鎮和具有鄉村風味的地區,北海海岸、波羅的海海岸、黑森林博登湖是最受歡迎的度假勝地。德國擁有15座國家公園、93座自然公園和14個自然保護區,從北部的河口一直到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德國人還喜歡步行遠足和騎自行車出遊,總長超過190000千米的遠足路線貫穿整個德國,自行車線路也長達40000千米

 

德國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是世界出口冠軍,擁有最先進的科技,與全世界眾多國家有著密切的經濟關係。同時,它的環境優美,氣候適宜,社會保障制度完善,有很高的生活水準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德國人很重視歷史文化,這一點在餐飲上表露無疑。像其他西餐一樣,一頓完整的德餐也包括了湯、頭盤、主菜和包後甜點,但是大多數德國人決不會慢條斯理地從頭盤吃起,一般就叫一個主菜還有湯,似乎德國大餐並不重要,重要的卻是啤酒和香腸。德國啤酒以種類繁多而聞名於世,據統計,至少有4000種不同的牌子。釀造啤酒的最高原則就是純,而德國對於啤酒純度的要求有較嚴格的法令規定。德國的另一項傳統美食,就是香腸。德國的香腸使用單一材料卻能變化出千百款的配搭,而且份量十足,叫人饞涎不已。

 

德國風味美食在大餐方面,德國有不少特色菜,那裏的歷史風味菜——騎士餐也頗有吸引力。德國的菜肴以酸、鹹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選材偏好肉類、魚類、家禽,推崇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生活習性。德國鹹豬手表皮烤得相當鬆脆,內裏肉汁豐富,肉質鬆軟,可謂鮮得到位,鹹得入味。如果再添多一碟炸馬鈴薯條或一杯德國啤酒,那滋味更爽...多年豐富經驗的西餐廚師,進口的牛扒海鮮原料,殷勤的星級服務給人全新感覺。夜晚,都市的華燈和餐廳的星燈融為一體,讓人迷醉。

 

                                                       *幻羽*~環伺篇

                    

                              德國牧羊犬(狼狗)

 

台長: 幻羽
人氣(2,358)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