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28 16:12:20| 人氣3,4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略識雲門文偃禪師的禪風~:~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略識雲門文偃禪師的禪風~:~

 

雲門宗,亦稱雲宗,以雲門文偃為宗祖,因文偃住韶州雲門山光泰禪院,舉揚一家宗風,後世取其的居山名而命宗。文偃(864-949),俗姓張,蘇州嘉興人,幼年依本地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敏質生知,慧辯天縱。及長,至常州毘陵壇受具足戒。侍奉志澄數年,偏覽諸經,深究律部。雖持戒清業,而心事未了,乃辭志澄往睦州參學,經數載,盡得睦州和尚之法。

 

又謁雪峰義存,他至雪峰莊,見一僧乃問:上座今日上山去耶?僧曰:,師曰:寄一則因緣,問堂頭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別人語。僧曰:。師曰:上座到山中見和尚上堂,眾纔集便出,據腕立地曰:這老漢項上鐵枷,何不脫卻?’”其僧一依師教。果然,雪峰一聞此僧語,便下座攔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無對。峰拓開曰:不是汝語。僧曰:是某甲語。峰曰:侍者將繩棒來。僧曰:不是某甲語,是莊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來道。峰曰:大眾去莊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識來。次日文偃上雪峰,峰纔見便曰:因甚麼得到與麼地!師乃低頭,從茲契合。文偃初次出道,見地即不同凡響,深受義存之器重。

 

後歷叩洞岩、疏山、曹山、天童、歸宗、灌溪等地,參究玄要,鋒辯險絕,聲名漸著。自云:困風霜十七年間,涉南北數千裏外。西元911年至曹溪禮六祖塔,後投於靈樹如敏會下。如敏為百丈弟子大安的門徒,曾在嶺南行化四十年,以道行孤峻著稱,甚得當地僧俗敬重,南漢小朝廷曾賜號知聖。如敏在靈樹二十年,不曾請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腳也。一日,令擊鐘三門外接首座,眾出迎,恰好文偃至,被請入首座寮,推為首座。這也說明文偃當時在南方已有一定影響。文偃追隨如敏八年,以識心相,見靜本相契。

 

西元918年如敏示寂,遺言:天人眼目,堂中首座。文偃嗣其法席,主持靈樹寺。西元923年領眾開雲門山,構創梵宮,數載而畢,雕楹珠綱,莊嚴實相,贈額光泰禪院。自此,摳衣者歲溢千人,擁錫者雲來四表,道風愈顯,海眾雲集,法化四播。受南漢王禮遇,初詔入關,賜號匡真,漢隱帝乾祐二年四月十日上表辭王,垂誡徒眾,端坐示寂,世壽八十六,僧臘六十六。

 

據《雲門匡真禪師廣錄》載,《遺誡》囑其徒:吾滅後,置吾于方丈中,上或賜塔額,只懸于方丈。迨北宋乾德元年(963),雄武軍節度推官阮紹莊,奏報文偃托蘿要求為其開塔,遂詔往雲門修齊迎請真身入于內宮供養,啟塔顏貌如昔,鬚髮猶生。群僚士庶,四海蕃商,俱入內庭各得瞻禮。留京師月餘,仍送還山。改寺為大覺,諡大慈雲匡真弘明禪師。有《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存世。

 

雲門文偃的禪法,最著名的是其雲門三句。雲門示眾云:函蓋乾坤、目機銖兩、不涉萬緣,作麼生承當?眾無語。自代云:一鏃破三關。後德山圓明密禪師遂離其語為三句:函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下面詳析之:

 

所謂函蓋乾坤,即是說絕對之真理充斥天地之間,至大無外,無所不包。這一無所不包的絕對真理,即是靈敏不昧的宇宙之心,就其隨緣現為萬相說,它是法相;從其為成佛的根據,即是佛性。也就是六祖慧能那裏所說的一切萬法從此出的真如佛心。其弟子緣密曾用頌體來解釋說:乾坤並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現。頭頭總不傷。世間萬象,惟真顯現,上至天堂,下至地獄,真如遍在,充滿法界。故山河大地、天地萬物均為真如之變現。于此,自然瞭解一切有情法性平等,一切眾生皆具佛性,只要識得本心,自會自他不二,物我同心,這樣纔會深切感悟到宇宙間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的禪機妙諦。

 

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山河大地。曰:向上更有事也無?師曰:有。曰:如何是向上事?師曰:釋迦老子在西天,文殊菩薩居東土。師以拄杖指前面云:乾坤大地,微塵諸佛總在裏許。又說:微塵刹土,三世諸佛,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盡在拄杖頭上說法,神通變現,聲應十方,一任縱橫。強調法身遍在,萬物一體,事事無礙,處處是道。文偃向學人昭示一個真理:萬法一如,清淨法身遍及一切處;法性平等,山河大地與自身本無差別,所謂本真本空,一色一味,凡有語句,無不包羅,不待躊躇,全該妙體。

 

真法一如等無異,自他不二法性同,世界即我,我即佛,那麼其禪法自然過渡於雲門三句中的第二句截斷眾流。所謂截斷眾流,就是要破除學人的煩惱妄執,反對執著於語言名相,從而達到函蓋乾坤的境界,文偃正是由此而悟道的。州纔見來,便閉卻站,……師曰:已事未明,乞師指示。州開門一見便閉卻。師如是連三日叩門。至第三日,州開門,師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師擬議,州便推出曰:秦時轆轢鑽。遂掩門,損師一足。師從此悟。這就是雲門腳跛的禪門公案,文偃本心來參學,初見睦州,必會問一些西來意之類的話頭,睦州突如其來地當胸抓住,令他快道,目的就在於截斷問者的思路,使其當下無所用心、無從開口,立悟世諦門中一法不立。

 

文偃開示門人,若欲得自在之境,須除去法我二執。修道人在修行中最易犯三種病,即去門三病。其一指修行未到悟境,仍停滯於相對分別之迷妄中。其二是已達悟境,然因執著悟境,以致無法自由自在,其三自以為已至司境,而得不依於一物之自由。其實,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自心與外物是不可隔絕的。文偃開示道:聞聲悟道,見色明心。觀世音菩薩將錢來買糊餅,放下手卻是饅頭。文偃的聞聲悟道是指香岩智閑由耳聞擊竹之聲而悟道,見色明心,指靈雲志勤從乍見桃花而悟道的因緣,說明的是一色一味,無非妙體,即即事而真的思想。觀世音菩薩買得糊餅,一放手卻變成饅頭,這是就我們以思量作用而認識的現象界的差別相,饅頭是饅頭,糊餅是糊餅,而對悟道者來說,全然了悟,早已斷除了對立的判別見解,饅頭與糊餅不一不異,無有差別,這說的是法界一如的道理。

 

有僧問:如何是佛?門雲:幹屎橛。幹屎橛為污穢之物,而佛為清淨身,雲門以不淨答清淨之問,乃示人當離淨、不淨二見、應以純一無染之心來參究,方能悟入佛道。僧又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師曰:糊餅’”文偃的雲門餅與從諗的趙州茶在禪林中是十分流行的,它的意義不過在於以一糊餅堵卻你的是非分辨之嘴,無可言語,而反觀心源,因為但有言說都無實議,起心即妄,動念即乖。若執於此,又落於妄心分別之中,這也是慧能六祖出語盡雙,不落兩邊的思想,禪宗的無念只是無妄念,而非斷念,這裏真正的意旨是指不容分別智的無心妙用,即不動智。既不執著於理,也不執著於事,真正禪的認識是不容許生分別心的。古德云:即心即佛,惟證乃知,成佛乃是以根本無分別智來親證實相,實相乃是無相之相,親證無相,剎那間就會智境冥合,能所雙忘,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這樣的境界,絕非有分別心者能通能證的。

 

既明宇宙萬象,平等一如,又破妄執情識,不取對待,那學人應于何處用功呢?這就是雲門三句的第三句隨波逐浪。文偃示眾云: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拈燈籠向佛殿裏,將三門來燈籠上。這一雲門一寶,即是變現萬法的真如本心,亦即無位真人,修禪只要能隨順自然,任運自在,自識本性,別無用心,便為解脫。

 

雲門文偃開示道:且問你諸人從上來有甚事?欠少什麼?向你道無事,已是相埋沒也,雖然如是,也須到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快亂問,自己心裏黑漫漫地。明朝後日,大有事在,你若根思遲回,且向古人建化門庭東覷西覷,看是個什麼道理?你欲得會嗎?都緣是你自家無量劫來妄想濃厚,一期聞人說著,便生疑心。問佛問法,問向上向下,求覓解會,轉沒交涉,擬心即差,況複有言有句,莫是不擬心是麼?莫錯會好。更有什麼事?我向汝道,直下有什以事?早上相埋沒了也。汝若實未有入頭處,且獨自參詳,除卻著衣吃飯,屙屎送尿,更有什麼事?無端起得許多般妄想作什麼?只有無心于事,無意於物,主客雙泯,物我兩忘,自能得大自在,得一個本然天真的本來面目。

 

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久雨不晴。這是一種隨順自然的修行原則,同樣的表達有:東家點燈,西家暗坐河裏失錢河裏摝日出東方夜落西。文偃告訴門人:諸和尚子莫妄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到得這步田地,大用現前,更不煩汝一毫頭氣力,便與祖佛無別。悟得這一境界,自會終日說事,未嘗掛著唇齒,未嘗道著一字。終日著衣吃飯,未嘗觸著一粒米,掛著一縷絲。三山來頌曰:隨波逐浪過前川,綠笠青蓑把釣閑。一曲漁歌江際晚,高低棹破水中天。

 

雲門文偃接引學人,主要運用三句一字禪,雲門宗接化學人的機用手段,被概括為雲門八要,即:玄、從、真要、奪、或、過、喪、出。

 

一玄者,凡有用處,玄妙難思,不在尋常語句內,不容測度,不可思量,故名為玄。三山來頌曰:幾度乘風泛小舟,彩雲影裏漫撐篙。舉綱撒破虛空面,又向山頭釣巨龜。

 

二從者,凡有指點,皆隨機拈弄,或因其見解而接引之,不另標持解,故名為從。三山來頌曰:萬頃清風雨山,暖鶯鶯語巧喧喧。溪花野水不知數,總在春風和煦間。

 

三真要,真要者,就其本體,真實切要而言,不屬玄微奧妙,支離蔓衍,故名真要,所謂看盡雲山雨翠深,秋霜助日蘿魂清。有人問道無餘事,雲在青天水在瓶。

 

四奪,奪者,隨所拈弄都是刀槍,就機奪機不容擬疑,任彼千般知解一味搶挽,故名為奪。即:一陣白蘋一葉風,滿地零落玉芙蓉,巨鱗吸盡滄溟水,留得珊瑚照日紅。

 

五或,或者,疑而未定之辭,或隱或顯,或東或西,用無一定,語絕方所,此機竊之,不容捉摸者,故名為或。三山來頌曰:習習香風過樹頭,去來何處覓蹤由,行人無數空惆悵,幾度尋思恨未休。

 

六過,過者,用到極頭,十分孤峻,無你挨拶處,無你轉身處,回避不及,忒煞無情,故名過。三山來頌曰:狠毒心腸何太孤,提刀仗劍忍于屠。命根斷處難思算,幾個男兒是丈夫。

 

七喪,喪者,隨人上下,喪失天真,不見本來,癡迷狂走,又或執著已見,喪卻目前。如此之類,皆謂之喪。三山來頌雲:弱喪窮兒實可哀,家珍拋卻自何來。自從別去娘生面,落落長途喚不回。

 

八出,出者,脫體轉身,不拘一處,不守一隅,隨機應用,八面四方,都有出身之路,故名出。所謂南辰北斗只西宮,火裏生蓮奪目紅。野色更無山隔斷,月光直與水光通。三山來頌雲:鳥道羊腸路太多,腳頭腳底任蹉跎,隨他曲折芒鞋滑,步步如龍疇奈何。

 

文偃的知名門徒很多,《景德傳燈錄》記有六十一人,五十餘人有機緣語,主要分佈在嶺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其中以白雲子祥、德山緣密、香林澄遠最為著名。日後文偃雲門系僧人中,尤以雪竇重顯和明教契嵩最為知名,對禪理和禪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台長: 幻羽
人氣(3,484) | 回應(0)| 推薦 (7)|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禪七修行系列首次七七 |
此分類下一篇:禪七修行系列~五七(第一篇)
此分類上一篇:放香很快樂啊^0^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