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16 01:21:03| 人氣1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种逻辑系统,摘抄自05年的笔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0.1任何逻辑学的证明都一定是一种重言命题。“证明”是一个动词。因此“证明”可以由你假象为一只箭矢。芝诺的雄辩是关于这支箭矢的。假如箭矢没有动,“证明”就永远达不到它的对象。这雄辩只是在常识面前败北,而常识,由时间在空间中的秩序性来判定。这里存在着双重的秩序:时间的运动秩序;空间的稳定性。
0.11.1关于箭矢,我想到了一个不稳重的词,“惯性法则”。
0.21研究关于常识的秩序是唯一研究关于客体认识的科学。时间的运动秩序和空间的稳定性是唯一的纯粹的客体。
关于过去一直使用着的“客观”一词的考察。客体和主体间的距离。
主体通过两方面确立自身和客体:主体意志和行动的符合一致性确立了主体意志,这是最初也是最终的原因,但并非可以称作心理质料。
0.21.1“心理”一词在心理学的范围内被使用。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生理化情绪的科学。“主体意志”这个词只单纯地凸现主体。因此,关于主客体的关系和认识形成的研究属于一种由主体作为唯一的主人公参与的科学才可以严谨地称之为科学。
0.22简略来说:客体是主体运用一种“惯性法则”的常识来认识的。
0.22.1解释一个经典的问题:个体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现象。镜像和视觉的差异:意志和行动一致程度上的差异。前者意味着与预期图像的等同,后者则仍旧符合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一切常识设定的因果律和定理。这里,存在一个关于复言命题的悖论。镜像并非等同,这种不等同性——颠倒——必须通过视觉对于客体参照系的加载来认识。预期图像本身是一种意识的惯性认知,这种惯性认知的蓝本是最大的谜团。这个谜团与之前提到的程度一词有关,它也等同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就是量变到质变的发生。究其本身而言,量变和质变在重复证明的合理性上是一个极限问题。极限问题最终仍把一切带回箭矢的起点。因此我们说:先验认知的一切依据都是一系列先验质料的范射。
继续深入解释镜像行为。视觉等同于现象,这里的“等同”一词不够严谨,现象存在于视觉。因此视觉命名了单一的现象,因此这一行为本身不具有任何与镜像行为的可比性。镜像行为是一种比较,是一种“证明”和等式建构。这种等式建构足以促成主体性认知。之所以可以对二者进行比较是因为镜像和视觉这些行为被放在了儿童在完成主体意识的认知过程中。正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天赋的一种权利促成了最初对于常识的学习和积累,完成了程度的超越,达到了质变的效果,并且遗憾地通过一种重言方式取消了这一权利的永久合法性。这一权利即是对于要求嵌入的权利。是运动之上的最高的法则。
箭矢命题在时间上由常识宣布了其悖论的神圣地位,而在灵心上,我们再次进行一次有意义的证明。箭矢出于起点,其箭簇的本身所具备的指向性已经使其具备了能动性,既然不存在约束这种能动性单一的点(起点是不单一的点),其运动就是必然的。几何形的箭簇本身宣告了要求嵌入的权利。

1.1假如,作为一个通常的认知体,我们假定我们等同于一个重言命题。
1.11我们存在于时间中,这存在的时间的开始也是我们的开始——无论意识是如何去完整我们的认识的——我们因此说:“我们在我们自身之中”,这句话,是一个重言命题。

存在于空间中而不存在于时间中的是灵心
灵心本身产生要求嵌入的权利,而被时间束缚才产生重复证明的要求
存在于时间中而不存在于空间中的是光。
喑,存在时间而不存在光的地方。
不存在和存在都是认识,因此唯一的存在是秩序
认识数字(有理数):认识的是一种关系(递加递减)——箭簇,要求嵌入的权利

植物:要求嵌入的权利:无法认识自己和他者——不存在认识行为:不可移动:个性存在于类别
动物:要求嵌入的权利+选择权利的权利:无法认识自己,可认识他者:可移动:个体存在个性差异
哲人:要求嵌入的权利+选择权利的权利+认识权利的权利:自由意志支配行动——必然要通过终极关怀认识到圣灵——可以让悖论在证明中存在
权利=义务
权利:能动性;认识权利:自由
要求嵌入的权利:产生重言命题
选择权利的权利:产生复言命题


三位一体在重复证明中才具有意义。我们的意志经常投射于虚无,因此喑出现了。所以我们在喑中寻求的光就是上帝和我们之间的关系存在的意义。

“不是”不是悖论。两者间的喑是悖论。因此躲避地狱,追求天堂皆和信仰无关。信仰就是追求光,就是追求信仰自身。

如何证明胡塞尔的体系确实是如他本人所期望的那样采用了一种纯粹的科学视野,或者,仅仅仍旧停留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如此看待这个问题:
1最终对现象学方法论在20世纪末的兴盛起到核心作用的是一种传统哲学视角的缺失——我们不能像康德、维兰德那样采用一种小牛皮缝制我们语言的靴子,我们的语言不带任何功用性,需要的仅仅是满足我们的表达欲,满足我们通过表达自身企及无限真理并且远离世俗加诸于身的命运轨迹的愿望,可以说,从斯宾诺莎开始,到维特根斯坦和憺妄的丹麦人,现代形而上学者很明确地通过写作来取代祈祷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也就是,通过纯粹的直观的简练的逻辑游戏一次次接近真理,而不再通过一种系统的排查、推进直接达到明晰的整体的某个部分。请原谅我使用如此繁琐的说明,我希望说明的是正是现象学提供给了我们再次排列出整齐的逻辑体系和语言方阵的军事纲领和行动策略;通过悬置,我们完全在逻辑和现象映射的世界中进行纯粹的思辨,完全不需要感受文本经验之外的威胁对我们思想体系所造成的矛盾影响。因此,可以对现象学方法论的开端作出这样的理解:我们用学者身份带来的一种使用纯粹语言的特权取代了信仰和依托信仰的理性在建构哲学体系中的作用,我们绝对回避这种古典理性,古典理性,是一种以神格为完善的原型出发的欧几里德体系中的几何框架,而现代哲人完全置身于黎曼的体系中,因此只有在使用诸多假设和限制条件时我们才能够再次熟练地使用逻辑方法,而现象学因此成为一种理想的学术语言和逻辑思辨的展开平台。——现象学令人讨厌的一点就是一个现象学者从不讨论所有的问题。




台長: zz
人氣(1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雜記 |
此分類下一篇:布鲁诺对话札记
此分類上一篇:20世纪少年绮梦谈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