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3-30 23:50:14| 人氣45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上帝的使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佤邦--是非之地
佤邦位於泰國、緬甸、中國雲南交界的地帶,也就是一般稱的「金三角」,是個戰火沒有停息過的是非之地。五0年代國共內戰,國民黨在此組織反共救國軍,國軍撤台卻留下他們;到了六0年代,緬共勢力崛起,佤邦又開始實行共產主義。1989,佤族開始推翻共產主義,與緬甸交惡;九六年,雙邊簽署停火協議,佤邦成為自治邦。然而其內部仍分為不同勢力,彼此因為爭奪利益、土地鏖戰,至今未歇。

從十九世紀英國殖民者在此鼓勵種植鴉片開始,佤邦的經濟發展嚴重落後,民不聊生。他們不懂得種植農作物,沒有其他選擇,只能依靠罌粟。美國在2003年公開宣稱「金三角地區為實力最強大的販毒武裝」,並將他們列為地區恐怖主義組織,因此在此部屬特種部隊。名義上是協助泰國打擊販毒,實際上卻藉此進駐美軍勢力,使此一地區局勢更為詭譎。

屏東基督教醫院進駐
和緬甸政府停戰後,佤邦政府意識到「毒品經濟」的問題,在1996年左右,透過周邊國家的幫助,開始推展農業計畫。屏東基督教醫院在1994年正式進入此地,經歷了佤邦與緬甸衝突最烈的時刻、1996的停戰,隨後也協助其推動農業發展,目睹整體生活情況的些微好轉。

從台灣去佤邦,得先到泰國曼谷、轉機至清邁、坐三個小時的車至清萊、大其力,最後再上山至佤邦。過去到佤邦的山路沒有公車,屏基醫護人員得背著笨重的行囊步行三小時上山,全程下來從台灣到佤邦得花一天的時間。目前情況稍有改善,唯遇到大雨時,路面變成爛泥,車子仍無用武之地。

屏基在佤邦地區設立的「安邦醫院」,目前有三個分院,總病床數有兩百床。台灣籍的醫師一人、護理人員兩人。十年來屏基在此訓練了三個梯次當地的「醫學生」,這些基層醫護人員在「畢業」後便留在醫院裡服務。

所謂的「醫院」,其實是個「野戰醫院」,由竹子、乾草搭建,廁所是茅坑,日常用水得到溪裡搬運。當地日夜溫差極大,入夜後溫度驟降十幾度,冬天夜裡往往到達十度以下,但洗澡只能洗冷水。每當洗澡時,屏基的醫護人員都會感激地說聲「哈利路亞」,不過心裡還是會想念台灣的熱水澡。

當地的飲食習慣是一天兩餐,分別是早上和傍晚;由於物資缺乏,每頓飯只有飯和一道菜。米是一般篩米所剩下的碎米,菜則是大鍋煮的蔬菜,通常會加入大量的辣椒,飯才能吃的比較多。

曾瑞慧--十年始終如一
從1994至今,屏基派駐的醫療人原來來去去,曾瑞慧小姐是唯一留下來的一位。當時她二十七歲,正值青春年華。會到佤邦,沒有什麼特別的因素。家人不能諒解、希望她在台灣找個好的歸宿過穩定的生活;但對她來說,在台灣當護士,是幫助人;去佤邦,是幫助更多人。自己有限的力量和生命,在什麼地方可以發揮到最大?最後,她選擇了佤邦這條路。

每天的生活都很單純。一早起來,通常是讀經的時刻,有時候是一個人讀、有時候是和周遭的人一起讀。早上吃完飯後,便展開一天忙碌的生活:通常時間就在傳授當地醫學生醫學知識、照顧病人中流逝。

由於安邦醫院的常駐醫師情況比較不穩,通常護理人員都要身兼數職。醫師在時,曾瑞慧就是助手,各種大小事都要做,截肢、割盲腸、子宮外孕等的開刀手術也得幫。醫師不在時,簡單的縫合、診斷,甚至判斷要不要救一個病人、要不要把病人送去泰北城市的醫院,就由她來做。每當佤邦發生戰事,傷兵不斷地送進醫院,曾瑞慧二十四小時都不能休息。

平常的日子裡,晚飯過後是比較閒暇的時間,有時曾瑞慧會到醫院的菜地幫忙學生種菜、養雞養豬、砍柴,和學生談天說地;有時則是教導學生中英文、一起讀經看書。曾瑞慧給學生的,不只是有形的知識,還有心靈上的啟發;她和學生之間,亦師亦友。

曾瑞慧為了讓學生有零用錢,便貸款給學生種菜、養豬,等到蔬菜收成或是豬長大時,再由院方向其購買,學生有錢了再還錢給她。她和學生長期培養下來的互信,使得每次貸出去的款項,都能收回。種菜、養豬成為安邦醫院的獨特文化,除了凝聚了曾瑞慧和學生的感情,也讓每週六的菜餚裡終於有了肉類。

無奈
在山上照顧病人、病童,往往投注許多的心力,大家跟自己都像親人一樣,有時病人突然離開人世,儘管曾瑞慧已經看多這些場面,仍會感到傷心。

很多疾病在台灣是不會危及生命的。但在佤邦,曾經有病患因為眼睛發炎腫脹,沒有辦法給予是當處置,最後竟因此死亡;又例如,有個產婦在生產前發現是前置胎盤,在台灣的話只要開刀就沒事,可是在那裡,他們只能告訴產婦,醫院無能為力,孩子保不住。

震撼
有天,一位媽媽背著一歲大的孩子來到醫院求診,這個小孩臉色蒼白、生命跡象已經十分微弱,醫院方面用了各種方法醫治後,小孩還是不治。這位媽媽原本在情緒上一直都沒有太大反應,直到嬰兒的屍體被處理乾淨、安置好,媽媽才突然嚎啕大哭起來。旁人上前安慰,沒想到媽媽哭的原因是:「我帶來的毛毯不見了,我也沒有錢再買新的,怎麼辦?」

這並不代表所有佤邦的母親都會這麼想。但是曾瑞慧瞭解到,這樣的事情,沒有所謂價值觀上的對錯。相對於身在台灣的我們而言,在那個時間點、那樣的物質環境下,人們對於一件事情的詮釋、對於生命的看法,可能和我們南轅北轍。

未來?
曾瑞慧曾經擔心安邦醫院後繼無人、曾經覺得孤單,曾經想過要放棄。當她覺得無助時,她禱告。她決定留下來,只要安邦醫院在,她就要繼續待在那兒。

佤邦是個政治情勢十分複雜的地區。然而,曾瑞慧就像是一股清新的力量;當各種政治、經濟的惡勢力都在思忖如何介入這個地區、牟求自身的利益,曾瑞慧仍然低頭做著自己分內的事。好像這些都跟她無關。

她心裡只想著:該怎麼照顧這些被遺忘的生命?

-----------------------------------------------
曾瑞慧小姐是第十五屆醫療奉獻獎 個人醫療奉獻獎參選人之一。
(圖片:南佤的野戰醫院,取自中國攝影家協會。曾瑞慧小姐工作的醫院就是如此)

台長: 黃小翔
人氣(45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