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30 18:47:19| 人氣6,9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工業城市的建立:戰後高雄市的工業發展(1945-197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高雄市之所以在日治時期崛起,關鍵在於1908年(明治41年)的高雄港築港工程及縱貫鐵路全線通車。台灣南部的農工產品,從此均可經由鐵路、高雄港出口至日本及世界各地,而高雄市也因為靠近港區,成為日本政府發展工業的重點地區,逐步建立一個不同於其他台灣城市的「工業城市」。這種現象延續至戰後,在國府積極發展工業下,高雄市由於擁有良好的條件及基礎,遂拋開南部其他城市,飛躍成長,再加上1966年(民國55年)加工出口區的成立,終使高雄市成為南部首府、台灣第二大城市。因此要討論戰後高雄市的發展,工業絕對是其重點,本章也將就館藏高雄老照片中工業部分,配合史實之敘述,讓大家重溫那一段在工廠中打拼的歷史。

本章共分三大部分:公營事業、民營事業及加工出口區。因戰後高雄市的工業,由日治時期接收而來的公營事業佔有吃重角色,故將公營事業及民營事業分別敘述,最後則將具有關鍵性的加工出口區單獨列出。可惜的是,許多重要性的工廠,如台機、台肥等,在館藏照片中並不十分突出,希望日後能藉由向民間徵集,讓高雄工業發展的軌跡更加完整。

一、公營事業的成立

(一)接收日產之公營事業

在日治政府的鼓吹及努力下,高雄市陸續興建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工廠,這些工廠多半為日商所興建,在戰後則由國府加以接收,這些「日產」企業的接收,讓來到台灣的國府各派系展開爭奪,分為國營、國省合營、省營、市營分別接收,[1] 經過一番整合後,成為現稱的「公營事業」。

在這些「公營事業」接收中,扮演最積極角色是經濟部資源委員會,其在台灣接收的11大企業,成為日後國(省)營企業的重鎮,分別為:「中國石油公司」台灣各事業體、「台灣金銅礦務局」、「台灣鋁業公司」(以上為國營企業)、「台灣糖業公司」、「台灣電力公司」、「台灣肥料公司」、「台灣水泥公司」、「台灣紙業公司」、「台灣碱業公司」、「台灣造船公司」、「台灣機械公司」[2](以上為國省合營企業)。其中與高雄市關係密切者,共有「中國石油公司高雄煉油廠」、「台灣鋁業公司高雄廠」、「台灣製碱公司高雄廠」、「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廠」、「台灣肥料公司高雄廠」、「台灣機械公司」6大工廠,[3]其分別接收自日治時期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日本アルミニウム(鋁業)株式會社」、「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廠」、「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台灣水泥株式會社」、「淺野水泥株式會社高雄水泥板工場」、「台灣製袋株式會社」、「台灣洋灰加工株式會社」、「台灣肥料株式會社高雄工廠」、「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東光興業株式會社」,其多半是高雄市日治時期的重要工廠,詳細如下:

1.中國石油公司

    「中國石油公司」在高雄地區最重要的接收廠,就是伴隨左營軍港共同興建發展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接收後開始積極興工修復,前後來台之器材數量達5000噸,新添器材價值約合300餘萬美金,但在1946年底雖大致修復完畢,但還不能運轉,主要是因高雄港疏浚工程遲遲無法完成,萬噸油輪無法靠港以及電力線路無法完成供電所致。[4]因此到19477月才開始煉油,[5]逐步修復後,不但產量日增,更成為發展台灣石油化學工業的龍頭。

2.台灣鋁業有限公司

    日治時期,高雄市之所以被稱為「工業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工廠除「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後改組為「台灣水泥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外,在後期「工業化」階段,日本政府更發動內地大財閥投資高雄市之大型工業,最具代表的有「日本アルミニウム(鋁業)株式會社」、「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廠」、「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自然也不會輕易放過。

    成立於1936年的「日本アルミニウム(鋁業)株式會社」是中國從未能成立的煉鋁工廠,故資源委員會對此相當重視,以此為基礎,成立「台灣鋁業有限公司」。[6]19467月開始修復時,因未有煉鋁之技術與經驗,故希望能與具經驗之加拿大鋁業公司合作,19461025,加拿大專家抵高雄商洽合作事宜,並預定於1947年春天開工。[7]但後來合作仍宣告失敗,資源委員會只好自己動手,由於戰時廠房遭盟軍轟炸,百分之四十的房屋及三分之一的機械設備已損毀,其他的機械設備,更因一年來的風蝕雨淋、塵土淤塞,加重其損失,因此直到19471212日才算恢復運轉,[8]產量提升後,同樣成為高雄市相當重要的工廠。

3.台灣製碱股份有限公司

    上述另兩間工廠「旭電化工業高雄工廠」、「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則併入「台灣製碱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有高雄、台南、安平三廠,高雄廠即是合併「旭電化」及「南日本化學」兩廠而成,先將「南日本化學」廠全部廠房修復,並把疏散於台中霧峰的器材運回,安裝完畢。而「旭電化」廠可利用的器材,全部拆移至「南日本化學」廠,修復完畢的高雄廠於19469月開始出貨。[9]

4.台灣水泥有限公司

    台灣水泥公司主要是接收日治時期高雄的台灣水泥株式會社、蘇澳的化成工業株式會社、竹東的南方工業株式會社而成。戰後確定其由國省合營後,1946年(民國35年)51日,資源委員會與行政長官公署先籌組台灣水泥有限公司接管,由資源委員會派專門委員徐宗涑為代理總經理、台灣水泥業接管委員會主任溫步頤及專門委員湯大綸為代理協理,總管理處設於台北。

    實際上,這三大工廠中,以高雄廠歷史最為悠久,產量也最高。「台灣水泥株式會社」是由「淺野水泥株式會社」為擺脫日本水泥工會牽制,在1937年獨立改組而成,「淺野水泥會社」可說是高雄市最早的工業指標,成立於1917年,是台灣最重要的水泥廠。至於「化成工業株式會社」及「南方工業株式會社」,都要到1942年才開工。在日治時期,「台灣水泥株式會社」年產量為400,000噸、「化成工業株式會社」為180,000噸、「南方工業株式會社」為110,000噸,「台灣水泥株式會社」之重要性,可見一斑。

    除了高雄、蘇澳、竹東三大廠外,其他相關單位,也同時併入台灣水泥公司,高雄市併入者,除「台灣水泥株式會社」外,尚有3個工廠:「淺野水泥株式會社高雄水泥板工場」、「台灣製袋株式會社」、「台灣洋灰加工株式會社」。[10]

    高雄廠甫接收時,由溫步頤兼任廠長,逐步遣散日籍技工、技師,增聘大陸籍及本省籍員工,並整修戰時損害的廠房,至1946年底,日籍員工由182人減至1人、本省籍員工由702人增至1122人、大陸籍員工則有52人,產量也由每月2,000餘頓,增至10,000於噸,雖離日治時期的年產40萬噸相去甚遠,也有大幅進步的空間,[11]但在1946年底之高雄市,已是恢復最好的工廠之一。

1954年(民國43年)11月,政府為實施耕者有其田,將水泥、紙業、工礦、農林四大公司開放民營,台灣水泥公司因此轉為民營企業,後因台灣地區建築業蓬勃發展,各項基本設施積極興建,使得水泥工業一再擴充,[12]成為當年民營企業中龍頭之一。

5.台灣機械公司

    另一個在戰後初期恢復較良好的是「台灣機械公司」,其前身在日治時期也是創立於1919年(大正8年),歷史悠久的「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其建立是為了南部新興製糖工廠所需要的機械製造與修復,與「淺野水泥株式會社」均為建市前(1924年)最重要的重工業工廠之一,大戰期間,更因應戰時需要,擴充製造機帆船、工具機、化工機械等,至1944年已有工場三處,員工最高甚至多達3000餘人,但後來遭受盟軍轟炸,完全停工,直到1945年國府接管後才開始逐漸復工。

    194651,資源委員會正式接手後,合併「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高雄另一間工廠「東光興業株式會社」及基隆的「台灣船渠株式會社」,成立「台灣機械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從事機械及造船之工作,[13]然而「台灣鐵工所」與「台灣船渠株式會社」分別為台灣最大的機械及造船工廠,又不在同一地點,因此在1948年(民國37年)4月起,將其分開為「台灣機械公司」及「台灣造船公司」,[14]更能發揮其功能。

    「台灣機械公司」除「台灣鐵工所」外,另一合併單位「東光興業株式會社」,於1936年成立於高雄市前金,專事氧氣製造,1941年增設鐵工廠,從事修理汽車船舶,並製造機械零件,19468月併入「台灣機械造船公司」。[15]

6.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日治時期的化學肥料公司,僅有「台灣電化」與「台灣肥料」兩間,「台灣電化」擁有基隆及羅東兩間工廠,「台灣肥料」則擁有基隆與高雄兩間工廠。因此在194651資委會與行政長官公署合辦的「台灣肥料有限公司」成立時,「台灣電化」基隆工廠為第一廠、「台灣電化」羅東分工廠為第一廠羅東分廠、「台灣肥料」基隆工廠為第二廠、「台灣肥料」高雄工廠為第三廠,另因日本原在新竹市籌建未成立之「台灣有機合成株式會社工場」,此也一併接收成為第五廠。[16]

   

(二)戰後成立之公營事業

經過戰後的接收,高市日治時期的民間大企業,絕大部分均成為公營企業,也是戰後高雄市工業的基幹。但除接收的工廠外,國府於戰後亦成立「高雄硫酸錏廠」,讓高雄市的工業實力更加完整。

    硫酸錏公司的成立主要是為了肥料工業的迫切需求,1949年(民國38年)省府將原有之聯勤第二十六兵工廠一部份改建為高雄硫酸錏廠,是年7月開始建廠,至1951年(民國40年)1月安裝完成,正式開工產無水氨、硫酸、硫酸錏等產品,成立初期主要產品硫酸錏之年產量約為5000公噸,後該公司自1956年(民國45年)至1962年(民國51年)間,先後完成三次擴廠,至1967年(民國56年)年產量已達17萬公噸,使得台灣的肥料工業步入新的境界。[17]

二、民營事業的成立

(一)戰前成立之民營事業

除了公營事業外,民營事業也佔有一席之地,但日治時期高雄市的工業,多由日人投資經營,其在戰後皆由國府接收,成為公營事業,由於戰前日人抑制台籍人士投資工業,故戰前延續至戰後之民營事業並不多,最重要的當屬「唐榮鐵工廠」。

    唐榮鐵工廠為高雄民間最重要之鐵工廠,唐榮為福建晉江人,年少時來台,後至澎湖開設餅店,但因生意不佳,仍赴台灣從事土木工程,後轉至屏東為糖廠包辦工程,才漸入佳境。後其常赴日本,瞭解利用廢鐵發展工業的可能性,遂於1940年(昭和29年)於高雄市成立「唐榮鐵工廠」。[18]

戰後唐榮鐵工廠由其子唐傳宗接棒,是少數具有規模的民營鐵工廠,一般人更以「北大同、南唐榮」並稱,唐榮鐵工廠也成為高雄市最重要的民營工廠,更先後成立油漆廠、台北機械廠、水泥電桿工廠、高雄磚廠等,員工達4000多人,為當時台灣數一數二之工廠。但唐傳宗為擴充廠房,常向民間借高利貸之游資,後於1960年(民國49年)爆發財務危機、週轉失靈,請求政府救濟,行政院為維持該公司持續營運,特別於19601124日頒布院令,委託中華開發信託股份有限公司清查其資產並維持鐵工廠生產,於1961年(民國50年)21日改組為省屬事業機構,也成為公營事業,[19]後省府雖仍有一連串建設,如建立「中興鋼鐵廠」,但已無法與當年相比。

 

(二)戰後成立之民營事業

戰後高雄市之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但規模都無法與上述公營事業相提並論,其中以木板加工業最為蓬勃,高雄的愛河及運河,時常可看到原木的載送。在民營事業中,規模最大的首推台灣塑膠公司在此成立之工廠。台塑為戰後塑膠產業的佼佼者,而高雄市也在台塑的發展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台塑成立於1954年(民國43年),所建的第一個工廠就是高雄廠,位於中山三路上,於1956年(民國45年)開始建廠,1957年(民國46年)3月間完成,建廠資金達新台幣3000餘萬元,並獲得60萬美元的美援貸款,該廠於19574月開工。後台塑公司因經營得法、發展迅速,擴充成為一系列的塑膠化學工業廠,後該廠所生產的原料,交由南亞塑膠公司生產,[20]從這個工廠開始,開創了台塑的石化王國。其於19574月成立時,當時年產量僅2000公噸,至1969年(民國58年)為50000公噸,共計增加25倍,[21]可見塑膠產業的急速發展。

除塑膠工業外,戰後高雄市亦成立許多民營工廠,如鐵工廠、鋼廠及木板加工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木材加工業中的合板業,而高雄市因愛河及若干港口船渠,可資利用為天然貯木池,使其成為本省合板製造及木材加工業的集中地帶。1960年代時,合板製造及木材加工廠,在高雄計有林商號、亞洲、高雄、裕國、林義興、國豐、華懋、東南亞、南華、老義發、建隆、聯合、金振吉、台灣夾板、茂發、大華及開南等二十餘家,[22]可見其規模,航行於愛河上的原木,也成為當時高雄市著名的景象。

三、加工出口區

高雄市的工業發展,甚至於台灣整體的經濟發展,在1966年(民國55年)進入另一個新階段。政府在1960年代希望吸引外資前來台灣投資時,因高雄瀕臨高雄港,以及長期以來高雄市良好的工業環境,故於1963年(民國52年)5月選定高雄港區內因濬港工程所填出的新生土地設立高雄加工出口區,其位於前鎮區,土地面積共66.3039公頃,各項主要建設工程始於547月,完成於5512月。

    該區的設廠容量至1968年(民國57年)底已達飽和,各項業務實績均超越預定目標,為擴大加工出口區的經濟效益,政府決定於楠梓後勁增闢楠梓加工出口區,土地面積為88.0547公頃,於1971年(民國60年)建設完畢。[23]

    台灣的工業在加工出口區完成後,進入嶄新的階段,而高雄市在此階段,不僅沒有缺席,還是主角,也使得高雄市繼續成為台灣工業發展的龍頭,也開啟高雄市1970年代的黃金時光。



[1] 接收之詳細經過,可詳見吳若予,《戰後台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

[2] 「台灣造船公司」、「台灣機械公司」原為「台灣機械造船股份有限公司,19487月才分為兩單位,因此在資委會剛接管時,僅有10單位。

[3] 除此6大工廠外,「台灣糖業公司」中亦併入高雄市之「東亞冰糖株式會社」,但其對公司之影響與上述6工廠相去甚遠,故本處不討論「台灣糖業公司」。

[4] 〈高雄煉油廠  修復竣工〉,《台灣新生報》,民國351127,第5版。

[5] 〈中國石油有限公司台灣區事業(1949年元月)〉,《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台灣經濟建設(中)》(台北:國史館,19953月初版),頁30-39

[6] 台灣鋁業公司還有另一處工廠在花蓮,但重要性不如高雄市。

[7] 〈台灣鋁業高雄工廠  招待加拿大專家研究復工〉,《民報》,民國351028,第3版。

[8] 〈台灣鋁業有限公司概況(195010月)〉,《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台灣經濟建設(中)》,頁255-259

[9] 〈台灣製碱股份有限公司(194612月)〉,《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台灣經濟建設(中)》,頁97-99

[10] 〈台灣水泥有限公司(1946年)〉,《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台灣經濟建設(中)》(台北:國史館,19953月初版),頁30-39

[11] 〈台灣水泥工業視察報告(194610月)〉,《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台灣經濟建設(中)》,頁53-72

[12] 《續修高雄市志卷八經濟志》,頁116

[13] 〈台灣機械造船股份有限公司(194710月)〉,《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台灣經濟建設(中)》,頁131-140

[14] 〈資源委員會台灣各事業概況(19485月)〉,《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台灣經濟建設(中)》,頁6-7

[15] 〈台灣機械造船股份有限公司(194710月)〉,《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台灣經濟建設(中)》,頁132

[16] 〈台肥有限公司概況(195012月)〉,《資源委員會檔案史料彙編—光復初期台灣經濟建設(中)》,頁293-505

[17] 《續修高雄市志卷八經濟志》,頁124-125

[18] 〈工業鉅子—唐榮〉,《聯合報》,40122日第5版。

[19] 關於此一事件,唐傳宗先生認為是政府故意設陷阱所造成,可見許雪姬訪問,《民營唐榮公司相關人物訪問紀錄1940-196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10月出版),頁21-46

[20] 〈這廠建於十年前  是台塑的發源地〉,《中華日報》,571210日第3版。

[21] 《續修高雄市志卷八經濟志》,頁123

[22] 〈加工業遭損失〉,《經濟日報》,56728日第2版。

[23] 《續修高雄市志卷八經濟志》,頁129-130

台長: 王御風
人氣(6,9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高市歷史 |
此分類下一篇:從台灣產業發展看高雄縣產業變遷
此分類上一篇:油廠記憶 首本記載中油宿舍專書出版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