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02 19:09:32| 人氣6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年年有五一,血汗無有盡 勞動節新聞有感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很抱歉,牛月第一篇文章事先寫這個....

  現在同時在讀考試的東西,以及愈發展愈多的閱讀興趣。然而寫作亦是不可偏廢的,只是英文寫作完全沒有辦法....

先預告一下非人系列,在久遠前(?)的邪統紀(Sigma Theogony)後,將製作新篇妖獨傳(確定英文標題為Sigma Heteronomy)。
  本人沒有什麼「寫作計畫」之類的東西,這聽起來很後現代主義:完全不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寫。

  然而M某的批判之役又昭然若揭...如此說來又是很現代主義的。

讀完了Thomas Pynchon的《V.》,就常被說成一本過度期的書。然而聯合並沒有跟著出版《萬有引力之虹》
  不知道,出版商網站不知原由就是沒有檢索系統。其實比較期待....Lot49...

  M.I.=Maiden Ideology。人生往往是因緣際會,要是在學時能更善加利用圖書館、書店就好了。
 讀理工的人往往排斥社會、人文,而此三者也容易去排斥藝術學與美學。 此其一。

其二‧比如說大一在台中,卻不知道五南的總店就在那裡。

  轉學後,學校剛升格,圖書館並不齊備:即使經常進去圖書館也沒有建立閱讀興趣;現在當然已經粲然大備,曾經進去那麼一次。
  校園書店當時也不視為重點,不像前年再去看時。然而「完備」應該是怎麼樣的?要比較,然而苦於沒有錢能去其他學校校園書店做比較(以前與現在亦然)。

總之,現在已經好很多。只是種類仍然有缺:若干巨流的書已經在架上,然則師大書苑、群學、以及韋伯(尤其TCS系列)等缺。

  不可輕忽,因為整日都在校園內是可能的。當年誠品還會有些群學的出版物,而今誠品已經消失了。


 = =  = =  = =  = =  = =

  Ideology,似乎是個過氣的名詞。Maiden是純潔的象徵,怎會有意識形態呢?
然而只會說中立的話來河蟹問題、只會滿口正面的話,那只是將語言空洞化、成為某個外在設定目標所驅策的工具...此即「他律(Heteronomy)」,這樣下去將Leuhman所說的「他我再製」。

人總是要成長的這句話,毋寧是「人總是要有歷史感的」。
後現代,誰知道呢?對一般人言根本沒有現代,也沒有後現代。

  一句「哪個時代不用賺錢?」暴露了國人完全處在一種被塑造的狀態。當然,在台灣任何批判理論的用語都是被禁用的。

台灣人已經無法體會「經濟起飛」之前的一切了,彷彿那只是電影"設定"出來的世界觀:台灣沒有農業時代。

 這令人驚訝!現年30歲上下世代的父母輩,即現年40、50歲的這一代口口聲聲說農業時他們怎麼辛苦,兒他們絲毫不覺工業社會與農業社會的差別!!

而今台灣無疑已經步入後工業化,中年世代卻緊抓住工業邏輯,不讓台灣得以演化....這點以下我還會再談到,反正如何合理化他們的邏輯?

  就是不讓下一代發覺世界有發生變化,好讓他們繼續挨打而說不出苦之所以然;不讓他們有「命名世界」進而發現問題、並發展自己的語言拒斥它的機會,下一代自然有口難言、不能辯解。

  很明顯,以上這小段落是批判教育學的思想。日前剛獲得一本屏東科技大學的論文集(心理出版社,2005),日後再來分享....但目前批判教育學在台灣進展如何?

  昨天5/1勞動節,就新聞報紙上得知的有限資訊來表述我的看法。




  企業遭受競爭淘汰不可以坐視不管;老百姓被淘汰是他家的事,是個人....

  電價,因為
工商界大老出面抗議,所以政府政策急轉彎;
油價,沒有
工商界大老出面反彈,所以政府表現出無比的"魄力"放任。

  造成民生生存壓力,政府表示毫無壓力;管他民怨四起都要回歸市場機制,都要共體時艱。
反觀企業一唉競爭壓力,馬上分成三階段調整。




  只是為什麼是三階段?這三階段內又蘊含多少變數?其實王如玄女士已經給我們了暗示:

該官員說,只要在多給企業界減稅來做「誘因」,「鼓勵」企業加薪

  此言一出,總統大選有講話的這時都沒講話,一干平時不出面說話的人都跳出來了。
他們並不領情,他們當然不是罵前半段,而是罵後半段:憑什麼要讓企業加薪?

一副加薪乃是件做了要天打雷劈、絕子絕孫的殺人惡行似的



  三階段之內可以做很多的佈局,絕不止該官員所說的「加薪法」而已...不難預測,這之後立法院與行政院內要開始忙碌了,可憐的末梢神經----小公務員們要開始「動起來」了!!

很明顯政府與企業會把五月一日發生的所有事都當作空氣。


  幾個企業家輕描淡寫的說:我不是加薪了嗎(揪咪)?然而勞工陣線當天(5/1)就表示:

  加薪隨時都可以收回(毫無約束力),扣假、扣獎金是加薪的「等價交換」;又合理化加長工時之行為

原本沸沸揚揚的「無薪假」、「責任制」問題從此刻起完全被加薪議題所取代....這等暗渡陳倉!

「隔壁」護理人員好不容易有機會訴求一下責任制之毒害,卻狀似要一併"和諧"。

我很擔心五月中旬後,是否會如電子放出了光子後,又躍遷回基態...在散放出光芒之後,又被迫回到原本的軌道!!


  她們訴求的,乃是要求政府將她們納入勞基法,還沒有批判這勞基法與日本的相比有多粗濫...那邊卻端出了一盤狂牛症牛肉,一個異化的加薪法來魚目混珠....


不啻勞工抗爭,企業受惠!!!


  這樣的主流話語好多好多,聽起來都合理化到看不出真實面目了。Paulo Freire分別兩種後現代性後現代性並非是「社會根本沒有真相」的學理根據

我們必須審視人類處境----


  接下來稍微從一個非社會科學出身、僅靠著有限閱讀的理科學子的身分來談談下列這件事。因為無論怎麼談,終究會碰到這些。

  身為全球化之受益者,也就是被稱為全球化階級者,之所以不欲令國人知曉全球化一詞‧又壟斷「人才」、「菁英」等辭彙的解釋...於是創造出三種廣泛流行之思想:

1.「每個國家的問題,都有他自己的成因;所以外國是外國,台灣是台灣

  世界完全沒有過全球化,他們便是這個意思了

2.「只要台灣做了什麼對不起企業的事,企業就要出走喔~~」
   「企業還肯賞臉在台灣,那是因為台灣還有租稅優惠喔;只要台灣優惠給少了,台灣自然要亡國滅種」


3.「台灣會有什麼症狀,都是那批不合群、會說不會做的菁英害的,才造成產學不合。教育要趕快『轉型』,才不會學非所用」


 = =  = =  = =  = =  = =

上三,簡短說當今在島內之主流話語...或許是意識形態吧。

  然而若非台灣就像是汽機車的引擎般完全封閉,否則這些如同送油進入內燃機的簡單邏輯便難以成立....

  當然他們也否認有什麼後工業化,台灣這二十年來的歷史,自然也是不存在的。台灣自不知幾十年前就是孤島,完全都不曾與世界交往了....啊,又要說中國打壓了。

這種態度,認為哪個時代都是一樣說的聲氣相通。


假設1.造成台灣完全喪失吸取經驗的能力

不但無法認清各國與台灣之間的「共相」,而且也看不清之間的「殊相」。
更恐怖的是隨他們高興,一旦要引用新自由主義邏輯時便抬出「共相」,稱之為全世界皆然的東西。

  反而存在於新自由主義造成的結構性問題
,反而說那是各國的某個神祕的問題造成。持這種觀點者又說不出發生於台灣的病灶,是怎樣與希臘、冰島、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美國不一樣...反正,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事實上,現在的台灣正經歷著上個世紀發生於歐洲大陸的狀況。歐陸後工業多久了,如果掩蓋歷史的話就不會知道,進而以為「全世界都還是工業的」。

  然而,不要說歷史如何,光是每天都花點時間看新聞、早餐會看點報紙的國人,當代、當月、甚至是昨天的事情都能「無感」....又有某些人要抬出「後現代」就是這樣了,雖然不是大家都會拿後現代出來說。



關於假設2.

 要先指出臺灣人奴性重不重,似乎也無關緊要 。我想還是要抬出本文獻:

Zygmunt Bauman教授的《工作,消費,與新貧》(巨流)

  工作倫理曾經也叱吒一時,但在產 業 出 走(是全球化加速了這個過程!)後,工作倫理最後的任務只是讓人們去逃避問題、以及降低罪惡感而已


 任憑勞工奴性再高,都再也不會影響到企業家們的決策了。然而,還是有必要讓他們進行自我批判...這點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真是差不多,總是有群人在那裡自我苛責。


 企業家的處事方法,事實上與勞工們採取什麼「態度」沒有關係。

而能藉由「異化」能爬到經理階層的人,又佔多少比例?

成天說「那某某人不是有賺到錢」,又能怎樣?


  若會亡國,那歐洲與日本早已亡國。為何不看那精美的日本,當年零利率又壓低匯率,外國產業可有蜂擁而至?如今為何日本央行又允許日幣升值了呢?有訂日本產品的人想必都能體會。

  再看看台灣拼命拉低新台幣匯率,也同樣沒有外國產業會來落腳....光想要用些調控手法,就想抵銷企業界的內在邏輯...實在不可能。

說實話,當看到台灣對美國華爾街而言,也不過是「洗錢天堂」....很不是滋味。

再來,若有國際眼光還有其他好處:難道給的起租稅優惠的,只有台灣 ??

台灣起飛二三十年以來,還沒達到「已開發國家」。
而這份既非已開發,又非開發中的弔詭,一如寓言中的烏鴉,允許政府方便想各種位企業開脫的藉口

而企業將更可以把在這全球化戰場上的失敗,方便又輕鬆的加以掩飾...


  假設3.怎樣的與假設2.相關?

  稍微在看十二年國教,吵來吵去不外出痛罵『菁英』。
然而言簡意賅的說,只有知識份子是「菁英」?就這麼簡單放過「權力精英」?

  權力,說話大聲又能保持它的傲慢、還有一群經理階層與無知(無明?)群眾幫腔...國人實應注意權力核心從政府到公業主的位移。就視知為「物理現象」,不要談後現在主義。

菁英知識份子可以一代又一代的坑殺,而不以為難;

權力菁英總是殺之不死、又死而不僵。



「人才」,曾經有人說什麼讀書人將會是全球化得到利益的階層;
什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在台灣這些都並未成真,工業的工具理性始終揮之不去。


  高教育者愈來愈不相似批評者口口聲聲的「菁英」,反而屢次遭到作踐:不只薪資,就連社會觀感也是。

但凡「台灣之光」回到台灣都覺得薪水太低,若真將這些歸國者的軌跡逐條作成資料庫....肯定讓政府大吃一驚,只是老百姓未必會「有感」就是了....「人才爭奪」,我亦無感。



奴不了外國人,只好回頭來奴自己人?這個提問是我做的假設,等待時間的驗證

中國人愈來愈不好欺負了,印度人又「不受教」

巴西人若有Paulo Freire留下的根基,應該也不好奴

等緬甸開放嗎?然而筆者從未見台商在泰國佔領多少地盤,去說服軍政府或翁山蘇姬接受這套民奴主義?
我真不看好。

台長: M-I
人氣(654)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工作甘苦(工作心得、創業、求職) | 個人分類: 閒談隨筆 |
此分類下一篇:5/12日 令人難忘的... 今天也是護士節...吧?
此分類上一篇:英文作文試作一號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